太极拳论-清-陈鑫
陈鑫太极拳论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太极拳总论
太极拳拳谱
太极拳经谱
太极拳推原解
用武要言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论官骸十三目
◎葛手论集录
◎曷手十六目
◎揭手三十六病
◎葛手歌二首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碱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 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
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谓闪通背。
通背如何?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阳入阴一周也。右手从裆涉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是由阴附阳又一周也。待右足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涉起到上,则督脉又自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矣。是督脉上运已大半圈,待下势以演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穴,任脉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以通背一势,而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是之谓通背。
右手由头至裆是顺缠法,由裆涉起转过身来手到下,复由下涉起到后之上,以至下势演手捶,皆是逆缠法。
演手捶势:此势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肓、魄户,至肩额,再由肩额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额,复用逆缠法缠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督脉逆行而上,由长强上过百会,下至人中,任脉由承浆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后转一周,以助右拳之劲。且顶劲之领,亦全凭此督脉。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劲。胸中要虚,惟虚则灵,劲向前合。腰劲下去,屁股向上翻,则前面气海、丹田与裆中自然向前合住劲,裆不合则下体足底皆不稳,不虚则左右旋转不灵,故必向前合住劲,兼以虚圆。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劲,皆聚于捶。
演手者易于前贪,不知前贪太过,不惟左右易揭起来,且左右旋转不灵,易于失败,故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此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过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额、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乾,乾,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坤至柔,而动也刚。 柔顺济以刚直。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朋、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此一则为陈复元语)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扑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紧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其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之隐白、大敦、厉兑、窍阴、侠溪,皆用劲。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越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亦随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从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至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齐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转劲,而后才能随住右手右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边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气即魄力)稳。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自起势以至终势,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至于内劲,自顶劲以至足五趾,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足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形飞风向东去,指如钢锥,亦全赖右足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身法,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尺许。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鸷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擦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全。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敌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习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右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顶方合式。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此图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势: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迭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又与二起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四避是东西南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运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关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胁向上,左后胁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著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则人身一滑跌倒矣。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敌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齐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陈式老架的拳式,录之以供参考)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促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录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模蛳蟛匚逶蹋湃徊欢粲奕耍溃跹艚岷显诖松怼H纹舅拿姘朔饺四呀萦心怯旅凸耍蝗焕辞郑阏咔悖叩馄渖瘢磺腋腥ツ讶ィ呀缯驹谠彩飞狭⒉晃龋翟谙站蠡谀衙庠伞F裼斜鸱牛灰Ψ虼浚蝗菊撸豢缓希槐屎嵘ㄇ司!?br>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规矩者,方圆之至也。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拳谱 陈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
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
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
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
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不先不後,迎送相当。前後左右,上下四旁,
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於迹,不涉於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
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
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
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
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
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
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
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
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
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
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
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推原解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鼻、口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 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裆与臀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迭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骨节
骨节松开。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葛手论集录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贴,中权后劲。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两手转来似螺纹,一上一下甚平均,全凭太极真消息,四两拨动八千斤。
中气贯足,切忌先进,浅尝带引,静以待动。
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内以诚心商榷,外以柔顺之气引人之进,是以刚气伏于柔中也。
我之交敌,纯以团和气引之使进。
不可使硬气,亦不可太软,折其中而已。
又半引半进,带引带进,即引即进,以引为进,阴阳一齐并用,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非阴阳合德,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 其半引半进之法,肘以上引之使进,手以下劲往前进,胳膊背面为阳,里面为阴,则是阳引阴进之法,非互为其根不能。
手用引劲引开敌人之手,须用缠丝劲引之,令其立脚不稳。
伸中寓屈何人晓,屈内寓伸识者希。
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深,右实左虚藏戛击,上提下打寓纵擒。
先引后进人谁识,太极循环一圈圆。
引进落空最为先。
敌以手来,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既引之后而后击之,于此足证阴阳互为其根之实。
引进之劲说不完,一阴一阳手内看,欲抑先扬真实理,击人不在着先鞭。
两人手交,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居形胜。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
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
势如手推山岳,欲令倾倒,……顶劲领好,腰劲下好,裆劲撑圆,足底用力踏地,膀力用到掌上,周身力气俱注于左右手掌上,推时力贵神速,纵不能推倒,亦可令其后退数步。
人来感我,不肯轻放过我;我之感人,岂肯轻放过人?势必至用全身力和欲推倒山岳之势以推。
此身有力须合并,更须留心脊背间。
炼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然非徒以气大为之,而实以中正元气运转催迫,令其不得不倒退,且以引进击搏之术,行于手足之中,又使不能前近吾身。
心手眼足一气,敌被我擒预定。
柔中寓刚,人所难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陡然一转人不晓。
转引转击,……一片神行。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太和元气,浑然中伏。
中气运于心,一发莫比毒;何况进如风,疾迅谁能敌?形骸与人同,用法只我独。不是别有方,只为中气足。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眼力手法兼身法,粘着何处何处动。
精神团聚周身健,旋乾转坤手内存。
功久则灵,其灵无比,依著即知,自然有应,不即不离,沾连?粘随;如蝇落胶,有翅难飞此中之妙,微乎其微。
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共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即擒即纵缠丝劲,须于此内会天机。
问:耍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悔人不惧,心不惧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粘住人之肱则已,如既粘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跌而绕之、沾之、连之、粘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
至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但依着何处,即何处(此是本地风光,最难最难)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名其妙,真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
然而未成者不能也。
问:要到何时算成?曰:此中层级,终身阅不尽。但以目前粗者言之,大成则九年,小成则七年,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
先合者以合打之,后开者以开打之,手足无在非转圈之时,即无在非打人之地,……吾岂有心打人哉!吾自打吾拳,亦行所无事而已矣。拳至此,艺过半矣。
拳术家创立缠丝劲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万物,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哉!
◎曷手十六目
○较(较,是较量高低)
○接(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沾(沾,是手与手相沾,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粘(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因(因,是因人之来)
○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连(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随(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引(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空(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得(得,是我得机,得势)
○打(打,是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断(断,是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揭手三十六病
○抽(抽,是进不得势,知已将败,欲抽回身)
○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遮(遮,是以手遮人)
○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躲闪(躲闪者,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掣(如以刀斫物)
○搂(搂者,以手搂人之身)
○冒(冒者,将手冒下去)
○搓(搓者,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欺压(欺是洪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离(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闪赚(闪赚者,是诓愚人而打之)
○拨(拨,是以我手硬拨人)
○推(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艰涩(艰涩,是手不熟成)
○生硬(生硬者,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排(排,是排过一边)
○挡(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挺(挺者,硬也)
○霸(霸者,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腾(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拿(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直(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实(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勾(勾,是以脚勾取)
○挑(挑者,从下往上挑之)
○朋(朋,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抵(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滚(滚,恐已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跟头棍子(跟头棍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心摊(心摊者,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手到成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 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
◎葛手歌二首
朋履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
下部两臁并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陈鑫公太极拳论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
但看用功不用功,
只要日久能无懈,
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拳谱 陈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
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
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
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
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
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
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
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
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
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
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
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后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
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
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于身法,原无一定,
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
前俯后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
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沈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鼻、口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 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裆与臀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叠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骨节
骨节松开。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葛手拳论
◎葛手十六目
○较(较,是较量高低)
○接(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沾(沾,是手与手相沾,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粘(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因(因,是因人之来)
○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连(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随(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引(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空(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得(得,是我得机,得势)
○打(打,是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断(断,是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葛手拳论
◎揭手三十六病
○抽(抽,是进不得势,知已将败,欲抽回身)
○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遮(遮,是以手遮人)
○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躲闪(躲闪者,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掣(如以刀斫物)
○搂(搂者,以手搂人之身)
○冒(冒者,将手冒下去)
○搓(搓者,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欺压(欺是洪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离(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闪赚(闪赚者,是诓愚人而打之)
○拨(拨,是以我手硬拨人)
○推(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艰涩(艰涩,是手不熟成)
○生硬(生硬者,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排(排,是排过一边)
○挡(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挺(挺者,硬也)
○霸(霸者,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腾(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拿(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直(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实(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勾(勾,是以脚勾取)
○挑(挑者,从下往上挑之)
○朋(朋,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抵(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滚(滚,恐已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跟头棍子(跟头棍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心摊(心摊者,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手到成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 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
◎葛手歌二首
朋履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
下部两臁并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着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
年,陈照丕编着《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王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唾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年月顾留馨记】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于着,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著,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叠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叠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沈肘压肩,肘即沈,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碱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 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
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谓闪通背。
通背如何?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阳入阴一周也。右手从裆涉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是由阴附阳又一周也。待右足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涉起到上,则督脉又自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矣。是督脉上运已大半圈,待下势以演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穴,任脉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以通背一势,而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是之谓通背。
右手由头至裆是顺缠法,由裆涉起转过身来手到下,复由下涉起到后之上,以至下势演手捶,皆是逆缠法。
演手捶势:此势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肓、魄户,至肩额,再由肩额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额,复用逆缠法缠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督脉逆行而上,由长强上过百会,下至人中,任脉由承浆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后转一周,以助右拳之劲。且顶劲之领,亦全凭此督脉。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劲。胸中要虚,惟虚则灵,劲向前合。腰劲下去,屁股向上翻,则前面气海、丹田与裆中自然向前合住劲,裆不合则下体足底皆不稳,不虚则左右旋转不灵,故必向前合住劲,兼以虚圆。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劲,皆聚于捶。
演手者易于前贪,不知前贪太过,不惟左右易揭起来,且左右旋转不灵,易于失败,故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此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过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含胸拔背,沈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额、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沈下,不沈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干,干,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干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坤至柔,而动也刚。 柔顺济以刚直。
干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朋、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此一则为陈复元语)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扑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紧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其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之隐白、大敦、厉兑、窍阴、侠溪,皆用劲。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越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亦随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从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至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齐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转劲,而后才能随住右手右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边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气即魄力)稳。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自起势以至终势,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至于内劲,自顶劲以至足五趾,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足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形飞风向东去,指如钢锥,亦全赖右足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身法,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尺许。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鸷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擦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全。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敌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习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右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顶方合式。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此图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势: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叠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又与二起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四避是东西南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运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关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胁向上,左后胁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着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则人身一滑跌倒矣。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敌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齐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陈式老架的拳式,录之以供参考)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促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录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模蛳蟛匚逶蹋湃徊欢粲奕耍溃跹艚岷显诖松怼H纹舅拿姘朔饺四呀萦心怯旅凸耍蝗焕辞郑阏咔悖叩馄渖瘢磺腋腥ツ讶ィ呀缯驹谠彩飞狭⒉晃龋翟谙站蠡谀衙庠伞F裼斜鸱牛灰Ψ虼浚蝗菊撸豢缓希槐屎嵘ㄇ司!?br>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规矩者,方圆之至也。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