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考

Paladin...大约 100 分钟艺藏书法盛熙明

法书考 元 盛熙明

目录

提要

欧阳玄序

揭傒斯序

虞集序

卷一·书谱

卷二·字源

卷三·笔法

卷四·圆诀

卷五·形势

卷六·风神

卷七·工用

卷八·附录

提要

《法书考》八卷,元盛熙明撰。案陶九成《书史会要》曰,盛熙明,其先曲鲜人,后居豫章。清修谨饬,笃学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国书,则色目人也。是书前有虞集、揭傒斯、欧阳玄三序。集序称其备宿卫,傒斯序则称为夏官属,其始末则不可考矣。傒斯序又称熙明作是书,稿未竟,已有言之文皇之前者,有旨趣上进。以修皇朝《经世大典》,事严,未及录上。四年四月五日,今上在延春阁,遂因奎章学士实喇巴勒以书进。上方留神书法,览之终卷,亲问《八法旨要》,命藏之禁中,以备亲览。《书史会要》亦称至正甲申,尝以《法书考》八卷进上,与序相合,则是书实当时奏御本也。其书首为书谱,分子目四。次为字源,次为笔法,次为图诀,次为形势,各分子目二。次为风神,次为工用,各分子目三。次为附录、印章、题署、跋尾,虽杂取诸家之说,而采择特精。其字源一门所列梵书十六声三十四母,蒙古书四十二母,亦与陶九成通六国书之说合。皆颇足以资考证也。

欧阳玄序

小学废,书学几绝,声音之学尤泯如也。周秦而下,体制迭盛,西晋以来,华梵兼隆。唐人以书取士,宋人临拓价逾千金,刻之秘阁,法书兴矣。然而循流遗源,士有憾焉。此龟兹盛熙明法书考之所由作欤?熙明刻意工书,而能研究宗原,作为是书。至于运笔之妙,评书之精,则甘苦疾徐之度,非老于斫轮者畴克如是耶!书成,近臣荐达,以彻上览。清问再三,又能悉所学以对,因获赏叹。给事中兼起居注亦思刺瓦性吉时中出资鋟梓,以广其传,庶俾世之学者有所模楷,其用心可谓公且仁矣。熙明以书入官,今为夏官属,盖亦不忘其本者云。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庐陵欧阳玄序。

揭傒斯序

法书肇伏羲氏,愈变而愈降,遂与世道相隆污。能考之古犹难,况复之乎?至顺二年,盛君熙明作法书考,稿未竟,已有言之文皇帝者。有旨趣上进,以修皇朝经世大典。事严,未及录上而文皇帝崩。四年四月五日,今上在延春阁,遂因奎章承制学士沙刺班以书进。上方留神法书,览之彻卷,亲问八法旨要,命藏之禁中,以备亲览。当是时,上新入自岭南,圣心所向,已传播中外。及即位,开经筵,下崇儒之诏,天下颙颙然翘首跂足,思见圣人之治。法书之复,其在兹乎?然天下之期复于古者不止法书也,而于是乎观也,则盛氏之书其复古之兆乎?惟盛氏之先曲鲜人,今家豫章。而熙明清修谨饬,笃学多才有文章,工书,能通诸国书,而未尝自贤,或为一时名公卿所知。是书之作,虞奎章既为之序,余特著其进书始末如此。元统二年十月望,文林郎艺文监丞参检书籍事揭傒斯序。

虞集序

伏羲始画八卦而文字兴焉,六书之象形,此其端也。中古简牍之事则史氏掌之,后世有天下者,盖有以书名世者矣。曲鲜盛熙明得备宿卫,有以知皇上之天纵多能,留心书学、手辑书史之旧闻,参以国朝之成法,作法书考八卷上之。燕闲之暇,多有取焉。昔唐柳公权尝进言于其君曰:心正则笔正。天下后世谓之笔谏。勖哉熙明,无俾公权专美前世。史臣虞集序。

卷一·书谱

夫学书之要在于师古,然去古既远,名迹纷杂,不可不详择也。尝考历代之善书者多矣,其声誉著于时,书翰传于后者,皆可历数。至于谬当虚名,庸亦有之。其馀泯灭无闻者固已何限,况乎好利售奇,传拓乱真,自非精鉴,鲜能去取也。故首著书谱,纂集诸家之评论,研究书刻之精粗,以备采摭云。

集评

国家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大兴文治,至于仁庙,典章具备。自是列圣万几之暇,多能俯事于艺文。钦惟皇上生知之圣,日新之功,非臣管见所能测焉。我朝能书之士常不乏人,然世俗率多贵耳贱目,罕能定其优劣,千载之下,自有能辩之者。今集仓颉以降自秦迄唐凡若干人,会萃诸家之评论,成上中下三品焉。张怀瓘云:“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且以风神骨气为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上品

仓颉 (张怀瓘云:古文神品。)

史籀 (张怀瓘云:古文妙品。)

李斯 (字通古,上蔡人。张云:小篆神品,大篆妙品。李嗣真云: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山及皇帝玺犹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宗匠,亦是传国遗宝。唐人评云: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赵高 (张云:大篆妙品。)

程邈 (李云:篆上上品,首创模范,焕于丹青。)

王次仲 (始作楷法,详见字源。)

陈遵 (孟公。汉人。善隶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之以为荣。)

史游 (汉门令史,创章草。)

杜操 (汉相,或云始变稿法。)

刘穆 (后汉北海敬王,善草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张芝学焉。)

杜度 (伯度。韦诞云:杰有骨力而结字小疏,字画微瘦。庾肩吾云:中品。张云:章草神品,章帝使草书上事。)

刘德昇 (君嗣。始造行书。庾云:中上品。王僧虔云:锺、胡所师。张云:行草妙品。)

崔瑗 (子玉。庾云:擅名北中,迹罕南渡。世有得摹者,王子敬见之,称以为美。切类伯英。上中品。张云:章草第一,神品,小篆妙品。李云:上上品。篆效李斯,点画皆如铁石。王云: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

崔寔 (瑗之子。)

曹喜 (扶风人。卫恒曰:篆法少异于李斯而亦称善。袁云:如经论道士,言不可绝。张云:小篆、隶俱妙品。尝见李斯笔法,悲叹不已,作笔论一卷。)

邯郸淳 (卫恒曰:得次仲法,善隶书小字。师曹喜篆,韦诞、师淳不及也。袁云: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张云:古文、大小篆、分隶书,俱妙品。)

师宜官 (卫云:善隶书,灵帝时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或时不持钱往酒家,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其柎而焚之,梁鹄乃益为板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柎。庾云:鸿都为最,能大能小,上中品。王云:致酒简多。梁武云:如鹏羽未息,举翮而自游。张云:分妙品。)

卫弘 (张云:古文妙品。)

蔡邕 (伯喈。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简理,不如淳也。张云:八分、飞白俱神品。大小篆、隶妙品。李云:上中品。惟范巨卿碑风神丽艳,古今绝冠。梁武云: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张芝 (伯英。少好笔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自谓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见蔡邕笔势论,遂作笔心论五篇。卫云:弘农张伯英,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宝其书。张云:草第一,章草第二,行草第三,俱神品。隶妙品。庾云:衣帛先书,称为草圣。工夫第一。上上品。李云:逸品。章草似春虹饮涧,洛浦浮霞,渥雾沾濡,繁霜摇落。梁武云: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张昶 (文舒。芝之弟。庾云:上中品。张云:八分、章草妙品,隶能品。李云:上中品。西岳碑文但觉妍冶,殊无气骨。)

胡昭 (孔明。庾云:动见模楷。上下品。张云:隶行妙品,篆能品。)

韦诞 (仲将。京兆人。庾云:不妄染毫,须张笔左纸。上下品。张云:草第六,八分、隶、章草、飞白妙品,小篆能品。梁武云:如龙威虎步,振剑拔弩。张王云:善楷,时谓之笔圣。魏凌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仲将悬凳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诫子孙宜绝此艺。)

锺繇 (元常。许昌人。师胡昭,十六年不窥户,见昭笔心论,惊叹无已,作笔骨论。又云盗发韦诞冢,得蔡邕笔法,昼夜不辍,睡则以手画被,被为之穿。庾云:天然第一,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为上上品。张云:真第一,行第三,俱神品。八分、草妙品。王云:谓之尽妙,锺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李云:正体犹郊庙既陈,俎豆斯在,又比寒涧<门孝>壑,秋山嵯峨。梁武云:云鹄游天,群凫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锺会 (士季。庾云:上下品。张云:真第五,章草第六,草第七,并行四体俱妙品。李云:上中品。小锺有正书洛神赋。梁武云:有十二意,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皇象 (休明。庾云:胡肥锺瘦,休明斟酌二家,驱驾八绝。上下品。张云:章草第八,神品。小篆能品。袁云: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

梁鹄 (伯鸾。以书至选部尚书,魏武帝悬鹄书著帐中,以为圣胜。庾云:上下品。张云:八分妙品。李云:上中品。卫云:隶书用笔,尽其势矣。梁武云:如太祖忘寝,观之丧目。)

卫瓘 (伯玉。幼为魏尚书郎,与索靖俱善书,时谓一台二妙。庾云:上下品。张云:行第五,并小篆、隶书俱妙品,古文、大篆能品,章第四,神品。王云:卫觊子也,为晋司空。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子巨山亦善书。故云:伯玉得筋,巨山得骨。)

索靖 (幼安。庾云:上下品。卫云:瓘有楷法,然远不及靖。又云:靖得伯英肉。尝作草书状。张云:章草第三,神品。八分并草妙品。趣向遒劲,无愧珪璋。梁武帝云: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王云:靖,张芝姊之孙也,传张芝之草而形异,其字画之势曰银钩趸尾。)

张华 (张云:章草妙品。)

嵇康 (叔夜。张云:草第二,妙品。叔夜身长七尺六寸,美声音,伟容色,虽土木形骸,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加以孝友温恭。尝草书绝交书一纸。唐评: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若孤鹤归林,群乌乍散。)

谢安 (安石。庾云:上品。张云:行第九,隶草妙品。李云:上中品。纵任自然,螭盘虎踞。王云:亦能入流,殊亦自重。尝为子敬书嵇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卫夫人 (茂猗。庾云:中上品。张云:隶妙品。李云:上下品。唐评:如插花美女,低昂有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落浮霞。)

王廙 (世将。庾云:中中品。张云:真第三,草第五,俱能品。飞白妙品。李云:上下品。王云:王平南是右军叔,自过江来,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 (逸少。旷之子。琅琊临沂人。幼学书,及年十三,见前代笔论于父枕中,窃而读之,学功日进。卫夫人一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子必见用笔诀也,必蔽吾书名。晋成帝祀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羲之墨入木七分。初学卫夫人书,过江见古碑,叹学卫夫人徒费年月。张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固天下寡于知音。真第一,行第二,章第五,草第八,及飞白俱神品,八分妙品。庾云: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允为上品。李云:逸品。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徵也,则缥缈而若仙;其可观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真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瑜瑾烂而五色,黼黻摛其五采。故使离朱丧明,子期失听,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犹雾縠卷舒,烟霞炤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忽而堕地,可谓飞白之圣也。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落而成暮雨,既离方以遁圆,亦非丝而异帛。唐评: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之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撩一偃波,如风雷震骇;作一竖,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如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梁武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云:古人之迹,计无以过。)

王献之 (子敬。逸少第七子。子敬最知名。七八岁学书,逸少密从后掣笔不得,曰:此子当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逸少甚以为能。初学父书,顷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踪,灵姿秀出。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大鹏抟风,长鲸喷沫,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张云:子敬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之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古今独绝也。真第四,行第二,章草第一,草第三,并飞白俱神品。八分能品。庾云:上中品。梁武云: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李云: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

王珉 (季琰。洽之少子也。名出珣右。时云: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法护,小字也。有四匹素,自朝操笔至暮,书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驴骎骎恒欲度骅骝前。尝代献之兼中书令,故以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庾云:中上品。张云:行第六,并隶妙品。王云:笔力过于子敬。)

荀舆 (长胤。庾云:上下品。张云:隶、草俱妙品。王云:长胤狸骨,右军以为绝伦。)

阮研 (文几。庾云:穷古观今,尽窥众妙之门。虽师王祖钟,终别构一体。上下品。张云:其隶、行草妙品。李云:中中品。梁武云:如贵胄失品,不能排斥英贤。)

中品

严延年 (张云:大篆能品,工籀书。)

许慎 (张云:小篆能品。)

班固 (张云:大小篆能品。)

罗晖 (叔景。庾云:中下品。张云:章草能品。)

魏武帝 (曹操,孟德。庾云:笔墨雄赡。中中品。张云:章草妙品。唐评:如金花钿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岩璀璨。)

孙皓 (吴末帝,元宗。庾云:体裁绵密。中中品。李云:中下品。如吴人畅酣,骄其家室,虽欲矜豪,亦复平矣。)

毛弘 (张云:八分能品。卫恒云:弘乃梁鹄子弟,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所立法也。)

卫觊 (伯儒。庾云:中中品。张云:古文、隶、草、章能品。王云:体如伤瘦而笔精杀迹。)

卫恒 (巨山。瓘之子。庾云:中中品。张云:古文、章草妙品,隶能品。李云:中上品。梁武云: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

司马攸 (晋武帝弟也。王云:京师以为楷式。张云:行草能品。)

陆机 (士衡。庾云:中下品。李云:中上品。蚌质珠胎,金河银砾。王曰:吴士也,无以较其多少。)

刘舆 (庆孙。庾云:中下品。)

庾亮 (元规。庾云:中下品。王云:亦入能录。)

庾翼 (稚恭。庾云:中上品。张云:隶、草、章能品。李云:上下品。王云:征西翼书,少时与逸少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愤在己上。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重野鹜,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王敦 (处仲。张云:草第四。)

王导 (茂弘。庾云:中下品。张云:真第七,行第八,并书能品。王云: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恶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锺繇尚书宣示表衣带过江,后右军得之。子恬、洽、薈亦能书。)

郗氏 (羲之妻。甚工书,有七子。)

王徽之 (子猷。)

玄之

凝之

操之 (皆羲之子,并工草隶。)

谢道蕴 (凝之妻也,有才华,善书。李云:中下品。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郗愔 (方回。庾云:中上品。张云:章草妙品,草、隶能品。李云:上下品。梁武云:意趣甚熟而取妙特难,故萧散风气,一无雅素。王云:章草亚于右军。)

郗超 (景兴,又字嘉宾。庾云:中下品。王云:草亚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李云:中上品。)

桓玄 (敬道。庾云:中上品。李云:中中品。如惊蛇入草,銛锋出匣。王云:玄自比右军,议者未之许,可比孔琳之。)

杜预 (元凯。庾云:中中品。张云:章草能品。李云:中下品。)

李式 (景则。庾云:中上品。张云:隶、草能品。李云:上下品。纵迈过羊欣,可比庾翼。)

张翼 (君祖。庾云:中下品。李云:中上品。王云: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乃方觉,云小子几欲乱真。)

羊欣 (敬元。庾云:早随子敬,妙得其体。中上品。张云:隶、行草妙品。李云:上下品。梁武云:如婢作夫人,虽知过位,举止羞涩,终不似真。王云:受诀于子敬,书见重于一时,行草犹善,正乃不称。)

薄绍之 (敬和。庾云:下上品。张云:隶、行草俱妙品。梁武云:如游龙在霄,缱绻可爱。)

孔琳之 (彦琳。庾云:中上品。张云:隶、行草俱妙。唐评:放纵快健,笔势流利,二王以后,难与比肩。但功亏少,故当劣于羊欣。王云:天然纵逸,极有笔力规矩,但工夫少自在。)

张超 (子并。庾云:子并崔家州里,颇相仿效,可谓冰寒于水。中上品。张云:章草能品。梁评:如高丽人抗浪,乃不有意气而姿媚自足精神。李云:中下品。如郢中少年,乍入京辇,纵有才辩,盖亦可知。)

殷钧 (庾云:颇耽著爱好,终得肩随。中上品。)

谢灵运 (庾云:下上品。张云:隶、草妙品。李云:中下品。王云:昔子敬上表,多于中书杂事中,皆自书窃易真本,相与不疑。永嘉初,方就索还。上谢太傅殊礼表,亦是其例。)

谢综 (王云:书法紧洁,羊欣惮之。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陶弘景 (通明,隐君。庾云:中下品。李云:中中品。得书之筋髓,如丽景霜空,鹰隼初击。梁武云: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长成而骨气峭甚。)

郭伯道 (庾云:俯门朝廷,远封其迹。)

李镇东 (梁武云:如芙蓉出水,文彩镂金。)

左伯 (子邑。庾云:分镳梁邯。中中品。)

张彭祖 (庾云:中中品。张云:隶能品。)

任靖 (庾云:中中品。)

韦昶 (庾云:中中品。文体题柱。张云:古文、大篆能品。)

张永 (庾云:中中品。)

范怀约 (梁武云:真书有力而草行无功。庾云:中中品。张、范俱东南之美。)

吴休尚 (庾云:中中品。梁武云:如新亭伧父,一往似扬州共语,语便态生。)

施方泰 (庾云:施、吴邺下同年拔萃。中中品。)

康昕 (庾云:中下品。张云:中中品。巧密精勤,有翰飞莺弄之体。王云:学右军亦欲乱真,尝与南州识道人作右军书货。)

王崇素 (庾云:中下品。李云:下中品。)

张昭 (朱诞 徐希秀 刘绘 庾云:以上皆中下品。)

王知敬 (张云:行草能品。李云:中中品。碎玉残金,云间孤鹤。)

丘道护 (王云:受诀于子敬,殊在羊欣前。李云:谬当高品,迹乃浮华。中中品。)

许文静 (张云:真第七。李云:中中品。)

宋文帝 (刘义隆。庾云:中下品。张云:隶、行草妙品。李云:有子敬风骨,超纵狼籍,翕焕为美。中下品。唐评:如叶裹红花,云间白日。王云:帝自谓不减羊欣,时议谓天然胜羊欣,工夫不及也。)

王僧虔 (庾云:雄发齐代。中上品。梁评:犹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气。宋文帝问曰:朕书与卿书孰优?僧虔曰:帝书帝中第一,臣书臣中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

萧子云 (张云:隶、飞白妙品,小篆、章、行俱能品。梁评: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猎人射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唐评: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智永 (隶、草、章俱妙品,行能品。李云:精熟过人,惜无奇态。中中品。王逸少之七代孙,妙传家法,住吴兴永欣寺,积退笔头置大竹簏受一石馀,而五簏皆满,瘗之号笔冢。求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之铁门限。)

唐太宗 (李世民。好羲之书,师虞世南。尝患戈脚不工,偶书戩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戩字戈脚逼真。世南后极善飞白。置弘文馆延学书士。)

元昌 (汉王。张云:行能品。李云:中上品。与太宗、褚遂良受诀于史陵。)

虞世南 (伯施。馀姚人。从智果而得书法。尝著笔髓论。张云:隶、行草妙品。李云:上下品。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唐评:体段遒媚,举止不凡。能中更能,妙中更妙。)

欧阳询 (信本。临湘人。学羲之书,后险劲瘦硬,自成一家。议者以为真行有献之法。自羊欣、薄绍之后,无与比者。独智永持兵精练,欲与相攻。而询猛锐,智永亦复避锋。询尝见索靖所书碑,初唾之而去,后复观,始悟其妙,卧其下三日。晚年笔力尤刚劲。张云:隶、行、飞白、草皆妙品,大小篆、章能品。李云:上下品。如旱蛟得水,馋兔走穴,笔势恨少。于镌勒及飞白诸势,如武库矛戈,雄剑森森。唐评: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宋陈景元谓:世皆知其体方,而莫知其笔圆。)

褚遂良 (登善。张云:隶行俱妙品。李云:上下品。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精勤意耳。唐评: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薛稷 (张云:能品。唐评:多攻褚体,意亦新奇。又云:风惊苑花,雪压山柏。)

张从申 (唐评:远近称善,独步江外。)

李阳冰 (少温。又名潮。尝作笔法论,谓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处诸身,远取万物,幽至于鬼神之情状,细至于喜怒舒惨,莫不毕载。唐评:若古钗倚物,力有万夫,李斯之后,一人而已。)

张旭 (唐评:立性颠逸,超越古今。)

颜真卿 (清臣。唐评:锋绝剑摧,惊飞逸势。陆羽曰:徐吏部不受右军笔法,而书体裁似右军,颜太保受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盖徐得右军皮肤眼鼻,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释怀素 (唐评:援笔掣电,随手万变。酒酣兴发,遇墙壁衣服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种芭蕉万馀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书至再三,盘板皆穿。素伯祖惠融善学欧阳询书,世莫能辨,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为小钱。尝受法于金吾兵曹钱唐邬彤。)

李邕 (泰和。江都人。唐评:华岳三峰,黄河九曲。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伏挫起,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文翰俱重于时。当时奉金帛求书,前后所受巨万计,自古未有如此之盛也。)

柳公权 (诚悬。穆宗尝问笔法何以尽善,对曰:在心正,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以笔谏也。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家碑刻不得公权书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购求柳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尤为得意。)

下品

何曾 (张云:草能品。)

羊祜 (叔子。庾云:下上品。)

晋元帝 (睿,景文。庾云:下上品。)

王恬 (敬豫。张云:隶能品。)

王洽 (敬和。)

王薈 (敬文。)

王修 (敬仁。庾云:中中品。张云:隶行俱能品。)

王珣 (元琳。洽之子,珉之兄。)

王濛 (仲祖。张云:草能品。李云:下中品。王云:上可比庾翼。)

张敞 (张云:古文能品。)

张澄 (王云:当时亦呼有意。)

王裒 (伟元。李云:下上品。张云:能品。梁武云:意深工浅,犹未当妙。)

张纮 (张云:小篆能品,飞白妙品。)

范晔 (蔚宗。庾云:上下品。张云:小篆、草能品。李云:下中品。如寒隽之士,亦不可弃。王云:与萧思话同师羊欣,后叛背,失故步。)

萧思话 (庾云:下上品。张云:行草能品。李云:下中品。如遁世之夫,时或堪采。王云: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独笔力恨弱。)

谢朓 (玄晖。庾云:中下品。张云:草能品。李云:创得今韵。下下品。)

谢静 (谢敷 王云:并善写经,亦能入境。)

姜诩 (梁宣 庾云:上下品。)

韦秀 (锺舆 向泰 羊<日既> 识道人)

庾黔娄 (宋炳 费元瑶 孙奉伯 杨经)

诸葛融 (以上庾云:下下品。)

朱龄石 (庾景休 褚元明 孔敬通 王籍 文海。庾云:以上皆中品。)

卫宣 (李韫 陈基 傅庭坚 张绍 阴光 韦熊 张畅 曹任 宋嘉 裴邈 羊固 傅夫人 辟闾训 谢晦 孔闾 颜宝光 周仁皓 张欣泰 张炽)

僧岳道人 (法高道人 右数人,庾评云:五味一和,五色一采,视其雕文,非特刻鹄。人人下笔,宁止追响,遗迹见珍,馀芳可折。诚乃驱驰并驾,不逮前锋。而中权后殿,各尽其美。允为下下品。)

徐幹 (徐令文 王愔 张云:草能品。)

颜倩 (梁武云:如贫家果实,无妨可爱,少乏珍羞。)

王彬之 (梁评:放纵快利,笔道流便。)

柳惲 (梁评:纵横廓落,大意不凡,而德体未备。)

徐淮南 (梁评:如南岗士夫,徒尚风轨,而不免寒乞。)

张斯 (梁云:如辩士对扬,独语不回,得心理会。)

齐高帝 (字绍伯。庾云:下上品。李云:中下品。张云:行草能品。)

刘珉 (李云:颓波赴壑,狂澜争流。)

萧特 (梁评:虽有家风而风流势薄,犹如羲、献,安得相似。)

庾肩吾 (张云:隶、草能品。李云:下上品。梁评:畏惧收敛,少得自充,效未能精,去萧、蔡远矣。)

袁崧 (李云:下上品。梁评: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

梁武帝 (张云:草能品。李云:下下品。)

梁简文帝 (李云:下中品。)

梁元帝 (陈文帝 褚渊 沈君理 张正见 李云:右数君亦称笔札,多类效颦,犹枯林之独青一枝,众石之孤生片琰。为下下品。于中彦回轻快,练倩有力,孝先风流,君理方达。)

智果 (张云:隶、行草、章能品。)

萧纶 (李云:下下品。)

斛斯彦明 (李云:笔势咸有由来。下上品。)

房彦谦 (张大隐 李云:房司隶、张益州参小令之体。下上品。)

殷令名 (李云:下上品。擅名题柱。)

蔺静文 (李云:下上品。正真甚为鲜洁,殊有轨则。)

钱毅 (李云:下上品。小篆、飞白表敏丽,太宗贵之。)

刘逖 (王晏 周颙 虞绰 李云:刘黄门落花从风,王中玉奇石当径,彦伦意则甚高,迹少俊锐,虞绰锋颖迅健,并为下中品。)

魏徵 (玄成。庾云:下上品。)

徐浩 (季海。唐评:固多精熟,无有异趣。黄鲁直云:唐自虞、褚后能备八法者,徐会稽与颜太师耳。然会稽多肉,太师多骨。又云:往时观怒貌抉石,渴骥奔泉之论,茫然不知何语,老乃于季海书中见之。)

房玄龄 (李云:雕文抱质。又云:海上双凫。)

陆柬之 (其书如马之齐髦,人不栉沐。张云:隶、行妙品,章草书能品。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唐评:仿佛可观,依稀堪拟。)

邬彤 (唐评:寒鸦栖林,平冈走兔。)

卢藏用 (张云:行、隶、草能品。唐评:露润妍花,烟凝修竹。)

裴行俭 (王承烈 高正臣 张云:隶、草、行能品。)

傅玄 (张云:隶能品。)

杨肇 (张云:隶、草能品。)

释崇简 (唐评:临写逸少,时有乱真。)

蔡隐丘 (以下古质放意,自成一家。)

韩择木 (龟开萍叶,鸟散芳洲。)

梁昇卿 (惊波往来,巨石前却。)

张庭珪 (古木崩沙,闲花映竹。)

史惟则 (雁足印沙,深渊鱼跃。右四人皆善八分。)

孙过庭 (隶、行草能品。丹崖绝壑,笔势坚劲。)

张怀瓘 (继以章草,生意颇多。)

史麟 (逸气雄镇,超然不群。)

梁耿 (错落鱼文,纵横鸟迹。)

张芬 (孤松耸身,弱草垂露。)

房广 (婉美芬霭,春莺欲妖。)

沈益 (春鹭窥鱼,秋蛇赴穴。)

张彪 (孤峰削出,藏筋露节。)

陆曾 (惊波鱼跃,深水龙潜。)

桓夫人 (如快马入阵,屈伸随人。)

傅玉 (项羽拔戈,荆轲持戟。)

王绍宗 (笔下流利,快健难方,熟看转增美妙。)

程广(鸿鹄弄翅,翱翔颉颃。)

张越 (莲花出水,明月开天。雾散金峰,云低玉岭。)

萧诚 (舞鹤交影,腾猿在空。)

韦陟 (虫穿古木,鸟踏花枝。)

宋儋 (暮春花发,春柳枝低。)

沈千运 (饥鹰杀心,忍疲筋骨。)

关操 (渊月沉珠,露花濯锦。)

郑虔 (家贫,于青龙寺拾柿叶学书。评云:如风送云收,霞催月上。)

李璆 (垂藤著地,枯木如折。)

吴郁 (字体绵密,不谢当时。)

赖文雅 (腾沙郁雾,翻浪扬鸥。)

贺知章 (纵笔如飞,酌而不竭。)

何昌裔 (子敬馀波,时时可玩。)

宋之问 (天性卓绝,而功未深。)

李清 (变化自逸,代有斯人。)

玄悟 (骨气无双,迥出时辈。)

湛然 (子云之后,难与比肩。)

书学纂要云:庆历以来,唯君谟特守神度,眉山、豫章一扫故常,米、薛、二蔡大出新奇,虽皆有所祖袭,而古风荡然。南渡而后,思陵大萃众美,筋力过婉,吴傅朋规仿孙过庭,姿媚伤妍,姜尧章迥脱脂粉,一洗尘俗,有如山人隐者,难登廊庙。

右所集评皆据古人之论,始于仓颉,终于唐人,尚多遗逸,博雅君子其葺正焉。

辩古

石鼓十 (史籀书。今在京文庙。薛尚功法帖所载字完于真本,郑樵音不可信。)

延陵君子碑 (在镇江。人谓孔子书。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案古帖止云呜呼有吴君子而已。篆法敦古。今此碑妄增延陵之墓四字,除之字外,三字是汉方篆,不与前六字合,借夫子以欺后人耳。又且因君子作季子,汉器蜀郡洗郡字半边,正与此君字同法,比干墓有汉篆,亦此法。)

诅楚文 (有巫咸、大沈久湫、亚驼三种,辞则一。乃后人伪作先秦文,以先秦古器比较,全不似。)

泰山碑 (李斯书。石皆剥落,惟二世诏一面仅存。)

峄山碑 (李斯书。直长者真,横倒者摹本,有新刻尤谬。)

秦望山碑 (李斯书。在会稽,今无。)

张平子碑 (崔瑗篆,多用隶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全是汉篆法故也。)

许慎说文 (十五卷,徐铉校定本。始一终亥者正,分韵者非古意。)

仓颉十五篇 (即说文目录五百四十字,许氏分为每部之首。人多不知,谓久已灭。此字之原,岂得不在。后世又并字目为十四卷,以五十卷著序表,人益不意其存矣。)

新泉铭 (李阳冰书最佳。)

碧落碑 (在绛州。字虽多不合法,然布置美茂,自有神气,当以唐碑观之。)

古三坟书 (乃伪书。言词俗谬,字法非古。尚书无也字,此书有之。必字合从八弋,此从心加一笔。,此随俗作之字引脚。其谬甚多。)

古文尚书 (乃后人不知篆者以夏竦韵集成,不合古。 )

古文孝经 (内一篇大谬,后人妄欲作古,以古文字集成,观者当取其字。)

泉志 (间有泉文,近于道者可以广见闻。有妄作三皇币及禹币,不可信。卍此字人谓万字,乃出古钱,不见此书,终不知也。)

六书故 (戴侗以钟鼎文编此书,不知者喜其字皆有古字。形古字今,杂乱无法。钟鼎偏傍不能全有,却以小篆足之,或一字两法。音睘,加宀为寰,乃音为官,字不从寸木,今乃书此为村,镑铲銐锯尿屎等字皆从俗作钟鼎文。各有详注,卵字所解尤不雅。编首以门类为次第,古法扫地矣。)

薛尚功款识法帖 (二十卷。碑在江州,蜀有翻本,字肥,后多一虺鼎。)

薛尚功重广钟鼎韵 (七卷。在江州版内,一卷象形奇字,一卷器物名目,五卷韵。)

王楚钟鼎韵 (两册。衡州本字少,所出在薛字前。)

石经遗字韵碑 (会稽蓬莱阁翻本磨灭,不异真古碑。)

徐锴通释 (四十卷。当与许氏本相参首尾,分六书甚详,末卷辩阳冰差误。)

张有复古篇 (载古今异文字,不可以为字少。)

张有五声韵谱 (五卷。无误。)

夏竦古文四声韵 (五卷。前有序并全衔者佳,别有僧翻本,字多无据,且不与款识合,不可用。)

高氏五书韵总 (五卷。篆、隶、真、行、草五体俱备,可助初学,间有差处。)

林罕偏傍小说 (三卷。言隶与篆相通,亦自可采,但有数说与说文悖,却系阳冰变法,是字上从,巴字从已加点之类。)

续千文 (葛刚正虽近人,然字法极好。有两续本不可无,别有伪本不佳。)

汉隶字源 (六卷。字法最好。洪氏本有碑目在前。)

隶韵 (二册。闽中刻本字体不佳。)

碑文隶韵(十卷。刘球编,外一卷纪源。)

隶释 (二十七卷。并隶续十卷,通作一部。皆汉碑释文。隶续画诸碑形及墓壁画像,其碑多圭首或笏首,上有垂虹,或题处偏僻,画则如影象形浑黑。)

佐书 (姑苏颜氏本,字多而无法。)

啸堂集古录 (一百纸,王俅集也。中有古印文数十,其一曰夏禹,系汉巫厌水灾法印,世传度水佩禹字。此印乃汉篆,所以知之。又一印曰孔夫音误,是孙兹二字。又有滕公墓铭,郁郁作两字书,且妄为剥落状。然考之古法,叠字只作二小画附其下,秦时大夫犹只以夫字加二小画,况此叠文者乎?伪无疑矣。)

──右古文篆隶

力命 克捷 宣示帖 钟繇

乐毅 画赞 黄庭 霜寒 王羲之

洛神赋 王羲之

曹娥 遗教 羊叔子碑 六朝

瘗鹤 旧馆坛 陶弘景

千字文 (智永书。梁武帝得羲之千字,令周兴嗣次之,自尔书家每以是为程课。智永尝写八百本,谓以千字经心则手自应,手和心得,可与入道。)

孔子庙 (虞世南)

醴泉 化度 虞恭公 皇甫碑 欧阳询

哀册 圣教 褚遂良

郎官 张旭

麻姑坛 放生池 中兴颂 颜真卿

陀罗尼 柳公权

──右真书

丙舍 吴人 羸顿 雪寒 长风 钟繇

兰亭 极寒 毒热 慈荫 官奴 晚雪 来禽 奉橘 快雪 羲之

地黄 岁终 卫军 阿姨 鹅群 岁尽 夏日 奉对 思恋 天宝 吴兴山阴 黄门 东家 转胜 相过 鹅还 触事 夏节 恨深 黄蓍 石礜 络绎月内 尊体 献之

八月五日 (谢安)

枯树赋 星霜 (褚遂良)

岳麓 娑罗树 云麾 东林寺 (李邕)

玄静先生碑 (张从申)

──右行书

十七帖 (羲之)

千文 (张旭)

自叙千字 (怀素)

──右草书

以上并举其要,必所当究者。若欲名家,尤以博览为贵也。

绛帖评 姜尧章作,审订深妙。

禊帖偏傍考 尧章作

法帖谱系

翰墨志

法帖刊误元章书史

卷二·字源

图书既出,书道尚矣,固知文字之始非特仓颉也,后世作者皆乘时而增损之。然宇内万国,文字,皆异,其源未能详诘也。尝览竺典云:造书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者光音天人也,以梵天之书传于印土,其书右行。伽卢创书于西域,其书左行,皆以音韵相生而成字,诸蕃之书皆其变也。其季仓颉居中夏,象诸物形而为文,形声相益以成字,其书下行。未知其说果何所据也。因而考之,盖西方以音为母,华夏以文为基。诸国之风土语音既殊,而文字遂亦各异,溯流穷源,其法似不出乎此三者也。呜呼,制书以载言,因言以达意,意苟相符则言可忘,言假以传而书非定法。古之至人由其习俗之殊随宜而制作,虽东西各源而传理实一。古今迁变,而华质靡常,夫岂人力所能及哉。今以华梵创书之旨列之于篇。

华文

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方、舆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以统事务,繁饰既萌,易以书契,百工以义,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自仓颉创始,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其书总有六义:一曰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在上为上,在下为下。二曰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满月亏,效其形也。三曰谐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类为形,配以声也。四曰会意,比类合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五曰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以老受考也。六曰假借,本无其事,依声托字,令长是也。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义一也。至周宣王时,太史籀著大篆十篇,互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六国,制度各异。秦始皇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颇省改古法为小篆焉。至于焚书坑儒,典谟涤尽,工狱事繁,变隶趣约,而古文由此绝矣。是时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即鸟书,以书幡信。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随殳体八觚而书之也。八曰隶书。卫恒曰:王莽时甄丰定古文,复有六种: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秦篆是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书,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张怀瓘《十体书断》 (各附诸家之论)

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颉四目,通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夫文字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浸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也。三代以来咸用之。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汉文时秦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工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中得孝经、尚书等书。宣帝时河南女子坏老子宅而得古文二篇。晋咸宁五年汲郡人盗发魏安釐王冢,得册书千馀万言。其书随世已变数体。周幽王时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书中多有是也。滕公冢得石铭,人无识者,惟叔孙通云:此科斗书也。科斗者,即上古之别名也。

吾衍学古篇云:科斗为学字之祖,象虾蟆子形,或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木上,竹刚漆腻,画不能行,故首重尾轻,似其形耳。

大篆,周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之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秦赵高以教胡亥。又汉元帝、陈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焚书与易,惟史篇得全。吕氏春秋曰:仓颉造大篆。非也。

学古编云: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体各异,秦始一其法。世或以款识杂篆书,一篇之上,齐楚不分,人莫知其谬。学篆博览古器,真款识中古字神气散朴,可以助人,亦知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妙也。凡作篆乏气象,良以未尝博古故也。若夫模文,终不及古。

籀文者,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即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壁古文异体,即奇字也。其迹则石鼓文存焉。

学古编云:李斯虽作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篆法匾者最佳,谓之匾。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是也。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铭题钟鼎及作符节,至今用焉。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

学古编云:汉篆多变古法,此许氏作说文以救其失也。必先通此,则写无谬。又当考通释,然字有古今不同,说文颇广,当先熟复古编,大概得矣。

初学篆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虚画,如此流便,方可操笔。操笔必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矣。世多不得师传,故字多欹斜,势不活动。若篆大字,当虚腕悬笔,腕著纸即不活。以纸筒棕榈为笔者,非士大夫所为也。

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阳冰多非古法,盖效子玉也。小篆世喜长,然不可过,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茂。或有不可者,当以正脚为主,馀略收短如幡脚可也。字有下无垂脚者,如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凡写匾额,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盖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用杂体。凡囗中字不可填满,但如井斗中著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囗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范子为度自好。日目等字须更放小。凡篆中包一二画,如日目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傍相连,后皆如之,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不同者,非法也。又用圆圈及圆点,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不可作三角形。凡钟鼎古文错杂为用,无迹为当,但以小篆法写之,自然一法。此虽易求,却难杂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衲衣,为识者笑。此为逸法正用,废此可也。

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且灵帝之前工八分者非一,而云方广殊非隶书,既言古书,岂得称隶?若验方广,则篆籀有之,变古为方,不知其谓也。序仙记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年未弱冠,变仓颉书为今八分。始皇时官务烦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翻然长引,落二翮,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蔡邕云:次仲初变古体,即非效程邈隶也。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本谓之楷书,楷,法也,式也,模也。或云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楷隶初制,大范几同,故后人惑之。时人用写篇章法令,亦谓之章程书。故梁鹄云:锺繇善章程书也。且二王不善于八分,唯伯喈造其极焉。

诀云:本于篆法,学如真书,但变隼尾、击石二波也。吾衍云: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即得矣。八分与隶多不分,故言其法。又云:隶书人谓宜匾,殊不知妙不在匾,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洪适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姑具其略。

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始为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易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书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亦曰佐书。案八分乃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陈遵善书,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

宣和书谱云:有人发临淄冢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棺,上有字同今隶。案胡公先始皇四百馀年,何为已有隶法?岂是书原与篆隶相生,特未行于时耶?若邈者,岂知此体而上之,以解云阳之难耶?

字源云:隶有秦汉之分。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即是秦权量上刻字,世多以为篆者,误也。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诸碑上字是也。此体为最后出,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而实异也。

姜尧章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妙,无出于钟元常,其次则王羲之。二家之书,皆萧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颇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晋魏飘逸之气矣。

(窃谓真书又隶之变,而以形势布置,采色为度。怀瓘论十体而真书不与焉,岂以隶为真书耶?故以尧章真书之论附云。)

章草者,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已损隶规矩,纵任奔逸,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惟君长告令臣下则可。后汉北海敬王刘穆始善书之。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诀云:章草草具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作也。即真书之少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昔钟元常善行狎书是也。尔后羲、献并造其极焉。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不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于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炀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玄冥失御,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故得之者,先本于天然,次资于功用。而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似本而各挺之自然。

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姜尧章云:晋魏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不同,大率变真以便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体纵,虽晋代诸贤,亦莫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大令诸帖次之。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具备。

飞白者,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以题署,势劲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皆不言所起。案灵帝熹平中,蔡邕作圣皇篇成,待诏鸿都门下,见役人方修饰,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阙。其体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可谓胜寄冥通,缥缈神仙之事也。尔后羲、献并造其极。卫恒祖述飞白而造散隶,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萧洒于隶书,处其季仲之间也。梁武帝谓王献之书白而不飞,萧子云书飞而不白,宜斟酌令得其衷。后子云以篆文为之,雅合帝意。其后欧阳修得焉。

草书之先,因起于草。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继能,罗晖、赵袭亦法此艺,与张芝相善,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首自张伯英也。

卫恒曰: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为草,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结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寸纸不见遗,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于世,殊不及文舒也。

姜尧章云:草圣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躃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而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王右军书羲之字当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然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逾矩矣。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而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洗尘俗。若使风神萧散,便当过人。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后世相连属数十字而不断,号曰游丝。此虽出于古人,无足为法,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至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自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

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恶无骨也。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则以耀其精神,无锋则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相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太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重,太重则神痴。以捺代乀,以发代(即辶),亦以捺代之,唯乀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书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如积薪束苇,无萧散之气。时时一出为妙。

蔡希综云: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上,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复,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圜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模,恐失其笔势,犹高峰坠石,从天而下。笔意如放箭,箭不欲迟。

卷三·笔法

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然挥运之妙,必有神悟,而操执之要,尤为先务也。

操执

卫夫人曰:学书先学执笔。真书去笔头一寸二分,行草去笔头三寸一分。下墨点墨,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唐太宗云: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锋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韩方明云:以双指包管,亦当五指共执。要在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若以单指包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撮管法,以五指撮管末,可大草书。

张敬玄云:楷书把笔,妙在掌虚。运腕不可太紧,紧则腕不能转而字体粗细上下不均。不可悬臂,气力有限。其行草须悬腕,笔势无限也。

卢进士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抵无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弹丸,此大要也。而以大指节外置笔,令转动自在,无名指抵中指,小指抵名指,此细要也。

张怀瓘云:若执笔浅则坚掣打劲,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则有馀;若执笔深而束紧,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意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制,岂能自由?转动回旋,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

李华云:予有二字之诀,至神之方,曰截拽是也。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

黄鲁直云:须双钩回腕,以无名指抵笔,则有力。

姜尧章云:浅其笔,牢其执,实其指,虚其掌。真书小密,执宜近头。行书宽纵,执宜稍远。草书流逸,执宜更远。远取点画长大,易于分布齐均。

韦荣宗云:搦破笔,画破纸,藏锋结体。大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故孙氏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浅深长短,使谓纵横牵制,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

挥运

李斯云:用笔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萧何云: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藉于阴阳。每欲书字,喻如下营,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臻妙矣。

蔡邕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籀,写史籀、李斯等用笔势。邕得之,不食三日,唯大叫欢喜,若对千人。邕遂读三年,妙达其理,用笔特异。遂作笔论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忧,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象,可谓书矣。

钟繇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自捶胸尽青,因呕血,魏太祖以五灵丹活之。诞死,繇令人盗发其墓,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类皆象之,点如山颓,摘如雨线,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者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者若游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卫夫人云:用笔有六种,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有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

王右军云: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使左先右,至回左亦然。藏锋悬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在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

梁武帝云:运笔斜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臃肿,点掣长则离澌。画细则字横,画粗则形慢。抱则乏势,放又少则。

天台紫真云:夫书必达乎道,同混一之理,似七宝之贵,以垂万古之名。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于本性。形圆则润,势疾则涩。法以紧而劲,逆以险而峻。内盈外虚,起不孤,伏不寡,向迎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

虞世南云:羲之谓耽玩之功,积如山丘,张芝学书,池水尽黑。当其雅趣,求彼真意,无图其形容而滞于体质。此贵乎志意专精,必可诚应也。馀中宵之间,遂梦吞笔,既觉之后,若在胸臆。又因假寐,见张芝指一道字用笔体法,斯也足明至诚感神,信有徵矣。故羲之于山阴写黄庭经,感三台神降。其子献之于会稽山见一异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以遗献之。献之受而问之曰:君何姓氏,复游何处,笔法奚施?答曰:吾象外为宅,不变为姓,常定为字,其笔迹岂殊吾体耶?献之佩服斯言,退而临写,竟昧其微,况不学乎!

笔髓论云:真书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问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豪蕝,按转易也。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毫开,下撇拨历锋转,则稍有筋骨,指端横钩蹲踞转腕之状矣。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磅礴,若猛兽之抟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进。其绾也则内拓外旋,结锋而环转。结者上蹙,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羲之云:游丝断而复连。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草则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拓,右为内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轻骑追虏,烈火燎原,或气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但先缓笔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以取兴,兴尽则已。又生簇锋,任豪端之奇妙,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曰字无常定也。

怀素尝师邬彤。彤谓之曰:学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隆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尝私语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馀思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怀素后学书,竖牵如古钗脚。颜太师以素为同学,问之曰:学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未知邬兵曹有之乎?素曰:似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公曰:师竖牵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叹久之。颜公徐问曰:师亦有自得之妙乎?对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定势。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草圣之妙,代不乏人,可谓闻所未闻也。

卢肇谓林韫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方不在于力,用于力死矣。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推、拖、撚、拽是也。

钱若水云:善书者鲜得笔法。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曰擫、压、钩、揭、抵。用笔双钩即点画遒劲,谓之拨镫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阳冰亦得之。希声以授光,光入长安为翰林供奉。江南李后主得此法,书绝遒劲,复增二字,曰导、送。

雷简夫云:馀偶昼卧,闻江涨瀑声,想其波涛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噫,鸟迹之始乃书法之祖,皆其状也。张旭观飞蓬舞剑,怀素观夏云,颜公竖牵法以钗股不如壁坼漏痕,斯师法之外皆自得者。不专为草,但通论笔法也。

姜尧章草书法云:折钗股者,欲其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锥画沙者,欲其匀而藏锋。壁坼者,欲其布置之巧然皆不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侧,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无失矣。下笔之初,有搭锋,有折锋。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是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在左故也。又有平起如隶,藏锋如篆。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则妙矣。

宣和书谱云:唐玄度临书甚详,惜其出于法中而不能遗法以见意。

书学纂要云: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大抵书画之法同,故张彦远云:草书体势,一笔而成,血脉隔行不断。王子敬明其深旨。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张僧繇点曳研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如钩戟利剑森森然。吴道玄古今独步,受笔法于张旭。此知书画用笔同矣。

郭若虚云: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又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一曰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平褊不能圆混也。二曰刻者,用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三曰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滞,不能流畅也。

卷四·圆诀

每观古人遗墨存世,点画精妙,振动若生,盖其用功有自来矣。世传卫夫人之笔阵图、王逸少之永字八法,犹可考也。舍此而欲求全美于成体之后,固亦难矣。今采八法并偏傍之诀,列为图于左。

八法

翰林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智永发其旨趣,授于虞世南,自兹传受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王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丶 侧不愧卧,如高峰之坠石。问曰: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而侧之,故侧也。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摘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书之神格丧矣。 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又曰: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报答,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收之。

一 勒常患平,如千里阵云。问曰:不言画而言勒,何也?论曰:勒者,<走历>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今止言画者,虑在不趯出便画,则锋拳而怯薄也。夫勒者藉于竖趯,竖趯则笔劲涩,亡其流滑,微可称工矣。诀云:策笔须勒,仰笔覆收。又云:用中指钩笔涩进,覆笔以中指顿笔,然后以大指遣至尽处。

亅 弩过直而力败,如万岁枯藤。问曰:中心竖画谓之弩,何也?论曰:势微弩曰弩,在乎趯笔下行,若直其画,则形圆势质,书之病也。 诀云:锋须先发,管逐势行,紧收涩进,如锥画沙。又曰:弩弯环而势曲,如深林之乔木。

亅 趯宜蹲而势生,峻快以如飞。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谓趯,何也?论曰:语异而体一耳。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弩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诀云: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出。又云:傍偏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则意不深。直曰趯,横曰挑。锋贵于涩出,适出期于侧收,谓之欲挑还置也。张敬玄云:又谓之抽笔,事字中画,宜直下笔便挑,不宜停笔。姜尧章云: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而无古飘逸之气。

左上为策,策仰收而暗揭。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策,何也?论曰:策之于画,理亦固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若及纸便画,不务迟涩向背偃仰者,此备画耳。 诀云:仰笔潜锋,以鳞勒之法仰收揭腕趯势于右,潜锋之要,在画势暗归于右也。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勒,借势峻顾于掠也。

丿 左下为掠,掠左出而锋轻。问曰:掠亦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论曰:掠乃疾徐有准,随手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唐太宗云: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诀云:撇通谓之掠,借于乘势以轻驻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腕,迟留则伤于缓滞。又曰: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孙过庭云:遣不当速。

右上为啄,啄仓皇而疾掩,如利剑截断犀角象牙。问曰: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论曰:撇者,俗言啄,因势立名,用轻劲为胜,去浮怯重体为工。 诀云:右向左之势为卷啄,按笔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右,须精险衄去之。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形似鸟兽,卧斫斜发,作蒨不宜迟。

乀 右下为磔,磔<走历>趚以开撑,如崩浪雷奔。问曰:发波之笔,今谓之磔,何也?论曰:发波之笔,循古无踪,原其用笔,磔法为径。磔豪过耸,法存乎神。凡磔若右顾右则势钝矣,<走历>重锋缓则势微肥,须通劲而迟涩之。诀云:始入笔竖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其笔或藏锋,或出锋,由心所好也。须飞动无凝滞。又云:波法微直曰磔,横过曰波。作一波当三过折笔,仰而后曳。乀不宜迟。又云:抽笔法在罨,掠须峻利,右潜趯而战行,待势卷而机驻,揭摘而暗收。若便抛之,必流滑凡浅。侧起平发紧杀,按波为抽笔,从腹内起,又谓平磔法。不迟不疾,战笔侧去,势卷不可便出,须驻笔而后放,如生蛇渡水。庾肩吾云:将放更驻。唐太宗云:为波必磔,当三磔折而遣毫。磔者,不徐不疾而去,欲复驻而去之。笔诀云:磔笔须飞动无凝滞。草书以一拂代磔如柳叶。击石波者,乀缺波也,章草用之。又八分更有隼尾波,即锺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姜尧章云:丿乀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处,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翩翩自得。黄伯思云:昔人运笔,侧掠弩趯皆有成规,造微洞玄,则出没飞动,神会意得。然所谓成规者,初未尝失也。

偏傍

孙过庭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精其点画,乃能成字。

勒法 一偃蹲锋自驻,力到疾提,力满微捺,力尽回锋。诀云:用笔若锥画沙。横画放手尽力,瘦硬方直,沉著劲健,无变为度。纵画硬如屈铁,一纵一横,可方可圆。千形万状,皆如一画,作画成熟,就瘦硬之铁画,变温和之玉画。又云:横画似八分。唐太宗云: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姜白石云: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士,两画者上仰下偃。三,上潜锋平勒,中背笔仰策,下紧趯覆收。唐太宗云: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生是也。禁经云:黄庭三关字用草法,上衄侧,中策,下奋笔横飞。凡横画多用此法。隔仰隔覆,见智果颂。

向背法向笔宜和。背笔宜峻。

垂缩法 丨 频笔。又云:垂露欲垂而复缩。自王右军始,笔欲正,自上而下,如长针直垂。丿 偏拂自张长史始。张敬玄云:申字中画,宜卓笔疾抽。唐太宗云:为竖必弩,贵战而雄。

点法点之变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过笔有偃仰向背等势,着点皆磊磊落落,如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或蹲若鹗,口尖如鼠矢。如斯之类,各禀其仪。姜尧章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赖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散水法 氵 互相显异。 氵 潜相属视。行书借势。诀云:上衄侧,中偃下,潜挫趯锋。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意要递相显异。若频有则两点相近而上点当高,此名潜相瞩视,外虽解摘,内相属附,为上中潜锋暗衄,下峻趯潜遣之,此钟法也。行书势微按,以轻利为美。

诀云:上侧覆收,下筑而趯之,须相承揖,若并连衄侧轻揭则率字左右用之。

烈火法 从 古法。灬 各自立势。联飞。布棋格。诀云:衄锋暗接,须各立势,抵背潜衄,所谓视之不见,考之弥彰。联飞者,暗衄微驻,轻揭潜趯,笔锋连绵,相顾不绝。禁经云:联飞如雁阵当秋,乐毅论、燕然等字用之。姜尧章云:四点者,一点起,两点带,一点应。

曾头其脚法对合贵纵上开下合。相背贵横上合下开。诀云:左潜揭而右啄。曾头右啄右侧,其脚长舒。左足谓有脚者向左舒,宝、其等字是也。

页脚法 页 上画平勒,页斗折。

衮笔法 令 诀云:须按锋上下蹙衄之,令、今等字是也。谓下一点。

乌字法马、焉字同,切宜紧收。右军云:字有缓急,如乌字下手一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乃取形势也。

宀头法 宀 若存。各相显异。行法。章草。 诀云:上点驻锋,左右挫锋,横画按笔,势须相顺。又云:上点侧,横画勒,左亻壹笔摆锋,右峻啄轻揭出。虞永兴常用之法,以圆峻飞动为美。姜尧章云:宀头须覆其下,容、宝等字上点须正,画须圆的,不宜相着,上长下短。

暗筑法 诀云:驭锋直冲,有点连横,则名暗筑。月、其字两点是也。

竖亻壹法诀云:抬笔竖策挫锋,上下竖直,尚、常等字中竖画。

川 亻壹,垂露、悬针、乡背、弩等法皆有之,肥瘠以字分为称,长短随偏傍所宜。

奋笔法 小 诀云:左侧而独立,中衄折而右钩。禁经云:钟书宣示字用。若中竖则左右潜暗衄而潜趯,又簇锋健进,为系字三画也。

戈法 戈如百钧之弩发。论曰:夫斫戈之法,落笔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笔诀云:悉以中指遣至尽处,以名筑拒而趯之,潜锋暗勒,势尽然后趯之。右军背趯戈法,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盖失之于前,正之于后也。智永禅师涩出戈法,下以名指策上借势,以中指遣之至下,以名指衄锋潜趯,此云秃出。张旭折芒法,潜锋紧走,意尽乃收。章草法,潜按微进,轻揭暗趯。夫揭欲利,按欲轻,轻则骨劲神清,重则质滞钝俗。又有斫戈、又戈、飞戈。唐太宗云:为戈必润,贵迟凝而右顾。张敬玄云:戈脚宜斜笔直抽,直者,缘上实下自成也。上实为藏锋抽笔也。

背抛法  虿尾如壮士之屈臂。 乙外略。 诀云: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又谓外擘法,左峻掠,中潜锋衄挫,右蹲锋外掷。右军云:腕脚兆刂斡,上捺下撚,锋始折转,缓毫挫锋,即轻重有准。庾肩吾云:欲抛还置,为驻锋而后趯之。

撇法 丿 背撇,首圆蹲过,作背悬针法左出。向撇,首侧,蹲右顾,作向左笔尾悬针左出,如手之前后撇物。提锋空中打下,如步少之属。

衫法 彡 上平中仰下偃,上横下从,或反之。唐太宗云: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人入等法 人,交争势。 诀云:凡又、人第二笔,云搀、引、抑、拽也。人,章草。王濛云:趯之欲利,按之欲轻。

亻 立人,如乌之在柱。姜尧章云:如立人、田、王、衤、示,一切偏傍,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

匚法上平,傍向,下平。上仰,傍背,下平。上飞平,傍飞乡,下飞偃。飞者空中飞笔,谓紧提转腕疾出也。

勾弩法勒弩趯。 诀云:圆角趯锋,作弩法,势未尽而趯之。右军云: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略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缓。视笔取势,直截而下,转为曲折。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角。唐太宗云: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急转。书势论云:急牵急引,如云中掣电,日、月、因、目是也。张敬玄云:固字转角之弩,初不宜棱角弩张,即字体俗,非特固字,但有转笔,一切贵其圆润。兰亭、瘗鹤铭固字妙。

勾裹法偃勒乡亻壹趯。仰勒背亻壹趯。诀云:圆角激锋,待筋骨而成,如武人之屈臂,又如劲弩筋节。右军云:回角不用峻及有棱。颜真卿云:用笔如纸下行。

重复法 戔 上磔衄锋,下磔出之。 诀云:上缩锋作努,下出锋作趯。唐太宗云:多字四撇,一缩,二少,三亦缩,四须出锋。

丁字脚势 丁、打,宜疾不宜迟,寺、守,亦宜疾挑不宜迟。

凤字飞势 凡两边悉宜圆紧,用笔之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疾急也,凡、风等同。

挑势乙右背亻壹,左衄仰勒反趯,贵抱腹而清。

口字势 呜、呼、咽、咙等字,口在左者宜上。和、扣、如、知等字,口在右者宜下。

卷五·形势

点画既工而后能结体,然布置有疏密,骨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

布置

八面俱满者方,偏而偶者方奇飞。

八面点画俱拱中心。

随字点画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画均平之。 诀云:布置者,长短阔狭,字之态度也;点画斜曲,字之应对也。无布置如竹竿之无节,野人之无文。其法先主后宾,卑奉尊。按字之上下左右,画之大小多少,取其停均,审其疏密,以下承上,以右应左,以大包小,以少附多。多以少为体,少以多为用;空则补就,孤则扶持,刚纵其柔,柔纵其刚,自然可观。 蔡邕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皆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右军云:夫欲书,先凝神静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又云:夫书字四方,南高北下东辟西阖为形,上平下端左轻右重为势。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宜倒,其左右相顾,右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腹不宜促,脚不宜赊,又不宜斜。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伤密则似痾瘵缠身,伤疏则似溺水之禽。 陶隐居云:近左虚右,分间不同,视之不足,学之难工。

智果心成颂。 回展右肩,头项长者向右展,宣、壹、尚字等是也。长舒左足,有脚者向左傍舒,实、其等是也。峻拔一角,字方者抬右角,国、用、周字是也。潜虚半腹,画稍粗于左,亦要远近均匀,递相覆盖,令左实右虚,用、见、罔丶月字是也。隔仰隔覆,并字是隔二,姜字是隔三,仰覆用之,间开间合。无字等四点四画为纵,上开则下合之,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不可并放。变换垂缩,并字右缩左垂,斤右垂左缩,上下亦然。繁则减除,王书悬字,虞书毚字,皆去其下一点,张书盛字,改血为皿。疏则补续,神字加点、辛字加画之类。分若仰背,谓纵也,州册之类,皆须自立向背,合如并目。八字、州字皆须潜相瞩视,孤单必大。一点一画成其独立也。重并乃促,谓昌、吕、爻、枣等字之上小。林棘羽字左促,以侧附斜。丿为斜,点为侧,交、欠、以、人等是也。以斜附曲,谓为曲,女、晏、必、在等是也。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向背,仰覆缩垂,回互不失也,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

梁武帝观钟繇书十二意。颜真卿张旭问答。夫平为横,子知之乎?真卿曰:长史每令作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其此之谓乎?曰:然夫直为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斜曲之谓乎?曰:然。夫均为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曰:然。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曰:然。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曰:然。力为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乎?曰:然。轻为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决意释锋,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别点画旁救之乎?曰:然。损谓有馀,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馀,画若不足之谓乎?曰:然。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想字形大小,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字体,令其有异势乎?曰:然。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宽之令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曰:然。

运笔都势诀云: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通,用意经思,何虞不胜。

欧阳询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

张怀瓘十法: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左右亦然。 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之状。 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笔须存结。 真草偏枯,谓两字或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斜正失则,谓落笔结字,分付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迟涩飞动,谓勒磔皆须飞动,无凝滞之势。 射空玲珑,谓烟盛识行草字用笔不依先后。 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馀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随字转变,谓兰亭年字一笔作悬针,岁字即变垂露,其间字各有体。

姜尧章云:疏欲风神,密欲老苍。如隹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得匀乃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雕疏。且字之长短小大,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晋、魏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 蔡希综云:每字皆须骨力雄强,奕奕有飞动之势,屈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主客胜负,皆须姑息,先作者主也,后为者客也。既构筋力,然后装束,必须举止合则,起伏相承。

肥瘠

韦诞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卫夫人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微骨多肉者谓之墨猪。 梁武帝云: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此皆自然之理也。皆抑扬得所,趣舍自违。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着力。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娩娩,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诀曰:书以骨气为体,以主其内,以肉色为用,以彰其外。气宜清,色宜温,骨宜丰,肉宜润,不失其所。 虞世南云:侧管则钝慢而多肉,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不钝,细而能壮,长而不为有馀,短而不为不足。 欧阳询云: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 张怀瓘云: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而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肉相称,神貌怡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胎,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准其病状,未即已也。惟题署及八分则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萧散,恣其运动。 徐浩云:宜先立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特须藏锋,不然字则有病。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于百步,肉丰而力沉也。若华藻而高翔,书之凤皇矣。欧、虞为鹰隼,陆、褚为翚翟焉。 黄鲁直云:作字须笔中有画,肥不露肉,瘦不露骨。政如诗中有句,亦犹禅家句中有眼,须参透乃悟耳。 姜尧章云:用笔不欲太肥,太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太瘦则形枯。多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然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卷六·风神

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速,是非高明之资孰克然耶!

情性

禁经云: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变。又云:九生法:一生笔,纯毫为心,软而复健。二生纸,纸新出箧笥,润滑易书,即受其墨,乃久露风日,枯燥难用。三生研,用贮水毕则干之。司马云:研石不可久浸润。四生水,义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随要旋研,墨光为上,多则泥钝。六生手,适携执劳,腕则无准。八生目,寝息适寤,光朗分明。九生景,天气清明,人心舒悦,乃可言书。 虞世南云: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故知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书道玄微,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力取也。 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合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佳,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右军之书,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方朔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曲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意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动于中,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以下,莫不鼓弩为力,操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也。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匆劳逸以分躯。或怡淡雍容,内合筋骨,或折挫槎枿,外耀锋芒。假令收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劲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月而相辉。如其筋骨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妙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如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尽善难求,虽宗一家而变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劲挺不遒,刚狠者又屈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张怀瓘云:古人妙迹,用思沉郁,自非冥搜,不可而见。固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雷电兴灭,光阴纠纷。考无说而究情,察无形而得相,随变恍忽,最深杳冥。金山玉林,殷乎其内,何奇不有,何怪不储,无物之象,藏之于密。静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或失,虽明目谛察而不见,长策审迫而不知,岂徒倒薤、悬针、偃波、垂露而已哉!诀曰:彩色者,字之神也。神驭气,气驭形,形全骨,骨全神色。 欧阳修曰: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全。 姜尧章曰:风神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墨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士,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运笔诀云:遗迹古法,事理昭然,用舍变通,诚难定执,神彩风姿,随宜自立。 书画谱云: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气之清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

迟速

虞安吉云:太缓无筋,太急无骨。 笔势论云:意在笔前,字居笔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为将军,故须持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为箭锋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每字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又云: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端。 笔髓论云: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心口不能言也。 欧阳询云: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孙过庭云: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速,不能迅速,翻效持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诀曰:速则神在其中,迟则妙在其内。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狂驰则形势不全,淹留则骨肉重浊。又云:能纵横斜直,不速而行,不止而缓。腕不停笔,笔不离纸,实按而和,意在笔前。心不速而神气短,笔不迟而形色枯。一速一迟,乃得刚柔相济,表里相资。 姜尧章云: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而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密法曰:迟笔发于疾,疾笔发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如功,诊候调停,偏宜寂静。

方圆

翰林隐术云:崔子玉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虞世南云: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明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 变通异诀曰:方以圆成,圆由方得。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张怀瓘曰:盖欲方而有规,圆而不失矩。亦犹人之指腕,促则如指之卷,赊则如指之屈。理从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曰壮哉。书亦须圆转,顺其天理,若慑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 姜尧章云: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美矣。若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自然。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方长严肃为体,圆转轻健为用。

卷七·工用

王右军过江观览名刻,叹学卫夫人书徒费岁月。故学书者以当知所终宗尚,乃能知所用力,至于临摹之功,丹墨之妙,皆宜精究也。

宗学

右军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张旭云: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迫,巧使合宜。其次变通适怀,纵合规矩。其次纸墨精佳。 虞世南云:掇笔往来,悬管自在,但取体势雄壮,不可拘其小节。右畏惧生疑,否臧不决,动用迷于笔前,振动惑于手下,师心固乎独见,弟子执其寡闻,耻请问于智人,忌艺能之胜己,若欲造玄,未之见也。 张怀瓘云:大物芒芒,各归其根,复本谓也。书复于本,上则法于自然,次则归乎篆籀,又其次者师于钟、王。夫学钟、王尚不继虞、褚,况冗冗者哉。 又云: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然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是曰无病。勤而行之益佳,若有方阔齐平,支体肥遁,布置逼仄,有所不容,棱角且形,神气昏蒙,以浓墨为华者,书之困也,是曰病甚,稍须毒药以攻之。孙过庭云: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富,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籀、章草,工用多变,而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又云: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旨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拓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夫运用之方,虽由已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得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利,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则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会通之际,人书俱老。 李华云:大抵字不可拙,亦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可也。钟王之法,悉而备矣。近世虞世南深得其体,别有婉媚之态。 徐季海云: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馀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 临池诀云:第一用纸墨,第二认势,第三裹束,第四真如立,第五行如走,第六上稀,第七中匀,第八下密。 张敬玄云:初学必先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真体难成矣。 宋高宗云:士于书法必先学真书,以八法俱备,不相附丽,至侧字亦可正读。不论本体,盖篆籀之遗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自然臻妙。 朱文公笔法铭云: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于其间,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其德。 姜尧章云:下笔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又云:或者专喜方正,极意欧、颜,或者专务匀圆,留心虞、永。或为体须稍匾则自然平正,此又徐会稽之病;或谓欲其萧散则自不尘俗,此又王子敬之风,岂足以尽书法之美哉!欧阳率更虽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少楷则,而翰墨洒落,追踪钟、王,来者不能及矣。颜、柳结体虽异,用笔复溺一偏,书法一变。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无助,而晋、魏之风轨扫地矣。僧传曰:政禅师工书,笔法绝如晋、魏间人,常笑学者临法帖曰:彼皆知翰墨为贵者,其工皆有意,今童子书画多纯笔,可法也。

临摹

笔势论云: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笔下不滑,两行一度,创临惟须笔滑,不得计其遍数。 唐太宗云:朕少时频遭阵敌,必自指挥。观行阵即知其强弱,每取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态自生耳。然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张怀瓘云:夫简兵则触目而是,择将则万不得一。故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书亦如然。为将之明,必不披图讲法,明在临阵制胜。为书之妙,必不应文按本,妙在应变,无方皆能,遇事从宜,决之于度内者也。虞安吉云: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耶。 姜尧章云: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上,坐徐偃于笔下,可以嗤笑子云。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缔观,思其运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又云:字书专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乎!摹字之法,须墨晕不出字外,或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犹贵于瘦劲,使工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肥矣。双钩时须倒置之,使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薄,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者,盖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

丹墨

右军云:纸刚用软笔,纸柔用硬笔。纯刚如锥画石,纯柔如泥印沙,既不圆畅,神格亡矣。书石同纸刚例,盖其相得也。又云: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弥佳矣。 米元章画史云:古书画皆圆,盖有助于器。唐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一援笔,因凹势锋已圆,书画安得不圆?今研如心,平如砥,一援笔则褊,故字亦褊。又近有钅敖心凸研,援笔即三角,安得圆哉!姜尧章云: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书丹者。然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馀,燥劲古老常不足,朱使然也。又云:作楷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求险。墨浓则笔滞,墨燥则笔枯。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盖纸笔墨皆书法之一助也。

卷八·附录

印章

印制,《周礼》:玺节。郑氏注云:“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许慎《说文》云:印,执政所持,信也。徐锴云:从手爪以持,信也。

卫宏云: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七雄之时,臣下玺始称曰印。

汉制:诸侯王金玺,玺之言信也。古者印玺通名。汉旧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槖驼钮,文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章。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

建武元年,诏诸侯王金印赤绶,公侯金印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墨绶及黄绶。

陈制

金章或龟钮、貔钮、豹钮,银章为龟钮、熊钮、罴钮、羔钮、鹿钮,银印为圭钮、兔钮、铜印、率环钮。

吾衍曰:汉晋诸印,皆大不踰寸,惟异其钮以别主守之上下。诸侯王印以槖驼,列侯以龟,将军以虎,于蛮夷则虵<虫兀>驼兔之属,示周礼六节之义也。其字皆曰文,常职多瓦钮,令长印止作鼻钮,可绾而已。其印文惟侯印就范中铸字,极精致,是择日封拜,非急遽为之也。虗爵曰填其文以金银,当时未有署佥以印为信,故军中印皆凿。官重者两凿成文,官卑者画一凿。或字有疏密不一,则密文细而疏文肥。人名私印,其六面者多凿,余亦皆铸。率多为龟钮,或二印一龟,身首藏合,谓之子母印。闻有三级坛钮,及天禄辟邪者,或大小为两面。晋时犹有汉印,惟私印间用朱文,字体与汉不异,唐人用朱文,故古法渐废也。

印记

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二小印。

玄宗自书“开元”小字作一小印。

集贤印秘阁印、翰林印,各以判司所收掌图书定印。

弘文之印,恐是东观旧印,书者其印至小。

九和之印,恐是官印,多印拓本书画。

东晋仆射周顗印,古小雌字。

梁徐僧权印。

唐魏王恭印。

太平公主驸马武延秀玉印,胡书四字,梵音云“三藐母驮”(今多黑涂)

润州刺史徐峤印。

峤之子吏部侍郎会稽郡公徐浩,浩子璹印。

议郎窦蒙印。

蒙弟范阳功曺窦印。

延王友窦永二小字印。

金部郎中刘绎印。

起居舍人李造印。

鄂州司马张怀瓘弟、盛王府司马怀瓘印。

剑州司马刘知章印。

光禄大夫中书令赵国公钟绍京印。

张彦远高祖中书令河东公印。

曾祖相国魏国公印。

祖高平公二小印。

司徒沂国公李勉印。

子兵部员外郎李约印。

赵国公李吉甫印。

御史大夫黎干印。

桂州观察使萧佑印。

晋公韩滉印。

邺侯李泌印。

宰相王涯印。

仆射马总印。

宣州长史周昉印。

张敦简印。

剑州刺史王朏印。

右印记,记千百年可为龟鉴别有。

右皆未详去处,皆识鉴之家印记,并可为证。

又有禇氏书印,非禇河南之印也。

此外更有禇家印署,皆非鉴识,不足为证,故不具录。若不识图画,空验印记,然自古及今家藏传玩要知跋尾。

印记乃书画之本耳。

印谱

长秋宫宝用之。江休复《嘉祐襍志》云:淘蔡河获一玉印,与篆文不同,成隂阳字。李昌言处见飞白凤字印。

绣衣执法大夫印,铜印龟钮,得之淮隂,字画微漫,大夫字用峄山篆法。

奉车都尉,银错龟钮,遍体涂银,校尉之印章。

僧赞宁要言曰:近获铜龟印,一寸余,其文五字,其篆前两行皆二字,第三行单章字,伸之令长,称副前二行。

廷尉之印章。

军曲矦丞章,马永年懒真录云:今印文榜额有之,则秦玺文也,子良误合之。

李阳冰曰:摹印之法有四,功侔造化,冥受鬼神,谓之神笔。画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萟精于一规矩方员,谓之工。烦简相叅,布置不紊,谓之巧。

赵彦卫云:古印文作白文,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诏是也。今之木印及仓厫印近之矣。自有纸始用朱字,间有为白字者。

米芾书史云:印文须细,圈须与文等。太宗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仁宗后印经院赐经,用上阁图书,字大印粗,文若施于书画古纸,素字画多有损。于书帖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纸,亦印损书画也。王说见某家印记与唐印相似,始换作细圈,仍皆求作篆如填,篆自有法,世填皆无法。贞观开元皆小印,便于印缝,大者圈刓角一寸,已似古篆,于鹡鸰颂上见之。

又云:唐印郭如一细如丝发,篆文取称不必专满,世所收唐告可考也。今印文可篆回环曲折,更无余地,郭倍于文。

吾衍摹印法:汉有摹印篆,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加盘屈,且以为法,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凡屈曲盘回,唐始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告尚书省可考。

白字印

皆用汉篆平正方直,字下可圜纵有斜笔出,当取巧写过,如崔子五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上并碑盖印章等字最第一,其印文必过于边,不可空空,且不古。

朱文印

或用杂体篆,不可太恠。择其近人情者,免费词说。其印文不可逼边,须当以空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宜,庶免印出与边相倚也。字宜细于四傍,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字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虗纸昻起,未免边肥于字,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也。

三字印

一边一字,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太相接。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偶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带者,听其自坐,古印多如此。又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屈,务欲填满。若写之得法,自不觉空处。凡印文中有匾口如子字,上口略须宽,使口中见空,稍多方混厚,汉印皆如此。

四字印

若前二字交果有空,后二字无须当空,一画地别之,字有脚,故言及此,不然一边见分,一边不分,非法度也。

轩斋等印

古无此式,惟唐相李泌有端居室白文五印,或可为法,白文终非法,不若只朱文。唐人虽有号,未尝作印,三字扁却有之。

名印

不可妄写姓名,相合或加印字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为正也。二名者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左是也。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得着氏字。

表字印

只用二字,此为正式。近人欲并知姓氏加氏,其上曰某氏。某若作姓,集文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已,却不可入印。汉人三字印非复姓及无印字者,皆非名印。盖字印不可以印字乱耳。汉张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君,右一字左二字。唐吕温字化光,有印曰吕化光,此亦三字表字印式也。

押署跋尾

前代御府,自晋宋至于隋,收聚图书皆末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

宋 张则 袁倩 陆绥

齐 刘瑱 毛惠

梁 沈炽文 唐怀充 徐僧权 孙子真 法象 庾於陵 徐汤 孙达 姚怀珍 满骞 范允祖 顾掭 江僧宝 陈延祖

陈 杜僧谭 黄高

北齐 丁道务

隋 江总 姚察 朱升 何妥

大业年月日,奉敕装。开皇年月日,内史薛道衡署名跋尾。亦有开皇年月日,叅军事学士诸葛颖咨议,叅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来。

又唐武德初秦王府跋尾

薛收 禇亮 虞世南

贞观中,褚河南等监装背,并有当时鉴识人押署:贞观十一年月日

樊行整(装) 李德颖(数) 平俨 苏旭 韦挺(监) 十二年月日题署同十一年十三年月日

王行直(装) 褚遂良(监) 臣无忌 臣玄龄

臣士廉 臣征 臣君集 唐皎 臣杨师道、李大亮 唐俭 臣孝恭 刘德威 章挺 冯长命 亦有不署冯长命、唐皎者

十四年月日

张龙(装) 臣士廉 臣征 杨师道 褚遂良 姜行本 亦有蔡揣装

十五年十六年

张龙树(装) 禇遂良 杨师道 魏征 房玄龄无他人名

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

禇遂良(监)无他人名,是开元中割却。

开元中,玄宗购求天下图书,命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

印用之字,其来久矣。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用五。注云:汉用土数五,五谓印文。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守相卿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右二印皆太初以后五字印也。后世不然,印文榜额有三字者足成四字,有五字者足成六字,但取端正耳,非之字本意也。

仓印

铜印,甚薄令其长,而二之隆其中一叚,比印身倍厚,为钮色如碧玉钮,左一浅窍不透,右按太仓令丞,汉制主受郡国漕榖。

督摄万几

通典云:北齐有木印,长一尺,广二寸五分,背上为鼻钮,长九寸,厚一寸,广七分,腹下隐起。篆文曰:“督摄万几”,惟以印籍缝,今龊合缝条印盖原于此。

南徐司马之印

铜印,锐钮,桓温尝引袁高为南徐司马,即此是也。印制与汉不类,盖晋物也。然文乃楷书顺字,或谓古者官印皆佩于身,即作楷书,须顺字读之。所贵一则人易读,若是反字,虽可以印用,但扰攘时仰赐臣下,贵顺忌反,非若篆文反正皆可读也。

贾山印

铜印,两面山汉文,时言治乱曰:贾山至言

邯郸淳

铜印,两面文曰子叔,史云:淳字叔。当以印为正。

刘胜私印

铜印,瓦钮,钮上作钮,钮中穿一小印,钮上见一珠,下覆盆可转不可出。胜姓名见东汉杜密传中。

金关封完

铜印,轮钮,两面上皆有文如汉镜名。

武琦

大面甲内有印着臣字者,王应先曰:秦汉前人相语,往往称臣,不必君前,然后称臣也。王采曰武琦六印,如言事言疏等文自有序,则称臣者当彻君前,其制度字画纤巧,不类秦汉,疑六朝物。

右择其制度之异者录之,余见各家谱中。

杨克一《图书谱》一卷,又名集古印格,张文潜之甥其文补之。

王厚之《复斋谱》,字顺伯,临川人。

颜叔夏《古印谱》二卷,字景周,吴人。

姜夔《集古印谱》一卷,字尧章,鄱阳人,自称白石生。

吾衍《古印文》一卷,字子行,太末人,精篆籀。

赵孟俯《印史》一卷,字子昻,吴兴人,善书。

印法

秦有八体书,三曰刻符书,即古所谓缪篆。五曰摹印,萧子良以刻符摹印合为一体。徐锴谓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理应别为一体。摹印屈曲缜密尾,刘怀信等亦或割去前代名氏以已等名字代之。

开元五年

王思忠(装)亦有张龙树(装)王行直(装)陆元悌赐名圣直、魏哲、褚无量、姚崇、王知逸(监)刘怀信、赐名圣

从马怀素、苏颋、宋璟

开元十年

王思忠(装)冯绍 陈仪

十五年

李仙丹(装背)尹奉祥

建中十年

贺遂奇 刘逸江 茹兰芳 宋游環

以上略举大例。

上次编辑于:
贡献者: ruguoaaa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