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大乘论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显扬圣教论卷第一
此论一部总二十卷。乃是瑜伽师地论之枢要也。
摄事品第一之一
善逝善说妙三身 无畏无流证教法
上乘真实牟尼子 我今至诚先赞礼
稽首次敬大慈尊 将绍种智法王位
无依世间所归趣 宣说瑜伽师地者
昔我无著从彼闻 今当错综地中要
显扬圣教慈悲故 文约义周而易晓
摄事净义成善巧 无常苦空与无性
现观瑜伽不思议 摄胜决择十一品
一切界杂染 谛依止觉分
补特伽罗果 诸功德九事
论曰。一切者有五法总摄菩萨藏。何等为五。颂曰。
心心所有色 不相应无为
论曰。心者谓心意识差别名也。问何等为识。答识有八种。谓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识意及意识。
阿赖耶识者。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此识能执受了别色根根所依处及戏论熏习。于一切时一类生灭不可了知。又能执持了别外器世界与不苦不乐受等相应一向无覆无记与转识等作所依因与染净转识受等俱转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云何知有此识。如薄伽梵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感得有识之身。此言显有异熟阿赖耶识。又说如五种子。此则名为有取之识。此言显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又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眼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眼根与彼俱转。缘色境界了别为性。如薄伽梵说。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识得生。又说缘眼及色眼识得生。如是应知。乃至身识。此中差别者。谓各依自根各缘自境。各别了别一切应引。如前二经。
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还缘彼识。我痴我爱我我所执我慢相应。或翻彼相应。于一切时恃举为行。或平等行与彼俱转。了别为性。如薄伽梵说。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意识得生。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缘一切共不共法为境了别为性。心所有法者。谓若法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彼复云何谓遍行有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等持五慧。善有十一。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嗔六无痴七精进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舍十一不害。烦恼有六。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随烦恼有二十。一忿二恨三覆四恼五嫉六悭七诳八谄九憍十害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惛沈十四掉举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乱二十不正。知不定有四。一恶作二睡眠三寻四伺。
作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动心为体引心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经中说。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又说由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等识生。
触者。谓三事和合分别为体受依为业如经说。有六触身。又说眼色为缘能起眼识。如是三法聚集合故能有所触。又说触为受缘。受者谓领纳为体。爱缘为业。如经说有六受身。又说受为爱缘。
想者。谓名句文身熏习为缘。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取相为体。发言议为业。如经说有六想身。又说如其所想而起言议。思者谓令心造作得失俱非。意业为体。或为和合。或为别离。或为随与。或为贪爱。或为嗔恚。或为弃舍。或起寻伺。或复为起身语二业。或为染污。或为清净行。善不善非二为业。如经说有六思身。又说当知我说。今六触处即前世思所造故业。
欲者。谓于所乐境希望为体。勤依为业。如经说欲为一切诸法根本。
胜解者。谓于决定境如其所应印解为体。不可引转为业。如经说我等今者心生胜解。是内六处必定无我。
念者。谓于串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体。等持所依为业。如经说诸念与随念别念及忆不忘不失法心明记为性。
等持者。谓于所观境专住一缘为体。令心不散智依为业。如经说诸令心住与等住安住近住及定住不乱不散摄寂止等持心住一缘性。
慧者。谓即于所观境简择为体。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为业。如经说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极简择法遍了近了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
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净忍可为体。断不信障为业。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利益自他为业。能趣善道为业。增长净信为业。如经说于如来所起坚固信。
惭者谓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惭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惭为业。如经说惭于所惭。乃至广说。愧者。谓依世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愧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愧为业。如经说愧于所愧。乃至广说。
无贪者。谓于有有具厌离无执不藏不爱无著为体。能断贪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贪为业。如经说无贪善根。无嗔者。谓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为体。能断嗔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嗔为业。如经说无嗔善根。
无痴者。谓正了真实为体。能断痴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痴为业。如经说无痴善根。精进者。谓心勇无惰不自轻贱为体。断懈怠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精进为业。如经说起精进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
轻安者。谓远离粗重身心调畅为体。断粗重障为业。如前乃至能增长轻安为业。如经说适悦于意身及心安。不放逸者。谓总摄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为体。依此能断恶不善法。及能修彼对治善法断放逸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不放逸为业。如经说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
舍者。谓总摄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为体。依此舍故得心平等得心正直心无发动断发动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舍为业。由不放逸除遣染法。由彼舍故于已除遣不染污住。如经说为除贪忧心依止舍。
不害者。谓由不恼害诸有情故悲哀恻怆愍物为体。能断害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不害为业。如经说由不害故知彼聪睿乃至广说。贪者。谓于五取蕴爱乐覆藏保着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贪为业。障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损害自他为业。能趣恶道为业。增长贪欲为业。如经说诸有贪爱者为贪所伏蔽。
嗔者。谓于有情欲兴损害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嗔为业。如前乃至增长嗔恚为业。如经说诸有嗔恚者为嗔所伏蔽。
慢者。谓以他方己计我为胜我等我劣令心恃举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慢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慢为业。如经说三种慢类我胜慢类我等慢类我劣慢类。无明者。谓不正了真实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正了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明为业。如经说诸有愚痴者无明所伏蔽。
见者。谓五见为体。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计我我所染污慧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我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萨迦耶见为业。如经说如是知见永断三结。谓身见戒禁取疑。二边执见。谓于五取蕴执计断常染污慧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常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边执见为业。如经说迦多衍那一切世间依止二种或有或无。三邪见。谓谤因谤果或谤功用或坏实事染污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正见为业。如前乃至增长邪见为业。如经说有邪见者所执皆倒。乃至广说。四见取。谓于前三见及见所依蕴计最胜上及与第一染污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苦及不净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见取为业。如经说于自所见取执坚住。乃至广说。五戒禁取。谓于前诸见及见所依蕴计为清净解脱出离染污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如前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戒禁取为业。如经说取结所系。疑者。谓于诸谛犹豫不决为体。唯分别起能障无疑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疑为业。如经说犹豫者疑。
忿者。谓于现在违缘令心愤发为体。能障无嗔为业。乃至增长忿为业。
恨者。谓于过去违缘结怨不舍为体。能障无嗔为业。乃至增长恨为业。
覆者。谓于过犯若他谏诲若不谏诲秘所作恶为体。能障发露悔过为业。乃至增长覆为业。
恼者。谓于过犯若他谏诲便发粗言心暴不忍为体能障善友为业。乃至增长恼为业。
嫉者。谓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心妒不悦为体。能障慈仁为业。乃至增长嫉为业。
悭者。谓积聚吝着为体。能障无贪为业。乃至增长悭为业。
诳者。谓为惑乱他现不实事心诡为体。能障爱敬为业。乃至增长诳为业。
谄者。谓为欺彼故诈现恭顺心曲为体。能障爱敬为业。乃至增长谄为业。如经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
憍者。谓暂获世间兴盛等事心恃高举无所忌惮为体。能障厌离为业。乃至增长憍为业。如经说无正闻愚夫见少年无病寿命等暂住而广生憍逸。乃至广说。
害者。谓逼恼有情无悲无愍无哀无怜无恻为体。能障不害为业。乃至增长害为业。如经说诸有害者必损恼他。
无惭者。谓于自及法二种增上不耻过恶为体。能障惭为业。乃至增长无惭为业。如经说不惭所惭无惭生起恶不善法。乃至广说。无愧者。谓于世增上不耻过恶为体。能障愧为业。乃至增长无愧为业。如经说不愧所愧无愧生起恶不善法。乃至广说。
惛沈者。谓依身粗重甘执不进以为乐故令心沉没为体。能障毗钵舍那为业。乃至增长惛沈为业。如经说此人生起身意惛沈。掉举者。谓依不正寻求或复追念曾所经见戏乐等事心不静息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掉举为业。如经说汝为掉动亦复高举。乃至广说。
不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不净信为体。障信为业。乃至增长不信为业。如经说若人不住不净信心终无退失所有善法乃至广说。
懈怠者。谓耽着睡眠倚卧乐故怖畏升进自轻蔑故心不勉励为体。能障发起正勤为业。乃至增长懈怠为业。如经说若有懈怠必退正勤。乃至广说。
放逸者。谓总贪嗔痴懈怠为体。由依此故心不制正恶不善法及不修习彼对治法障不放逸为业。乃至增长放逸为业。如经说夫放逸者是生死迹。乃至广说。
失念者。谓于久所作所说所思若法若义染污不记为体。障不忘念为业乃至增长失念为业。如经说谓失念者无所能为。乃至广说。心乱者。谓于所修善心不喜乐为依止故驰散外缘为体。能障等持为业乃至增长心乱为业。如经说若于五欲其心散乱流转不息。乃至广说。
不正知者。谓于身语意行不正了住染污慧为体。能障正知为业。乃至增长不正知为业。如经说有失念者住不正知。乃至广说。
恶作者。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恶作为业。如经说若怀追悔则不安隐。乃至广说。
睡眠者。谓略摄于心不自在转为体。能障毗钵舍那为业。乃至增长睡眠为业。如经说贪着睡眠味如大鱼所吞。寻者。谓或时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慧于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粗转为体。障心内净为业。乃至增长寻为业。
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
证有此二阿笈摩者。如薄伽梵说。由依寻伺故发起言说。非无寻伺。
诸心法中略不说者如其所应。广说应知。如识与心法不可思议。是诸心法展转相望应知亦尔。
色者有十五种。谓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地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坚鞕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发毛爪齿尘垢皮肉筋骨脉等诸不净物。是内地体形段。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坚鞕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砾石丘山树林甎等。水等灾起彼寻坏灭。是外地体形段。受用为业。依持受用为业。破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
水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湿润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洟泪涎汗膏髓痰等诸不净物。是内水体。润泽聚集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湿润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泉源溪沼巨壑洪流等。火等灾起彼寻消竭。是外水体。依持受用为业。变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火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暖热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能令有情遍温增热。又能消化凡所饮啖。诸如是等是内火体。成熟和合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暖热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炎燎村城蔓延洲渚。乃至空迥。无依故灭。或钻木击石种种求火。此火生已不久灰烬。是外火体。变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风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轻动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上下横行入出气息。诸如是等是内风体。发动作事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轻动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摧破山崖偃伏林木等。彼既散坏。无依故静。若求风者动衣摇扇。其不动摇无缘故息。诸如是等是外风体。依持受用为业变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
眼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之所执受。四大所造色为境界缘色境。识之所依止。净色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各行自境缘自境识之所依止。
色谓眼所行境。眼识所缘四大所造若显色若形色若表色为体。色蕴所摄。有见有对。此复三种。谓妙不妙及俱相违。彼复云何。谓青黄赤白如是等显色。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及不正。烟云尘雾光影明闇。若空一显色。若彼影像之色。是名为色。
声谓耳所行境。耳识所缘四大所造可闻音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此复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俱相违。或因手等相击出声。或由寻伺扣弦拊革。或依世俗。或为养命。或宣畅法义而起言说。或依托崖谷而发响声。如是若自相若分别若响音。是名为声。
香谓鼻所行境。鼻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嗅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此复三种谓好香恶香及俱非香。彼复云何。所谓根茎皮叶花果烟末等香。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为香。味谓舌所行境。舌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尝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此复三种。谓甘不甘及俱相违。彼复云何。所谓酥油沙糖石蜜熟果等味。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为味。触一分谓身所行境。身识所缘四大所造可触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此复三种。谓妙不妙及俱相违。彼复云何。所谓涩滑轻重缓急软冷饥渴饱闷强弱痒病老死疲息粘勇。或缘光泽。或不光泽。或缘坚实。或不坚实。或缘执缚。或缘增聚。或缘乖违。或缘和顺。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触一分。
法处所摄。色谓一切时意所行境。色蕴所摄。无见无对。此复三种。谓律仪色不律仪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律仪色云何。谓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现行法建立色性。不律仪色云何。谓不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现行法建立色性。三摩地所行境色云何。谓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转。相应心心法故。起彼所缘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是名法处。所摄色心不相应行者。谓诸行与心不相应。于心心法及色法分位。假施设性不可施设。与心等法若一若异。彼复差别有二十四种。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次第。势速。时。方。数。和合。不和合。复有诸余如是种类差别。应知。得者。此复三种。一诸行种子所摄相续差别性。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三自相生起相续差别性。无想定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地欲。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唯无想天寂静微妙。由于无想天起出离想。作意前方便故。不恒现行心心法灭性。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或复上进。或入无想定。或复上进由起暂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缘。不恒现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诸心心法灭性。无想天者。谓先于此间得无想定。由此后生无想有情天处。不恒现行诸心心法灭性。命根者。谓先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时决定性。众同分者。谓诸有情互相似性。异生性者。此有二种。一愚夫异生性。二无闻异生性。愚夫异生性者。谓无始世来有情身中愚夫之性。无闻异生性者。谓如来法外诸邪道性。生者。谓诸行自相发起性。老者。谓诸行前后变异性。住者。谓诸行生时相续不断性。无常者。谓诸行自相生后灭坏性。名身者。谓诠诸行等法自体想号假立性。句身者。谓聚集诸名显染净义言说所依性。文身者。谓前二所依字性。流转者。谓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定异者。谓诸行因果各异性。相应者。谓诸行因果相称性。势速者。谓诸行流转迅疾性。次第者。谓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时者。谓诸行展转新新生灭性。方者。谓诸色行遍分齐性。数者。谓诸行等各别相续体相流转性。和合者。谓诸行缘会性。不和合者。谓诸行缘乖性。
无为者。此有八种。谓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想受灭。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者。谓诸心心法所缘外色对治境界性。非择灭者。谓因缘不会于其中间诸行不起灭而非离系性。择灭者。谓由慧方便有漏诸行毕竟不起灭而是离系性。不动者。谓离遍净欲得第四静虑。于其中间苦乐离系性。想受灭者。谓离无所有处欲入灭尽定于其中间不恒现行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而离系性。善不善无记法真如者。谓于善不善无记法中清净境界性。
复次如是五法复有三相应知。一增益相。二增益所起相。三法性相。增益相者。谓诸法中遍计所执自性。增益所起相者。谓诸法中如其所应依他起自性。法性相者。谓诸法中圆成实自性。如是已说。一切界今当说颂曰。
界谓欲色等 及与三千界
论曰。界有二种。一欲等三界。二三千世界。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二色界。谓已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三无色界。谓离色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如是三界复有五种差别应知。一相差别。二粗重差别。三方处差别。四受用差别。五任持差别。相差别者。谓欲界中色多相不鲜净相种种杂相。色界中色少相鲜净相非种种杂相。无色界中虽无业。所生色而有定所生色无见无对。又欲界中有苦受相应相。嗔恚相应相。多随烦恼相应相。色无色界中有苦受不相应相。嗔恚不相应相。少随烦恼相应相。粗重差别者。谓欲界中粗重粗而损害。色无色界中粗重细而不损害。方处差别者。谓欲界居下方。色界居上方。无色界无方处。受用差别者。谓欲界受用外门境界。色无色界受用内门境界。任持差别者。谓欲廛诸蕴依四食住。色无色廛诸蕴依三食住。三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谓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南赡部洲千东毗提诃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卢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复千小千世界名为第二中千世界。复千中千世界名为第三大千世界。问何因缘故。小千世界名为卑小。答犹如特牛断去两角。以缺减故名为卑小。如是梵世已下。其中所有千世界不如上地。故名卑小。如是三千世界三灾所坏。谓火水风。灾复有三种。三灾之顶。谓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彼第四静虑诸天法尔与所居宫俱起俱灭。复有中三劫起。所谓饥馑疫病刀兵。二十中劫世间正坏。二十中劫坏已而住。二十中劫世间正成。二十中劫成已而住。如是合有八十中劫。名为大劫。譬如天雨[泳-永+適]犹车轴。无有间断从空而注。如是东方无边世界无有间断。或成或坏。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是乃至十方世界如是已说。界杂染今当说颂曰。
烦恼业生性 杂染相应知
论曰。杂染性有三种。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烦恼杂染者。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合名烦恼杂染。烦恼者略有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嗔。八无明。九慢。十疑。或复二种。一见所断。二修所断。或复三种。一欲界系。二色界系。三无色界系。复有七种颠倒行。一邪解行。二不解行。三非解非不解行。四执邪解行五彼因依处行。六彼怖生行。七任运起行。邪解行者。所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于所知事起邪执故。不解行者。所谓无明非解。非不解行者。所谓疑也。执邪解行者。所谓见取戒禁取。及于诸见所起贪等。彼因依处行者。谓见苦集所断。彼怖生行者。谓见灭道所断。任运起行者。谓修所断见所断。见所断有百一十二烦恼。修所断有十六烦恼。如是见修所断。合有一百二十八烦恼。如是烦恼杂染。种种义差别故。立种种名。所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烧害箭所有恶行漏匮热恼斗诤炽然火稠林拘碍。如是等义名差别。
业杂染者。谓或因烦恼所生。或因烦恼缘助善法所生。如其所应三界所摄。身业语业意业。此复二种。一思二思所起。此业差别复有多种。欲界所摄名福非福。色无色界所摄名为不动。复有引业。谓作及增长能引种种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果及异熟。复有生业。谓前所引助令生故。
生杂染者。谓因烦恼及业故生因生故苦。苦复多种。谓胎藏所迫苦。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与粗重行俱生长苦。数死生苦。生诸难苦。是名为生。
显扬圣教论卷第二
摄事品第一之二
如是已说杂染谛今当说颂曰。
诸谛有六种
论曰。谛有六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谛。三苦谛。四集谛。五灭谛。六道谛。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
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
苦谛者。此有二种。一世俗谛所摄。二胜义谛所摄。世俗谛所摄者。如经中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胜义谛所摄者。如经中说。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集谛者。此有四种。一全摄。二胜摄。三世俗谛摄。四胜义谛摄。全摄者。谓一切三界烦恼及业。皆名集谛。胜摄者。谓缘已得未得自体及境所起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处处喜爱。皆名集谛。世俗谛摄者。若因能感世俗谛所摄苦谛。胜义谛摄者。若因能感胜义谛所摄苦谛。灭谛者。亦有四种如前所说。全摄者。谓全摄集谛无余断弃。吐尽离欲灭没寂静。胜摄者。谓胜摄集谛无余断弃。如是广说。世俗谛摄者。谓于世俗谛所摄集谛无余断弃。如是广说。胜义谛摄者。谓于胜义谛所摄集谛无余断弃。如是广说。
道谛者。亦有四种。如前所说。全摄者。谓一切觉分。胜摄者。谓八圣道支。世俗谛摄者。谓于世俗谛所摄苦谛集谛灭谛。为遍知故。为永断故。为作证故。一切圣道胜义谛摄者。谓于胜义谛所摄苦谛集谛灭谛。为遍知故。如是广说。
苦集灭道圣谛义者。若于此处圣智所行。此处苦集灭道。是谛由诸圣者。咸谓此是谛。是故说名圣谛。如是已说谛。依止今当说。颂曰。
依止八与二
论曰。依止有八种。何等为八。谓四静虑及四无色。复有二种。何等为二。谓初静虑有二种。世及出世。乃至无所有处有二种。世及出世。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
世间初静虑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离彼增上教授为境界。已由世间道作意观察炽然修习等故而得转依。然不深入所知义故。不能永害随眠。自地烦恼之所依处。是退还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止。如世间初静虑。如是乃至世间非想非非想处。各缘离下地欲增上教法。广说如前。出世间初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今不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然或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如是于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于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已。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如是名为出世间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应当广说。于诸静虑及与无色。复有四种应知。一杂染。二洁白。三建立。四清净。杂染者谓于上静虑起深爱味见慢及疑。爱味者。谓有十种。一俱生作意爱味。二分别所起作意爱味。三自地作意爱味。四异地作意爱味。五过去爱味。六未来爱味。七现在爱味。八下爱味。九中爱味。十上爱味。
洁白者。谓净及无漏。净者复有三种。一引发故。二上练故。三除垢所摄堪任故。无漏者。此亦三种。一出世间无漏。二此等流无漏。三离系无漏。
建立者。此复四种。一建立近分。二建立根本。三建立定。四建立生。
建立近分及根本者。如经中说。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谓初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谓初静虑根本。
如经中说。即于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谓第二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谓第二静虑根本。如经中说。即于此身离喜之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谓第三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喜之乐所不遍满者。是谓第三静虑根本。如经中说。即于此身清净心及洁白心意解遍满具足住者。是谓第四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清净心及洁白心所不遍满者。是谓第四静虑根本。
如经中说。一切色想出过故。一切有对想灭没故。一切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者。是谓虚空无边处近分。如经又说。具足住者。是谓虚空无边处根本。
如经中说。出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者。是谓识无边处近分。如经又说。具足住者。是谓识无边处根本。
如经中说。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者。是谓无所有处近分。如经又说。具足住者。是谓无所有处根本。
如经中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者。是谓非想非非想处近分。如经又说。具足住者。是谓非想非非想处根本。
建立定者。如经中说。离欲恶不善法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离欲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断欲界烦恼杂染。离恶不善法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能堕恶趣故。名为恶。能障于善故名不善。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之法寻伺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
又如经说。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心定一趣故。无寻无伺三摩地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者。谓或缘离初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初静虑地寻伺寂静。不复现行。内等净者。谓为对治寻伺故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名内等净。心定一趣者。谓如是入时多相续住。诸寻伺法恒不现行。无寻无伺者。谓证得寻伺断法。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生者。谓从三摩地所生喜及乐。已如前说。第二静虑者。谓寻伺寂静内体遍净。三摩地所生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由离喜故住舍念正知及乐身正受。圣者宣说成就舍念乐住。第三静虑具足住。离喜者。谓或缘离第二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见第二静虑喜相过失。住舍者。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者谓于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于现行喜相分别正知。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身者谓已转依者。若转识。若阿赖耶识。心性无别总名为身。正受者谓已转依者。能摄受身令身怡悦。总集说为乐。身正受此处乐受深极寂静。最胜微妙。上下所无。圣者者。谓佛及佛弟子。宣说者。谓显示施设。成就舍念乐住者。谓此地已上无妙乐故。下地亦无。如是胜乐及无舍念以为对治。第三静虑者。谓离喜已舍念正知乐所依止。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由断乐故。及先已断苦喜忧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断乐者。谓入第四静虑时。先已断苦者。谓入第二静虑时。先已断喜者。谓入第三静虑时。先已断忧者。谓入初静虑时。不苦不乐者。谓已转依者。非安适非不安适。受受所摄色界最极增上寂静。最胜摄受无有动摇舍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数故。静虑者。谓乐断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所依止。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一切色想出过故。有对想灭没故。种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具足住一切者。谓诸行相。色想者。谓显色想。出过者。谓离彼欲故。如出过义。有对想灭没种种想不作意。如是应知。有对想者。谓彼所依四大想。及余所造色想。种种想者。谓即于四大及造色中长短粗细方圆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闇。如是等类假色所摄种种想。若正入无边虚空处时。有对之想不现前故。灭及种种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无边者。谓十方诸相不可分别。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虚空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无边识者。谓缘无边虚空之识。今缘此为境界。识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超过一切识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无少所有者。谓于识处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少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无所有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超过一切无所有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非有想者。谓超过无所有想。非无想者。谓于无所有处上境界推求之时。唯得缘无所有极细心及心法。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非想非非想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建立生者。谓先于此间修下中上。初静虑者。后生彼处受三天果。谓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若善修习无寻有伺初静虑者。生大梵天果。更无异所胜彼处故。若先于此间修下中上第二静虑者。后生彼处受三天果。谓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若先于此间修下中上第三静虑若。后生彼处受三天果。谓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若先于此间修下中上第四静虑者。后生彼处受三天果。谓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从是已上离色贪故。无方处差别。虽有修习下中上因。然不建立生果差别。若下中上修虚空无边处者。受虚空无边处天生果。若下中上修识无边处者。受识无边处天生果。若下中上修无所有处者。受无所有处天生果。若下中上修非想非非想处者。受非想非非想处天生果。由定寂静有差别故。及由住时满不满故。彼有差别。又由多住爱味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故。不尽寿命而有中夭。若杂修下品世间及无漏第四静虑者。受无烦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中品者。受无热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上品者。受妙现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上胜品者。受妙见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上极品者。受无碍究竟净宫天生果。若善修习菩萨无量不思议三摩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静虑者。受出过净宫大自在天生果。清净者。谓边际初静虑。依此引生一切胜德及速疾神通。如初静虑清净之相。余静虑及诸无色。应如是知。此中无色差别者。谓发彼地解脱等功德。如是彼诸静虑及无色定杂染洁白建立清净差别。应知如是。已说依止。觉分今当说。颂曰。
觉分有众多 最初三十七
论曰。菩提分法品类多种。最初胜者有三十七。谓四念住等。广说如经。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谓或缘于身。或复缘身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由闻思修之所生慧。或唯影像或事成就。于身境处善安住念。为令于身得离系故。如于身念住。如是于受心法念住应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各于自境如其所应。乃至为令于法得离系故。又一切处应说。与念相应心及心法。如是发起观察心时。所缘之境有四种事。一心所执事。二心领纳事。三心了别事。四心染净事。四正断者广说如经。一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已生者。谓粗缠所摄。恶不善法者。谓能起恶行欲界烦恼及随烦恼。恶不善义已如前说。为令断故者。谓修彼对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谓起证断乐。欲策励者。谓不忍受恶及归趣断故。发起正勤者。谓多种坚固修彼对治。此上三句显不定地中闻思两慧下品对治。策心者。谓修彼对治修慧现行。若心沉没烦恼染污。策心令举故。持心者。谓即此对治现行之时。若心浮举烦恼染污。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增盛随眠所摄。能起粗缠之因。为不生故者。谓令粗缠不现行故。生欲者。谓起为证不现行。欲策励者。谓由不忘住为令不现行。善住念故。发起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说。三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所未得。善法者。谓闻思修所生三慧。由无过义故名为善。为令生故者。谓令彼得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策励者。谓求彼摄受正方便故。发起正勤者。谓长时殷重多坚修习。此上三句显得不定地对治。恶不善法闻思两慧所摄善法。策心持心者。谓为得修慧故。余如前说。四已生善法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已生者。谓已得故令住者谓闻慧。令不忘者。谓思慧。令修满者。谓修慧。此上三句显唯守护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者。如其次第不唯于彼生知足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余如前说。
四神足者。广说如经。一欲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世修习上品善根。于大师所或于有智同梵行处。生信生欲听闻正法。如所信欲闻正法已。展转证得心住一境性。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已生未生恶不善法令断令不起故。生欲乃至持心。若未生。彼对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是行者。复修欲策励信安正念正知思舍八种断行。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者。谓于此中而得自在。已生未生恶不善法者。谓彼下品诸缠所摄及彼微薄。未损未害随眠所摄。令断令不起者。谓为离已生软品缠故。及为损害微薄随眠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广说。若未生。彼对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广说应知。如是行者者。谓如是修行多时住者。复修欲者。谓欲证彼不现行及损害故。策励者。谓欲为因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发起正勤故。信者。谓生欲之因于彼损害及所得中。决定信故。安者。谓因策励除身心粗重令身心堪任故。正念者。谓于防护沉下浮举随烦恼中。令心不忘故。正知者。谓或时失念。随烦恼现行之时。分别正知故。思者。谓于止举中。造作心故。舍者。谓于不染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性。如是一切诸神足中。八种断行应知。此中差别者。第二勤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依于教授及教诫法。或在空闲或居林树或止静室。于如是处长时勇猛纯熟炽然正勤。证得心住一境性。由正勤故三摩地成就。余如前说。第三心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已修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思惟内法。速疾证得心住一境性。由修心故三摩地成就。余如前说。第四观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多闻闻持其闻积集独处闲静。即于彼法以慧简择。极细简择遍觉观察。因此证得心住一境性。由观察故三摩地成就。余如前说。
五根者。广说如经。一信根。由世间道令心清净鲜白无秽。离随烦恼得住不动。从是已后求谛现观修习方便。为永断随眠故。为得彼对治故。起增上信。二正勤根。谓依信根增进勇猛与信俱行。三念根。谓依正勤明了不忘与彼俱行。四等持根。谓依念根心住一境与彼俱行。五慧根。谓依等持根简择诸法与彼俱行。
五力者。广说如经。即信根等由善修习多修习故。不复为彼不信等法之所杂乱。复能对治诸杂乱法。不可伏义说名为力。
七遍觉支者。广说如经。一念遍觉支。谓由世间道得备善力见道现前。由先修习世间念遍觉支。引得出世无功用无分别。于谛明了于谛不忘。二择法遍觉支谓由先所引无功用无分别依止。于念与念俱行于谛解了于谛觉悟。如是一切诸遍觉支由先所引无功用无分别。后依止前与彼俱行。皆应了知。是中差别者。第三正勤遍觉支于谛心勇。第四喜遍觉支。于谛心悦。第五安遍觉支。于真谛中身心堪任。第六三摩地遍觉支。于真谛中心住一境。第七舍遍觉支。于真谛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性。
又如经说。即于是中复善修习寂静依止。乃至广说。寂静依止者。谓欲界寂静依故。离欲依止者。谓色无色界离欲依故。灭依止者。谓已得蕴界处无余永断依故。趣向弃舍者。谓未来蕴界处不相续故。
八圣道支者。广说如经。一正见。谓于见道中得遍觉支时见清净。及于修道中安立后得遍觉支见清净。总合此二名为正见。二正思惟。谓依正见与彼俱行。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于修道中相续作意思惟诸谛。与无漏作意相应。令心趣入极趣入。寻求极寻求。现前寻求觉了计算。观察思惟思惟性三正语。谓于修道中依正思惟。由相续无漏作意思惟诸谛故。得四种语业。圣爱戒所摄。不乐离乐除灭种种离。澄净防护不作离作。不行不毁不犯。桥梁船筏。远离不违越不种种违越性。四正业。谓于修道中。由相续无漏作意思惟诸谛故。得三种身业圣爱戒所摄不乐离乐除灭种种离。广说如前。五正命。谓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远离所作邪命恶法圣爱戒所摄。广说如前。六正策励谓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于所修习念住正断神足根力之中。欲乐正勤策励勇猛堪任难制心正奋发相续精进性。七正念。谓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或依奢摩他道。或依毗钵舍那道。或依双道。于所修习择法正勤喜安等持舍遍觉支中。念及正念随念诸念不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极不忘失极不忘失诸法性。八正等持。谓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又依三道。于所修中正念摄故。心住安住近住等住不乱不散正摄持奢摩他心住一境性。此诸道支后依于前相应俱起应知。复次颂曰。
智与解脱门 行迹及止观
论曰。智者谓十种智。广说如经。一法智。谓于共了现见所知诸义境界无漏之智。二种类智。谓于不共了不现见所知义境无漏之智。三他心智。谓修所生修果能知他心及心法智及诸如来。知诸众生随其意解随其随眠教授教诫转起妙智。四世俗智。谓世间慧由依此故。如来为诸众生随其意解随其随眠宣说妙法。五苦智。谓于有漏诸行之中。无常苦空离我思惟。若智若见明了觉悟慧观察性。六集智。谓于有漏诸行因中。因集生缘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七灭智。谓于有漏诸行灭中。灭静妙离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八道智。谓于能断有漏诸行无漏道中。道如行出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九尽智。谓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或缘尽境或复为尽。若智若见。余如前说。十无生智。谓苦已知不复当知。集已断不复当断灭已证不复当证。道已修不复当修。或缘无生境或为无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
解脱门者。谓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于众生遍计性所执法中。及法遍计性所执法中。此二遍计性俱离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遍计性无。即是无我性有。于诸法中无我性有。即是遍计性无。即于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无分别境。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知。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者。谓如前说。无愿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由无智故颠倒所起诸行相貌。智者。谓缘彼境厌恶了知。空行者。谓于诸行我不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不可得。无相行者。谓即于诸行中众生无我性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无我性可得。及于灭中灭静妙离行。无愿行者。谓无常苦不净如病如痈如箭。因集生缘行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若无差别总名空无相无愿者。此通闻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应知。若名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应知。若名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者。此唯出世应知。
行者谓四种行。广说如经。一苦迟通。谓钝根者。未得现法乐住为尽诸漏若道若行。二苦速通。谓利根者。余如前说。三乐迟通。谓钝根者。已得现法乐住为尽诸漏若道若行。四乐速通。谓利根者。余如前说。
迹者谓四法迹。广说如经。一无贪迹。谓能持尸罗蕴法义。故名迹。若未受者令进受。若已受者令守护令增长令广大。如无贪第二无嗔亦尔。三正念迹。谓能持三摩地蕴法义。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广。四正等持迹。谓能持慧蕴解脱解脱智见蕴法义。故名迹。若未生未证者令生令证。若已生已证者令增令广。
止者。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心于内。
观者。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简择诸法复次颂曰。
居处及所依 发心与悲愍
诸行通达性 地波罗蜜多
论曰。居处者。谓四居处。广说如经。一慧居处。谓谛观方便世间之慧为安立。证谛出世智义故。二谛居处谓已得谛观出世慧为安立。有事颠倒断义故。三舍居处。谓有事颠倒断为安立。无余烦恼息灭义故。四寂静居处。谓无余烦恼寂静为安立。一切苦不生义故。所依者。谓四种依。广说如经。一依法不依众生。谓若法是如来所说或弟子说十二分教随学随转。不随众生所行行学亦不随转。二依义不依文。谓若法非饰词者。所造绮文字句。唯能显了独满清净鲜白梵行。于此法中恭敬信解。非于能显颠倒梵行。及不显了梵行。但饰词者。所造绮文字句。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于如来所说相似甚深空性相应随顺诸缘缘起法中不妄执着。如言浅义亦不住自内见取心。唯勤寻究显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谓不唯听闻而生知足。便不进修法随法行。然为尽诸漏勤求自内证真谛智。
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胜因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此受发心复有二种。一世俗发心。二证法性发心。世俗发心者。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言邬波拖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证法性发心者。谓如有一已过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证菩萨初极喜地。已入菩萨定无生位。已如实知无上菩提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将近等近大菩提果。证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住流转寂灭菩萨道故。得广大意。由如是故。于大菩提愿不退转。是谓证法性发心。
悲愍者。谓如是已发心菩萨。于十方世界。或三种退堕苦有情。或五趣定苦有情。或四种极苦有情。或六种重苦苦有情。或三种相苦苦有情。诸如是所令离苦。行不害为性。
诸行者。谓十种法行。广说如经。一于菩萨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书持法行。二若劣若胜诸供养具供养法行。三若自书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若他发意恭敬尊重以微妙声宣扬阐读由宗仰故谛听法行。五发净信解恭敬重心披读法行。六为欲修习法随法行从师受已讽诵法行。七既讽诵已为坚持故以广妙音温习法行。八悲愍他故传授与彼随其广略开演法行。九独处闲静极善研寻称理观察思惟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钵舍那为欲趣入乃至为令诸所求义成就法行。
显扬圣教论卷第三
摄事品第一之三
通达者。谓七种通达。广说如经。一字通达。谓于三十二字无分别故。所行相义如实觉了。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二字相通达。谓于师子之形诸字相等有分别故。所行相义如实觉了。余如前说。三能取通达。谓于所缘相应心法。唯了别相如实觉了。余如前说。四所取通达。谓于一切诸识境界。唯识影相如实觉了。余如前说。五系缚通达。谓于相缚及粗重缚如实觉了。余如前说。六解脱通达。谓于相缚解脱及粗重缚解脱如实觉了。余如前说。七法性通达。谓于系缚解脱无始世来诸行缘起。及彼寂灭真如法性。如实觉了。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
地者。谓菩萨十地。广说如经。一极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现观。得诸菩萨现观。由正证得无上现观故。诸大菩萨于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为极喜。二离垢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妙尸罗蕴。对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为离垢。三发光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三摩地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发光。四焰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诸觉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蕴。能现前烧一切烦恼。是故此地名为焰慧。五极难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法微妙慧蕴。成极难成不住流转寂灭圣道。是故此地名极难胜。六现前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智非智二种所作诸行流转止息法境微妙慧蕴。多分有相任运相续妙智现前。是故此地名为现前。七远行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由已远入一切现行诸相解脱。是故此地名为远行。八不动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相自在障故。得无功用任运相续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不动。九善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无碍辩障。无过广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善慧。十法云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发起大神通智障。如云法身圆满所依。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波罗蜜多者。谓十波罗蜜多。广说如经。一施波罗蜜多。谓依菩提心悲为导首。十种法行助善修治。七种通达为坚固根。或因资财或因正法或因无畏。五种功德大我所摄性。一无著故舍。二不观故舍。三无失故舍。四无分别故舍。五回向故舍。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以资生具摄诸有情。及由亲近多修习故。令彼资粮圆满当成无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罗蜜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此中差别者。第二戒波罗蜜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第三忍波罗蜜多。谓或因忍受他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诸苦不乱性。或因审察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忍受一切不饶益事及损害事摄诸有情。第四勤波罗蜜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第五静虑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缘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伏诸烦恼令住不现行法。第六慧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简择诸法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种子。第七善巧方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以此方便。或由随顺。或由违逆。或由不同意乐。或由作恩报恩。或由威逼。或由清净。以三种利益摄诸有情。于种种善处令受令调令安住令成立。第八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发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修善法得强盛力。第九力波罗蜜多。谓诸菩萨由于所修善法得强盛力。依此力故速疾发起静虑波罗蜜多。第十智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静虑波罗蜜多所摄法则智所引世间慧。依此慧故。而诸菩萨速能发起出世无分别不住流转寂灭道所摄慧波罗蜜多。
如是十波罗蜜多。于一切地中皆具修习。若增上者。施波罗蜜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罗蜜多在第十地应知。复次颂曰。
菩萨行摄事 及彼陀罗尼
三摩地等门 诸无量作意
论曰。菩萨行者。谓四种菩萨行。广说如经。一到彼岸行。谓十波罗蜜多总摄说为到彼岸行。皆是大乘出离义故。二遍觉分行。谓三十七菩提分法总摄说为遍觉分行。如实觉了一切所知义故。三神通行。谓六神通总摄说为神通行。皆为引摄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入圣教义故。四成熟有情行。谓四摄事总摄说为成熟有情行。若已入圣教所化有情界。以财法二种摄受义故。此中财摄者。谓助摄受。方便令成熟故。法摄者。谓正摄受。转及随转方便令成熟故。如是四摄事依五种摄行说为摄事。五摄行者。一令附已摄。二令受善摄。三令起善正勤摄。四令善成熟摄。五令善解脱摄。摄事者。谓四摄事广说如经。若安立彼如安立成熟有情行。应知。
陀罗尼门者。谓诸菩萨无量陀罗尼门。广说如经。若欲略说陀罗尼相者。谓诸菩萨成就字类通达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随一字中而能显示。分别开演一切种染净之义。是故说名陀罗尼门。
三摩地门者。谓诸菩萨无量三摩地门。广说如经。若欲略说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菩萨摩诃萨依此一一三摩地门出生无量三摩地。诸声闻独觉不达其名。此诸三摩地悉能建立十方世界一切三摩地所作之事。是故说名三摩地门。无量作意者。谓五无量作意。广说如经。一有情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以增上法行所善修治微妙作意。思惟十方无量世界所摄一切有情世间不可言说种种业报差别之相。或一足二足四足多足。或有色无色。或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或欲界色界无色界。或那洛迦傍生鬼趣人天。或卵生湿生胎生化生。既思惟已如实了知。如是有情转。如是有情还。如是染污。如是清净。如是邪行。如是正行。如是如是行差别故。如是如是诸异熟生。二世界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器世间相。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此世界染此世界净。如实了知。皆如幻化。唯是虚妄分别影像。虚伪不实随相流转。或成或坏种种形貌差别建立。或胜或劣。或粗或细。或远或近。或复分析至于极微。或于广略。或于现化。或于变异。或于远近。或于隐显。如是等事而得自在如实了知。三法界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此法是色。此法非色如色非色。如是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善不善无记。有过失无过失。欲系色系无色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断修断无断。转法还法染法净法。流转法寂灭法异生法贤圣法声闻法独觉法如来法。如是等法如实了知。四所调伏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所化有情种种行种种性。或声闻种性。或独觉种性。或如来种性。诸如是等所调种性。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所调伏者。此软根此中根此利根。此下劣胜解此广大胜解。此贪行贪阿世耶。此嗔行嗔阿世耶。此痴行痴阿世耶。此等分行等分阿世耶。此升进阿世耶。此不升进阿世耶。此微薄尘垢贤善阿世耶。此增盛随眠此微薄随眠此极细随眠。此羸损随眠此不羸损随眠。此全随眠此不全随眠。此广说方解此略闻即解。此摈遣所调伏此摄受所调伏。此软所调伏此粗所调伏此粗软俱调伏。此应舍置方乃调伏。如是等处如实了知。五调伏方便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所化有情调伏方便。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此因说秘密之法方能调伏。此因说显了之法方能调伏。此因摄受方便此因折伏方便。此转方便此随转方便。此应随顺此应违逆。此因不同分阿世耶。此应作恩报恩。此应示威奋威。此因清净。此因示现奇特神变。此因示现奇特记别。此因示现奇特教诫。此因示现种种威势。此因善诱种种教授。此因粗相。此因软相。此因粗软俱相。此因舍置。此因略说法要能令调伏。此因广演法要方令谓伏。如是等方便如实了知。复次颂曰。
真如作意相 信解不思议
广大阿世耶 应知诸自数
论曰。真如作意相者。谓缘七种遍满真如作意。广说如经。一流转真如作意。谓已见谛诸菩萨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于染净法时思惟诸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既思惟已。离无因见及不平等因见。二实相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因思惟诸法。众生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见及思惟分别众相作意不复现行。三唯识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所依。思惟诸法唯识之性。既思惟已如实了知。唯心染故众生染。唯心净故众生净。四安立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体思惟苦谛。既思惟已。欲令知故为有情说。五邪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因思惟集谛。既思惟已。欲令断故为有情说。六清净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法体思惟灭谛。既思惟已。欲令证故为有情说。七正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行思惟道谛。既思惟已。欲令修故为有情说。
信解不思议者。谓诸菩萨于难思处已得信解。广说如经。若欲略说此信解相。谓于最极甚深所知之义。已入地诸菩萨及诸如来所行境界。及于诸佛菩萨最极广大威德。起淳直信此难思议非拟度境界。既了达已而生信解。
广大阿世耶者。谓大我阿世耶及广普阿世耶。大我阿世耶者。谓诸菩萨由得自他平等解故。为诸有情皆得解脱。清净信欲。广普阿世耶者。谓诸菩萨于流转寂灭得无分别平等解故。为利有情二俱不住。清净信欲。
应知。诸自数者。谓应知种种觉分自数。如是已说。觉分补特伽罗今当说。颂曰。
随信行等七 复八种应知
及极七返等 退法等有六
论曰。补特伽罗当知多种。今最初释七种贤圣。谓随信行等七广说如经。一随信行。谓如有一性。是软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信解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信解行趣向谛观。二随法行。谓如有一性是利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择法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择法行趣向谛观。三信解。即随信行已见圣谛。四见至。即随法行已见圣谛。五身证。谓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未得诸漏无余尽灭。六慧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未得八解脱身证具足住。七俱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及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八种者谓预流果向等八。广说如经。一预流向。谓如有一纯熟相续。超过一切外异生地。入正性离生。若未证得初预流果终无中夭。二预流果。若随胜摄永断三结。若全摄者永断一切见所断惑。由此圣者已见谛故。最初证得逆流行果。三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四一来果。或倍离欲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预流果。进断欲界上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断。说名微薄欲贪嗔痴。此云何知。谓以筹虑作意观察境时。心生于舍无习向心无习趣心无习着心。应知是人三毒微薄。五不还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先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一来果。进断欲界余烦恼故。修对治行。六不还果。或先离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一来果。尽断欲界余烦恼故得。七阿罗汉向。谓如有一学。已见迹为断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修对治行。八阿罗汉果。谓永断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得。
极七返等者。谓极七返等。八依生建立。广说如经。一极七返。谓即预流果。由善修圣道故。或于天上或于人间。或天上人间受七有生已得尽苦际。二家家。谓即预流果。由善修圣道故。或生天上或生人间。从家至家得尽苦际。三一间。谓即一来果。由善修圣道故。或生天上。即于彼处定证寂灭。或生人间。即于此处定证寂灭。四中间证寂灭。谓即不还果。已断根本生结。未断趣向生结。上品修习圣道力故。生中有中即证寂灭。或有不进向生处而证寂灭。或有进向生处未至本生而证寂灭。五生证寂灭。谓即不还果。中品修习圣道故。未断二种生结。随生一处意生天中。初生之时即证寂灭。六无行证寂灭。即此圣者行少行已。及少精进而证寂灭。余悉如前。七有行证寂灭。谓即不还果。下品修习圣道故。未断二结。随生一处意。生天中。行多行已。及多精进而证寂灭。八上流。谓即不还果。随生一处意生天中。于彼不能得诸漏尽。复进生上于余身中方证寂灭。
退法等有六者。谓退法等六无学果。广说如经。一退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及世间功德。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二思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时即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宁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三护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四住不动。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五堪能通达。谓成就如是软根堪能不退。能练诸根及能发起胜品功德。六不动法。谓从先来自性成就利根。此人于诸善根不为已得退法之所摇动。亦不为发胜功德及上练根之所动摇。是故说名为不动法。复次颂曰。
软根等七种 在俗及出家
声闻乘等三 可救不可救
软根等七种者。一软根谓成就信等五根。或自性软或未增长。求胜进时加行迟钝。第二利根。应知反此。三贪行。谓于前世久习贪欲。及不修习贪欲对治。是因缘故。于此生中虽逢下劣可爱境界。亦起猛利相续贪爱。难离难厌。于修善法加行迟钝如贪行。第四嗔行第五痴行亦尔。此中差别者。虽逢微小可嗔境界。亦起猛利相续嗔恚。虽逢粗浅可痴境界。亦起猛利相续愚痴。六等分行。谓于前世不习上品贪欲嗔痴。设有习者复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生中逢可爱等三种境界。随境品类起贪嗔痴三种缠惑。非难离非易离。非难厌非易厌。于修善法不迟不速。七薄尘行。谓如有一于过去生不久数习贪欲嗔痴。然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世中虽逢胜上可爱等境。而能不起猛利相续贪恚痴缠。虽或时起下品中品。然易离易厌。于修善法加行速疾。
在俗者。谓处家白衣。受用五欲营构俗业。以自活命。
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声闻乘等。三者一声闻乘。谓住声闻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发正愿已修方便行。二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三大乘。谓住大乘法性。为令自他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可救者。谓有三乘寂灭法性。
不可救者。谓无三乘寂灭法性。复次颂曰。
入方便等九 生差别故二
复由诸界别 应知十三种
论曰。入方便等九者。一已入方便。谓于如来自觉自说法毗奈耶得坚净信。已受尸罗已闻正法。已增长舍已直正见。第二未入方便。应知反此。三有障。谓有三障。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由能障碍修习善法。第四无障。应知反此。五未成熟。谓未得善根资心相续不能现法证见谛理。不得现法下中上乘所证寂灭。第六已成熟。应知反此。七具缚。所谓异生。八不具缚。谓彼六种有学圣者。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九无缚。谓彼无学阿罗汉果。生差别故二者。一人趣。谓生人趣。得人种类。二非人趣。谓生余趣那洛迦傍生及与鬼趣天龙药叉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生类差别。
复由诸界别应知十三种者。一欲界异生。谓生欲界未见谛者。二欲界有学。谓生欲界已见圣谛六种有学。谓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三欲界无学。谓生欲界阿罗汉果。四色界异生。谓生色界未见谛者。五色界有学。谓生色界已见圣谛二种有学。一不还果。二阿罗汉向。六色界无学。谓生色界阿罗汉果。七无色异生。谓生无色未见谛者。八无色有学。谓生无色已见圣谛二种有学。一不还果。二阿罗汉向。九无色无学。谓生无色阿罗汉果。十欲界独觉。谓住独觉法性。于前生中或未见谛或已见谛。今生欲界。不由师教依先因力。修觉分法证得。一切诸结永尽。此复二种。一如朅伽独一而行。二独胜部众而行。十一欲界菩萨。谓生欲界住菩萨法性。为令自他证寂灭故。已发正愿修习一切无上菩提诸方便行。十二色界菩萨。谓生色界中住菩萨法性。远离无色修诸静虑。为令自他证寂灭故。已发正愿修习一切无上菩提诸方便行。十三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谓依修习不住流转。及与寂灭无分别道。证得诸佛共有解脱法身所摄无上转依遍行。十方一切世界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无有断尽。如是已说。补特伽罗果今当说。颂曰。
果断有五种 遍知及清净
净果界菩提 无学由自数
论曰。果断有五种者。谓诸果中断有五种。一诸缠断。谓由四种对治故。远离现行诸烦恼缠。四对治者。一散乱对治。二显了对治。三羸劣对治。四摧伏对治。散乱对治者。谓于前八妙法行中方便修习。或复于余定地善法方便修习。显了对治者谓于第九法行方便修习。羸劣对治者。谓由先善根资助心故烦恼羸弱。摧伏对治者。谓由世间道随力制伏烦恼种子。二随眠断。谓由出世间道随力永断烦恼种子。三永尽贪断。谓由永断随眠惑故。贪烦恼断。如永尽贪断。如是第四永尽嗔断第五永尽痴断。应知由极净善通达见力。诸事烦恼毕竟断故。名永尽断。
遍知者。谓九遍知。诸果所摄依断遍知。说一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二谛有漏摄故。二色无色系见苦及集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二界定地摄故。三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无漏无为摄故。四色无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定地增上摄故。五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无漏有为摄故。六色无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定地增上摄故七五顺下分结断遍知。由出过下界故。八色贪尽遍知由出过中界故。九无色贪尽遍知由出过妙界故。
清净者。谓九种清净。广说如经。一尸罗清净。谓如有一善住尸罗及善守护别解脱戒。如法威仪行处具足。于小罪中见大怖畏受学学处。二心清净。谓如有一依戒清净远离欲恶不善法。如前所说。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具足住。三见清净。谓如有一具心清净鲜白无秽。离诸烦恼得住不动。为欲证得漏尽智故。观察诸谛如实了知。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趣苦灭行道圣谛。四度疑清净。谓如有一依见清净。于佛法僧无惑无疑。五道非道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度疑清净得妙智见。唯佛所说僧所行道。能得出离。此复云何。谓能尽苦及证苦边。若诸外道所说之道。不能尽苦及证苦边。六行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见清净。得妙智见。知出离道有下中上。下者。苦迟通行所摄。中者。苦速通行乐迟通行所摄。上者。乐速通行所摄。七行断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智见清净得妙智见。谓我应断下中之行。及为发起上妙圣行。八无缘寂灭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断智见清净。证得无余诸漏永尽。九国土清净。谓诸佛共有无上功能果能示现不可思议国土庄严极净佛思及极净菩萨思及思眷属法。
净者。谓四证净广说如经。一佛证净。谓已见谛者。于如来所善住出世间信。及后所得善住世间信。如佛证净。如是第二法证净第三僧证净应知。四圣所爱戒证净。谓已见谛者。于已得决定不作律仪圣所爱戒所善住出世间信。及后所得善住世间信。
果者谓四沙门果。广说如经。一预流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谓身见戒禁取及疑。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预流果不堕落法。或极七返或复家家。二一来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薄贪嗔痴。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上品中品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一来果。或复一间。三不还沙门果。若随胜摄五顺下分结永断。所谓身见戒禁取疑贪欲嗔恚。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永断。或色界系烦恼永断。或无色界一分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不还果。或中间寂灭。或生寂灭。或无行寂灭。或有行寂灭。或复上流。四阿罗汉沙门果。若随胜摄贪欲嗔痴无余永断。若全分摄。见修所断一切烦恼永断无余。由彼断故得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阿罗汉。六恒住法界者。谓三种界。广说如经。一断界。谓断见道所断诸行二离界。谓离修道所断诸行三灭界。谓灭所依所摄诸行。
菩提者。谓三种菩提。如经广说。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乘转依所得寂灭及趣寂灭道。二独觉菩提。谓独觉乘转依所得寂灭及趣寂灭道。三无上正等菩提。所谓大乘转依所得寂灭趣寂灭道。及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道。无学者。谓十无学法。广说如经。一无学正见。谓阿罗汉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极简择等。如前广说。如无学正见。如是乃至第八正三摩地。如前应知。九无学正解脱。谓离一切烦恼粗重。无学心上离烦恼障调堪任法。十无学正智。谓阿罗汉尽智及无生智。
由自数者。前所说果各由自数差别应知。复次颂曰。
断多因故断 建立断所从
由作意依修 及得断次第
论曰。断多因故断者。断果多因故烦恼断。谓四种因诸烦恼断。一所依灭故。二所依转故。三知所缘故。四乐所缘故。复有五因断诸烦恼。一知彼体故。二知彼事故。三知彼过故。四避彼缘故。五修彼对治作意法故。复有四因烦恼已断。一依无余灭故。二依无余转故。三对治无余修故。四心无余解脱故。
建立断所从者。谓从所缘境断诸烦恼。于所缘境断烦恼已无系缚故。诸相应法亦复随断。未来现在烦恼可断永害粗重说烦恼断。由作意者。谓由总缘谛修作意故断诸烦恼。由依者。谓由依止七依定故断诸烦恼。谓初静虑乃至第七无所有处。
由修者。谓修四念住及四正断乃至修习八圣道支故。断烦恼。
及得断。次第者。有五种次第诸烦恼断。一先断见道所断烦恼。二后断修道所断烦恼三先渐调伏诸现烦恼。四然后永断一切烦恼。五最后超过一切烦恼。复次颂曰。
断差别应知 及断相利益
如是如所说 复应知多种
论曰。断差别应知。多种者。诸烦恼断多种差别。谓有诸缠断。有随眠断。有由世间道。有由出世间道。有由声闻乘作意。有由独觉乘作意。有由菩萨乘作意。有暂时断。有毕竟断。诸如是等烦恼断灭差别应知。
断相利益复应知。多种者。诸烦恼断有多种相利益应知。如经广说。谓不坠堕法定趣菩提。已至正法临至正法。证解正法。得证源底得遍证源底。圣智见成就。不复能计苦乐等法。自作他作及自他作。及非自他二种共作。亦不复计诸苦及乐。无因而生不复故。断傍生等命不复故。越诸所学处不复能起五无间业。不复求请诸外道师。亦不以彼为真福田。不复瞻仰观察余沙门婆罗门等邪众颜面。不复于彼三世法中生疑生惑。不复受彼第八有报。如是证得阿罗汉果永尽诸漏。已作所作。所作已办得阿罗汉。六恒住法。广说如经。谓成就六种相续住法。若眼见色心不忧喜舍念正知。如是耳鼻舌身若意识法心不忧喜舍念正知。诸所行行为自利益。为利益他。为利众生。为乐众生。为愍世间。为诸天人得义利乐。诸如是等烦恼永断。有多种相利益应知。
显扬圣教论卷第四
摄事品第一之四
如是已说。果诸功德今当说。颂曰。
无量诸解脱 胜处与遍处
无诤妙愿智 无碍解神通
论曰。无量者。谓四无量。广说如经。一慈无量。谓慈心俱。无怨无憎无有损害。广大无量极善修习。于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无边世界。意解遍满具足住。慈心俱者。于无苦无乐众生欲施乐具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欲加苦具嗔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乐具嗔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欲与不宜嗔故。广者。于见所行作意故。大者。于闻所行作意故。无量者。于觉知所行作意故。极善修习者。由串习相应离诸盖故。于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无边世界者。遍缘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故。意解者。缘意解思惟境界故。遍满者。缘无间有情境界故。具足住者。如前静虑中说。二悲无量谓悲心俱。乃至广说。悲心俱者。于有苦众生欲拔苦具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与苦害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拔苦害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欲与不宜不喜乐故。余如前说。三喜无量。谓喜心俱。乃至广说。喜心俱者。于有乐众生随喜彼乐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欲与苦具不喜乐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乐具不喜乐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欲与不宜不喜乐故。余如前说。四舍无量。谓舍心俱。乃至广说。舍心俱者。欲令不染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令染贪嗔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除染贪嗔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颠倒不染贪及嗔故。余如前说。
此四无量体性云何。谓慈以无嗔善根为体。悲以不害善根为体。喜以不嫉善根为体。舍以无贪无嗔善根为体。皆是怜愍众生法故。于此四中慈唯无嗔。次二无量无嗔一分。舍是无贪无嗔一分。又复与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并彼眷属皆是四无量体。当知先由增上法行善修治心。复依清净静虑。方得清净无量应知。
诸解脱者。谓八解脱广说如经。一有色诸色观解脱。有色者。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诸色者。若色如胜处中广自分别。观者。于诸色中为变化自在故。意解思惟显示彼相故。二内无色想外诸色观解脱。内无色想者。依无色定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根意解思惟余色故。诸色观者。如前说。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净者。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为得增上安乐住故。解脱者。解脱净不净色功用障碍心故。身者意身故。作证者。由智断得作证故。具足住者。如前说。无色诸解脱如前分别。此中差别者。为欲证得一切种身业自在故。及为解脱彼障故。复除光色作无边虚空意解思惟故。名第四无边虚空处解脱。为欲发起圣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辩等诸功德故。又为证得能助发起彼诸功德心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作无边识意解思惟故。名第五无边识处解脱。行者作如是发起功德方便。已令第四静虑起。现在前发诸功德。为欲证得最胜无漏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作无所有意解思惟故。名第六无所有处解脱。为欲证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作非想非非想意解思惟故。名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为欲证得最胜寂静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从非想非非想处心进止出入息灭攀缘故。名第八想受灭解脱。
胜处者。谓八胜处。广说如经。一内有色想。外诸色观少。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是想名初胜处。内有色想者。如解脱中说。外者。谓除眼等根显余色故。诸色观者。如前说。少者。谓资具摄色意解思惟故。若好若恶者。谓净不净色之所摄色意解思惟故。若劣若胜者。谓净不净声香味触之所摄色意解思惟故。于彼诸色胜者。谓能治所治作意思惟。障碍功用所不恼故。知者。用奢摩他道。见者。用毗钵舍那道。得如是想者。谓于实胜中得实胜无慢想故。于不胜中得实不胜无慢想故。二内有色想。外诸色观多。乃至名第二胜处。内无色想中观少观多二种亦尔。内有色想外诸色观者如前说。多者。显示有情世间器世间色遍思惟故。余如前说。五内无色想外诸色观青。青显青可见。青光犹如乌莫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染青衣色。如是黄赤白色皆应广说。此中差别者。黄色如羯尼迦罗花。或如婆罗痆斯染。黄衣色赤色如槃豆时缚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染赤衣色白色如乌奢那星。或如婆罗痆斯鲜白衣色。青者。谓总句。青显者谓俱生青。青可见者。谓和合成青。青光者。谓彼二所出鲜净光青。如青色黄赤白色亦复如是。广说应知。余如前说。于一处说二譬喻者。此显俱生和合二种色故。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后四胜处意解思惟。欲界天色及色界色。又复应知。是诸胜处为治下地种子。随逐作意思惟。非为对治。自地所治作意思惟。遍处者。谓十遍处。广说如经。谓地遍处。一能解了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如是水火风遍。青黄赤白虚空识遍。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地遍处者。由色所依遍满故。彼能依色亦遍满。由彼增长故。一能解了者。谓能证此观补特伽罗。上下及傍者。谓遍满诸方及四维故。无二者。离余诸界及不杂显色遍满故。无量者。无有分齐相遍满故。如地遍处余水火风青黄赤白亦复如是。如其所应。虚空遍处者。谓对治一切色相作意思惟遍满故。余如前说。识遍处者。谓缘无量识作意思惟遍满故。余如前说。
此中由三解脱故得胜色自在。由得彼已方可说言胜色自在极成就故。识处已上无有遍满。所缘无量形段依止分别远离故。应知胜处及与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由诸胜处胜所缘故。由诸遍处所缘遍故。能令解脱清净应知。
无诤者。谓能守护他烦恼行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妙愿智者。谓于三世及非世摄所知法中无余如实了知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无碍解者。谓四无碍解。广说如经。一法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差别名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二义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种种相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三训词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训释词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四辩才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通达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神通者。谓六神通。如经广说。一神境智见作证通。谓为示现一切种身业自在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决定境界故。二天耳智见作证通。谓为随闻一切种语业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三心差别智见作证通。谓为入一切种他心行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四宿住随念智见作证通。谓为入一切种前际趣行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五死生智见作证通。谓为入一切种有情趣行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六漏尽智见作证通。谓为入出离一切烦恼及无余苦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决定境界故。复次颂曰。
诸相好清净 及诸力无畏
不护与念住 永断诸习气
论曰。诸相者。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广说如经。一善安立足大丈夫相。由如来菩提资粮善圆满故。具足受持平等行故。感得此相。由此相故。有暂见者。即信如来是大丈夫足相足幖帜足形貌。如善安立足相。如是诸余大丈夫相如其所应尽当知。谓于手中应说手相手幖帜手形貌。如是于头顶等所余支节。各随其名应当广说。好者。谓八十种好。广说如经。是诸好等若具足相摄。如菩萨地中说。若随众生所宜随胜相摄。如大慧度经说。若广分别诸好应知。如广分别相中说。清净者。谓四一切相清净。广说如经。一依止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依止取住舍中。究竟无上自在。二境界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一切事变化境界中。究竟无上自在。三心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一切相世出世善根增长心中。究竟无上自在。四智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一切相所知中。无著无碍智究竟无上自在。
诸力者。谓如来十力。广说如经。一处非处智力。谓于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实问记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二自业智力。谓于一切相各别处所相续所起业及所得报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谓于摄受一切相世间清净功德方便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四根上下智力。谓于出世间功德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五种种胜解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六种种界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随眠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七遍趣行智力。谓于一切相乘出离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八宿住随念智力。谓于一切相前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九死生智力。谓于一切相后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十漏尽智力。谓于一切相趣非趣出离方便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又诸力中一切应说能如实问记。
无畏者。谓四无畏。广说如经。一佛作诚言我是正等觉者。若有难言于是法中不正等觉。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如来证得妙善清净一切种智故。二佛作诚言。我诸漏已尽。若有难言如是如是诸漏未尽。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如来证得妙善清净一切种断故。此二无畏依自利德。三佛作诚言。我为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若有难言染习此法不能为障。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依如来为所化有情说一切种所对治法。四佛作诚言。我为弟子说出离道修定出离。若有难言虽修此道不能出离不正尽苦及证苦边。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依如来为所化有情说一切种能对治法。此二无畏依利他德。
不护者。谓三不护。广说如经。一如来现行身业妙善清净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是故不护。谓如来一切种一切时身业妙善清净故。为所化有情正说法时。能以胜力折伏摄受一切徒众。如身业不护。如是第二语业不护第三意业不护应知。
念住者。谓三念住。广说如经。此即摄受所化众时于三种徒众行差别中住最胜舍不爱不恚不染心性。
永断诸习气者。谓诸如来出离无始无量无数大劫生死。为证自性不随转故。证得如来妙净智断。复次颂曰。
无忘失妙法 及如来大悲
佛不共德法 一切种妙智
论曰。无忘失妙法者。谓为证一切种一切所化有情一切所作事不过时故。证得如来妙净智断。
及如来大悲者。谓如来悲由四种因缘。说名大悲。一依止一切种妙善清净转依所作成就故。二长时修习所得故。三妙善清净智所引故。四缘极深固种种坚牢一切相苦境界故。
佛不共德法者。谓十八不共佛法。广说如经。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故。彼建立应知。一如来无误失业。谓无不染污误犯失故。二无卒暴音。谓无不染污高笑暴音故。三无忘失念。谓无不染污久作久说不随念故。四无不定心。谓于一切威仪行住等中。作意等持恒随转故。五无种种想。谓于流转寂灭中。证得无分别无差别智故。六无不择已舍。谓究竟不舍有情事故。七欲无退。谓得所知障清净故。如欲无退如是。八正勤无退。九念无退。十等持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解脱解脱智见无退应知。十三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谓欲作意顷一切种知故。如于过去如是。十四于未来。十五于现在无著无碍智应知。十六如来一切身业智为导首随智而行。谓由智发起摄受于一切时善方便故。如身业如是。十七语业。十八意业应知。
一切种妙智者。谓证得如来最极清净智断故。谓于染污清净二法一切种数相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又复如来住无漏界。为作一切有情所作事故。于十方土示佛生有现身言说。心有所行有所宣说。成等正觉转妙法轮。入大寂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是亦名为一切种妙智。
又相好等诸佛功德。为释经义略已示现。若广分别如菩萨地应知如是已别说。九事总分别今当说颂曰。
当知前九事 初为二所依
次二后六种 摄杂染清净
染依差别故 清净所缘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别故 言说等因故
彼果功德故 数次第唯尔
论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为二所依。一杂染所依。二清净所依。由次二事摄诸杂染。一由界事。二由杂染事。由后六事摄诸清净。一由谛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觉分事。四由众生事。五由果事。六由功德事。由二种事摄杂染中杂染所依故。杂染差别故。由六种事摄清净中清净境界故。于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散乱于所缘境正方便故。正方便者位差别故。及言说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德故。此中位差别故。言说等因故。此二建立众生事应知。言说等因故者。为言说易故。为随顺世间故。为避怖畏故。为令信知自他功德过恶成就故。由是因缘此九种事数。决定及次第决定。应知为欲思量。如此九事复应广说。颂曰。
欲思量无量 诸问答差别
由诸佛语言 事与想摄故
论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无量问答差别者。由二种摄故应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语言事摄故。二由一切佛语言想摄故。此中一切佛语言事摄者。谓由三种经应知。一由增十经。二由广义经。三由集异门经。一切佛语言想摄者。由四种嗢拖南伽他。何者为四。颂曰。
句迷惑戏论 住真实净妙
寂静性道理 假施设现观
方所位分别 作执持增减
闇语所觉上 远离转藏护
简择与现行 睡眠及相属
诸相摄相应 说任持次第
所作境瑜伽 奢摩他与观
诸作意教授 德菩提圣教
论曰。句者。所谓六处。无量境界无量方所无量时节。复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复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复有四辈。一在家辈二出家辈。三邬波索迦辈四非人辈。复有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复有三世。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复有三宝。谓佛宝法宝僧宝。复有三法。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复有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复有四圣谛。谓苦集灭道。复有九次第定。谓初静虑乃至灭受想定。复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复有四种沙门果。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最胜阿罗汉果。复有众多最胜功德。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辩六神通等。复依广乘有五种事。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复有二种空性。一众生空性二法空性。复有二种无我性。一众生无我性二法无我性。复有远离二边处中之行。谓远离增益边及损减边。复有四种真实。一世间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烦恼障净智所行处。四所知障净智所行处。复有四种寻思。谓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复有四种如实遍智。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复有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复有三种无自性性。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复有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用故方便故转故还故。复有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转五正转果。谓最初发心故。于诸有情起大悲故。波罗蜜多故。摄事故。自他相续成熟故。复有五无量想。一有情界无量想。二世界无量想。三法界无量想。四所调伏界无量想。五所调伏方便界无量想。复有真实义随至。谓于一切无量法中随至真如及此中智。复有不思议威德信解。复有无障碍智。复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复有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断习气。一切种妙智。如上所说。略唯二种。一声闻乘中所释句。二大乘中所释句。迷惑者。谓四颠倒。一于无常中计常颠倒。二于苦中计乐颠倒。三于不净中计净颠倒。四于无我中计我颠倒。戏论者。谓诸烦恼及杂烦恼。诸蕴住者。谓四识住及七识住。真实者。谓真如及四圣谛。净者。谓三种净性。一自体净性。二境界净性。三阶位净性。妙者。所谓三宝处胜建立故名为妙。寂静者。谓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证果。皆名寂静。性者。谓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总名为性。道理者。谓诸缘起及四道理。假施设者。谓唯于法假立众生及唯于相假立。诸法现观者。谓六种现观。如成现观品当说。
方所者。所谓色蕴。位者。所谓受蕴。分别者。所谓想蕴。作者。谓诸行蕴。执持者。所谓识蕴。增者。此有二种应知。一烦恼增二业增。如增减亦二种。谓烦恼减业减。闇者。谓无明疑。语者。谓十二分语趣说名为语。所觉者。谓种种所说法义名为所觉。上者。谓沙门果。远离者。谓五种远离。一恶行远离。二淫欲远离。三众具远离。四聚会远离。五烦恼远离。转者。所谓三界及与五趣。藏护者。所谓恋过去希未来着现在。简择者。所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事句无事句。色法非色法。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有诤无诤。有味着无味着。依耽嗜依出离。世间出世间。摄属不摄属。内外粗细胜劣远近。有所缘无所缘。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所依无所依。因非因果非果。异熟非异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异熟无异熟。有执受无执受。四大种造非四大种造。同分彼同分。有上无上。过去未来现在。善不善无记。欲系色系无色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断修断无断。复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复有四依。一依法不依众生。二依义不依文。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复有四无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遍觉支。八圣道支。四种行。四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解脱。胜处。遍处等。现行者。谓烦恼缠。睡眠者。谓烦恼随眠。相属者。所谓六处。同一依止相属应知。复有诸法能引摄法。彼亦展转相属应知。复有诸根境界能取所取相属应知。诸相摄者。有十一种相摄。一更互摄。二界摄。三相摄四种类摄。五分位摄。六不相离摄。七时摄。八方摄。九一分摄。十全分摄。十一胜义摄。相应者。所谓五种应知。一与他性相应非自性。二于他性相应中与不相违法相应非相违法。三于不相违相应中下中上品相似相应非不相似。四于下中上品相似相应中同时相应非不同时。五于同时相应中同地相应非不同地。说者。所谓四种言说。一见言说二闻言说。三觉言说四知言说。任持者。所谓四种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次第者。所谓五种次第。一流转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说次第。四生次第。五现观次第。所作者。谓八种所作。一依止灭二依止转。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发起神通。境者。谓四种所缘。一遍所缘。二令行净所缘。三善巧所缘。四令烦恼净所缘。瑜伽者。此或四种或九种。四种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种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间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升进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奢摩他者。谓九种心住。观者。谓三种事观。或四种观。或六事差别所缘观。应知。三事观者。一有相观二寻求观三审察观。四种者。一简择诸法观。二极简择诸法观。三遍筹量观。四遍审察观。六事差别所缘观者。一义所缘观二事所缘观。三相所缘观四分所缘观。五时所缘观。六道理所缘观。诸作意者。谓七种作意。一了相作意二胜解作意三远离作意。四摄乐作意五观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究竟果作意。教授者。谓五种教授。一教教授二证教授三随次教授。四不颠倒教授五神变教授。德者。谓如前所说。无量解脱等诸功德法。菩提者。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圣教者。谓授归依制立学处。施设听者。建立师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诃欲爱味示欲过失。显说杂染及清净法。教导出离称赞功德。广说一切清净分法。复次颂曰。
若欲正修行 遍知等功德
由十种法行 及六种理趣
论曰。若诸行者。于前九事欲正修行。遍知永断作证修集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理趣。应当修学。十种法行。已如前说。六种理趣者。一真义理趣。二证得理趣。三教导理趣。四离二边理趣五不思议理趣。六意乐理趣。
显扬圣教论卷第五
摄净义品第二之一
如是已说。九事净义今当说。颂曰。
诸论中胜论 亦善入瑜伽
清净义应知 由具四净德
论曰。此显扬圣教论。于诸论中最为殊胜。何者诸论。略有四种。一像正法论谓依圣教倒显法相。二外医治论。谓外医方。三诘诤论。谓诸外道虚妄推度。四矫诳论。谓婆罗门诸恶咒术。云何此论能胜诸论由此论中能显无倒诸法相故。究竟能治内心病故。对治诘诤恶咒术故。又此论中四论可得非于余论。是故最胜。何者四论。一非二边论。二非一向论。三一切取断遍知论。四立正相论。非二边论者。谓非有非无非异非不异非我非无我非常非断。如是等论。非一向论者。非一切乐悉应习近。谓能引无义利者。非一切乐悉不习近谓能引有义利者。如乐苦亦尔。如是等论。一切取断。遍知论者。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断遍知论。立正相论者。谓无倒施设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论。
亦善入瑜伽者。有四种瑜伽。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此论善顺彼故名善入瑜伽。
清净义应知者。应知建立能显不共德第二名。
由具四净德者。欲显此名如义建立。云何此论。具四净德。颂曰。
摄一切义故 彼外不坏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坏故
论曰。摄一切义故者。由此论中摄一切义。谓九种义或十种义或五种义或四种义或三种义。九种义者。已如摄事品中说。
十种义者。一尽所知义二如所知义。三能取义四所取义。五所依住义六所受用义。七颠倒义八不颠倒义。九杂染义十清净义。此中尽所知义者。谓于杂染清净法中。穷一切种差别边际。是名尽所知义。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如是等。如所知义者。即于杂染清净法中真如实性。是名如所知义。此复七种。谓流转真如乃至正行真如。能取义者。谓五内色处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又能取义。亦是所取。所依住义者。谓外世界依此所住有情界可得。所谓村田百村田千村田百千村田如是广说。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数百千世界极微尘等十方无量无数世界。所受用义者。谓所摄受众具。颠倒义者。谓即于能取等义中。于无常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如是乃至于无我我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不颠倒义者。谓对治如前所说颠倒应知。杂染义者。有三种。于三界中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清净义者。谓为证三种杂染离系故。所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十种义摄一切义应知。
五种义者。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义。三应知遍知。四得遍知果。五受用遍知果。所遍知事者。谓一切所知事。若诸蕴事。若内处事。若外处事如是等。所遍知义者。谓尽一切种如所应知。若世俗谛若胜义谛。若功德若过失。若诸缘若三世。若起住坏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实际法性。若广若略。若一向记若分别记。若反问记若置记。若隐若显。如是等所遍知义应知。遍知者。谓能取前二境菩提分法。得遍知果者。谓永灭贪欲嗔恚愚痴及无遗余贪嗔痴断。四沙门果。及诸声闻独觉如来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证。受用遍知果者。谓即于所证法中解脱智及广为他开示演说分别。此五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
四种义者。一心所执义。二领纳义。三了别义。四杂染清净义。此四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三种义者。一文义。二义义。三界义。文义者。谓名身等。义义者。谓十种义应知。一真实相。二遍知相。三永断相。四作证相。五修习相。六即于真实等相种种差别相。七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能障碍遍知等法相。九能随顺遍知等法相。十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界义者。谓五种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界。三法界。四所调伏界。五所调伏方便界。此三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
彼外不坏故者。彼上诸义一切外道所不能坏。正道理论不可制伏故。一切外道。略有五种。一说我外道。二说常外道。三说断外道。四说现法涅槃外道。五说无因外道。
易入故者。由此论中文圆显故。其义易入。非如婆罗门诸恶咒论文阙隐故义难可入。入已行不失坏故者。由此论中义圆正故。若已入者如说修行自义不失。非如外道邪论彼自入已虽如说行空无自义。
如是此论摄义净故。不可坏净故。易入净故。行清净故。名清净义应知。今此论中显薄伽梵所说何法。颂曰。
诸佛说妙法 正依于二谛
一者名世俗 二者名胜义
论曰。世俗及胜义二谛之相。如前已说。复次颂曰。
初说我法用 为随余故说
七种及四种 真如名胜义
论曰。初世俗谛说我说法及说作用。说我者。谓说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说法者。谓说色受如是等。说作用者。谓说能见能闻能生能灭如是等。是谓世俗谛应知。此虽非实有。然依世俗故说有。问若世俗谛非胜义故有为。何义故说。答为随余故说。谓为欲随顺胜义谛故说世俗谛。问何等为胜义谛。答七种及四种真如名胜义。如摄事品中说。
如是已略说二谛。此中如来复有广说。颂曰。
自性义建立 数次第善巧
想差别应知 显蕴世俗义
论曰。自性者。谓变坏领纳了置造作了别。是诸蕴自性。
义者。谓聚积义。是蕴义。此聚积义有四种。如成善巧品当说。
建立者。谓于色蕴有四种建立。一相建立。二生建立。三损减建立。四差别建立。
相建立者。色蕴相略有五种。一自相。二共相。三所依能依相属相。四受用相。五业相。自相者。谓坚等是地等相。各别清净是眼等相。共相者。谓一切色变坏相所依能依相属相者。谓大种是所依。造色是能依。
受用相者。谓内处受用增上力故。各别外色境界得生。或有色聚。唯有坚生。或唯有湿。或唯有暖。或唯有动。或复杂生。由随顺内处受用故。业相者。如地等大种有依持摄受成熟增长相如是等。
生建立者。有五种生。一依止生。二种子生。三势引生。四顺益生。五违损生。依止生者。谓依止大种。即于大种处所有余所造色生。由是因故。说四大种造。所造色摄在一处是造义。种子生者。谓从自种子生如坚鞕聚。或时遇缘变生流湿。或流湿聚变生坚鞕。或不暖聚变生暖热。或有暖聚变生于冷。或从不动变生于动。或复从动变生不动。如是好色恶色等。展转相生差别应知。如是若就自相则互无。若就其种则互有。是故从彼彼聚如是如是差别色法生。如是等类名种子生应知。势引生者。谓内色根增上力故。现常相续外物得生。如器世间。又先业势引故。诸内处生若乐欲现前。诸天及北洲人所有众具多分。由势引生故流转应知。若人中器世间。唯常相续。如是等类势引生应知。顺益生者。谓得自顺益缘彼彼色法展转滋长展转增胜而生。犹如水等润洽芽等。如是等类名顺益生。翻此故名违损生应知。
损减建立者。谓建立极微。复由五种极微建立应知。一由分析故。二由差别故。三由独一故。四由助伴故。五由无分性故。由分析故者。谓由慧分析诸粗色法。渐渐转减至最细边建立极微。非由体故。由如是因故说极微无起无灭。又亦非谓集诸极微以成粗色。由差别故者。略有十五种极微。谓眼等根极微有五种。色等境极微有五种。地等界极微有四种。法处所摄实有色极微有一种。由独一故者。谓建立实极微自相。由助伴故者。谓建立聚极微由于地等一极微处。有余色法同处不相离故。建立聚极微。由无分性故者。非一极微复有余细分。由非聚故。若聚极微可有众分。若一极微所住之处。此处不可分析更立余分。是故极微无有细分。
差别建立者。有二十六种色。一欲界系色。谓具诸色。二色界系色。谓除香味。三无色界系色。谓等持自在色。非业异熟色。四清净界色。谓出世法增上所生。如静虑解脱色及佛菩萨色。五内色。谓根及根所居处色。六外色。谓除根及根所居处余色声香味触。七所依色。谓眼等五根八所缘色。谓五境界及法处所摄色。九能取色。谓即所依色。十所取色。谓即所缘色。十一执受色。谓受起所依如诸色。根及根所居处色。心及心法所居处故。同一损益是执受义。十二无执受色。谓此外余色。十三同分色。谓自识不共根色。由与识同境转故。十四彼同分色。谓自识共根色。唯自类相续相似转故。十五有见有对色。谓色处色。十六无见有对色。谓余九处色。十七无见无对色。谓法处所摄色。十八清净色。谓五内处。十九清净所取色。谓五外处。二十意所取色。谓法处所摄色。二十一所依住色。谓风轮乃至大地。二十二覆护色。谓宅舍等。二十三资具色。谓十种资具。一饮食。二衣及庄严具。三众具。四戏笑。五鼓舞。六歌咏。七音乐。八香鬘涂饰。九众明。十男女承事。二十四根所居色。谓五种色根之所居处。二十五根色。谓五种色根。二十六等持境界色。已如摄事品中说。受蕴建立有六种。一差别建立。二出离建立。三观察建立。四生建立。五相建立。六师句建立。
差别建立者。或立一受。如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或立二受。谓身受及心受。或立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或立四受。谓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受。或立五受。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或立六受。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或立十八受。谓十八意近行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或立三十六受。谓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如喜忧舍亦尔。或立一百八受。谓三十六受。各依三世或开无量受。如其所受起无数受。
出离建立者。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无相心法三摩地出离舍根。观察建立者。谓八种观察。于受何者是受。何者是受集。何者是受灭。何者是趣受集行。何者是趣受灭行。何者是受味。何者是受过。何者是受出离。
生建立者。谓从十六触诸受生。何等十六。一眼触。二耳触。三鼻触。四舌触。五身触。六意触。七有对触。八增语触。九顺乐受触。十顺苦受触。十一顺不苦不乐受触。十二爱触。十三恚触。十四明触。十五无明触。十六非明非无明触。相建立者。谓八种相。一异熟相。二非异熟相。三有味着相。四无味着相。五依耽嗜相。六依出离相。七动相。八住相。异熟相者。谓阿赖耶识相应受。非异熟相者。谓转识相应受。有味着相者。谓欲系受。无味着相者。谓色无色系及不系受。依耽嗜相者。谓欲贪相应受。依出离相者。谓出家所引不定地善法相应受。动相者。谓经中风喻所显受。不久相续住义故。住相者。谓经中客舍喻所显受。暂相续住义故。
师句建立者。谓三十六师句。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六依耽嗜忧。六依出离忧。六依耽嗜舍。六依出离舍。
依耽嗜喜云何。谓于眼所识色可喜可乐可意可爱能引起欲深可染着。或由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
依出离喜云何。谓即于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离欲灭静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出离喜。
如是于耳所识声鼻所识香舌所识味身所识触意所识法。可喜可乐可意可爱能引起欲深可染着。或由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如是即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了知无常苦变。离欲灭静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法。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出离喜。
依耽嗜忧云何。谓于眼所识色可喜可乐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若已过去若尽若灭若离若变而生于忧。如是相忧名依耽嗜忧。
依出离忧云何。谓即于诸色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于胜解脱起欲证愿。谓我何时当具足住如诸圣者所具足住处。如是于胜解脱欲证求愿惧虑之忧。是名依出离忧。如是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可喜可乐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若已过去乃至若变而生于忧。如是相忧名依耽嗜忧。
如是即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法。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于胜解脱起欲证愿。谓我何时当具足住如诸圣者所具足住处。如是于胜解脱欲证求愿惧虑之忧。是名依出离忧。依耽嗜舍云何。谓愚痴无智无闻异生。于眼所识色顾恋。于舍执着诸业趣。向于色依止于色。不舍于色不超过色。于此中舍。是名依耽嗜舍。依出离舍云何。谓即于诸色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简择修舍。是名依出离舍。如是愚痴无智无闻异生。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顾恋。于舍执着诸业趣向。于法乃至不超过法。于此中舍。是名依耽嗜舍。如是即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法。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简择修舍。是名依出离舍。是中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六依耽嗜忧。六依出离忧。六依耽嗜舍。六依出离舍。总摄为三十六师句。
是中依止六依出离喜住故。舍除吐害六依耽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离忧住故。舍除吐害六依耽嗜忧。如是依止六依出离舍住故。舍除吐害六依耽嗜舍。又此中依止六依出离喜住故。舍除吐害六依出离忧。依止六依出离舍住故。舍除吐害六依出离喜。复有二种舍。一依种种性。二依一种性。依种种性舍者。谓依于色乃至依于法。依一种性舍者。谓依虚空无边处。乃至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依止依一种性舍住故。舍除吐害依种种性舍。
想蕴建立有三种。一依差别。二作意差别。三境界差别。
依差别者。谓六想。身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
作意差别者。有二种。一有相想。二无相想。有相想者。谓除欲界中未善言说者想。第一有想及出世间想。余有相作意相应想。无相想者。谓前所除无相作意相应想。
境界差别者。有四种。一小想。二大想。三无量想。四无所有想。如其次第缘欲界缘色界缘无色界缘无所有处想。应知。
行蕴建立有三种。一胜差别。二依差别。三诸行施设差别。
胜差别者。唯思最胜行蕴所摄。由造作心令成杂染及清净法转故。
依差别者。谓六思。身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
诸行施设差别者有三种。一杂染施设。二清净施设。三分位施设。杂染施设者。谓烦恼及随烦恼。清净施设者。谓信等。分位施设者。谓生等心不相应行。即此三蕴法处所摄色及与无为。总名法界亦名法处。
识蕴建立有三种。一种类差别。二依差别。三杂染清净差别。
种类差别者有二种。一阿赖耶识。二转识。依差别者。谓六识身。问阿赖耶识于六识中何识所摄。答通六识所摄。藏彼种故由此识密记摄故。薄伽梵不为一切说。若善巧者。即由此随解。杂染清净差别者。如经中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如是有嗔离嗔。有痴离痴。乃至广说。
此中有三品心。一未发趣三摩地心。二已发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复二种。一不清净心。二极清净心。第一品心者。谓或时起染污心。由贪等缠所缠故。或时起善无记心。远离贪等缠故。第二品心者。谓或时系心内静。或时失念驰散五欲。或时摄令静故。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覆。或时为断彼故。复策心安置于胜净境。或时复于彼境不正安故。其心掉动。或正安故。心不掉动。或时未断沉掉盖故。于二分中俱不寂静。或断彼故。其心寂静。能得根本静虑作意故名定心。未得彼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极修心。断究竟故名极解脱心翻彼二种。名不修心不解脱心始从定心。乃至于此是第三品心。应知。数者。由五种事总摄一切流转事故。何等五事。一所受用事。二能受用事。三受用执取事。四受用杂染事。五彼所依遍行法事。所受用者。谓色蕴。五种色根依执门故为所受用。诸色境界所缘门故为所受用。能受用者。谓受蕴。受用执取者。谓想蕴。受用杂染者。谓行蕴。彼所依遍行法者。谓识蕴。由计此识是受用者乃至是所杂染者故。即由是义次第得成。复由余五因缘建立次第。一由生起故。二由对治故。三由流转故。四由识住故。五由显了故。
由生起故者。如经说。缘眼及色眼识得生。乃至缘意及法意识得生。此中初说色蕴次说识蕴。此二种蕴是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起受等心法故。次经言。三事合故触。触为缘故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缘说诸蕴次第。由对治故者。为对治四颠倒故。说四念住。四颠倒者。一于不净计净颠倒。二于苦计乐颠倒。三于无常计常颠倒。四于无我计我颠倒。此中先说色蕴。次后受蕴。次后识蕴。最后想行二蕴。如是由对治故说诸蕴次第。
由流转故者。诸根境界为所依故能起二蕴。谓领纳境界及彩画境界。由此因缘能起受用。现法境界诸恼乱法。及能造作善不善业。由此因故能感后世生等苦恼。识蕴一种是所恼乱故最后说。
由识住故者。谓四识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识。由显了故者。谓见补特伽罗已。先记识其色。是故先说色蕴。次由受蕴显彼贵贱苦乐。次由想蕴显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类等。次由行蕴显彼如是愚痴如是聪慧。后由识蕴显彼内我差别。谓于前诸蕴中。所记识者。有苦乐者。所言说者。愚痴聪慧者。是名由显了故说诸蕴次第。
复由依止二种事故建立次第。一资助我事。二自内我事。谓初依止身于诸境界。次受苦乐。次随说自他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类等。次依此二集起一切法非法行。如是等名助我事。最后一蕴是内我事。应知。
善巧者。成善巧品中当广说。
想差别者。谓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问何义几种是有色。答即以有色自体义故。一蕴是有色。问何义几种是有见。答眼所行义故。一少分是有见。问何义几种是有对。答更相触对各据处所及粗义故。一少分是有对。言粗义者。离三种细。何者为三。一损减细。二种类细。三心自在转细。问何义几种是有漏。答粗重随逐故与诸烦恼互依生义故。一切少分是有漏。复有余有漏义。谓若处烦恼于中能起四种过。是处名有漏。何等为四。一不寂静过。二内外变异过。三发起恶行过。四因摄受过。此中初过。谓诸缠现行所作。应知。第二过。谓烦恼所依缘事随顺烦恼所作。应知。第三过。谓由烦恼所作。应知。第四过。谓牵引后有。应知问何义几种是有为。答从因已生正生可生义故。一切是有为。问何义几种是有诤。答嗔多分自在转义故。一切少分是有诤。问何义几种是有味着。答爱见多分自在转义故。一切少分是有味着。问何义几种是依耽嗜。答欲贪多分自在转义故。一切少分是依耽嗜。问何义几种是世间。答言论所依义故。一切少分是世间。问何义几种是界摄。答三界中世间义故。一切少分是界摄。问何义几种是过去。答因果已受用尽义故。一切少分是过去。问何义几种是未来。答因果未受用尽义故。一切少分是未来。问何义几种是现在。答因已受用尽果未受用尽义故。一切少分是现在。问何义几种是内。答内六处及彼不相离义故。四全一少分是内。问何义几种是外。答翻内义故。一少分是外。问何义几种是粗。答不细滑聚集充满相义故。一切少分是粗。问何义几种是细。答翻粗义故。一切少分是细。问何义几种是劣。答无常苦不净染污义故。一切少分是劣。问何义几种是胜。答翻劣义故。一切少分是胜。问何义几种是远。答处所及过去未来时遥义故。一切少分是远。问何义几种是近。答翻远义故。一切少分是近。问何义几种是欲界系。答若生于此未得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故。一切少分是欲界系。问何义几种是色界系。答已得色界对治。若住彼定若生于彼。未得上地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故。一切少分是色界系。问何义几种是无色系。答已得无色对治。若住彼定若生于彼。未得上地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故。一切少分是无色系。复有余义。谓安俱定不相应共有法及彼果法所摄义故。是欲界系依色烦恼及翻前所摄义故。是色界系。已离色界所余烦恼。及如前所摄义故。是无色系。应知。问何义几种是善。答感后乐果义。烦恼苦断义。及彼对治义故。一切少分是善。问何义几种是不善。答感后苦果义。及起恶行义故。一切少分是不善。问何义几种是无记。答彼俱相违义故。一切少分是无记。复有余义。谓无过失义。对治过失义。随顺功德义故是善。与此相违义故是不善。彼俱相违义故是无记。问何义几种是学。答方便修学善义故。一切少分是学。问何义几种是无学。答修学究竟善义故。一切少分是无学。问何义几种是非学非无学。答除前二种余善染污无记所摄义故。一切少分是非学非无学。问何义几种是见所断。答由现观智现观谛所断。义故。一切少分是见所断。问何义几种是修所断。答由现观智现观谛后修道所断义故一切少分是修所断。问何义几种是无断。答究竟对治一切染污义及一切染污永断义故。一切少分是无断。问何义几种是无色乃至广说。答翻前所说色等义故。是无色等义。应知。
显扬圣教论卷第六
摄净义品第二之二
论曰。如是广说世俗谛已。胜义谛云何。颂曰。
五三法真实 彼复四应知
及四种寻思 四种如实智
论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相者。若略说。谓一切言说所依处。名者。谓于诸相中依增语。分别者。谓三界所摄诸心心法。真如者。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一切言说。所不依处。正智者。略有二种。一唯出世间。二世间出世间。唯出世间正智者。谓由正智声闻独觉诸菩萨等通达真如。又诸菩萨以世出世智。于五明处精勤学时。由遍满真如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所知障净。世间出世间正智者。谓诸声闻及独觉等初通达真如已。由初一向出世间正智力。后所得世间出世间正智故。于诸安立谛中起厌怖三界心。及爱味三界寂静处。又由彼正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烦恼障净。
三法者。谓三自体。一遍计所执自体。二依他起自体。三圆成实自体。遍计所执自体者。谓依名言假立自体为欲。随顺世间言说故。依他起自体者。谓从缘所生法自体。圆成实自体者。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为欲。证得极清净故。为令一切相及粗重二缚得解脱故。为欲引发诸功德故。
彼复四应知者。彼真实复有四种。一世间真实。二道理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世间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诸事中由串习所得悟入智见。共施设世俗性。如于地谓唯是地非火等。如是于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服乘诸庄严具及诸什物香鬘涂饰歌舞音乐众朋男女威仪诸行田宅财物及苦乐等。于苦谓苦非乐。于乐谓乐非苦。又若略说者。谓此是此非彼。如是谓彼是彼非余。若事世间有情决定胜解所行。一切世间自昔传来名言决定自他分别。共为真实非邪思构。观察所取。是名世间真实。
道理真实者。谓正智者有道理义。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诸推求者。诸审察者。住寻思地者。具自辩才者。处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现比至教三量。极善决择智所行所知事。以证成。道理所建立故。是名道理真实。
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一切声闻独觉无漏方便智。无漏正智。无漏后所得世间智等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由缘此故。于烦恼障智得清净。及后证住无障碍性。是故说为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问此中何者是真实。答谓苦集灭道名之所显四种圣谛。由简择如是四圣谛故。得入现观位。于现观位中真实智生。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于所知中能碍智故名所知障。若真实性是解脱所知障智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应知。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佛薄伽梵为入法无我及已入极清净者。依一切法。离言说自性。假说自性。无分别平等智所行境界。谓最胜真如无上所知究竟性。此性一切正法简择。不能回转不能过越。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四种寻思者。一名寻思。二事寻思。三自体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自体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假立自体唯见假立自体。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此诸菩萨于名事二种。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名事合观故。通达自体假立差别假立。
四种如实智者。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三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已。于名如实了知。谓此名为此义故。于此事中建立。为令世间起想见言说故。若于色等所想事中。不为建立色等名者。一切世间无有能想此事。是色等若无想者。无有能起增益执着。若不执着则无言说。若如是如实了知。是名第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如实了知色等所想事性。离一切言说不可言说。是名第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色等所想事假立自体中寻思唯假立。故如实通达假立自体。非实彼事自体而似彼事自体显现。又能了知彼事自体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水月焰水梦幻似有体性。是名第三自体假立寻思所引甚深义所行境如实智。
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寻思唯假立性故。于色等所想事差别假立中。善能通达不二之义。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由可言说自体不成就故。非有性由不可言说自体成就故。非无性如是非有色犹胜义谛故。非无色由世俗谛中假立色故。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等诸差别假立法门。彼一切由是理趣尽应知。若能如实了知差别假立如是不二之义。是名第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如是显了所入事能入因及能入已。复次颂曰。
三自体成立 差别业隐密
方便摄别异 是各有多种
论曰。彼三种自体成立差别业用隐密方便摄别异。应知各有多种。成立多种者。如成无性品中当广说。
差别者。问遍计所执自体有几种。答如依他起自体中所有假立自体差别。如是遍计所执自体。是故遍计所执自体无有限量。应知。复次于依他起自体中有二种遍计所执自体分别。谓随胜觉及随数习习气随眠。问依他起自体有几种。答即如诸相多种差别。应知。谓色相心相心法相心不相应相如是等。复次若略说有二种。依他起自体谓遍计所执自体分别所起及非分别所起。问圆成实自体有几种。答圆成实自体于一切处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别。
业者。问遍计所执自体能作几业。答有五种。一能生依他起自体。二即于是中起诸言说。三能生众生执。四能生法执。五能摄受二执习气粗重。问依他起自体能作几业。答有五种。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所执自体及圆成实自体所依。三能为众生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粗重所依。问圆成实自体能作几业。答有五种。谓能为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缘性故。
隐密者。谓当随三种自体义解释一切不了义经。由无量经中一切如来隐密语言。及一切菩萨隐密语言。皆随三种自体方可悟入彼义故。问如经中说。三解脱门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体故。谓由遍计所执自体故建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体故建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体故建立无相解脱门。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体故。谓由遍计所执自体故说本来无生忍。由依他起自体故说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体故说烦恼苦垢无生忍。此三种忍在不退转地。应知。由如是等差别义故。于余一切隐密语言。皆应随三自体解释。应知。
方便者。谓了知如是三种自体。能作一切声闻独觉无上正等菩提方便。
摄者。谓三种自体及相名分别等五事相摄。问如是五事初自体几事摄。答无。问第二自体几事摄。答四。问第三自体几事摄。答一。别异者。谓遍计所执自体。唯正应知。依他起自体。应知及应断。圆成实自体。应知及应作证。如是悟入俗谛胜义谛已。复次颂曰。
闻十二分教 三最胜归依
三学三菩提 为有情净说
论曰。闻十二分教者。谓闻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论议圣教。契经者。谓诸经中佛薄伽梵于种种时处。依种种所化有情调伏行差别。或说蕴所摄法。界所摄法。处所摄法。或说缘起所摄法。或说食所摄法。谛所摄法。或说声闻独觉如来所摄法。或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所摄法。或说不净息念学证净等所摄法。
如来说是语已。诸结集者。欢喜敬受。为令圣教得久住故。以诸善妙名句字身。如其所应次第结集。次第安置。以能缀缉引诸义利引诸梵行种种善义。故名契经。
应颂者。谓诸经中。或于中间。或于最后。以颂重显。及诸经中不了义说。是为应颂。
记别者。谓诸经中记诸弟子命终之后生处差别。及诸经中显了义说。是为记别。
讽颂者。谓诸经中非长行直说。然以句结成。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或五句或六句。是为讽颂。
自说者。谓诸经中不列请者姓名。为令正法久住故。及为圣教久住故。自然宣说。是为自说。
缘起者。谓诸经中列请者姓名已而为宣说。及诸所有毗柰耶摄有缘起教别解脱戒经等。是为缘起。
譬喻者。谓诸经中有譬喻说。由譬喻故本义明白。是为譬喻。
本事者。谓宣说前世诸相应事。是为本事。本生者。谓诸经中宣说如来于过去世处种种生死行菩萨行。是为本生。
方广者。谓诸经中宣说能证无上菩提诸菩萨道。令彼证得十力无障智等。是为方广。未曾有法者。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诸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邬波索迦邬波私迦等共不共功德。及余最胜殊特惊异甚深之法。是为未曾有法。
论议者。谓一切摩怛履迦阿毗达磨。研究解释诸经中义。是为论议。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经律阿毗达磨藏。此中所说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是为经藏。此中所说缘起是为律藏。此中所说论议是为阿毗达磨藏。
三最胜归依者。谓佛法僧三种归趣。三学者。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三菩提者。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
为有情净说者。为令有情得清净故。次第宣说是三种法。谓能持方便果。能持者。谓闻及归依。方便者。谓三学。果者。谓三菩提。复次如是闻等。云何分别。应知。颂曰。
闻归学菩提 六三十二五
随名数次第 如应广分别
论曰。闻六种分别者。一依处。二依摄。三依清净。四依行。五依理趣。六依义。依处者。谓依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
依摄者。有二种。谓声闻藏摄。菩萨藏摄。
依清净者。谓十种清净说清净有五。一善说者说故。二显了文句说故。三尽所知义如所知义说故。四易方便修行说故。五能出离一切苦说故。听清净有五。一不以求过意听故。二以求涅槃意听故。三极善谛听故。四依名句字身义极善分别听故。五以正修行意听故。
依行者。谓十种法行。
依理趣者。有六种理趣。谓真义理趣。乃至意乐理趣。此中前三理趣由后三理趣随释。应知。谓由离二边理趣随释真义理趣。由不思议理趣随释证得理趣。由意乐理趣随释教导理趣。此中真义即是理趣。故名真义理趣。乃至意乐即是理趣。故名意乐理趣。于彼彼处无颠倒性。是理趣义。
真义理趣者。略有六种。应知。谓世间真实。乃至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及安立真实非安立真实。此中前四种真实。如前分别。应知。安立真实者。谓四圣谛。苦真苦。故安立为苦。乃至道真道。故安立为道。问何因缘故名为安立。答由三种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间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证得俗。世间俗者。谓安立田宅瓶盆军林数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谓安立蕴界处等。证得俗者。谓安立预流果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复有四种安立。谓前三种及由胜义俗安立胜义谛性不可安立。由内自所证故。为欲随顺引生彼智。依俗安立。非安立真实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
证得理趣者。略有四种。一一切有情业报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
一切有情业报证得者。谓一切有情造作净不净业。依自业故于五趣流转中。感种种异熟。受种种异熟。
声闻乘证得者。谓初受三归乃至依止。闻庄严故得五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得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功德。复次声闻乘证得中证得依止者。谓先修世间道离欲。次修顺解脱分善根。后修顺决择分善根。
独觉乘证得者。略有三种。一由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故。二由先已得无漏真证故。三由次第得故。此中由前二证得者。名非独胜觉。由后证得者。名犀角喻觉。
大乘证得者。谓大悲证得。发心证得。波罗蜜多证得。摄事证得。地证得。于五无量中随至真如证得。不思议威德证得。不共佛法证得。彼一切如前分别应知。
教导理趣者。谓略有三处所摄。一藏所摄。二摩怛履迦所摄。三彼俱所摄。藏所摄者。谓声闻乘藏及大乘藏。摩怛履迦所摄者。谓十七本地及四种摄彼俱所摄者。谓略有十种。如前分别义中十种义。应知。此为摄。前一切藏所摄。及摩怛履迦所摄。故名为总。略摩怛履迦。
复有十二种教。一事教。谓宣说各别色等眼等一切法教二想差别教。谓宣说蕴界处缘起是处非处诸根诸谛念住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如是广说。无量佛薄伽梵想差别教。三自宗观察教。谓契经应颂记别等教。依摄释中之所显示。四他宗观察教。谓依七种因明摧伏他论成立自论教。七种因明者。谓论体论处所等。后当分别。五不了义教。谓契经应颂记别等中。薄伽梵略摽其义。未广分别。应更开示教。六了义教。谓翻前应知。七俗谛教。谓诸所有言路显示。彼一切皆名俗谛。又依名想言说增上所起相名分别。亦是俗谛。八胜义谛教。谓四圣谛教。及真如实际法性教。九隐密教。谓多分声闻藏教。十显了教。谓多分大乘藏教。十一可记事教。如四种法嗢拖南教。谓一切行无常乃至涅槃寂静。如是等教。十二不可记事教。谓有问言。世间为常为无常耶。如来尔时默然不记。但告彼言。我说此事不可记别。乃至问言。如来灭后为非有非无耶。如来尔时默然不记。但告彼言。我说此事不可记别。此中四因缘故。宣说不可记事。应知。一无体性故不可记别。如有问言。我与诸蕴为异不异为常无常如是等。二能引无义利故不可记别。如升摄波叶经说。有无量法我已证觉。而不宣说。何以故。彼法能引无义利故。三甚深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为有为无耶。此不可记别。何以故。若如来记别我有者。彼人或执蕴中有我。或执离蕴有我。若记别我无者。彼人或谤世俗言说。我亦是无乃至有问。如来灭后为有为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由甚深故皆不记别。四彼相法尔故不可记别。谓诸法真如与彼诸法若一若异不可记别。由彼如相法尔不可安立。若异性若不异性故。复有四种因缘如来宣说不可记别事。应知。一由此事外道所说故。二不如理故。三不引义利故。四唯能发起诤论缠故。有二因缘不引义利。应知。一远离因果思惟故。二远离杂染清净思惟故。
离二边理趣者。略有六种。应知。一远离于不实有增益边。二远离于真实有损减边。三远离执常边。四远离执断边。五远离受用欲乐边。六远离受用自苦边。
不可思议理趣者。略有六种不可思议事。一我不可思议。二有情不可思议。三世间不可思议。四一切有情业报不可思议。五证静虑者及静虑境界不可思议。六诸佛及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意乐理趣者。略有十六种意乐。一开示意乐。二离欲意乐。三劝导意乐。四奖励意乐。五赞悦意乐。六令入意乐。七除疑意乐。八成熟意乐。九安定意乐。十解脱意乐。十一依别义意乐。十二发证行者无过欢喜意乐。十三令闻行者于说法师起尊重意乐。十四法眼流布意乐。十五善增广意乐。十六摧坏一切相意乐。
依义者谓不了义及了义。
归三种分别者。一成就。二建立。三差别。成就者。唯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何以故。由二因故。一无所能为故。二不现见故。
云何无所能为。谓诸天神不能为诸众生作利益事。此诸天神或无能故。或待敬事故。或不忍疲苦故。或无慈悲故。或有障碍故。如是一切非真归处。谓无能故。堕偏党故。避自疲苦无自在故。无哀愍故。德微劣故。
云何不现见。谓诸天神非现证见。世间未见不现见主能为所依。除可依信现摄受他。余现见依所不见故。问梦中见故应是归依。答欲想所见或实不实。又复觉时何不现见。虽于梦中少见实相。此亦欲想所作。又众缘现前令处梦者少有所见。此亦多虚。复次由五种因诸天神等非归依处。何等为五。一由相故。二由体故。三由业故。四由法尔故。五由因果故。
由相故者。谓诸天神世不现见无谈论故。容色奋发有怖畏故。染习放逸有贪爱故。舍他利益无悲愍故。不能解了作与不作不达实义故。不可归依。云何相故佛可归依。谓世间现见有谈论故。容色和静无怖畏故。远离放逸无贪爱故。不舍利他有大悲故。善能解了作与不作通达实义故。复由五相佛可归依。何等为五。为利有情证大菩提故。现处大众开正法眼故。怨亲有情平等利益故。于诸家室摄受。舍离贪着诸根寂静故。善除一切众生疑网故。
由体故者。谓由如来永断诸漏。自既调御亦调御他故可归依。诸天神等具诸漏故。尚不自调御。况调御他。故非归处。
由业故者。谓如来安住广大无垢静虑等业。又复能为利众生业故可归依。诸天神等安住秽下受用欲业。又有杀害诸众生业。故非归处。
由法尔故者。谓一切世间及出世间功德胜利。皆依自己功用所得。若离自己功用。虽于天神起深敬信亦不能证设于天神不生敬信。但自用功必能证得。是故天神非归依处。由因果故者。今问事天神者。天神体性。为由天业感得。为由供养天得。为无因得。若天业得者。即应归业。非天若无因得者。应归无因。非天若供养天神得者。为唯因供养感天神体为唯因天神为因二种。若唯因供养者。即徒事天神随处供养。皆应能感天报。若唯因天神者。即徒设供养。虽不供养。但由天神应得天报。若俱因二种者。但设供养天神摄受。诸所祈愿悉应果遂。又于七种所祈愿事不定果遂。是故不然。一于供养缘摄受。二于信解缘摄受。三于信解彼者。发起信解能感最胜天神自体。四于能感最胜所受富乐。五于摧坏阿素洛等怨敌。六于出生。七于终没建立者。问有几种归趣。答三种归趣。谓佛法僧。问何因唯有三种归趣。答由四因故。唯有如来是可归趣。谓善自调故。善解一切种调伏方便故。以财供养不悦意故。以行供养悦可意故。由具此德彼所说法及弟子众亦可归依。问齐何当名能归趣耶。答具四因故。名能归趣。一善知有德故。二善知差别故。三自誓受故。四更不余归趣故。问归趣行云何。答有四种归趣正行。应知。一亲近善人。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复有四种正行。应知。一善摄诸根令不掉动。二受正学处。三悲愍众生。四时时如法供养三宝。问归趣三宝有何利益。答有四种利益。一得广大功德。二得广大欢喜。三得胜等持。四得善清净。复有四种利益。一大护具足。二一切邪解障碍渐得微薄遍尽灭没。三得入聪慧正至善人众中。所谓大师同梵行众。四为信圣教诸天之所爱乐。彼诸天等若见有受三归趣者。生大欢喜展转相告。我等往昔皆由成就三归趣故。从彼命终来生此间。是善男子等今亦成就此三归趣多住不舍。不久当来为我等伴。
差别者。谓由六种因故三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由信解故。四由行故。五由随念故。六由生福故。由相故。差别者。自证觉相是佛宝。证觉果相是法宝。由随他教正修行相是僧宝。由业故差别者。转正说业是佛宝。烦恼苦断所缘境业是法宝。增勤勇业是僧宝。由信解故差别者。谓于佛宝应亲近敬事。于正法宝应信敬作证。于诸僧宝应同法共住敬信亲近。由行故差别者。谓于佛宝应起延请迎接承事供养行。于正法宝应起如理方便修习行。于诸僧宝应起互共受用财法行。由随念故差别者。于三宝所应各起别行随念。如经中说。此薄伽梵如来应正等觉。乃至广说。由生福故差别者。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正法宝依增上法生最胜福。于诸僧宝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显扬圣教论卷第七
摄净义品第二之三
论曰。学十二种分别者。一差别分别。二生起分别。三转异分别。四能治所治分别。五能引胜生定胜分别。六顺法分别。七补特伽罗分别。八下中上分别。九瑜伽分别。十作意分别。十一引发分别。十二问答分别。
差别分别者。谓分别三学差别增上戒学。差别者如经中说。若诸比丘尸罗成就住。守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悉皆具足。于微细罪深见怖畏。受学学处名具戒者。
此中尸罗成就住者。谓于所受学处身业无犯语业无犯不破不穴。如是尸罗成就住。
守别解脱律仪者。谓七众尸罗名别解脱律仪。即此尸罗众差别故。建立多种律仪。此中义者。唯依比丘律仪相说。是名守别解脱律仪。
轨则具足者。谓或于威仪。或于所作。或于方便。修善品中轨则具足。随顺世间不违世间。随顺毗柰耶不违毗柰耶。
云何于威仪中轨则具足。随顺不违世间及毗柰耶。谓若是时是处应行。及如是应行。即于是时是处如是正行。不为世间诃责讥毁。及不为聪慧正至善人同法者持律者学律者诃责讥毁。如行住坐卧亦如是知。
云何于所作中轨则具足。随顺不违世间及毗柰耶。谓着衣服大小便利用水齿木入村乞食回还受用洗钵安置洗足敷具。又复略作钵业衣。及余所有如法作业。是名所作。如其所应。若是时是处。应作及如是应作。即于是时是处如是正作。不为世间诃责讥毁。及不为聪慧正至善人同法者持律者学律者诃责讥毁。是名于所作中轨则具足随顺不违世间及毗柰耶。
云何于方便修善品中轨则具足。随顺不违世间及毗奈耶。谓读诵经典和敬师长。修承事业瞻侍疾患。互起慈心与欲宣说。方便修习。请问听法精勤无堕。于诸聪慧同梵行者躬自供事。奖劝他人修行善品。及为宣说深妙之法。入静密处结加趺坐。诸如是等及余善法。是名方便修诸善品。如是于方便修习。如所说善品中。若是时是处应修及如是应修。即于是时是处如是正修。由如是修故。不为世间诃责讥毁。及不为聪慧正至善人同法者持律者学律者诃责讥毁。是名方便修善品中轨则具足随顺不违世间及毗柰耶。若如是相轨则具足。是名轨则具足。
所行具足者。谓五处非比丘所行。何等为五。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王宫。五旃荼罗羯耻那家。及如来余所制不应行处。除此余是所行。如是以时行无过处。是名所行具足。
于微细罪深见怖畏者。谓犯小随小学处犯已可出者。皆名微细罪。复次若犯已少用功出者。名微细罪。若于此中深见怖畏。谓勿令我因此犯故便不堪任得所未得悟所未悟证所未证。勿复令我堕于恶趣起恶趣行。勿复令我后自悔责。勿为大师诸天聪慧同梵行者以法诃责。又勿令我恶名称等流布十方。因见如是现法后法。不可乐事深生怖惧。为如是故。于小随小学处乃至命难因缘。终不故犯。设复失念。或时犯已。疾疾悔过如法而出。如是名为于微细罪深见怖畏。
受学学处者。谓先受别解脱律仪时。由白四羯磨受具足故。略已得闻学处体性及于别解脱经所说过一百五十学处。唯自誓受我当尽学一切学处。复从邬波柁耶阿遮利耶及诸共谈论者。互问难者。数习近者。善同意者所。数数闻已。又半月半月闻说别解脱经。由如是受一切学处故。名得别解脱律仪。从是已后于诸所善学处无有毁犯。设有毁犯即如法出。若于先所誓受学处不善不达者。应如先所受。复于邬波柁耶阿遮利耶等所。数数请问听受令善达解。如尊所说不增不减。善修学已又无倒受持。若文若义。如是名为受学学处。
如是广说尸罗律仪差别已。若略说彼义者。谓此中薄伽梵以三种相显了戒蕴。一无失坏相。二自体相。三自体功德相。此中如前所说。尸罗成就住者。此显尸罗律仪无失坏相。次言守别解脱律仪者。此显自体相。复言轨则所行悉具足者。此显如所受别解脱律仪观他增上功德名称相。何以故。由他见此轨则所行具足相故。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由未信者依此信故。心无轻毁无恶名闻。若不尔者。虽具足尸罗。由越轨则所行故。则无观他增上德称。若翻于此则无过失。后言于微细罪深见怖畏受学学处者。此显观自增上功德名称相。何以故。虽复轨则所行具足故得观他增上功德名称。然毁尸罗已。由此因缘或生恶趣。或不堪任得所未得悟所未悟证所未证。若能于微细罪尚见怖畏。何况上品。又受学学处。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又复堪任得所未得悟所未悟证所未证。以是缘故。名尸罗律仪观自增上功德名称相。
复次此中薄伽梵显三种尸罗性。一受尸罗性。二出离尸罗性。三修习尸罗性。初说尸罗成就住者。此显受尸罗性。次说守别解脱律仪者。此显出离尸罗性。何以故。由别解脱律仪所摄尸罗。说名增上戒学。依增上戒学故。能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由依此故。能令一切苦永尽出离。如是出离。先依尸罗行然后方得。是故别解脱律仪。说为出离尸罗性。后说轨则所行悉皆具足。于微细罪深见怖畏。受学学处者。此显修习尸罗性。若依如是相修习别解脱律仪尸罗者。是名修习善修习。如是名为增上戒学差别分别。
增上心学差别分别者。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复寻伺寂静内遍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三摩地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复离喜故住舍念正知身受乐圣者宣说有舍念乐住第三静虑具足住。复断乐先已断苦及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此差别义如前已说。是名增上心学差别分别。增上慧学差别分别者。若比丘于苦圣谛如实知苦。于集圣谛如实知集。于苦灭圣谛如实知灭。于苦灭趣行圣谛如实知趣行。是名增上慧学差别分别。
生起分别者。谓由尸罗成就故。无悔由无悔故。生悦生悦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观如实观如实故。起厌起厌故。离欲离欲故。解脱解脱故。自谓我证解脱。复起如是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转以分别者。谓或有增上戒学无增上心无增上慧。或有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无增上慧。若有增上慧学。必有增上戒及增上心。
能治所治分别者。谓增上戒学是烦恼缠。止息对治。增上心学是烦恼缠。制伏对治。增上慧学是烦恼随眠。永断对治。能引胜生定胜分别者。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能引清净地及清净胜生。增上慧学能引出世决定胜德。
顺法分别者。谓十种随顺学法。一先因。二顺教。三如理方便。四无间殷重修。五猛利乐欲。六修持力。七身心粗重安息。八数数观察。九无怯怖。十无增上慢。先因者。谓先世根熟及根成满。顺教者。谓无倒次第之教。如理方便者。谓如教修行。如是修时能生正见。无间殷重修者。谓如是方便时无空过。修习善品及至诚。速疾引发善品。猛利乐欲者。谓于增上解脱起证乐欲念。我何时证于众圣具足住处。修持力者。谓二因缘得修持力。一性利根故。二长时纯熟修故。身心粗重安息者。若由身疲倦起身心粗重。则易夺威仪令得安息。若由极寻伺起身心粗重。则内修寂静令得安息。若由励意极摄敛心及沉下心惛沉睡眠缠起身心粗重。则修慧观及净胜作意令得安息。若由自性未断烦恼顺烦恼品身心粗重随逐不离。则正修圣道令得安息。数数观察者。谓依尸罗数数观察。恶作善作如实了知。若于恶作不为不应舍离。若于善作不为则应舍离。若于恶作为之则应舍离。若于善作为之不应舍离。如是观察作意增上力故数数观察。一切烦恼已断未断。若知已断应深庆悦。若知未断数数应修此对治道。无怯怖者。谓于时时中应知应观。于法由不知不观不证入故。生于怯怖。心有萎悴心有虚乏。如是数数生时。心不执着除断弃舍。无增上慢者。谓于所得所悟所证中。离增上慢不颠倒执。于已得中起已得想。于已悟中起已悟想。于已证中起已证想。如是十法乐正修行诸学处者。由初中后随顺学处。是故名为随顺学法。此十法中先因一种随顺增上戒学最胜。余之九种随顺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最胜。
补特伽罗分别者。谓此三学通诸异生及见谛者。下中上品分别者。谓由行故。及方便故。由行故者。谓苦迟通行名下品学。苦速通行及乐迟通行名中品学。乐速通行名上品学。由方便故者。不殷重方便及不无间方便修者。名下品学。随一方便修者。名中品学。具二方便修者。名上品学。
瑜伽分别者。谓依四种瑜伽正学学处。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
信者。谓二行相及二依处。二行相者。一忍可行相。二清净行相。二依处者。一观法道理依处。二信解人威德依处。欲者有四种欲。一为证得欲。二为问论欲。三为证资粮欲。四为方便修欲。为证得欲者。如一行者于上解脱起证乐欲。广说如前。为问论欲者。如一行者起证欲已。趣僧伽蓝中。诣有识者。同梵行者。正行智者所。为闻所未闻。及已闻者明净故。为证资粮欲者。如有行人于尸罗律仪清净中。饮食知量中。觉悟方便中。正知住中。及进上中。起证乐欲。为方便修欲者。谓于无间方便中。殷重方便中。修圣道中。生希求作证乐欲。
正勤者。谓四种正勤。一为闻法故。二为思惟故。三为修习故。四为障净故。为闻法故者。谓为闻所未闻。及已闻者明净故。策励于心方便修习所未委处。为思惟故者。如所闻法独在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为修习故者。谓处静室数修止观。为障净故者。谓为净诸盖昼夜精勤经行宴坐。策励于心方便修习所未委处。
方便者。亦有四种。谓守护尸罗及守护诸根增上力故。令根律仪清净善住于念。由善住念故得不放逸。守护于心修习善法。由不放逸故。令其内心与止相应。及得增上慧观察诸法。如是四种瑜伽分为十六行。此中由信故。信当得义。由信当得义故。于诸善法起修作欲。由修作欲故。昼夜精勤。住于策励坚固勇猛。由正勤故。摄修方便为令得所未得义故。悟所未悟义故。证所未证义故。是故此四种法。说名瑜伽。
作意分别者。谓了相等七种作意。了相作意者。由作意故。了达欲界粗相及初静虑静相。云何了达欲界粗相。谓六种寻思诸欲过失。一义。二事。三相。四品类。五时。六道理。
寻思义者。谓寻思诸欲多诸过患多诸累恼多诸疫疠多诸灾横如是诸欲多诸过患。乃至多诸灾横。是为粗义寻思。事者。谓或于内诸欲起于贪欲。或于外诸欲起于贪欲。
寻思相者。谓寻思自相及共相。寻思自相者。谓此是烦恼欲。此是事欲。如是诸欲或随顺乐。或随顺苦。或复随顺不苦不乐。随顺乐者。是贪欲依处及想心颠倒依处。随顺苦者。是嗔恚依处及忿恨依处。随顺不苦不乐者。是覆恼诳谄无惭无愧依处及见倒依处。如是诸欲或暴恶受之所随行。或不暴恶受之所随行。如是名为寻思诸欲自相寻思。共相者。谓寻思诸欲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平等平等随逐随缚。受用欲者。虽复诸欲广备。亦应解了是生苦等法。此广备欲须臾变坏。如是名为寻思诸欲共相。
寻思品类者。谓寻思诸欲堕黑品类。如连锁枯骨。如秽段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如蟒毒蛇如梦所见。犹如假借庄严之具。如树抄果。又复寻思一切有情受追求所作苦。受亲爱离坏所作苦。受无厌足所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恶行所作苦。又薄伽梵言。我说习近诸欲有五过患。一诸欲。少味。二习近欲者。多诸苦恼多诸过患。三习近欲者。无厌无足无休无息。四习近欲者。诸结增长。五习近欲者。无恶不造。又复聪慧正至善人。以无量门诃责诸欲。谓此诸欲增染无厌。众所共有非法颠倒。诸恶行因增长欲爱。智者舍远速疾散坏。依于诸缘放逸之地。其性无常为空为虚。诳失之法如幻如化诱诳愚夫。若现法欲。若后法欲。若天上欲。若人间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所住处。又依彼欲能令心生无量种种恶不善法。谓贪嗔恨等诸障碍法。诸圣弟子学学处时能为障碍。由如是等差别过失多分寻思诸欲堕黑品类。如是名为寻思品类。
寻思时者。谓于去来今世常恒相续。寻思诸欲多诸累恼多诸灾横多诸过患。如是名为寻思于时。
寻思道理者。谓此诸欲由大资具由大追求由大劳倦。复由种种杂功业处方得圆备成立增长。虽复如是外资生物增长成满。然其法尔速疾散灭。又复父母妻子奴婢诸作业者朋友官僚兄弟亲族等。虽暂集会不久散坏。又复内身粗色。四大所生。糜饭所长。常弃秽恶澡浴按摩等。虽复暂治所生苦恼。终是离散坏灭之法。为治饥渴苦故受诸饭食。为治寒热苦恼及为覆障可羞惭处。受畜衣服。为治惛睡逼苦及为对治行住疲苦。受诸卧具。为治诸疾病苦。受诸医药。如是诸欲皆为治苦。不应贪着。唯除应如重病所执治病之药。或依圣教寻思如是如是诸欲粗相。或复内自智见发起或复寻思随顺道理或复寻思诸欲自性。无始世来法尔成就。不思议法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如是名为寻思道理。如是六种了知诸欲粗相已。又复了知初静虑静相。谓于初静虑中无如欲界极粗重相。由离如是欲粗相故。名初静虑静相。如是名为了知初静虑静相。由定地作意故。了知欲界粗相及初静虑静相。是名了相作意。此中犹有闻思间杂。应知。
胜解作意者。谓如其所应寻思了达欲界粗相及初静虑静相。不为闻思之所间杂。纯起修行胜解缘粗静相。修习止观修习之时。如所寻思粗静之相数起胜解。是故名为胜解作意。
远离作意者。谓多修习此种类故。为欲断除初分烦恼。起对治道与断烦恼。能对治道俱生作意。名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者。谓已断欲界初分烦恼。及已远离彼品粗重。于后胜品断及远离起于喜乐。又于断处见胜功德。证于少分远离喜乐。于时时中以净胜作意而自庆悦。为欲断除惛沉睡眠掉举缠故。是名摄乐作意。观察作意者。谓如是正修乐断乐修已善品方便之所扶持。令欲界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如是行者复自思惟。我此身中为有贪欲为无贪欲。而于诸欲境不执受耶。为自观察故。随于一境思惟胜妙清净之相。而彼行者。由未尽断诸随眠故。思惟如是净妙相时。随顺染习趣向染习临至染习。不住于舍亦不厌毁遮止违逆。行者尔时如是自知。我于诸欲未正远离心未解脱故。诸欲行系摄我心。犹如持水法尔摄伏。我今定当倍修治道。令余随眠无余断故。倍复欣乐胜断胜修。是名观察作意。
方便究竟作意者。谓倍修习止品乐断乐修故。双修止观数数观察。如是行者修习对治。时时观察断与未断。令心远离欲界烦恼系缚。此暂时伏离非是究竟永拔种子。行者尔时得初静虑方便道。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是名方便究竟作意。
方便究竟果作意者。谓从此后无间由前因缘故。证入根本初静虑定。此根本初静虑俱生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如初静虑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如其所应。尽当知。
复次粗相者。谓于一切下地。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略有三种。诸下地法而可厌离。应知。一极苦住性。二极不寂静住性。三极短寿住性。
引发分别者。谓四种引发。一果引发。二离欲引发。三转根引发。四胜德引发。
问答分别者。谓无量门问答分别今少显示。问增上戒学云何不清净云何清净。答有十种因戒不清净。何者为十。一初不如法受尸罗律仪。二极沉下。三极浮散。四放逸懈怠所摄。五发起邪愿。六犯轨则摄。七犯邪命摄。八堕于二边。九不能出离。十违越所受。
初不如法受尸罗律仪者。如有一人或避王逼恼。或避强贼之所逼恼。或避债主逼恼。或因恐怖逼恼。或怖不活等故。出家受戒。不为营修圣道不为清净梵行。不为自调伏。不为自寂静。不为自涅槃。诸如是等是为不如法受尸罗律仪。
极沉下者。如有一人无惭无愧。悔心微劣其性慢缓。于诸学处慢缓修习。如是名极沉下。极浮散者。如有一人僻执所受非处生悔。于不应悔处而生悔。故于他人所非处而生陵蔑之心及损害心。数习不舍。如是名极浮散。放逸懈怠所摄者。如有一人于过去世已有违犯。由忘念故而不如法起于对治。如是于未来现在起于违犯。由忘念故而不如法起于对治。先亦不起猛励乐欲。当于禁戒终不违犯。谓我当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如所应行如所应住令无所犯。又复如是行如是住应可犯者而有毁犯。此人于前中后际及先时所作俱随行时。皆现成就于放逸故。又执睡眠及与偃息。以之为乐。慢缓懒堕不乐修营。于梵行智人身不供侍。如是名为放逸懈怠所摄。
发起邪愿者。如有一人发起邪愿行于梵行。谓我今所修戒禁梵行。当为天主。或作余天。或复乐欲利养尊敬。谓从他人求诸利养及与尊敬。或唯愿证利养尊敬。如是名为发起邪愿。犯轨则摄者。如有一人于诸威仪。或于所作。或于方便。修善品中如前所说。凡有所行违于世间越毗柰耶。如是名为犯轨则摄。
犯邪命摄者。如有一人为性大欲及不知足。难养难满。又以非法求觅一切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及余资具。不以法故。此人为求衣服饮食等因显己功德。故于他人前诈现非其自性及非串习威仪。又现诸根寂静无有掉动。意令他人谓己有德。当有所施及以供事。谓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及余资具身业给使。又复此人形貌躁恶发言粗犷无所忌惮。严饰其身称扬己名及与种姓。或复多闻。或广持法。为得利养及恭敬故。而为他人宣说诸佛及佛弟子所演之法。或自说己实有功德。或少增益。或令他人称显异相。为求多胜衣服饮食及余沙门种种资具。虽复衣服无所阙少。故现受用弊坏衣服。意令信我长者居士知阙少故。便多施与上妙衣服。如衣服余沙门资命之具亦复如是。又于信敬婆罗门诸长者所不得如所欲物。或是所无或是受用不可与故。而便逼切诃骂求索。或得下劣之物。轻毁退还。对施主前说如是语。咄善男子。有余善男子善女人。若比于汝族姓下劣资财贫匮。尚能舍施如是如是妙可意物。况汝于彼族姓高胜富有财产。而以如是鄙可恶物施于我耶。诸如是等。或依诈现威仪。或依非法言说。或依称显异相。或依逼切诃骂。或依以利比引于利非法求觅衣服饮食坐卧之具。病缘医药及余资具。不以法求。是谓邪命。如是名为犯邪命摄。
堕二边者。如有一人乐着受用。诸欲妙乐从他而得衣服等具。或如法或不如法。不见过患不知出离。而受用之。此谓一边。又如一人修自苦行。无量种种苦事煎迫其身。受行种种极苦禁戒。或依处棘刺。或依处灰。或依于杵。或依于板。或依髑髅。或复蹲住。或修蹲定。或复事火乃至日三。或复处水乃至日三。或翘一足视日随转。诸如是等及余修自苦行。是第二边。如是名为堕于二边。
不能出离者。如有一人执见尸罗及余禁戒。谓唯修习尸罗禁戒。当得清净解脱出离。又复执见善守善净诸外道戒。当得清净解脱出离。如是二种非究竟净故。不能出离。如是名为不能出离。违越所受者。如有一人都无羞耻。曾不顾惜沙门仪范。违毁禁戒行诸恶法。内怀朽烂随顺下流。如秽蜗虫螺音狗行。非沙门称沙门。无梵行称梵行者。如是名为违越所受。由是十因增上戒学而不清净。若翻此者。是则清净。
增上心学。净不净义者。如摄事品清净静虑中说。又由此清净故。增上慧学清净应知。如是等类问答分别无量无边准义应知。
菩提五种分别者。一种性。二方便。三时。四证觉。五解脱。
种性者。声闻菩提依钝根种性。独觉菩提依中根种性。无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种性。
方便者。声闻菩提由行六处善巧方便。独觉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缘起善巧方便。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
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
证觉者。声闻菩提由师证觉。独觉菩提唯誓自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
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
显扬圣教论卷第八
摄净义品第二之四
如是分别闻归等已。复次颂曰。
圣行无上乘 大菩提功德
异论论法释 应知各多种
论曰。圣行多种者。谓四圣行。一到彼岸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到彼岸行者。谓如前所说。十波罗蜜多是名到彼岸行。
菩提分行者。谓如前所说。四念住等一切三十七觉分法及四种寻思四种如实遍智。是名菩提分行。
神通行者。谓如前所说。六种神通名神通行。成熟有情行者。谓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无量。二调伏方便无量。复有六种成熟。一成熟自体。二所成熟者。三成熟差别。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者。六已成熟者相。如是名为成熟有情行应知。
无上乘多种者。谓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如其次第。菩萨地中种性品发心品住品余诸品大菩提建立二品所摄应知。大菩提多种者。谓五种大菩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转。五灭。
自性者。谓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得转依。此有四种应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观察所知果。四法界净相。
生起依止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依此转依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离此转依亦生起者。未转依前应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依此转依不复生起若不尔者。未转依前众缘和合。一切烦恼及彼习气。永更不生已应可得。
善观察所知果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实际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者。诸佛自体应更了知。应更断灭。
法界净相者。谓此转依无众相故。极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者。应是无常可思议法。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无二所显。
此不可思议性复有五种应知。一自性。二处所。三住。四一性异性。五成立所作。
自性者。此转依性即色离色不可思议。如是即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不可思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即若离不可思议。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若即若离不可思议。若有若无等不可思议。
处所者。此转依性若在欲界若离欲界不可思议。若在色无色界若离色无色界不可思议。人间天上若在若离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若在若离不可思议。
住者。谓此转依住如是如是状貌安乐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奢摩他住不可思议住。有心住不可思议住。无心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圣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议。
一性异性者。一切诸佛同处一无漏界中。一性异性不可思议。
成立所作者。谓诸佛如来其性平等。智慧势力威德平等。住无漏界依止转依。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议。此复二因缘故不可思议应知。一以离言说义过言语道故不可思议。二以出世间义世无比故不可思议。
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种自在名为功用。何者为十。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胜解自在。八神变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种变化名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现诸菩萨所行行变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同时显现如来变化。三方便摄受声闻变化。四为彼所调伏有情显现一切独觉变化。佛薄伽梵于此四种变化法中。十方世界无碍作用应知。
转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转。二究竟转。暂时转者。谓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脱。诸佛如来化转不息。究竟转者。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威德明转。为诸有情作利益事。流转不息故。灭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灭。二究竟灭。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情。诸佛如来暂时示现入般涅槃非是究竟。究竟灭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及所依苦。究竟永尽。应知。功德多种者。嗢拖南曰。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方便行
论曰。殊特者。谓诸菩萨修学无上正等觉乘时。有五种殊特之法应知。何等为五。一于一切有情非有因缘而起亲爱。二唯为利益诸有情故。常处流转忍受大苦。三于多烦恼难调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足不思议威德。如是五法非余有情所共有。故名为殊特。
非殊特者。谓诸菩萨修学无上正等觉乘时。有五种非殊特法。菩萨摩诃萨由成就此五种法故。则五种殊特法成就显现。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以因利他苦即为己乐。是故菩萨恒遍受行利他因苦。是名第一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生死涅槃过失功德。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誓受行处生死法。是名第二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默然乐味。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而为说法。是名第三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已积集六波罗蜜多善根。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以清净意而施与之。又不期彼施果异熟。是名第四非殊特法。又诸菩萨以他利益事即为自利益事。是故菩萨恒现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第五非殊特法。菩萨摩诃萨由成就此五种法故。则五种殊特法成就显现应知。平等心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有情所有五种平等心。一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如为得大菩提故起大誓愿。如是亦为利益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悲愍俱平等之心。三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如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菩萨摩诃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达一有情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于一切有情所起平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萨摩诃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于一切有情亦行利益行。故于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等之心。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于五种平等之心。
利益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作一切利益事。有五种相。应知。何等为五。一于违损事说正命法而引摄之。二于不随顺能饶益事说随顺法而引摄之。三无依苦恼贫匮无怙有情为作依怙而引摄之。四宣说趣于善趣之道而引摄之。五宣说三乘趣涅槃道而引摄之。
报恩者。谓菩萨摩诃萨于有恩有情所起于五种反报利益。何等为五。一安处有情令学己德。二方便安处令学他德。三无依无怙苦恼贫匮者为作依怙。四劝令供养诸佛如来。五令自书写佛所说法。及受持供养。
欣赞者。有五种处。菩萨摩诃萨常应欣赞。何等为五。一值佛出世而得承事。二于如来所常闻六波罗蜜多相应菩萨藏法。三于成熟一切有情行堪任修习。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五证菩提已菩萨声闻大众和合。
不虚方便行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有五种不虚利益方便胜行。何等为五。一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以利益安乐意为先。二菩萨摩诃萨成就不颠倒觉。于利益安乐事如实了知。三以随宜方便说种种法。令诸有情随所堪任悉得调伏。此唯如来究竟堪能。四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时心无厌倦。五菩萨摩诃萨平等大悲于下中上诸有情所心无偏党。复次嗢拖南曰。
不颠倒方便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论曰。不颠倒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方便。摄一切正方便。应知。何等为五。一随护方便。二无过方便。三择力方便。四净胜意乐方便。五入决定方便。随护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善护聪睿。以俱生智速摄受法。又善护忆念。由忆念故所摄受法持不忘失。又善护智慧。由智慧故于所摄受法善观察义正慧通达。由远离随顺聪睿忆念智慧退分因故。及由亲近修习随顺住分胜分因故。又善护自心。由善防护诸根门故。又善护他心。由正方便护他心故。无过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善法无倒勇猛。无量无间回向菩提。择力方便者。谓即此一切住胜解行地中应知。净胜意乐方便者。谓住净胜意乐地及行正行地应知。入决定方便者。谓住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应知。如是五种方便。总摄菩萨一切正方便应知。退堕者。谓诸菩萨五退分法应知。一不敬正法及说法者。二放逸懈怠。三习近烦恼。四习近恶行。五与余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胜进者。谓诸菩萨五胜分法。即如其次第。翻前五种黑品应知。
相似功德者。谓诸菩萨五种相似功德。实是过失。应知。一于暴恶犯戒诸有情所。以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诈现具足威仪。三于随顺世间矫饰文词及外道书论相应诸法。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宣说建立相似正法。广令流布。
实功德者。谓诸菩萨五种真实功德。应知。一于暴恶犯戒诸有情所。以是因缘起增上悲心。二自性具足威仪。三于如来所说清净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修习无罪施等善行。五开示正法遮彼相似。
善调伏有情者。谓诸菩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有情。一于离恶行处。二于离爱欲处。三于无违犯犯已出处。四于守护一切诸根门处。五于正知住处。六于离愦闹处。七于远离一切恶寻思处。八于离障处。九于离烦恼缠处。十于离烦恼品粗重处。复次嗢拖南曰。
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数
定作常应作 最胜法应知
论曰。诸菩萨受记者。谓诸菩萨于六种位蒙诸如来授无上正等菩提记。一于种性位未发菩提心。二已发菩提心。三现前住。四不现前住五有时限。谓齐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无时限。谓不说决定时限。
堕于决定数者。谓诸菩萨有三种堕决定位。一种性堕决定。二发心堕决定。三不虚行堕决定。
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堕菩萨决定之数。何以故。由诸菩萨成就种性。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发心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起决定心。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觉。不复退转。
不虚行堕决定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如其所欲随所造修。诸菩萨行无有空过。依此最后堕决定位故。如来为诸菩萨授堕决定记。定作者。谓诸菩萨于五种处。决定应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云何为五。一发菩提心。二于诸有情起于怜愍。三勇猛精勤。四于五明处方便修习。五心无厌倦。常应作者。谓诸菩萨于五种处常应修作。一常应修作不放逸行。二无依无怙苦恼有情为作依怙。三常应修作供养佛行。四常应遍知误失不误失。五于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常应修作。大菩提心以为导首。
最胜法者。谓诸菩萨于十种同意最胜法。应受持应建立。以为最上。云何为十。一菩萨种性。于诸种性最为殊胜。二初发菩提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三正勤般若。于一切度最为殊胜。四爱语。于诸摄法最为殊胜。五如来。于诸有情最为殊胜。六悲。于诸无量最为殊胜。七第四静虑。于诸静虑最为殊胜。八空三摩地。于三三摩地最为殊胜。九灭尽定。于九次第定最为殊胜。十清净方便善巧。于诸方便善巧最为殊胜。复次嗢拖南曰。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思
及如实遍智 并及诸无量
宣说果利益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论曰。诸施设建立者。谓诸菩萨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沙门若婆罗门所能施设建立。除窃佛法安置己论。何等为四。一法施设建立。二谛施设建立。三道理施设建立。四乘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者。谓素怛缆等十二分教次第撰集次第安置次第制造。是名法施设建立。谛施设建立者。谓或立一谛以不虚妄义。唯是一更无第二。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诠谛。三用谛。或立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能知谛。四所知谛。五不二谛。或立六谛。一真谛。二妄谛。三应知谛。四应断谛。五应证谛。六应修谛。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或立八谛。一行苦谛。二坏苦谛。三苦苦谛。四流转谛。五流息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方便谛。或立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槃谛。九无余依涅槃谛。或立十谛。一逼切苦谛二所受用不具足苦谛。三界性乖违苦谛四爱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如是名为菩萨谛施设建立。若广分别无量应知。
道理施设建立者。有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是名道理施设建立应知。乘施设建立者。谓声闻独觉无上大乘。各有七种施设建立应知。
声闻乘七种施设建立者。一于四圣谛诸无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慧所作业。六助慧资粮。七慧所证果。如声闻乘如是七种施设建立。独觉乘亦尔。
无上大乘七种施设建立者。一缘离言说一切法真如无分别平等出离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慧所作业。六助慧资粮。七慧所证果。是名三乘七种施设建立应知。如是三世诸佛菩萨。皆由此四正施设正建立无增无减。
一切法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法为欲证得如实遍智。起四寻思。如前已说。
如实遍智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起四种如实遍智。如前已说。
诸无量者。谓诸菩萨依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者为五。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
有情界无量者。谓六十四种有情众。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趣。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达罗。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下品。十四中品。十五上品。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律仪。二十不律仪。二十一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二已离欲。二十三未离欲。二十四邪定聚。二十五正定聚。二十六不定聚。二十七苾刍。二十八苾刍尼。二十九式叉摩那。三十勤策男。三十一勤策女。三十二邬波索迦。三十三邬波斯迦。三十四习三摩地者。三十五温诵经者。三十六供侍病者。三十七长宿。三十八中年。三十九少年。四十阿遮利耶。四十一邬波柁耶。四十二共住。四十三近住。四十四宾客。四十五监僧事者。四十六乐利养者。四十七乐恭敬者。四十八乐远离者。四十九多闻者。五十有智者。五十一大福者。五十二法随法行者。五十三持素恒缆者。五十四持毗柰耶者。五十五持摩怛理迦者。五十六异生者。五十七见谛者。五十八学者。五十九无学者。六十声闻。六十一独觉。六十二菩提萨埵。六十三转轮圣王。六十四如来若依身相续差别则无量无边。世界无量者。谓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等无量差别应知。
法界无量者。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如是等差别门无量应知。
所调伏界无量者。或立一种所调伏。谓一切有情中可调伏者是一类故。或立二种。一具缚。二不具缚。或立三种。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或立四种。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或立五种。一贪行。二嗔行。三痴行。四慢行。五觉行。或立六种。一在家。二出家。三成熟。四未成熟。五解脱。六未解脱。或立七种。一信敬。二轻毁。三中庸。四广说。五略开智。六常所调伏。七随缘。所引。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或立八种。谓八部众。从刹帝利众乃至梵众。或立九种。一如来所化。二声闻所化。三独觉所化。四菩萨所化。五难调伏。六易调伏。七软语调伏。八诃摈调伏。九或远或近调伏。或立十种。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趣。四欲界天。五人。六中有。七色有。八无色有。九有想无想。十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略说五十五种。若依相续差别则有无量应知。问有情界无量。所调伏界无量。有何差别。答有情界者。谓无差别。一切有情若有种性若无种性。所调伏界者。谓唯有种性诸位差别。调伏方便界无量者。已如前说。应知。此亦差别分别有无量种。问何故唯略说此五无量。答诸菩萨摩诃萨专为修习利众生行。是故初立有情界无量。是诸有情依于处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立世界无量。是诸有情于多世界由种种法得有染净差别。是故第三立法界无量。观有情中堪能究竟解脱苦者。建立第四所调伏界无量。若诸方便善巧能令有情证于解脱。建立第五调伏方便界无量。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依是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宣说果利益者。谓诸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有五种广大果利益。应知。云何为五。一或有有情闻说正法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生。二或有有情即说是正法时得诸漏尽。三或有有情因说此法发于无上正等觉心。四或有有情闻说此法即得菩萨最胜法忍。五或有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已。受持修行展转宣说。令正法眼久住不灭。是名五种宣说广大果利益。应知。
大乘性者。谓菩萨乘与七大性相应故。说名大乘。云何为七。一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所摄方广之教。二发心大性。谓已发无上正等觉心。三胜解大性。谓于前所说法大性境起胜信解。四胜意乐大性。谓已超过胜解行地入净胜意乐地。五资粮大性。谓已成就福智二种大资粮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时大性。谓三大劫阿僧企耶时。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七成满大性。谓即无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满菩提自体。比余成满自体尚无与等。何况超胜此中法大性乃至时大性。此之六种是成满大性之因。成满大性一种。是前六之果。应知。
摄者。谓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菩萨藏教。二于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于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甚深威德教。四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先如理思趣胜意乐。六得胜意乐入初修行。七由入修行为先故修果成就。八由修果成就故究竟出离。菩萨摩诃萨由如是修学。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菩萨。十应知者。谓如是修学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诸菩萨略有十种。应知。一安住种性。二趣入。三不净胜意乐。四净胜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得决定。八已得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安住种性菩萨。若方便修学发菩提心。即名趣入。既趣入已。乃至未入净胜意乐地。即名不净胜意乐。若得入者。名净胜意乐。即净胜意乐菩萨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得入者。名已成熟。即未成熟中乃至未入决定行地。名不决定。若得入者。名得决定。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一生所系。谓此生后无间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在此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从住种性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前所说。十种菩萨尽摄一切菩萨。如前所说。菩萨学处尽摄菩萨所有学处。
建立诸名号者。谓诸菩萨无有差别随德众名。所谓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明照。最胜之子。最胜所依。最胜所使。最胜萌芽。亦名猛健。亦名上轨范师亦名商主。亦名具大名称。亦名成就慈悲。亦名大福。亦名富自在。亦名大法师。如是等十方无边世界中。依无量内德差别。施设无数名号。应知。是中若诸菩萨自称我是菩萨。而不正勤修诸菩萨所有学处。当知此是相似菩萨非实菩萨。若诸菩萨自称菩萨。亦复勤修菩萨学处。当知此即真实菩萨。
显扬圣教论卷第九
摄净义品第二之五
异论多种者。谓十六种异论。何等十六。嗢柁南曰。
执因中有果 显了有去来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边无边矫乱 见无因断空
计胜净吉祥 名十六异论
论曰。十六异论者。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自在等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因中常恒具有果性。谓雨众外道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于诸因中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显示有果。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谓彼先师所造教藏。随闻传授展转至今。宣说因中先已有果。理者。谓即如彼沙门及婆罗门。为性寻思。为性观察。住寻思地。住自办地。住异生地。住随思惟观察行地。彼如是思。若从彼体此体得生。一切世间共知共立。彼是此因非余。又诸世间欲求此果。唯取此因不取余因。又即于彼彼事中。如是如是加功营造。非于余事。又若彼果即从彼生不从余生。是故因中定已有果。若不尔者。应立一切是一切因。又应求一一果取一切因。又应于一切事加功营造为求一果。又应从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建立故。取故。作事故。生故。彼见因中常有果性。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因果两相为异不异。若不异者。即无决定因果二体。由此二相无差别故。而言因中有果。不应道理。若异相者。汝意云何。因中果体为未生相为已生相。若未生相者。于彼因中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应道理。若已生相者。则果体已生复从因生。不应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故待缘而生。
彼有相法于有相法中由五种相可得了知。一于处所可得了知。谓如瓮中水。二于所依止可得了知。如眼中眼识。三即于自相可得了知。如因自体不由比决。四于自作业可得了知。五由因变故果变可得。或由缘变故果变可得。是故常时恒时说因中有果。不应道理。由此义故。彼所立论非如理说。谓不异相故。异相故不生相故。生相故。不应道理。
从缘显了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诸法体自本有。从众缘显非缘所生。谓即因中有果论者及声相论者。作如是计。
问何因缘故。因中有果论者。见诸因中先有果性从缘显了。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复从因生。不应道理。然非不用功为成于果。复以何缘而作功用。岂非唯为显了果故。彼作如是妄思惟已。说显了论。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无障缘故障。为有障缘故障。若无者。无有障缘而有障者。不应道理。若有者。属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譬如黑闇障瓮中水亦能障瓮。若言亦障因者。亦应显了。俱是所障。而但显因中先有果性而不显因。不应道理。
汝又应说。为有性是障缘。为果性是障缘。若有性是障缘者。是则有性。常不显了。不应道理。又因亦是有。何故不是障缘。若果性是障缘者。如是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种子果是茎等。因果即一法亦显不显。不应道理。
又今问汝。随汝意答。显与本法为一为异。若言一者。彼本有法常显已显复显。不应道理。若言异者。此显为无因耶。为有因耶。若无因者。无因而显。不应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显。非是因性不显之因能显于果。不应道理。如是无障缘故。有障缘故。有相故。果相故。显了一故。显了异故。不应道理。是故汝言。若法性无是则无相。若法性有是则有相。若性是无不可显了。若性是有则可显了者。不应道理。
今当略说。虽实是有而不可取相。或有远故不可取。或由四种障因之所障故不可取。或极微细故不可取。或心散乱故不可取。或根损坏故不可取。或未得彼相应智故不可取。如因中有果从缘显论。不应道理。当知声相论亦尔。此中差别者。外声论师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声相本有无生无灭。然由数宣吐方得显了。而声体是常。是故从缘显了论。非如理说。
去来实有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或在此法。由不正思惟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过去有未来。自相成就犹如现在。实有非假。
问何因缘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
又于此法有不如理思惟所引经教。如经中说。一切有者。谓十二处。是十二处自相故有。又如薄伽梵说。有过去业。又经中说。有过去色有未来色。乃至识亦如是。
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实是有。此若未来无者。彼时应未受自相。此若过去无者。彼时应退失自相。若如是者。诸法自相应不成就。由是诸法应性不真实。若如是者不应道理。由如是思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过去未来性相实有。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去来两相与现在相。为不异相为是异相。若不异相者。立三世相。不应道理。若异相者。性相实有。不应道理。
又汝应说。自意所欲堕三世法。为是常相为无常相。若常相者。堕于三世。不应道理。若无常相者。于三世中恒是实有。不应道理。
又汝应说。自意所欲。为计未来法来至现在世。为计未来死灭生现在世。为计法住未来以此为缘生现在世。为计本无业用今有业用。为计本相不圆满今相圆满。为计本相异今相异。为计未来有现在分相。
若言即未来法来至现在者。此应有方所。又未来现在应无差别。又应是常。不应道理。若言未来死灭生现在者。是则未来法不生于今现在法本无今生。又未来未生而言死灭。不应道理。
若言法住未来以此为缘生现在世者。此应是常。又应本无。今生非未来法生。不应道理。若本无业用今有业用者。是则本有今有便有。如前所说过故。不应道理。又此业用汝意云何。与彼本法为有异相为不异相。若异相者。此业用相未来无故。不应道理。若不异相者。本无业用今有业用。不应道理。
如无业用有此过失。如是不圆满相异相未来分相亦尔。此中差别者。复有自体杂乱过失。不应道理。如未来向现在。如是现在往过去如其所应有过失应知。谓如前所计诸因缘及所说破道理。
如是自相故。共相故。来故。死灭故。生故。业故圆满相故。异相故。未来分故。说过去未来实有论。不应道理。
如是破已复有难言。若过去未来是无。云何缘无而有觉转。若言缘无而觉转者。云何不有违教过失。如说一切有者谓十二处。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世间取无之觉为起不起。若不起者。能取无我。兔角石女儿等觉。皆应是无。此不应道理。又薄伽梵说。我诸无谄声闻如我所说正修行时。若有知有若无知无。如是不应道理。若言起者。汝何所欲此取无觉。为作有行为作无行。若作有行者。取无之觉而作有行。不应道理。若作无行者。此无行觉汝何所欲。为缘有事转为缘无事转。若缘有事转者。无行之觉缘有事转。不应道理若缘无事转者。无有缘无之觉。不应道理。
虽说一切有者谓十二处。然于有法密意说有有相。于无法密意说有无相。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无相法能持无相。是故俱名为法。俱名为有。若异者。诸修行人。但知于有不知于无。应非无间观所知法。此不应道理。又虽说言有过去业由此业故众生受。有损害受无损害受。此亦依彼习气密意假说彼法为有。谓于诸行中曾有净不净业生灭。由此因缘故。彼行胜异相续而转。是名习气。由此相续所摄习气故。爱不爱果生。是故于我无过。而汝不应道理。
又虽说言有过去色有未来色有现在色。如是乃至识亦尔者。此亦依三种行相密意故说。谓因相自相果相。依彼因相密意说有未来。依彼自相密意说有现在。依彼果相密意说有过去。是故无过。
又复不应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何以故。应知。未来有十二种相故。一因所显相。二体未生相。三待缘相。四已生种类相。五应生法相。六不生法相。七未生杂染相。八未生清净相。九应可求相。十不应求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应知。现在亦有十二种相。一果所显相。二体已生相。三缘会相。四已生种类相。五刹那相。六不复生法相。七现杂染相。八现清净相。九可喜乐相。十不可喜乐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应知。过去亦有十二种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缘相。三已度果相。四体已坏相。五已灭种类相。六不生法相。七静息杂染相。八静息清净相。九应顾恋处相。十不应顾恋处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计我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我有萨埵有命者有生者有养者有数取趣者。如是等是实是常。诸外道等作如是计。问何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由二种因故。一先不思觉率尔而得有萨埵觉故。二先已思觉得有作故。彼如是思。若无我者。见于五事不应起于五种有我之觉。一见色形已唯应起于色觉。不应起于萨埵之觉。二见顺苦乐行已。唯应起于受觉。不应起于胜劣萨埵之觉。三见已立名者名相应行已。唯应起于想觉。不应起于刹帝利婆罗门吠舍戍达罗佛授德友等萨埵之觉。四见作净不净相应行已。唯应起于行觉。不应起于愚者智者萨埵之觉。五见于境界识随转已。唯应起于心觉。不应起于我能见等萨埵之觉。由如是先不思觉。于此五事唯起五种萨埵之觉。非诸行觉。是故先不思觉见已率尔而起有萨埵觉。如是决定知有实我。
又彼如是思。若无我者。不应于诸行中先起思觉得有所作。谓我以眼当见诸色。正见诸色。已见诸色。或复起心。我不当见如是等用皆由我觉行为先导。如于眼见如是于耳鼻舌身意应知亦尔。又于善业造作善业止息。不善业造作不善业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觉为先方得作用。如是等用唯于诸行。不应道理。由如是思故说有我。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所见事起萨埵觉。为异于所见事起萨埵觉耶。若即于所见事起萨埵觉者。汝不应言即于色等计有萨埵计有我者是颠倒觉。若异于所见事起萨埵觉者。我有形量。不应道理。我有胜劣。或刹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为唯于此法自体起此觉耶。为亦于余体起此觉耶。若唯于此法自体起此觉者。即于所见起彼我觉。不应说名为颠倒觉。若亦于余体起此觉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觉因。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于无情数有情觉。于有情数无情觉。于余有情数余有情觉。为起为不起耶。若起者。是则无情应是有情。有情应是无情。余有情应是余有情。此不应道理。若不起者。则诽拨现量。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计我觉为取现量义。为取比量义耶。若取现量义者。唯色等蕴是现量义。我非现量义故。不应道理。若取比量义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应率尔起于我觉。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如世间所作。为以觉为因。为以我为因。若以觉为因者。执我所作。不应道理。若以我为因者。先已思觉得有所作。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为是无常为是常耶。若无常者。此所作因体是变异而执我有所作。不应道理。若是常者。则无变异无变异法执有所作。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为有动作之我能有所作。为无动作之我能有所作耶。若有动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则常作不应复作。若无动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无动作性而有所作。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为有因故我有所作。为无因耶。若有因者。此我应由余因策发方有所作。不应道理。若无因者。应一切时作一切事。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我为依自故能有所作。为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杂染等事。不应道理。若依他者。计我所作不应道理。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为于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非蕴性耶。若即于蕴施设我者。是我与蕴无有差别。而计有我是实是常。不应道理。若于诸蕴中者。此我为常为无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为诸苦乐之所损益。不应道理。若无损益起法非法。不应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应诸蕴身毕竟不起。又应不由功用我常解脱。若无常者。离蕴体外有生有灭相续流转法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又于此灭坏后于余处不作而得有大过失故。不应道理。若蕴外余处者。汝所计我应是无为。若非蕴性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所计之我。为即见者等相。为离见者等相。若即见者等相者。为即于见等上假立。有能见者等相。为离于见等上别立有能见者等相。若即于见等上假立有能见者等相者。即应见等是能见者等。而汝立我。为能见者等不应道理。以见者等与见等相无差别故。若离于见等上别立有能见者等相者。彼见等法为是我所成业。为是我所执具。若是我所成业者。此我若如种子应是无常。若言如陶师等假立士夫。此我应是无常应是假立。而汝言是常是实。不应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士夫。此我亦应是无常假立。于诸所作随意自在。此亦如前。不应道理。若言如地应是无常。又所计我无如地大显了作业故。不应道理。何以故。世间地大。所作业用显了可得故。谓能持万物令不坠下。我无是业显了可得。若如虚空应是无法。此不应道理。何以故。唯于色无假立空故。虚空虽是假有。而有业用分明可得。非所计我故。不应道理。世间虚空。所作业用分明可得者。谓由虚空故得起往来屈伸等业。是故见等是我所成业。不应道理。若是我所执具者。若言如镰如离镰外余物亦有能断作用。如是离见等外于余物上见等业用不可得故。不应道理。若言如火。则徒计于我。不应道理。何以故。如世间火离能烧者。亦自能烧故。若言离见者等相别有我者。即所计我相乖一切量。不应道理。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与染净相相应而有染净。为不与染净相相应而有染净耶。若与染净相相应而有染净者。即于诸行中有疾疫灾横及彼止息顺益可得。即彼诸行虽无有我。而说有染净相相应。如于外物内身亦尔。虽无有我染净义成。故汝计我。不应道理。若不与染净相相应而有染净者。离染净相我有染净。不应道理。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耶。为不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耶。若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者。于诸行中有五种转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灭。四展转相续生起。五有变异。若诸行中此流转相可得。如于身牙河灯乘等。流转作用中虽无有我。即彼诸行得有流转及与止息。何须计我。若不与彼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者。即所计我无流转相而有流转止息。不应道理。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乐。及由思业并由烦恼随烦恼等之所变异。说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为不由彼变异说为受者等耶。若由彼变异者。是即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何须计我。设是我者我应无常。不应道理。若不由彼变异者。我无变异。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不应道理。
又汝今应说自意所欲。为唯于我说为作者。为亦于余法说为作者。若唯于我者。世间不应说火为烧者光为照者。若亦于余法者。即于见等诸根说为作者。徒分别我。不应道理。又汝应说自意所欲。为唯于我建立为我。为亦于余法建立为我耶。若唯于我者。世间不应于假说士夫身呼为德友佛授等。若亦于余法者。是则唯于诸行假说名我。何须更执别有我耶。何以故。诸世间人。唯于假设士夫之身。起有情想立有情名。及说自他有差别故。又汝何所欲。计我之见。为善为不善耶。若是善者。何为极愚痴人深起我见。又不由方便率尔而起。又能令众生怖畏解脱。又能增长诸恶过失。不应道理。若言不善。不应说正及非颠倒。若是颠倒所计之我。体是实有。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无我之见。为善为不善耶。若言是善。于彼常住实有我上见无有我而是善性非颠倒见。不应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说。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诸众生不怖解脱。能速证得白净之果。诸恶过失如实对治。不应道理。
又汝意云何。为即我性自计有我。为由我见耶。若即我性自计有我者。应一切时无无我觉。若由我见者。虽无实我。由我见力故。于诸行中。妄谓有我。是故汝计定实有我。不应道理。
如是不觉为先而起彼觉故。思觉为先见有所作故。于诸蕴中建立是有故。由于彼相安立为有故。建立杂染及清净故。建立流转及止息故。建立受者作者及解脱者故。施设有作者故。施设言说故。施设见故。计实有我。皆不应道理。
又我今当说第一义我相。所言我者。唯于诸法假立为有。非实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说言与彼诸法异不异性。勿谓此我是实有体。或彼诸法即我性相。又此假我是无常相。是非恒相。非安保相。是变坏相。生起法相。老病死法相。唯诸法相。唯苦恼相。故薄伽梵说。苾刍当知。于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无常无恒。不可安保。是变坏法。如是广说。当知由四因故。于诸行中假设有我。一为令世间言说易故。二为欲随顺诸世间故。三为欲断除谓定无我诸怖畏故。四为宣说自他成就功德成就过失令起决定信解心故。是故执有我论。非如理说。
计常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是常住。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作。不可损害积聚而住如伊师迦。谓计前际。说一切常者。说一分常者。及计后际。说有想者。说无想者。说非想非非想者。复有计诸极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计。问何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是常住耶。答彼计因缘。如经广说。随其所应尽当知。此中计前际者。谓或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故。于过去诸行但唯忆念。不如实知计过去世。以为前际。发起常见。或依天眼。计现在世以为前际。于诸行刹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或见梵王随意成立。或见四大种变异。或见诸识变异。计后际者。于想及受虽见差别。然不见我自相差别。是故发起常见。谓我及世间皆悉常住。又计极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间静虑。起如是见。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彼谓从众微性粗物果生。渐析粗物乃至微住。是故粗物无常。极微常住。
此中计前际后际常住论者。是执我论。差别相所摄故。我论已破。当知我差别相论亦已破讫。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宿住之念。为取诸蕴。为取我耶。若取蕴者。执我及世间是常。不应道理。若取我者。忆念过去如是名等诸有情类。我曾于彼。如是名。如是姓。乃至广说。不应道理。
又汝意云何。缘彼现在和合色境眼识起时。于余不现不和合境。所余诸识为灭为转。若言灭者。灭坏之识而计为常。不应道理。若言转者。由一境界于一切时一切识起。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所执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为有变异为。无变异若言有者计彼世间及我常住。不应道理。若言无者。有一想已复有种种想生。复有小想及无量想。不应道理。
又先纯有乐已后纯有苦。复有苦有乐有不苦不乐。不应道理。
又若计命即是身者。彼见我是色。若计命异于身者。彼见我非色。若计我俱遍无二无缺者。彼见我亦色非色。若为对治此故。即于此义中由异句异文而起执者。彼见我非色非非色。又若见少色少非色者。彼见有边。若见彼无量者。彼见有无边。若复遍见而色分少非色无量。或色无量非色分少者。彼见亦有边亦有无边。若为对治此故。但由文异不由义异而起执者。彼见非有边非有无边。或见解脱之我。远离二种。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
摄净义品第二之六
复次计诸极微常住论者。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为观察已计极微常。为不观察计彼常耶。若不观察者。离慧观察而定计常。不应道理。若言已观察者。违诸量故。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诸极微性为由细故计彼是常。为由与粗果物其相异故计彼常耶。若由细者。离散损减其性羸劣。而言是常。不应道理。若言由相异故者。是则极微。超过地水火风之相。不同种类相故。而言能生彼果。不应道理。又彼极微亦无异相可得。故不中理。
又汝何所欲。从诸极微所起粗物。为不异相为异相耶。若言不异相者。由与彼因无差别故。亦应是常。是则应无因果决定。若异相者。汝意云何。为从离散极微粗物得生。为从聚集耶。若言从离散者。应一切时一切果生。是则应无因果决定。若从聚集者。汝意云何。彼粗果物从极微生时。为不过彼形质之量。为过彼量耶。若言不过彼形质量者。从形质分物生形质有分物。不应道理。若言过者。诸极微体无细分故不可分析。所生粗物亦应是常。此不中理。若复说言有诸极微本无今起者。是则计极微常。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彼诸极微造作粗物。为如种子等。为如陶师等耶。若言如种子等者。应如种子体是无常。若言如陶师等者。彼诸极微应有思虑如陶师等。若言不如种等及陶师等者。是则相似喻不可得故。不应道理。
又汝意云何。诸外物起。为由有情为不尔耶。若言由有情者。彼外粗物由有情生。所依细物不由有情。不应道理。谁能于彼制其功能。若言不由有情者。是则无用而外物生。不应道理。如是随念诸蕴及众生故。由一境界一切识流不断绝故。由想及受变异不变异故。计彼前际及计后际常住论者。不应道理。
又由观察不观察故。由共相故。由自相故。由造作故。根本所用故。极微常论。不应道理。是故计常论者。非如理说。
复次我今当说常住之相。若一切时无变异相。若一切种无变异相。若自然无变异相。若由他亦无变异相。又无生相。当知是常住相。皆宿作因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广说如经。凡诸世间士夫所受者。谓现所受苦。皆由宿作为因者。谓由宿恶为因。由勤精进吐旧业故者。谓由现法极自苦行。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谓诸不善业。如是于后不复有漏者。谓一向是善性故说后无漏。由无漏故业尽者。谓诸恶业。由业尽故苦尽者。谓宿因所感及现法方便所招苦恼。由苦尽故得证苦边者。谓证余生相续苦尽。谓无系外道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由见现法所作功用不决定故。所以者何。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法所作功用为彼因者。彼应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由此理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现法方便所招之苦。为用宿作为因。为用现法方便为因。若用宿作为因者。汝先所说由勤精进吐旧业故。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乃至广说。不应道理。若用现法方便为因者。汝先所说凡诸世间士夫所受。皆由宿作为因。不应道理。
如是现法方便苦宿作为因故。现法功用为因故。皆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复次我今当说如实因相。或有诸苦唯用宿作为因。谓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或于贫贱家生。或有苦等杂因所生。谓如有一因邪事王。不获乐果而反致苦。如事于王如是由诸言说商贾等业。由事农业。由劫盗业。或于他有情作损害事。若有福者。获得富乐。若无福者。虽设功用而无果遂。或复有法纯由现在功用因得如新所造引余有业。或听闻正法于法觉悟。或复发起威仪业路。或复修学工巧业处。如是等类唯因现在方便功用。
自在等作者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凡诸世间士夫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或余丈夫变化为因。诸如是等谓说自在等。不平等因论者作如是计。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由现见于因果中。世间有情不随意转。故作此计。所以者何。现见世间有情。于彼因时欲修净业不遂本心反更为恶。于彼果时愿生善趣不遂本心反堕恶趣。意为受乐不遂所欲反受诸苦。由见如是故。彼作是思。世间诸物必应别有作者生者及变化者为彼物父。谓自在天。或复其余。
今当问彼。嗢柁南曰。
功能无体性 摄不摄相违
有用及无用 为因成过失
论曰。汝何所欲。大自在天变化功能为用。业方便为因为无因耶。若用业方便为因者。唯此功能用业方便为因。非余世间。不应道理。若无因者。唯此功能无因。非世间物。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为堕世间。摄为不摄耶。若言摄者。此大自在即同世法。而能遍生世间。不应道理。若不摄者。即是解脱。而言能生世间。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为须用故变生世间。为不须用耶。若须用者。是则于彼须用无有自在。而于世间有自在者。不应道理。若不须用者。无有所须。而生世间。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为唯大自在为因。为亦取余因耶。若唯大自在为因者。是则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即有出生。若时有出生。是时即有大自在而言出生。用大自在为因者。不应道理。若言亦取余因者。此为唯取乐欲为因。为除乐欲更取余因。若唯取乐欲为因者。此乐欲。为唯取大自在为因。为取余因耶。若唯大自在为因者。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即有乐欲。若时有乐欲。是时即有大自在。便应无始常有出生。此亦不应道理。若言亦取余因者。此因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又于彼欲无有自在。而言于世间物有自在者。不应道理。
如是由功能故。摄不摄故。用无用故。为因性故。皆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执害为正法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诸助伴。彼一切皆得生天。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此违理论谄诳所起。不由观察道理建立。然于诤竞恶劫起时。诸婆罗门违越古昔婆罗门法。为欲食肉妄起此计。
又应问彼。汝何所欲。此咒术方为是法自体。为是非法自体。若是法自体者。离彼杀生不能感得自所爱果。转彼非法以为正法。不应道理。若是非法自体者自是不爱果法而能转余不爱果法者。不应道理。
如是破已。复有救言。如世间毒。咒术所摄不能为害。当知此咒术方亦复如是。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内贪嗔痴毒为不尔耶。若能息者。无处无时无有一人贪嗔痴等静息可得。故不中理。若不能静息者。汝先所说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业者。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咒术方。为遍一切为不遍耶。若言遍者。自所爱亲不先用祀者。不应道理。若不遍者。此咒功能便非决定。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咒功能。为但转因亦转果耶。若但转因者。于果无能。不应道理。若亦转果者。应如转变即令羊等成可爱妙色。然舍羊等身已方取天身。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造咒术者。为有力能及悲愍不。若言有者。离杀彼命不能将彼往生天上。不应道理。若言无者。彼所造咒能有所办。不应道理。
如是由因故。譬喻故。不决定故。于果无能故。咒术者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又我今说非法之相。若业损他而不治现过。是名非法。又若业诸修道者。共知此业感不爱果。又若业一切智者。决定说为不善。又若业自所不欲。又若业染心所起。又若业待邪咒术方备功验。又若业自性无记。诸如是等皆非法相。
边无边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依止世间诸静虑故。于彼世间住有边想无边想俱想不俱想。广说如经。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当知此中已说因缘及能计者。
是中若依断边际求世边时。若忆念坏劫。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即于世间起无边想。若依方域周广求世边时。若下过无间。更无所得上过第四静虑。更无所得。傍一切处不得边际。尔时即于上下起有边想。于傍处所起无边想。若为治此执依于异文义无差别。即于世间起非有边想非无边想。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从前坏劫已来。为更有世间生起。为无起耶。若言有者。汝计世间有边。不应道理。若言无者。汝今依此世间而住念世间边。不应道理。
如是从彼来有故。从彼来无故。皆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不死矫乱论者。谓四种不死矫乱外道。如经广说。应知。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世间道问善不善。依出世道问苦集灭道。尔时便自称言。我是不死乱者。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或托余事方便避之。或但随问者言词而转。
是中第一不死乱者觉未开悟。第二于所证法起增上慢。第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第四羸劣愚钝。又复第一怖畏妄语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言我无所知。第二于自所证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妄语怖畏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所证。第三怖畏邪见怖畏妄语。惧他诘问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如是三种假托余事以言矫乱。第四唯惧他诘问。于世间道及出世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词而转以矫乱。彼此四种论发起因缘及能计者。并破彼执。皆如经说。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见住。若有人来有所诘问。即以谄曲而行矫乱。当知此见是恶见摄。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无因见论者。谓依止静虑及不正思惟建立二种。如经广说。应知。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依不正思惟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无因而起。答略而言之。见不相续以为先故。诸内外事无量差别。种种生起。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欻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河弥漫。于一时间宛然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悴。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
今应问彼。汝宿住念。为念无体。为念自我。若念无体者。无体之法未曾串习。未曾经识而能随念。不应道理。若念自我者。而计我先无后欻然生。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一切世间内外诸物种种生起。或欻然而起。为无因耶为有因耶。若无因者。种种生起欻然而起忽复不生。不应道理。若有因者。汝计我及世间无因而生。不应道理。如是念无体故。念自我故。内外诸物不由因缘种种异故。由彼因缘种种异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断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乃至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住持未坏。尔时有病有痈有箭。若我死后断坏无有。尔时我善断灭如是欲廛诸天色廛诸天无色空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广说如经。谓说七种断见。论者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复有身者。应不作业而得异熟。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则所受业果亦应无有。观此二种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身死已断灭无有。犹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还合。彼亦如是应知。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蕴断灭。为我断耶若言。蕴断灭者。蕴体无常因果展转。生起不绝。而言断灭。不应道理。若我断者。汝先所说粗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痈有箭。欲廛诸天色廛诸天无色空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不应道理。
如是若蕴断灭。若我断灭。皆不应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空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复有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又依世间诸静虑故。见世施主一期寿命。恒行布施无有断绝。从此命终生下贱家贫穷匮乏。彼作是思。定无施与爱养祠祀。复见有人一期寿命。恒行妙行。或行恶行。见彼命终堕于恶趣生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于天上乐世界中。彼作是思。定无妙行及与恶行。亦无妙行恶行二业异熟。复见有一刹帝利种命终之后。生婆罗门吠舍戍达罗诸种姓中。或婆罗门命终之后。生刹帝利吠舍戍达罗诸种姓中。吠舍戍达罗等亦复如是。彼作是思。定无此世刹帝利等从彼世间刹帝利等种姓中来。亦无彼世刹帝利等从此世间刹帝利等种姓中去。又复观见诸离欲者生于下地。又见母命终已生而为女。女命终已还作其母。父终为子子还作父彼见父母不决定已。作如是思。世间必定无父无母。或复见人身坏命终。由彼或生无想。或生无色。或入涅槃故。求彼生处不能得见。彼作是思。决定无有化生众生。以彼处所不可知故。或于自身起阿罗汉增上慢已。临命终时自见生相。彼作是念。世间必无真阿罗汉。如是广说。
问复何因缘。或有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答以于如来所说甚深经中。相似甚深离言说法。不能如实正觉了故。又于安立法相。不如道理而思惟故。起于空见。彼作是念。决定无有诸法体相。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有生所受业及有后所受业。为一切皆是生所受耶。若俱有者。汝先所说。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无有妙行。无有恶行。无有妙行恶行诸业异熟。无此世间。无彼世间。不应道理。若言无有后所受者。诸有造作净与不净种种行业。彼命终已。于彼生时顿受一切净与不净诸业异熟。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凡从彼胎藏及从彼种子而生者。彼等于此为是父母。为非父母耶。若言是父母者。汝言无父无母。不应道理。若言彼非父母者。从彼胎藏及彼种子所生。而言非父非母。不应道理。若时为父母。是时非男女。若时为男女。是时非父母。无不定过。
又汝何所欲。为有彼处受生众生天眼不见为无有耶。若言有者。汝言无有化生众生。不应道理。若言无者。是则拨无离想欲者。离色欲者。离三界欲者。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为有阿罗汉性而于彼起增上慢。为无有耶。若言有者。汝言世间必定无有真阿罗汉。不应道理。若言无者。若有发起不正思惟颠倒。自谓是阿罗汉此亦应是真阿罗汉。不应道理。
又应问彼。汝何所欲。圆成实相法。依他起相法。遍计所执相法。为有为无。若言有者。汝言无有一切诸法体相。不应道理。若言无者。应无颠倒。所执亦无杂染及无清净。此不应理。如是若生后所受故。非不决定故。有生处故。有增上慢故。有三种相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妄计最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罗门是白色类。余种是黑色类。婆罗门种可得清净。非余种类。诸婆罗门是梵王子。腹口所生。从梵所出。梵所变化。梵王体胤。谓斗诤劫。诸婆罗门作如是计。
问何因缘故。诸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以见世间真婆罗门性具戒故。又贪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计。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唯余种类从母产生。为婆罗门亦尔耶。若唯余种类者。世间现见诸婆罗门从母产生汝谤现事。不应道理。若婆罗门亦尔者。汝先所说诸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不应道理。如从母产生如是造不善业造作善业。造身语意恶行。造身语意妙行。于现法中受不爱果。若受爱果。于彼后世生诸恶趣。若生善趣。若三处现前。是彼是此。由彼由此。入于母胎。从是而生。若世间工巧处。若作业处。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机捷若增进满足。若为王顾录以为给侍。若不顾录。若是老病死法。若非老病死法。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若复不尔。若修菩提分法。若不修习。若悟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若复不尔。
又汝何所欲。为从胜种类生。此名为胜。为由戒闻等耶。若由从胜类生者。汝论中说。于祠祀中。若闻胜若戒胜。取之为量。此言应不中理。若由戒闻等者。汝先所说。诸婆罗门是最胜类。余是下劣。不应道理。
如是产生故。作业故。受生故。工巧业处故。增上故。彼所顾录故。梵住故。修觉分故。证菩提故。戒闻胜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妄计清净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我解脱心得自在。瑜伽自在名为清净。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着摄受。嬉戏娱乐随意受用。是则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
又若离欲恶不善法。于初静虑得具足住。乃至第四静虑得具足住。是亦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
复有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于孙陀利迦河中沐浴支体。所有罪障一切除灭。如于孙陀利迦河。如是于婆胡陀河伽耶河萨罗萨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体。所有罪障一切除灭。第一清净。
复有外道计持狗戒以为清净。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自苦戒。或持粪秽戒等。计为清净。谓说现法涅槃外道及说水等清净。外道作如是计。
问何因缘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谓得诸纵任自在欲自在瑜伽自在。名胜清净。然不如实知纵任自在等相。
又如有一计由自苦身故自恶解脱。或造过恶过恶解脱。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诸有于妙五欲嬉戏受乐者。为离欲贪。为未离贪耶。若已离贪者。于世五欲嬉戏受乐。不应道理。若未离贪者。计为解脱清净。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诸得初静虑乃至具足住第四静虑者。彼为已离一切贪欲。为未离耶。若言已离一切贪欲者。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静虑。不应道理。若言未离一切贪者。计为究竟解脱清净。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为由内清净故究竟清净。为由外清净故究竟清净。若由内者。计于河中沐浴而得清净。不应道理。若由外者。内具贪嗔痴等一切秽垢。但除外垢计究竟净。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为执受净物故而得清净。为执受不净物故得清净耶。若由执受净物故得清净者。世间共许狗等不净。而汝计执受狗等戒得清净者。不应道理。若由执受不净物者。自体不净而能令他净。不应道理。
又汝何所欲。诸受狗等戒者。为行身等邪恶行故而得清净。为行身等正妙行故得清净耶。若由行邪恶行者。行邪恶行而计清净。不应道理。若由行正妙行者。持狗等戒则为唐捐。而汝计彼能得清净。不应道理。
如是离欲不离欲故。内外故。受净不净故。邪行正行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妄计吉祥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世间日月薄蚀星宿失度所欲为事。皆不成就。若彼随顺所欲皆成。为此义故精勤供养日月星等祠火诵咒安置茅草。满瓮毗罗婆果及饷佉等。谓历算者作如是计。
问何因缘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由获得世间静虑。世间同谓是阿罗汉。若有欲得自身富贵快乐所祈果遂者便往请问。然彼不如实知业果相应缘生道理。但见世间日月薄蚀星度行时。尔时众生净不净业异熟成熟。彼即计为日月等作。复为信乐此事者。建立显说。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世间兴衰等事。为是日月薄蚀星度等作。为净不净业之所作耶。若言日等作者。现见尽寿随造福非福业。感于兴衰苦乐等果。不应道理。若净不净业之所作者。汝言由日等作。不应道理。
如是日等作故。净不净业作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如是十六种异论由二种门发起观察。由正道理推逐观察。彼一切种皆不应理。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一
摄净义品第二之七
论法多种者嗢柁南曰。
论体论处所 论据论庄严
论负论出离 论多所作法
论曰。论法有七种。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论体性者。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
言论者。谓一切言说言音言词。
尚论者。谓世所乐闻语论。
诤论者。谓或依诸欲所起。若自所摄诸欲他所逼夺。若他所摄诸欲自行逼夺。若于自他所爱有情所摄诸欲互相侵夺。谓歌舞戏笑等所摄。若倡女仆从等所摄。或为观看。或为受用。于如是等诸欲差别事中。未离欲者。为欲界贪现所染者。因坚执故。因缚着故。因耽嗜故。因贪爱故。发愤现威互相斗诤。异诤乖诤违害诤论。或依恶行所起若自所作身语恶行他所讥毁。若他所作身语恶行自行讥毁。若自他所爱有情所作身语恶行互相讥毁。于如是事中为作未作。诸恶行者。重贪嗔痴所拘执者。因坚执故。因摄受故。因贪爱故。更相发愤。以染污心现威斗诤。异诤乖诤违害诤论。或依诸见所起。谓身见断常无因恶因雨种外道等所起邪见。及余种种诸恶见类。于如是诸见中。或于自所执他所遮断。或于他所执自行遮断。或为令他离所执见。或为摄受所未执见。于此事中未离欲者。如前乃至违害诤论。是名诤论。
毁谤论者。谓更相愤怒。以染污心振发威势互相谤毁。谓粗语所摄。或妄语所摄。或绮语所摄。乃至恶说法律中。若为有情宣说彼法。若铨量刊定。若教授教诫等。皆名毁谤论。何以故。非拨实相故。引恶道故。徒设功劳无义利故。是故此论名毁谤论。
顺正论者。谓于善说法律中。若为有情宣说正法。若铨量刊定。若教授教诫等。为断有情所起疑故。为善通达甚深义故。为令智见毕竟净故。皆名顺正论。何以故。顺正行故。顺正义故。是故此论名顺正论。
教导论者。谓于顺正论中为令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故。所有教诲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心解脱。未得真实智者开悟令得。已得真实智者令其修满。名教导论。何以故。分明委悉教导有情故。是故此论名教导论。
问如实观察此六种论。几论真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几不真实能引无义。所应远离。答最后二论。是真实引义利。应修习。中间二论。不真实引无义。应远离。初二种论应分别。
论处所者。当知亦有六种。一于国王前。二于执理者前。三于大众中。四于善解法义者前。五于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
论所依者。有十种应知。谓所成义有二种能成法有八种。
所成义二种者。一自性。二差别所成。自性者。谓有立为有。无立为无。所成差别者。谓有上立有上。无上立无上。常立为常。无常立无常。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无量差别义门。是名所成差别应知。
能成法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至教。
立宗者。谓依二种所成义各别摄受。自宗所许。若论教所摄。若自辩所立。若从他所闻。或为成立自宗。或为显他宗过。或为折伏憍慢。或为摧屈陵侮。或为悲愍有情。
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故。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至教辩道理因。
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义故。引因所依诸余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以为比况。
同类者。谓或于现在。或先所见相貌相属递互相似。此复四种。一自体。二业。三法。四因果。自体相似者。谓彼相貌更互相似。业相似者。谓彼作用更互相似。法相似者。谓自体上法门差别展转相似。如无常法与苦法。苦法与无我法。无我法与生法。生法与老法。老法与死法。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无量法门差别更互相似。因果相似者。谓彼因果能成所成更互相似。是名同类。
异类者。所谓诸法随其异义互不相似。此亦四种翻上应知。
现量者有三种相。一非不现见相。二非思构所成相。三非错乱所见相。
非不现见相者。复有四种应知。谓由诸根不坏作意现前时。同类生异类生无障碍不极远。同类生者。谓欲缠诸根于欲缠境。上地诸根于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同类生。异类生者。谓上地诸根于下地境若已生等。是名异类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闇无明闇不澄净色之所覆隔。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或咒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蔽。映障所碍者。谓少为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见。或饮食等为诸毒药之所映夺。或发毛端为余粗物之所映夺。如是等类无量无边。且如小光为大光所映不可得见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观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观映夺常乐我相无相观力映夺众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相貌差别。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梦。闷乱酒醉放逸癫狂。如是等类名为惑障。若不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不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推折极远。如是总名非不现见。由非不现见故名现量。
非思构。所成相者。复有二种。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之所依。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悉皆具足。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药之所有大势熟德。病若未愈思构所成。若病愈时便非思构。如是等类名为才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为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瑜伽师假想思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于地界假为水解。即依地想建立水想。若于地界假为火风二解。即依地想建立火风二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取地界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于地想如是于水火风想如其所应。尽当知。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构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诸界。若解未成是名思构所立。解若成就即非思构。如是名为非思构所成。由非思构之所成故。名为现量。
非错乱所见相者。当知或五种。或七种。五种者。谓非五种错乱所见。五种错乱者。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显错乱。五业错乱。七种者谓非七种错乱所见。七种错乱者。即此五种错乱。及余二种遍行错乱。合为七种。二种错乱者。一心错乱。二见错乱。想错乱者。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鹿渴想起于水想。数错乱者。谓于少数起多增上慢。如[(臣 殳)/目]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于余形起余形增上慢。如于旋火见彼轮形。显错乱者。谓于余显色起余显色增上慢。如为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非黄色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于无业起有业增上慢。如执拳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安立宝重妄想坚执。若非如是错乱所见名为现量。
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前二种总名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若世间现量亦是清净现量。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不共世间名清净现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推度境界。此复五种。一相。二体。三业。四法。五因果。
相比量者。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比牛。以形软发黑轻举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皱发白等比知是老。以执自相比道比俗。以乐见圣者乐闻正法远离憍慢比正信者。以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比聪睿者。以慈悲爱语勇猛乐施善能解释甚深义意比知菩萨。以掉动轻转嬉戏歌笑等比未离欲。以诸威仪恒寂静故比知离欲。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胜行辩才比知如来应正等觉具一切智。见彼幼年所有相貌比知老时。当有是事。诸如是等名相比量。体比量者。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余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或以过去比未来事。或以现近事比现远事。又如衣服饮食严具车乘等事观见少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余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如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若闻嘶声比知是马。哮吼比师子。咆吼比牛王。见比于眼。闻比于耳。嗅比于鼻。尝比于舌。触比于身。识比于意。以杖寻水碍杖比地。若见是处草木滋润茎叶青翠比知有水。若见热灰比知有火。若见草木摇动比知有风。若见瞑目执杖蹎蹶失路等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以所作业比知正信聪睿菩萨未离欲离欲如来。如前应知。
法比量者。谓于一切相属着法。以一比余。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碍比有处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反彼。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善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善恶。若见丰饶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知有病。若见有病比知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必获四沙门果。若见有获四沙门果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因果比量。如是总名比量。
至教者。谓一切智人所设言教。或从彼闻法随法行。此复三种。一圣言所摄。二对治离染。三不违法相。
圣言所摄者。所谓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经教。展转流布传来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对治杂染者。谓依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是名不违法相。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是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如是于佛所立不可记法。一向记别。又复推求。谓应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嗔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苦乐皆是有漏。思已造业唯受苦报。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为无别。如依有为差别之相于无为法亦别建立。依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不别立。如于有为无为。如是于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等。随其所应尽当了知。又于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能感爱果。计于恶说法律之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于佛善说法律之中修行正行不得清净。又于杂染立为清净。于清净法立为杂染。于不实相以假言说立为真实。于真实相以假言说立不真实。如于永离言说法中以言戏论建立胜义。如是等类名违法相。翻此违相名不违相。是名至教。
问若一切法自相成就自义差别法尔建立。复何因缘立有二种所成义耶。答为欲生成他信解故。非为生成诸法相貌。问为欲成就所成立义。何故先说立宗耶。答为先显示自所爱乐义故。问何故次辩因耶。答为欲开显依现见法决定道理。即于所立宗义不舍离故。问何故次引喻耶。答为欲显现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法故。问何故后说同类异类现量比量至教等耶。答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又相违者由二种因。一由不决定故。二由同所成故。不相违者亦由二因。一由决定故。二由异所成故。此中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不能为量故不名量。不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能为正量故名为量。是名论所依。
论庄严者。有五种应知。一善自他宗。二语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善自他宗者。谓如有一于此正法及毗柰耶深生爱乐。即于自论宗本读诵受持正闻审虑纯熟修行。已善已说已明。复于彼法彼毗柰耶不爱不乐。但于彼论宗本读诵受持闻思纯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说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语具圆满者。谓如有一音声圆满不犯音声。音声者谓具五德。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云何不鄙陋。谓离诸边国鄙俚词故。云何轻易。谓世间共立非余说故。云何雄朗。所谓于义建立言词为成彼义巧妙雄壮故。云何相应。所谓前后功德法义相符顺故。云何义善。谓能引发世出世利无颠倒故。又此相应论者。复由九种差别相故。语具圆满应知。一不杂乱。二不粗矿。三辩了。四限量。五与义相应。六以时。七决定。八显了。九相续。以此足前总名语具圆满。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异众大众胜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怯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声不动掉语不怯弱。如是等类名为无畏。
敦肃者。谓如有一性不忿毒面无变改身不掉动。如是等类名为敦肃。
应供者。谓如有一性善可乐性不恼他。寻常住善可乐地者。随顺他心而发言语。知时如实为益自他能引义利。言词柔软如对亲友。是名应供。
若有依五论庄严相兴言论者。当知复有二十七种称赞功德。何等名为二十七种。一众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于大众中转加无畏。四于他所宗深知过隙。五于自所宗知决定德。六无有僻执。七于所受论情无偏党。八于自正法及毗柰耶无能引夺。九于他所说速能了悟。十于他所说速能领受。十一于他所说速解理趣。十二能以语德胜伏大众。十三悦可信解因明论者。十四能善宣释义句文字。十五身不劳倦。十六心不劳倦。十七言不謇涩。十八辩才无尽。十九身不顿瘁。二十念无忘失。二十一心无损害。二十二咽喉无损。二十三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四善护自心令无忿怒。二十五善顺他心令无愤恚。二十六令对论者心生净信。二十七凡有所行不招怨对广大名称声流十方世咸传唱。此大法师处大师数。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厕环钏等宝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如是论者以二十七种称赞功德。厕此五种论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为论庄严。
论堕负者。谓有三种应知。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
舍言者。谓立论者以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何等名为十三种词。谓立论者谢对论者曰。我论不善。汝论为善。我不善观。汝为善观。我论无理。汝论有理。我论无能。汝论有能。我论屈伏。汝论成立。我之辩才唯极于此。过此已上更善思量当为汝说。且置是事我不复言。以如是等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舍所论故。当知摧破为他所胜。堕在他后屈伏于彼。是故舍言名堕负处。
言屈者。如立论人为对论者之所屈伏。或假余事方便而退。或引外言。或现愤发。或现嗔恚。或现高慢。或显彼所覆。或现恼害。或现不忍。或现不信。或复默然。或复忧戚。或竦肩伏面。或沉思词穷。假托余事方便而退者。谓舍前所立更托余宗。舍先因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至教量。更托余因乃至至教。引外言者。谓舍所论事。或论饮食。或论王臣盗贼衢路倡秽等事。假托外缘舍本所立。现愤发者。谓以粗言摈对论者。现嗔恚者。谓以怨报之言责对论者。现高慢者。谓以卑贱种族等言毁对论者。显彼所覆者。谓以发他所覆恶行之言举对论者。现恼害者。谓以害酷怨言骂对论者。现不忍者。谓发怨言怖对论者。现不信者。谓以破戒行言谤对论者。或默然者。谓语业顿尽。或忧戚者。谓意业焦恼。竦肩伏面者。谓威勇身业而顿萎瘁沉思词穷者。谓才辩俱竭。如是十三种事。当知言屈。前二妄行矫乱。中七发起邪行。后四计行穷尽。是名言屈堕在负处。
言过者。谓立论人有九种过。故名言过。何等为九。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非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杂说异语。粗犷者。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不辩了者。谓若法若义。众及对论所不领悟。无限量者。谓于所说义。言词复重或复减少。非义相应者。当知十种。一无义。二违义。三损理。四与所成等。五招集过难。六不得义利。七义无次序。八义不决定。九成立已成。十顺不称理诸邪恶论。非时者。谓所应说前后不次。不决定者。谓立已复毁。毁而复立。速疾转换难可了知。不显了者。谓犯声明相不领而答。或先为典语后作俗语。或复翻此。不相续者。谓于中间言词断绝。凡所言论犯此九失。是名言过。
论出离者。谓立论者。三种观察兴废言论。云何名为三种观察。一观察德失。二观察众会。三观察善不善。
云何观察德失。谓立论者。方欲立论应如是观。我立是论。将无自损损他及俱损耶。不生现法后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所有诸忧苦耶。莫由此故执持刀杖斗骂诤讼谄言妄语而发起耶。将无种种恶不善法而生长耶。非不利益安乐自及他耶。非不利益安乐多众生耶。非不怜愍于世间耶。不因此故诸天世人无义无利不安乐耶。彼立论者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所立论能为自损。乃至天人无义无利及不安乐。便自思择。不应立论。若如实知我所立论不为自损。乃至能引天人义利安乐。便自思择。应当立论。是名第一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众会。谓立论者。应当观察现前众会。为有执着为无执耶。为有贤正为无有耶。为有善解为无解耶。如是观时。若知众会有所执着非无执着。唯不贤正无有贤正。唯不善解无善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不应立论。若知众会无所执着非有执着。唯有贤正无不贤正。唯有善解无不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应当立论。是名第二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善不善。谓立论者。应自观察善与不善。我于论体论处论依论严论负论出离等。为善为不善耶。我为有力建立自论摧伏他论于彼负处解脱不耶。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为不善非善解了我无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择。与对论者不应立论。若自了知我善非不善有力非无力。便自思择与对论者应共立论。是名第三论出离相。
论多所作法者。谓有三种。于所立论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无畏。三辩才。问如是三法。何故名为于所立论多有所作。答由善了达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由无畏故。于一切众能起谈论。由辩才故。于诸问难能善酬答。是故此三名为于所立论多所作法。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二
摄净义品第二之八
释应知多种者。嗢柁南曰。
体释文义法 起义难次师
说众听赞佛 略广学胜利
论曰。体者。诸经体性略有二种。谓文及义。当知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所知境界。
释者。略有五种应知。一法。二等起。三义。四释难。五次第。
文者。略有六种。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语。五相。六机请。
名身者。谓共了增语。此复略说有十二种。一假名。二实名。三总名。四别名。五随义名。六戏论名。七易名。八难名。九显名。十隐名。十一略名。十二广名。假名者。谓于内诸蕴。立我有情命者等名。于外诸色。立瓶衣车乘等名。实名者。谓于眼等色等立根义等名。总名者。谓有情色受大种等名。别名者。谓佛友德友青黄等名。随义名者。谓质碍故名色。领纳故名受。能照能烧故名为日。如是等名。戏论名者。如呼贫名富。如是等类不观于义施设彼名。易名者。谓共所知想。难名者。谓翻于彼。显名者。谓其义易晓。隐名者。谓其义难晓。如达罗弭荼明咒。略名者。谓一字名。广名者。谓多字名。
句身者。谓依名字释义满足。此复六种。一不满句。二满句。三所成句。四能成句。五序句。六释句。不满句者。谓文不究竟义不究竟。更加余句方得成满。如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若唯言诸恶则于文未足。若复言诸恶者。又于义未足。若具言诸恶者莫作。则二俱满足。是即名为第二满句。所成句者。所谓前句待后句成。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此中诸行无常是所成句。由有起尽法句之所成立。能成句者。谓第二句以能成立第一句故。序句者。如言善人。释句者。如言谓趣正丈夫。
字身者。谓若究竟若不究竟。名之与句二种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为名首名为句。首句必有名。若唯一字则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摄。则唯字无名。问何因缘故。建立名等三种身耶。答为领增语触所生受故。问名者何义。答目种种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又由语言所传述故。谓之为名。问句者何义。答摄受于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为句。问文者何义答显发名句。故谓之文。
如薄伽梵说增语增语路。如是广说。增语者。谓一切众类共所立名增语。路者。谓众类之欲能起彼故。词者。谓彼相应语及与各别彼彼方言。彼所依故名为彼路。施设者。谓分析一法建立多种。彼所依处名为彼路。欲即是词无有别欲。此词即是增语施设之路。彼名身等略有六种依处。一法。二义。三补特伽罗。四时。五数。六处所。彼广分别。如闻所成地。
语者当知略有八分。谓上首美妙等由彼语言具足相应。乃至常委分资粮等德故能说正法。上首语者。趣涅槃宫为先首故。美妙语者。清美音故。显了语者。文辞善故。易解语者。巧辩说故。乐闻语者。引法义故。无依语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逆语者。言知量故。无边语者。善巧多故。是八种语当知略具三德。一趣处德。谓初一种。二自体德。谓次二种。三加行德。谓所余种。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种道理共相应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随顺者。解释次第故。清亮者。文句显了清净故。有用者。善入众心故。相称者。如众会故。应顺者。称法故。引义故。顺时故。常委分资粮者。常修委修故。名常委。彼分者。谓正见等。资粮者。是彼资粮故。
相者。谓诸蕴相应。诸界相应。诸处相应。缘起相应。处非处相应。念住相应。如是等相应言说。或声闻说。或菩萨说。或如来说。是名为相。机请者。谓因机请问起于言说。此复根等差别有二十七种补特伽罗。应知。此中由根差别故分成二种。谓钝根利根。行差别有七种。谓贪行等。如声闻地说。品类差别有二种。谓在家出家。愿差别有三种。谓声闻独觉菩萨。可救不可救差别有二种。谓涅槃法不涅槃法。方便差别有九种。谓已入正法。未入正法。有障碍。无障碍。已熟。未熟。具缚。不具缚。无缚种类差别有二种谓人及非人。
如是六文总摄为四。一所说。谓名身等及相一分。二所为。谓机请摄二十七种补特伽罗。三能说。谓语言。四说者。谓佛菩萨及与声闻。如是一切六种相貌总显于文。若减一种义不显了。由能显义是故名文。
义者略有十种。一地义。二相义。三作意义。四处所义。五过患义。六胜利义。七所治义。八能治义。九略义。十广义。
地义者。略有五地。谓资粮地。方便地。见地。修地。究竟地。又广分别有十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相义者。当知五种。一自相。二共相。三假立相。四因相。五果相。如是五相若广分别如思所成地。复有五相。一差别相。二瑜伽相。三转异相。四染污相。五清净相。此五种相当知。如前处处分别复有五相。一所诠相。二能诠相。三此二相属相。四执着相。五不执着相。所诠相者。谓相等五法如五法藏说。能诠相者。谓即于彼法依止名等。为诠诸法自体差别所有言说。此亦能显遍计所执自体。应知。此遍计所执自体有多种名。所谓亦名遍分别所计。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虚妄所执。亦名言说所显。亦名文字方便。亦名唯有音声。亦名无有体相。如是等类差别应知。此二相属相者。谓能诠所诠互相属着。遍计所执自体执所依止。执着相者。谓无始流转一切愚夫遍计所执自体执及此随眠。不执着相者。谓已见谛者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及彼习气解脱。正分别知。随其所应分别。如思所成地等。
作意义者。有七种作意。谓了相等。如前说。若广分别如声闻地复有十智。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法智。种类智。他心智。世俗智。尽智。无生智。若广分别如声闻地。复有六识身。所谓眼识乃至意识。如前略释。若广分别如五识身相应地及意地。复有九种遍知。谓欲系见苦集所断断初遍知。色无色系见苦集所断断二遍知。欲系见灭所断断三遍知。色无色系见灭所断断四遍知。欲系见道所断断五遍知。色无色系见道所断断六遍知。顺下分结断七遍知色爱尽八遍知。无色爱尽九遍知。若广分别如三摩呬多地。又有三解脱门。谓空无愿无相。此亦如三摩呬多地广说。是中诸法应当观察。几种作意之所思惟。几智所知。几识所识。几种遍知之所遍知。几解脱门之所解脱。以如是等无量观门。应观诸法。处所义者略有三种。一事依处。二时依处。三补特伽罗依处。
事依处者。复有三种。一根本事依处。二得方便事依处。三愍他事依处。根本事依处有六种。一善趣。二恶趣。三退堕。四升进。五流转。六寂灭。得方便事依处者。有十二种。谓十二种行。一欲行。二离行。三善行。四不善行。五苦行。六非苦行。七顺退分行。八顺进分行。九染污行。十清净行。十一自义行。十二他义行。愍他事依处者有五种。一令离欲。二示现。三教导。四赞励。五庆慰。
此中善趣者。谓人天。恶趣者。谓那洛迦等。退堕者。复有二种。谓不方他及方他。不方他者。所谓自然寿命退减。如寿命当知色力安乐辨等亦尔。方他者。谓族姓退减。自在增上退减。少枝属言不肃弊恶慧。不能证获微妙广大色香味触。于诸胜妙所受用具心不喜乐。如是等类名为退堕。翻此退堕如其所应。即名升进。流转者。谓即此善趣恶趣退堕升进。寂灭者。谓有余依无余依寂灭界。
欲行者。如十种欲所引中说。离行者。谓即于彼所受用事。知无常已厌欲出家。受持禁戒守护根门等。善行者。谓施戒修有漏善行。不善行者。谓三种恶行。苦行者。谓露形无衣。如是等乃至广说。非苦行者。谓受用如法所得资具。弃舍乐行远离二边。所谓受用欲乐行边及与受用自苦行边。勤行中道依止于法。求衣钵等及正受用。顺退分行者。谓若行能障升进分等。顺进分行者。谓与上相违。染污行者。如鹦鹉经说。略有三种。谓业杂染。烦恼杂染。流转杂染。当知此等有九根本句。谓业杂染有三句。一贪二嗔三痴。烦恼杂染有四句。谓四颠倒。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明及有爱。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种种业杂染故。由四颠倒能发种种烦恼杂染故。由无明门引生种种诸出家者流转杂染故。由有爱门引生种种诸在家者流转杂染故。清净行者。略有三学五地。此三学等。当知亦有九根本句。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所摄无贪无嗔无痴在资粮地及方便地。增上慧学所摄四无颠倒明及解脱在见地修地及究竟地。自义行者。谓自利行如声闻独觉。彼虽或时起利他行。然本期愿为自利故亦名自义。他义行者。谓利他行如佛菩萨。究竟利益无量众生。乃至广说。
令离欲者。诃毁六种黑品诸行示现过患令离爱欲。示现者。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令于学处正受正行。由已于彼得自在故。而告之曰。汝等今者于如是如是事。应正作应随学。赞励者。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发彼心。令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堪有势力。庆慰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说令其欣喜。
复次令离欲。示现者。或有令离欲而不示现。如教导他令其离欲。而谓彼曰。如某所言不应作者。汝今必定不应复作。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当解作或复求彼。汝若是我亲爱友者必不应作。或复示现不令离欲如处中者。示现有情功德过失。而不遮彼令不造过。或有亦示现亦离欲。如示彼过令其远离教导者。初未受学令其受学。赞励者。学已未进令其升进。庆慰者。有五种胜利。一令彼于已所证心得决定。二令余于彼所证胜德起心趣求。三令诽谤者心处中住。四令不信者心生净信。五令已信者倍复增长。若有庆慰他人善事。当知是人造作增长能感悦意众天生业。若命终已。彼彼所生常闻悦意美妙音声无不悦意。
复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为欲故造后善业。或有能感恶趣。如以非法摄受诸欲离行。行若毁犯能感恶趣。若无毁犯能感善趣。及作寂灭资粮善行。能感善趣及为寂灭资粮。不善行能感恶趣苦行。由依邪见苦自身故能感恶趣。非苦行能为寂灭资粮及感善趣。顺退分行能感退堕。顺进分行能感升进。染污行能感流转。清净行能证寂灭。自义行唯令自己感善趣引升进证寂灭。他义行俱令自他生善趣引升进证寂灭。
如是三事根本事有六种。所谓善趣乃至涅槃。得方便事有十二种谓十二行。悲愍他事有五种。所谓五种悲愍众生。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应令他离欲。乃至庆慰时。
依处者。略有三种。一过去言依。二未来言依。三现在言依。如经广说。
补特伽罗依处者。谓钝根等二十七种数取趣应知。
如上所说。事时补特伽罗。佛薄伽梵。依此三处流布圣教。故名依处。
过患义者。谓于应毁厌义而起毁厌。或法或众生。
胜利义者略而言之。于可称赞义而起称赞。或法或众生。
所治义者。略而言之。一切杂染行。
能治义者。谓一切清净行。如贪是所治不净是能治。嗔是所治慈为能治。如是等尽当知略义者。谓说诸法通种类义。
广义者。谓说诸法别种类义。
复次说不了义经故。说了义经故。
复次略义有二种。一名略。二义略。广义亦二种。谓名广。及义广。如薄伽梵说。舍利子。我能广略宣说正法。然悟解者甚难可得。于彼经中长行文广义略伽他义广文略。
为摄十义故说中间。嗢柁南曰。
诸地相作意 依处德非德
所对治能治 略广义应知
复次如是略说佛教体性十种义已。诸说法者。应依圣教寻求十种。若具不具既自求已。应为他说。
如是建立文义体性已。诸说法者。应以五相随顺解释一切佛经。谓初应略说法要。次应说等起。次应释义。次应释难。后应辩次第。法者略有十二种。谓契经等十二分教。
契经者。谓缝缀义。多分长行直说摄诸法体。应颂者。谓长行后讽颂及略举所说不了义经。
记别者。谓广分别略所举义及记命过弟子生处。
讽颂者。谓以一句说。或二句说。或三四五六句等说。
自说者谓不请而说。为令弟子得胜解故。为令上品所化众生安住胜理。自然而说名为自说。如经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说。
因缘者。谓因请问说。如经言。世尊于一时中因没力伽罗子。为诸苾刍宣说法要。又依别解脱增上道毗奈耶所有言说。谓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世尊说如是如是语。是名因缘。
譬喻者。谓有譬喻经。由譬喻故隐义明了。本事者。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
本生者。谓宣说己身于过去世行菩萨行时诸本生事。
方广者。谓说菩萨道如说十地四菩萨行等。及说如来百四十不共佛法。谓四一切种清净乃至一切种妙智。如菩萨地广说。又法无量故。义深广故。时长远故。谓极勇猛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满故名方广。
希法者。谓佛及诸弟子说希奇法。如诸经中。因希有事故起于言说。
论议者。谓诸经所摄摩怛履迦。且如诸了义经皆名摩怛履迦。所谓如来自广分别诸法体相。又诸弟子已见圣迹。依自所证无倒显示诸法体相。亦名摩怛履迦。摩怛履迦亦名阿毗达磨。犹如世间一切书算诗论。皆有本母当知经中研究法相。所有言说亦复如是。又如世间若无诸字本母字不显了。如是十二分教中若不建立诸法体相法不明了。若建立已。诸法自相共相皆得显现。又复能显无杂法相故。即此摩怛履迦名阿毗达磨。依此摩怛履迦所余解释诸经义者亦名邬波第铄。
等起者。略有三种。谓事时补特伽罗。依处别故。如经中说。于如是时。为如是补特伽罗。依如是行。令彼离欲乃至庆慰。
义者。略有二种。一总义。二别义。当知总义复有四种。一引了义经。二分别事究竟。三行。四果。行复二种。谓邪行正行。果亦二种。谓邪行果正行果。当知别义亦有四种。一分别差别名。二分别自体相。三训释名言。四义门差别。训释名言复由五种方便。一由相。二由自体。三由业。四由法。五由因果。义门差别亦有五种。应知。一自体差别。二界差别。三时差别。四位差别。五补特伽罗差别。自体差别者。谓色自体有十色处差别。受自体有三受差别。想自体有六想差别。行自体有三行差别。识自体有六识差别。如是等类自体差别应知。界差别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时差别者。谓去来今。位差别者。当知差别二十五种。谓下中上三位。苦乐不苦不乐三位。善不善无记三位。闻思修三位。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内外二位。所取能取二位。所治能治二位。现前不现前二位。及因果二位。补特伽罗差别者。如前所说二十七种。应知。
释难者。若自设难若他设难。皆应解释。当知设难略有五因。一为未了义得显了故。如言此文有何义耶。二语相违故如言。何故薄伽梵前后说异。三理相违故。如有显示与。四道理相违之义四不定显示故。如言何故薄伽梵于一种义种种异门差别显示。五究竟不可见故。如言内我之体有何相貌而常恒不变自性正住。如是等类。
于此五难。如其次第应当解释。谓于不了义难方便显了于语相违难随顺会通。如于语相违难随顺会通。如是于不定显示难究竟不可见难亦尔。于理相违难。或以黑教道理而判决之。或复显示四种道理。或显因果相应道理。谓此言显果。或复显因。又于问难应设四记。决定记者。谓为如理问者无倒建立诸法体相故。分别记者。谓为如理不如理问者开示差别相故。反诘记者。谓为止息戏诤论故。默置记者。有四种因。谓无体性故。乃至彼相法尔故。如前已说。若广分别如思所成地。又如有问如来灭后为有为无等。此于世俗谛及胜义谛理趣皆不可记。是故默置。以约胜义无如来故。不可记别。若约世俗所依能依。道理违故。及断灭果非真实故。亦不可记。如来灭后是有无等。
次第者。略有三种。一圆满次第。二解释次第。三能成次第。为显此三次第略引圣教。如世尊言。我出家时盛美第一盛美最极盛美。此言即显盛美。圆满次第。又复说言。曾处我父净饭王宫颜容端正。乃至广说。此言即显盛美。解释次第。又言。为何义故盛美出家。由见老病死等法故。此言即显能成次第。又复经中略说诸法。如言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如是等。此中唯显圆满次第。由所余句圆满此受。故名圆满。如受应知四圣谛中。先说初句。后后次第随顺分析亦尔。能成次第有二种。或以前句成立后句。或以后句成立前句。当知解释次第亦尔。
师者。谓成就十法。名说法师众相圆满。一善于法义。谓于六种法十种义善能解了。二能广宣说。谓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具足无畏。谓于刹帝利等胜大众中宣说正法无有怯惧。又因此故声不嘶破腋不流汗念无忘失。四言词善巧。谓语工圆满八分成就言词具足处众说法。语工圆满者。谓文句相应助伴等。乃至广说。八分成就者。谓上首美妙等。乃至广说。五善方便说。谓二十种善方便说如以时殷重等相。六具足成就法随法行。谓不唯听闻语言为极要如说行七威仪具足。谓说正法时。手足不乱不摇头动眉。口面支节无有改变。进止去来端严庠序。八勇猛精勤。谓常乐听闻所未闻法。于已闻法转令明净。不舍瑜伽不舍作意心不舍离内奢摩他。九无有疲厌。谓为四众广宣妙法身心无倦。十具足忍力。谓骂弄诃责终不反报。若被轻蔑不生忿戚。乃至广说。
说众者。谓处于五众宣八种言。何等为八。一可喜乐言。二善开发言。三善释难言。四善分析言。五善顺入言。六引余证言。七胜辩才言。八随宗趣言。
五众者。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清净信众。四邪怨众。五中平众。
可喜乐言者。有五种相应知。一有证因。二有譬喻。三语业具足。四文字句美。五言词显了。善开发言者。开深隐义令显现故。辩粗显义令深邃故。
善释难言者。能善解释五种难故。如前应知。善分析言者。析一一法衣增一道理乃至十种。或复过此善分别故。如依一法建立。二种三种四念住等。乃至广说。
善顺入言者。唯善显释契经应颂等十二分教终不引摄邪道异论。
引余证言者。谓引余经成立所说。
胜辩才言者。随自所忍善分别义。
随宗趣言者。谓依摩怛履迦分别显示。或依余无倒说者所说言教如理解释。
复次处在家众。应依毁诸恶行称赞善行现前说法。令其止息及进修故。处出家众。应依增上戒等三学现前说法。令彼速疾修圆满故。处净等众。应依圣教广大威德现前说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长。令处中住。令生净信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三
摄净义品第二之九
听者。谓说法师说正法要。安处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问何故安处。答谓或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因者。所谓恭敬听闻正法。现证利益及安乐故。此中或利益非安乐。或安乐非利益。乃至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说。
二因者。谓善建立。一切法故。善建立者。当知离过失故。具大义故。又为说者听者速疾获得沙门果故。若不尔。诸说法者徒废己业虚设言论。诸听法者空自疲劳无所证获。
三因者。正法能令舍恶趣故。得善趣故。速能引摄涅槃因故。如是三事。恭敬听闻方可证得。
四因者。一恭敬听时能善了达契经等法。二如是正法能令有情舍诸不善摄受诸善。若善听者即能精勤若舍若受。三由舍受故舍离恶因所招后苦。四由此受舍善恶因故。速证寂灭。五因者。谓薄伽梵所说正法。有由序有出离有依趣有勇猛有神变。如是五种。若广分别如摄异门分。
复有五因听闻正法。谓我当闻所未闻。我当闻已研究。我当除断疑心。我当调伏诸见。我当于深义句以慧通达。佛薄伽梵说。此五因显闻思修三种妙慧究竟方便。初二种因显闻慧。中二种因显思慧。后一种因显修慧。
六因者。一为欲敬报大师恩德。谓佛世尊为我等故行于无量难行苦行求得此法。云何今者而不听闻。二观自义利。谓佛正法有现义利。三究竟远离一切热恼。四善顺正理。五易可了见。六诸聪慧者内证所知。
七因者。谓七正法如经言。我当修习七种正法。谓知法知义乃至知补特伽罗尊卑。
八因者。一佛法易得乃至为旃荼罗等而开示故。二易可修学。行住坐卧皆得习故。三引发义利。谓能引世间出世间果故。四初善。五中善。六后善。七感现乐果。八引后乐果。
九因者。谓能脱九种逼迫事故。一能出生死大牢狱故。二永断贪等坚牢缚故三摧破七种大贫本故。及建立七种大财富故。四超度善行听闻正法。诸饥俭故及建立彼诸丰足故。五灭无明闇起慧明故。六度四暴流登涅槃岸故。七对治烦恼诸内病故。八解脱一切贪爱网故。九能度无始流转旷野稠林杂染行故。诸牢狱中生死牢狱最为第一。是故初说。
十因者。一恭敬听闻如来法已得思择力。由此能受闻法义利。如法求财不以非法。虽复受用深见过患。二善知出离。谓退失财宝无忧无戚亦不嗟怨。乃至广说眷属离丧不深悲叹。若遭重病亦不愁恼。三深见诸欲多有过患。及见出离最胜功德舍家入道。离卧具等所有贪着。乃至证得诸妙静虑。四恭敬无倒听闻正法。能顺证解广大甚深相似甚深诸缘起法。又能引发广大善根出离欢喜。如薄伽梵说。我圣弟子专心属耳听闻正法。能断五法能修七法速疾圆满。五诸圣弟子恭敬听法。所有集起皆转成灭。六解正法已远离尘垢。于诸法中生正法眼。七能善引摄证预流果最胜资粮。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及能引摄阿罗汉果最胜资粮。八能善引摄独觉资粮。九能善引摄无上正等菩提资粮。十引发一切世出世间静虑等持等至等定。
赞佛略广者。诸说法者说正法时。应先赞佛赞有二种谓略及广。
略者有五种。一妙色。二寂静。三胜智。四正行。五威德妙色者。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寂静者。谓善能守护诸根门等。及能永拔烦恼习气。胜智者。谓于过去未来现在世法及非世法无有挂碍。正行者。谓自他利乐正行圆满。威德者。所谓如来神通游戏。复有六种略赞如来。谓德圆满故。离垢染故。无浊秽故。无与等故。唯利众生以为业故。于此业用得自在故。此广分别。如摄决择分。广者。谓广赞如来无边功德。如说是薄伽梵无边名称。德无量故。能施光明。发智明故。能除黑闇。永灭一切无智闇故。成就明眼。具三眼故。见胜义谛。了达无等诸圣谛故。成就禁戒。具足增上净尸罗故。
又说是薄伽梵两足中尊。调御中胜。沙门众中最为殊美。是诸世间难得珍宝。
又说是薄伽梵为愍物者。悲有情者。乐为义者。求利物者。悲现前者。
又说是薄伽梵为眼为智。了达真理。于甚深义决定显了。凡有所作皆依义转。
又说是薄伽梵能证一切所未证义。以先证圣八支道故。自然证故。立未曾立圣梵行故。又说是薄伽梵知圣道者。显圣道者。说圣道者。导圣道者。又说是薄伽梵人中师子。离怖畏故。人中牛王。御大众故。人中御者。众上首故。人中龙王。无误失故。人中良马。心调顺故。人中最胜。家姓色等超诸众故。人中最上。戒行智慧最胜威德越诸人故。人中莲花。世间八法所不染故。无等无与等故。无等等等去来今无有与等诸善逝故。第一于诸有情为最上故。大仙上尸罗故。长时积集诸梵行故。证古大仙所证法故。最胜者。调伏一切天魔外道烦恼等故。牟尼无有一切掉慢等故。与三寂静具相应故。不可引夺一切生等及诸异论不能夺故。沐浴离诸恶故。到彼岸越度一切萨迦耶故。
又说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善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又说白法圆满一切智者正法之主无忘失法有情坚胜。一切苦乐不缠扰心。
又说善调者密护根门。善满足故。寂静者净尸罗受。善满足故。安隐者已入决定地故。般涅槃者已证菩提故。拔毒箭者永拔一切有爱箭故。
又说调伏一切不调伏者。寂静一切不寂静者。如前已说。安隐一切不安隐者善能建立诸凡夫等。令证预流一来果故。
又说无杻械者。出火坑者。度深堑者。制求欲者。不倾动者。摧慢幢者。大常住者。
又说大阿罗汉诸漏永尽。如前广说。乃至尽诸有结。
又说永断五分成就六分。如是广说乃至纯善积聚无上丈夫。
又说善知法者乃至善知补特伽罗尊卑者。又说大沙门大婆罗门离垢无垢良医商主胜观察世间依众生尊。此中离垢者。烦恼障断故无垢者。所知障断故。又永拔习气故名无垢日夜六返观察世间故名胜观察。又说是一切种善清净者。大丈夫相及随形好。庄严身者具足十力。为大力者。具四无畏。无所畏者。成就大悲。于三念住。安住念者。成就三种不护及无忘失法。永害一切烦恼习气。具足一切种妙智者。此中大悲者。长时积集故。谓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乃证得。又复依缘一切众生故。缘一切种苦为境界故。得诸众生一切损恼变异事等所不能转故。于一切有情起平等行故。
学胜利者。谓说法师应依如是建立释经法相。先应寻求若文若义。次应解了如先所说五种。为他说正法时解释道理。次应如是安立自身于先所说说法者相谓善法义等十种圆满。如是自安立已。然后依如先所说差别道理应起言说。谓处五大众以如前所说可喜乐等八种言词为众说法。又安处他令于恭敬无倒听闻。又应先赞大师功德。若有具足如是五分说正法者。当知犹如五分音乐能令自他生大欢喜。又能引发自他利益。又若能如是善修学者。当知具足五种胜利。一于佛言义解了不难。二能善圆满说诸法相。三能善起发自他相续广大欢喜。四引善出离天上人中广大名称。五生起无量最胜功德。
复次如佛所说住学胜利经。此经体性。谓文及义。文者。谓此经言。汝等苾刍应当安住修学胜利。此中有十二字四名一句。如是则摄名句字身。此中言说是学处相故则摄于相。如来言说本为苾刍请问即摄机请。如来所说言音即摄于语。是故此经一句具摄六文。如是慧为上首等诸句中。随相应知。
复次义者谓地义中但说声闻地义。或具五地。经言学胜利者。是资粮地。慧为上首者。是方便地。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者。是见修等地。是名地义。
相义中学胜利者。是戒自相。慧为上首者具二种相。谓慧所依助伴等中。唯慧自体是自相。慧之眷属及所缘等。名为共相。解脱坚固者。谓永离一切烦恼粗重。是解脱自相。念为增上者。是念自相。如是等是名相义。
作意义中学胜利者。非作意体唯显作意建立处所。慧为上首者。显示了相胜解二种作意应知。解脱坚固者。当知显示远离摄乐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四种作意。念为增上者。当知此显观察作意。如是等是作意义。由此道理于智等中亦应随相分别。
处所义中依于涅槃摄受学处。依清净行。如其所应起教导等。所谓教导乃至庆慰。当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随其最胜唯说清净行。唯依出家补特伽罗。又于下根等一切众生中。应当发起庆慰等事。谓依过去现在时起于庆慰。已证得故。正证得故。依现在时起于示现。依未来时起于教导及赞励。是名处所义。
过患义中谓夫出家者。不应行于异行。不应贮余财物。
胜利义中谓修三学满足是可称赞。所治义中谓犯尸罗无智烦恼及忘失念。当知护尸罗等即是能对治义。又一切杂染行皆是所治义。三学行等是能治义。
略义中谓住学胜利乃至念为增上。此略序宗名为略义。广义中谓广分别此。应知是名广义更无过上。
复次于解释中法者。谓于十二分教中契经所摄及记别摄。了义说故。
等起者。谓为开示遍行行智力自体故发起此经。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行者及示爱重世财利者。令信解此所化众生依住学胜利等精勤修习。速得圆满三学胜利故。又为显示四种苾刍体故。经言。学胜利者。为令远离种性形相苾刍体故。及令远离诈现密护轨则威仪苾刍体故。又言慧为上首者。为令远离计着虚妄名称苾刍体故。解脱坚固念增上者。劝彼修习真实行苾刍体故。所以者何。若有爱乐名称等人。但为名等励己。听受正法不为增长智慧。若有远离前所说过。是名真实行摄于正解脱乐欲证得。又为于下劣法生知足者。劝令修学增上法故。谓为乐求随顺世间文章咒术。于戒慢缓者。说学胜利为唯守尸罗。舍多闻者。说慧为上首。为唯于闻思生知足者。说解脱坚固。为于戒慧解脱起增上慢者。说念为增上。如是等类是名等起。
义者总义中当知。此经宣说正行及正行果。如是戒等三学名学分量。经言。如是住者此显正方便行所摄四种瑜伽。又言。如是住三学者此显正行果。此中信欲为先故摄受尸罗。听受法时由正勤力修习慧等要假方便。别义中所谓学者。是精进如教行若习若修名差别也。身语及命清净现行是学自相。由戒忍等显发正行。故名为学。又为求寂静清凉之果进习除灭。故名为学。如是等类训释名言。如前应说。相故。自体故。业故。法故。因果故。义门差别中先辩自体差别学者。显示七品尸罗。或过一百五十学处。界差别者。谓欲缠中唯有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唯在色无色缠无漏律仪是不系。时差别者。谓过去世已学。未来世当学。现在世正学。位差别者。谓已入正法补特伽罗。学未成熟是下位。学正成熟是中位。学已成熟是上位。心不喜乐励力修行诸梵行者。是苦位。其心喜乐不励力修行诸梵行者。是乐位。任运修行诸梵行者。是不苦不乐位。唯是善位非不善位。若听受者是闻位。若审察者。是思位。得定修者。是修位。若未证得增上心慧者。是增上戒位。若已证得者。名增上心慧位。如是等类是位差别。补特伽罗差别者。此中意说出家补特伽罗。或钝根或利根。或贪等行或等分行或薄尘行。唯是声闻非独觉非菩萨。由彼独觉各别觉悟。诸菩萨等解脱坚固。是故如来不为彼说共住修学。又复此中唯说般涅槃。为法者。已入正法者。无有障碍者。具缚者。不具缚者。非无缚者。唯人非天。是名补特伽罗。差别如于学如是分别当知。于胜利性慧上首性。解脱坚固性。念增上性。随其所应五种差别。应广分别。此中胜利者。是功德增进圆满名之差别。如经说。观十胜利者。是其体性。释名者是法于身随摄利益及应称赞。故名胜利。又如是法随生有情之所随逐。故名胜利。又如是法称赞随逐。故名胜利。义门差别者。当知十种差别。谓能摄僧伽令僧精恳。乃至广说。
经言。苾刍者是沙门舍家趣非家等。名之差别。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苾刍体。释名者于色形等精勤守护近恶趣等又能摄引不坏功德。故名苾刍。义门差别者。谓刹帝利等差别。上族下族差别。少中老等差别应知。经言。住者。是俯就于时精勤修习。名之差别。此住自体。离所说学无别有法。释名者。由种种威仪摄受时分。故名为住。义门差别者。谓威仪差别。朝中后分差别。日夜差别。应知。经言慧者是智见。明现观等。名之差别。简择法相心所有法为体。释名者。简择为体。非智对治故名为慧。又各各差别能了知此故名为慧。又能显了识所了别故名为慧。义门差别者。随其所应。如前分别。
经言。解脱者。是永断离系清净。尽灭离欲如是等。名之差别。粗重永除烦恼断灭为体。释名者。能脱种种贪等系缚故名解脱。又复世尊为种种牟尼说。此以为牟尼体性故名解脱。义门差别者。谓待时解脱。不动解脱。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如是等类如前差别应知。
经言。念者是不忘失。心明记忆等。名之差别。心所有法为体。释名者。追忆诸法故名为念。又如所经事随所作意令心明记故名为念。义门差别者。谓念佛念法乃至广说六念应知。又念住差别等。随其所应当广说。
复次释难中。问学胜利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欲显于增上戒学见胜功德勤修习住。问慧为上首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于诸根中慧根第一。问解脱坚固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见修所断烦恼永断。问念为增上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于少下劣所得功德不生知足。
问于余经中三学次第世尊异说。何故此中增上戒后即说增上慧。又复不说增上心学胜利耶。答此言总摄闻思修等所成诸慧。欲显由无悔等次第发三摩地。即是显示增上心学。如薄伽梵说。于是五根最能摄受所摄受者。所谓慧根。以诸苾刍成就如是胜慧根故乃至能修三摩地根。是故由慧根力乃至三摩地根皆得成就。今此经中薄伽梵显示智慧是三摩地引因及能引断烦恼。由说增上慧学故。当知兼说慧俱增上心学。
问若尔余经中说三学修习进趣圆满。何故不说增上心学修习满耶。答如前所说道理此中应知。
问何故此中但说学胜利住不说慧胜利住解脱胜利住。答但劝摄受下劣胜利。当知亦令所化有情摄受一切增上胜利。又摄僧等十种胜利明显易入。是故但说学胜利住。问夫解脱者于诸法中最为上首。何故但说慧上首住不说解脱上首住。答于下劣中尚令所化有情取增上性。当知亦令所化于增上法取为增上。又于解脱显差别故。何者差别。谓望无常上首之慧解脱最为常住坚实。问何等名为学胜利住。答由于随所建立众多学处观十胜利故。常守尸罗坚守尸罗恒作恒转。如是名为住学胜利。问摄受僧等诸句何义。答摄受僧伽者是总句。余是别句令僧精恳者。令离受用欲乐边故。令僧安乐者。令离受用自苦边故。未信令信者。未入正法令趣入故。已信令增长者。已入正法令成熟故。难调伏令调伏者。犯尸罗者善驱摈故。令惭愧者安乐住者。净持戒者令无悔恼故防护现法漏者。顺伏烦恼缠故。损害后法漏者。止息邪愿住梵行故。随顺永断惑随眠故。为令多人梵行久住增广。乃至为诸天人正善开示者。为令圣教相续不断绝故。
如是十种胜利。略说则为三种胜利。广开三种则为十种。三种者。一令僧不染污住。二令僧得安乐住。三令圣教长时随转。此中由七种随护显示不染污住及安乐住。七种随护者。一敬养随护。二自苦行随护。三众具乏少随护。四展转众随护。五心追变随护。六烦恼缠随护。七邪愿随护。最后一句显示圣教长时随转。
云何名为常守尸罗。谓不舍学处故。云何名为坚守尸罗。谓不犯学处故。云何恒作。谓学处不穿穴故。云何恒转。谓穿穴尸罗复转还故。云何受学学处。谓具足随学诸学处故。如是行者。常守尸罗坚守尸罗。闻正法已独于静处。系念思惟筹量观察。为欲发起增上心慧故。又此行者。依闻思修所生智慧能证解脱。此解脱性不退法故。说名为坚。出世智果故不可退转。又此行者。由念力故审自观察。我尸罗蕴为圆满不。我于诸法为通达不。我于解脱为善证不。如是依止忆念力故。具学胜利发上首慧证坚解脱。又复此念略有三种。谓或因说法。或依教授。或复观察作与不作。
问薄伽梵宣说尸罗有无量种。谓邬波索迦尸罗。苾刍尸罗。邬波婆娑尸罗。静虑尸罗。三摩钵底尸罗。圣爱尸罗。如是等今于此中依何尸罗而说住学胜利。答苾刍尸罗由最胜故。
问如薄伽梵说。慧亦多种。所谓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今于此中依何等慧而说住慧上首。答具说三慧。问佛说解脱亦有多种。谓世间解脱。出世间解脱。有学解脱无学解脱。可动解脱。不动解脱。如是等今于此中依何解脱而说解脱坚住。答依彼出世不动解脱。
问如来说念亦有多种。谓于身等境界住念久作久说等随念。读诵等随念。教授等随念。应作不应作随念。念佛等随念。今于此中依何等念说念增上。答从胜为论说应作不作观察随念。
复次次第中。谓先依苾刍尸罗住已。次听受正法。次应如理作意。如是行者。由净持戒故无有忧悔。由无悔等次第能发正三摩地。谓由方便所摄慧如理思惟故增上心学成就。是名圆满次第。前前为因后后得圆满故。又住学胜利为得慧上首故。住慧上首为证解脱坚固故。云何能得住学胜利乃至解脱坚固。谓由念增上力故。是名能成次第。又经言。若如是住修习三学速得圆满。是亦名为能成次第。
解释次第者。如经言。大师者。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证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于世。故名大师。声闻者。谓从他听闻正法音声。故名声闻。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名声闻。
问复何因缘唯为声闻说住学胜利等。答由声闻众是薄伽梵随顺修学真实弟子故。法者。所谓宣说名句文身学处者。所谓宣说五犯聚事。成就怜愍者。于处长夜诸众生等。恒住慈等四种无量。成就悲者。能拔众生多苦法故。乐义利者。能授众生无量乐法故。求利益者。欲令众生摄受种种妙善法故。恒悲愍者。能拔众生种种诸恶不善法故。又言。为令多人梵行久住者依刹帝利等大种姓说。增广者。谓即此等诸众生类。后后众会渐渐广大。乃至为诸天人者。谓即于如是增广种类中有势力者。此显世尊大悲普覆非唯一分。正善开示者。谓如诸所有及尽诸所有一切诸法。说正法者。谓十二分教听受研寻住持读诵处静思惟。如是境界是名为法。为利益者。依增上戒说。为安乐者。谓不依止苦难不自在行。为利益安乐者。谓诸离欲者增上心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利益。顺摄故名安乐。又若处世尊赞说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处世尊听受百味饮食百千衣服。是名安乐。若处世尊建立三学。是名利益安乐。如来于诸法中以种种慧善观察者。谓若为利益。若为安乐。若为利益安乐。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观察。谓于长夜遍了知故。不颠倒觉故。彼彼解脱善证得者依增上心增上慧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证得。谓究竟行故。不退转法故。我尸罗蕴不圆满者。谓或于尸罗一分修习。或不依止。如是尸罗圆满修习诸等持戒。我于诸法不善观察者。由二种观察如前说。我于解脱不善证得者。由二种证得如前说。我所应说如是已说者。谓总结前略说及广分别应知。
复次由六种相应当解释一切佛经。一由遍知诸法故。二由舍恶行大小惑故。三由受善行故。四由智遍知通达病等行故。五由彼果故。六由自他受彼果故。由如是六相及由如前建立诸相应。善解释一切佛经。此中法者。谓蕴界处缘起念住正断等。彼果者。谓厌离欲解脱般涅槃。自他受彼果者。谓我生已尽等。如是总名摄释分。今此品中显示此论有四种相。一最胜相。二自体相。三清净相。四辩教相。此中最胜相由二颂。自体相由五颂。清净相由二颂。辩教相由一颂。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
成善巧品第三
复次于此论体九事等中应善了知七种善巧。何等为七。颂曰。
于诸蕴界处 及众缘起法
处非处根谛 善巧事应知
论曰。住正法者。应善了达如是七种善巧之事。问何故唯立七种善巧。答世间愚夫多如是计。颂曰。
身者自在等 无因身者住
流转作诸业 及增上二种
论曰。于诸蕴中不善巧故。执诸蕴体为我身者。于诸界中不善巧故。执自在等为身生因或执无因身自然起。以不了达从自种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种子族姓因等名差别故。于诸处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依身而住取外境界。于缘起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流转生死。由不善知处非处故。执有身者能造诸业。由不善知诸根诸谛。执有二种增上身者。谓爱非爱业果增上者。及染污清净增上者。由不善知苦集两谛。计有染污增上者。由不善知灭道两谛。计有清净增上者。颂曰。
于身者等起 实我所住持
流转者作者 及诸增上义
染污若清净 起七种愚痴
对治此应知 摄七种善巧
论曰。如前总说二种增上分别显示二种愚痴。谓增上义愚痴及染污清净愚痴。谁依七种身等愚转。颂曰。
妄计我身者 依止诸根住
于境界回转 受用爱非爱
言说所依住 作者有觉者
由于差别蕴 总见一身者
论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蕴体故。计有一我依止五根于境界转。由不了知受蕴体故。计有受者受用一切爱非爱事。由不了知想蕴体故。别计有我言说依住。不知想是言说依故。如薄伽梵说。如其所想起于言说。由不了知行蕴体故。计有作者。由不了知识蕴体故。计有觉者。非唯有识以诸世间于识蕴体起觉想故。如是愚夫。于诸差别蕴自相中。总起一种身者。愚痴即计身者。以之为我。复次等起愚者。颂曰。
迷惑初因故 计常因无因
论曰。世间愚夫。或于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执不平等因。谓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自性等因。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复次实我所住持愚者。颂曰。
我住持诸根 能触及能受
论曰。计我住持诸根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触。及能领受若乐若苦。
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谓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颂曰。
从此死生处 计有流转者
法非法作者 及彼果增上
于修习邪行 计为染污者
于修习正行 妾计解脱者
论曰。彼愚痴者。于彼彼死生处。计有实我生死流转即此实我。造作后世法非法因即为此实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即此实我。依于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修行正行计为解脱者。颂曰。
佛未出于世 如是愚痴转
由佛现世间 说七种善巧
论曰。此中显示依如是时。如其所应外道愚痴众生还灭。由此七种善巧言说。不共一切诸外道故。此中蕴善巧者。颂曰。
知世等别故 能除一合想
即离与解脱 众生不可得
多种及总略 共有差别转
增益损减智 蕴善巧应知
论曰。世等别者。谓诸蕴去来等体性差别。如薄伽梵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等。乃至广说。由胜智慧如实知故。于诸蕴中舍一合想。即是还灭。又于诸蕴中补特伽罗性不可得。何以故。即于诸蕴众生不可得。离于诸蕴众生亦不可得。解脱诸蕴众生亦不可得。如薄伽梵告西尔迦。汝于色蕴见如来耶。乃至汝于识蕴见如来耶。西尔迦答。不也乔答摩。如是乃至广说。于彼经中说色等蕴。若总若别补特伽罗皆不可得。今于此中但略说。总于五蕴是不可得。如是已说。了知色等相差别故。及能远离彼所对治增益执故。于诸蕴中自相共相皆得善巧。又复蕴者。是积聚义。能善了知是积聚义。名蕴善巧。此积聚义复有四种。谓多种义。总略义。共有转义。增益损减义。此中显示诸蕴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蕴善巧。云何界善巧。颂曰。
见三因生故 说名界善巧
从无始自种 多种种生起
由此及于此 取者不可得
依自智成故 能除下劣性
论曰。由观根境识三法。从自因而生。名界善巧。所以者何。由彼诸法无始流转从自种生多生起及种种生起。当知多生起者。如经言。非一界故。种种生起者。如经言。种种界故。复次由依诸根于诸境界能取之我不可得故。能知所作依自成立。不由大自在天等。是故凡所欲为不生下劣自在修习。此中显示界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界善巧。云何处善巧颂曰。
知诸触诸受 由二种生门
依止于触故 当知处善巧
如法处天处 后后所依止
由世俗谛故 了知二种性
论曰。由善了知触生门体建立二处。谓根及境。如是由能生义故名为处。犹如世间修善法所名为法处。又善了知诸受依触。是故建立触为彼处。如是所居住义故名为处。犹如世间天像住所名为天处。又复触受二法生时。依世俗故了知二性。谓触者受者由触能触对受能领纳。此中显示就胜义谛。触者受者皆不可得。就世俗谛二皆可得。是名处善巧。云何缘起善巧。颂曰。
知未断无常 因能生诸果
自相续相似 名缘起善巧
众生不可得 而有舍续者
由了达甚深 四种缘起故
论曰。能善了知从未永断无常之因能生诸果。名缘起善巧。谓如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其次第。又能善知由从此因于自相续生诸果法。谓如经说。非缘余生而有老死等。又善了知从相似因生诸果法。谓如经说。身恶行者能感不喜不乐不爱不可意异熟身。妙行者。能感与上相违可意等异熟。如是等。复次即诸蕴相续名舍命者及续生者补特伽罗性不可得。由善了知四种甚深缘起故。谓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无因生。此中显示缘起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缘起善巧。云何处非处善巧。颂曰。
不作不趣得 二余体不转
净见无余业 非我自在二
如是智能知 处非处善巧
于自果定处 异此说非处
论曰。若不见我于因果二处而得自在。名处非处善巧。谓不作故。不趣故。不得故。二体不转故。余体不转故。净见无余业故。云何不作。谓不纯作妙善行故。是故无有自在之我。云何不趣谓离妙行不往善趣故。如经言。无处无容行身恶行。乃至得生天上。必无是处。乃至广说。云何不得。谓离善方便无漏圣道。定不能得道果所摄毕竟清净。如经言。无处无容不永断五盖。乃至不修七遍觉支能正证得苦尽边际必无是处。云何二体不转。谓无处无容非前非后。有二如来出现于世。乃至广说。云何余体不转。谓离丈夫身外余身必无有作转轮王等。如经言。无处无容女人得作转轮圣王。乃至广说。云何净见无余业。谓如经言。无处无容圣见具足补特伽罗故断物命。乃至受第八有。必无是处。有是处者。谓诸异生。
今于此中言不作者。谓所计我于因不得自在。不得者通于因果。净见无余业亦尔。余唯于果。又处非处者。于自果决定名之为处。当知于余名为非处。由无倒慧于此善巧是名处非处善巧。此中显示处非处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云何根善巧。颂曰。
于能取生住 及染污清净
无理我观余 于彼果增上
于如是方便 名为根善巧
谓于取生住 染净增上故
论曰。若不见我于能取等是增上故名根善巧。何以故。非所计我观余因缘。于能取等增上自在。即余因缘于能取等是增上故。是故计我。不应道理。所言诸根于能取等是增上者。谓眼等六根于取六境是增上。男女二根于能生相续是增上。命根一种于相续住是增上。五受根于染污是增上。信等八根于清净是增上。此中显示根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根善巧。云何谛善巧。颂曰。
二自性苦故 合故不应理
由无因有因 及五种譬喻
如是随觉故 应知谛善巧
随觉未曾见 未受义因缘
论曰。由能善观我于染净二法非顺道理名谛善巧。何等为二。谓自性苦故。与苦合故。云何自性苦故。谓若我自性是苦者。为无因为有因。若无因者。常应染污。若有因者。应先清净后方染污。故不顺理。云何与苦合故。谓引五喻皆不顺理。何以故。若言苦与我合者。不应如两木共合。有不摄出离性过故。亦非如有情与木共合。有出离过故。亦非如火与薪共合。有性坏过故。亦非如衣与染色共合。于我体上如白净色少分亦不可得故。亦非如心心法合。何以故。心是能取与此同缘一境等可名相应。于我无此义故。不顺道理。又由观见未曾见义及彼因缘。又复观见未曾受义及彼因缘。名谛善巧。谓从昔来未曾了见苦集二谛及彼因缘。从昔已来未曾了见。未曾经受灭道两谛及彼因缘。此中显示出世智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谛善巧。颂曰。
当知诸善巧 差别二十三
异摄论为先 后最极清净
论曰。应知蕴等善巧差别复有二十三种。谓异摄论善巧。闻所生智善巧。思所生智善巧。修所生智善巧。顺决择分智善巧。见道智善巧。修道智善巧。究竟道智善巧。练根智善巧发神通智善巧。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胜义智善巧。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无分别智善巧。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声闻智善巧。独觉智善巧。菩萨智善巧。最极清净智善巧。此中异摄论善巧复有二种。一种种摄善巧。二种种论善巧。
种种摄善巧者有十一种。所谓界摄乃至更互摄。界摄者。谓诸蕴等自种子所摄。相摄者。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种类摄者。谓诸蕴等遍自种类所摄。分位摄者。谓诸蕴等顺乐受等分位所摄。不相离摄者。谓诸蕴等由一法摄一切蕴等。以彼眷属不相离故。时摄者。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别相摄。方摄者。谓诸蕴等依方而转。若依此方所生即此方所摄。全摄者。谓诸蕴等具足五十八十二等所摄。一分摄者。谓诸蕴等各别少分所摄。胜义摄者。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更互摄者。谓诸蕴等更互相摄。
种种论善巧者。谓于蕴等种种问答方便善巧。如以一行为。问应以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答如有。问言若有界摄即有相摄耶。设有相摄复有界摄耶。且应依眼以四句。答或有界摄无相摄。谓生有色界不得眼。设得已失。若诸异生生无色界。或有相摄无界摄。谓阿罗汉最后眼。或有界摄亦有相摄。谓除上所说余有眼位。或有无界摄亦无相摄。谓阿罗汉眼坏失者。生无色界。已见谛者。及已入无余般涅槃界。如于眼如是分别。于余一切随其所应当广分别。如以界摄对相摄。如是以界摄对余摄。展转一行应广分别。如是以余摄对余摄除前前对后后。皆应以一行道理如其所应当广分别。复次若法蕴所摄此法界所摄耶。设法界所摄此法蕴所摄耶。此应以顺前句答。若法蕴所摄此法亦界所摄。或法界所摄非蕴所摄。谓无为法。如以蕴对界如是以蕴乃至对谛应依一行道理广辩相摄。如蕴对余如是以界对处等乃至以根对谛应广分别。
此中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顺决择分智善巧。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出世后得世间智善巧。胜义智善巧者。即是见道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无分别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又前三种差别者。未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是烦恼对治差别故。中三种差别者。即此三种由有分别无分别世俗胜义智性差别故。后三种差别者。谓即此三种显示断前行智性正断道智性彼后时智性差别故。如是九智依相续。补特伽罗差别复建立四种应知。
成无常品第四
复次如先所说。若欲正修行遍知等功德者。谓遍知苦等。云何于苦遍知。谓于苦谛遍知无常苦空无我。今随次第应广成立。此中成无常者。谓应显示无常体性及无常差别。云何无常。何等差别。颂曰。
无常谓有为 三相相应故
无常义如应 六八种应知
论曰。无常性者。谓有为法与三有为相共相应故。一生相。二灭相。三住异相。又无常义差别者。如其所应或六或八应知。何等六八。颂曰。
无性坏转异 别离得当有
刹那续病等 心器受用故
论曰。六种无常者。一无性无常。二失坏无常。三转异无常。四别离无常。五得无常。六当有无常。八种无常者。一刹那门。二相续门。三病门。四老门。五死门。六心门。七器门。八受用门。此中刹那相续二种无常遍一切处。病等三无常在于内色。心无常唯在于名。器受用二无常在于外色。此中无性无常者。谓性常无故。名曰无常。余变异无常有十五种颂曰。
变异应当知 十五种差别
所谓分位等 八缘所逼故
下界具一切 中界离三门
具三种变异 上界复除器
论曰。十五种变异者。谓分位变异。乃至一切种不现尽变异。分位变异者。谓从婴儿位乃至老时前后不相似各别变异。显变异者。谓从妙色鲜肌润泽肤体乃至变为恶色粗肌枯瘁肤体。形变异者。谓肥瘦等变异。兴盛变异者。谓眷属资财及戒见等兴盛。与此相违名衰退变。异支节变异者。谓先具诸支节后变为不具。寒热变异者。谓于寒时踡局战栗。热则舒适流汗希求冷暖等变异。他所损害变异者。谓手足蹴搏蚊虻触等。身体变异。疲倦变异者。谓因走跳腾踯等。身劳变异。威仪变异者。谓四威仪前后易脱。损益变异。触对变异者。谓由顺苦乐等触变异故苦乐等受变异。染污变异者。谓心所有贪嗔等大小两惑娆乱变异。病等变异者。谓先无病苦后为重疾所逼身体变异。死变异者。谓先有寿命后空无识前后变异。青瘀等变异者。谓命终后身色青瘀胀烂乃至骨锁等变异。一切种不现尽变异者。谓骨锁位烧坏离散彼一切种都无所见变异。
又此十五种变异由与八缘相应。八缘者。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减。四时节推谢。五火所烧。六水所坏。七风所燥。八异缘合。积时贮畜者。谓经时久故。有色之法不离本处自然朽败。他所损害者。谓由他种种逼恼因缘前后变异。受用亏减者。谓于种种所受用物为各别主宰之所食用损减变异。时节推谢者。谓冬时寒雪夏日暑雨。丛林药草或盛或衰。火所烧者。谓大火纵逸国城聚落悉为灰烬。水所坏者。谓大水漂漫闬里邑居并随沦没。风所燥者。谓大风飘鼓润衣湿地速令干[韅-革+日]。异缘合者。谓多贪者与嗔缘合时贪缠止息发起嗔缠。如是多嗔多痴者与余烦恼缘合应知亦尔。如是诸识异境现前亦尔。复次是无常义于欲界中一切具有。于色界中除病老受用三门无常。又有触染死三种变异。如色界所说诸无常义。当知无色界亦尔。唯除器门。颂曰。
无性义无常 遍计之所执
所余无常义 依他起应知
论曰。无性义所摄无常义。当知遍计所执相摄。余无常义依他起相摄。圆成实相中无无常义。如是已显无常义差别及三相所摄。又如世尊说。诸无常者皆悉是苦。有何意耶。颂曰。
诸无常皆苦 众苦所杂故
迷法性愚夫 得为害不觉
论曰。由粗重若所杂无常。此无常性是行苦故苦。及由变坏苦所依止故苦。是故道谛非苦。以非苦相所杂无常义故。于此法性迷惑愚夫。不能了达常无常义。又为已得现前无常之所恼害。前说刹那无常遍行一切。此无常义非世间现证故应成立颂曰。
由彼心果故 生已自然灭
后变异可得 念念灭应知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
心熏习增上 定转变自在
影像生道理 及三种圣教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心习气增上力故诸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圣教者。谓三种圣言。如经中说。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又说。是故苾刍。应善专精如正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又说。苾刍当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是名圣教。问彼诸行自然灭坏道理。云何应知。答由四种因缘。颂曰。
生因相违故 无住灭两因
自然住常过 当知任运灭
论曰。非彼生因能灭诸行。生灭两种互相违故。又无住因令诸行住。若必有者应成常住。行既不住何用灭因。又余灭因性不可得。若行生已自然住者。彼应常则住成大过。如是有住灭因及自然住并有过故。当知诸行任运坏灭。颂曰。
非水火风灭 以俱起灭故
彼相应灭已 余变异生因
论曰。若水火风是灭因者。不应道理。由俱生灭故。若彼水等是灭因者。烂烧燥物不应前相续灭已复变异相续生。何以故。即无体因为有体因。不应理故。然水火风与烂等物相应灭时。能为彼物后变生因。除此功能。水等于彼更无余力。复次若执灭相为灭因者。此能灭相与所灭法为俱时有为不俱耶。若尔何过。颂曰。
相违相续断 二相成无相
违世间现见 无法及余因
论曰。彼能灭相与所灭法。若言俱有者不应道理。有相违过故。若言不俱亦不应理。有彼相续断过失故。又此灭因能灭法者。为体是灭为体非灭。若体是灭即应一法有二灭相。若体非灭应无灭相。有如是过故不应理。又违世间现见相故。不应执灭是灭坏因。何以故。世间共见余有体法是灭坏因。不见灭法是灭因故。又若灭法是灭因者。为唯有灭即能灭法为更待余事耶。此两种因俱有过失。若唯有灭即能灭法者。若时有灭。尔时法体毕竟应无。若更待余事者。应即余事为灭坏因。不应计灭为灭坏因。复次云何应知。后变异可得故诸法刹那灭。颂曰。
非身乳林等 先无有变异
亦非初不坏 最后时方灭
论曰。一切世间身乳林等内外诸法。于最后时变异可得。是故先时体无变易。不应道理。又非先时无有灭坏。最后方灭无异因故。如是先不变异后不变故。先无灭坏后不灭故。当知诸行念念变灭。是故彼法刹那义成。如是成立无常性已。一切外道邪分别所计我自在自性极微觉等常住之法皆不成立。云何我常不得成立。颂曰。
位思烦恼分 非常变异故
此若无变异 受作脱非理
论曰。由所计我有苦乐等位善恶等思贪嗔等烦恼时分差别。是故无常。所以者何。此所计我由乐等故。有少变异者不应是常。若都不变不应计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彼法有无我无别故。复次亦无自在体性常住能生世间。何以故。颂曰。
功能无有故 摄不摄相违
有用及无用 为因成过失
论曰。所计自在无有功能出生世间。所以者何若此自在生世功能无有因缘自然有者。汝何不许一切世间无因自有。若此功能业为因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间以业为因。若此功能以求方便为因生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间以自功力为因得生。
又若自在世间所摄堕在世间而言能生一切世间。是则道理相违。若此自在非世间摄。是则解脱解脱之法能生世间。不应道理。又若自在须有用故诸生世间离生世间用不成者。是则自在。于此须用无有自在自成过失。若此自在虽生世间无所须者。不应化生一切世间。或此自在有如颠狂愚夫之过。又此自在生世间者。为唯自在为因生诸世间。为亦更待其余因耶。若唯自在体为因者。如自在体本来常有世间亦尔。不应更生。若亦少待其余因者。此所待因若无有因。一切世间亦应如是。若有余因世间亦尔。从余因生何须自在。故立自在有多过失。复次执有自性常住为因。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自性变异相 有无不应理
无差别无常 有差别五失
无相亦无因 非自性恒变
先无有变异 我应常解脱
论曰。若计自性是常则应非变异因。所以者何。所计自性。非有变异相。亦非无变异相。故不应理。若此自性与余变异相无差别者。应是无常。若有差别成五种过。一无相过。离变异相余自性相少分亦不可得故。二非因过。世间不见常住之法是生因体故。三非自性过。世间不见非彼种类为彼自性故。四常住自性于一切时起变异过。以不待余因故。五此自性未生变异之前我解脱过。若如是者后时不应起诸变异。复次计极微常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常造不应理 由二三因故
财有情增上 极微非常住
论曰。所计极微常性造作俱不应理。云何常性不应道理。由二因故。汝极微性为由细故性是常住。为由异类性是常耶。若由细者。细羸劣故不应常住。若由异类者此相不可得。从非地等造地等物。不应道理云何造作不应道理。由三因故。一由方所。二由因缘。三由自体云何由方所故造作不应道理。谓从极微造作粗物。为过彼量为不过耶。若不过者。粗质碍物应如极微不可执取。又复世间不见质碍不明净物同在一处故不应理。若过彼量者。过量之处粗质碍物非极微成应是常住。若复计有余极微生。是则极微应非常住。云何由因缘故。谓若汝计由和合性为因缘故建立余物令和合者。此和合性为生已能作因缘为未生耶。若生已者。所和合物和合已后无有少异和合性可得故。不应理。若未生者。则无体性无体为因。不应道理。云何由自体故。此极微性造粗物时。不应如种生芽。如种极微应灭坏故。不应如乳极微应变异故。不应如陶师极微勤劬不可得故。是故造作不应道理。虽无常住极微而有劫初器世间等受用物生诸有情业增上力故不由极微。是故极微常住不应道理。复次执有常觉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无常为彼依 次第差别转
诸受等异故 当知觉无常
论曰。眼识等觉依止无常眼等起故。于色等义次第转故。众多相貌差别转故。乐等诸受贪等诸惑施等善思位分异故。于一常觉如是转异。不应道理。何因缘故世间有情无常性有而不取执常住性无而种种执耶。颂曰。
于无常无智 四颠倒根本
当知世上进 愚痴力转增
论曰。以于无常无智起故。实有无常而不取执。实无常性种种执生。非唯常倒无智为因然。四颠倒皆以无智为其根本。何以故。以于无常不如实知故。于无常法起常颠倒。于苦起乐颠倒。于不净起净颠倒。于无我起我颠倒。由有如是次第义故。薄伽梵说。若法无常彼必是苦。若法是苦彼必无我。当知由世间道得上进时。不断无智渐进上地。于无常性愚痴之力转更增上。何以故。如欲界中破坏变易及别离等诸无常相现可了知。上地无有。复次何因缘故。于无常性无智起耶。颂曰。
由放逸懈怠 见昧乏资粮
恶友非正法 当知无智因
论曰。无常无智有七种因。一放逸。二懈怠。三倒见。四愚昧。五未多积集菩提资粮。六由恶友。七闻非正法。以于境界乐及静虑乐起。放逸故于无常性不如实知。设不放逸而复懈怠。设不懈怠而复倒见。设无倒见而复愚昧。设不愚昧而未积集菩提资粮。设已修习菩提资粮而随恶友。又复从彼闻非正法故。于无常不如实知。复有何因不了无常妄执常转。颂曰。
不如理作意 忆念前际等
相似相续转 于无常计常
论曰。由二种因起于常执。一由不如理作意。二由忆念前际等事。由前际等事相似相续转故。于余世间亦计常住。复次如前所说。三有为相非唯刹那。何以故。颂曰。
生初后中间 取三有为相
论曰。三有为相由众同分一生所摄。谓初生时取为生相。最后死时取为灭相。于二中间相续住时取为住异。如是建立三有为相应知。颂曰。
无常调伏智 当知由二因
论曰。于无常性如实智入由二种因。一由念住。二由缘起。由念住故于诸境界系心令住。由缘起故达彼法性。如经中说。见集起法于身念住。乃至广说。颂曰。
彼见有六种 及缘起四种
论曰。无常性见当知六种。一世俗智。谓乃至顺决择分位。二胜义智。谓乃至出世道位。三声闻智。谓除无性无常义。四菩萨智。谓于一切无常义。五不善清净。谓彼二学智。六善清净谓彼二无学智。又缘起法当知有四种道理。何等为四。颂曰。
自种故非他 待缘故非自
无作故非共 用故非无因
论曰。由四道理入无常性。谓诸行法不从他生。自种起故。亦非自生。待外缘故。亦非俱生。俱无作故。亦非无因。彼二于生有功用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五
成苦品第五
如是成立无常相已。云何成立苦相。颂曰。
生为欲离因 灭生和合欲
倒无倒厌离 彼因为苦相
论曰。若法生时为远离欲因。若法灭时为和合欲因。若不了知是颠倒因。若善通达是无倒因。于一切时生厌离欲。如是应知是苦通相。复次颂曰。
依三受差别 建立三苦相
故说一切受 体性皆是苦
论曰。由依三受相差别故建立三苦相。谓苦苦相坏苦相行苦相。由此相故佛说诸受皆名为苦。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当知建立最初苦相。于乐受及顺乐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二苦相。于不苦不乐受及顺此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三苦相。由不了知此第三相能为常等颠倒生因。若能了知为无常等无倒生因。及能发起涅槃乐欲。又由了知不了知第三苦故。于前二苦亦了不了应知。
复次前二苦相世间共成。第三苦相不共成立。今当成立诸行性。是行苦。颂曰。
当知行性苦 皆粗重随故
乐舍不应理 同无解脱过
论曰。诸行性乐及性是舍不应道理。何以故。于一切位粗重所随故。是故诸行体性是苦。若不尔如其次第于彼性乐及不苦不乐乐欲应无。应无苦及不苦不乐觉应无苦乐觉。问汝亦同然若唯一行苦性者应无乐及不苦不乐觉。答由不了故谓有。问我亦同然由不了故谓有。答不然。无解脱过故。若于性乐及不苦不乐诸行了知。是苦名苦谛现观。由此次第乃至证得究竟解脱。若不了故。谓为苦者即是颠倒。不应能证究竟寂灭。复次颂曰。
利深等障碍 依进住乘空
执着性下劣 颠倒及染污
论曰。又诸行性苦少苦加之苦相猛利。乐等不尔。又苦相深重难为对治。乐等不尔。又苦相平等遍一切处。乃至证得广大法者。亦被损恼又执常乐我净。名为颠倒能障圣法。又执乐等。能为贪等大小诸惑所依止处。又苦等行能引胜进上地功德。又复久处住等威仪即生大苦不可堪忍。又执空者亦大苦随逐。又执着乐者其性下劣。又于诸行执计为乐颠倒所摄。又缘世乐所起乐欲多是染污。是故诸行皆性是苦。复次颂曰。
如痈疥癞等 三受之所依
彼能发三触 取乐等随转
论曰。诸行性苦当知犹如痈疥癞等三受所依。何以故。世间痈疥癞等能发随顺苦乐舍等三种触故。由依此触世间有情取为苦乐不苦不乐。如是于诸性苦诸行发起三触。由此触故乐等受转。此若无者。诸受不转。如是显示苦相立宗及因喻已。复何因缘建立诸行。唯有三苦不多不少。颂曰。
自相自分别 不安隐苦性
五十五应知 三苦之所摄
论曰。由苦自性唯有三种。一由自相故。谓苦苦性。二由自分别故。谓坏苦性。若无分别虽有变坏已解脱者苦不生故。三由不安隐故。谓行苦性。烦恼粗重等所随逐故。如是三苦差别复有五十五种应知。云何五十五种。颂曰。
界缘身等趣 种类谛三世
时命品异故 引众苦差别
论曰。界差别故有三苦。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缘差别故有六种苦。谓欲根本苦。愚痴报苦。先业缘苦。现因缘苦。净业缘苦。不净业缘苦。身差别故有四种苦。谓受重担等苦。位变坏苦。粗重苦。死生苦。趣差别故有五种苦。谓那落迦苦。乃至天趣苦。种类差别故有五种苦。谓逼恼苦。匮乏苦。大乖违苦。爱变坏苦。粗重苦。谛差别故有八种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世缘差别故有九种苦。谓过去苦。因过去未来现在缘所生。如是未来现在苦亦尔。时差别故有四种苦。谓时节变异苦饥苦渴苦威仪屈伸入息出息闭目开目等所引苦。养命差别故有四种苦。谓所求无厌足苦。追求苦。守护苦。不自在苦。品差别故有七种苦。一损减苦。谓在家品。二增益苦。谓出家品。三忧恼苦。四离有苦。又依善说法律。出家者有三种苦。一愚痴苦。谓希望未来追味过去故。二嫉妒苦。三不胜他苦。依恶说法律。出家者亦有三苦。一愚痴苦。谓于所知法颠倒执故。二嫉妒苦。谓于佛及佛弟子所得名利心不忍故。三他所胜苦。谓为名利故起诤论时堕负处故。颂曰。
未离欲色等 三种地应知
欲界一切种 色无色除二
论曰。如是五十五种苦三地所摄。一未离欲地。谓欲界所系。二已离欲地。谓色界所系。三离欲色地。谓无色界系。即此三种如其次第立三种苦。谓上中下。又欲界中具一切种苦。色无色界中无二种苦。所谓苦苦坏苦所摄二。及欲根本苦愚痴报苦所摄二。然有余苦。颂曰。
世俗有二种 胜义谓遍行
二缘通上地 当知无现染
论曰。如是诸苦略有二种。谓世俗胜义别故。世俗谛所摄苦有二种。谓苦苦及坏苦。胜义谛所摄有一种谓行苦。此亦名遍行苦。遍至欲等三界故。欲界上地有二缘所生苦。谓有先业缘苦。无现在因缘苦。有净缘苦。无不净缘苦颂曰。
非无色重担 遍行天粗重
及谛最后边 余七上随缚
论曰。无色界中无身重担苦有天趣苦。粗重苦。谛最后边诸取蕴苦。此通欲等三界故名遍行苦。余生等七苦欲界所摄。上地虽有随缚复可退还故。然无苦自体。颂曰。
当知生等苦 各五种差别
苦粗重相应 三苦所依止
论曰。生等七苦当知一一各有五种。谓苦相应故。粗重相应故。及三苦所依止故。生者。为老等苦所依。烦恼所依。不可乐欲行坏所依。老者色衰退等所依。病者。习所不欲所依。不习所欲所依。顺死大种乖违所依。死者。自体别离所依。财宝别离所依。所爱离别怨憎合会苦之所依。怨憎会等三苦身逼迫所依。心逼迫所依。及彼所作衰损所依。颂曰。
最后与最后 各四苦所依
谓生生根本 及苦性变坏
论曰。于八苦中最后所摄诸取蕴苦。及三苦中最后行苦。各为四苦所依故苦。一生苦所依。二生根本苦所依。三苦自性苦所依。四变坏苦所依。颂曰。
三世之所摄 二缘苦非上
所说余诸苦 皆欲界应知
论曰。欲界上地三世苦中。当知无有去来缘苦。何以故。非于上地缘过去未来虚妄分别生诸苦故。唯有现缘粗重所随。除上所说。所余诸苦当知唯在欲界所系。
复次何因缘故。于实有苦境诸愚痴转。颂曰。
失念无功用 乱不正思惟
不正了愚痴 及由放逸等
论曰。于苦愚痴由五种因。及由前所说放逸等法五种因者。一于过去苦念忘失故。二于未来苦不作功用推求故。三于现在苦起四倒乱故。四由不正思惟于粗重苦计为我故。五由不正了于诸性苦不了知故。复次由四种因起念忘失。颂曰。
昧故羸劣故 及起放逸故
相续断绝故 忘念转应知
论曰。昧故者。谓愚昧种类。羸劣者。谓于死等位。放逸者。谓于境耽着。相续断绝者。谓于余生前众同分相续断故。复次由四种因无功用转。颂曰。
昧故放逸故 保重现法故
不信当苦故 无功用发趣
论曰。昧及放逸已如前说。保重现法者。由彼保重现在法故。于未来苦不作功用。不信当苦者。由不信有未来苦故。不作功用。复次由四种因起四颠倒。颂曰。
相似相续转 对治妄分别
串习总取故 起四种颠倒
论曰。以见相似相续转故起于常倒。对治分别故起于乐倒。妄分别乐为苦对治故由串习故起于净倒。由总执故起于我倒。复次于苦愚痴由不了别五因故起。何等为五。颂曰。
界别缘起别 位别次第别
及相续差别 当知各多种
论曰。界差别有三种苦。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缘差别有七种苦。一福缘。二非福缘。此二在欲界。三不动缘。在色无色界。四缠随眠缘。谓异生者。五随眠缘。谓见谛者。六有行缘。谓非菩萨。七智行缘。谓诸菩萨。位差别有十二种苦。一纯乐俱。谓诸天。二纯苦俱。谓那洛迦。及鬼傍生一分。三杂苦乐俱。谓人及鬼傍生一分。四不苦不乐俱。谓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五不净净处。谓欲界中无难生处。六净不净处。谓色无色界中诸异生者。七净净处。谓色无色界中诸见谛者。八不净不净处。谓欲界中有难生处及四种入胎苦。一不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二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三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不正知出。四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正知而出。次第差别有十二种苦。谓依十二支缘起次第相续。差别有无量种有情相续无边差别故。复次于一切苦能遍了知。当知有十八种。何等是耶。颂曰。
信解与思择 不乱心厌离
见修及究竟 又如前十一
论曰。一信解遍智。谓闻所生智。二思择遍智。谓思所生智。三不散乱遍智。谓世间修所生智。四厌心摄遍智。谓暖等顺决择分智。由此智观自心相总厌离转故。五见道遍智。谓依止见道智。六修道遍智。谓依止修道智。七究竟道遍智。谓无学道所摄智。及如前所说十一种智。一不善清净世俗智。二善清净世俗智。三胜义智。四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五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六善清净相无分别智。七成所作前行智。八成所作智。九成所作后智。十声闻智。十一菩萨智。如是总为十八种如实了知苦遍智。复次如是遍智为尽众苦。由何遍智尽何等苦。颂曰。
缠疑不乐离 沉恶趣余趣
下劣行所起 遍独众苦尽
论曰。信解遍智能灭缠苦。思择遍智能灭疑苦。不散乱遍智能灭不乐远离苦。厌心摄遍智能灭惛沈苦。见道遍智能灭恶趣苦。修道遍智能灭余趣苦。究竟道遍智能灭下劣行所起苦。谓除乐速通行。所余诸行皆名下劣应知。菩萨遍智遍灭一切自他诸苦。声闻遍智独灭自苦应知。
成空品第六
如是已成立苦相。云何成立空相。当知空相有三种。一自相。二甚深相。三差别相。
云何自相。颂曰。
若于此无有 及此余所有
随二种道理 说空相无二
论曰。空自相者。非定有无非定有者。谓于诸行中众生自性及法自性毕竟无所有故。非定无者。谓于此中众生无我及法无我有实性故。随二种道理者。谓即于此中无二种我道理。及有二种无我道理。随此二种故说空性无有二相。一非有相。二我无故。二非无相。二无我有故。何以故。此二我无即是二无我有。此二无我有即是二我无故。是故空性非定有相非定无相。云何甚深相。颂曰。
甚深相应知 取舍无增减
论曰。随前所说无二道理。虽舍诸法而无所减。虽取诸法而无所增。无取无舍无增无减。是甚深空相。云何差别相。颂曰。
差别有众多 如彼彼宣说
论曰。即此空性薄伽梵于处处经中显示多种差别。谓胜义空内空外空如是等今且分别。胜义空以胜义故空无所有故名胜义空。此显四种义。何者为四。一离我因义。二离我相义。三离无因义。四离非自业得义。由六处生时不从我来亦不聚集依止于我。如是名为离我因义。若执六处以我为因应无分别五趣别异。又由六处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故离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有业为因异熟生起都无作者亦无有情舍续诸蕴。如是名为离无因义。又由于有分法假立有情相续一类流至现在异熟法上非异相续。是故名为离非自业得义。复次云何应知补特伽罗我无所有。若有我者为即蕴相为住蕴中为住余处为非蕴相。颂曰。
唯假过失故 蕴无我过故
我无身过故 三我不应理
论曰。若所计我即是蕴相应唯是假违。汝自宗故成过失。以即于诸蕴假立我故。若离诸蕴住余处者。我应无蕴。是亦有过。于诸蕴中无有我故。若非蕴相者。所计之我有无身过。无身之我不应理故。是故三种不应道理。复次若计实我住诸蕴中。是亦不然。何以故。颂曰。
如主火明空 形异依他过
无常无业用 非因非有我
论曰。所计实我住诸蕴中。为如主住舍为如火在薪。为如明依灯。为如虚空处种种物。如是一切皆不应理。何以故。有五种过失故。何者为五。若如主住舍中者。形段应异舍主与舍形貌异故。若如火在薪者。有依他过。火依薪力不自在故。若如明依灯者。有无常过。随灯有无明起灭故。又前二种亦有无常过失。不见舍主有常住者。舍虽久住而彼舍主或往余处或死灭故。火随薪力有无不定无常性故。若如虚空者。应有业用显然过失。虚空业用显然可得。谓去来等业无障碍故。我即不尔。故成过失。又所计我与果为因亦不可得。何以故。无我外物诸种子等与果为因亦可得故。是故计我住诸蕴中与果为因。不应道理。亦无所计实我体性。问若唯有蕴无别我者谁见谁闻。乃至谁能了别。答若见闻等即是我体。或是我业。或是我具。执我以为见闻者等。皆不应理。何以故。颂曰。
我唯应是假 譬喻不可得
七喻妄分别 无见者等三
论曰。若汝执我即是见等。又名见者。乃至了别者。所计之我唯应是假。即于见等法上假立我故。若执见等是业是具。此亦不然。无譬喻故。虽妄分别七种譬喻。然有多过。是故三种皆不应理。云何多过。颂曰。
若如种无常 作者应成假
如成就神通 应世俗自在
论曰。若汝计我于见闻等业如种于芽者。我应无常。种非常故。若汝计我于见闻业等如陶师于器者。我应是假。何以故。世间现见假名士夫有造器用。不见余故。若汝计我于见等业犹如世间有神通者。能起变化。即应同彼世俗假立及自在过。何以故。离假者外余成神通者所不见故。又复现见成神通者。于变化事随意自在。我于见等不假异缘。应得自在。复次颂曰。
我如地如空 应无常无性
应如二无作 分明业可得
论曰。若汝计我于见等业犹如大地能持万物者。我应无常。地非常故。若如虚空无障碍故容所作业。我亦如是容见等业者。我应无体。犹如虚空唯色无体是虚空故。又如大地虚空于任持等无动作用。我亦如是于彼见等应无作用。既无作用执见者等。不应道理。又大地虚空任持无障二种功能分明可得。我于见等诸所作业无别可得。故不应理。复次若执见等是我具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颂曰。
能烧及能断 唯火等所作
我于见等具 非如刀火等
论曰。若汝计我执见等具能见能闻乃至了别。如人执火能烧。执刀能断者。不应道理。何以故。世间现见离能执人。火自能烧刀自能割。见等亦尔。虽无有我亦应自有见等作用。而汝不许故此非喻。又复世间诸蕴共合假想立为我人众生执持镰等能刈能断无别实我故此非喻。复次颂曰。
如光能照用 离光无异体
是故于内外 空无我义成
论曰。现见世间即于光体有能照用。说为照者。离光体外无别照者。如是眼等有见等用。说为见者。乃至了别者无别见者等。是故内外诸法等无有我。问若实无我云何世间有染有净。答染净诸法从因缘生不由实我。何以故。颂曰。
如世间外物 离我有损益
内虽无实我 染净义应成
论曰。如世外物虽无有我而有种种灾横顺益事业成就。如是内法虽无有我而有种种染净义成。是故无过。复次若无我者。谁受果报谁能作业谁脱众苦。颂曰。
位思烦恼分 无常变异故
我常无转易 受作脱应无
论曰。汝所计我于苦乐等位善恶等思。贪等烦恼一切时分常无变异。无变异故受者作者及解脱者。皆不应理。如前已说。虽无实我而有世俗假者三时变异。受者作者及解脱者。时分差别皆得成就。复次若无我者谁转谁还。颂曰。
法性从缘生 展转现相续
有因而不住 变异故名转
如身牙河灯 有种种作用
我常无变异 转还不应理
论曰。不由有我而有转还。何以故。现见转者必有生相。前后相续展转不断。恒现在前显了可见。有因不住而复变异。说名流转。相续断绝。说名还灭。犹如身牙河灯有往来等种种作用及有还灭。非汝所计常无变我有流转用。流转尚无。何况还灭。复次若唯诸行无有我者。世间现见彼彼有情。若名若想差别应无。颂曰。
依我起名想 见二种过失
是故遍一切 实我性都无
论曰。不由名想实我得成。何以故。见二种过失故。若世间人于实我上起佛救等种种名想者。于身等法彼解应无。若于身等起名想者。不应说我有诸作用。所以者何。世间现见起诸言说。谓佛友能见德友能闻等。又见二种过失者。若执我见体性是善。任运现前能生染法。不应道理。若是染污能证实我。不应道理。又计我者。执取我时为我能执。为见能执。若言我执我者。不应世间执我之人有起疑惑。谓为有为无为是何等。何以故。现见我故。若言见执我者。汝今不应说我能取。由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世间无真实我。复次若尔何故于正法中建立名想种种差别。颂曰。
为言说易故 随顺世间故
断除怖畏故 显德失二故
论曰。虽无实我而立有情名想别者有四种因。一为令言说易故。二顺世间故。三令初学者离怖畏故。四为显自他功德过失有差别故。复次若无我者。世间不应才见形相率尔便起有情之觉。又亦不应思觉为先起诸作业。颂曰。
率尔觉乱起 世间现可得
觉为先作业 有十种过失
论曰。率尔生觉非证我因。何以故。错乱觉心率尔而起现可得故。如于女身起男子觉。于男子身起女人觉。杌起人觉。人起杌觉。又汝计我思觉为先起诸作业有十种过。何等为十。颂曰。
觉我因功用 自在等各二
有因及无因 当知十种过
论曰。若汝执觉为因起诸作业。是即非我能起诸业。若我为因思觉非因。是则应无思觉为先起诸作业。又若汝执以我为因能起作业。即应常起一切作业。若我非因是即我无所作。又若汝执有余因法能为因故起诸作业。即所计我无所造作。若更无因即应常起一切作业。又若汝执由内功用能有所作。此亦如前有二种过失。又若汝执我于作业得自在者。即应常作一切所爱不作不爱。若不自在即非我相。如是已说空相及成立。今当显示观空真智所治萨迦耶见差别。颂曰。
不审决遍行 增益及无事
于事怖妄见 譬喻五应知
论曰。萨迦耶见当知五种。一不审事见。如于绳见蛇。二遍行见。谓染污意相应妄有身见。于一切时常随行故。如于梦中见所受用。所以者何。犹如贫者。于睡梦中自见受用可爱境界。如是愚夫未起真如正觉已来。常起妄计我见随逐。三增益事见。犹如希望随属他女。四无实事见。犹如小儿见幻化事。五于事怖见。如人怖畏自画药叉。如是已说所治差别。今当显示能治差别。颂曰。
无体及远离 除遣依三种
对治诸缚想 十六种差别
论曰。依止遍计所执等三种自体。如其次第立三种空。一无体空。二远离空。三除遣空。又此三空对治诸缚诸想差别有十六种。诸缚者有十四种相缚粗重缚应知。一根缚。二有情互染缚。三所依缚。谓依器世间诸根流转。四于智无智缚。五于境妄境缚。六后有爱缚。七无有爱缚。八执无因不平等因缚。九得上慢缚。十遍计所执自体执缚。十一诸法自体执缚。十二诸法遍智自体执缚。十三补特伽罗自体执缚。十四补特伽罗遍智执缚。诸想者。谓六种想缚。厌此想故菩萨依空勤修念住令心解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谓依身受心法发起内想名初想缚。即依身等发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内外想是名第三。为欲度脱十方无量无数有情界故。发起大愿修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谓有智慧正观察住。此分别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谓有我人正观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又观身等后后相成有十一种想缚差别应知。何等十一。谓于身等起随身等正观察住。及于染净二谛第一义中起分别想名初想缚。即于染污第一义中起有作想。是名第二。即于清净第一义中起无作想。是名第三。即于有作第一义中起流转想。是名第四。即于无作第一义中起于常想。是名第五。即于流转由苦变异故起于苦想。是名第六。即于常法起无变想。是名第七。即于流转由生灭住异自相故。及由自相有变异故。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于有变无变染污清净第一义中起能摄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即于染净一切法所起染污清净我所有想。是名第十。即于染污清净诸法起于自体自相之想。是名第十一。菩萨摩诃萨于如是后后相成想缚差别及彼境界。正观察已依止于空修诸念住令心解脱。若于如是诸妄想缚得解脱时。当知解脱一切想缚。
十六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初后空无损尽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复次于此空境有六种愚无始流转。何等为六。颂曰。
自性与执着 不开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 愚差别流转
论曰。自性愚者。谓一切有情无始流转无智。自体执着愚者。谓诸外道倒见相应所起无智。不开解愚者。谓无闻异生所起无智。失念愚者。谓有闻异生及诸圣者所起无智。一切遍愚者。谓诸异生于众生空及与法空所起无智。一分愚者。谓声闻等唯于法空所起无智。云何证得如是空理。谓由八种智。何等为八。颂曰。
法住求自心 住自心除缚
怖无二染净 证得真空理
论曰。一法住智。谓依素怛缆等安立法门智。二求自心智。谓于顺决择分位寻自心智。三住自心智。谓于见道位证真如智。四除心缚智。谓于修道位对治障智。五怖行相应智。谓圣弟子智。怖畏流转大苦恼故。六无二分别智。谓菩萨智。流转寂灭过恶功德不分别故。七不善清净智。谓有学智八善清净智。谓无学智。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六
成空品第六之余
论曰。如是空理。依修故证。云何为修。颂曰。
修差别十八 或有毒无毒
对治五种执 略二种应知
论曰。修相差别有十八种。
一声闻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声闻住声闻法性。或未入正性无生。或已入正性无生。唯观自利不观利他。依安立谛作意门入真如理。自内缘有分量法。起厌离无欲解脱行。为尽自爱作意修习。是名声闻相应作意修。
二菩萨作意修。谓如有一是菩萨住菩萨法性。或未入正性无生。或已入正性无生。观自他俱利依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门入真如理。自内缘无分量法大悲增上故起利益他摄受方便行。履无上迹。因为尽自他爱作意修习。是名菩萨作意修。
三影像作意修。谓或思惟有分别毗钵舍那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或复思惟无分别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如是修习名为影像作意修。
四事究竟作意修。谓思惟诸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远若近。或复思惟诸法真如尽诸所有。如诸所有如是修习。是名事究竟作意修。
五事成就修。谓已证得根本静虑及世出世三摩钵底。如是修习是名事成就修。
六得修。谓如有一依初静虑。或修习无常想。或乃至修习死想时。此人所有不现在前所余善想。若自地摄若下地摄。及彼所引世及出世所有功德。皆悉修习令其转增。猛利清净当得生起。证得彼法自在成就。是名得修。
七习修。谓如有一现前思惟彼彼诸法起无常等所有善想。及现修习诸余善法。如是修习是名习修。
八除遣修。谓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除遣诸法根本性相。令不复现依以榍出榍道理。犹如有人以其细榍除遣粗榍。或以身安遣身粗重。如前已说。是名除遣修。
九对治修。谓思惟修习。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是名对治修。此中闻思所生道是厌坏对治。出世间道是断对治。彼果转依是持对治。世间修慧道是远分对治。
十身修。十一戒修。十二心修。十三慧修。如其次第依根防护修习三学。当知是名身等修性。
十四少分修。谓思惟诸法起无常等一一善想及修所余少分善法。是名少分修。
十五遍行修。谓思惟一切法一味真如。如是修习名遍行修。
十六有动修。谓勤方便修无相时。于中间起诸有相修。是名有动修。
十七功行修。谓勤方便修无相时。由功用行无有间缺起无相修。是名功行修。
十八成满修。谓或依声闻乘。或依独觉乘。或依大乘。一切依已转得一切法自在。如是修习是名成满修。
如是诸修略有二种。谓有毒修。无毒修。我我所执。杂不杂故。
又此诸修当知对治五种邪执。一众生邪执。二法邪执。三损减邪执。四差别邪执。五变异邪执。众生邪执者。谓于诸蕴执有有情作者受者。法邪执者。谓如所言说执有色等自体差别。损减邪执者。谓执诸法一切相。无差别邪执者。谓执诸法我无我等有别体性。变异邪执者。谓执诸法先实有我后成无我。又此诸修略有二种。谓世间修。出世间修。复次颂曰。
修果应当知 三菩提功德
依止转依性 所作事成就
论曰。因修空故证得妙果。谓依止转依证三菩提。及得无诤愿智无碍解等无量功德。及所作事圆满成就。谓即转依究竟成满。
成无性品第七
论曰。成空品中已成立众生无我非法无我。今为成立法无我故说成无性。颂曰。
三自性应知 初遍计所执
次依他起性 最后圆成实
论曰。当知无性不离自性。是故先说三自性义。如是即显三种无性密意故。说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者。所谓诸法依因言说所计自体。依他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自体。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如自体。颂曰。
三无性应知 不离三自性
由相无生无 及胜义无性
论曰。如是三种自性。当知由三无自性故说三无性。一相无性。谓遍计所执自性。由此自性体相无故。二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胜义无性。谓圆成实自性。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故已说三种自性及三无性相。今当显示成立道理。云何应知。遍计所执皆无自体相。颂曰。
非五事所摄 此外更无有
由名于义转 二更互为客
论曰。遍计所执自相是无。何以故。五事所不摄故。除五事外更无所有。何等为五。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问若遍计所执相无有自体。云何能起遍计执耶。答由名于义转故。谓随彼假名于义流转。世间愚夫执有名义决定相称真实自性。问云何应知此是邪执。答以二更互为客故。所以者何。以名于义非称体故。说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云何知然。颂曰。
于名前无觉 多名及不定
于有义无义 转非理义成
论曰。若义自体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觉于义应先已有。又名多故。一义应有多种自体又名不定故。义之自体亦应不定。何以故。即此一名于所余义亦施设故。又复此名为于有义转为于无义转耶。若于有义转者。不应道理。即前所说三因缘故。若于无义转者。即前所说二互为客。道理成就。复次若执义是实有。由名显了如灯照色。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取已立名故 余即不能取
如众生邪执 增益为颠倒
论曰。先取义已。然后立名。非未取义能立名字。已取得义复须显了。不应道理。又即由此名。余未解者不取得义。灯照了物即不如是。非由此灯余不能取所照了物。又不应执义异名异。由唯依名起义执故。譬如唯有诸行无始流转自性异生。数习力故于自他相续起众生邪执。如是于长夜中串习言说熏修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计执有诸法。此法邪执犹如众生妄增益故。当知颠倒。如是颠倒云何与杂染法展转生起。颂曰。
由熏起依他 依此生颠倒
如是互为缘 展转生相续
论曰。由此颠倒熏习力故。后依他果自性得生。又依此果后时复生。法执颠倒。如是二法更互为缘。生死展转相续不断。已说成立道理。今当显示遍计所执自性差别。颂曰。
自性与差别 有觉悟随眠
加行名遍计 又当知五种
论曰。由有六种遍计差别故。遍计所执自性亦有六种。何等名为六种遍计。一自性遍计。谓遍计色等实有自相。二差别遍计。谓遍计色等决定实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诸差别相。三觉悟遍计。谓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四随眠遍计。谓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计。五加行遍计。此复五种。一贪爱加行。二嗔恚加行。三合会加行。四别离加行。五随舍加行。六名遍计。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非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或乃至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复由五种遍计。何等为五。一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自性。五依二遍计。二自性。依名遍计。义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既名为色。必应定有色体真实。此物既名为受想行识必应定有受想行识体性真实。依义遍计。名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名色。为不名色。此物名受想行识。为不名受想行识。依名遍计。名自性者。如有计执。不了物体但知种种分别色名。不了物体但知种种分别受想行识。名依义遍计。义自性者。如有计执。不了色名但于色体种种分别。不了受想行识名但于受想行识体性种种分别。依二遍计。二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是色体性。名之为色。此物是受想行识体性。名受想行识。已说遍计所执自性差别。此遍计执由妄分别故生。此分别差别今当更说。颂曰。
分别有八种 能生于三事
分别体应知 二界心心法
论曰。八种分别能生三事。何等为三。一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二见我慢事。三贪爱等事。
八种分别者。一自性分别。谓于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别分别。谓即于色等想事起诸分别。此有色此无色。此有见此无见。此有对此无对。如是等无量差别。以自性分别为依处故。分别种种差别之义。三总执分别。谓即于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由于积聚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转故。又于舍军林等及于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设所引寻思。四我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五我所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所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六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分别。七不爱分别。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分别。八爱不爱俱相违分别。谓缘净不净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分别。
如是略说有二种。谓分别自体。及分别所依所缘事。此中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此三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事。分别戏论所缘事。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即于此事分别计度无量种种众多差别。此中我分别。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身见及能生余慢根本我慢。此中爱分别。不爱分别。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生贪嗔痴。是故如是八种分别为起此三种事。若欲略说分别体性。所谓三界诸心心法。复次颂曰。
由二缚所缚 坚执二自性
故二缚解脱 正无得无见
论曰。起前所说诸分别时。即为二缚所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由此二缚执二自性。谓执依他起自性及遍计所执自性。是故解脱二种缚已。于二自性正无所得及无所见。所以者何。由遍计所执自性毕竟无故。不可得依他起自性。虽复是有不取相故无所见。如是成立遍计所执自性已。为欲成立依他起自性故。当说成立道理。颂曰。
假有所依因 若异坏二种
杂染可得故 当知依他有
论曰。不应宣说诸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必有所依因故。非无实物假法成立。若异此者。无实物故假亦是无。即应破坏二法。二法坏故。杂染之法应不可得。由杂染法现可得故。当知必有依他起自性。复次此依他起自性有何相貌。颂曰。
相粗重为体 此更互缘生
非自然是有 故说生无性
论曰。此依他起自性以相及粗重为体。云何说为依他起。由此二种更互为缘而得生故。谓相为缘起于粗重。粗重为缘又能生相。若尔何故名生无性。谓缘力所生非自然有故。复次此依他起自性。为决定有为决定无。颂曰。
非决定有无 一切种皆许
通假实二性 世俗说为有
论曰。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设决定是有。亦非一切决定是无。故一切种非有非无。然许一切种皆可言说。谓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问此依他起自性。为是实有为是假有。答应知此性通假实有。问为由世俗故有。为由胜义故有。答当知由世俗故说之为有。复次颂曰。
宣说我法用 皆名为世俗
当知胜义谛 谓七种真如
论曰。世俗谛者。当知宣说我法作用已。如摄净义品中说。胜义谛者。谓七种真如。已如摄事品中说。复次颂曰。
圆成实自性 二最胜智义
无有诸戏论 远离一异性
论曰。此胜义谛。当知即是圆成实自性。问何因缘故七种真如名胜义谛。答由是二最胜智所行故。谓出世间智及此后得世间智。由此胜义无戏论故。非余智境。又此胜义无戏论故。于有相法离一异性。何以故。由此真如于有相法不可说异亦非不异故。复次颂曰。
清净之所缘 常无有变异
善性及乐性 一切皆成就
论曰。由胜义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是清净所缘性。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当知亦是常。于一切时性无变异故。又由清净所缘故。当知是善。以是常故当知是乐。复次颂曰。
实胜义无性 戏论我无故
依他无彼相 此胜义无性
论曰。圆成实自性。由胜义无性故说为无性。何以故。由此自性即是胜义亦是无性。由无戏论我法性故。是故圆成实自性。是胜义故。及无戏论性故。说为胜义无性。应知于依他起自性。由异相故。亦得建立为胜义无性。何以故。由无胜义性故。复次如前所说有五种相。谓能诠相。所诠相。此二相属相。执着相。不执着相。又有三相。谓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为五摄三。为三摄五耶。颂曰。
依三相应知 建立五种相
彼如其所应 别别有五业
论曰。当知依三自相建立五相。所以者何。初及第二依三自相。第三依遍计所执相。第四依依他起相。第五依圆成实相。又三自性一一各有五业。已如摄净义品中说。复次前成空品所遮众生执。今此品中所遮法执。此二种执谁从谁生。颂曰。
法执故愚夫 起彼众生执
彼除觉法性 觉法我执断
论曰。由法执故世间愚夫起众生执。除众生执现起缠故觉法实性。觉法性故法执永断。法执断时当知亦断众生执随眠。复次于何未断而成杂染。于何断灭得成清净。颂曰。
于依他执初 熏习成杂染
无执圆成实 熏习成清净
杂染有漏性 清净则无漏
此当知转依 不思议二种
论曰。于依他起自性执着初自性故。起于熏习则成杂染。当知圆成实自性无执着故。起于熏习则成清净。杂染即是有漏性。清净即是无漏性。此无漏性当知即是转依相。又此转依不可思议及有二种。云何不可思议。颂曰。
真实及自体 寂静与功德
一切不思议 当知由四道
论曰。如是转依不可思议由四道理。一由真实。谓是常故。二由自体。谓非有色非无色如是等故。三由寂静谓寂静住故。四由功德谓此转依有威德故。又此转依不可思议由四种道方乃证得。谓四种正行。四种寻思。四如实智。四种境事。何等为四。一遍满境。二净行境。三善巧境。四净惑境。此中遍满境复有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究竟四所作成就。有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毗钵舍那境。无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竟。事究竟者。谓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就者。谓转依及依此无分别智。净行境有五种。一不净。二慈悲。三缘起。四界差别。五入出息念。善巧境有五种。谓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净惑境。谓世间道有二。下地粗性。上地静性等。出世间道有四圣谛等。复次如前所说有二种转依。何等为二。谓声闻菩萨转依差别。颂曰。
声闻有二种 趣寂趣菩提
依止变化身 趣无上正觉
诸声闻转依 厌皆修所得
菩萨方便修 无二智依止
不住生灭故 诸佛智无上
利乐诸有情 不思议无二
论曰。声闻转依当知复有二种。一趣寂灭。二趣菩提。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依变化身住能证菩提非业报身又声闻转依以于流转背修故得。菩萨转依以方便修及无二智为依止故得。云何以方便修。谓由无间达法性故。所缘大故。发起最胜勤精进故。顾有情故。了诸行故。云何无二智为依止。谓不住流转及以寂灭。不顾流转故。顾诸有情故。由此因缘当知佛智最胜无上。所以者何。余有情智。或住流转。或住寂灭。故非无上。又诸佛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善能成满自他利故。最胜无上。余有情智。或唯自利或不俱利。故非无上。以是因故诸佛智慧不可思议。不住二边能作一切众生利益事故。又无有二。谓般涅槃不涅槃等。性无二故。
成现观品第八
论曰。如是正勤了知无常苦空无我已。欲何所观。颂曰。
当知现所观 下中上品事
有漏及无漏 未见未受遍
论曰。为现观察欲色无色三界所系下中上品所知事故。有漏者。谓即此苦集谛摄。无漏者。谓此增上灭道谛摄。未见者。谓四谛所摄。未受者。谓灭道所摄。遍者。谓现见不现见法智种类智所行境界。复次以何现观。颂曰。
出世间胜智 能除见所断
无分别证得 唯依止静虑
论曰。出世间智能为现观非世间智为断见所。断惑唯是见道非修道故。问彼复何行。答无分别证得。谓现前证得无分别行非未现证。问彼何所依。答唯依止静虑不依无色。复次何处现观。颂曰。
极戚非恶趣 极欣非上二
处欲界人天 佛出世现观
论曰。于恶趣中不起现观。苦受恒随极忧戚故。不能证得三摩地故。色无色界亦无现观。欣掉重故。厌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现观。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现观。复次谁能现观。颂曰。
未离欲倍离 及已离欲者
独一证正觉 最胜我所生
论曰。有五种补特伽罗能入现观。或无入者以无我故。何等为五。一未离欲者。二倍离欲者。三已离欲者。四独觉。五菩萨。云何应知唯心能入现观非我能入。颂曰。
非我为智因 亦非自取境
我非自现观 执爱自我故
无常有境界 待缘智生起
断粗重等三 故依心现观
论曰。若计有我能入现观。不应道理。何以故。我为智因。不应理故。若离于智自然不能取故。所以者何。若我能为智因。即是无常。或应智是常有。若我自能取境界者。智未生前亦应能取。又若计我能入现观。此我亦应自观我性。若如是者。应无解脱。以缘执我及起爱故。所以者何。无有取我不起我执及我爱者。若说依心。能入现观。斯有道理。何以故。心是无常。有境待缘能生智故。又依止心若粗重若我执及与我爱。皆可断灭。所以者何。心无常故。为智生因。有所缘故与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若证遍智即能远离粗重而生。永除我执及与我爱。云何次第能入现观。颂曰。
已成熟相续 或听闻正法
自然极如理 作意故现观
系念于所缘 精勤修静定
增上善根力 证圣觉道分
论曰。修现观者。先当成熟自相续已。或复听闻正法。谓声闻乘。或复自然。谓菩萨及独觉。于自内心极善作意故能入现观。次系念于所缘者。谓四念住。精勤者。谓四正断修静定者。谓四神足。增上善根者。谓先证得增上资粮信等。善根力者。谓彼所治不信等障所不能杂。证圣觉分者。谓依彼故证遍觉支。证圣道分者。谓证八圣道支。如是次第得入现观。复次齐何当言正入现观。颂曰。
从是入见道 无漏正见起
永断于三结 证现观应知
论曰。从前所修如理作意故。于见道位出世间正见得生。由正见故三结永断。谓萨迦耶见戒禁取及疑齐如是位当知已入现观。然此位中一切恶趣杂染之法皆悉遣除。云何但言三结永断颂曰。
虽恶趣杂染 计所起惑断
境见导师等 随生三所摄
论曰。由萨迦耶见于境迷失。由戒禁取于见迷失。由彼疑故于佛导师所说正法及正行僧而生迷惑。是故随强唯说永断三结。复次现观有何相貌。颂曰。
由先世间智 简择谛究竟
于谛无加行 决定生起相
智境和合相 于所知究竟
当知谛现观 于十种决定
论曰。由先世间智者。谓从闻所生智乃至世间第一法智。简择谛究竟者。谓已于诸谛究竟简择于谛无加行。决定生起相者。谓于所观察诸谛境中不由加行功用决定生起相是现观相。又此决定智与境和合相究竟到所知故。所以者何。除是以外更无异境可须求故。是故此观名为现观。当知此决定相复有十种。何等为十。颂曰。
我性无三有 不灭无有二
无分别无怖 自断中决定
论曰。十种决定者。一于众生无中决定。二于遍计所执自性无中决定。三于无我有。四于相有。五于粗重有。是中并决定。六于不灭中决定。谓或无故不灭。谓众生我及法我或有故不灭。谓二无我。七于无二中决定。谓法及法空无有差别。八于空无分别决定。九于法性无怖决定。谓诸愚夫于此性处生诸怖畏。智者于此无有怖畏是故决定。十于自在能断决定。谓我不复从于他人求断方便。是故决定。复次如是现观。云何次第修习。应知颂曰。
发起证等流 成满次第四
又法住智等 次第八应知
论曰。现观次第或四或八或复七种。何等为四。一发起。谓从闻所生智乃至世第一法。二证得。谓见道。三等流。谓修道。四成满。谓究竟道。云何为八。谓法住智乃至善清净智。如前所说。云何七种。颂曰。
无悔住所缘 如实见境界
道所依无惑 纯差别行断
论曰。七种次第者。谓尸罗净乃至行断智见净。由尸罗清净故无有变悔。由无悔故心定住境。由心定故于所知境得如实见。次于如实智见道所依止佛法僧宝。远离疑惑得四证净俱生智。次于善逝所证所说得决定智。谓唯佛法中有纯净。出离苦道非于余法。次于此道得行差别智。谓苦迟通行是下品乐。速通行是上品。余二行是中品。次依上品正行于余断灭生胜智见。复次此尸罗等七清净。若略说三学所摄当知亦是三净所摄。云何三净。颂曰。
三净摄应知 戒净及心净
境界依止道 说为慧清净
论曰。三种净者。所谓戒净心净慧净。慧清净中复有三种。一于境界。二于道所依止。三于道体。于道体中当知复有三种。谓纯故。差别故。断故。复次于如是次第中。以何次第入于现观。颂曰。
知身等因缘 善达于三世
次了知四苦 复八苦应知
论曰。先于四念住位应善了知身受心法四种因缘。谓由食集故身集。触集故受集。名色集故识集。作意集故法集。次此身等于三世中应善了知。谓于未来世集法随观。于过去世灭法随观。于现在世集灭法随观。次应了知即此身等四苦所苦。谓受重担苦。位变异苦。粗重苦。及死生苦。以善不善法为因能感流转死及生苦。是故了知死生二苦。即是了知法苦。从此无间将观诸谛。故先了知八种苦法。所谓生苦乃至略说五取蕴苦。复次颂曰。
从是正观谛 起十六行智
为治四颠倒 后后之所依
论曰。知八苦后。次正观察四种谛理起十六行智。前为后后之所依止。谓为对治四颠倒故起苦谛四行。一为对治常颠倒故起无常行。二为对治乐净倒故起于苦行。三为对治我颠倒故起于空行。四即为治此起无我行。所以者何。离诸行外余我空故。即诸行体非我性故。次于常乐净我四爱集谛起因集生缘四行。次于此断灭谛起灭静妙离四行。次于此能证道谛起道如行出四行。复次颂曰。
从是转修习 于心总厌离
谛简择决定 究竟觉生起
论曰。从十六行智后复转修习。先缘自心总厌心智生此说名暖。从此已上谛简择智生。此说名顶从此已上决定觉智生。此说名忍。复从此已上究竟觉智生。此说名为世第一法。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七
成现观品第八之余
论曰。如是已得暖等善根。当知从此入于现观。颂曰。
从此无加行 解脱智三心
一百一十二 烦恼断十摄
论曰。从此无间无有加行。解脱见道所断随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此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种类智。如是三智能断一百一十二烦恼。如是烦恼十种所摄。一百一十二烦恼者。谓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十种。色无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九种。谓各除嗔。如是名为一百一十二烦恼。何等十烦恼所摄。谓五见自性五非见自性。如前已说。复次颂曰。
此证菩提分 六种净智相
行无分别故 随所作建立
论曰。当知此智真证觉分非方便位。亦是六种清净智相。所谓法智种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相。此智无分别故但随所作建立六智相貌。不由行差别故建立六种。应知。复次颂曰。
菩萨在此位 先修胜因力
于自他身苦 起平等心性
论曰。在此现观位中诸菩萨。由先修习胜资粮力故。于自他相续苦中起五种平等心。谓粗重平等心。无我平等心。断精进平等心。无爱味精进平等心。一切菩萨现观平等心。复次颂曰。
是大我意乐 于自性无得
广意乐当知 二性无分别
论曰。当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广大阿世耶。于遍计所执自性无所得故。于有漏无漏二性过失功德亦无所得。由无分别故。复次颂曰。
次上十六行 清净世间智
对治界地故 究竟事成就
论曰。从此谛现观已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净智生。谓于欲系苦谛生二智。一现观审察智。二现观决定智。于色无色系苦谛亦有如是二智。如于苦谛有四智。如是于集灭道谛亦各有四智。如是总有十六种智。复次如是现观智。若声闻等所得。为对治欲色无色三界杂染。若诸菩萨所得。为对治十种地障。如是当知诸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谓转依究竟亦是现观智究竟。亦名究竟现观。复次颂曰。
此现观差别 或六或十八
相胜利众多 随经论所说
论曰。当知现观差别复有六种。一思现观二信现观三戒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五现观边智谛现观六究竟现观。问思现观以何为体答以上品思所生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信现观以何为体。答以上品世出世缘三宝净信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戒现观以何为体。答以圣所爱身语等业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现观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非安立谛圣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安立谛圣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究竟现观以何为体答以尽智无生智等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
又此现观差别有十八种。谓闻所生智现观。思所生智现观。修所生智现观。顺决择分智现观。见道现观。修道现观。究竟道现观。不善清净世俗智现观。善清净世俗智现观。胜义智现观。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现观。善清净行有分别智现观。善清净行无分别智现观。成所作前行智现观。成所作智现观。成所作后智现观。声闻等智现观。菩萨等智现观。复次如是现观相貌胜利。随诸经论多种应知。问思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思现观者。能正了知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虽住异生位已能如是决定解了一切。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间。决定无能如法引夺。问信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住异生位或住非异生位。若于现法若现后法终不宣说。于异众中别有大师。别有善说法别有正行僧。问戒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乃至畜生终不故害其命。及不与取行邪佚行。知而妄语饮窣罗迷隶耶末陀放逸处酒。问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依止异见起所作业。及于自所证起疑起惑。及染着一切生处计行吉相而得清净。诽谤三乘造恶趣业。况复能起害父害母等诸无间业。乃至终不生第八有。问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于自所证。若他问难终不怯怖。问究竟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堕于五种犯处。终不故害众生之命。及不与取习近淫佚非梵行法。故说妄语贮积财物受用诸欲。又终不怖畏不可记论事。终不计执自作苦乐他作苦乐自他作苦乐。非自非他作无因生苦乐。诸如是等名为现观相貌。当知此即现观胜利。若随经随论如前广说。
成瑜伽品第九
论曰。前说菩萨于此位中先修因力等。云何名为先因力耶。颂曰。
般若度瑜伽 等至无分别
一切一切种 无有分别故
论曰。依止三摩钵底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胜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此所依止等至无有分别。于一切法及一切种无分别故。云何一切及一切种。颂曰。
一切一切种 三相与三轮
谓名相染净 及俱非二种
论曰。一切者。谓三轮。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能知者。一切种者。谓三相。一名相。二染净。三俱非。名者。谓假立等十二种。名相者。谓自相及共相。染者。谓染污法。净者。谓诸善法。俱非者。谓无覆无记法。复次如是所说无分别者。于何等法说无分别耶。颂曰。
于法及法空 无二种戏论
无分别无穷 此上非应理
论曰。法与法空俱无二种戏论。故名无分别。云何为二。谓有及无。何以故。色非是有。遍计所执相无故。亦非是无。彼假所依事有故。色空亦非有。遍计所执相无所显故。亦非是无。诸法无我有所显故。如于色色空。如是于余一切法及一切法空。当知亦尔。非离诸法及法空外更有余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说二无分别非无分别。更无分别有无穷过。此上更无所知境故。复次颂曰。
若都无所取 无慧亦无度
俱成取离言 为顺非无用
论曰。此若无有二种分别。即无有取。都无取故慧体尚无。况到彼岸。是故必有离言相取。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此圣慧虽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离言相性故。问若此圣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说正法应无所用。答不然。为随顺故。所以者何为欲随顺离言相取。是故如来宣说正法。
成不思议品第十
论曰。要先思惟方入现观。是故应离不可思议处方便思惟。云何名为不可思议处。颂曰。
九事不思议 由依止五处
有五种因故 得失俱三种
论曰。有九种事不可思议。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业报。五静虑者境界。六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记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烦恼之所引摄。若有思惟如是九事。必定依止五种处所方起思惟。一见。二忍。三推寻。四利养。五散乱。依止于见思惟我及有情。依止于忍思惟世界。依止推寻思惟业报。静虑者境界诸佛境界及十四种不可记事。依止利养思惟非正法。依止散乱思惟。一切烦恼之所引摄。问何因缘故。如是九事不应思议。答五因缘故。一我及有情无自相故。不应思议。二世界现成相故。不应思议。三业报及二境界甚深相故。不应思议。四不可记事非一定相故。不应思议。五非正法及诸烦恼之所引摄能引无义相故。不应思议若有思议如是等事。当知能引三种过失。一起心乱过失。二生非福过失。三不得善过失。若不思议能引三种功德。翻此应知。复次颂曰。
不应思不记 当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无义相住
论曰。又若略说。由四种因于不可思议事自不应思惟。亦不应为他记别。一我及有情若有若无非一定故。不可思惟不可记别。二业报及二境界皆甚深故。不可思惟不可记别。三世界不可记事非正法。一切烦恼之所引摄。引无义故。不可思惟不可记别。四真如于行等法不即不离。其相法尔安住故。不可思惟不可记别。复次颂曰。
不思我有无 成二过失故
于他亦二失 不应思一异
论曰。不应思我若有若无。何以故。成二过失故。若思为有。即于非实有义起增益执过。若思为无。即于假有义起损减执过于他有情。若执一异亦成二过。若执为一。有情多过。若执为异。非六处过。复次颂曰。
二虽不依见 成故不应思
不思如是生 三过所随故
论曰。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种虽不依见亦不应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现成相故问何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答若如是思者。或谓即如是。或谓异如是。或谓无如是。此三种过所随逐故。复次颂曰。
善趣与恶趣 二作者非定
过去善恶业 处事等难思
论曰。于业报中不应思议。修福行者定往善趣。为恶行者定往恶趣。不决定故。又过去世净不净业。若处若事若因若报等。不可思议。复次颂曰。
真如无漏性 成所作义利
静虑者如来 无譬自在故
论曰。静虑者及佛二种境界中。真如及无漏性皆不可思议。又诸佛等成所作义。谓所作利益众生事亦不可思议。何以故。无譬喻故。一切世间无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种境界。又自在故诸如来等由内证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间所有一切作用。若离因缘和合所不见故。复次颂曰。
外道所宣说 能引无义利
非理远四处 无记不应思
论曰。一切不应记事不应思议。诸邪外道之所说故。能引诸无义利故。不如正理故。远离四种正思惟处故。谓因思惟处。果思惟处。杂染思惟处。清净思惟处。复次如前所说。若思惟彼有三种过。云何而有。颂曰。
非处勤功用 毁谤于大我
不修清净善 故成三过失
论曰。由于非处勤功用故起心乱过失。由于得静虑者及佛世尊毁谤最胜功德故生非福过失。由不发起净善法故。有不得善过失。复次颂曰。
远离不思议 思可思议处
具八种功德 故如理应思
论曰。由于不可思议处强思议者有如是过失。故应远离。于可思议处如理思惟。若如是思具八功德。何等为八。所谓能善了知。闇说大说。依义思惟不依文字。少以净信信解。少以慧观观察。坚固思惟。审谛思惟。常勤思惟。于所思惟善能究竟中。无懈退。复次颂曰。
诸佛之所说 遍知等无违
五因二因故 于此不应思
论曰。由五因故于不可思议处不应欣乐思惟。谓诸佛所说故。及于四谛中遍知断证修不相违故。又略由二因故谓教及证教。谓诸佛所说证谓遍知苦等。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一。
论曰。如是远离不思议处方便思已。于九种事应以十相发起种种最胜决择。何等为十。颂曰。
数相别有处 边际与生起
想善巧摄等 胜决择诸事
论曰。十种相者。一数二相。三差别。四有性。五处所。六边际。七生起。八想。九善巧。十摄等。此中数者。谓色数。有十五如是等相者。谓假立相自相共相。此中事亦名相。是所相故。名亦名相。相应亦名相。俱是能相具故。如与火色相应表知有暖。如是等众生亦名相。是相者故。取亦名相。是能相体故。差别者。谓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差别。有性者。谓假有性实有性胜义有性。处所者。如四大展转及与造色同一处住又色心等同一处所。又依欲界身色界等心展转安住。边际者。如色至色界及与极微。是其边际乐受。乃至第三静虑。是其边际如是等。生起者。谓由如是因缘如是法生。如引势生等。想者。谓句迷惑等。善巧者。谓蕴善巧等。摄等者。谓若摄若相应若依若缘若问论。如是问论复有多种。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若能如是善了知者。名善问记。复次于一切事应起种种最胜决择。心事决择今当先说。颂曰。
心性有二种 异熟及与转
初阿赖耶识 种子二应知
论曰。略说心性有二种。一名异熟心。二名转心。异熟心者。即是阿赖耶识。亦名一切种子识。此复二种应知。一证成。二建立。云何证成。颂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论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应不可得。最初生起定不可得。明了生起应不可得。诸法种子应不可得。四种业用应不可得。种种身受应不可得。二无心定应不可得。命终时识应不可得。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可得耶。答由五因故。何等为五。谓阿赖耶识先行因生。眼等转识现缘因起。如经言。根境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善不善可得。是名第二因。又六识身一类异熟无记。所摄必不可得。是名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若依彼彼所。依彼彼识。转彼彼所依。应有执受。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虽许能执。亦不应理。识远离故。是名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眼识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名第五因。如是先业因现缘因所生故。善不善故。一类不可得故。各别所依故。数数执受过故不应道理。问何故最初生起不可得耶。答设有难言。若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同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容有二识同时转故。所以者何。谓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识。随别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何以故。尔时作意无有差别。根及境界不坏现前。何因缘故识不俱转。问何故明了生起不可得耶。答若有定执识不俱生。与眼等识同行一境。明了意识应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时缘过去境生起忆念。尔时不明了意识现在前行。非于现境意识现行。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应许彼第六意识无明了性。是即有过。问何故种子不可得耶。答六转识身各别异故。所以者何。是六转识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善性复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为种子体。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相续经久流转不息。是故转识能持种子。不应道理。
问何故诸业不可得耶。答若无诸识同时生起诸业俱转。不应道理。所以者何。若略说业有四种。一器了别业。二依了别业。三我了别业。四境了别业。如是四种了别业用。刹那刹那俱现可得。非于一识一刹那中有如是等差别业用。是故必有诸识俱起。
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不可得耶。答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所有推寻。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众多。若无此识应不可得如是身受既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诸无心定不可得耶。答如薄伽梵说。入无想定及灭尽定。当知尔时识不离身。若无此识尔时识应离身。识若离身便应舍命。非谓在定。
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可得耶。答谓如有一临命终时。或从身上分识渐舍离冷触渐发。或从身下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于彼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此识。不应道理。如是已说阿赖耶识证成道理。云何建立。颂曰。
所缘境相应 更互二因性
识等俱流转 杂染污还灭
论曰。略说此识建立由五种相。一所缘境相。二相应相。三互为因相。四俱转相。五杂染还灭相。当知前四种相建立流转杂染还灭相。一种当知建立还灭。
问所缘境相建立云何。答若略说此识由了别二种所缘境故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相器故。了别内执受者。谓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谓在有色界若无色界。唯有妄执习气执受。了别外无分别相器者。谓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界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炷腻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内缘执受境。外缘器世界境。生起道理应知亦尔。又即此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又即此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流转故。又即此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常非一。又即此识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中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如是了别二种所缘境故。微细了别所缘境故。相似了别故。刹那了别故。了别狭小执受所缘境故。了别广大执受所缘境故。了别无量执受所缘境故。了别微细执受所缘境故。了别极微细执受所缘境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所缘境相。
问相应转相建立云何。答此阿赖耶识恒与遍行五种心法相应。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异熟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类缘境而转。又即此识相应受一向不苦不乐无记性摄。当知余心所法行相亦尔。如是遍行心法相应故。一类异熟相应故。最极微细相应故。恒常一类缘境而起相应故。不苦不乐相应故。一向无记相应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相应转相。
问互为因相建立云何。答阿赖耶识与彼转识为二种因。一为种子生因。二为所依止因。种子生因者。谓诸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生时。一切皆因阿赖耶识种子而生。所依止因者。谓由阿赖耶识所执色根为依止故。五识身转非无执受又由有此识故得有意根。由此意根为依止故意识得生。譬如依止眼等五种色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复次转识与阿赖耶识为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殖彼种子故。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者。谓随依止阿赖耶识。如是如是善不善无记转识生时。于一依止同生同灭。如是如是熏习此识。由是为因缘故后后转识善不善无记性转。复增上转复炽然转。复明了而得生起。于后法中摄殖彼种子者。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未来即此异熟阿赖耶识。如是种子因故。依止因故。长养种子故。摄殖种子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转识互为因相。
问诸识俱转相建立云何。答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转识俱起谓与意根。所以者何。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高举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恒与此识俱时生起。又此意根恒缘阿赖耶识为其境界。执我及慢高举行相而起。又即此识于一时间或与二转识俱起。谓意及意识于一时间或与三转识俱起。谓五识身随一起时前二及此一。于一时间或与四转识俱起。谓五识身随二起时前二及此二。如是于一时间或乃至与七转识俱起。谓五识身和合起时前二及此五复次前说意识依染污意生。意未灭时于相了别缚不得解脱。若意灭已相缚解脱。又此意识能缘他境及缘自境。缘他境者。谓或总或别缘五识身境。缘自境者。谓缘法境。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俱转。此受与转识相应依转识起。从此识种子生。又于人趣若于欲缠天中及于一分鬼畜趣中。俱生不苦不乐受。与彼苦乐不苦不乐转识身相应。杂相续受一时俱转。若于地狱趣中他所映夺不苦不乐受与彼转识相应纯苦无杂相续受俱转。当知此受被映夺故。相难可了。如于地狱一向与苦受俱转。如是于下三静虑地。一向与乐受俱转。于第四静虑地乃至有顶地中。一向与不苦不乐受俱转。
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转。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一时俱转。亦与客受及客善不善无记心法俱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一缘转故。犹如眼识与眼。虽复俱转。然不相应。此亦如是。由与彼法少分相似故得为喻。喻之道理应如是知又如诸心法。心法体义虽无差别。然相异故一身俱转。互不相违。如是此识与诸转识。当知俱转亦不相违。又如依止暴流有多波浪种种俱起互不相违。又如依止清净镜面种种影像同时俱起互不相违。如是依止阿赖耶识有多转识。当知俱起亦不相违。又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相色。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相色。如眼识于色如是乃至身识于触于一时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复顿取多种境相。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或复顿取众多境界。当知亦不相违。
复次如前所说意根常与此识俱转。于一切时乃至未断。当知恒与任运俱生。四种烦恼相应。所谓萨迦耶见我慢我爱无明。此四烦恼。若在定地若不定地。当知恒行不与善等相违。是有覆无记性。如是与转识俱转故。诸受俱转故。善等俱转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俱转相。
问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建立云何。答若略说阿赖耶识。当知是一切杂染法根本。所以者何。此阿赖耶识亦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众生于余众生见闻等时不受用彼起苦乐等受。由此义故。当知众生界互为增上缘。
复次阿赖耶识具一切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是未来世苦谛生因。亦是现在世集谛生因。如是有情世间生根本故。器世间生根本故。是现在世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复次阿赖耶识所有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根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分善根等违流转故。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复明净。所以者何。由是缘故。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转有势力。增长种子而得成立。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净生。又复能感后世增上可爱异熟。又依此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故。薄伽梵说。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由于阿赖耶识中有种种界故。又如经说恶叉聚喻。由于阿赖耶识中有非一界故。是故当知即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以修习善法故即得转灭。又此善法修习。若诸异生以缘转识为境作意故。方便住心为欲入初谛现观故非未见谛者。于诸谛中未得法眼。而能通达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此未见谛者修如是行已。或入声闻正性离生。或入菩萨正性离生。通达一切法界已。亦能通达阿赖耶识。当于尔时总观各别自内一切杂染。又复了知自身外为相缚所缚内为粗重缚所缚。
又此行者由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以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所依止转转依无间。当知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知已断一切杂染。
又此转依以相违故。当知能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以缘真如境圣道能转故。又阿赖耶识粗重所随转依。究竟远离一切粗重。又阿赖耶识是烦恼生因。圣道不生因。转依是烦恼不生因。圣道生因。此是建立因体非生因体。又阿赖耶识令于善净无记法中不得自在。转依令于一切善净无记法中得大自在。复次此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此阿赖耶识正断灭故。便舍二种取。其身虽住犹如变化。所以者何。未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未来后有之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一切粗重远离故。唯有命缘暂住。由有此故。佛经中说。尔时但受身边际受命边际受。广说乃至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如是由胜义道理。建立心意识已。随此所说道理故。于三界中一切心意识一切杂染道理及清净道理。应随显了。若于余处所显心意识道理。此由所化有情差别故。但依具愚夫慧所化有情而说方便令彼易入法故。
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设成就转识。亦成就阿赖耶识耶。答此应为四句。谓或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者。无心闷绝者。入无想定者。入灭尽定者。生无想天者。或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住有心位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或有俱成就。谓所余住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入灭尽定。若处无余依涅槃界。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八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二
复次心差别相建立应知。颂曰。
所依境界力 建立心差别
复由七种行 难了相应知
论曰。心差别相当知。复由所依所缘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谓立眼识乃至意识。所缘力者。谓立色识乃至法识。青识黄识乃至苦识乐识。如是等复由七种行相。了知诸心难知差别。一不可知相续久住器差别相。二多种相境差别相。三俱有差别相。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差别相。五习气差别相。六续生差别相。七解脱心差别相。复次颂曰。
所缘无自在 住恶所依止
随缘力所转 心系缚应知
论曰。由三因故说心被缚。一于所缘境不自在故。二安住秽恶所依止故。三随众缘力而转变故。此中于所缘境不自在者。谓于制伏相于化于变等。不如所欲住境自在。复次颂曰。
散乱及安住 六种十五种
缘境界六等 所治心非一
论曰。当知心散乱有六种心安住。有十五种心缘境。有六种等众多差别。所对治心亦非一种。应知。
心散乱有六种者。一作意心散乱。谓诸菩萨弃舍大乘相应作意。退习声闻独觉相应下劣作意。二外心散乱。谓于外妙五欲中及愦闹相貌寻思随烦恼外境界中纵心流散。三内心散乱。谓或由惛沉睡眠下劣。或由味着诸定。或由种种定中随烦恼故。恼乱其心。四相心散乱。谓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五粗重心散乱。谓内作意为缘生起诸受。由粗重身故计我我所。六自性心散乱。谓五识身心安住有十五种者。一初发安住心。谓修三摩地方便。二证得安住心。谓已得未至三摩地。三圆满安住心。谓已得根本静虑三摩地。四自在安住心。谓即于此得随所欲。五有动安住心。谓于下三静虑。六无动安住心。谓于第四静虑。七此上寂静安住心。谓于寂静无色解脱。八最胜寂静安住心。谓于想受灭解脱。九信解安住心。谓于闻所生智。十决定安住心。谓于思所生智。十一影像安住心。谓于世间修所生智。十二成实安住心。谓出世间修所生智。十三有增上慢出离安住心。谓于世间静虑无色。十四无增上慢出离安住心。谓于出离世间静虑无色。十五三行杂染安住心。谓识随色而住。缘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随行而住。缘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随色而住者。谓执受所依故。缘色而住者。谓取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谓由粗重故。如是乃至随行等三。当知识非识住。缘自心心能尽爱故。复次缘境界六等者。谓常缘境非常缘境。遍满缘境。净行缘境。善巧缘境。净惑缘境。如是为先复有多种余缘境界。谓欲界系心缘欲色无色及不系境。如是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各缘四种境。又依欲界系心起欲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依色界系心起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依无色界系心起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又过去心缘过去未来现在。如是未来现在心各缘三种。又善心缘善不善无记。如是不善无记心各缘三种。又乐俱行心缘乐俱行等三种境界。如是苦俱行心。不苦不乐俱行心。各缘三种。又贪嗔痴相应心。各缘贪等相应三种境界。
复次所治心非一者。谓欲界系有五种心。谓见苦所断心。乃至修道所断心。如是色无色界系心。各有五种。及无漏心合为十六种心复有二十种心。谓欲界系心有八种。一生得善心。二方便善心。三不善心。四有覆无记心。及无覆无记心。分为四种。谓异熟生心。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变化心。色界系有六心。除不善工巧处心。无色界系有四心。谓除不善威仪路工巧处变化心。不系心有二种。谓学心无学心。复次心所有事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依多境了别 各为自业生
心法不应思 相似境转故
论曰。心所有法依止。能缘多境八种识故。各各造作自业而起。依心而有故名心所有法。不应更思。彼所缘境。由彼与识等缘转故。如经言若于此受即于此思若于此思即于此想若于此想即于此了别。复次今当略说作意触受想思五种遍行心法作业。颂曰。
引心三分别 领位审了相
得失等营为 名作意等业
论曰。引发于心是作意业。三和分别是触业。领纳违顺俱相违位是受业。审了位相是想业。为造功德过失俱非是思业。余心法业如前广说。复次色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上界无香味 大造随可得
极微无自体 非实有七事
论曰。上界无香味者。欲界已上香味无故。大造随可得者。四大及所造色随于聚中现。可得者即自相有。不可得者此中即无。极微无自体者。谓诸极微但假想立自体实无。非实有七事者。谓七种事无有实体。一表色。二形色。三影像。四响音。五触处造色。六律仪色。七不律仪色。复次颂曰。
微和合不离 善恶无自然
三相想外无 法处色十二
论曰。微和合不离者。谓于大极微能依造色处不相离。余异处色若和若合亦不相离。善恶无自然者。色非自体有善恶性。随能发心假说善恶故。三相想外无者。三相色外无别有色。谓有见有对色无见有对色。无见无对色。三想所行色外亦无别色。谓色想有对想种种别异想。法处色十二者。谓法处所摄色。略说有十二种相。一影像相。二所作成就相。三无见相。四无对相。五非实大种所生相。六属心相。七世间相。八不可思议相。九世间三摩地果相。十出世间三摩地果相。十一自地下地境界相。十二诸佛菩萨随心自在转变不可思议相。复次心不相应行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当知不相应 皆假施设有
假有性六种 彼皆三过故
论曰。当知心不相应行皆是假有。假有之性略有六种。云何为六。谓若事能起六种言论。何等名为六种言论。一属主相应言论。二远离此彼言论。三众共施设言论。四众法聚集言论。五不遍一切言论。六非常言论。属主相应言论者。谓诸言论配属于主方解其相。非不属主。如说生时。此谁之生。观所属主起此言论。所谓色之生。受想行识之生。非说色时。此谁之色。观所属主起此言论。如生如是住异无常等心不相应行类。如其所应尽当知。是名属主相应言论。若事能起如是言论。当知此是假相。
远离此彼言论者。谓诸言论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此说名为远离此彼言论。若以此显此言论。此言论亦于实相处起。亦于假相处起。若以彼显彼言论。此言论亦于实相处起。亦于假相处起。若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论此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起。云何以此显此言论。于实相处起。如言地之坚。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起。如言石之圆。如地之坚石之圆。如是水之湿油之滑火之暖毁之焰风之动飘之鼓当知亦尔。云何以彼显彼言论。于实相处起。如言眼之识身之触。如是等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起。如言佛救德友之食饮衣服严具。如是等云何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起。如舍之门舍之壁瓮之口瓮之腹军之车林之树百之十十之三。如是等是名远离此彼言论。众共施设言论者。谓六种相貌言说自体施设言论。六种相貌者。谓事相。应识相。好等相。益等相。言说状相。邪行等相。事相者。谓若相识所取。应识相者。谓若相由作意故能起于识。好等相者。谓若相触所取。益等相者。谓若相受所取。言说状相者。谓若相想所取。邪行等相者。谓若相思所取。
众法聚集言论者。谓于众多和合安立自体言论。如于内色受想行识说我等言论。于外色香味触安立差别说舍瓮军林等言论。
不遍一切言论者。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退还。如于舍舍言唯随舍转。于村亭等即便退还。于瓮瓮言于余瓶器等即便退还。军言于别男女等退还。林言于别树根茎叶花果等退还。
非常言论者。当知四种因。谓破坏故。不破坏故。加行故。转变故。破坏故者。如瓶坏已瓶言舍瓦等言生。不破坏故者。如种种药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种种药言舍药物丸散等言生。加行故者。如于金段起诸加行造作环钏等异庄严具尔时金段之言舍异物环钏等言生。转变故者。如饮食等转变时饮食等言舍粪秽等言生。如是等类应知。非常言论随于诸物。发起如是六种言论。当知此物皆是假有。问诸心不相应行皆是假有。云何应知。答由二种过失故。一因过失。二体过失。因过失者。若言生是生因。能生生故说名为生。是即无别果生可得。此生为谁。能生因故说之为生。若言生是生体。是即从他生故。不应说为能生。如是余心不相应行。如理应知。复次彼心等乃至心不相应行。诸有为法是因性故。此因决择今当说。颂曰。
三过因非五 因相略系合
相依处差别 建立有多种
论曰。有一异计立六种因。谓同类因。遍行因。俱有因。相应因。异熟因。能作因。如是六种。除异熟因余五因性。不应道理。由有三种过失故。何等为三。旦如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先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主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种过失。亦应如理广说。
复次已破不如理因。今当建立如理因相。若略说有二种因。一系缚相因。二和合相因。系缚相因者。谓烦恼随眠。此依能生后有而说。和合相因者。谓因缘和合彼彼法生。此依能生现在时说。
又应知此略所说因相。及依处差别。建立复有多种。
相者。谓若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彼彼诸法。或生或得。或成立或成办。或起作用。当知说此即是彼因。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种子为先。除所依种外。所余若色非色所依及业以为建立。伴及所缘境为和合故。如其所应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诸法生。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答声闻独觉及与如来种性为先。内因力为建立。外因力为和合故。证得烦恼离系涅槃。此中内因力者。谓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内分善法。又得人身生在圣处。诸根无缺无诸业障。于如来所具净信心。如是等法是名内因力。外因力者。谓诸佛出世宣说妙法。住正法者共为伴侣。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因力。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立。答于所知法胜解欲乐为先。宗因譬喻以为建立。不相违众及对论者为和合故。所欲立义方得成立。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办。答工巧智为先。随彼勤劳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彼彼工巧业处成办。又爱为先。由食住者依止为建立。四食为和合故。已生有情存养得住。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作用。答自种为先。即彼前生为建立。彼生缘为和合故。自作业者自所作用而得成办。自所作业者。如眼之见业。如是所余诸根当知各别作业。又如地能持水能烂火能烧风能燥。如是等类是名外法。各别作业。
依处者有十五种因缘所依处。一语。二领受。三习气。四有润种子。五无间灭。六境界。七根。八作用。九士夫用。十真实见。十一随顺。十二差别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碍。十五不障碍。差别者。谓十因四缘五果十因者。谓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四缘者。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五果者。谓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
此中随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谓彼诸法随说因。若观待此故。若因此故。于彼诸事若求若取。是谓观待因。如观待手故。手为因故。起执取业。观待足故。足为因故。起往来业。观待节故。节为因故。起屈伸业。观待饥渴故。饥渴为因故追求饮食。随如是等类无量所受。当知皆名观待因。若种子于最后自果是牵引因。即此种子是自果生起因。除种子外。所余缘是摄受因。即此种子果生已后。是种所牵引果引发因。能作种种异类各别之因。是名定别因。若观待因。若牵引因。若生起因。若摄受因。若引发因。若定别因。总摄如是等因。名同事因。若果生已能为障碍。是名相违因。若离障碍。是名不相违因。
诸法种子是因缘。等无间缘者。若从此识等无间。诸识等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若诸心心所有法所缘境。是所缘缘增上缘者。除种子外。余所依如眼及诸共有法于眼识等。如是所余诸根等。于余识等又善不善法摄受爱不爱果。如是等类是增上缘。诸不善法所招恶趣报。有漏善法所招善趣报。是名异熟果。若由习不善故。乐住不善不善增多。修习善故。乐住于善善法增多。又与前业相似后果随转。是名等流果。若由圣八支道诸烦恼灭。是离系果。若诸异生由世间道诸烦恼灭。非究竟转故非离系果。若诸世间于现法中随依一种工巧业处起士夫用。谓营农商贾事王书算计数造印等。由依此故苗稼成满。获商利等果法成就。是名士用果。眼识是眼根增上果。如是乃至意识是意根增上果。又诸众生身不散坏是命根增上果。又二十二根一切各别增上力故彼果得生。应知彼果皆名增上果。
问建立云何。答依语因依处建立随说因。何以故。由于欲界系法色无色界系法及不系法建立。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起语。由语故随见随闻随觉随知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建立随说因。
依领受因依处建立观待因。何以故。诸有欲求欲界系乐者。彼观此故。于诸欲具或为求得。或求积集或求受用。诸有欲求色无色系乐者。彼观此故。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求受用。诸有欲求不系乐者。彼观此故。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求受用。诸有不欲苦者。彼观此故。于得彼缘于断彼缘。或求远离或求受用。是故依领受依处建立观待因。
依习气因依处建立牵引因。何以故。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诸行。于爱不爱趣中能感爱不爱自身。又即由此增上力故。诸外资具或成满或损减。是故依诸行净不净业习气依处建立牵引因。
依有润种子因依处建立生起因。何以故。欲系诸法及色无色系诸法。各从自种而得生起。爱名能润种是所润。由此所润诸种子故。先所牵引各别自身今得生起。如经言。业为感生因。爱为生起因。是故依有润种子依处建立生起因。
依无间灭因依处及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见因依处建立摄受因。何以故。由欲系诸法无间灭摄受故。境界摄受故。根摄受故。作用摄受故。士用摄受故。彼诸行转。如欲系诸行。如是色无色系诸行亦尔。真实见摄受故。余不系诸行转。是故依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见依处建立摄受因。
依随顺因依处建立引发因。何以故。欲系善法能引欲系诸胜善法如是欲系善法能引色无色系诸胜善法随顺彼故。如欲系善法。如是色系善法能引色系诸胜善法及无色系若不系诸胜善法。如色系善法。如是无色系善法能引无色系诸胜善法及不系善法。如无色系善法。如是不系善法能引不系诸胜善法及能引无为作证之法。又不善法能引胜不善法。谓如欲贪能引嗔痴慢见疑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如欲贪如是嗔痴慢见疑。如其所应尽当知。如是无记之法能引善不善无记法。所谓能持善不善无记种子阿赖耶识。又无记法能引同类胜无记法。谓诸段食能引已生有情令住不坏。及能引彼适悦势力令其增长。随顺彼故。是故依随顺因依处建立引发因。
依差别功能因依处建立定别因。何以故。由欲系法自体功能有差别故。能生种种体差别法。如欲系法如是色系法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是故依差别功能依处建立定别因。依和合因依处建立同事因。何以故。要由获得自生和合故欲系法生。如欲系法如是色系法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和合如是得和合成立和合成办和合作用和合亦尔。是故依和合依处建立同事因。
依有障碍因依处建立相违因。何以故。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便不得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为欲生如是为欲得为欲成立为欲成办为欲作用亦尔。是故依障碍依处建立相违因。依无障碍因依处建立不相违因。何以故。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无障碍现前便得生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如是得成立成办作用亦尔。是故依无障碍依处建立不相违因。
复次依种子缘依处建立因缘。依无间灭缘依处建立等无间缘。依境界缘依处建立所缘缘。依所余缘依处建立增上缘。
复次依习气及随顺因。依处缘依处建立异熟果及等流果。依真实见因依处缘依处建立离系果。依士用因依处缘依处建立士用果。依所余因依处缘依处建立增上果。
复次顺益义是因义。建立义是缘义。成办义是果义。复次建立因有五种相。谓能生因。方便因。俱有因。无间灭因。久远灭因。能生因者。谓生起因。方便因者。谓所余因。俱有因者。谓摄受因一分。如眼于眼识。如是耳等于所余识。无间灭因者。谓生起因。久远灭因者。谓牵引因。又建立因有五种相。谓可爱因。不可爱因。增长因。流转因。还灭因。又建立因有七种相。谓无常法是因相。无有常法得名为因。谓若生因若得因。若成立因。若成办因。若作用因。又无常法为无常法因时。与他性为因。非己性。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又与他性为因。及后自性为因时。必已生未灭。非未生已灭。又已生未灭为因时。必得余缘。非不得。又得余缘时。必成变异。非未成变异。又成变异时。必有功能相应。非功能退失。又功能相应时。必相称随顺。非不相称不随顺。如是七种因相。如其所应建立应知。复次无为决择今当说。颂曰。
心所缘等故 清净所缘故
四种离系故 建立八无为
论曰。八种无为。如摄事品已说。虚空无为者由心所缘境相相似故立为常。非缘彼心缘彼境界有时变异故。由清净所缘故建立真如。由此真如如清净时所缘体相。常如是住故。由四种离系故。建立余四无为。谓非择灭等四种。离系者。谓缘差脱毕竟离系。简择烦恼究竟离系。苦乐暂时离系。心心法暂时离系。如是已说一切决择界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三界应当知 十二相差别
所治及能治 唯能损伏种
论曰。当知欲色无色三界有十二种相差别。一多种差别。此复六种应知。谓多种所依。多种相貌。多种处所。多种境界。多种烦恼。多种作业。二趣差别。三苦乐不苦不乐俱行差别。四有难无难差别。谓欲界或有难或无难。上二界唯有难少功能故。五不清净处不清净身等差别。谓或有处。不清净身清净。谓欲界无难处生。或有处清净非身清净。谓色无色界异生或有处不清净身不清净。谓欲界有难处生。或有处清净身清净。谓色无色界已见谛者。六受用差别。谓欲界受用外门境界及受用四食。上二界受用内门境界及受用三食。七善根胜劣差别。八杂恶行不杂恶行善根差别。九粗重厚薄差别。十生差别。十一得自体差别。谓于欲界具四种得自体。上二界唯有一种。由彼界无故。自害亦无他害故。十二言说差别。谓欲界中具四种言说。色界无觉无推度故。无色界中一切无有。又此三界能治所治差别应知。谓欲界是所治。色界是能治。色界是所治。无色界是能治。又下地是所治。上地是能治。如是对治唯损伏种。令其微劣。非是永害以更生故。复次颂曰。
法王海碱味 欲恶趣长寿
多世界共一 各二种因缘
论曰。何因缘故焰魔鬼王。说名法王。谓由摄益彼众生故。由二种因能为摄益。一令彼忆念。前生所作。令自诃厌先世恶业故。二令于地狱卒所不造余恶业故。从彼地狱速得出离。何因缘故诸大海水皆悲碱味。谓由二因故。一水生众生福力增上故。令余众生不能趣入。二陆生众生非福增上故。令彼不得入取珍宝。何因缘故。于地狱畜生趣一分众生寿量长远非于欲界所摄善趣。谓恶趣长寿由二因故。一欲界善法思择励力方能起故。二诸不善法不由思择任运起故。何因缘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究竟天。而同说为一世界但至梵世。谓亦由二因故。一同成坏故。二建立众会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九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三
论曰。如是已说界事决择。于杂染事胜决择中。烦恼杂染胜决择。今当先说。颂曰。
意相应四惑 遍行而俱起
无记最后灭 随所生彼性
论曰。当知意相应烦恼遍行一切位与一切有漏善等心。俱时现行不相违故。又此烦恼皆是俱生。非分别起。是有覆无记性。非不善性。最后金刚喻定之所顿断。又此烦恼有四种。所谓无明萨迦耶见我慢我爱。若生此界中补特伽罗当知。此意相应烦恼。即是此界体性所摄。复次颂曰。
一切生相续 现起及与缘
随眠境粗重 各差别二十
论曰。若生此界。此地即此界地。一切烦恼令生相续。又此烦恼杂染。若现行若缘若随眠若所缘境若粗重。当知各有二十种相烦恼。现行有二十种者。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者。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者。三无所了别。谓处恶说法者。四有所了别。谓处善说法者。五互增上。谓贪等行者。六皆平等。谓等分行者。七微薄。谓薄尘行者。八外门缠现行。谓未离欲者。九内门缠现行。谓由世间道离欲者。十增上缠现行。谓诸异生。十一失念缠现行。谓诸有学。十二分别缠现行。谓坚执著者。十三俱生缠现行。谓不坚执著者。十四观察现行。谓喜观察者。十五不自在现行。谓睡眠者。十六自在现行。谓觉悟者。十七不可救现行。谓无涅槃法者。十八可救现行。谓有涅槃法者。十九取相现行。谓寻思彼随法而取相貌者。二十不取相貌现行。谓不寻思彼随法不取相貌者。烦恼缘有二十种者。一乐。二苦。三不苦不乐。四欲。五寻。六触。七先所串习。八随眠。九不亲近善友。十不听闻正法。十一不如理作意。十二不信。十三懈怠。十四失念。十五散乱。十六不正知。十七放逸烦恼。十八异生性。十九由离欲。二十由受生。
烦恼随眠。有二十种者。一不定地随眠。二定地随眠。三随自境随眠。四随他境随眠。五被损随眠。六未被损随眠。七随顺随眠。八不随顺随眠。九具满随眠。十缺减随眠。十一可害随眠。十二不可害随眠。十三增上随眠。十四平等随眠。十五微薄随眠。十六有觉随眠。十七无觉随眠。十八生多苦随眠。十九生少苦随眠。二十不生苦随眠。
烦恼所缘境有二十种者。一缘有事境。二缘无事境。三缘自相境。四缘共相境。五缘现见境。六缘不现见境。七缘外门境八缘内门境。九缘自类烦恼境。十缘他类烦恼境。十一缘自境。十二缘他境。十三缘无境。十四缘有漏境。十五缘无漏境。十六缘有为境。十七缘无为境。十八缘自心分别境。十九缘忆念分别境。二十缘事相境。粗重有二十种者。一性执粗重。二性烦恼粗重。三性业粗重。四烦恼障粗重。五所知障粗重。六定障粗重。七业障粗重。八报障粗重。九盖障粗重。十不正寻思粗重。十一愁恼粗重。十二怖畏粗重。十三劳倦粗重。十四食粗重。十五眠梦粗重。十六淫欲粗重。十七大种乖违粗重。十八时分变异粗重。十九死粗重。二十遍行粗重。又若略说了知烦恼由五种相。谓自体相。因相。品类相。于境心乱相。及果相。复次齐何当说烦恼随眠及不善。颂曰。
随顺自生故 种子故事故
生四过失故 不净三因故
论曰。由四种因故说名随眠。一随顺自生故。谓若烦恼事随顺。此烦恼二种子随缚故。三彼增上事故。四生四过失故。四过失者。一不寂静过失。二差别过失。三发行过失。四摄因过失。此中前一由二所显。三种由四所显。问齐何当知不善烦恼相。答由三因故。谓猛盛故。恼乱有情故。能障碍善故。复次业杂染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业思及思已 差别有十三
彼果六三位 业决定五种
论曰。若略说业有二种。谓思及思已。此业差别复有十三种。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四律仪所摄业。五不律仪所摄业。六俱非所摄业。七福业。八非福业。九不动业。十黑黑异熟业。十一白白异熟业。十二黑白黑白异熟业。十三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如是等业当知有六种果三种位。六种果者。谓可爱果。不可爱果。清净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三位者。谓作用位。习气位。与果位。又如是业有五种决定。一现法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差别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复次颂曰。
自业等四种 此先熟亦四
复九种当知 即二种差别
论曰。如薄伽梵说。摩纳婆当知。一切有情自业所作业为诤本。从业所生业为依趣。如是此业自所作业。四种应知。于自相续能与果故。能治所治现在前故。从过去世生现世故。为未来有故。为业尽故名业依趣。又此业报当知四种先后报熟。所谓最先重业报熟。次最近者。次串习者。后先作者。又不可断业当知异熟决定若不定报业。于离欲断不能为碍。又诸外道起如是见说如是论。随诸众生造作诸业。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所受异熟亦复如是。彼诸外道皆是妄执。何以故。具二受故。谓诸善业亦受苦报亦受乐报。不善之业亦复如是。又当知业依二根故成善不善性。谓依善根故起诸善业。依不善根故起不善业。又善不善业差别之相。当知由九种因。一由因及田故。谓由善不善根及尊重等田有差别。二由事故。谓由圆满不圆满事。三由方便故。谓由无间殷重方便。四由依止故。谓由依止或净不净。五由作意故。谓由猛利净信及增上缠。六由欲解故。谓由回向愿求胜劣果报。七由助伴故。谓由所余善不善法之所摄受。八由多修习故。谓自修行亦教他作赞叹随喜。见同法者心生喜悦。九由多人故。谓与多人共行此业。复次生杂染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命终定不定 中夭由六因
明了位三心 中有或有无
论曰。有二种命终。一决定。谓北胜上洲。二不决定。谓余处。又复中夭由六种因。一不避不平等故。二念忘失故。三意嗔忿故。四寿尽故。五业尽故。六福尽故。又命终时有三种心。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不分明位。定唯无记。又命终后。或有中有。谓将生有色界者。或无中有。谓将生无色界者。复次颂曰。
依余有所缘 染污心生起
于四种生中 及三界五趣
论曰。依止余中有缘生处为境。染污心生起令生有相续。又于四种生中受诸生死。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又于欲色无色三界中及于地狱等五趣中受诸生死。如是若死若生若处所已显生杂染胜决择。谛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当知世俗谛 意解义及说
净所缘彼性 方便名胜义
论曰。一切言说及因彼意解所得义。皆名世俗谛。若清净所缘。若清净性。若彼方便。皆名胜义谛。清净所缘者。谓四圣谛及真如。清净性者。谓灭谛清净。方便者。谓道谛。复次颂曰。
当知是四种 染净之所摄
未见未经受 如病病灭因
论曰。当知四谛染污清净二法所摄。染污二种。若果若因清净亦尔。如是四谛从无始来一切有情。未如实见灭道二谛。亦未经受。又如病病灭及彼二因建立四谛。苦谛如病。集谛如病因。灭谛如病灭。道谛如病灭因。复次颂曰。
当知是四谛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种 因果性差别
论曰。当知四圣谛一一有四种相。苦谛有四相者。一起苦。二内缘苦。三外缘苦。四粗重苦。初谓生苦。第二谓老病死苦。第三谓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欲匮苦。第四谓五取蕴苦。集谛有四相者。一总爱。二后有爱。三喜贪俱行爱。四彼彼处喜爱。灭谛有四相者。一爱尽。二离欲。三灭。四涅槃。道谛有四相者。谓苦迟通等四种行迹前已说。又一一谛各有四行当知。如成现观品已说。又于诸谛有遍知永断作证修道因果体性应知。前三是果。修道是因。谓遍知苦因。永断集因。及证灭因。
云何世俗等说名为谛。颂曰。
彼觉无乖诤 法尔证亦然
谛三种唯善 复二种应知
论曰。彼觉无乖诤法尔者。谓世间愚夫等。由法尔故。于彼诸法觉无乖诤名世俗谛法尔。证亦然者。谓诸已见谛者。如其法性证无乖诤。名胜义谛由此道理。薄伽梵说。一切圣者。以此为谛故名圣谛。又苦等四谛当知。初二通善不善无记三性。余唯是善。又善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此复二种谓断及道所摄。如是已说谛事决择。依止决择今当说。颂曰。
当知七依止 三种所依性
彼善巧二种 四句等广说
论曰。当知由三种所依性故。薄伽梵说七种依止。何等名为三种所依。一漏尽所依。二功德发起所依。三现法乐住所依。又此依止有二种善巧应知。一三摩地善巧。二三摩钵底善巧。此有四句等广分别。如薄伽梵说嗢柁南伽他曰。
或有静虑者 三摩地善巧
或三摩钵底 或俱不俱等
云何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钵底善巧。谓于空等三三摩地善巧故。非于胜处遍处灭尽定等善巧故。云何三摩钵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谓于胜处遍处无想定等。若入若出三摩钵底善巧故。非于三三摩地善巧故。云何俱善巧。谓于所说三摩地三摩钵底差别俱善巧故。云何俱非善巧。谓于所说三摩地三摩钵底差别俱不善巧故。复次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钵底善巧者。谓善了知所入三摩地名句文差别。故不善了知能入三摩地诸行状相故。三摩钵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者。谓如有一能善了知所入三摩地诸行状相。而入彼定不善了知此三摩地名句文差别。谓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又有菩萨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句文身差别。谓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乃至未从诸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萨摩诃萨所闻。或自未得第一究竟。
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住。问云何起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但以不定地分别相所摄定地同分作意思惟诸法故。从此三摩地起。或因随所作故起。或因决定所作故起。或因期愿所作故起。随所作者。谓衣钵众具业。决定所作者。谓大小便利供事师长乞食等行。期愿所作者。谓如有一期许为他随有所作。或为更入余定故从定起。问云何为行。答行所缘境而入于定故名为行。谓依三摩地所起粗静病痈箭无常等行。问云何名状。答若有将入定者。尔时必有定相生起。由此相故行者自知。我当不久将入如是如是相定。或复已入。又教授师亦知。此行者有如是如是相起。不久当入如是如是定。
问云何名相。答相有二种一者境相。二者因相。境相者。谓分别相由缘此故而入于定。因相者。谓能入定所有资粮。如随顺言教定具积集修俱乐欲厌离之心。极善了知乱不乱相。及不为他之所触恼。或人非人或声所作或用所作。
问云何名调顺。答若三摩地为诸行相之所拘执。犹如持水法尔被执。不静不妙非安隐道。不能证得心定一趣。当知尔时此三摩地不名调顺。不随意住与此相违名为调顺。
闻云何名所行。答谓三摩地境界若过此境定不能知。如入初静虑不能知见第二静虑等事。如是根度及补特伽罗度亦不知见。
问云何引发。答谓能略摄广文句义。及能发起诸胜功德。
问何等三摩地名为可爱。答谓具惭愧爱敬净信如理作意忆念正知守护诸根持戒无悔等。乃至乐为最后如其所乐入三摩地。当知翻此名非可爱。
问云何可爱不可爱谓惭愧等少分成就少分不成就。谓具惭愧非爱敬相应等。乃至广说。
问云何为增。答谓三摩地已得增长。问云何为减。答谓三摩地得已退失。问云何方便。答谓趣二之道。
问云何奢摩他。答谓无分别影像作意相。
问云何执受。答谓由随一若清净相或光明相起执取相。
问云何弃舍。答谓于善品已得平等增上舍相。复次依诸静虑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静虑数障分 及彼广建立
远离于苦动 后后分胜异
论曰。如上所说四种静虑。云何唯四不多不少。由出苦乐事究竟故。所以者何。渐次乃至第四静虑忧苦喜乐得超度故。
问初静虑所治障云何。答有五种应知。一贪恚害寻。二苦。三忧。四犯戒。五散乱。
问第二静虑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种应知。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
问第三静虑所治障云何。答有四种应知。一第二静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
问第四静虑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种应知。一入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乐作意。五定下劣性。
问于诸静虑有几支耶。答初有五支。何等为五。谓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谓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问内等净以何法为体。答以念正知及舍为体。第三静虑有五支。谓念正知舍乐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谓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心一境性。问念正知舍一切处有何故于初静虑等不说耶。答初静虑中由寻伺门所引发故。虽有不说。第二静虑中有踊跃自体之所作业。及心所有少分烦恼所缠覆故。总以内等净名显之。第三静虑中彼心所有少分烦恼皆远离故显彼自相。故经中说远离喜贪。初静虑中虽离欲贪未离喜贪。第二静虑中虽离寻伺贪未离喜贪。第四静虑中即此舍念极善清净显了。是故于诸静虑中如其所应彼差别应知。
问何故于四静虑建立四支五支耶答住所依故。住顺益故。住自体故。复次思惟境界故。受用境界故。于境不散故。复次顺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复次为对治三种恼乱住障故三种恼乱住者。谓染污住苦住迷乱住。复次如受用五欲者有三种正所作事显彼受用诸欲。一以正方便求所受用。二求得已正受用。三自在随转。如是修静虑者。依三种正所作事。如其所应建立支分应知。复次为对治自苦行故。修静虑者建立支分应知。此复三种对治。一离欲对治。二止息身心逼恼对治。三外心散乱寂静对治。问何故初静虑中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答为显诸欲自相及显过患相故。过患相者。谓彼诸欲起恶行已堕极下处。故名为恶。违善法生故名不善复次为显能断烦恼杂染故。及显能断先所积集业杂染故。复次为显断在家者受用事门所生欲故。及显断出家者于寻伺门所生法故。复次为显断欲寻故。及显断恚寻害寻故。复次为显同彼外仙所得相故。及显断彼退已起恶咒故。
问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答彼品粗重未远离故。若初静虑已断苦根粗重品者。与住第二静虑时应无差别。是故当知初静虑中未断粗重苦品。问寻伺等法于初静虑等中能为顺益。摄受自地令得清净。何故如来说彼名动。答望他地故说名为动。非望自地。
问何故从欲界及于初静虑等中建立后后支耶。答略有三因谓能治所治故。证利益故。证自体故。如是三因于四静虑中五支所摄。如其所应当知。问第二静虑望初静虑有何胜异。答三摩地圆满胜异。问第三静虑望第二静虑有何胜异。答顺益圆满胜异。问第四静虑望第三静虑有何胜异。答清净圆满胜异。复次颂曰。
近分喜有动 唯初能尽漏
亦二种缘声 八等至舍八
论曰。初静虑近分喜有动。非如根本静虑喜。又初近分未至所摄定能尽诸漏非余。又初近分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余近分唯世间。由已得初根本无漏静虑故。非于上地诸近分定无漏现前。又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八等至舍八者。谓八种三摩钵底能舍八事舍。何等八。谓舍语寻喜乐故。证四静虑三摩钵底。舍色空识无所有处想故。证四无色三摩钵底。复次颂曰。
现法安乐住 能入于现观
赞说想解脱 四种因当知
论曰。唯诸静虑是现法安乐住性。具有身心二种安故。非无色定无身安故。又依静虑能入现观。非无色定。以诸静虑毗钵舍那极猛利故。又修静虑及诸定者。于无色解脱数入数出赞说彼相。极寂静故。又诸外道于无色定起解脱想故数数赞说。又依有想三摩地解脱能尽诸漏。乃至无所有处三摩地极猛利故。是故薄伽梵说。唯依有想三摩钵底领解通达。非于余地。四种因者。谓诸三摩钵底能为现法安乐住等四种依因。如其次第应知。复次颂曰。
爱味等当知 十种六三种
退相续障治 各多种差别
论曰。爱味相应清净无漏三种静虑。如其次第有十种六种三种应知。云何十种。谓如摄事品已说。云何六种。谓六种清净。一引发清净。二上练清净。三后得清净。四垢染清净。五摄清净。六堪任清净。云何三种。谓出世间无漏。离系无漏。后得无漏。
又从离欲退彼相续彼障治应知。各有多种。谓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谓如有一遭于重疾退失于定。如尊者伐勒迦梨说。我今于此三摩地不能证入。将无于此三摩地由多粗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为性多粗重。由宿习故。由此多粗重故退三摩地。或由境界胜妙故退。谓如有一得胜妙境界现前故退失定。如闻有外道仙人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由触可爱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由敬养故退。谓如有一现前获得胜妙敬养便退失定。如天与等或由轻毁故退。谓如有一被他嗔毁诃责便退失定。如诸外仙嗔忿退已行诸恶咒或由憍慢故退。谓如有一因所得定自举陵他退失于定。或由增上慢故退。谓如有一于所未得定起。已得增上慢故退所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先由如是诸行状相得入诸定。彼于后时更不思惟此行状相故退失于定。或由不纯熟故退。谓如有一修习始业创发善品。或由自烦恼多现在前故退失定。谓如有一爱上静虑乃至疑上静虑故退失定。或由寿尽福尽业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地生处舍命堕下地生。复次若下品烦恼下品善根补特伽罗。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多刹那用功方得入定。若下品烦恼上品善根补特伽罗。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一刹那速得入定。若上品烦恼下品善根补特伽罗。由一刹那速退失定。多念用功方能入定。若上品烦恼上品善根补特伽罗。由一刹那速退失定。由一刹那速能入定。复次颂曰。
利根及生转 当知无有退
依下地发定 离欲后生故
论曰。如是退定利根者无。若转易生虽钝根者亦无有退。又静虑等定必先依下地发起。以先于此间入定然后生彼。何以故。要先离欲者后时得生彼故。如是已说依止决择。觉分决择今当说。颂曰。
依二乘大乘 由二十七相
正方便当知 建立于觉分
论曰。依声闻独觉二乘及依大乘建立觉分。由二十七种相正方便应知。何等名为二十七种正方便。谓系属所缘正观方便。舍离染污摄净方便。修治内心调顺方便。引发出世正法方便。彼无间缺方便。真实现觉方便。证余寂灭方便。入所知方便。入断方便。通达不净无乐有苦方便。学圆满方便。于境无散观察方便。圣教不坏方便。摄智所知彼果方便。愿方便。悲愍有情方便。修治智方便。法现观方便。能治所治进趣方便。福德资粮积集方便。成熟有情方便。摄一切菩萨道方便。引发威德方便。引发言教方便。广大甚深心积习方便。远离匮法业方便。安住有情涅槃二界方便。复次颂曰。
身等三差别 彼影像随观
由闻等三智 念法无迷惑
论曰。当知身等各有三种差别。身三种者。或有身分自性不净如身内分。或有身分相似清净如身皮分。或有身分变坏不净。如命终已青瘀等身分。受有三种者。所谓苦乐不苦不乐。心有三种者。谓乐等。受相应法有三种者。谓黑白杂彼影像随观者。如寻思经说于彼身等影像随观。与所知事同分类故。名为影像。所言随者。是相似义。又此随观即是三智。谓闻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如是三智由念力故。于彼增上缘修多罗等法无有迷惑。是故说名念住于身受心法。由念力住故。复次颂曰。
彼所治九种 作意当知二
修差别有三 二种无失坏
论曰。当知诸念住有九种所治障。一不厌离。二不作意。三止观随烦恼。四沉下。五不能堪忍。六于少劣知足。七忘失教授。八违犯戒行。九弃舍欲乐增上猛利诸妙善轭。又于修念住有二种作意。谓不缓作意。不染作意。经言。炽盛者此显第一。正智忆念除世间贪忧者此显第二。又此第二能除三种杂染。何者名为三种杂染。一犯戒因缘心生变悔。由此障故能令初时心不得定二内心惛略。由此障故虽已得定心于所缘忘失沉没。三外心散乱。由此障故虽证胜法而着世间名闻利养。或未能证胜进之法心生忧恼。修差别有三者。修诸念住各有三种。谓于内外俱身等随观。又复于身或唯观影像。或以影像比类于身。或复和合总观。如于身三种如是乃至于法亦尔。又有二种于诸念住无有失坏。一初无失坏。谓不散乱。由此力故能善发起。二后无失坏。谓无增上慢。由此力故善修究竟。复次颂曰。
为断于沉掉 相应道二种
观察舍烦恼 及为尽三爱
论曰。于念住修位中。为断沉掉故应修二种相应道。如比丘尼经及取自心相经说。云何比丘尼经说。如彼经言。为断沉没故应当思惟少分可爱清净相貌。为断掉动故复应略摄。云何取自心相经说。如彼经言。由不取自心相故令心沉没。由取少分可爱外相故沈随烦恼暂时断息。然心未得定复更略摄其心。见沉没过复取外相。见掉动过后复更取自心之相。尔时能断沉掉随烦恼心得正定。略摄其心取自心相。离沉掉故。
复次由相应道观察故。能舍烦恼应知。如鷃经说。故彼经言。所言鷃者。喻行者心行非所行处者。喻彼行者思惟可爱境界。被鹞所执者。喻彼行者为贪缠所执。鷃怨诉者。喻彼行者心生变悔。暂放舍者。喻彼行者贪缠暂息。土块者。喻五取蕴。大场垄者喻无常观。窟穴者喻通达真如观。唤鹞子者喻观察作意鹞迅来者喻彼贪缠将现在前。入窟穴者喻思惟真如观。鹞自苦害者喻随眠断。
复次此相应道当知能尽三爱。谓助伴爱。利养爱。后有爱。为对治此故显我与法无有差别。复次颂曰。
为断增上慢 味所依颠倒
及三心趣入 修习于念住
论曰。为欲对治增上慢故。为欲对治爱味所依定故。及为对治四颠倒故。修习念住。为对治增上慢者。如经说。唯应于此身受心法若住忆念。乃至或唯有智。或唯有见。或唯系念。此增上慢有二种。谓于未断身等粗重障起。及于未圆满止观俱品治起。为对治爱味所依定者。如经说。无所依止故。为对治颠倒故者。如经说。于诸世间无少执取。由颠倒断故。更不复执少五取蕴为常为乐为我为净。又为三心趣入修习念住应知。谓游行聚落时心趣于出。住愦闹时心趣远离。处于静室心趣涅槃。又趣出生死趣离烦恼乐寂灭故心趣涅槃。
显扬圣教论卷第二十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四
如是已说觉分决择。补特伽罗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由根等差别 建立五唯二
假设五应知 三事成圆满
论曰。当知由根等差别故建立五种唯二。如经中说。由缘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缘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缘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缘唯二行故唯二补特伽罗可知。行者谓修所引习气。又假设补特伽罗应知。由五种因。一由种性故。谓可救不可救。二由趣入故。谓声闻乘等。三由学故。谓学无学。四由得故。谓住四果及三向。五由过失功德故。谓有障无障具缚不具缚。又由三事故建立三满。一根满。谓不动法。二定满。谓得灭定。三果满。谓阿罗汉。
如是已说补特伽罗决择。果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证转依不起 二因果无退
三因故断常 三果三因记
论曰。由证转依故诸烦恼不起。当知转依说名为断。又由二种因故果无有退。谓若未永害烦恼种子证阿罗汉。不应道理故。若已永害烦恼种子即应烦恼必定不生。种因无故。又三因缘故断是常性。一无戏论故现见戏论。是无常性二清净真如之所显故。犹如真金调柔之性。三烦恼不生性。前后无别故。又三种果由三因故如来记别。一证净记别。谓预流果。由得见道四证净故。二喜处记别谓一来果。将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随念记别。谓不还果。已得根本定现见诸天众与梵众等共兴言论随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圆满故。如是已说果事决择。功德决择今当说。颂曰。
建立诸功德 由十七增上
彼差别无边 治所治障故
论曰。当知由十七种增上力故建立功德。一由愍有情增上故。谓四无量。二由六障净增上故。谓解脱胜处遍处。此中解脱为方便由余故成满。六障净者。一变化障清净。由前二解脱。二最极现法乐住障清净。由第三解脱净与不净皆清净显现故。三往还障清净。由第四解脱。四引无诤等圣功德障清净。由第五解脱。五诸漏及有障清净。由第六第七解脱。六寂静最极住障清净。当知由第八解脱。三由知时往增上故。谓无诤功德。四由观察所知增上故。谓愿智。五由言教增上故。谓无碍解。六由六处善巧增上故。谓六神通六处善巧者。一引摄善巧。二审听语言善巧。由此善巧以彼语言论难折伏为说正法。三欲解随眠善巧。四来善巧。五往善巧。六解脱善巧。七由他信增上故。谓诸相好。八由三障清净增上故。谓四种遍清净。三障者。谓所依障。所缘障。心智障。九由一切问记增上故。谓诸力。十由摧伏一切他论增上故。谓诸无畏。十一由于所摄众无偏党增上故。谓诸不护。十二由能摄化徒众增上故。谓诸念住。十三由于一切时显现一切智者所作增上故。谓永拔习气。十四由于所应化不过时增上故。谓无忘失法。十五由日夜六反观察世间增上故。谓大悲。十六由超过声闻独觉增上故。谓诸不共佛法。十七由成诸如来所作事增上故。谓一切种妙智。又此诸功德对治所治障差别故。当知无边差别。复次颂曰。
思惟义乐苦 作意及安住
艰难与相貌 殊特非殊特
论曰。彼诸功德。若所对治。若能对治。皆应思惟。云何思惟。所谓若义若乐若苦若作意若安住若艰难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
此中思惟义者。谓慧到彼岸义所摄诸句有五种所为义。一为于说者起恭敬义。二为摄众义。三为于言教起尊重义。四为叙述事义。五为于真实义教起多所作义。
又一切法有三种义。谓能增益义。所增益义。及法性义。如色有三种能增益色所增益色及色法性。如是一切处应知。
复有三轮理趣义宣说诸法。谓依世俗谛理趣。宣说作者。宣说作具。宣说作业。如施者施行受施物者。谓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受者。如是一切处应知。
复有四种理趣言教义。一差别理趣言教。二建立理趣言教。三无异理趣言教。四无作用理趣言教。此中差别理趣者。谓色乃至一切种智性差别。建立理趣者。谓五种建立。一趣入建立。二教授建立。三学建立。四证得建立。五过失功德建立。无异理趣者。有六种。一有非有无异。谓色与色空性。如是一切处应知。二更互无异。谓诸蕴更互相望。如是一切处应知。三世无异。谓于前际观中后际。如是一切处应知。四补特伽罗无异。谓诸有情展转相望。五障治无异。谓常无常乃至流转寂灭。六文字无异。谓名身等。无作用理趣者。谓三轮清净。随于诸处无有作者真实可得。无有作具亦无作业。无有补特伽罗能说无法可说。无补特伽罗能学无法可学。无补特伽罗能证无法可证。无补特伽罗能住过失及与功德。亦无所住无取无法。如是一切。
复有二种无量义。一发起问论无量。二回向无所得无量。
又为对治三种处所故。说不应住色义。乃至不应住一切法义。三种处所者。一执着处所。二随转处所。三戏论慧行处所。
复有三种无相义。一无体无相。二非彼体无相。三不显现无相。如无相。如是无性无自体不生不灭无所执着无所为作无所摄受应知亦尔。
复有三种有所得义。一事有所得。二有所得有所得。三无所得有所得。如有所得。如是有执着为作戏论取见计执应知亦尔。
复有三种有所得义。一自体有所得。二不远离有所得。三不推析有所得。复有三种无所得义。一自体无所得。二远离无所得。三推析无所得。如无所得。如是空无执着无为作无戏论无取无见无计执应知亦尔。复有三种无所得义。一有性无所得。二彼体无所得。三不显现无所得。无所得者。推求诸法不见自性。非一切种都无所得。然于遍计所执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依他自相。
又复经言。无所得相应故者。若无所得彼相应耶。应作四句。或无所得非相应者。谓如有一于广大事都无所得。或有相应非无所得者。谓由世间道修诸善法。或无所得亦相应者。谓由出世间道修诸善法。或非无所得亦非相应者。谓染污及无记法现在前。
复有五种不正取义。谓补特伽罗不正取。法不正取。变异不正取。损减不正取。差别不正取。
复有四种言教义。一言定意不定。二意定言不定。三言意俱定。四言意俱不定。
复有二种所对治义。一解脱门所对治。谓分别相愿。二到彼岸所对治。谓悭吝犯戒忿恚懈怠散乱恶慧。
复有二种空所对治义。谓十六种邪想现行及十四种相缚。
复有二种到彼岸行义。谓世间有所得行。及出世间无所得行。又复世间到彼岸行但是相似非真实。如相似。如是有毒有障无方便应知亦尔。当知出世间到彼岸行与此相违。
复次若略说慧到彼岸自体义。当知由三种相。一所依相。二所缘相。三行相。所依相者。谓菩提心。所缘相者。谓色等法。行相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世间行者。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等行。出世间行者。谓无所得相应行。复有三种波罗蜜多善积集修义一以一切智性相应作意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以诸波罗蜜多安住实际。三于实际而不作证。
复次如说此心不可思议故者。何因缘故不可思议。谓由此所依由此所缘令心安住。此俱无性故。若是无性即是清净亦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若有性若无性。及与彼心若是异性若不异性故。
又复一切戏论行相。三因缘故令心流转。一由亲近故。二由所缘故。三由建立故。亲近故者。谓得报时执持所依所缘故者。谓领受种种境界。及起作种种加行。建立故者。谓无始时来妄想熏习。
复有四种分别义。一有分别。二无分别。三二分别四不二分别。
复有四种无分别义。一愚痴无分别。二非情无分别。三无作用无分别。四法性无分别。
复有二种言教义。谓世俗言教。胜义言教。世俗言教者。谓差别建立二种理趣。胜义言教者。谓无异无作用二种理趣。
复次于胜义谛中不可宣说。于言说中当知有三种相。一相相。二杂染相。三清净相。
又由三种遍知相现观诸法。三种相者。一假立。二了别。三彼唯量。诸菩萨等以何为乐。谓众生摄益为乐。以何为苦。谓众生损恼为苦。以何为作意。谓思惟一切众生利益事为作意。以何为住。谓以无所分别为住。
复次菩萨摩诃萨有十二种艰难之事。聪睿菩萨应当了知。一者于违越法式众生。若罚若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二者方便现行苦逼恼事。防护自心令不起烦恼。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三者无量众生现前求索现在所有非法财物。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四者菩萨唯有一身。无量众生诸所作事。同时现前请为助伴。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五者处放逸处。若处世间可爱妙定。若生天上令心调顺。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六者常求遍作利众生事。而于此事无力无能。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七者愚钝谄诈刚强众生。若为说法若复弃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八者常于生死见大过失。为利众生而不应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九者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多分失念命终。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十者未证增上清净意乐。他来求索最极第一所珍爱事。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十一者种种意见种种乐欲众生现前。若教示若弃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十二者常行最极不放逸行。而不尽断一切烦恼。是诸菩萨艰难之事。
若诸菩萨遭遇如是艰难之事。或应观其轻重。如其所应建立方便。或应简择补特伽罗。或应励力摄受随因缘转。若发正愿或复制心令不纵逸。或应住心猛利观察。不生厌倦而自安忍。或慈悲故心生放舍。或应发起炽然精进。或复思惟善权方便。如是正对治善巧。菩萨摩诃萨虽遇如是诸艰难事正现在前。而无怯怖自正能免。
复次有五种真实菩萨相。由成就此故入菩萨数。云何为五。谓哀愍众生常说爱语。所作勇决。舒手惠施能善剖析甚深义节哀愍者。有二种性。一者乐欲。二者正行。言乐欲者所谓菩萨于诸众生起利益意及安乐意。言正行者。谓诸菩萨于众生所如其欲乐随力随能以身语业而行摄化。是名哀愍。爱语者。欢喜慰喻宣布恩德。是名菩萨于诸众生常说爱语。所作勇决者。谓威猛无怯成就胜力。是名菩萨所作勇决。舒手惠施者。若诸菩萨行广大施行无染施是名菩萨舒手惠施。若诸菩萨善能发起四无碍解正方便智。是名菩萨能善剖析甚深义节自体。
复有五种殊特五种非殊特菩萨相。如前摄净义品中说。
又于功德事中依止大乘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种性如来说 多佛与一乘
五种及十种 六六种道理
论曰。种性差别大乘言教是如来说。于一时间多佛出世及一乘性。如其次第五种十种六种六种道理应知。
问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答谓一切界差别可得故。无根有情不应理故。同类譬喻不应理故。异类譬喻不应理故。唯现在世非般涅槃法不应理故。
云何一切界差别可得故。谓佛所说诸有情界。有种种非一有情界。有下劣胜妙有情界。有声闻乘等般涅槃种性有情界。有不般涅槃种性有情界。
云何无根有情不应理故。谓不可说由此道理亦应得有无根有情。何以故。以无根者。如外地等非有情故。
云何同类譬喻不应理故。谓不应言如刹帝利非刹帝利等种类可转。及那落迦非那落迦等趣性可转。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种性亦应可转。何以故。刹帝利等及那落迦等。具足一切种类界性及诸趣界性故。般涅槃不般涅槃二种种性更互相违故。彼若无有诸界性者。彼应毕竟不可回转。是故同类譬喻不应道理。
云何异类譬喻不应理故。谓不可说如于彼彼地方所。或先有彼彼金银铜铁盐等物类种性后便无有或先无后有。如是般涅槃法种性亦应先有后无先无后有。何以故。若有此理顺解脱分应空无果。是故异类譬喻亦不应理。
云何唯现在世非般涅槃法不应理故。谓不应言于现在生虽非般涅槃法于余生中复可转为般涅槃法。何以故。无般涅槃种性法故。又若于此生先已积集顺解脱分善根。何故不名般涅槃法。若于此生都未积集顺解脱分善根。云何后生能般涅槃。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种性有情。
问云何应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说。答由十种因故。一先不记别故。二今不可知故。三多有所作故。四极重障故。五非寻伺境界故。若不先闻不能如是寻思计度。是故若言是余所说。不应道理。六证大觉故。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八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者成过失故。九缘此为境如理思惟对治一切诸烦恼故。十不应如言取彼意故。
问云何应知于一时间有多如来出现于世。答由六因故。一无量有情同于一时发大觉愿现可得故。二无量有情同修方便菩提资粮现可得故。三更相障碍不应理故。四菩提资粮同时圆满俱出世间。应道理故。五次第出现不应理故。六毕竟不成不应理故。
问何故如来宣说一乘。答由六因故。一即彼诸法约无差别相说故。二约无分别行相说故。三众生无我及法无我平等故。四解脱平等故。谓差别求者有事虚妄分别烦恼对治所缘法性不相违故。五善能变化住故。六行究竟故。复次颂曰。
诸佛妙功能 彼果土清净
解脱与法身 等不思无上
论曰。一切如来于一切所作事功能平等。又彼功能果。佛国土清净解脱身及法身一切诸佛皆平等。皆不可思议。皆无有上应知。复次颂曰。
虽不用加行 先愿力所引
依无为发起 所作无二相
论曰。依止无为法身。虽无加行功用。由本愿力之所引故。任运发起一切如来所作佛事。譬如行者从灭定起。又此所起佛事当知是无尽相。非生死相亦非涅槃相。
云何素怛缆藏。云何毗奈耶藏。云何摩怛履迦藏。颂曰。
宣说诸事法 别解脱分别
诸法相十一 是经律本藏
论曰。诸佛世尊唯依摄事显了诸法。是名素怛缆藏。问何等名摄事。答谓四事九事二十九事何等四事。谓闻事归趣事学事菩提事。九种事者。一假立有情事。二彼所受用事。三彼受生事。四彼生已住事。五彼染污清净事。六彼种种差别事。七能说者事。八所说法事。九众会事。二十九种事者。谓于遍摄九事经中依杂染品说有四事。一摄诸行事。二即于此中次第转事。三即于此中立众生想后转因事。四即于此中建立法想后转因事。又依清净品说有二十五事。一于所缘境安住事。二即于此中劬劳事。三心安住事。四现法乐住事。五出一切苦所缘方便事。六彼遍知事。此有三种。谓颠倒依处遍知故依有情想于外有情邪行依处遍知故。内离增上慢依处遍知故。七修依处事。八作证事。九修习事。十彼坚固事。十一彼行相事。十二彼所缘事。十三观断未断善巧事。十四彼散乱事。十五彼不散乱事。十六不散乱依处事。十七修习无倦方便不远离事。十八修习胜利事。十九此坚固事。二十摄贤圣品事。二十一摄贤圣品所远离事。二十二真实通达事。二十三证涅槃事。二十四于善说法律中所得世间正见超过一切外正见事。二十五不修习此退减事。此由于善说法律中不修习故名为退减。不由邪见过失故。
复次佛世尊为诸声闻及诸菩萨说别解脱及广分别别解脱相应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种相略摄菩萨别解脱应知。一者宣说受持轨则。二者宣说波罗阇已迦处事。三者宣说毁犯处事。四者宣说毁犯体性。五者宣说无犯体性。六者宣说出所毁犯。七者宣说舍律仪事。
复次佛世尊以十一种相显了分别开示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为十一种相。一世俗谛相。二胜义谛相。三菩提分法所缘相。四此行相。五此自体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领受显了相。八此障碍法相。九此随顺法相。十此过患相。十一此称赞相。
世俗相者。当知宣说补特伽罗。宣说遍计所执自性。宣说诸法作用业具等相。胜义相者。当知宣说七种真如相菩提分法。所缘相者。当知宣说一切种所知事。
此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观察行。何等为八。一观察谛行。二观察建立行。三观察过失行。四观察功德行。五观察理趣行。六观察流转行。七观察道理行。八观察广略行。谛者。谓真如。建立者。谓若建立补特伽罗。若建立遍计所执自性。若建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论。若建立隐密显了记论。过失者。谓佛所说诸杂染法非一种种差别过失。功德者。如佛所说诸清净法非一种种差别胜利。理趣者。有六种理趣。如摄事品已说。流转者。谓三世三有为相及与四缘。道理者。谓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若由诸因诸缘故。诸行生起及随显说。是名观待道理。若由诸因诸缘故。诸法若证得若成满。若彼已生能起业用。是名作用道理。若由诸因诸缘故。所立所说所摽举义。得成立得正解。是名证成道理。此复略有二种。一清净。二不清净。清净者。由五种相。不清净者。由七种相。五种清净相者。一现量所得相。二依止现量所得相。三引自类譬喻相。四成就相。五善清净言教相。此中一切行无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法无我性是诸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刹那性。后世有性。净不净业不失坏性。此依粗无常现量所得。依有情种种差别业现量所得。及依苦乐有情净不净业现量所得。由此现量所得故。比类所不现见法。是名依止现量所得相。若于内外诸行中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生灭相。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于外事中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兴盛衰坏相。如是等类是名引自类譬喻相。即现量所得相及引自类譬喻相。此二于所成立一向决定故。当知即名成就相。若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说。如言涅槃寂静。如是等类是名善清净言教相。此中有五种相。能表真实一切智者。何等为五。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者。正实声名流布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者成就十力断诸有情所有疑网。四者自称具足四无所畏。不为一切他论难屈。又能摧伏一切外论。五者于其法律八支圣道及四沙门果等可得。如是出现故。妙相故断疑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真实一切智者。如是于证成道理中。由现量故。由比量故。譬喻故。成就故。至教量故。由此五相名为清净。七种不清净相者。一余分同类所得相。二余分异类所得相。三一切同类所得相。四一切异类所得相。五引异类譬喻相。六不成就相。七不清净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所得相。若相貌若自体若业若法。若因若果等。同异之相。或随一分更互同异之相。是名余分同异类所得相。或决定更互异相。是名一切异类所得相。若并譬喻有余分同类所得相。及有一切异类所得相。由此相于所成立义不决定故。说名不成就相。若并譬喻有余分异类所得相。及有一切同类所得相。由此相于所成立义不决定故。亦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净道理观。此观不清净故不应修习。不清净。言教相者。谓诸言教自性不清净应知。法尔道理者。谓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安住无变。是名法尔道理。略广者。谓先说一句法。后后以无量句展转分别显了究竟。
此自体相者。所谓能取若行若缘菩提分法四念住等。是名此自体相。得此果相者。谓若世间出世间烦恼断果。及所引发世间出世间功德。是名得此果相。
此领受显了相者。谓由解脱智故。即领受此所得果相。及广为他显说其相。是名此领受显了相。
此障碍法相者。谓若修菩提分法时。能为障碍染污之法。是名此障碍法相。此随顺法相者。谓即于此菩提分法能为随顺多所作法。是名此随顺法相。
此过患相者。谓能障碍所有过失。是名此过患相。
此称赞相者。谓随顺法所有功德。是名此称赞相。随所有处。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种相。显了分别开示诸法。是名摩怛履迦。复次颂曰。
诸相与断灭 无失坏方便
彼二果差别 是诸经略义
论曰。当知诸经义略说有五种。一相。二断灭。三无失坏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别。此五略说如善生经。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种事俱为美妙者。是美妙相断灭有二种。谓欲取断灭及依事。取断灭者。此言兼显二种无失坏方便。二种无失坏方便者。谓若落须发乃至趣于非家。若尽诸漏乃至觉受。我生已尽。乃至广说。彼二果者。谓无失坏方便果。寂静性差别者。谓五种寂静差别。一诸缠寂静。二世间离欲寂静。三顺下分寂静。四顺上分寂静。五依事寂静。为显此故。于彼经中说伽他曰。
诸比丘美妙 寂静离诸漏
离欲离系缚 无执受涅槃
任持最后身 摧伏魔所使
复次颂曰。
略说瑜伽道 缘所闻正法
奢摩他与观 依影像成就
论曰。若略说瑜伽道。当知多闻所摄。正法为境界。奢摩他毗钵舍那为自体。依止影像及依止事成就。如薄伽梵说。有五种法能摄一切瑜伽行者诸瑜伽地。谓持住明镜及与转依。当知闻正法是持所缘。是住止观。是明影像。是镜事成就。是转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