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医径

Paladin...大约 174 分钟医藏松崖医径程颉阶

松崖医径

明 程颉阶


凡例
卷上
杂病准伤寒治法
伤寒伤风辨证
伤寒证
伤风证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
伤寒伤风传至肌肉
传筋
传少阳
传阳明经
传三阴经
结胸

蓄血
发黄
发斑

伤寒治法
伤寒坏病变证
伤风附
辨伤寒潮热形证死诀
辨外证九候死诀
入患门察形证诀
六经分属病证
治病合用药方

卷下
中风(一)
中寒(二)
中暑(三)
中湿(四)
感冒(五)
内伤(六)
郁证(七)
痰饮(八)
咳嗽(九)
疟证(十)
泄泻(十一)
痢(十二)
呕吐恶心(十三)
吞酸(十四)
嘈杂嗳气(十五)
梅核气(十六)
水肿鼓胀(十七)
虚损(十八)
劳怯(十九)
头痛(二十)
心痛(二十一)
腹痛(二十二)
腰痛(二十三)
气证(二十四)
疝气(二十五)
痛风(二十六)
目病(二十七)
咽喉(二十八)
齿病(二十九)
血证(三十)
汗证(三十一)
心跳惊悸(三十二)
消渴(三十三)
便浊遗精(三十四)
淋闭(三十五)
秘结(三十六)
黄疽(三十七)
痔漏(三十八)
疮疡(三十九)
妇人不孕(四十)
胎前(四十一)
产后(四十二)
小儿(四十三)

古昔圣神。御极海内。熙熙焉如登春台。人臻寿域。此曷繇故。太和融液。沦肌理。浃肠肾。六气不侵而灾眚不作。禀气含生之属。靡不百体坚强。而相愉佚于耄耋期颐。中世虐政日逞。上薄天和。而民乃有夭札疵殇。自非诊脉候。治方药。霜露之恙。何所底止。故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生之耳。古来医术。自岐黄卢扁而下。如河间东垣丹溪仲景节钱薛诸氏。无虑数十家。大都神术妙解。几于见垣。不可轩轾。而我歙宗人松 公。夙蕴弘猷。蜚英甲第。抱康济斯民之念。扶颠持危之情。肫肫无已。镌有医径。探本推原。条分缕析。精入三昧。直与河间东垣诸君。并驱争先。久而板蠡散遗。未广其传。予幡阅诸书中。得其存帙。抚髀叹曰。何事使仁者寸腔恻隐。救世热肠。不为弘敷哉。盖径者。径约直捷之谓也。取途便而奏效速。用力微而成功博。矧其分门别类。有一病则次一脉。按一脉则着一方。病者千变万态。而或汤或散或饮或丸。治法层见迭出。不必远稽古籍。近搜旁门。惟按类推求。如持左券。夫天之生爱万物。靡不欲其皆荣而无瘁。皆息而无消。然合辟相乘。时序必至。所恃有体天之心。培物之命。

为医药者救疗之。调摄之。令上苍生爱常存。而王者熙 不坠云尔。是书也。药无不投之剂。人无不医之疾。即素不谙医者。时一展卷。治方 然毕具。信乎初学之指南。涉海之斗杓。而穷原探本之快捷方式乎。今天子方垂悯黎元。而万方喜更生之会。得医径之书而广传之。是亦寿域春台之一助也。予不事篡辑。不为较订。但循其旧式而更新之。以俟同志者采焉。

龙飞天启乙丑春月之吉方叔居士程开社撰

凡例

●治病之要。不过切脉辨证处治三者而已。三者之中。又以切脉为先。苟切脉有差。则临证施治。

未免有实实虚虚之患。但脉有七表八里九道。形状颇多。形同实异。未易尽之。令将各脏脉证。

姑举其要。括而为图。虽不能强邃奥妙。以尽古人之本指。初学据此而行。由是而驯至乎古圣人之全书可也。

●脉名二十有四。非深于其道。及有所授受者。未易识也。先贤谓脉道虽多。而浮沉迟数四目。

足以该之。然迟数之中。又有虚实冷热之分。今以迟数属浮沉。以虚实冷热属迟数。曰滑。曰实。曰紧。

曰弦。曰洪。曰长。曰促。曰牢。曰动。实热之候也。曰芤。曰微。曰缓。曰涩。曰伏。曰濡。曰弱。

曰短。曰虚。曰结。曰代。曰细。虚冷之候也。今括为图说。各具其证与处药治病之方于下。

●以五脏及命门。分为六图。各以腑附之。俱分浮中沉三候。浮沉之中。又分迟数平。迟数之中。

又分虚实冷热。至于中与平。则随其高下而准。准于肌肉之上。为浮为表。肌肉之下。为沉为里。肌肉之间。为半表半里。是之谓中。各以类相从。徐者为迟。疾者为数。无力者为虚。有力者为实。迟为阴。阴冷也。郁则生热。数为阳。阳热也。郁则生寒。初学据此。以求其病。亦庶几矣。

●古人方。固有为一病而设者。亦有数处用者。如四君子汤。可以补气。可以调气。又可以降气。

凡涉于气证者。皆可用之四物汤。可以补血可以调血。又可以止血。凡涉于血证者。皆可用之前辈云。肝肾同归于一治。愚谓心肺亦当同归于一治。有如八味丸之类。既可以补肾。又可以补肝。

金花丸之类。既可以治心。亦可以治肺。肾也。肝也。心也。肺也。既可以通治。而脾也。独不可以通治乎。脾居中州。贯乎四脏。故善治四脏者。未有不治乎脾。此承气汤之类。又能治四脏之邪者。

为是故也。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无不如是。故此一书。皆摘人所常用之方。互可相通者。填注于各证之下。编成序次。使人易于披阅。或病证时有出入。又当以意消息。互相假借而用可也。

●如旧方分两与今不同。谓一分者。即今之二钱半也。谓一字者。即今之二分半也。谓一升者。即今之一茶盏也。又皆总开若干。仓卒用药。未免有布算之劳。今于各方之下。悉准今之权量。作一剂折算。

●人有大小老少。病有新久浅深。故医者因之而酌为衡量。是以旧方汤液剂量。有用二三钱者。

有用四五钱者。有用七八钱者至一两者。用药概用大剂。病者请药。辄喜大剂。殊失古人之意。

按局方中劫药至多而剂量至少。如嘉禾散。隔气散。以二钱为剂。五香散。秘传降气汤。以三钱为剂。他方中多不过四钱五钱而止。又按东垣脾胃论。于除风湿羌活汤。每服称三钱。升阳散火汤。

每服称半两。古人制方。或增损。或应病。率以轻剂为则。治之不愈。然后用重剂焉。于偏寒偏热。峻下之方。既以中剂为率。又在用药者临时制宜以加减云。

●按仲景活人书。为医方之祖。其用姜皆有分两。及有不用姜者。今世药剂。每服皆用姜三片。

无服无者。故于用姜条下。必开其数。不开者不须用。于本方外加药有合用姜者。又在临时去取。

●炮制药料。自古各有法制。今不别立篇目。就于各方当制之药下细注。临用之际。必须依法制度。

不可厌烦而轻率忽略以误人也。

●云用水一盏。即今之茶盏也。约计半斤许。凡用水仿此为准。

●布列五脏命门六图并系方之外。又立各证。散购诸家秘藏妙方。皆愚尝试应效。备录于后。

欲使学人执衡之有权耳。谚云传方优于施药。同志君子。知忱之非沽名也欤。

●集是书外。又集脉法指明一帙。医论集粹一帙。有志未梓。姑俟优暇云。

卷上

★ 杂病准伤寒治法

人病不止于伤寒。而特立伤寒一法。凡有病而治之。皆当准此。以为之绳度也。

★ 伤寒伤风辨证

伤寒无汗。恶寒面色惨。脉浮、紧。鼻壅闭而干。伤风自汗。恶风面色光泽。其脉浮而缓。鼻注清涕。凡遇新得之病。须要如此别之。

★ 伤寒证

足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以少阳、阳明、太阳三经通论。则此经为表。以本经专论。又当分表之表、表之里之异焉。此经受邪最先。外来之邪。莫甚于寒。寒不伤卫。而伤荣。卫不受伤则强。寒主收敛闭藏。所以无汗。无汗卫强。表之实也。太阳之经。有标有本。标病。则身热。

本病。则恶寒。凡伤寒邪。其候必头项痛。腰脊强。脉浮疾。大略与内伤同。内伤则右关以上。脉大于左口腹为之不利。伤寒则左关以上。脉大于右。鼻息为之不利。一二日宜麻黄汤主之。此特举其常数而已。然有一日之内。就传经者。亦有二三日。只在一经者。不可越经而治。

★ 伤风证

风。阳邪也。风喜伤卫。卫既受伤。则腠理为之不密。所以自汗而恶风。与寒邪伤人不同。寒为肃杀之气。其色必惨。风为鼓舞之气。其色必和。各从其类也。卫者。外卫也。对荣而言。为表之表。对无汗而言。为表之虚。脉来浮缓。

然其所可对者。经络标本而已。是以头项腰脊俱疼。身表亦为之热。一二日间。宜用桂枝汤主之。其传经与伤寒无异。当以脉证辨之。但桂枝汤颇燥。非通于脉者。不可用也。遇此经症。莫若用易老神术汤。尤为稳当。

★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

太阳症。头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无汗。本伤寒也。又感风邪。其脉浮、缓。是伤寒见风也。太阳症。头项腰脊俱疼。发热。恶风。自汗。本伤风也。又感寒邪。其脉浮、紧。是伤风见寒也。旧用各半汤。今用九味羌活汤。

伤寒。伤风。始得之症不同。至传经皆同。故此后混为一治。

★ 伤寒伤风传至肌肉

太阳经。伤寒。伤风。失于解表。则传肌肉之间。肌肉之间者。卫荣之下是也。

卫荣属太阳之标。肌肉属阳明之标。邪传至此。当三二日发。其经夹鼻。络于目 额中。从头下至足。行身之前。以太阳一经而论。则卫为表之表。荣为表之里。以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而论。则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为表之裹。太阳为表之表也。去太阳未远。其脉尚浮。已入阳明。其脉乃长。未至阳明之本。是以几几而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恶寒症已罢。不可纯用辛热之剂以发之。若误用麻黄桂枝。则有发黄等症。葛根汤主之。

★ 传筋

风寒之袭人。有伤经之邪。有传经之邪。其伤经之邪。在卫则桂枝汤。在荣则麻黄汤。其传经之邪。在肌肉。则葛根汤。在筋。则用大青龙汤。高下浅深各不同。盖荣卫为表之表。肌肉为表之里。至于筋。邪入深矣。恃其未入腑。故亦属表之里焉。表症未已。故头项腰脊强痛。身发热脉浮紧。里症将作。故烦躁引饮。过饮则停水。所以大青龙汤内。用石膏以解烦躁。用杏仁以去水逆。其有身热呕哕。脉来浮而滑者。则用小青龙汤主之。

★ 传少阳

身之后属太阳。身之前属阳明。身之侧属少阳。邪之袭人。在太阳。则恶寒。在阳明。则恶热。

少阳居中。介乎二者之间。其经循胁络于耳。始于目锐 。终于窍阴交膻中。邪传至此。一寒一热。

胸胁痛。耳聋。呕逆。脉弦。太阳在标。可汗而解。麻黄汤是也。在本可渗而解。五苓散是也。阳明在标。可以解肌。葛根汤是也。在本可下而解。三承气汤是也。独少阳居中。不表不里。开窍于胆。

有入无出。故禁发汗。禁下。禁利小便。唯宜和之以小柴胡汤。然此方冷热均平。从乎中而治也。

苟里证居多。表证居少。又非此方所能也。当治之以大柴胡汤。

★ 传阳明经

邪之伤经。有高下之不同。邪之传经。有浅深之不一。高则桂枝汤。下则麻黄汤。浅则葛根汤。

青龙汤。半深半浅。则小柴胡汤。深则大柴胡汤。三承气汤。自柴胡汤以前。皆表之剂也。自小柴胡汤以后。皆下之剂也。未入腑发之。固有微甚矣。已入腑下之。岂无轻重乎。故大柴胡汤。治二分里一分表。小承气汤。治痞实两证。调胃承气。

治痞燥实三证大承气。治痞满燥实四证。各各不同也。苟不审而行之。不失之过。则失之不及矣。

夫岂可乎。

★ 传三阴经

阳经有太阳、少阳、阳明。阴经有太阴、少阴、厥阴。治阳经顺而易。治阴经逆而难。所以易者。以其治可得而一也。所以难者。以其治不可得而一也。何也阳经之邪。始寒而终热。有一定之法。人所易知。阴经之邪。或寒而或热。无一定之法。人所难知。苟无所辨。欲下之则有可温之说以拒之于中。欲温之。则有可下之说以挠之于内。二者交战于胸中。殊无定见。岂不误人性命乎。殊不知阴经之邪有二。有自阳经而传来者。有不自阳经而直中者。自阳经而传来。则为热邪。

不自阳经来而直中。则为寒邪。热邪为病。在太阴。则腹满。而嗌干。在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在厥阴。则烦满而囊缩。脉皆沉疾而有力。是其经虽阴而证则阳矣。其少阴厥阴。虽有厥逆之症。而内则实恶热而欲得凉也。寒邪为病。在太阴。则腹满而吐利。不渴。在少阴。则吐利欲寐。

足胫寒而小便色白。恶寒 卧。或脐腹间痛。在厥阴。则手足厥冷。小腹痛。吐利而寒。脉皆沉细而无力。是其经既阴而症又阴也。其少阴。厥阴。虽有燥有烦干渴之症。终是恶寒而大小便利也。

二者之邪。其始之所得。既不同。其终之所至。亦不同。以此别之。若睹黑白。何难之有哉。大凡临症在两似之间。必须审其得病之始。自阳经传来。或六七日。或十数日得。以上阳邪之候。必须下之。以承气辈。不自阳经传来。而直中之。初病之间遂得。以上阴邪之候。必须温之。以四逆之辈。庶免实实虚虚之祸。而人无夭札之患矣。

★ 结胸

(以下皆坏症也)

病属于阳。脉必浮数动滑。当以汗解。医反攻里。里虚则邪气因之而入。动于膈中而为结胸。

心下硬满痛。脉沉疾有力。或如柔 状。或心中懊 。或喘。或舌上燥。而或汗出际颈而还。或水结心下。其兼见之证虽不同。而为结胸之证则一。按之而痛。或痛甚。手不可近。太阳标发热。

与本经头痛所传者。大陷胸汤。太阳标与阳明经潮热所传者。大陷胸丸。太阳标与少阳经胁痛所传者。小陷胸汤。临症务要审详。

★ 痞

痞病属于阴。脉必沉涩弱微弦。误下之为痞气。按之不痛。谓之虚邪。其状心下妨满。唯所兼之证不同。故所用之方。亦不得而同也。兼热。则用黄连大黄泻心汤。兼冷热不调。则用黄连大黄附子泻心汤。兼阴盛阳虚。则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盖结胸之脉沉实。

其病谓之实邪。故下之也急。痞气之脉。关脉必浮。其病谓之虚邪。故下之也缓。彼用大黄则煎之。乃取其气味浓。此用大黄则渍之。取其气味之薄。虽然亦必脉疾而证热。然后用此法。否亦不得以易而试之。其余悉皆阴多阳少者。盖为病发于阴。是以然也。名为泻心。非泻心火之热。泻心下之痞也。读者毋以辞为主焉。

★ 蓄血

阳明证。禁利小便。误之则蓄血下焦。禁发汗。误之则蓄血上焦。未至太阳本。五苓散不中与也。而与之。则亦成蓄血焉。外此又有不当汗而汗之。为衄血。为唾血。当汗而不汗之。为呕血。为吐血。种种各异。蓄血上焦。必显血证。不待辨而可明也。蓄血中下二焦。本证多有不显。

不容以不辨焉。大凡得此症候。小便自利。一也。大便褐色。二也。狂言见鬼。小便淋。三也。

小腹满痛。四也。其人如狂喜忘者。五也。不思水。或漱水不欲咽。六也。轻则桃仁承气汤。重则抵当汤。在上则犀角地黄汤。凉膈散加地黄。中则桃仁承气汤。下则生地丸。或抵当汤丸。

务以一方对一病。毋容差失。

★ 发黄

脾属土。其色黄。其性湿。以是知黄为脾病也。湿气在里。复瘀热于外。脾胃蒸湿不散而生。

谓之湿黄。当汗不汗。当利小便而不利小便之过也。病属阳症。而误用温药而生。谓之干黄。湿黄则一身尽痛。色如黄金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渴不欲饮。干黄则一身不痛。色如橘样。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阳明则茵陈蒿汤。兼太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兼少汤。柏皮汤。若夫阴证发黄。亦当有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可也。

★ 发斑

(阴症附条下)

斑之为病。其候至重。有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而发。有下之太迟。热蓄胃中而发。有病属阳。

用热过多而发。有冬月太暖。人受不正之气。至长夏而发。凡得此症。切不可发汗。若误汗。重令开泄。更增斑烂必矣。在肌葛根橘皮汤。在面。阳毒升麻汤。在身。阳毒玄参升麻汤。若黑斑。

非药所能也。辨此证。当于胸腹求之。若手足之间。或有蚊子所啮。则难凭据。果是斑证。病人两手脉来浮洪紧数。必有所苦。其斑先红后赤。果是蚊子所啮。病患两手脉来恬静和缓。必无所苦。其斑先红后黄。以此求之不能遁其情矣。

★ 病

(阴 附条下)

病。属太阳经。先曾中风。又感寒湿二气而然。大发湿家汗。亦致此焉。发热恶寒与伤寒似。但项背反强硬。口噤如痫状。此为异耳。身热足寒。项颈强急。恶寒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强者。属太阳。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属阳明。一目或左右视不正。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属少阳。无汗刚 也。大黄加独活防风汤。有汗柔 也。桂枝加川芎防风汤。太阳兼阳明。

防风当归散。所谓汗之。止之和之。各随其强。此之谓也。

★ 伤寒治法

太阳标病。身热。恶寒。头痛腰背强。无汗。脉来浮紧。麻黄汤主之。

太阳经病。与阳明标病。鼻干恶热不恶寒。脉浮而长。葛根汤主之。

太阳经病。身热。头痛。项脊强。恶寒。烦躁饮水。脉浮紧。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经病。身热头痛。项背腰脊强。恶风。心下有水气而呕哕。脉来浮紧。小青龙汤主之。

以上四条皆表证发汗药也伤寒五六日。胸胁满痛。喜呕。往来寒热。脉弦而数。少阳经病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至十余日不解。胸胁满痛而呕。少阳经病也。日晡潮热。大便结而燥。

脉数而颇沉。大柴胡汤主之。

目疼。鼻干。发热而不恶寒。大渴而大便未结。脉浮而长。白虎汤主之。

若脉来长而带浮。背微恶寒。无他表证而渴者。阳明经病也。白虎东加人参主之。

伤寒头痛。项背腰脊强。恶寒。渴而饮水。小便不利。脉来浮紧。太阳本病也。

五苓散主之以上五条和解药也身热。鼻干。身重。气短。腹满。潮热。不恶寒。谵言。谵语。心下痞。胸满。大便难。口渴。心烦。自汗。小便赤涩。脉沉而疾滑实长大。大承气汤主之。

身热。鼻干。内热。胃中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谵语。心下痞而实。腹中无转矢气。脉沉疾而有力。小承气汤主之谵语。身热。小便赤涩。渴而内热。大便难而不满。腹中有转矢气。

脉沉而疾滑实大。调胃承气汤主之。

以上三条入里下药也前此传阳经之邪。用药法也。失治则传入阴经。又具三阴经治例于后。

腹满实痛。嗌干。手足温。脉沉细实有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口燥。舌干而渴。足胫冷。脉沉疾有力。大承气汤主之。

烦满而囊缩脉沉疾而有力。大承气汤主之。

以上三条。三阴经下药也。

心下结硬而痛。兼项背强。如柔 状。自汗直视。脉沉实而疾。大陷胸汤主之。

心下结硬而痛。兼懊 不宁者。

心下结硬而痛。直至小腹。兼舌燥而渴。潮热而烦者。

心下结硬而痛。兼头汗自出。头以下无之。小便不利。或发黄者。

心下结硬而痛。兼连胸胁满痛。但微汗出而无大热者。

心下结硬而痛兼喘者。

以上六证。俱大陷胸汤主之。若非脉沉实而疾。与大便闭结。用不可行也心下结硬。按之而痛。兼有热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下结痛。无热证而脉弱者。此寒实结胸也。枳实理中丸。主之若脉沉实者。三物白散主之。

以上八条。治结胸之药也。

心下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而疾。兼热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兼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胃中不和。兼干呕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兼干呕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以上五条治痞之药也小便利而赤。大便下如豚肝黑色。即褐色也。其人如狂状。桃仁承气汤主之。

小便赤而利。其人欲狂。大腹满痛。抵当汤主之。

身黄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状。

身热而烦喜忘。大便黑色。

有热小腹满。小便大便自利。四证俱抵当汤主之。

血结胸中心下。手不可近。为中部蓄血。及无寒热胸满。饮水不欲咽。喜忘昏迷如狂二证。

俱桃仁承气汤主之。以上蓄血下药也。必脉沉疾。方可投之。

胸中痛。手不可近。实者犀角地黄汤主之。若虚不能饮食。黄芩芍药东加生姜黄 主之。

以上必脉虚洪细数。方可投之。

以上七条治蓄血之药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大茵陈汤主之。

小便不利。发热而渴。茵陈调五苓散主之。

小便自利。四肢沉重。渴欲引饮。栀子柏皮汤主之。

寒热往来。一身尽黄。小柴胡加栀子汤主之。

少阳太阳阳明三经合病。身热不去。小便自利而烦。麻黄黄连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将欲发黄。急用瓜蒂散搐入鼻中。出黄水可也。

以上六条。治黄之药也。

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而为阴黄者。理中东加茵陈蒿主之。

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蒿东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

烦躁喘呕不渴。茵陈蒿东加陈皮半夏白朮生姜茯苓主之。

四肢遍身疼者。茵陈蒿东加附子甘草主之。

肢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蒿东加附子甘草干姜主之。

身冷汗不止者。茵陈蒿东加附子干姜主之。

服前药未已。脉尚伏者。茵陈蒿东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

以上七条。治阴症发黄之药也。若脉微气弱。俱依仲景三经药方。加一味茵陈蒿。尤为稳当。

肌中斑烂。多咳而心烦。但呕清汁。脉浮洪。葛根橘皮汤主之。

面上斑烂多。阳毒已成。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见鬼。下利咽喉痛。下脓血。

脉浮大数阳毒升麻汤主之身上斑烂多。热甚烦躁。谵语喉痹肿痛。阳毒玄参升麻汤主之。

少阳阳明合病发斑。浑身壮热。百节疼痛。升麻栀子汤主之。

通治斑症。消毒犀角饮子主之。或麻黄葛根汤至稳。

阴证有斑。阴毒升麻鳖甲汤主之。大建中汤尤妙。

以上六条。治斑之药也。

项背反张。口噤发热无汗。反恶寒。脉浮紧者。各刚 。麻黄如独活防风汤主之。

项背反张。口噤发热。自汗不恶寒。脉浮缓者。名柔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主之。

汗下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浮弦。少阳经病。小柴胡加防风汤主之。

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脉浮长。太阳兼阳明病。防风兼当归散主之。

项背反张。脉沉而细。口噤。太阴 也。心腹痛。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主之。

阴 脉微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胀目摇口噤。附子散主之。

阴 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脉来微细。桂心白朮汤主之。

阴 闭目。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脉来微弱。附子防风汤主之。

阴 一二日。面肿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不出。阴气内伤。脉来微弱。八物白朮散主之。

小续命汤。共治 病之要药也。须看虚实经络加减用之。

以上九条。治 之药也。

虚邪传于胸中。结痛懊 不得眠。栀子豉汤主之。

身热邪气内传。心中烦而不眠。栀子干姜汤主之。

以上二条。治懊 之药也。

★ 伤寒坏病变证

太阳标病中风。身热头痛。项强恶风。误下之。前证仍在。加以自汗而喘。胃气不和。脉浮而弱。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标本病。头痛项强。自汗恶风。身寒。脉浮而微。误汗之。遂漏不止。小便。

难而清。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标本病。头痛自汗恶风。误下之。胸满脉促。前证仍在。桂枝加芍药主之。若脉微而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风误汗之。脉浮而缓。反浮而洪。自汗。用桂枝不能止。形似疟。一日再发。

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太阳病。身热头痛。脉浮而紧无汗。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已经发汗。表证未除。协热而利。其脉尚浮。桂枝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身热恶风。项背强而脉浮。误下之。腹满痛而利。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腹满而痛实。不自利。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标病。头项腰背疼。脉浮紧。已发其汗。多漏不止。加喘而无大热者。不可用桂枝。宜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主之。

厥阴标病。伤寒阴结。不大便六七日。大下之。结已去。脉不浮。反沉而迟。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脓血。利不止。为难治也。若温之则咽喉痛。唯麻黄升麻汤主之。

太阳脉浮。自汗恶风。伤寒误下之。利不止。脉浮大而长。葛根加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伤寒。已发其汗而少瘥。过经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

大便结硬。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太阳经伤寒。误下之。里未实。胸满气痞。小便清而不利。不当渴而汤。头汗出。往来寒热。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太阳病伤寒。发汗后表解。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也。当散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太阳经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及脉沉紧。而误汗之。

以动其经。身如振摇。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汤主之。

太阳经病伤寒。传里未实。反吐下之而不解。热结于内而微恶风。脉尚浮。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表未解。当汗。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当以理中丸和之与理中丸益甚。邪在下焦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伤寒头痛。当以药汗之。误以火迫切而致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自汗。当与桂枝汤。服药后不解。胸中痞气上冲不得息。寸脉浮。胸中有寒也。瓜蒂散主之。

伤寒发表攻里。表证解。心下痞硬。噫气未除。旋覆代赭汤主之。

阳明经病自汗。医又攻之。小便当不利。今反自利。津液内竭。虽大便硬干燥。宜蜜煎导之。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喉痛。甘草汤主之。不愈。桔梗汤主之。

少阴病咽中生疮。言语声不出者。苦参汤主之。

少阴病咽痛下利脉微。白通汤主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少阴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或咳或呕。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三四日以上。经病渐好。但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病患手足厥冷。心下满而烦。寸脉作紧。瓜蒂散主之。

厥阴四肢逆冷。心下悸者。内伤冷水故也。茯苓甘草汤主之。

★ 伤风附

伤风面色光泽。发热头背腰脊疼。自汗恶风。脉浮缓。桂枝汤主之。非恶风不可用。设在两疑之间。莫若用神术汤主之。

辨伤寒潮热形证死诀

合汗不汗。令病患九窍闭塞而热闷乱者死。

合泻不泻。令病患腹胀满。身虚肿者。死。

合灸不灸。令病患阴疝凝。待上冲者。死。

不汗强汗。令病患鼻塞吐血。心肝受损者。死。

不泻强泻。令病患肠滑者。死。

不灸强灸。令病患火气入肠。五脏受邪者。死。

★ 辨外证九候死诀

患人头有汗。身体不凉。焦躁极者。死。

患人自觉骨髓热。口出气粗。肤虚肿者。死。

患人肠胀大呕者。死。

患人汗出如油转出不流口噤战者死。

患人先手足焦。口唇裂。舌黑鼻塞者。死。

患人心下闷。上气喘粗。胃气逆者。死。

患人汗不出。鼻塞不通者。死。

★ 入患门察形证诀

凡人患入门到床前。病患自在冷笑者。死。

患人四肢沉重。昏咳噫慢者。死。

患人扶着。身重如石强叫者。死。

患人眼目盲。谓之神光脱者。死。

患人小肠荣卫不行胞络者。死。

★ 六经分属病证

心图病证

头风热 半身不遂 手足战 风眩晕 肩胛风 拘挛顽麻疼 痛 痫证

冷气痛 寒干胞络痛 不耐风寒

五心烦热 内热

煎厥

气短气促

吐血 咳血 咯血 嗽血 衄血

诸痛

胃口痛 胸背胀痛 肩背项痛 痞满

虚烦 不能劳役 心悬如饥 盗汗

兀兀欲吐 呕哕

干渴 疮疡 疥癣 丹瘭瘾疹 口舌疮

眼目

弩肉烂弦 翳膜 昏朦

闷乱

神不宁

伏梁

肝图病证

牙关不利 半身不遂 瘫痪 中风 面热头大腮肿

冷泪 小腹冷痛 厥煎

湿

通身骨痛

热气上攻头目 发热日间潮作

目暴发赤肿

筋脉缓弱 筋弛无力 四肢不收

痰气壅塞 腹中漉漉有声

腹胁虚胀 小腹胀满

胁下有死血痛 左边发热死血停滞

诸痛

心下满痛 胁痛应心背 疝气 胁肋走痛

癖 癖积发热

头晕 夜梦鬼交

烂弦倒睫 常欲瞑目肾图病症

腰腿膝无力 遗精淋沥白浊 阳事不举 少精 眼黑昏暗劳则小水赤 精滑不耐久 咯血困乏脚弱 手足酸盗汗

遗精白浊

小便如泔精出如膏 得热则梦遗 精脱白浊

冷气冲逆 小肠气

胀满

小肠胀满 小腹痛满 小腹满 小腹坚硬

诸痛

骨节腰疼 背膊酸疼足麻 偏坠寒疝 小腹冷痛 耳重偏正头风 腰痛

癃闭 小水赤 尿血 小水频

气 瘕 奔豚气

耵耳 耳鸣

肾泄

肺图病证

垂肩风 顽麻

痰嗽 怯寒 牙冷痛 内热外热

发热闷乱

烦躁 四肢热 骨蒸 咽喉干 皮肤干燥

大便不通 胸中热壅

嘈杂吐水

胸中气滞 气逆 气促 上焦胀 热喘

自汗 气短 瘦弱 寒热交作 肺痿 津液不到咽

咳嗽

嗽 嗽脓血 喘嗽

呕逆

呕逆吞酸

喉肿痛

上胁积气

丹疹 疮痒 疥癣

脾图病证

吐泻喘渴燥 热烦

上饮下便 夜间发热 黄胆 气喘烦热欲吐 大便不通热壅 消中

脏腑不调 口失滋味 不能动作 不思饮食 精神短少 发热好眠

胀满

浮肿 气不升降 腹胁胀痛 水肿皮黄 心腹胀满

伤食

伤冷食 宿食不化

呕吐

咳逆哕 吐逆

吐泻

腹中不实常泻 吐水 泻下完谷 脾泄 反胃 暴泄 霍乱 干霍乱

噤口痢 赤白痢 里急后重

疟 疟

寒热

肌热怯寒 寒热身体消瘦

当脐有积

诸痛

四肢痛 骨节烦疼 牙痛 腹痛肤泠

嘈杂恶心 寒痰停聚口唇生疮 牙齿宣露

命门图病证

下元冷 小腹下冷冲心 背恶寒

自汗发热 小水热痛 脚热红肿 足下热 小水赤五心烦热

癖气 气上呕逆

羸弱少力 脱精 面色痿黄 阴虚发热 精神短少 昏花耳 鸣寐汗多惊 下虚头面如火唇口干燥 痿软劳瘵

足下有火冲入小腹昏冒

水气

腰脚浮肿 身体沉重 脐内声吼大小便不利 脐下动悸 下黑粪 小水遗沥 小水不通

多吐痰

臀尻足腿疮肿

心部证治之图

〔心经〕手太阳手少阴〔引经药〕 本独活〔脏腑平脉〕手小肠脉洪大而紧手心经脉浮大而散

〔虚〕补药。当归熟地黄 紫石英 〔实〕泻药。山栀子 赤茯苓

〔冷〕温药。桂心 细辛 〔热〕凉药。黄连 生地黄手太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盗汗汗出过多〔大建中汤〕四〔小建中汤〕二十四○肩背无力不能久坐〔十全大补汤〕二十七○气短气促上焦虚〔十全大补汤〕二十七○七情内伤冷气痛痰塞咽〔四逆汤〕七〔四七汤〕四十二(热)○寝时头汗五心烦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虚烦口干〔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实〕有力(冷)○风气拘挛手足顽麻不仁〔乌药顺气散〕九十三〔八味顺气散〕九十七○心下胃口痛满闷〔草豆蔻丸〕一百三十八(热)○头痛风热耳聋〔彻清煎〕八十六○肩背项骨疼〔通气防风汤〕六十四手太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皮肤灼热不耐风寒〔补中益气汤〕六十一(热)○风眩头晕〔川芎散〕一百十四○手足战掉语言謇涩神昏气乱〔羌活愈风汤〕二十九○血腥气吐血咳血咯血〔易老门冬饮〕七十九〔实〕有力(冷)○疥癣疮肿丹瘭瘾疹〔复元通气散〕一百十一○疟病〔小柴胡汤〕十四○半身不遂口眼 斜〔省风汤〕三十九(热)○弩肉侵睛赤眼烂弦〔散热饮子〕八十一○口舌生疮〔导赤散〕八十八○疟疾发渴〔小柴胡东加天花粉〕十五○口干舌苦闷乱煎厥〔导赤散〕八十八○胸中热闷兀兀欲吐〔凉膈散〕一百九

〔心〕小肠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手少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多言则咳气短神昏〔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健忘神不宁〔归脾汤〕四十六○不能劳役手足酸软动作多汗肌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热)○翳膜遮睛视物昏花〔蝉花无比散〕九十九〔实〕有力(冷)○伏梁积〔助气丸〕百二十六○胸中如刀刺痛〔七气汤〕三十五〔四七汤〕四十二○胸背胀痛不能转侧〔七气汤〕三十五○气逆呕哕饮食不下〔苏子降气汤〕三十○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一十三(热)○垂肩风肩痹疼〔通气防风汤〕六十四○咽干津液少〔八物汤〕五十五手少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手足战筋惕肉 似风〔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热)○心悬如大饥之状〔平补镇心丹〕百五十七○嗽血面赤〔易老门冬饮〕七十九○衄血〔犀角地黄汤〕二十二〔实〕有力(冷)○客寒干胞络痛而呕〔七气汤〕三十五(热)○头面如火燎视物昏 〔凉膈散〕百九○五痫〔朱砂滚痰丸〕一百二十五○内热引饮〔凉膈散〕一百九○郁冒闷乱〔金花丸〕一百四十五

〔妇人〕诸病属心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肝 〔血崩〕见肝肾

〔小儿〕诸病属心准大人治 〔惊热〕又见肝

肝部证治之图

〔肝经〕足少阳足厥阴〔引经药〕柴胡柴胡〔脏腑平脉〕胆脉弦大而浮肝脉弦而长

〔虚〕补药 当归阿胶酸枣仁苦参 〔实〕泻药。桃仁柴胡青皮

〔冷〕温药。吴茱萸 山茱萸 〔热〕凉药。龙胆草足少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胁痛应心痛〔木香顺气汤〕六十○腹胁虚胀〔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六○目迎风冷泪〔明目细辛汤〕七十三(热)○赤眼烂弦卷毛倒睫〔神效黄 汤〕七十五〔实〕有力(冷)○风寒稽留痰气壅塞〔青州白丸子〕百三十一○胁下痛〔草豆蔻丸〕百三十八〔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牙关不利四肢拘急〔小续命汤〕九○半身不遂〔小续命汤〕九○胁下 癖起自小肠〔肥气丸〕百四十九〔助气丸〕百二十六(热)○筋痿骨痛五心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足少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筋弛无力眩晕〔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热)○筋软不能行履〔清燥汤〕七十一○目睛不和头重晕〔地黄丸〕百十八○左瘫右痪〔补阴丸〕百五十一〔羌活愈风汤〕二十九〔四白丹〕百六十四〔二丹丸〕一百五十六〔实〕有力(冷)○通身骨节疼痛〔羌活胜湿汤〕六十九○心下满痛或寒或热〔小柴胡东加青皮枳实山栀〕十六(热)○目暴发赤肿〔洗肝散〕九十○胁下有死血痛〔犀角地黄汤〕二十二○中风眩晕语言謇涩牙关紧急便溺阻碍〔防风通圣散〕百五

〔肝〕胆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足厥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胀逆拘急面黑筋露〔当归四逆汤〕五○肾不足精自出夜梦鬼交〔八味丸〕百十九○筋脉弱不能劳视物不明阴痿阴囊湿痒〔八味丸〕百十九○身体痛如被打〔真武汤〕二十一○小腹结硬冷气冲上〔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六(热)○身体重痛〔羌活胜湿汤〕六十九〔实〕有力(冷)○小腹胀满〔吴茱萸内消丸〕百二十七○疝气〔蟠葱散〕九十四〔盐煎散〕九十一(热)○身体左边头面热死血停滞〔桃仁承气汤〕二十三〔左金丸〕百四十七〔泻青丸〕百五十三○痞积发热痛吐酸醋〔左金丸〕百四十七足厥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伏阴在内常欲闭目〔四物东加桂〕五十一(热)○四肢不收不能起于床手足渐麻〔八物汤〕五十五○〔大秦艽汤〕四十○疟疾发作吐逆烦渴〔小柴胡汤〕十四〔实〕有力(冷)○胁下走痛手不得近〔小柴胡东加枳壳〕十七○悬饮支饮腹中漉漉有声逆气〔二陈东加黄连〕四十五(热)○左边瘀血发热日间静晚下甚〔防风通圣散〕百五○客风面热头大腮肿〔防风通圣散〕百五○热气上攻头目赤肿痛苦〔洗肝散〕九十〔消毒散〕一百

〔妇人〕诸病属肝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心肾命门 〔带下〕又见肾命 〔血崩〕又见心肾命 〔 瘕〕又见肾命

〔小儿〕诸病属肝准大人治 〔惊风热〕又见心

肾部证治之图

〔肾经〕足太阳足少阴〔引经药〕 本羌活独活肉桂〔脏腑平脉〕膀胱脉洪滑而长肾脉沉而软滑

〔虚〕补药。熟地黄葫芦芭五味子山茱萸 〔实〕泻药。猪苓泽泻

〔冷〕温药。附子吴茱萸肉桂益智 〔热〕凉药。知母黄柏地骨皮足太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下虚阳事不举〔还少丹〕百五十八○冷气冲逆吐痰不已〔黑锡丹〕百五十九○腰腿膝无力阴囊湿痒〔八味丸〕百十九〔牛膝丸〕百四十六○脏寒真气不足少精〔还少丹〕百五十八○夜梦鬼交遗精淋沥白浊怯劳〔巴戟丸〕百二十(热)○劳则小水赤少涩滞〔地黄丸〕百十八〔八味丸〕百十九○小便色如米泔精自出如脂膏〔小菟丝子丸〕百三十〔八味丸〕百十九〔实〕有力(冷)○腰膝痛〔牛膝丸〕百四十六○小腹内胀痛〔木香蹋气丸〕百四十〔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热)○小便赤涩不通〔六一散〕九十六○便毒疳疮〔六一散〕九十六〔滋肾丸〕百五十二足太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眼赤暗少精神〔补益肾肝丸〕百十七(热)○得热则梦遗精自出〔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背膊酸疼足麻痹〔大羌活汤〕七十二○咯血困乏无力〔四物汤〕五十〔四物东加炒蒲黄〕五十四〔地芝丸〕百四十八〔实〕有力(冷)○上焦虚耳作脓〔补益肾肝丸〕百十七(热)○淋癃闭〔六一散〕九十六〔导赤散〕八十八○阴卵肿大小色变〔滋肾丸〕百五十二○小水数而赤甚则尿血膀胱蓄热溺则茎中痛〔四物东加木通〕五十二

〔肾〕膀胱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足少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脚弱胫酸〔无比山药丸〕百十六○腰痛〔青娥丸〕百十五○精气不足及不固〔离珠丹〕百六十一〔金锁镇元丹〕百六十○小腹虚寒作痛〔沉香鹿茸丸〕百二十八○肾泄〔无比山药丸〕百十六(热)○耳重偏正头疼〔补益肾肝丸〕百十七○白浊〔巴戟丸〕百二十〔实〕有力(冷)○偏坠寒疝〔天真丹〕百六十二○阴疝 气 瘕〔蟠葱散〕九十四〔盐煎散〕九十一○石肾〔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川苦楝散〕百十二○小肠气〔川苦楝散〕百十二(热)○足下时热如火表则恶寒〔黄连黄柏知母丸〕百五十五足少阴〔沉〕重接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耳作蝉鸣须发脱落〔八味丸〕一百十九(热)○手酸脚软盗汗〔地黄丸〕百十八○精滑不耐久〔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实)有力(冷)○奔豚气〔奔豚丸〕百五十四○小腹满痛应心背〔川苦楝散〕百十二(热)○小腹满上支两胁痛〔四物东加青皮〕五十三○小水频而少或赤涩〔导赤散〕八十八○小腹坚硬关格不通〔茯苓琥珀汤〕七十六

〔妇人〕诸病属肾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心肝命 〔带下〕又见肾 〔血崩〕又见心肝命

〔小儿〕诸病属肾准大人治 〔疳〕又见命

肺部证治之图

〔肺经〕手阳明手太阴〔引经药〕葛根白芷升麻葱白〔腑脏平脉〕大肠脉浮短而滑肺脉浮涩而短

〔虚〕补药。阿胶天门冬麦门冬人参五味子 〔实〕泻药。桑白皮杏仁

〔冷〕温药。白豆蔻藿香 〔热〕凉药。黄芩石膏手阳明〔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腠理疏自汗〔十全大补汤〕二十七〔黄 建中汤〕三〔桂枝汤〕一○水气气短不足以息〔四君子汤〕四十七(热)○虚热或寒热反作〔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实〕有力(冷)○背膊劳强垂肩风〔羌活胜湿汤〕六十九○胸中壅滞〔温中汤〕五十六○寒痰作嗽〔参苏饮〕八十五〔二陈汤〕四十四〔理中丸加半夏〕百二十三(热)○胸中痰火嘈杂吐水〔二陈东加黄连〕四十五〔小半夏汤〕二十六手阳明〔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皮肤疮痒得汤则快〔败毒散〕八十九(热)○虚喘气促〔易老门冬饮子〕七十九○皮肤不仁丹毒瘾疹〔大羌活汤〕七十二○伤暑发热呕吐闷乱〔清暑益气汤〕六十七○咳嗽多痰吐〔参术调中汤〕七十四○咽喉干〔麦门冬饮子〕八十〔实〕有力(冷)○呕逆〔小柴胡东加竹茹〕十九○丹毒疥癣痛痒〔败毒散〕八十九〔治风煎〕八十七(热)○喉肿痛〔甘桔汤〕三十四○胸中出血烦躁〔犀角地黄汤〕二十二

〔肺〕大肠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手太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皮毛聚而落瘦弱〔十作大补汤〕二十七○少气肺痿〔四君子东加五味子〕四十八○肤冷怯寒〔桂枝东加人参〕二(热)○四肢困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津液不到咽〔四君子东加五味子桔梗〕四十九〔实〕有力(冷)○右胁有积〔助气丸〕百二十六○上焦寒浊气在上 胀〔木香顺气汤〕六十○大寒犯脑牙齿痛〔白芷散〕百七(热)○皮肤不仁顽麻〔疏风汤〕六十三手太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呕逆吞酸〔小柴胡东加吴茱萸〕二十(热)○骨蒸劳瘦咳嗽潮热面赤〔黄 鳖甲散〕百四○嗽浓血痰中带红丝如线成痿〔补肺散〕九十八〔麦门冬饮子〕八十○皮肤干燥日渐黑瘦〔麦门冬饮子〕八十〔实〕有力(冷)○内热外寒〔大羌活汤〕七十二(热)○喘嗽〔泻白散〕百二○热喘〔金花丸〕百四十五○胸中热壅喘息粗大〔凉膈散〕百九

〔妇人〕诸病属肺准男子治

〔小儿〕诸病属肺准大人治

脾部证治之图

〔脾经〕足阳明足太阴〔引经药〕葛根升麻升麻芍药〔腑脏平脉〕胃脉浮长而滑脾脉缓而大

〔虚〕补药。人参黄 白朮 〔实〕泻药。大黄芒硝赤芍药

〔冷〕温药。干姜吴茱萸益智仁 〔热〕凉药。石膏芒硝足阳明〔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口失滋味不美寒热〔理中汤〕八○腹中不实常泻水谷〔理中丸〕百二十二○冷泻腹疼〔附子理中丸〕百二十九○病久不能食脏腑不调中气不运〔理中丸〕百二十二○食饮不下下即吐逆〔橘皮汤〕五十七〔黑锡丹〕百五十九○腹冷腹皮底下痛〔理中汤〕八(热)○四肢骨节烦疼劳役所伤〔补中益气汤〕六十一○邪热不杀谷上饮下便〔补中益气汤〕六十一〔实〕有力(冷)○四肢痹痛麻木不仁〔蠲痹汤〕三十六○咳逆哕〔橘皮干姜汤〕三十七〔丁香散〕百十三(热)○宿食不消胃口疼〔草豆蔻丸〕百三十八足阳明〔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肌热如火心下怯寒〔十全大补汤〕二十七○伤冷食成霍乱〔四君子汤〕四十七(热)○禁口痢〔香连丸〕百三十四○伤暑身体烦热〔清暑益气汤〕六十七○伤暑吐泻喘渴烦躁〔清暑益气汤〕六十七〔胃苓汤〕六十八〔香薷饮〕八十三○胃口痛眩运吐水〔草豆蔻丸〕百三十八〔实〕有力(冷)○浮肿肿满如鼓〔七气浓朴汤〕三十八(热)○痰作四肢痛〔控涎丸〕百三十六○三焦填塞气不升降〔中满分消丸〕百四十一○风毒牙疼牙龈肿〔独活散〕百六○昼则明了夜则发热〔小柴胡东加生地黄〕十八〔麦门冬饮子〕八十○唇干燥生疮〔人参石膏汤〕四十三〔白虎汤〕十

〔脾〕胃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足太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手足酸软行走欹斜〔四君子汤〕四十七〔黄 汤〕五十八○脾泄〔理中汤〕八○腹疼肤冷足胫肿〔温中汤〕五十六○寒痰停滞阴阳阻隔〔理中汤〕八(热)○饮食所伤劳役过甚腹胁胀满短气〔升麻顺气东加黄柏〕六十六○牙齿宣露动摇劳役尤甚〔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四君子汤〕四十七〔补中益气汤〕六十一○虚热发不思饮食〔益黄散〕百三〔实〕有力(冷)○反胃食入即吐〔五膈宽中散〕九十二〔桔梗汤〕三十三〔木香散〕百一十○水肿皮黄身重〔五淋散〕九十五〔煮枣方〕百六十五○伤食心腹疼胀〔温中汤〕五十六〔槟榔丸〕百四十二○痰饮嘈杂恶心〔茯苓汤〕四十一足太阴〔沉〕重接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水泻注水〔胃苓汤〕六十八○冷食内伤〔益胃散〕百一(热)○气喘烦热欲吐〔朱砂安神丸〕百二十四○日高后身发潮热懒动作好眠睡〔升阳散火汤〕七十○食后思睡精神短少〔补中益气汤〕六十一○热来如坐甑中热去恶寒不已身体消瘦〔黄 汤〕五十八〔实〕有力(冷)○骨节疼痛饮食无味〔羌活胜湿汤〕六十九(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芍药汤〕七十七〔香连丸〕百三十四○宿食不消当脐有积〔痞气丸〕百五十○黄胆小便涩〔茵陈蒿汤〕十一○消中〔三黄丸〕百三十七〔金花丸〕百四十五○大便不通热壅〔大承气汤〕十二〔大柴胡汤〕十五

〔妇人〕诸病属脾准男子治

〔小儿〕诸病属脾准大人治

命门部证治之图

〔命门经〕手少阳手厥阴〔引经药〕柴胡柴胡〔腑脏平脉〕三焦脉洪散而急包络脉

〔虚〕补药。熟地黄 白朮沉香肉苁蓉 〔实〕泻药。地骨皮青皮

〔冷〕温药。附子肉桂 〔热〕凉药。地骨皮牡丹皮手少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羸弱少力面色黧黑〔十四味建中汤〕三十一○真气不足脱精〔巴戟丸〕百二十○下焦冷脚膝酸软〔八味丸〕百十九○小腹下冷气冲心〔四逆汤〕七(热)○小便频而少遗沥〔十全大补东加益智仁〕二十八○夜梦鬼交自汗发热〔巴戟丸〕百二十〔实〕有力(冷)○小腹气上呕逆恶心〔蟠葱散〕九十四〔茱萸内消丸〕百二十七(热)○腰脚重发浮肿〔五苓散〕一百八手少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上下不交元阳不固惊悸健忘〔八物定志丸〕百二十一(热)○足下发热入腹冲上头面颈多汗〔滋肾丸〕百五十二○癖气由小腹贯胁下或聚或散走移〔黄连黄柏知母丸〕百五十五○阴虚发热五脏齐损〔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地芝丸〕百四十八出血过多面色痿黄〔升阳去热和血汤〕五十九〔实〕有力(冷)○目中溜火视物昏花耳鸣寝汗憎风行步不正卧而多惊〔惊益肾肝丸〕百十七○下血便红〔四物汤〕五十(热)○小水热疼如沃汤〔五淋散〕九十五○香港脚发热红肿〔清燥汤〕七十一〔当归拈痛汤〕六十二

〔命门〕三焦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手厥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腰背肩痹痛头疼不能任劳〔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精神短少〔无比山药丸〕百十六○多吐痰唾〔无比山药丸〕百十六○时虽盛暑背尤恶寒〔四逆汤〕七(热)○小水赤五心烦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实〕有力(冷)○身体沉重疼痛〔真武汤〕二十一○脐下动悸内有水者〔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热)○脐下声吼大小便涩闭不利〔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手厥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气血不足颜色不意或唇口干燥〔双和汤〕三十二○咳嗽气少嗜卧渐成劳瘵〔地黄丸〕百十八(热)○房劳损冲任肾三脉足下有火冲入小腹昏冒〔金花丸〕百四十五〔补阴丸〕百五十一○痿软足不任脚胫肿〔清燥汤〕七十一○茎中作痛小水不通〔滋肾丸〕百五十二○臀尻足腿疮肿〔当归拈痛汤〕六十二〔实〕有力(冷)下虚憎寒每遇饮食后头面皆如水〔金花丸〕百四十五(热)○下焦蓄血时下黑粪〔桃仁承气汤〕二十三

〔妇人〕诸病属命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心肾肝 〔血崩〕又见心肾肝

〔小儿〕诸病属命准大人治 〔疳〕又见肾

★ 治病合用药方

汤类(饮煎附)

桂枝汤(一)

桂枝(二钱五分) 芍药 生姜(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云用水一盏。即今之茶盏也。约计半斤许。凡用水。仿此为准。)

桂枝东加人参(二)

本方加人参(一钱)

黄 建中汤(三)

黄 (蜜炒一钱) 桂枝(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又云三钱)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入饧糖一匙。再煎服。或呕者。中满者。勿用饧糖。

以甘故也。

大建中汤(四)

桂心(去皮一钱) 芍药 黄 (蜜炒) 半夏(汤泡各七分) 人参 当归(酒洗)

甘草(炙各二分) 附子(面裹炮一分五厘) 生姜(一钱六分) 大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当归四逆汤(五)

当归(酒洗) 桂(去皮各一钱) 芍药(酒炒) 细辛 通草(去皮) 甘草(各六分五厘)

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其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主之。

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六)

当归(酒洗) 桂(去皮) 芍药(酒炒) 细辛(各一钱) 通草(去皮) 甘草(炙各六分)

吴茱萸(汤泡五个) 枣(二枚) 生姜(二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四逆汤(七)

附子(泡七分五厘) 干姜(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服。未瘥。若急。更作一剂。

理中汤(八)

人参 白朮 干姜(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小续命汤(九)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酒炒) 白芍药(酒灼) 甘草(炙) 川芎 杏仁(去皮尖另研)

桂枝 生姜 防己(去皮各五分) 防风(去芦六分) 附子(童便煮去皮脐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白虎汤(十)

石膏(二钱八分) 知母(六分) 粳米(九钱) 甘草(一钱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八分热服。(口燥烦渴。脉虚者。加人参一钱)

茵陈蒿汤(十一)

茵陈(七钱五分) 栀子(三枚) 大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先煎茵陈减半。再入后二味。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大承气汤(十二)

浓朴(姜汁炒二钱) 芒硝 大黄 枳实(麦麸炒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先煎浓朴枳实。至一盏。再入大黄。取煎六分。去渣。再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投一服。

半夏泻心汤(十三)

半夏(汤泡一钱五分) 黄连(二钱五分)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七分) 干姜(一钱)

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二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小柴胡汤(十四)

柴胡(二钱) 黄芩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各七分五厘) 甘草(六分) 枣(一枚)

姜(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小柴胡东加天花粉(十五)

本方加天花粉(七分五厘)

小柴胡东加青皮枳实山栀(十六)

本方加青皮(去穰) 枳实(麦麸炒) 山栀(炒各五分)

小柴胡东加枳壳(十七)

本方加枳壳(麦麸炒五分)

小柴胡东加生地黄(十八)

本方加生地黄(酒洗七分)

小柴胡东加竹茹(十九)

本方加竹茹(三分)

小柴胡东加吴茱萸(二十)

本方加吴茱萸(汤泡七次五分)

真武汤(二十一)

芍药(二钱) 附子(炮去皮一钱) 生姜(七分五厘) 白朮 茯苓(去皮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犀角地黄汤(二十二)

犀角屑(一钱二分如无以升麻代之) 芍药(酒炒九分) 生地黄(酒洗二钱四分) 牡丹皮(一钱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桃仁承气汤(二十三)

桃仁(去皮尖研一钱) 大黄(二钱) 甘草(炙) 芒硝 桂心(各六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纳芒硝。再煎一二沸。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

小建中汤(二十四)

桂枝(一钱)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酒炒三钱) 大枣(一枚)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入饧糖一匙。再煎化服。

大柴胡汤(二十五)

柴胡(去芦二钱) 黄芩 芍药 半夏(汤泡七次各七分五厘) 枳实(麦麸炒) 大黄(各三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投一服。

小半夏汤(二十六)

半夏(汤泡一钱) 赤茯苓(去皮一钱六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姜汁一匙。再煎一、二沸温服。

十全大补汤(二十七)

人参(去芦) 白朮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黄 (蜜炙) 肉桂(去皮各五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十全大补东加益智仁(二十八)

本方加益智仁(去壳五分)

羌活愈风汤(二十九)

羌活 甘草(炙) 防风(去芦) 蔓荆子 川芎 麻黄(去节) 熟地黄(酒洗) 细辛枳壳(去穰麦麸炒) 人参(去芦)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当归(酒洗) 知母 地骨皮黄 独活 白芷 杜仲(姜汁炒去丝) 秦艽(去芦) 柴胡(去芦) 半夏(汤泡)

全胡(去芦) 浓朴(姜汁炒) 防己(去皮各二分半) 白茯苓(去皮) 黄芩 芍药(各三分五厘) 石膏 苍朮(米泔水浸) 生地黄 桂(去皮各一分五厘)

上细切为粗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欲汗。加制麻黄三分。如欲利。加大黄三分。如天阴雨。加生姜一钱。

苏子降气汤(三十)

当归(酒洗) 甘草(炙) 前胡(去芦) 浓朴(姜汁炒)

肉桂(去皮) 陈皮(去白各五分) 紫苏子(捣碎) 半夏曲(各一钱二分五厘)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

十四味建中汤(三十一)

当归(酒洗) 白芍药(酒炒) 白朮 麦门冬(去心) 黄 (蜜炙) 甘草(炙)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人参 川芎 肉桂(去皮) 附子(炮) 半夏(汤洗) 熟地黄(酒洗)

白茯苓(各三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双和汤(三十二)

白芍药(酒炒) 当归(酒洗) 熟地黄(酒洗) 黄 (蜜炙各七分) 川芎 肉桂(去皮)

甘草(各五分) 大枣(一枚)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桔梗汤(三十三)

桔梗 白朮(各八分) 半夏曲(一钱一分)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麦麸炒)

浓朴(姜汁炒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温服。吐渐止。气渐下。去木香散加芍药一钱二分。蜜炙黄 八分。如大便燥结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芒硝微下之。再服前药补之。

甘桔汤(三十四)

甘草(炙) 桔梗(米泔水浸各二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渣温服。

七气汤(三十五)

半夏(汤泡一钱五分) 浓朴(姜汁炒) 桂心(各九分) 茯苓(去皮) 紫苏 橘红(去白各六分) 人参(三分) 白芍药(七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蠲痹汤(三十六)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赤者) 黄 (蜜炙) 姜黄 防风 羌活(各九分)

甘草(三分炙)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橘皮干姜汤(三十七)

橘皮(去白) 通草 干姜(炒) 桂心 甘草(炙各九分) 人参(四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七气浓朴汤(三十八)

浓朴(姜制二钱) 甘草(炙) 大黄(炒各一钱) 枳实(麦麸炒一钱六分) 桂心(五分)

生姜(一钱) 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呕者。加半夏三分。

省风汤(三十九)

防风(去芦) 南星(生各一钱四分) 半夏(生用) 黄芩 甘草(炙各七分) 生姜(一钱)

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大秦艽汤(四十)

秦艽(去芦) 石膏( 各一钱) 甘草(炙) 川芎 当归(酒洗) 羌活 独活 防风(去芦)

黄芩 白芍药 白芷 白朮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白茯苓(各五分) 细辛(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天阴加生姜七八片 如心下痞。每服一两。内加枳实一钱。煎服。

茯苓汤(四十一)

茯苓(去皮) 人参 白朮(各一钱) 枳实(麦麸炒六分) 陈皮(去白八分) 生姜(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四七汤(四十二)

紫苏叶(七分) 浓朴(姜制一钱) 茯苓(去皮二钱四分) 半夏(汤泡七次一钱七分)

生姜(一钱) 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人参石膏汤(四十三)

人参(二分五厘) 半夏(汤洗) 栀子(炒) 黄芩(各四分) 川芎 白朮茯苓(去皮) 知母(各七分) 甘草(炙一钱四分) 石膏( 四钱一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二陈汤(四十四)

陈皮(去白一钱三分) 白茯苓(八分) 甘草(炙六分) 半夏(汤泡一钱三分) 黄芩(酒炒七分) 生姜(一钱) 乌梅(一枚) 一方加丁香(二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时热服。

二陈东加黄连(四十五)

本方加黄连(一钱)

归脾汤(四十六)

白朮 茯神(去皮骨) 黄 龙眼肉 酸枣仁(去壳炒各七分五厘) 人参 木香(各三分)

甘草(炙一钱五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温服。

四君子汤(四十七)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四君子东加五味子(四十八)

本方加五味子(五分)

四君子东加五味子桔梗(四十九)

本方加桔梗五味子(各五分)

四物汤(五十)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酒洗) 白芍药(酒浸炒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四物东加桂(五十一)

本方加桂(一钱)

四物东加木通(五十二)

本方加木通(去皮五分)

四物东加青皮(五十三)

本方加青皮(去穰麦麸炒五分)

四物东加炒蒲黄(五十四)

本方加炒蒲黄(一钱)

八物汤(五十五)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酒洗) 黄 (蜜炙一云人参) 白芍药(酒洗炒)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六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温中汤(五十六)

丁皮(一钱二分五厘) 干姜(炒) 丁香 白朮 陈皮(去白各二分五厘)

浓朴(姜制一钱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葱白三寸。荆芥五穗。煎七分。去渣热服。

橘皮汤(五十七)

橘红(去白) 浓朴(姜制各二钱) 藿香(六分) 白朮 葛根(各四分)

生姜(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黄 汤(五十八)

人参 黄 (蜜炙) 白朮 白茯苓(去皮) 白芍药(酒炒) 生姜(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吐者。加藿香。生姜陈皮去白。各五分。

升阳去热和血汤(五十九)

生地黄(酒洗)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炙甘草 黄 (各一钱) 当归身(酒洗)

苍朮(米泔水浸) 秦艽(去芦)

熟地黄(酒洗) 肉桂(去皮各三分) 陈皮(去白二分) 升麻(七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一方有白芍药一钱。

木香顺气汤(六十)

木香 草豆蔻(面裹炮煨) 苍朮(米泔浸各三分) 浓朴(姜制四分)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麦麸炒) 益智(去壳) 白茯苓(去皮) 泽泻(去毛)

干生姜 半夏(汤泡) 吴茱萸(汤泡七次) 当归(酒洗) 升麻 柴胡(去芦各一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补中益气汤(六十一)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各一钱炙) 当归(酒洗) 白朮 升麻 柴胡(去芦)

陈皮(去白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当归拈痛汤(六十二)

羌活 人参 苦参 升麻 葛根 苍朮(米泔浸各五分) 甘草(炙) 黄芩(酒洗)

茵陈蒿(酒洗炒各一钱二分五厘) 防风(去芦) 当归身(酒洗) 知母(酒洗) 泽泻(去毛)

猪苓(各七分五厘) 白朮(四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以美膳厌之。临卧再进一服。不须以膳厌。

疏风汤(六十三)

麻黄(去节二钱) 益智(去壳) 杏仁(制各六分五厘) 甘草(炙) 升麻(各三钱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热服。脚登热水葫芦。以大汗出。去葫芦。冬月不可用。

通气防风汤(六十四)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去芦) 防风(去芦) 甘草(炙各五分) 川芎 蔓荆子(各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查。空心温服。

调中益气汤(六十五)

黄 (一钱) 人参(有嗽者不用) 甘草(炙) 苍朮(米泔水浸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从阴养阳也) 橘红(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升麻(各二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功。盖病在四肢血脉。

空心在旦服是也。

升麻顺气汤去黄柏(六十六)

黄 (一钱) 半夏(汤泡六分) 甘草(炙) 升麻 柴胡(去芦各二分) 当归身陈皮(去白) 神曲(炒) 人参(各三分) 草豆蔻(四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

清暑益气汤(六十七)

黄 (汗少一钱) 苍朮(米泔水浸各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朮 陈皮(去白)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炒) 川归(酒浸) 青皮(去穰麦麸炒)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胃苓汤(六十八)

苍朮(米泔水浸)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 甘草(炙) 白朮 茯苓(去皮)

桂心 猪苓 泽泻(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羌活胜湿汤(六十九)

羌活 浊活(各一钱) 本(去芦) 防风(去芦)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加附子五分。重者加川乌五分。

一方有以上证。用本方加制黄柏一钱制附子五分。制苍朮二钱。

升阳散火汤(七十)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药 人参(各六分) 甘草(炙一分)

柴胡(三分) 防风(三分五厘) 生甘草(二分) 生姜(三片)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忌生泠等物。

清燥汤(七十一)

黄 (七分五厘) 黄连(五分) 苍朮(米泔水浸五分) 五味子(四粒) 白朮(二分五厘) 人参(一分五厘) 麦门冬(去心二分) 橘红(制二分五厘) 当归身(酒洗) 生地黄(酒洗) 神曲(炒各一分) 白茯苓(去皮一分五厘) 泽泻(二分五厘) 猪苓 黄柏(酒炒各二分) 柴胡(去芦五分) 升麻(一分五厘) 甘草(炙一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

大羌活汤(七十二)

羌活 独活 防己 黄芩 黄连 防风(去芦) 苍朮(米泔水浸) 白朮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三分) 知母(酒炒) 生地黄(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不瘥。再投二三服。

明目细辛汤(七十三)

麻黄根 羌活 防风(各八分) 川芎(二分)

生地黄(酒洗) 蔓荆子(各三分) 当归身梢 白茯苓(去皮) 本(各四分) 荆芥穗(五分)

细辛(少许) 红花(少许) 川椒(四粒) 桃仁(七个去皮尖研)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忌酒醋面。

参术调中汤(七十四)

人参 白朮 茯苓(去皮) 炙甘草 青皮(各三分) 桑白皮(去皮) 黄 (各四分)

五味子(十二粒)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 陈皮(去白各二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大热服。

神效黄 汤(七十五)

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七分) 甘草(炙) 白芍药(各九分) 陈皮(去白八分)

蔓荆子(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热服。

茯苓琥珀汤(七十六)

茯苓(去皮) 白朮 猪苓 泽泻 桂(各八分) 琥珀(一钱) 滑石(七分) 甘草(炙三分)

上细切为末。用长流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空心服。

芍药汤(七十七)

白芍药(一钱) 当归尾(酒洗) 黄连黄芩(各五分) 大黄(四分) 甘草(炙) 槟榔 木香 桂心(各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如初病后重窘迫甚者。

倍大黄。加芒硝五分。如痞满气不宣通。加枳实五分。如脏毒下血。

加黄柏五分。如大人气血胜者。本方及加减分两。每加一倍。

饮煎类

木香流气饮(七十八)

藿香叶 木香(不见火) 浓朴(姜制) 青皮(去白) 香附(童便浸) 麦门冬(去心)

白芷(各三分七厘) 甘草(炙二分五厘) 陈皮(去白五分) 大腹皮(乌豆汁洗) 木瓜 人参(去芦) 蓬莪朮(炮) 丁香皮(不见火) 半夏(汤浸各一分) 赤茯苓(一分五厘) 石菖蒲(一分五厘)

草果仁(二分五厘) 紫苏叶 槟榔 白朮 肉桂(去皮) 木通(各三分) 沉香(三分七厘)

上细切。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渣温服。

易老门冬饮子(七十九)

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钱) 五味子 麦门冬(各一钱六分)

生姜(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麦门冬饮子(八十)

麦门冬(去心) 当归(酒洗) 人参(各五分) 黄 (蜜炙) 白芍药(酒炒)

甘草(炙各一钱) 紫菀(酒洗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

散热饮子(八十一)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如大便燥加大黄一钱。痛甚加制当归。生地黄各一钱。如烦躁不眠。加栀子一钱。

交加饮子(八十二)

肉豆蔻 草果(各二个一个生一个面炮) 甘草(二寸一寸生一寸炙) 浓朴(二寸一寸生一寸姜汁制)

生姜(二钱一半生一半湿纸煨)

上细切。以银砂器。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临发日去渣空心服。未愈。再投一服。

香薷饮(八十三)

香薷(二钱) 白扁豆 浓朴(姜制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服。

常山饮(八十四)

知母 常山 草果(各一钱一分) 良姜(七分) 甘草(炙五分) 乌梅(去核一钱六分)

生姜(二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未发前服。

参苏饮(八十五)

人参 紫苏 全胡(去芦) 干葛 半夏 白茯苓(各三分) 枳壳(麦麸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 桔梗(米泔水浸) 木香(各五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彻清煎(八十六)

川芎 薄荷叶(各一分) 本(一钱) 生甘草(五分) 甘草(炙五分) 蔓荆子细辛(各一分)

上为细末。食后用茶清调服。

治风煎(八十七)

天麻(七分五厘) 荆芥穗(二钱五分) 薄荷叶(二钱五分) 白花蛇肉(酒浸去骨四分)

上为细末。用好酒二升。蜜四两。共纳石器内。煎成膏子。每温服一盏。日三进。煎饼厌下。急如暖处服之。要令汗出而已。

散类

导赤散(八十八)

生地黄(酒洗) 木通(去皮) 甘草(各一钱五分) 淡竹叶(七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服。(一本无甘草。有黄芩。)

败毒散(八十九)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枳壳(麦麸炒) 人参 茯苓(去皮) 桔梗(米泔水浸)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洗肝散(九十)

薄荷叶 当归(酒洗) 羌活 防风(去芦) 川芎 甘草(炙) 山栀 大黄(各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滚水调服。

盐煎散(九十一)

草果(去壳) 砂仁(炒) 槟榔 浓朴(姜汁制) 肉豆蔻(炮) 羌活 苍朮(米泔水浸)

陈皮(去白) 荜澄茄 枳壳(麦麸炒) 良姜 茯苓(去皮) 茴香(炒) 麦芽(炒去壳)

川芎 甘草(炙各二分)

上为末。用水煎。入盐少许服之。

五膈宽中散(九十二)

陈皮(去白) 青皮(麦麸炒) 丁香(各四两) 浓朴(姜制一斤) 甘草(炙五两)

白豆蔻(二两) 香附(醋炒) 砂仁(炒) 木香(各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姜盐汤调服之。

乌药顺气散(九十三)

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 乌药 白僵蚕(炒各五分) 干姜(炒三分) 川芎枳壳(麦麸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二分五厘)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为细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之。

蟠葱散(九十四)

玄胡索 苍朮(米泔水浸) 甘草(炙各二分五厘) 茯苓(去皮) 莪朮 三棱 青皮(去穰各二分) 丁皮 砂仁 槟榔(各一分五厘) 桂(去皮) 干姜(炒各五厘)

上为细末。加连须葱白一茎。水一盏半。煎一盏。空心温服。

五淋散(九十五)

赤茯苓(一钱五分) 赤芍药 山栀子(各五分) 当归(酒洗) 甘草(炙各一分五厘)

灯芯(七茎)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六一散(九十六)

桂府白滑石(六两) 粉甘草(炙一两)

上共为极细末。每取三钱。不拘时。白水调服之。

八味顺气散(九十七)

白朮 白茯苓(去皮) 乌药(去皮) 白芷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 人参(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为细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之。

补肺散(九十八)

阿胶(蛤粉炒成珠) 糯米(各一钱) 马兜铃(七分) 甘草(炙各五分) 杏仁(去皮尖七个)

大力子(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蝉花无比散(九十九)

蝉蜕(一分) 茯苓(去皮) 甘章(炙) 防风(去芦各二分) 川芎 羌活 当归(酒洗)

石决明(盐水煮研为末各一分半) 赤芍药(酒炒) 白蒺藜(炒各五分) 苍朮(米泔水浸六分)

蛇蜕(炒五厘)

上为细末。食后用米泔汤或茶清调服之。

消毒散(一百)

黄芩 黄柏(各一两) 大黄(五钱)

上为细末。每用生蜜水调药如糊。摊在消花子上。随目赤左右。贴于太阳穴上。如干用温水频润。

益胃散(一百一)

白豆蔻 姜黄 干生姜 泽泻(各三分) 砂仁(炒) 甘草(炙) 人参 浓朴(姜汁制)

陈皮(去白) 黄 (各七分) 益智仁(六分)

上为细末。用水煎服。

泻白散(一百二)

桑白皮(蜜水炒) 地骨皮(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粳米(百粒)

上为细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服。易老方加黄芩。

益黄散(一百三)

青皮(去穰) 诃子肉 甘草(各一钱二分半) 陈皮(去白二钱) 丁香(四分如治小儿各减一倍)

上为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之。(愚每于本方加参术各一钱效)

黄 鳖甲散(一百四)

黄 (蜜炒) 鳖甲(去肋酥炙) 天门冬(制各五分) 桑白皮(蜜水炒) 半夏(汤泡)

黄芩(酒炒) 甘草(炙) 知母(酒炒) 赤芍药(酒炒) 紫菀(酒洗各二分半) 秦艽(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生地黄 柴胡 地骨皮(各三分半) 肉桂(去皮) 人参 桔梗(各一钱五厘)

上为粗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防风通圣散(一百五)

防风(去芦) 川芎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 大黄 芒硝 连翘 麻黄(去节) 薄荷(各四分五厘) 石膏( ) 桔梗(米泔水浸) 黄芩 甘草(炙各九分) 白朮 山栀(炒) 荆芥穗(各二分五厘)

滑石(一钱八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一方去芒硝加牛膝人参半夏各四分五厘。

独活散(一百六)

独活 羌活 川芎 防风 细辛 荆芥 薄荷 生地黄(各四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灌漱咽之。

白芷散(一百七)

麻黄(去节) 草豆蔻(各一钱半) 黄 升麻(各一钱) 吴茱萸(汤泡) 白芷(各四分)

川归(酒洗) 熟地黄(酒洗五分) 本(三分) 桂枝(二分五厘) 羌活(八分)

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净后擦之。

五苓散(一百八)

泽泻(一两五钱) 猪苓 赤茯苓 白朮(各一两) 肉桂(去皮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白汤。或米饮。食前调服。服毕。多饮热汤。有汗即愈。

凉膈散(一百九)

大黄 朴硝 生甘草(各五分) 连翘(一钱)

栀子仁(炒) 黄芩(酒炒) 薄荷(各二分五厘) 淡竹叶(五片)

上细切。用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匀服之。如退六经热。及伤寒余热不解。

胸烦等证。减芒硝大黄。加桔梗五分。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至高之分也。一方加汉防己五分木香散(一百十)

木香 槟榔(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桔梗煎汤调服之。

复元通气散(百十一)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各四两) 穿山甲( 二两) 甘草(二两五钱炙生各半)

栝蒌根(二两) 金银花 连翘(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服之。

川苦楝散(百十二)

木香(另为末) 茴香(用盐一匙炒黄色去盐) 川楝子(各一两用巴豆十粒去壳同炒黄色去巴豆)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温酒一盏。调匀空心服。

丁香散(百十三)

丁香 柿叶(各一钱)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热汤调服。

川芎散(百十四)

山茱萸(去核一两) 山药 甘菊花 人参 白茯神 川芎(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酒调服。日进三服。

丸类(丹附)

青娥丸(百十五)

杜仲(姜汁炒一斤) 破故纸(炒一斤) 生姜(炒十两)

上为细末。用胡桃肉一百二十个。汤浸去皮。捣为膏。炼蜜些需。杵和为九。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姜盐汤任下。

无比山药丸(百十六)

山药(炒三两) 赤石脂 茯苓(去皮) 熟地黄(酒洗) 山茱萸(去核) 巴戟(去心)

牛膝(酒洗去芦) 泽泻(各一两) 肉苁蓉(酒浸四两) 五味子(去核六两) 杜仲(姜汁炒)

菟丝子(酒浸各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酒下。

补益肾肝丸(百十七)

柴胡(去芦) 羌活 生地黄(酒洗) 苦参 防己(去皮) 附子(炮去皮脐) 肉桂(去皮各一两) 归身(酒洗三两)

上为细末。滚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温水服。

地黄丸(百十八)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去核四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白茯苓(各三两) 熟地黄(八两用怀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滚汤送下。

八味丸(百十九)

熟地黄(酒洗八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山茱萸(去核)

山药(各四两) 附子(炮一两) 桂心(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或盐汤下。妇人淡醋汤下。

巴戟丸(百二十)

五味子 巴戟(去心) 人参 肉苁蓉(酒洗去甲) 菟丝子(酒浸) 熟地(酒洗)

覆盆子 白朮 益智(去壳炒) 骨碎补(去毛) 小茴香(各一两炒) 白龙骨(二钱五分)

牡蛎(炒二钱)

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服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八物定志丸(百二十一)

人参(一两五钱) 石菖蒲 远志(去心) 茯神(去心) 茯苓(去皮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白朮(各五钱) 牛黄(二钱另研) 朱砂(一钱另研)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汤送下。

理中丸(百二十二)

人参 白朮 干姜(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一两。分作五丸。每服一丸。白滚汤送下。一方干姜恐大热。以生姜制干代之理中丸。加半夏(百二十三)

本方加制半夏各等分。

朱砂安神丸(百二十四)

黄连(一钱五分) 朱砂(一钱) 酒生地 酒归身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唾咽下。(一方无地黄归身。用甘草。)

朱砂滚痰丸(百二十五)

朱砂 白矾(生用) 赤石脂 硝石(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蒜膏丸。如绿豆大。每三十丸。食后荆芥汤送下。

助气丸(百二十六)

三棱(炮) 莪朮(炮各三两二钱) 青皮(去穰) 白朮(各一两五钱) 木香 枳壳(麦麸炒)

槟榔(各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糊丸。每服五十丸。滚白水送下。

茱萸内消丸(百二十七)

山茱萸(去核) 吴茱萸(汤泡)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

马兰花(醋炙) 山药(炒) 茴香(炒各二两) 川楝子(酒煮去核) 肉桂(去皮不见火)

木香(不见火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盐汤下。

沉香鹿茸丸(百二十八)

沉香(一两) 附子(炮四两) 鹿茸(酥炙三两) 熟地黄(酒洗六两) 巴戟(去心一两)

菟丝子(酒浸五两) 麝香(另研一钱五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酒盐汤下。

附子理中丸(百二十九)

人参 白朮 干姜(炒) 甘草(炙) 附子(炮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用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稍热服。

小菟丝子丸(百三十)

菟丝子(酒洗五两) 石莲肉(去壳二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山药(炒二两七钱五分)

上将山药除七钱五分为末。打稀糊。其余共为细末。以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服下。

青州白丸子(百三十一)

南星(生用) 白附子(各二两) 川乌(去皮脐五钱) 半夏(好白者汤泡七两)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以渣更研。再用绢袋摆尽为度。于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旦换新水。搅而复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去水晒干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服。

如瘫痪风湿。用酒送下。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一方加天麻全蝎各制等分为细末。

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粉为丸。梧桐子大。法同前。)

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

川楝子(酒煮去核) 诃子(去核) 茴香(炮各六两) 葫芦巴(四两) 大戟(制)

附子(炮各五钱) 麝香(一钱另研) 木香 槟榔(各一两)

上除川楝子一味。其余共为细末。将川楝子以好酒二升。葱白七根。长四寸煮。去核取肉。

和前药末杵和为丸。梧桐子大。每十丸。空心姜汤送下。

感应丸(百三十三)

杏仁(汤泡去皮尖肥者二百四十枚) 百草霜(用乡村人家锅底上者佳另研细二两)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油研细如粉) 干姜(炮一两) 肉豆蔻(二十个煨) 木香(二两五钱)

丁香(一两五钱)

上除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外。余四味为细末。同研匀。用蜡匮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滓。

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熔。滚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凡春夏修合。

清油一两。秋冬用清油一两半。于冷铫内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成剂。分作小锭子。以油单纸裹衣旋丸。服饵。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姜汤下。

香连丸(百三十四)

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二味各以酒拌湿同炒去茱萸)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一方加石莲肉半斤。去壳。治噤口痢神效。

上为末。用醋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米饮下。

胜金丸(百三十五)

常山(十两) 槟榔(十五个用鸡心者)

上为细末。用鸡卵清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于发时前一日。临卧用冷酒送下便睡。不可吃热物茶汤之类。至四更尽再用冷酒送下二十丸。忌一切热物。至日午方可食温物。至晚不拘。

控涎丸(百三十六)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主上气发汗胸胁有冷痰)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食后临卧服。量病患虚实加减丸数。一方名妙应丸。治惊痰。加朱砂为衣。痛甚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痰成块者。

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朮。臂痛加木鳖子霜。桂心。热痰加盆硝。寒痛加丁香。胡椒。肉桂。

三黄丸(百三十七)

黄连(去须) 黄芩(炒) 大黄(各等分炮)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滚白水送下。

草豆蔻丸(百三十八)

草豆蔻(面裹煨) 泽泻(小便多者减半) 半夏(泡各一两) 吴茱萸(汤泡焙干)

橘红(去白) 人参 白僵蚕 黄 益智仁(各八钱) 生甘草 炙甘草 当归身(酒洗)

青皮(去穰各六钱) 桃仁(去皮尖七十粒) 麦 面(炒一两半) 神曲(炒微黄)

柴胡(胁不痛减半) 姜黄(各四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白滚汤送下。

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

当归(酒洗) 附子(炮) 川楝子(去核) 茴香(炒各一两)

上细切。用好酒三升同煮。酒尽为度。取出焙干为细末。每称药一两。再入后项药。

丁香 木香(各五钱) 全蝎(制十三个) 玄胡索(五钱)

上为细末。同前药末拌匀。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至百丸。温酒送下。

木香蹋气丸(百四十)

木香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 草豆蔻(炮) 萝卜子(炒) 胡椒(各三钱)

蝎尾(去毒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汤送下。

中满分消丸(百四十一)

黄芩(去朽细切酒拌炒二次六钱) 黄连 枳实(麦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五钱)

浓朴(姜制五钱) 姜黄 人参 白朮(各二钱五分) 甘草(炙) 猪苓(去黑皮各一钱)

干生姜 白茯苓(去皮) 砂仁(各二钱) 知母(去毛酒炒) 泽泻 陈皮(去白各二钱)

上为末。蒸饼作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焙热。白滚汤或淡姜汤送下。

槟榔丸(百四十二)

槟榔 木香(各二钱五分) 枳实(麦麸炒) 丑头末 陈皮(去白各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

浓朴丸(百四十三)

当归(酒洗) 丁皮(各五钱) 浓朴(姜汁制一两) 细辛(二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厘)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热服。

枳术丸(百四十四)

白朮(二两) 枳实(麦麸炒一两)

上为细末。用沸汤泡。青荷叶干者亦可。顷间去药用汤浸。晚粳米杵粉。

以原汤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至七八十丸。白滚汤送下。

金花丸(百四十五)

黄连 黄芩 黄柏(去皮) 山栀仁(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滚水送下。

牛膝丸(百四十六)

牛膝(去芦酒洗) 萆 杜仲(姜汁炒丝断) 肉苁蓉(酒浸去甲) 菟丝子(酒浸)

防风 葫芦巴(炒) 破故纸(酒浸炒) 白蒺藜(各等分一两) 官桂(五钱)

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腰痛甚者。服之尤捷。

左金丸(百四十七)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泡浸半时许焙干用)

上为细末。粥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白朮陈皮煎汤送下。滚白水亦可。

地芝丸(百四十八)

生地黄(酒洗四两) 天门冬(去心四两) 枳壳(麦麸炒二两) 甘菊(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茶清送下。

肥气丸(百四十九)

当归(头酒洗) 苍朮(各一两五钱) 青皮(炒一两) 蛇含石(醋 淬七钱五分)

三棱 莪朮 铁孕粉(各三两与三棱蓬术同入醋煮一沸时久)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十丸。用当归浸酒下。食远温服之。

痞气丸(百五十)

赤石脂(醋淬火 ) 川椒(炒出汗) 干姜(炮各二两) 桂心 附子(炮各五钱)

大乌头(炮去皮脐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食用清米汤送下。

补阴丸(百五十一)

黄柏(半斤盐酒拌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制炒) 熟地黄(酒洗各三两) 龟板(酥炙四两)

白芍药(煨) 陈皮(去白) 牛膝(酒浸去芦各二两) 虎胫骨(酥炙一两) 锁阳(酥炙)

当归(酒洗各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酒煮羯羊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冬月加干姜半两。

滋肾丸(百五十二)

黄柏(酒炒阴干二两) 知母(酒浸二两) 桂(去粗皮一钱)

上为细末。熟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百沸汤下。

泻青丸(百五十三)

当归(酒洗)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大黄 羌活 防风(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熟滚水送下。

奔豚丸(百五十四)

浓朴(姜汁制七分) 黄连(五钱) 白茯苓(去皮) 泽泻(去毛)

菖蒲(各二钱) 川乌(炮)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去核三钱) 玄胡索(一钱五分)

全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肉桂(一分) 巴豆霜(去油用五分)

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为末。旋入外为细末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淡盐汤下。

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服二丸起加服之。积消而止。

黄连黄柏知母丸(百五十五)

黄连 黄柏 知母(酒制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至百丸。空心百沸汤送下。以饮食厌之。

二丹丸(百五十六)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安神。外华腠理。)

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丹参(各一两五钱) 茯神(去皮心)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甘草(炙一两) 远志(去心) 人参(五钱) 丹砂(另研为衣) 菖蒲(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空心愈风汤送下。

平补镇心丹(百五十七)

白茯苓(去皮) 五味子 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肉桂(各一两二钱五分)

远志(去心) 茯神(去皮心) 山药(姜汁炒各两半) 酸枣仁(去壳二钱五分) 车前子人参 朱砂(另研各五钱) 龙齿(制一两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汤。或温酒任下。

还少丹(百五十八)

川牛膝(去芦酒浸) 山药(炒各一两五钱) 杜仲(姜汁炒断丝)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小茴香(炒) 远志(去心同甘草煮) 柏子仁(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去核各五钱) 熟地黄(酒洗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同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日进三服。

黑锡丹(百五十九)

黑锡(熔化去滓) 硫黄(各二两) 金铃子(即川楝子) 沉香 木香 附子(炮) 葫芦巴 茴香破故纸 阳起石(研水飞) 肉豆蔻(炮) 桂(各半两自金铃子以下另为末)

上将黑锡用新铁铫先熔化。以硫黄末一钱和炒黑锡结成砂子。再用慢火熔化。将所余药一两九钱。

硫黄黑锡同熔化搅冷匀。倾在地坑内。出火毒。过一夜。取出研令极细末。又将前项为末。和匀一处。

再研一日。成黑光为度。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光。每服五十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任下。或枣汤下。妇人醋艾汤送下。一方有巴戟。

金锁镇元丹(百六十)

五倍子 白茯苓(各八两) 巴戟(去心) 肉苁蓉(酒浸去甲) 葫芦巴(炒各一斤)

补骨脂(酒炒十两) 朱砂(三两另研) 龙骨(二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淡盐汤任送下。

离珠丹(百六十一)

杜仲(姜汁炒丝断) 破故纸(制各三两) 萆 (二两) 诃子(去核五枚) 龙骨( )

巴戟(去心各一两) 胡桃肉(百二十个) 砂仁(五钱) 朱砂(一钱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送下。

天真丹(百六十二)

沉香 巴戟(酒浸去心) 茴香(盐炒去盐) 萆 (酒浸炒) 葫芦巴(炒) 破故纸杜仲(姜汁炒) 黑丑(盐炒去盐)

琥珀(各一两) 桂(五钱)

上为末。用原浸药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至七八丸。空心温酒送下。

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

天门冬(去心) 熟地黄(酒浸) 人参(各五钱) 黄柏(酒浸炒三两) 砂仁(一两五钱)

甘草(炙七钱五分)

上为末。水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制肉苁蓉半两。切作片子。以酒一大盏。

浸一宿。次日煎四沸。去滓送下。

四白丹(百六十四) (清肺气养魄。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此药主之。)

白芷(一两) 白檀(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 白朮 缩砂仁 人参 防风(去芦)

川芎 香附子(炒) 甘草(炙各五钱) 羌活 独活 藿香(各一钱五分) 知母(去毛)

细辛(去叶各二钱) 甜竹叶(二两) 薄荷(三钱五分) 麝香(一分另研) 牛黄(另研) 龙脑(另研各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十次嚼。以愈风汤送下。

煮枣方(百六十五)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清晨热汤送下三十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卷下

★ 中风(一)

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也。分气血而治之。经云。且如舟行于水。人遇于风。舟漏则水入。体涌则风伤。按治法。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先养血而后去风。必用顺气排风等剂。如左手脉来无力。属血虚。治以血药倍多。右手脉来无力。

属气虚。治以气药倍多。依方随病制宜。无如胶柱鼓瑟而误察病。反嗔制方之不精也。

秘传加减省风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羌活 防风 黄芩 白芷 白朮 红花(有死血者加之)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再用木香磨姜汁竹沥入药内搅匀服。

血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去红花。气虚者。加人参。黄 。去白芷。痰盛者。加栝蒌仁。枳实。大便燥闭。脉实者。加大黄。切牙闭目者。用皂荚末。芦筒吹入鼻内。或装于纸。捻冲。

有嚏者可治。否则不治。痰盛者。重用槌法内吐痰甚良。痰大出即苏。量老幼元气虚实治之。凡中风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缀如珠。

皆为中风不治之证也。中风灸法风府(二)人中(一)颊车(二)合谷(二)各灸七壮

★ 中寒(二)

中寒者。属冬时中于寒。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甚则晕倒昏迷不省人事。脉沉迟无力。

治宜辛温之剂。大法风中则身温。寒中则身冷者是也。

秘传加减理中汤(中寒轻者用此方)

人参 白朮 干姜 甘草 干葛 肉桂 陈皮 半夏 茯苓 细辛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中寒重者。六脉全无。或腹痛泻痢不止。加附子。如身甚恶寒者。加麻黄。煨生姜。水煎。临服时。再加姜汁半盏服。其患者皮肤外。仍用生姜捣碎炒热。款款熨之良。

★ 中暑(三)

中暑者。即夏时所受三伏火也。在天为火。在地为暑。在人脏为心。凡暑气先中于心。脉虚身热。自汗背恶寒。毛耸齿燥。避暑深堂大厦。得此证者。名中暑是也。行人冲走长途。或田野力农卒倒者。名中热是也。夫中暑者。阴证内伤之为病也。中热者。阳证外感之为病也。经云治暑当降火。宜此饮随证加减。

秘传加减香薷饮香薷 白扁豆 黄连 甘草 麦门冬五味子 知母 陈皮 茯苓 浓朴上细切。用水二盏。加姜枣灯芯。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冷服。身热者加柴胡。呕者加半夏姜汗。渴者加天花粉。元气虚者加人参黄 。小便短赤或涩者。加山栀仁泽泻。自汗或水泻者。

加炒白朮升麻。头痛者加石膏川芎。

清暑益气汤(治长夏一切等证。)

白虎汤(治暑热发渴。并见卷上汤类。)

益元散(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等证。即六一散。)

五苓散(治湿热发热黄证。并见卷上散类。)

若加茵陈。治湿热发热黄证最捷。若暑湿二邪交病。加平胃散。名胃苓汤。

★ 中湿(四)

中湿者。须分内外而治也。内湿者。乃饮食生冷所伤也。外湿者。皆山岚露雨。水土之气所中也。

其人脉俱沉细。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秘传加减渗湿汤苍朮 浓朴 陈皮 茯苓 半夏 黄连 灯芯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纳盐二字服。内湿者。食下必呕吐。腹中胀满。小便短赤。加山楂枳实黄连炒萝卜子。

外湿者。身体必肿痛。寒热往来。小便短赤。加羌活木通黄芩。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

发黄者。专主湿热所成。如 曲相似。盖湿热则易为黄矣。利小便为上策。加茵陈滑石木通猪苓泽泻山栀黄柏。

★ 感冒(五)

感风者。脉多浮数。其证身热面光。有汗恶风。鼻塞声重。头疼涕唾稠黏。感寒者。脉多浮紧。其证身热面惨。无汗恶寒。腰背拘急。头项强痛。感冒之初。治此病者。须当诊按分别之。

引方参苏饮(治感风无汗。鼻塞声重。头疼。见卷止饮类。)

若冬月外感。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重者。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表汗散之。若春夏秋三季咳嗽有痰者。去人参木香。加桑白皮杏仁。若头痛兼咳嗽者。加川芎细辛。若气促喘嗽不止者。

加知母贝母。若肺寒咳嗽者。加五味子干姜。若痰热者加片芩。若胸满痰多者。加栝蒌仁。如痰唾如胶者。加金沸草。若呕逆者。加藿香砂仁。若心下痞闷。或胸中烦热。或嘈杂恶心。或停酒不散者。倍干葛陈皮加黄连枳实。若脾泄者。加莲肉白扁豆。若似疟者。加草果川芎。若鼻衄者加四物汤。

藿香正气散(治时令不正瘟疫大行感冒等证。)

大腹皮(制) 紫苏 藿香 白芷 茯苓(各六分) 浓朴(制) 白朮 陈皮桔梗 半夏(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羌活冲和汤(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等汤。此太阳经之神药也。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无汗。脉浮紧。此是太阳膀胱经受邪。是表证。宜发散。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法。

此汤非独治三时暴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治杂证亦有神也。秘之。勿与庸俗知此奇妙耳。)

羌活 苍朮(各一钱半) 防风 黄芩 川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生地黄(二钱)

细辛(五分不可多)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槌法加葱白捣汁五匙。入药再煎一二沸。

若发汗宜热服。止汗宜温服。若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去生地黄。若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术汤。若服此汤不作汗。加苏叶。若喘而恶寒身热。加杏仁生地黄。若汗后不解。宜要服汗下兼行。加大黄釜底抽薪之法。若春夏秋感冒非时伤寒。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去苍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黄 。即加减冲和汤。再不止。以小柴胡东加桂枝芍药一钱如神。

以上二证。如法治而未愈。或合吐。或合下。更于伤寒论中求之合证。若虞机之省括于度。

发无不中矣。

凡伤寒传经之证。初得太阳经病。恶寒发热。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急用羌活冲和汤表之而愈。或诸痛悉除。亦不恶寒。但发热不解。或微汗 然出。此为挟虚证。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治。有汗加桂枝芍药。汗未透。脉尚浮紧。加羌活苍朮防风葛根。倍升麻柴胡。满闷者去黄 。人参。仍头痛未除。加川芎白芷荆芥薄荷细辛葛根若渴加五味子麦门冬天花粉。三四日间。不宜前药。则以小柴胡汤。验证加减。如寒热胁痛。少阳外证悉具。只以本方服之。若兼腹满自利。已见太阴证而少肠证尤未除者。

本方中加五苓散。名柴苓汤。热甚者去桂倍黄芩。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五味子天花粉。五六日不大便。潮热引饮。本方中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壳浓朴大黄。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间三一承气汤。

七八日过经不解。热不退。或黄连解毒汤。凉膈散。选而用之。或仍以小柴胡汤看证调治而愈。或愈后因劳役复热者。仍用补中益气汤。多服数帖自安。虽因食复病。切不可轻用大黄芒硝之类下之。

盖病后气血大虚。若复下之必死。慎之慎之。

上证治法内方。悉见前集。再不重立。此载大略未备。治此证者。须于仲景伤寒论中。熟览详究用药。庶无误矣。

★ 内伤(六)

内伤者。皆由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劳役过伤。或触犯贼风。恶寒发热。宜察表里虚实。内伤外感之候。亦有外感挟内伤。有内伤挟外感。此撮要言。更遍览东垣论中。庶得详悉大法。

宜以扶植胃气为本。斟酌用药。毋违东垣之指也。

引方补中益气汤(见卷上汤类。备录加减法。)

若咽干。本方加干葛。若心刺痛。乃血涩不足。倍当归。若精神短少。倍人参加五味子。若头痛。

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顶脑痛。加 本细辛。若痰多。加半夏贝母生姜。若咳嗽。春加佛耳草款冬花。夏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连节麻黄。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参。若恶食。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倍陈皮加青皮木香。寒月更加益智草豆蔻。夏月加芩连。秋月更加砂仁槟榔。若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若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浓朴。寒月加生姜肉桂。若腹痛。加芍药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黄芩倍甘草芍药。冬加益智草豆蔻半夏。若胁痛或急缩。倍柴胡甘草。若脐下痛。

加熟地黄。不已。乃是寒也。加肉桂。若大便闭涩。加当归梢大黄。若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不已更加防己。

若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之。

上方加减法。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如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未传寒中。则不可用。此盖甘酸适口以益其病耳。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见脾胃论。)

朱砂安神丸调中益气汤草豆蔻丸(治宿食不消胃口痛。)

枳术丸(治痞满消食强胃等证。并见卷上汤类丸类。)

若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本方加橘皮一两。名橘皮枳术丸。

若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本方加炒神曲一两。炒麦 曲一两。名曲 枳术丸。若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本方加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术丸。若治因冷食内伤。本方加制半夏一两。

名半夏枳术丸。

若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本方加酒炒黄连酒蒸大黄。炒神曲。净橘红。

各二两。黄芩四两。名三黄枳术丸。

保和丸(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癖块。多服日渐消散。若脾胃虚者。恐不可服。)

山楂肉(五两) 神曲(炒) 半夏(炮去皮各三两) 茯苓 陈皮(去白) 萝菔子(炒)

连翘(各一两)

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五两。入生姜汁一小盏。水调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五十丸。

清米饮汤送下。若健脾胃。消食积。加麦 面一两。

白朮二两。名大安丸。一云脾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或以四君子等物作汤。使送下。

盖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克伐脾胃之气。故云然也。

加味二陈汤(导痰补脾。消食行气。)

陈皮 茯苓 神曲(炒各七分) 山楂肉(一钱五分) 半夏(泡去皮) 香附子(各一钱)

川芎 苍朮 白朮(各八分) 麦芽面(炒) 砂仁(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除神曲麦芽面细研另包。余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调神曲麦芽面入内搅服。

木香导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宜用。)

大黄(一两) 枳实(制) 神曲(炒各五钱) 白茯苓 黄芩 黄连(去毛) 白朮(各三钱)

泽泻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滚水食远送下。量强弱加减丸数。

以利为度。

加减润肠丸(治伤食心腹痛。能润血燥热。通大便。)

大黄(倍加) 黄芩 麻黄 郁李仁 杏仁(去皮) 浓朴 枳壳 陈皮(去白) 当归梢萝菔子(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滚白水送下。

备急大黄丸(治心腹诸卒暴痛。食积胸满。下咽气便速行。)

大黄 巴豆(去皮油膜)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送下。以利为度。

人参养胃汤(治内伤饮食。心腹胀痛。吐泻疟疾初起。疟后调理脾胃。)

苍朮 浓朴 陈皮(去白) 甘草(炙) 人参 白茯苓 半夏(去皮) 草果 藿香加砂仁 香附子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 疟寒多者。加炮附子。

参苓白朮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痢。或大病后补助脾胃。此药极妙。)

八参 白茯苓 白朮 干山药 白扁豆(去壳姜汁浸炒各一两五钱) 甘草(炙) 薏苡仁(炒)

桔梗(米泔水浸) 莲肉(去心) 砂仁(各一两)

若治噤口痢。用石莲肉加石菖蒲一两。有气更加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送下。噤口痢。用粳米汤。休息痢。用砂糖汤调送下。

★ 郁证(七)

郁证者。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症。食郁而成痞满。

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引方六郁汤(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香附子(二钱) 半夏(泡去皮) 山栀仁(炒) 赤茯苓(各七分)

苍朮 抚芎 砂仁(炒研细) 甘草(炙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气郁。倍香附砂仁。加乌药木香槟榔苏梗干姜。若湿郁。倍苍朮加白朮。若热郁。倍山栀加黄连。若痰郁。加南星枳壳猪牙皂荚。若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若食郁。加山楂神曲麦 面。

越曲丸(解诸郁)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 苍朮 川芎 山栀仁(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食远温滚水送下。

★ 痰饮(八)

痰饮者。为患百端。夫善治痰。顺气为先。必兼实脾燥湿。王隐君有论。丹溪有方。治者于此求之。庶得详悉。不失医理之旨矣。

引方二陈汤(见卷上汤类。)

导痰汤(治风湿咳嗽等证。)

半夏(汤泡去皮二钱) 南星(煨) 陈皮(去白) 枳壳(麦麸炒)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钱) 生姜(五片)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久嗽。肺燥热。去半夏。加五味子九粒。杏仁五分。

加味二陈汤(治痰理脾胃。)

陈皮(盐水浸八分)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一钱三分)

香附(盐水拌炒七分) 连翘 黄芩(炒) 枳实(麦麸炒) 前胡 甘草(各五分炙)

栝蒌仁 桔梗 麦 (炒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临服入姜汁三匙。竹沥一杯服。

加减清膈化痰丸陈皮(去白) 贝母(去心) 半夏曲 天南星(汤泡姜汁浸炒) 白茯苓 天花粉(各一两)

片芩(去芦酒炒) 香附子(童便浸醋炒) 枳实(麦麸炒) 苍朮(米泔浸去皮炒) 海石(另研各八钱)

桔梗(六钱)

上为细末。烧竹沥。加生姜汁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九十丸。食远及临卧。滚白水送下。

加味化痰丸(治痰满胸膈。咽喉不利者。)

橘红(去白盐水洗) 半夏曲(炒各二两) 桔梗(米泔水浸) 海蛤粉(另研) 贝母(去心)

栝蒌仁(另研如泥) 香附(盐水炒各一两) 片黄芩(炒) 枳壳(麦麸炒) 连翘(各五钱)

诃子(去核) 桔白矾(另研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入真生姜汁。调和为丸。如黍稷米大。每服四五十丸。淡生姜汤送下。不可多服。

恐伤上焦元气。

清气化痰丸(治胸膈停痰。消饮食。理脾胃。顺气宽胸解郁。)

陈皮 青皮 苏子 香附子(各二两) 神曲 麦芽 山楂 茯苓 萝菔子 杏仁(各一两)

南星 半夏(各四两。以皂角二两。白矾二两。生姜四两。切片同水煮。取南星半夏焙干。)

上为末。竹沥姜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下。

★ 咳嗽(九)

咳嗽者。须分春夏秋冬。并阴虚火动劳嗽风痰治之。春是春升之气。夏是夏火炎上。最重。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感。痰嗽者。嗽动便有痰出是也。劳嗽者。盗汗面赤是也。火嗽者。乍进乍退是也。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是也。

秘传加味二陈汤(方见卷上汤类。)

春嗽。二陈东加五味子。白芍药。杏仁。柴胡。黄芩。生姜。煎服。

夏嗽。二陈东加黄芩。五味子。黄柏。知母。

秋嗽。二陈东加苍朮。白朮。五味子。黄芩。杏仁。

冬嗽。二陈东加桂枝。苏叶。细辛。杏仁。麻黄。

痰嗽。二陈东加桔梗。前胡。贝母。紫菀。白芍药。

劳嗽。二陈汤合四物汤。加杏仁。紫菀。五味子。贝母。款冬花。(若久嗽去款冬花。加罂粟壳。是治其本也。)

火嗽。用石膏杏仁汤。石膏。杏仁。桔梗。桑白皮。芍药。真青黛。贝母。栝蒌仁。栀子。陈皮。积壳。

甘草。

肺胀嗽。用桔梗香薷汤。桔梗。香薷。陈皮。枳壳。黄芩。贝母。桑根白皮。地骨皮。

青皮。柴胡。泽泻。甘草梢。天门冬。灯芯。

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葶苈子。桑白皮。紫菀茸。款冬花。石膏。

杏仁。栝蒌仁。黄芩。陈皮。枳壳。天花粉。桔梗头。白茯苓。甘草梢。

肺虚喘嗽。(两寸脉微而无力者。)用五味子汤。五味子。人参。桔梗。

上半夜嗽者属阴虚。二陈汤合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子。

五更嗽者。属阳虚食积。二陈东加枳实。神曲。山楂。

凡嗽得出者用半夏。嗽不出者去半夏。用贝母。若干嗽者。为最难治。

★ 疟证(十)

疟疾者。起于内伤外感。无痰不成疟。脉自弦数迟是也。治法当看所挟客邪何如。若有风散风。有寒祛寒。有暑消暑。有湿除湿。有痰治痰。有积除积。客邪既去寒热既准。然后可截寒来不久则肾虚。热来不久则胃虚。若不截止。必成劳矣。经云。先补正气。后退邪气。理之必然。

秘传人参鳖甲饮人参 鳖甲 苍朮 白朮 半夏 浓朴 川芎 当归 槟榔 青皮 甘草(炙) 生姜上细切。若日间发者属阳。用酒水各一盏。黑豆一撮。桃枝头七个。乌梅一个。同煎至七分。

露一宿。未发之先。去渣空心服。若夜间发者属阴。

加升麻桔梗。若寒多者。加桂枝。酒多水少。若热多者。加柴胡茯苓。

水多酒少。若元气不足者。加升麻。若渴甚者。加天花粉知母。若久不瘥者。加常山草果。

秘传平疟饮(治疟不问新久神效。)

槟榔 枳壳 陈皮 甘草(炙) 常山 桔梗 地骨皮 五加皮 赤芍药 白茯苓(一方无茯苓有草果)

上细切。各等分。用瓷碗盛之。酒浸露一宿。临发日。去渣空心热服。渣仍用酒一盏半。煎八分服。若寒多。倍加槟榔枳壳。若热多。倍加陈皮甘草。

加味小柴胡汤日间发者属阳。本方合四君子汤。加川芎。葛根。苍朮。陈皮。青皮。用水煎服。

夜间发者属阴。本方合四物汤。加青皮。用水煎服。

人参参胃汤(治疟后调理最妙。)

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半夏。草果。藿香。生姜。乌梅。

上细切。用水煎服。如 疟寒多者。加炮附子。

★ 泄泻(十一)

泄泻者。多因脾胃虚弱。为饮食所伤。及风寒暑湿之气所袭而成。此病治法。须分气虚食积并寒湿火。不可一概妄治。经云。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湿者利之。火者降之。食积消之。此为大法。

秘传加减平胃散苍朮(米泔水浸去皮)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陈皮(去白) 砂仁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加姜枣灯芯。煎至八分。去滓食远服。若泻如清水。脉来无力者属寒。

加炮干姜。肉桂。甚不止。加制附子。若泻如痢。黄赤稠黏。或乍泻口渴。脉来无力者。属火加黄连。黄芩。炒干姜少许。若泻而腹痛。右关脉来有力者。属食积。加草果。枳实。山楂。若泻腹痛。或呕吐者。加木香磨姜汁服。若泻。小便短赤。脉沉者。属湿。加滑石。灯芯。

若泻。腹如雷鸣者。加煨生姜五大片。若久不止者。属脾泄。脉来无力。

加人参。黄 。若甚不止者。加升麻。炒白朮。苍朮。

温六丸(治泄泻并痢。)

六一散一料。加干姜五钱。一方去干姜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证见上。

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汤送下。

秘传灸法(治吐泻垂死者。)

灸天枢气海三穴立已(天枢在挟脐二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 痢(十二)

痢者多是湿热。亦有食积者。初不可便用止涩之剂。宜早据虚实。通因通用为先。以断下为后。

祛外邪。分阴阳。清积滞。淡以渗泄。苦以坚之。又中间有权变。痢久不可下。当察证调之。

此乃概论。痢方纷杂。治者慎按焉。

引方感应丸(治痢初起祛逐之。此通因通用之法。见卷上丸类。)

秘传万病遇仙丹(治一切痢疾。并积聚 瘕。男子女人小儿一切腹病。惟孕妇不宜服之。)

黑丑(一斤取头末五两半生半炒用) 莪朮(生用) 茵陈(生用) 槟榔(生用)

三棱(醋浸煮) 猪牙皂角(醋浸去皮核。另为末。各五钱。)

上为细末。将皂角末用水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男妇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五分。五更初用冷茶送下。痢五六次。见秽积乃除根。忌油腻湿面生冷之物。功效不可尽述。

大承气汤(见卷上汤类。初起用之。此仲景治痢之法。)

芍药汤(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见卷上汤类。)

香连丸(治下痢脓血。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见卷上丸类。)

六一散(治痢之圣药。功不能述。见卷上散类。)

参苓白朮散(治噤口痢。一切痢。见内伤类。)

保和丸(治食积痢。湿热痢。看所感作汤送下。见内伤类。)

秘传香连丸(治大人小儿一切痢疾。)

黄连(二两。以一两同吴茱萸炒。以一两同砂仁炒。凡同炒者不用。) 木香(一钱)

肉豆蔻(面炮) 诃子(面炮去核各二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若红痢。甘草汤送下。若白痢。

干姜汤送下。若红白相杂。清米汤送下。

秘传和中饮(治痢不分赤白新久。服之无不效者。若发热噤口不食者。慎勿服。)

白朮 陈皮(去白)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草果(去皮七分) 甘草(炙三分)

陈仓米(二钱) 砂糖(二钱) 乌梅(一个) 罂粟壳(醋炙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三黄熟艾汤(治热积脏腑。下痢赤色。及治伤寒四五日而大小热痢。服诸药多不止。宜服之。小儿亦宜。)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七分五厘) 熟艾(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乌梅二个。用水煎服。

秘传团鱼羹团鱼(大者一个)

上一味。用水煮去肠甲。加生姜七片。砂糖一小块。不用盐酱。少入米粉。

作羹吃一二碗立愈。

胃苓汤(见卷上汤类。)

★ 呕吐恶心(十三)

呕吐恶心者。宜分气虚。血虚、痰火、伤食。不可妄治。经云食顿出者名曰吐。食时欲呕不呕。欲吐不吐。名曰恶心。食后停寒在膈者。名曰伤食。若右手脉来无力者属气虚。有力属痰火。

若左手脉来无力属血虚。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白朮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再入姜汁服。若气虚者。加人参黄 。

若血虚者。加当归。若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黄芩。山栀。若胃口有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

炒干姜。若挟食停寒者。加砂仁。枳实。山栀姜汁。若恶心者。加黄连。炒干姜。生姜汁。若脾胃弱者。加砂仁。藿香。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勿下。思邈云。呕家多服生姜。

★ 吞酸(十四)

吞酸者。饮食入胃不化。湿热所蒸故也。法宜温药散之。若久吞酸不已。宜以寒凉药调治之。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苍朮 枳实 浓朴 黄连 黄芩 山栀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一盏服。

秘传正胃丸吴茱萸 黄连(各一两)

上以黄连细切。同吴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黄连。将吴茱萸焙干。每日清晨服四十九粒。

米饮汤送下。

★ 嘈杂嗳气(十五)

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主心血虚少。痰火所挠。而有懊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痰火之为患也。治法消其痰。降其火。健脾行湿。是治其本也。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嘈杂。主补血。)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白茯苓 黄连 山栀仁 半夏 甘草(炙)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若嘈杂心痛。加茯神。生地黄。

秘传加味二陈汤(治嗳气。主消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连 黄芩 山栀 桔梗(各以生姜汁炒)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 梅核气(十六)

梅核气者。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乃厉痰也。此积热过甚使然。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芩 枳壳 苏子 桔梗 浓朴 肉桂(少许)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临服姜汁磨木香服之。

★ 水肿鼓胀(十七)

水肿者。皆脾土有亏。不能防制肾水。以致泛溢于皮表也。其证先眼胞上下微肿。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举手即起满。小便短赤者是也。治法须先顺气行水。然后实其脾土。滋养肺肾。以制木火二邪。更却盐味。断妄想。以防助邪而保母气。丹溪有论最详。治者推而求之。则达其蹊径矣。

秘传助脾渗湿汤(治水肿鼓胀。)

苍朮 白朮 人参 枳壳 枳实 黄连 山栀 浓朴 大腹皮 萝菔子(炒)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灯芯一握煎。再用生姜汁磨木香同服。若大便燥结者。加大黄微利之。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若皮浓气短。饱闷腹肿者。为鼓。若见脐凸。腹露青筋。

手掌足背俱平者。不治。

丹溪治肿胀大法。宜补中行湿利小便。以人参白朮为君。苍朮陈皮茯苓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以清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加利痰药。随证加减。用之无不效者。

★ 虚损(十八)

虚损者。内外感损不同。甚者色欲所致。审知诸损。固非专方一剂可以兼治。今略据证设方。

治加谨察用之。更当详于难经机要五脏治法。庶几毋错。

引方十全大补汤(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以下五方。见卷上汤类。)

四君子汤(治气虚。)

四物汤(治血虚。)

八物汤(治气血两虚。)

补中益气汤(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暴伤元气。恶寒发热。证似伤寒者。)

加味虎潜丸人参 黄 白芍药(酒炒) 黄柏(盐酒炒) 当归(酒洗) 山药(炒各一两) 锁阳(酥炙) 枸杞子虎胫骨(酥炙) 龟板(酥炙) 破故纸(炒) 菟丝子(盐酒浸三宿焙干) 杜仲(姜汁炒断丝)

五味子(各七钱半)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熟地黄(酒浸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用温酒或姜盐汤送下。一法取紫河车(即初胎产孩胞衣) 一具。长流水洗净。去筋膜蒸熟。同前药末捣和成剂为丸。

滋阴大补丸川牛膝(去芦) 山药(各两半) 杜仲(姜汁炒丝断)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五味子(去核) 白茯苓(去皮) 小茴香(炒) 柏子仁 远智(去心甘草同煮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 熟地黄(酒浸二两用怀庆)

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七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送下。与上虎潜丸。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汤。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

非达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议于斯也。

秘传固本牛胆丸(固本乌须发。功效不能尽述。传者得于京师文选司。购费珍价。宜秘藏勿轻授。)

人参(去芦)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当归(酒洗) 莲花蕊 何首乌(赤白相半) 槐角(三月上已采者佳)

上各等分。勿犯铁器。为细末。用腊月黑犍牛胆一个。将前药末纳入胆内。悬于风凉阴处四十九日取出。每服二钱。空心白酒调下。若畏苦。就以牛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酒送下。切忌房事萝菔辛辣之物。若欲多制。依前法广取牛胆修合待用。恐春夏制之不及也。

秘传一醉不老丹(养血消痰。乌须黑发。男女皆可服之。)

莲花蕊 怀庆生熟地黄 槐角子 五加皮(各三两) 没石子(六个三阴三阳)

上将前药用木石杵舂捣碎。以生绢袋盛之。同无灰好酒十斤。入不津埕内。春冬浸一月。秋二十日。夏十日。紧封埕口。浸满日。取药滓晒干。捣为细末。又用大麦面三两炒熟。和前药末炼蜜为饼子。每饼重一钱。又取薄荷为末。同前药饼入瓷罐内。一层末。一层饼。每日饭后取十数饼。放在口内。待其自化咽下。药酒恁意饮之。以醉为度。须连日服尽。久则恐味变也。酒药服尽。而须发白者黑矣。若不黑。再合二三料服之。若饼难噙。为丸以酒吞之亦可。(近见祝公叙云。但饮前药酒。亦自见效。渣滓不用可也。)

一云。生天门冬。不拘多寡。用滚水泡过。去皮心。捣烂绞汁。以砂锅盛之。

用文武炭火煮。勿大沸。以十斤为率。熬至三斤。却入蜜四两。熬成膏。滴水中不散。

取出以瓷罐盛之。埋地中七日。去火毒。每早晚用一匙。白汤调下。若动大便。以酒调服。能去积聚风痰。补肺疗嗽咳失血。润五脏。除三虫伏尸瘟疫。轻身益气。令人不饥。延年不老。

抱朴子云。杜紫薇服天门冬。御八十外家。有子一百四十人。日行三百里。

班龙丸(治真阴虚慎。及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

鹿角胶(炒成珠) 鹿角霜 菟丝子(酒浸研细) 柏子仁 熟地黄(各半斤) 白茯苓补骨脂(各四两)

上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或以鹿角胶入好酒溶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昔蜀中有一老人。货此药于市。自云寿三百八十岁矣。每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谩说。惟有班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血。当时有学其道者。传得此方。彼老人化为白鹤飞去。不知其终。

秘传玉液还丹枸杞子 五味子 覆盆子 菟丝子(酒浸) 巨胜子(炒去皮)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人参 钟乳粉 鹿茸(酥炙) 甘菊花(酒洗)

肉苁蓉 山药(炒各等分) 沉香(另研为衣)

上为细末。候采降雪丹(即室女初行天癸)为丸。如梧桐子大。沉香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三意酒下。若无降雪丹。炼蜜为丸亦可。

秘传三意酒枸杞子 生地黄(各半斤) 火麻子(半升蒸)

上细切。用无灰好酒一大坛。以生绢盛药入不津坛内。春秋浸十日。夏浸七日。冬浸半月。

大补阴丸(降阴火补肾水最妙。)

黄柏(盐酒炒褐色) 知母(去毛炒各四两) 熟地黄(酒洗) 龟板(酥炙各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任下。

六味地黄丸(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见丸类。)

人参膏(补虚羸元气最捷。)

人参(不拘多寡)

上一味。去芦细切。量水于银石器内慢火煎如稠饴。瓷器盛贮。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汤调服。

虚损者。于卷上肾部证治图内方。按证参考。斯不重立。

★ 劳怯(十九)

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主在痰血水火不能既济故也。亦有外感大淫之气。失于祛散。以致乘虚入里。久不与治。遂成劳瘵。又有传疰而得者。其脉多弦虚细数。治疗之法。当究其源所受。补阴降火为要。

秘传加减八珍汤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酒黄柏酒知母 橘红 桔梗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若咳嗽者。去人参。加沙参。五味子。麦门冬。若久嗽者。去人参。加杏仁。罂粟壳。若喘者。去人参。加桑白皮。栝蒌仁。若胸中满闷者。加制枳实。

若有痰者。加贝母。半夏曲。若痰中带血者。加紫菀。黄芩。山栀。若吐血咳血者。加山栀。阿胶。

胡黄连。若遗精者。加牡蛎粉。若盗汗者。加黄 。半夏曲。浮小麦。若日晡及半夜热者。加地骨皮。若骨蒸劳热者加秦艽。若寒热往来者加柴胡。若心下惊悸。去茯苓。加茯神。远志。

若声嘶及咽痛生疮者。加青黛。犀角。桔梗。若渴甚者。去芍药。加天花粉。若元气不足。大便溏者。加升麻。炒白朮。若作丸剂。加酥炙龟板。若遗精。加樗根白皮。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秘传秋石丹(治劳怯并火证极效。)

用童便一大缸。以新水一半。搅和候澄清。辟去清者留浊脚。又入新水同搅。候澄去清者。

再入捣碎雪梨二十个。又入甘松半斤。熬水一小桶同搅。以白绵布一方。滤去渣滓。候澄清。辟去清者。留浊脚晒干。

为细末。罗净。每服一小匙。烧酒送下。用瓷罐盛贮封固。勿令泄气。劳怯者。内经有曰。阴虚生内热。究斯一言。便知治法之大意也。忱每见得此证者。多因咳嗽唾痰。咯血吐血身热。脉弦虚细数。颊赤唇红。貌黄体瘦。是皆嗜欲过淫。劳怯之所由也。呜呼。人之有生。色欲不免夫何耽乐忘返。昏于怯心。不思真元之亏耗。以至于甚哉。所感病有轻重之殊。死在姑延岁月。真病既出。虽费千金求疗复生者几希矣。仙翁有诗云。可惜可惜真可惜。世间有宝人不识。真精喷与粉骷髅。却去街头买秋石。

斯言至矣。信之念之。易曰。君子以惩忿窒欲。此之谓欤。或曰。汝何不详具治法。而谆谆切于示戒。予曰。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予承其旨。因附言于方左以自警。并告诸同志云。

★ 头痛(二十)

头痛者。非止一端。大概多由风寒所袭。故经曰风从上受之。然亦有热。有气虚。有血虚。

有胸膈停痰。厥气壅逆而痛者。须先调治痰厥。又有肾虚气厥而巅顶痛者。谓之肾虚头痛。或发时左右颈后筋紧掣痛。应于巅顶。甚不可忍。治法用艾灸百会囟会风池等穴。效应尤速。或用灯芯草寻刺脑后。动跳脉。按法随用。医者更宜究东垣六经头痛论。治理了热。

引方加味调中益气汤(治气血两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 酒黄柏 蔓荆子(各三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人参 甘草(炙) 苍朮川芎(各六分) 黄 (一钱) 细辛(二分) 当归(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服。一方有木香二分。无黄柏。

秘传加减川芎茶调散(治头风热痛。不可忍者。)

片黄芩(二两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芽茶(三钱) 荆芥(四钱) 薄荷叶(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或滚白汤调送下。

彻清膏(治头痛风热。耳聋。见卷上饮类。)

★ 心痛(二十一)

(即胃脘痛)

心痛者。虽有九种。溯其由。则皆忧郁内伤。邪气外感。结聚痰饮。停于脾胃。溢于包络所致。其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热伤死血者。有食积者。有痰饮作痛者。须各宜辨之。又有真心痛者。则手足皆青。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可治也。

秘传加减调中汤苍朮 浓朴 陈皮 甘草 枳实 桔梗 白茯苓 草豆蔻(建宁者佳)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滓再入木香磨姜汁服。若寒痛者。脉必无力。加干姜。肉桂。若热痛者。脉必有力。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止栀。若食积痛者。加炒砂仁。草果。

山栀。若痰饮作痛者。加半夏曲。栝蒌仁。若日轻夜重者属死血。加当归尾。桃仁。红花。玄胡索。

秘传加味枳术丸(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呕吐等证。)

白朮(三两) 枳实(麦麸炒) 苍朮(米泔水浸二宿) 猪苓(去皮) 麦 面(炒)

神曲(炒) 半夏(汤泡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白螺蛳壳( 各七分) 草豆蔻 砂仁(炒) 黄芩(陈壁土炒去土) 青皮(去白) 萝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去白) 香附子(童便浸) 栝蒌仁 浓朴(姜汁制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 甘草(各二钱)

若久病挟虚者。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若吞酸者。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五分。若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粉五钱。

上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捣粉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七十丸。多至一百。

清米饮汤送下。

秘传灵脂遏痛汤(治妇人血刺痛)

当归(酒洗) 赤芍药 五灵脂(醋炒) 香附子(醋炒) 木香 艾叶(醋炒)

陈皮(去白) 半夏(香油炒) 枳壳 浓朴 苏梗 木通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服。心痛者。于内伤方求之。治同。斯不重立。

★ 腹痛(二十二)

腹痛者。须分寒热。食积湿痰。死血。诊按病由调治。若绵绵痛者属寒。若忽痛忽止者属热。若便后痛少减者属食积。若小便不利而痛者属湿痰。若日轻夜重。作痛不移动者。

属死血。

秘传加减调中汤苍朮 浓朴 陈皮 甘草 半夏 白茯苓 木香 砂仁 枳壳(各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再入木香磨姜汁调服。若寒痛者。加干姜。肉桂。甚不已加制附子。若热痛者。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去木香。若食积痛者。去枳壳。加枳实。草果。

大黄下之。若痛甚不已者。加柴胡大黄微利之。此痛随利减之法。若湿痰痛者。倍加苍朮。半夏。砂仁。若死血痛者。去苍朮。半夏。砂仁。加当归。桃仁。红花。重者再加大黄。

若小腹痛者加青皮。凡诸腹痛。勿用参 朮。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凡诸腹痛甚者。

脉必沉伏。凡诸腹痛面上忽见红斑点者多死。

腹痛者。如以上法治而未愈。更于内伤方求之。治同。或合消。或合下。

★ 腰痛(二十三)

腰痛者。男子多因肾虚。女人多因瘀血。盖由肾经虚损。而外为四气所袭。内为七情郁结而成。又有坠堕闪肭。气血凝滞而痛者。其脉多沉弦。治法云虚者补之。风者败之。寒者温之。挫闪者行之。瘀血者逐之。湿痰流注者消导之。宜各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论也。

引方独活寄生汤(治因肾虚。坐卧冷湿当风所得。)

独活(一钱) 桑寄生 杜仲(炒丝断) 细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药 桂心川芎 防风 甘草(炙) 人参 熟地黄 当归(酒洗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常服壮筋补虚。方见卷上丸类。)

牛膝丸(治腰胯痛。方见卷上丸类。)

摩腰丹(治寒热腰痛。并老人虚人腰痛。)

附子尖 乌头尖 南星(各二钱五分) 朱砂 干姜(各一钱) 雄黄 樟脑 丁香(各一钱五分)

麝香(当门边取五粒) 或加吴茱萸桂皮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用一丸。生姜汁化开。如浓粥样。烘热置掌中。摩腰上。令尽黏着肉。烘绵衣缚定。腰热如火。间三日用一丸妙。腰痛者。若因房劳辛苦而痛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子。杜仲之类。吞补肾丸。或大补阴丸。若因风寒湿流注经络而作痛者。用二陈东加麻黄。苍朮。川芎。白芷。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若因锉闪跌扑。致死血流于本经而作痛者。用四物东加桃仁。红花。苏木之类。脉实人壮盛者。用大承气东加桂下之。若因醉饱入房太甚。

而醉食之积。乘虚流入于本经。致腰痛难以俯仰。用四物汤合二陈汤。加麦芽。神曲。杜仲。黄柏。官桂。砂仁。

葛花。桔梗之类。

灸法取肾 二穴灸之尤捷(肾 穴在脊中对脐各开寸半是穴)

★ 气证(二十四)

气证者。起于七情触发怒气。伤于肝经。凡气有余即成火。虽气无补法。实者固不宜补。虚者或少补之。不为常例。

秘传木香化气汤(气实者用之。)

苍朮 浓朴 枳壳 陈皮 青皮 大腹皮 木香 砂仁 黄芩 紫苏子 香附子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滓服。若胁痛者。加柴胡。青皮。若小腹痛者加青皮。

秘传补中参术汤(气虚者用之。)

人参 白朮 甘草 当归 白茯苓 苍朮 浓朴 陈皮 枳壳(少许)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服。若妇人加香附木香磨水调服。

★ 疝气(二十五)

疝气者。内经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难经曰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夫所谓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 七者是也。医者宜分别七证而治之。

秘传马蔺花丸(治七疝 气。及妇人阴 坠下。小儿偏坠等证。无有不效者。)

马蔺花(醋炒) 川楝子 橘核 海藻 海带 昆布(三味俱盐酒洗)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浓朴(姜汁制) 木通 枳实(麦麸炒) 玄胡索 肉桂 木香 槟榔(各五钱) 脉沉细。

手足逆泠者。加川乌头一个。(炮五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酒或姜盐汤。任意送下。

凡治七疝。须先灸大敦穴。(一名大顺。在足大拇指离指甲如韭叶大。灸三壮。乃足厥阴井也)

★ 痛风(二十六)

痛风者。肥人多因风湿。瘦人多因血虚。大率痰热所作。今列数方于左。当察受病之原。选而用之。

秘传飞步丸(治诸风湿瘫痪痛风等证。服此药须忌热物。)

苍朮(八两) 草乌(不去皮尖四两) 川芎 白芷(各二两) 葱白(连根) 生姜(各四两)

上细切。作一处入。罐内封固。罐口倒覆阴土地上。在春停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

取出前剂晒干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茶酒任下。宜避风。孕妇勿服。

秘传乌药顺气散(此方得于河南王府购费重价。)

乌药 川芎 熟地黄(酒洗) 防风 枳壳(去穰麦麸炒) 桔梗 白芷 姜蚕(汤洗净姜汁炒)

羌活 当归(酒洗) 白芍药 木瓜 槟榔 南木香 秦艽(各一两) 川独活 甘草(各五钱)

上细切。以生绢袋盛药。同无灰好酒二十五斤。入不津坛内。春冬浸一月。秋二十日。夏十日。

紧封坛口。浸满日。取酒将吞捉虎丹随量饮之。如饮过一半。再添酒连绢袋煮热饮之。须忌食猪肉。

若妊娠妇不宜服捉虎丹。

秘传捉虎丹(治风寒暑湿香港脚。无问远年近日。一切走注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

麻痹不仁。手足不能屈伸。日夜作痛。叫呼不已。)

麝香(二钱五分) 京墨(烧烟尽一钱五分) 乳香 没药(各七钱五分) 草乌(去皮脐)

五灵脂 地龙(去泥净) 木鳖子(去壳油) 白胶香(各一两五钱) 当归(酒洗七钱五分)

上各为细末。再罗过。和匀用糯米糊为丸。如芡实大。临发时空心用前药酒送下一丸。或三丸。赶到脚面上。赤肿不散。再服一丸。赶至脚心。出黑汗乃除根。凡服察病患上下饥饱服。

俱用前药酒送下。自然汗出定痛为验。若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偏枯等证。研二丸。酒调下。一省为验。

秘传加味二妙丸(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故麻痹痿软。皆是湿为病。)

苍朮(米泔水浸四两) 黄柏(酒浸炒二两) 川牛膝(去芦) 当归尾(酒洗) 川萆汉防己 龟板(酥炙各一两) 虎骨(酥炙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姜汤下。

秘传愈疯丹(治一切风疾。偏正头风。半身不遂。常服调理。并治诸恶疮毒。赤白痢疾。痛风等证。)

防风(去芦) 连翘 麻黄(去节) 黄连(酒妙) 黄柏(酒炒各五钱) 川芎 川归(酒洗)

赤芍药(酒浸) 薄荷叶 石膏 桔梗 何首乌 熟地黄(酒洗) 羌活 细辛(此味辛宜减半)

甘菊花 天麻(各一两) 黄芩(一两五钱) 白朮 荆芥穗(各二钱五分) 山栀仁(七钱五分)

滑石(五两另研) 甘草(炙二两) 僵蚕(炒五钱)

热甚加大黄朴硝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以朱砂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细嚼。用茶清或酒送下。

秘传风藤造酒方真风藤 金银花(各七钱) 当归(酒洗) 芍药(男用白芍女用赤芍) 防风 白芷何首乌 羌活 独活上为细末。用糯米一斗。蒸熟。将前药末并曲拌匀。如常酿酒法酒。或入瓶内煮熟。泥固瓶口。顿七日取用。每日分早午晚饮一钟。随量多寡为则。察病患饥饱服。

当归拈痛汤(见卷上汤类。)

阿魏万灵膏(见疮疡类。)

★ 目病(二十七)

目病者。虽有七十二证之殊。然皆不过风热忧郁之所为。四气七情之所致也。治宜清热养血为当。

秘传当归地黄汤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药 甘菊花 龙胆草 防风 黄连 知母 柴胡 陈皮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芽茶一撮。灯芯三茎。煎一盏。去滓食后服。

秘传明目补下丸(此方得于京师。购费珍价。)

人参(三钱五分) 川楝子(酒煮去核) 远志(去心各一两半) 川巴戟(去心) 菟丝子(酒浸)

麦门冬(各一两) 白朮 白茯苓(去皮) 赤芍药(酒浸) 青盐 破故纸(炒) 小茴香葫芦巴 肉苁蓉(酒洗) 黄 甘草(炙) 枸杞子 砂仁(炒) 黄柏(盐酒炒) 山药(炒)

知母(去毛皮盐酒炒) 熟地黄(酒洗怀庆) 五味子 莲肉(去心各五钱) 车前子(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酒煮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用盐汤送下。

秘传开明银海丹(治一切风热上壅。两目赤肿涩痛。风弦烂眼。及内外翳障等证。)

白炉甘石(一两。以炭火 三炷香候。先以黄连半两。煎浓汁。滤去滓。淬七次。细研。) 辰砂(一钱)

硼砂(二钱) 轻粉(五分) 片脑(三分多则五分) 麝香(一分) 若赤眼肿痛。加乳香没药各五分。若内外翳障。加珍珠五分。鸭嘴胆矾。熊胆各二分。若烂弦风眼。加铜青飞丹各五分。

或以诸药总合为一。治诸般眼疾。

上各研为极细末。一处和匀。再研一二日无声。银瓶盛贮。蜜蜡封口。勿令泄气。点眼极妙。

因调西江月以诵扬之。体具全恁。银海百年。惟喜光明。苟因失慎致盲昏。或是风疼翳钉。传得真方秘诀。岂同售药虚名。略将簪杪点眸睛。立效浑如附应。

秘传点眼光明丹黄连(半斤煎汁滤净) 炉甘石(一斤。用紫罐盛。 三炷香时。入黄连汁内。七浸七暴。随时听用。)

炉甘石(制过一两) 麝香 鹏砂(各一分) 片脑(二分) 枯白矾(五厘) 若风眼加五倍子火 存性用一分。

上研为极细末。用骨簪杪沾水蘸药。点眼内闭目。

★ 咽喉(二十八)

咽喉者。虽有喉痹。喉痈。喉风。单蛾。双蛾。重舌。木舌之不同。然皆风热所生也。亦皆相火之所冲逆耳。经曰一水不胜二火。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性急速。故病发暴悍。而喉热证作矣。间有腑寒喉缩伏如物梗。痛痒多涎者。亦有七情郁结。咽中有物如梅核。吞吐不得者。须各究其源治之。

秘传清咽散(治咽痛并口舌生疮。)

荆芥 薄荷 防风 桔梗 山栀 连翘 玄参 大力子 片芩 生甘草 若热甚。加僵蚕。犀角。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凉膈散(治咽痛退六经热极妙。方见卷上散类。)

秘传梨汁饮(治喉痹及喉中热痛。口舌生疮等证。极妙。)

用好消梨杵汁。频频饮之。若患者能自嚼咽下亦可。多食妙。大解热毒。惟金疮产归。及诸脱血证勿食。其余一应痈疽发背等证。多食极妙。

秘传洞关散(治喉痈等证。)

珍珠(五分) 牛黄 片脑 麝香(各三分) 朱砂(一钱)

上研为细末。用少许吹入喉中立已。

四七东加桔梗枳实(治七情所致。咽痛者。方见卷上汤类。)

秘传加味二陈汤(治七情郁结咽中。如梅核吞吐不得者。方见梅核气类。)

凡治诸骨鲠喉。宜研萱草根。顺流水吞下。若鱼骨鲠喉者。宜食橄榄即下。或用其核为末。顺流水下。若兽骨鲠喉者。磨象牙水咽下。

秘传蒲黄散(治舌肿大塞口。不通饮食者。)

用蒲黄一味真者罗净。频刷舌上其肿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则愈。

★ 齿病(二十九)

齿病者。肾之标。系于手足阳明。乃胃与大肠之脉贯络也。有肾元虚者。治宜滋阴补肾。有胃中有火者。治宜安胃泻火。有风痰上攻者。治宜祛风导痰。有虫蚀者。治宜擦牙诛虫。故其疼不一。治者须究其源以疗之。

秘传宁口散(治牙疼牙疳。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证。)

青黛(二钱) 硼砂(一钱) 孩儿茶 薄荷叶(各五分) 片脑(二分)

上为细末。以笔尖醮药点患处咽疼用芦管吹入。一方加蒲黄朴硝生甘草各等分。片脑少许。

治口内诸病。

秘传愈刚散(治风虫牙疼)

白芷 光乌 威灵仙 真川椒(等分)

上为细末。擦疼处立已。须先用防风。荆芥。芫花。苍耳子。白蒺藜。真川椒。小麦各等分。

水二盏煎。去滓含漱疼处。再擦尤捷。

秘传加味凉膈散(治胃有实热齿疼者。方见卷上散类。)

本方用大黄酒蒸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为佐。水煎徐服。

秘传神应散(治牙疳神效。)

虾蟆(一只小者背绿眼光者是用) 明矾(二钱) 小红枣(二枚去核)

上共捣成膏作一丸。火 存性。为细末。笔尖蘸药点患处。

秘传乌须万应散(擦牙自坚。须自黑。其它亦自得也。)

用没石子(四钱) 破故纸 细辛 熟地黄(酒洗各一两半) 青盐 地骨皮(二两)

上为末。每用一钱。空心擦牙咽下。

★ 血证(三十)

血证者。脉多芤而微细者可治。芤而滑大者难治。其证大概有二。有血热郁血溢。有气郁血溢。然见血。又有上中下三部之分。衄唾呕吐为上部。皆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血结胸中为中部。

膀胱蓄血及溺血为下部。其间不出风热壅遏。忧思郁结而然。是以从肺而上溢于鼻者曰衄血。

从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呕血。夫所谓咯。血唾血者。出于肾也。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

又有痰带血丝出者。或从肾或从肺来也。其血出于小便者曰溺血。曰血淋。出于大便者曰肠风痔血。治法当求其本。

秘传加减八味汤(治衄唾呕吐血。)

当归 生地黄 赤芍药 阿胶珠 牡丹皮 黄连 黄芩 山栀 人参 甘草 犀角 京墨上细切。用水二盏。茆根一握捣烂。枣二枚煎。去滓磨京墨犀角调服。若痰中带血者加知母。

若血疙瘩者。加红花桃仁炒干姜。若凡人暴吐紫血一二碗。无事。吐出为佳。与前药治之。若后见脉大身热。必难治矣。

秘传加减芩连四物汤(治大小便血。)

黄芩 黄连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山栀 陈皮 白朮 人参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滓温服。若溺血者。加黄柏。知母。滑石。

若下血及肠风脏毒者。加黄柏。子芩。槐角。阿胶。防风。荆芥。

秘传发灰丸(治溺血。)

头发(不拘多少。烧灰存性。用壮年无病者佳。)

上为细末。别用新采侧柏叶捣汁。调糯米粉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滚汤下。或煎四物汤送下。

秘传竹叶灰丸(治下血。)

竹叶(不拘多少烧灰存性)

上为细末。用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清米饮汤送下。一方以鹅卵壳为末。米饮汤下一匙。一方以干柿饼烧存性为末。用清米饮汤调下二三钱立已。

灸法治下血无度。灸脊中对脐一穴。永不再发。

秘传治肠风下血丸干柿饼(烧灰存性) 酒瓶箬(包酒过二三年者。烧灰存性) 乌梅肉(烧灰存性各二两净)

百药煎(一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色代之) 槐花(炒焦黑) 枳壳(麦麸炒黄色) 槟榔(各半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醋汤下。

★ 汗证(三十一)

汗证者。有二本之殊。其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治宜补阳调卫为当。其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治宜补阴降火为要。医者宜详辨而推治之。

秘传加味四君子汤(治自汗者)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川归 生地黄 黄柏 黄连 黄 桂枝(少许)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浮小麦一撮。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盗汗。)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生地黄白芍药 人参 白朮 黄 黄柏 知母上细切。用浮小麦一撮。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 心跳惊悸(三十二)

心跳者属血少。如鱼无水也。治宜补血心惊者。心下悸动有水饮。如人将捉捕也。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心跳)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远志 白芍药 人参 甘草 茯神 山栀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心惊。)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白朮 人参 甘草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秘传金箔镇心丸(治忧愁思虑伤心。令人惕然心跳动惊悸不安等证。)

川归身(酒洗) 生地黄(酒洗) 远志(去心) 茯神(各五钱) 石菖蒲(九节者用)

黄连(各二钱五分) 牛黄(一钱另研) 辰砂(二钱另研) 金箔(十五片)

上以前六味研细。入牛黄辰砂二味末子。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煎猪心汤送下。

★ 消渴(三十三)

消渴者。多因快欲恣情。服食丹石。耽酗醇酒。甘嗜炙爆。遂使相火燔炽。真水耗竭而成。

是故患者心脉多浮。肾脉多弱。治法当以泻火。润燥。清心滋肾为先。须分上中下三焦为治。若热在上焦。舌赤唇红。烦躁引饮。若热蓄中焦。消谷易饥。引饮倍常。大便硬。小便数。若热伏下焦。阴强失精。精竭引水。小便如膏是也。

秘传黄连地黄汤黄连 生地黄 天花粉 五味子 川归 人参 干葛 白茯苓 麦门冬 甘草上细切。加生姜一片。枣二枚。竹叶十片。用水二盏。煎去滓温服。若上焦渴者。加桔梗。

山栀。若中焦渴者加黄芩。若头眩渴不止者加石膏。若下焦渴者。加黄柏。知母。若作丸剂。加薄荷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噙化咽下。

★ 便浊遗精(三十四)

便浊遗精者。皆由思虑过伤。色欲不节。心肾虚劳。水火不交之所致。治法。当以清心肾为先。

补阴降火为要。其因梦与鬼交而泄。谓之梦遗。若不因梦交。或随溲溺而出。谓之精滑。

秘传补阴汤(治便浊遗精并女人白带。)

黄柏 知母 当归 熟地黄 人参 白朮 白芍药 山栀仁 黄 莲肉 陈皮 白茯苓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一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服。若作丸剂。加樗根白皮为细末。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 淋闭(三十五)

淋者其名有五。本属于热。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成淋闭之患矣。先儒以滴水器上下窍譬之甚当。盖淋者欲通不通。不通忽通者。是宜除其热。泄其闭塞。清肃肺金。以滋膀胱肾水之下元。此治淋之正法也。

秘传通塞散(治小便淋闭。茎中作痛。)

石苇(去毛) 滑石 瞿麦 蓄 冬葵子 木通 王不留行 地肤草(各等分)

上研为细末。每服三钱。滚白汤调送下。

清心莲子饮(治上盛下虚。烦渴。小便赤涩成淋。)

黄 石莲肉 白茯苓人参 黄芩 甘草(炙) 地骨皮 麦门冬 车前子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若发热。加柴胡。薄荷。

导赤散(治小便淋闭赤涩。)

六一散(治小便淋闭赤涩不通。)

五淋散(治小便热痛如沃汤。并见卷上散类。)

秘传木通汤(治孕妇转胞并男子小便不通。)

冬葵子(半两) 山栀仁(半两炒研) 木通(三钱) 滑石(半两研)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外以冬葵子。滑石。栀子为末。田螺肉和捣成膏。

或用生葱汁。调贴脐中立通。

秘传治血淋方侧柏叶 藕节 车前草(各等分)

上以三味同捣。取自然汁调六一散三钱服之。

秘传发灰丸(治溺血。方见血证类。)

★ 秘结(三十六)

秘结者。或因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其间种种不同。固难一类而推。

慎勿以巴豆牵牛等峻剂攻下。虽暂通快。必致再结愈甚。治者须知西北人以开结为主。东南人以润燥为要。姑撮其略。以俟详究。

加减润肠丸木香导滞丸备急大黄丸(见内伤类。)

蜜导法用蜜一合。微火炼。不住手搅。勿令焦。滴水成珠为度。下皂角末。再搅。捻作锐子。如小指大。

约入谷道即通。

吹油法用香油令侍婢口含。以小竹筒一个。套入肛门。以油吹入肛内。须臾即通。(一方以牙皂荚为末。投炭火上。置桶中。令患者坐熏入肛内即通。)

★ 黄疽(三十七)

黄疽者。皆因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其症有五。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湿热。湿在上宜发汗。

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厘清其湿。学人详之。

引方茵陈四苓散(治诸疸。)

茵陈 茯苓 泽泻 猪苓 白朮(各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灯芯一团。煎一盏。去滓不拘时服。

秘传褪金丸(治黄肿绝妙之剂。须煎胃苓汤送下。)

苍朮(米泔水浸) 白朮(各二两半) 甘草(炙半两) 浓朴(姜汁炒一两) 陈皮(去白)

神曲(炒黄色) 麦 曲(炒各两半) 针砂(醋炒红色) 香附(童便浸各六两)

若有块加三棱醋煮。莪朮醋煮各两半。

上为细末。用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生姜盐汤送下。忌鱼腥湿面生冷水果等物。

秘传茵陈散(治黄胆通用。)

大田螺(一个连壳) 山栀子(七个研) 菲菜根(七个) 茵陈(真者一大撮)

上共捣烂。以滚白酒大盏投之。搅匀。去滓顿服。其黄立退。

秘传灸法取至阳穴灸之妙。(至阳穴在脊中第七椎节下。)

★ 痔漏(三十八)

痔漏者。皆肠胃蕴热而成。丹溪云专以凉血为主。其理治本固当。常见人服凉血内剂。未获全效。切不宜用腐肉药取痔。多致殒命。今得试验一法。具列于后。

秘传隔矾灸法(治痔漏神效。此方购费珍价。)

皂矾(一斤。用新瓦一片。两头用泥作一 。再用香油刷。瓦上焙干。再着皂矾放在瓦上。

微火 枯。去砂研末。) 穿山甲(一钱入紫罐内。 存性。取出研末。) 小鳖子(如前法去壳。

火二钱五分。净研末。) 乳香 没药(各一钱五分。研末临灸时加入)

上件共和匀一处。以冷水调。量疮大小。作饼子贴疮上。用艾炷灸三四壮。灸毕。就用熏洗药。先熏后洗。每日六度。三五日如前法灸妙。以瘥为节。

秘传熏洗方(煎法灸毕。以此方熏洗。此方购费珍价。)

皂矾(制法如前为末约手规二把) 知母(四两焙干为末取一两净)

贝母(四两为末取一两净) 葱(七茎)

上件先将葱用水煎三四沸。倾入瓶内。再入前药。令患者坐于瓶口熏之。待水温。倾一半。

洗疮处。留一半。俟再灸复热熏洗。以瘥为度。

秘传涤风散(治痔漏及一切疯证。此方购费珍价。)

川乌 草乌(并火炮去皮尖) 苍朮(米泔浸各四两) 人参 白茯苓(各二钱)

两头尖(二钱) 僵蚕(七钱用纸隔炒) 甘草(炙三两) 白花蛇(酒浸三日弃酒火炙去皮骨用)

石斛(酒浸各一两) 川芎 白芷 细辛 当归(酒洗) 防风 麻黄 荆芥 全蝎(新瓦上焙干)

何首乌(米泔水浸忌铁) 天麻 本(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或五分。临卧酒调服下。辄服同前。若不用酒者。茶清调服。忌多饮酒。

并一切热物。

秘传熏洗方(治痔漏神效。)

黄连 黄柏 苍朮 荆芥 枳壳 防风 苦参 玄明粉(各等分)

上细切。加过冬藤一握。水四五碗煎。至桶中。先熏后洗。

★ 疮疡(三十九)

疮疡者。有在表在里之不同。在表者其脉浮洪 肿。在外治法。当先内托。使邪毒外散。如千金托里散。败毒散之类是也。在里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当先内疏。如栝蒌散。连翘散。内疏黄连汤之类是也。若外无 恶之气。内已脏腑宣通。

此为内外之中。当和其荣卫。如十宣散。复煎散之类是也。

秘传一捷法。治发背。痈疽。疔肿。瘰 。便毒等疮。初起十日内。 赤肿痛宜发散。先服羌活保生汤。外用围药解和散。次服一味妙济饮。或荣卫返魂汤。如虚弱人。宜复煎散。当自消退。如日久将脓者。服妙剂饮不消。服真人活命汤入散毒散和服之。追脓从大便出。如脓已成将溃者。用三棱针刺破。入拔毒药线。次日脓满放出。再换内入。脓尽洗去围药。用千捶膏贴护风拔毒收口。如脏已溃。日久臭腐。未肯收敛者。用除旧布新之法。俗人用刀割去腐肉伤人。

只用拔毒丹末药津调敷疮口。外用乌金纸黏封。自然腐化矣。须先用川椒汤或浓茶洗净。然后敷药。

外用围药涂之。再洗如前围敷。待脓尽腐去。方用生肌散外掺。内服十全大补汤。

秘传羌活保生汤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 连翘 黄连 白芷 柴胡 木通 陈皮 桔梗 甘草上细切。用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滓。察病上下服。

秘传真人活命汤当归尾(二钱) 穿山甲(炒) 金银花 皂角刺陈皮(各二钱五分) 防风 贝母 白芷(各一钱五分) 乳香(五分另研) 没药(一钱另研)

甘草(五分)

上细切。用水酒各一盏。煎去滓。入乳香没药和服。得微汗良。

秘传败毒散穿山甲(火 存性或炒一两) 白芷(五钱一半生一半炒) 川大黄(五钱一半生一半煨)

一方有败龟板酒炙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下。重者煎真人活命汤调下。觉腹中作疼。则脓毒从大便出矣。

秘传妙济饮(治便毒小疮疖。只服此一味。将滓罨疮上。其肿即消立效。)

一枝箭(水洗去土用。出贵州。考本草不载。)

上用生白酒煎服。得微汗为佳。

秘传围药解和散(如肿毒初起。围敷即消。)

芙蓉叶 野菊根 蒲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连翘 白芨 白蔹 白芷 乳香 没药雄黄 孩儿茶 甘草 蛇含石( 醋淬) 赤石脂 大黄上为细末。用鸡子清调敷其疮四围肿处。如干以鸡子清常润。如肿毒重大。加萆拨。水槿叶。

秘传拔毒丹白矾(三钱) 雄黄 硼砂 辰砂(各三分) 雌黄 血竭 砂(各五分) 牛黄乳香 没药(各二分) 砒霜(一分炼) 斑蝥(三个去翅足) 巴豆(三粒去油)

上件除白矾各为细末。先将白矾用铁铫熔化后。将前药末掺矾上。候烟尽取起。置土地上出火毒。再研极细末。入麝香五厘。蟾酥一分。轻粉五分。再共研和匀。用竹筒收贮。每用旋取少许。

以糯米饭捣成药线。如粗布针大。焙干。如脓已成者无眼用三棱针刺破。将药线徐徐纳入。深至痛止。外用乌金纸剪如钱大。津黏毒上。封住。其脓自化。如已溃烂。臭腐眼大者。只以末药津调。敷疮内外。亦用乌金纸黏封。每用此法。须用围药护卫好肉。

秘传千捶膏萆 子(去壳一两) 松香(嫩者五钱) 乳香(一钱)

上用铁捶。于石上捣千下成膏。敷毒上。外用纸盖之。如小疖毒。只消此贴初起即散。有脓即出不疼。

秘传生肌散孩儿茶 赤石脂 黄连 黄柏 松香上研为细末。先将疮口洗净。干掺疮上。

秘传返魂汤(此药顺气调血。扶植胃本。)

何首乌(勿犯铁) 川归 木通 赤芍药(炒) 白芷(不见火) 茴香(炒) 乌药(炒)

甘草 枳壳(麦麸炒如恶心姜汁炒)

上细切。各等分。每服四钱。用水酒各一盏煎。去滓服。如血气盛者减当归。如毒在上。及老人虚弱人。减木通。如流注加独活。如生痰有二证。胃寒生痰加半夏。热郁成风痰加桔梗。如有泻者不用此方。宜用蜡矾丸用米饮汤下三十丸。泻止再用此方。

神仙蜡矾丸(治一切痈毒肠痈内托之剂神妙。)

黄蜡(七钱) 白矾(一两研细)

上将黄蜡熔化。和矾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食远用滚白汤送下。

千金托里散(治背疽并诸恶疮。如三日以内未针灸及利大便者。则可消矣。)

姜活(一钱五分) 防风身(酒洗) 防风梢(各五分) 本(一钱五分) 川归身(酒洗三钱)

川归梢(五分) 连翘 酒黄芩(各三钱) 生黄芩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半) 生甘草(五分)

陈皮 苏木 五味子 酒黄柏 酒防己(各五分) 桔梗 山栀 酒生地 酒黄连(各一钱) 酒大黄(三钱) 木猪苓(一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三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稍热。服后。一服如前。并滓再煎服。忌冷水。此方如觉有病。即便忙服。无不效者。若疮势已发。三四日或成脓者。则不消矣。

托里攻(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疮。便毒。始发脉洪数弦实。肿甚将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 牡蛎 天花粉 皂角刺 朴硝(便不秘者减去) 连翘(各六分) 金银花 当归(各二钱)

赤芍药 黄芩(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四分服。

内托复煎散(托里健胃。)

地骨皮 黄芩 茯苓 芍药 黄 人参 白朮 桂心 甘草 防己 当归(各半两)

防风(一两) 苍朮(半斤)

上细切。先以苍朮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术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取清汁作三四次。

终日饮之。又煎苍朮滓如前法。入诸药滓。再煎服。

托里十补散(治疮肿托里。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其脉缓涩。或弦紧细者。身倦恶寒者。宜用之。)

人参 当归 黄 (各二钱) 浓朴 川芎 桔梗 防风 桂心 白芷 甘草(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服。

秘传平毒散(治痈肿初起。)

取新掘天门冬三五两。洗净。入砂盆内捣细。以好酒投之。去滓顿服。

未效再投。一二服必愈。

防风通圣散(治疮疡通用。见卷上散类。)

十全大补汤(治疮疡已溃。气血两虚者。)

败毒散(并见卷上)

秘传阿魏万灵膏(治发背瘰 疔肿。一切恶疮瘫痪痛风香港脚等证。)

防风 荆芥 白芷 当归 黄连 黄柏 连翘 蛇蜕 蜂房 白蔹 苍耳草 接骨草羌活 山栀 大枫子 金银花 甘草 细辛 紫河车 何首乌 黑丑 桔梗 牡丹皮 车前子苦参 白芨 萆麻子 大黄(各二两) 穿山甲(四十片) 江子肉(八钱) 望见消(二钱)

木鳖子(四十个) 虾蟆(只) 柴胡 全蝎 半夏 升麻 南星 玄参 天花粉 川乌牛膝 黄 两头尖 独活 斑蝥 地榆 五灵脂 槐角 苍朮 本 赤茯苓 桃仁三棱 莪朮 小茴香 青木香 嫩松节(各一两) 威灵仙 天麻藕节 薄荷 贝母 丹参 生地黄 乌药(各一两半) 血余(三钱后入) 八角风叶下红(各四两) 槐枝(六两) 柳枝(六两) 黄丹(八两水飞过炒紫色)

上细切。用水八碗。浸一日。煎稍干。下真麻油十六斤。同煎至穿山甲等药如炭黑滤去滓。

入血余煎无形影。滴水中不散。再入黄丹。徐徐顺搅。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后项药。

蜈蚣(二条) 乌蛇肉(四两) 川乌 草乌 附子 白附子(各一两) 五加皮 紫荆皮(各二两)

上共研为细末。入膏药内。频频顺搅匀。退火入后项药。

沉香 雄黄(各一两) 南木香 血竭 轻粉 赤石脂 龙骨(各二两) 乳香 没药(各四两)

麝香(五钱) 阿魏(一两用水另溶化再入膏药内)

上为细末。入膏药内。顺搅匀。出火毒。瓷器收贮。每用油纸摊贴。须留顶以出其毒。

疔肿方法

灸法。以大蒜捣烂成膏。涂肿四围。留露肿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稍难愈。

宜多灸百余壮。无不愈者。

秘传妙方(治食灾牛马肉成疔肿欲死者。)

以 油木药捣烂。绞取真汁一二碗。顿服。得大泻毒瓦斯乃愈。如冬月无叶。取嫩根研水服之一二次。以利为度。

杨梅疮方法

杨梅疮。或名绵花疮。盖因疮之形相似耳。先年惟南广有此。近年以来。处处颇多。世俗多用厉风药治之。甚得理也。每见庸医求取速效。辄以轻粉丹麝等药大剂投之。然其所感有浅深。资禀有壮怯。其壮受毒瓦斯之浅者。幸得平愈。其怯弱之人。因而变生坏证。又有不知禁戒者。变成疠疯。亦有用轻粉太多。兼以麝香透入骨节。遂成疯块。经年痛痹。脓烂可畏。然非轻粉不能取效。

但不可多。量人虚实用之。

秘传加味醉仙散葫麻子 牛蒡子 蔓荆子 枸杞子(四味各炒紫色) 白蒺藜 苦参 栝蒌根 防风 当归川芎 芍药 羌活 何首乌 白芷 姜蚕(炒) 荆芥 连翘 黄芩 山栀 皂角刺 玄参甘草 芙蓉叶 威灵仙(各一两)

上研为细末。用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茶清送下。如有实热疮盛者。加轻粉二钱。如作煎剂亦可。如过服轻粉。或疯痹疙瘩者。用山黄牛一味煎汤频服。

秘传遗粮汤(治杨梅疮风漏筋骨疼痛。)

山黄牛(三两二钱) 五加皮 白藓皮 防风 木瓜 荆芥穗 白芷 当归(酒洗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炒) 生地黄(酒洗) 地骨皮 川牛膝 黄连 甘草 槐花(炒) 川芎 威灵仙寻风藤 白茯苓(各一钱) 杜仲(二钱姜汁炒断丝) 皂角子(三粒捣碎) 白丑(三粒捣碎)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一钟半。酒半钟。煎至一钟。察病患上下饥饱服。渣滓再煎服。一日一剂。服至三五剂。其疮愈肿。勿惧畏。以托出毒瓦斯故也。

若轻者服十剂而瘥。重者服二十剂全愈。每剂服过。渣滓日干煎水。常时浴洗患处切忌房事生冷茶清煎炒母鸡鹅羊猪首蹄肉鱼虾动风之物。无不效者。

秘传除厉散(治杨梅疮敷药。)

陈老鳖甲(火 一钱) 轻粉(二钱) 杏仁(三十个去皮尖)

上为细末。用猪胆调敷神效。(一方用轻粉一钱。胆矾八分为细末。挝破敷之。其效如神。)

秘传涤风散(此杨梅疮风漏。一切风症。此方购费珍价。见痔漏类。)

秘传熏洗方用防风。荆芥。川芎。白芷。连翘。苍朮。黄芩。艾叶。何首乌。皂角刺。白藓皮。地榆。威灵仙。金银花。苍耳草。

上细切各等分。用水五升煎。乘热。先熏后洗。

秘传灸法。治杨梅疮初起那一个的。灸三五壮后。不再发。

疳疮方法

秘传平秽散(治下疳疮。又名妒精疮。宜禁房事。临卧含水一口。免与阳则不痛。)

瓦 子(火 ) 五倍子(炒) 孩儿茶(各一钱) 片脑(二分)

上为细末。先以防风。荆芥。乌药。地榆。苦参各等分。用水五升煎。入小瓶内。将玉茎纳入熏洗。后传药疮上立瘥。

癣疮方法

秘传息搔散(治虫癣。)

生白矾(一两) 硫黄(五钱) 槟榔(一个)

上为细末。取羊蹄根捣真汁。和生蜜少许。调如粥浓。先以穿山甲。抓破患处传之。如疮过一晕立效。

秘传宁痒散(治风虫顽癣。)

川槿皮(一两) 红娘子 青娘子(各七个) 斑蝥(三个去翅) 贝母(五钱) 槟榔(二个)

上细切。用水浸。露三日夜擂碎。先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之立已。

疥疮方法

秘传靖肤散大枫子(四十九枚) 枯白矾 真川椒 蛇床子水银(各三钱) 樟脑(五钱)

上各为细末。入水银。共再研匀。用 油调敷。一方用荞麦面一两。炒黄硫黄一钱。另研细。

用油烛调敷。皆有奇效。

秘传一擦光(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恶疮毒神效。)

蛇床子 苦参 芜荑(各一两) 雄黄 大枫子(去壳) 川椒(各半两) 硫黄 轻粉樟脑(各二钱) 枯矾(一两二钱)

上各为细末用生猪油调匀敷之。

秘传愈疥散(治疥疮并小儿癞头。)

牛皮岸(即熏牛皮烟岸也如无以香炉岸代) 蛇床子 硫黄 黄柏 黄丹(各一两) 雄黄大枫子(去壳) 川椒(各半两) 枯矾(二两) 轻粉(二钱)

上各为细末。以生猪油调匀敷之。

KT疮方法

秘传碧云膏(治KT 疮神效。)

真麻袖(四两) 黄蜡(三两半) 铜青(三钱) 轻粉(三分) 古铜钱(三文) 鲜桃柳枝(各七枝)

上于五月五日制。先以香油煎三五沸。入蜡并钱煎。至 落。入铜青以桃柳枝不住手搅煎。至滴水成珠。入轻粉再煎一沸。以纸滤去滓。用瓷碗盛贮。待冻扫净土地。

覆地上一宿。出火毒。每用量疮大小。捻作薄饼。摊置毡上。贴患处外。以绢帛系定。过三日。

打开转贴毡一面。再贴三日。换药后贴如前。

汤火疮方法

神效当归膏(治汤火伤。此方敛疮者。生肌肉拔热毒。止疼痛。)

当归(细切) 黄蜡(各一两) 麻油(四两)

上先将当归。入油煎焦黑去滓。次入蜡。急搅放冷。以瓷碗盛。出火毒。用时以故帛纸摊贴。

一方用白蜡。凡初伤。必用盐罨护坏肉。后敷药则易愈。

秘传愈 群方(治汤火疮)

用黄蜀葵花浸油内。以油敷患处。或晒干研末。油调敷之。一方用萆麻子肉研烂。入蛤粉等分。如干再入香油少许调敷。一方用定粉研细。入猪脂调敷。一方用绿豆粉轻粉少许。槐树皮去粗皮焙。干为细末。香油调敷。湿则干掺。一方用荞麦面炒黄。以井花水调敷。

腮毒方法

秘传地黄膏(治嘴腮肿毒。或疮疖。或好食煎爆之物生肿毒。皆宜服之。)

生地黄(二斤) 麦门冬(半斤) 败龟板(半斤酥炙另研为末)

上为细切。用水一斗。煎至五升。滤去渣滓。再煎如稠饴。下龟板末顺搅煎。滴水中不散为度以瓷罐盛贮。埋地下三日。出火毒取出。不时白汤调服。酒调亦可。

金疮方法

秘传桃花散(治刀刃伤破。及竹木刺皮出血用之。则止血生肌。)

川归 赤石脂 血竭 乳香 没药 滑石 炉甘石( ) 或加何首乌上各等分为细末。掺伤处。初伤者加龙骨少许。久者加樟脑少许。

正铁箍散(兼治诸般恶疮。)

贝母(五两去心) 白芷(二两) 龙骨(二钱) 苍耳草(烧存性醋拌二两)

上为细末。用水调。或香油调敷。湿则干掺。一方治跌扑一时无药。急取褥中扳枝花贴患处尤妙。

乳痈方法

秘传速效方(治女人内外吹奶。)

鸭儿花根(叶稍长而圆有刺者是取根一握去皮骨) 葱白(连根叶三茎)

上为细切。入川椒九粒共捣。好生酒或醇酒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宜少卧出微汗立瘥。

渣滓加盐少许敷患处亦妙。若肿已成不消。用疔肿灸法。灸三五壮。再服前剂尤捷。

秘传羌活保生汤秘传阿魏万灵膏(并见疮痒类。)

★ 妇人不孕(四十)

妇人不孕者。多因经水失期。或多寡不匀。若气虚宜补气。血虚宜补血。若肥盛不受胎者。

宜行湿燥痰。使经水匀行。依期男子交会。不相愆候。鲜有不孕者矣。

秘传种子方诀云。俟女人天癸净后。男女各寝。男子日服四物汤一帖。以补血之不足。女人日服四君子汤一帖。以补气之不足。服至三十日。三十帖止。再俟天癸净乃同寝。感时偏任左体力。施精亦要偏注其左。盖子宫有二穴。左穴受之成男。右穴受之成女故也。既受精后。令女人侧左体。

曲左足而卧。良久不拘。直隶无锡县。一谈姓老人无子。晚得此方。一岁生三子。今皆总角矣。

极验极验。受此方者。冀当遍传以广斯道也。又诀云。三十时中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空霍乱。霍乱之后枉费工。树头树底觅残红。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此盖妇人月经方绝。金水才生。此时子宫正开。乃受精结胎之候。妙合太和之时。

过此佳期。则子宫闭而不受胎矣。然男女之分。各有要妙存焉。如月候方经一日三日五日交会者成男。二日四日六日交会者成女。过此则不孕矣。又云阴血先至。阳精后冲。纵气来乘。血开裹精。阴外阳内。则成坎卦之象而为男若阳精先入。阴血后参。横气来助。精开裹血。阴内阳外。则成离卦之象而为女。若胎成三月之内。男女未分之时。亦有转女为男之术。其法以铁斧一柄。置于孕妇床席之下。勿令人见知。更佩雄黄一二两于孕妇身左。或佩萱花亦可。以上三法皆验。不可轻忽。传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诗云。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诚哉是言也。无嗣者宜深思之无怠。

调经散(治经水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月不至。或一月两来。皆可服。)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吴茱萸(择去闭口者泡七次焙干) 肉桂(各五分)

人参 半夏(泡七次) 白芍药 牡丹皮 川芎(各一钱) 阿胶珠 甘草(炙各七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稍热服。

调经散(治月经过期不行宜服。)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 桂心 甘草(各五分) 熟地黄 白芍药 香附子 莪朮 苏木(各一钱) 木通(八分) 红花(三分)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研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调经散(治月经先期而来宜服。)

当归身(一钱五分) 生地黄 条芩 香附子(各一钱) 白芍药 黄连(姜汁炒各八分)

川芎 阿胶珠 艾叶 甘草 黄柏 知母(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香附调经丸(治月经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头眩恶心。崩漏带下。并皆治之。)

香附子(杵去皮毛。不拘多少。米醋浸一日夜。用砂锅煮令香熟。水洗焙干。)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

六味地黄丸(治妇人阴血不足。无子者服之。能致胎孕。方见卷上丸类。)

妇人诸证琐琐。不及备录。医者宜参究先儒之论。按理先儒之方则详矣。

★ 胎前(四十一)

胎前者。宜养血安胎。不可用热剂。盖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夫胎凉则安。胎热则堕。理之必然。四物汤为当。

四物汤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上细切。用水二盏煎服。若妊娠下血不止。本方加艾叶三十片。阿胶珠一钱。每服四钱。加乌梅肉少许煎。进三四服即止。或以本方加阿胶珠。白朮。条芩。砂仁。香附。糯米。如恶阻。从痰而治。本方去地黄。加陈皮。半夏曲。砂仁。神曲。麦芽。藿香。白朮。陈仓米。有热加生姜汁炒芩连栀子。如子烦。脉虚大无力。或怔忡身战。及时有微热。本方加人参。白朮。黄芩。甘草。

酸枣仁。远志。麦门冬。地骨皮。如七八个月。面目及四肢浮肿。

本方加茯苓。泽泻。白朮。条芩。炒栀子。浓朴。麦门冬。甘草梢。或以本方加紫苏。桔梗。黄芩。大腹皮。枳实。滑石。如忽然口噤吐沫。不省人事。言语错乱。本方合二陈汤。加麦门冬。竹茄。远志。石菖蒲。如感冒风寒。头痛发热身痛。本方合小柴胡汤。加细辛。

白芷。防风。羌活。

胎漏方法

固胎散(治胎漏下血。)

条芩(五钱) 白朮(一两) 砂仁(炒) 阿胶珠(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艾汤调下。

安胎饮(治孕成之后。觉胎气不安。或腹痛。或腰疼。或饮食不美。宜服。或至五六个月。常服数帖甚好。)

用白朮。川归。白芍药。热地黄各一钱。人参。川芎。陈皮。条芩。各五钱。紫苏。砂仁。

甘草。各三分。生姜水煎服。

腹痛方法

独圣散(治胎前心腹诸痛。胎动不安。安胎止痛。行气故也。若非八九个月。不宜多服。)

用砂仁(不拘多少去皮略炒) 为细末。每服一匕。热酒或艾汤米饮汤盐汤皆可调服。如觉胎中热。即安矣。大抵妊妇不可缺此。

达生方法

引方达生散(治孕至八九个月。服十数帖甚好。则易产腹疼痛。)

大腹皮(原本三钱。恐太多。今用一钱。用酒洗晒干。再用乌豆汁洗净。方可用。恐鸩毒害人。)

人参 陈皮 紫苏(连梗叶各五分) 白芍药 白朮 当归(各一钱)

甘草(炙二钱) 黄杨脑(七个食少胎痛勿用)

上细切用水二盏。葱五叶。煎一盏。去滓服。春加川芎防风。夏加芩连五味子。秋加泽泻。

冬加砂仁。或通加枳壳砂仁。胎动不安。加金银三五钱。野苎麻根一钱。气上逼心。加紫苏地黄。

性急加柴胡。多怒再加黄芩佐之。食少加砂仁神曲。渴加麦门冬黄芩。能食倍加黄杨脑。(此物能瘦胎不长。)

有痰加半夏曲黄芩。气虚倍加参术。气实倍陈皮加香附子。血虚倍当归加地黄。形实倍紫苏。有热加黄芩。有食积加山楂。腹痛加木香。

养胎散(临月用之。能养胎元。)

当归 川芎 黄芩 陈皮 白朮 香附(各一钱) 白芷(五分) 甘草(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去滓。调六一散一钱服。若虚加人参七分。

催生方法

益母丸(治妇人胎前产后。及经中诸般奇病。并赤白带。恶露时下不止。无所不疗。乃妇人之仙药也)

益母草(一名茺蔚子。紫花方便。是五月采。阴干用八两。手折去根。勿犯铁器。) 川当归(七钱)

赤芍药(六钱) 南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童便好酒各半盏。化开服。

若急用时。取益母草生者。连根捣烂去滓。再用童便好酒和匀服。

若临产时服一丸。安魂定魄。破血止痛。养血脉。调经络。诸病不生。若胎前因跌扑触动胎气。漏胎下血等证。并产后诸疾。悉见济阴方加减。作汤化下。

芎归汤(治胎前因事跌扑。子死腹中。恶露妄下。疼痛不已。口噤欲绝。一切等证。临产催生。胞衣不下。)

当归(酒洗一两) 川芎(七钱) 陈皮(去白五钱惟催生用胎前只用芎归勿用陈皮)

上细切。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入酒半盏。再煎顿时去滓服。

★ 产后(四十二)

产后者。须大补气血为主。或有杂证。不可用寒凉之剂。

秘传归参汤当归 人参 川芎 白朮 生地黄 陈皮 白茯苓 甘草(炙)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去滓温服。若腹胀痛。发寒热者。是恶露未尽。去人参加桃仁。红花。干姜。肉桂。五灵脂。(半生半炒。)甚不已者。加熟附子一片。此谓阳有余而阴不足。故生内热。更加炒黑干姜引入肝分。理去旧血。致生新血也。

产后杂证方法

新产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能伐发生之气。(十日内忌之) 故以黄 四物汤为补虚之要药。

以黄 易芍药是也。若气虚者。本方加参。朮。茯苓。甘草。发热者加干姜。若自汗多者。少用川芎。勿用茯苓。倍加蜜炙黄 。若口渴加五味子。麦门冬。若腹痛者非芍药不可。虽新产以酒重炒用。去酸寒之毒。何害之有。若恶露不尽作痛。四物汤煎去滓。调香附五灵脂末服。甚者加桃仁泥四五分。

新产子宫未敛作痛。名儿枕痛。又名瘕母块痛。用醋炒芍药。粟壳。甘草水煎。入少米醋。或以三物为末。醋汤调服。酸以收之之义也。若产后有恶血不去。发寒热。成 瘕者。四物东加三棱。

莪朮。乳香。没药。香附。五灵脂。干漆。桃仁。红花之类。若产后腹痛不息。宜四物加乌药。

香附。桂心。高良姜。陈皮。童便和醋煎服甚效。若产后月余。经水淋沥不止。四物东加白芷。

升麻。煎调血余灰服。若产后阴痛。四物加 本。防风。若产后通身浮肿。四物加乳香。没药。

桂心。木通。大腹皮。良姜。血竭。槟榔。海金沙。若产后子肠不收。八物东加升麻。防风。须以酒炒黄 为君。若产后中风。口眼歪邪。八物加附子。荆芥。少加防风。羌活。若产后血晕。

用鹿角一段烧存性。也火毒为末。酒调灌下即醒。或用韭叶细切。盛于有嘴瓶中。以滚醋沃之。急封瓶口。以瓶嘴纳产妇鼻中即苏。或用秤锤砖石烧红。投醋中熏之。

小产方法

补气血汤(治小产下血不止。)

人参 黄 当归 白朮 白芍药 艾叶 甘草(炙) 阿胶(炒) 川芎 青皮香附 砂仁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补血定痛汤(治小产心腹疼痛。)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各钱) 玄胡索(七分) 桃仁(去皮尖研细) 红花(各三分)

香附子 青皮(炒黑) 泽兰 牡丹皮(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入童便酒各半盏。煎至一盏温服。

★ 小儿(四十三)

小儿者。参考其证。大半胎毒而小半伤食。外感风寒者什居一二。故其气体嫩弱。易寒易热。

用药不可太骤。大概以四君子东加减调治之。其有变蒸惊搐疳虫疮疹等证。与大人异者。其余诸病。则准大人治。略具一二。以见治法焉。

变蒸方法

惺惺散。四君子汤。加栝蒌根。川芎。桔梗。细辛少许。薄荷煎服。

急慢惊风方法

小儿惊啼。手足螈 。睡卧不宁。宜四君子东加全蝎去头足。炒钩藤。炮白附。姜水煎服。

急惊宜四君子东加白附。全蝎。金箔。为末。薄荷汤调服下。慢惊宜四君子汤。加生黑附。蜈蚣末。

蝎梢。共一字。姜汤调下。

抱龙丸(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邪热烦躁。痰嗽气急。欲出痘疹。发搐等证。药性温平。常服驱风化痰。镇心神。)

琥珀 人参 天竺黄 白檀香白茯苓(各七钱半) 甘草(炙两半) 枳实(麦麸炒) 枳壳(麦麸炒各半两) 辰砂(水飞二两半)

山药(炒八两) 金箔(五十片后研) 牛胆南星(炒半两)

上各为细末。一处和匀。新汲水丸如芡实大。阴干。每服一丸。用薄荷汤。或葱白汤。痰嗽淡姜化下。

南星膏(治小儿精神不定。恍惚不宁。恐畏多哭。常服祛风退热。消痰镇心。除百病。)

牛胆南星(腊月以南星为末填入黄牛胆中阴干风处百日取用宜亲手修制者佳称五钱炒用) 人参白朮 山药(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心) 羌活 甘草(炙) 白僵蚕 全蝎(去毒以薄荷汁浸炙各三钱) 辰砂(二钱水飞另研) 麝香(一分)

上各为细末。一处和匀。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食后用薄荷汤调化服下。

秘传泻肝汤(治小儿肝经火旺有余。目睛动摇。痰气上升。或壮热惊搐。面色红。脉有力。脾胃无伤。宜用。)

川芎 白芍药(炒) 半夏(汤泡) 白茯苓(各八分) 当归(酒洗) 柴胡 橘红枳壳(炒) 天麻(各六分) 黄连(酒炒) 甘草(生各四分) 薄荷(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

秘传补脾汤(治小儿脾经不足。土败木来侮。目睛微动摇。微惊搐。或潮热往来。脾胃有伤。

饮食少进。或泄漏呕吐。面色黄。脉无力。宜补脾胃。)

白朮(一钱三分)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川芎 人参 陈皮 肉豆蔻(煨) 神曲(炒)

干葛(各五分) 白芍药(一钱酒炒) 白茯苓 半夏(各七分) 黄连(炒) 甘草(炙各四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服。

秘传安神汤(治小儿心血虚而火动。睡中惊动不安。或受惊吓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参 半夏(泡) 酸枣仁 白茯神(各一钱) 当归(酒洗) 陈皮(去白) 赤芍药(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煎去滓。纳生姜汁竹沥研细。用牛黄末半分服。若温暖月。及觉心经热多。加生地黄。山栀仁各五分。麦门冬七分。淡竹叶。

若方饮食因惊。而食即停住不化。须先消饮食。然后治惊。惊药内仍须用白朮麦芽以理胃也。

惊则气散。宜收补真气。惊则痰聚。便宜化痰。

秘传镇惊丸(治惊退后。调理安心神。养气血。和平预防之剂。)

天竺黄(另研) 人参 茯神 南星(姜制各半两)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归身(酒洗) 生地黄(酒洗) 赤芍药(煨各三钱) 薄荷 木通(去皮) 黄连(姜汁炒)

山栀仁(炒) 辰砂(另研水飞) 牛黄(另研) 龙骨(火煨各二钱) 青黛(另研一钱)

上为细末。蜜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淡姜汤送下。

疳证方法

秘传槟榔丸(治小儿疳病积气成块。腹大有虫等证。)

槟榔(一两) 三棱(煨去毛醋炒) 莪朮(醋炒) 青皮(去穰麦麸炒) 陈皮(去白)

雷丸(去壳) 干漆(炒无烟) 使君子肉 山楂肉 麦 面(炒) 神曲(炒黄各半两)

芜荑(水洗净二钱五分) 鹤虱(略炒) 木香(不见火) 胡黄连 甘草(炙各三钱) 良姜(二钱陈壁土炒)

砂仁(一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下。

秘传治疳汤(治小儿大便色泔白。小便昏浊。或澄之如米泔。此泔病也。)

山楂肉 白芍药(炒) 白茯苓 黄连(姜汁炒) 白朮 泽泻(各一钱) 青皮(四分)

生甘草(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生姜枣煎服。

秘传芦荟丸(治小儿疳积腹大。此小儿之要药也。)

胡黄连 芦荟 黄连(炒) 使君子(去壳各五钱) 神曲(炒一两) 阿魏 青黛(另研各二钱)

麝香(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稀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白朮汤或米饮下。

吐泻方法(准大人治。)

加减参苓白朮散(治小儿吐泻。)

人参 砂仁 莲肉(去心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八钱)

土白朮(一两) 甘草(炙七钱) 肉果(炮四钱) 诃子(炮去皮) 干姜(炒各二钱)

上研为细末。每服三分。清米饮汤调服下。

藿香正气散(治小儿吐泻。见大人感冒类。)

香砂养胃汤(治小儿伤食吐泻。见大人内伤类。)

理中汤(治小儿霍乱吐泻。见卷上丸类。)

痢疾方法(准大人治)

秘传香连丸(治小儿赤白痢。以下三方并见大人痢类。)

参苓白朮散(治小儿脾胃虚弱。噤口痢疾。)

三黄熟艾汤(治小儿热积脏腑。下痢赤白。及伤寒四五日大下热痢。及麻疹后下痢。)

食积方法(准大人治)

消食丸(又名消乳丸。治小儿腹胀腹痛。消积滞。化乳食。大人内伤亦宜。)

砂仁(炒) 橘红(炒) 三棱(炒) 莪朮(炒) 神曲(妙) 麦 (炒) 甘草(炒各半两)

香附(炒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远白汤送下。量儿大小加减。(愚尝加土白朮红曲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三分。米饮调服效。)

秘传保和丸(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山楂(四两)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半夏曲(各五钱) 萝卜子(二钱五分)

白朮 使君子(去壳) 神曲(炒)

麦(炒各一两) 木香(二两二钱四分) 砂仁(四两四钱) 黄连(四两零五分)

上研细末。水发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一钱。米饮汤送下。

香砂养胃汤(治小儿伤食。脾胃不和。腹痛等证。见内伤类。)

秘传解肌理中汤(治小儿食积郁热。发于肌表。潮热往来。主理中而清阳明之热。)

白朮 山楂肉 白芍药(炒各一钱) 黄连(炒) 枳实(麦麸炒) 川芎 香附子(炒)

升麻(各七分) 干葛(一钱二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去滓服。若积去后。潮热未除。减山楂。枳实。香附。

川芎。加人参。黄 。陈皮。石膏各五分。薄荷二分。白朮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

腹痛方法(准大人治)

理脾消食散(治小儿腹痛。多是饮食所伤。此方主之。)

白朮(一钱五分) 陈皮 青皮(各七分) 山楂肉 神曲(炒) 麦芽(炒) 砂仁(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七分。清米饮汤调服。痛甚者磨木香入服。若有寒。加藿香吴茱萸各五分。

有热加酒炒黄芩七分。

虫动方法

使君子丸(治小儿脏腑虚滑。及疳瘦下痢。腹胁胀满。不思乳食。若常服安虫补胃。消疳肥肌。)

使君子(去壳一两。面裹煨熟。去面。细切焙干。)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诃子(半生半煨去核用)

青黛(如兼惊带热渴。即入之。如脏腑不调不用。) 甘草(炙各半两) 陈皮(去白二钱五分)

上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米饮汤化下。或乳汁化下。不拘时服。

灵矾散(治小儿虫咬心痛欲绝者。)

五灵脂(酒研飞去沙净为末二钱) 枯白矾(五分)

上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不拘时服。吐虫出愈。

感冒方法

秘传百解散(治小儿感冒风寒。身热咳嗽。欲出瘾疹。并痘后欲出麻疹。俱宜服之。)

人参(七钱) 甘草(炙三钱五分) 白朮 白茯苓(各六钱) 黄 (炒) 陈皮(去白)

糯米(炒各五钱) 升麻(炒二钱) 川芎 白芷(各三钱) 天麻(二钱五分) 姜蚕(炒一钱五分)

南星(姜制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伤风用生姜汤。或葱汤。欲出麻疹。用生姜汤。热甚用薄荷汤调服下。

加味二陈汤(治小儿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或咳嗽痰吐。沉重者宜服之。)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 桔梗(米泔水浸) 川芎(各五分) 白朮(一钱) 黄芩(酒炒)

薄荷(各三分) 防风 甘草(炙各四分) 白茯苓(去皮) 桑白皮(蜜炙各七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服。

惺惺散。用四君子东加天花粉。川芎。桔梗。细辛。(少许)薄荷。煎服。

参苏饮(治同前证。见大人感冒类。)

藿香正气散(治小儿身热咳嗽。吐泻等证。疑似出痘疹。见大人感冒类。)

痰证方法

加味白丸子(治小儿风痰壅盛。)

南星(半两细切以白矾汤泡日干或生姜汁制) 白附子(二两姜制) 半夏(汤泡半两生姜汁制)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蜜薄荷汤任化服。

重舌木舌方法

小儿重舌木舌。乃舌下生舌也。切不可以刀剪伤之。后致言语混沌。为没齿之疾。

秘传宁口散(治小儿重舌马牙。口舌生疮。咽喉不利。方见大人齿病类。)

一方用蒲黄竹沥调匀。敷舌下神效。甚者以三棱针于舌。

上次编辑于:
贡献者: ruguoaaa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