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Paladin...大约 316 分钟医藏古今医统大全第7部分徐春甫

卷之四十五

肺痿证

病机论

《金匮》论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得之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

肺数虚者亦是。大抵咳久伤肺,元气渐虚,其人有寒热往来,自汗 者,即成肺痿证。治法宜补血,调肺气清金。虚者用人参清肺汤之类。

脉候

寸口脉数而虚者,为肺痿。脉数实为肺痈,为咳伤肺而成痈也。

药方

人参平胃散

治火克肺金,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不利。

知母茯苓汤

治肺痿咳嗽不已,往来寒热,自汗。

(海藏)

紫菀散

治咳嗽,唾中有脓血,欲成虚劳肺痿肺痈。(三方见咳嗽门。)(葛氏)

保和丸

治劳嗽成肺痿。(方见痨瘵门。)

润肺膏

治久咳肺燥成痿。

羊肺(一具) 杏仁(去皮尖净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两) 白蜜(二两)上将羊肺洗净,次将药入,水搅匀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服。

(《千金》)

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痰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二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两半) 大枣(十五枚)上水四碗,煮二碗,分三服。

甘草干姜汤

治肺痿吐涎沫,不能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运。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水四升,煮一升,半热服。

桂枝皂角汤

治肺痿。

桂枝(一两) 甘草(半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 皂角(四条,炙,去皮弦)上作三服水煎。

肺痈证

病机论

巢氏曰: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肺主气,候皮毛。劳伤血气,腠理开而受邪,气虚者,邪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积热不散,败血为脓。其人咳,胸内满,隐隐痛而战,咽干,口内辟辟燥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难治。又云:风中于卫,呼气不入,数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呕,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唾而浊沫,时时战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膜,吐如米粒,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肺症证口中辟辟燥,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或数实者,此为肺痈也。肺痈有脓血而呕者,不须治,其呕脓止自愈。肺痈已破风入者,不治。肺痈不觉,但发寒热,咳亦微,须要按其右胁而痛者是也。张子和治一小儿,久发寒热,咳亦微,骨蒸,治之半年,病甚。戴人诊之,两手寸尺脉皆潮于关,关脉独大。戴人曰:肺痈也,去儿衣,举其两手,按右胁,儿则避缩有痛,按左胁则不避,故知有肺痈者,右胁必痛也。

脉候

肺部脉紧为肺瘫。寸口脉数而实者,为肺痈。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者为热。肺痈脉紧数为脓未成,其脉紧去,但数,脓已成。肺痈病,身常有热,咳嗽短气,吐出脓血,其脉当短涩而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火之克金,大逆不治也。

治法

《要略》治肺痈,先用小青龙汤一剂以解表之风寒,然后以大枣泻肺汤、桔梗汤之类次第选用。

肺痈用太乙膏丸服,或用搜风汤(《元戎》方)吐之。

药方

(《济生》)

桔梗汤

治肺瘫咳嗽脓血,咽干多渴,大便难,小便赤涩。

桔梗 贝母 薏苡仁(各七分) 百合(蒸,五分) 当归 枳壳 栝蒌仁 桑白皮(各七分)黄(一钱) 甘草节 杏仁(炒去皮尖) 防己(七分)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大便秘加大黄。

(《和济》)

团参饮子

治七情饥饱失宜,致伤脾肺,咳唾脓血,渐成肺痈痨瘵之证。(方见咳嗽门。)(《金匮》)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喘急不得卧。(方见喘门。)

葶苈散

治肺痈气急,睡卧不安,心胸胀满。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 百合 白附子 北五味子 甘草节 人参 款冬花 百药煎 紫菀(半两) 朱砂(二钱半,另研)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灯心汤调下。

升麻汤

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

升麻 苦桔梗 薏苡仁 地榆 黄芩 牡丹皮 芍药(各钱半) 生甘草(三钱)上咀,分两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理肺膏

治肺痈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诃子肉 百药煎 五味子 人参 紫菀 杏仁(去皮尖炒) 款冬花 甜葶苈(炒) 知母 百合生甘草(各半两)上为末,用茅根(洗净)三斤,捣自然汁,入瓦器中熬成膏,更入好蜜二两再熬,候冷和药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

枣膏丸

治肺积在右胁下如杯,发为痈。

陈皮 苦桔梗 甜葶苈(炒)上等分为末,煮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黄昏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心胸甲错,是为肺痈。

黄昏皮(手掌大一片)锉咀,水三碗,煎一碗,分三服。(黄昏即合昏皮。)

如圣汤

(即甘桔汤)治肺痈咳嗽,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息腥臭,久久吐,状如米粥,多服之效。

排脓散

治肺痈吐脓,以此排脓补肺。

黄 (生用,一两)锉咀,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消脓饮

治肺痈,脓腥气上冲,呕而咳嗽。

南星(制) 半夏(制) 知母 贝母 生地黄 阿胶(炒) 川芎 桑白皮 防风 射干 桔梗甘草 天门冬 杏仁 薄荷 紫苏 白芷 白芨 乌梅(各五分)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后温服。

五味汤、紫菀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并治肺痿肺痈,嗽脓血年久不愈者效。(方见前咳嗽门。)(《医说》)

白芨散

治肺痈咳唾脓血及肺破不愈最效。(方见咳嗽门易简方中。)

药方

一方:

治肺痈心胸甲错,用苇叶煎汤,时时呷服,当茶饮妙。

一方:

治肺痈久不敛口,用合欢树皮、(即槿树皮,一名夜合。)白蔹二味煎服。

卷之四十六

痨瘵门

病机

《内经》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又云:阴虚生内热。

《国小》曰:痨瘵阴虚。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又云:阴虚生内热。

《国小》曰:痨瘵阴虚。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有肺劳者,短气而面浮,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溺,茎内痛,阴囊湿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落坠,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肉。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嗡嗡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又云七伤,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少气,目喑。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三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愚谓五劳者,心肝脾肺肾也。劳于心者,则神耗而血衰,惊悸之疾亦因之而作矣。劳于肝者,则怒多而火盛,泪外泄而目昏,或胁刺痛,筋惫不能久立远行。劳于肺者,因过忧而耗气,则燥胜而液枯,干咳声哑,二便秘涩,皆由此而作也。劳于脾者,劳倦伤脾,发热恶寒,呕吐不食,四肢无力,好卧 言,渐而致于肾惫。阴虚则成怯证。劳于肾者,色欲过度,淋浊遗精,阴不上升,阳不下降。肾水既不升荣心,心肺无所荫,咳嗽吐红咯血之证作也。

今世之所谓劳者,皆无出于此。六极者,风寒暑湿燥火,靡不冒触,极甚而即病之,重而不可救者有矣。或有医之愈,而终为淫气所伤,一元气有损,莫之能完复也,致为终身之损者盖多矣。

七伤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伤是也。惟过于思者,寝成痨瘵。今之痨瘵而多起于脾肾之劳,忧思之过者也。先哲所谓五劳、六极、七伤,盖因证而言也。

《袖珍方》云:痨瘵之证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又有外感风寒暑湿之气,先为疟疾,以致咳嗽,寒邪入里,失于调治,又不能保养,过于房劳,伤于饮食,久而成痨瘵之候。其为证也,令人肌肉羸瘦,皮毛干枯,寒热盗汗,遗泄白浊,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聚或散,或咳嗽痰涎,或咯唾脓血,及传变为二十四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尸、注尸者是也。名状虽不同,传变虽不一,其实所伤不过五脏。故传于肝者,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烦惊怖。传于心者,面黑鼻干,口疮喜忘,大便或秘或泄。传于脾者,面青唇黄,舌强喉哽,吐涎体瘦,饮食无味。传于肺者,面赤鼻白,痰吐咯血,喘咳毛枯。传于肾者,面黄耳枯,胸满腹痛,白浊遗溺是也。

病机

巢氏曰: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曰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饮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入五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则浪言,或惊恐不定,脉数。若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注热,两胁下胀,大嗽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五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热,把手附骨,而内热甚,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又有二十三蒸之论。多因热病后食牛羊肉,及肥腻酒色,触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变成疳,必须先防下部,不得轻妄治也。

病机

《袖珍方》曰:蒸在心也,少气烦闷,舌必焦黑。蒸在小肠也,腹内雷鸣,大肠或秘或泄。

蒸在肝也,目眩昏运,躁怒无时。蒸在胆也,耳聋口苦,胁下坚痛。蒸在肾也,耳叶焦枯,腰腿酸痛。蒸在右肾也,情志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咳咯血,声音嘶远。蒸在大肠也,右鼻干疼,大肠隐痛。蒸在脾也,唇口干燥,腹胁胀满,畏寒不食。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胀自汗,睡卧不宁。蒸在膀胱也,小便黄赤,凝浊如膏。蒸在三焦也,或寒或热,中脘膻中时觉烦闷。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脉纵缓,小肠隐痛,阴器自强。蒸在回肠也,肛门秘涩,传道之时,里急后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遗精,女子白带。蒸在脑也,眼眵头眩,口吐浊涎。蒸在脾也,肌肤鳞起,毛折发焦。蒸在肾也,版齿黑燥,大杼酸疼。蒸在髓也,肩背疼 ,行骨酸痛。蒸在筋也,眼昏胁痛,爪甲焦枯。蒸在脉也,心烦体热,痛刺如针。蒸在肉也,自觉身热,多不奈何,四肢 动。蒸在血也,毛发焦枯,有时鼻衄,或复尿血。蒸传诸此,其治多难也。惟早灸膏肓及崔氏四花穴法,内观自养,外投对证之药,庶可逃生。失于早图不能寡欲者,必不免于死亡。

病机

丹溪曰:痨瘵主乎阴虚,痰与血病。

虞氏曰:今也痨瘵嗜欲不节,起居无时,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乎中,饮食劳倦之过屡伤乎体,渐而至于真水枯竭,阴火上炎,发为蒸蒸燥热,或寒热进退,似疟非疟,古方名曰蒸病是也。虽然名证不同,大抵不过咳嗽发热,咯血吐痰,白浊白淫,遗精盗汗,或心神恍惚,梦与鬼交。妇人则月闭不通,日渐 羸,渐成痨瘵之候。其侍奉亲密之人,同气连枝,蒸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名曰传尸。一人患瘵,而后传注数十百人,甚而致于灭门者,诚有之矣。

病机

虚痨热毒积久,则生异物恶虫,食人脏腑精华,变生诸般奇状,诚可惊骇。劳伤肝胆者,则为毛虫,如刺 瓦蛆之状,食人筋膜。劳伤于心与小肠者,则为羽虫,如灯蛾蚊虻禽鸟之形,食人血脉。劳伤于脾胃者,则为蜾虫,如婴儿蚯蚓之类,食人肌肉。劳伤于肺与大肠者,则为介虫,如龟鳖虾蟹之属。食人肤膏。劳伤于肾与膀胱者,则为鳞虫,如鱼龙蛟鲤之形,食人骨髓。或挟相火之势,亦如羽虫之酷,鸱枭之类,为状不一,不可胜纪。凡人有此证,便宜早治,缓则不及事矣。治之之法,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能杀其虫,则虽不生,亦可以绝后人之传注耳。

病机

痨瘵九虫者,一日伏虫,长四寸,为群虫之长。二日蛔虫,长一尺,贯人心,则杀人。三曰寸白虫,长一寸,子孙生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四曰肉虫,状若烂杏,令人烦满。五曰肺虫,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逆,吐哕。七曰弱虫,又名膈虫,状如瓜瓣,令人多唾。八曰赤虫,状若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至微细,形似菜虫,居回肠,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及生痈疽癣疥痿 龋齿,无不为也。凡此诸虫,根据人肠胃之间。脏腑实则害人脏腑,脏腑虚则蚀人脏腑血髓,变成诸患,至于不疗。人将气绝,则缘九窍肤腠,飞梭而出,着于怯弱之人。人不能知,日久遂成痨瘵之证,此所谓传尸也。凡人平日保养元气,爱惜精血,瘵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若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是不特男子有伤,女人亦不免矣。然而气虚血痿,最不可入痨瘵之门,吊丧问疾,衣服器用中,皆能乘虚而染触。间有妇人入患者之房,患人见之思想,则其劳气随入,染患日久,莫不化而为虫。故凡亲近之人,不能回避,须要饮食适宜,不可着饿体。若虚者可服补药,身边可带安息香,大能杀劳虫,内有麝香,尤能避恶,医者不可须臾无也。

病机

《良方》曰:尸注者,挟外鬼邪之气,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

或腹痛胀满,喘急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累块涌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愦。每节气更变,辄至大恶,积月累年,必至于死。死后复注旁人,乃至灭门,故为尸疰。观乎传疰之说,则传尸之易名可知也。外有所谓十注者,非尸疰之例也。

疰者注也,注之为言住也。今世之人,惟知伤寒热后,肢节肿痛,名曰伤寒留注。言其邪毒未尽,而留住关节,发为肿毒者是也。所谓十注,鲜有知之。夫十注者,皆由阴阳失守,经络空虚,而风寒暑湿,饮食劳倦,一切之邪气,或乍感生死之气,卒感鬼神之邪,留住人身,变病多端。至于三十六种,而方书未能显载,惟有十种之证。一曰风疰,皮肤掣振,游易不定,一年之后,头发堕落,颈项掣痛,骨拉解鸣,两目痛,鼻中酸,牙齿虫蚀,变为温风、汗风、柔风、水风、火风、绝风、颠狂风、寄风、罩风等病。人死三年之后,神魂因作风尘,着人遂成风病,名曰风注。(风注虽有诸风之候,大抵只是风证,久而不退,即为风注,其谓人死三年,神魂着人,亦谬说也。)二曰气注,走入人机,妄言。百日后,体皮肿起,乍来乍去。一年后,体满失色。三年后,变成恶虫,难治。三曰寒注,心腹懊疾,呕沫。二年后,大便去血,吐逆青沫,心疼腹满,腰脊强痛。四曰生人疰,心胁痛,转筋无常。三日后,体中痛,移易牵掣,冲绞心胁。一年后,目赤,面色青黑。二年后咳逆下痢,变生恶虫,难治。五曰凉疰,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一复,四肢喜卧,噫酸,体常浮肿,往来不时,而皮黑羸瘦,生癖,目黄,爪甲及唇口青黑。六曰酒注,体气动,热气从胸中上下,无处不痛。一年外,四肢肿,喜哕。七曰食注,心下痛,懊 彻背。

一年后羸瘦体肿,先从脚起,内变黑,脐内时痛。八曰水注,手足肿,百日体肉变,发落,目失明。一年后难治。三年身肿转盛,体肉生虫死。九曰尸注,体痛牵掣。七日后,体肉变白,咽喉吞如有物,两胁痛。十曰土注,人之五脏配合五行,土内主于脾气,为五行五脏之主,其所禁忌,尤难触犯。人有居住,穿凿地土,不择不禁,触犯土气,与人血气相感,便致疾病。其状,土气流注皮肤连腑脏,骨节沉重,遍身虚肿自破,谓之土疰。

滑伯仁曰:患劳证者,有病机之不同,有形状之不一,肌肤羸瘦,骨热如蒸,服药无效,针灸无功何也?曰:劳为虚劳,是体气虚弱,房劳过伤,气血虚耗,诸病蜂生,致使阴阳失序,寒热自生,阳虚生寒,阴虚生热。久虚久热变为骨蒸,久嗽成劳,久痨成疰。疰有二十四种、三十六种、九十九种之类,种种不同,内有劳疰、尸疰、鬼疰、食疰、虫疰、毒疰。此六者为传尸之劳,甚而致于灭门绝户,神医莫之能疗也。患此者,当图治于微病之初,莫治于已病之后。若正气既衰,邪气独盛,故医药无功也,可不慎哉!

病机

痨瘵至于传尸之候,其证心胸满闷,背膊烦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虽欲寝卧,睡常不寐,脊膂急痛,腰膝酸疼,多卧。少睡起,状如佯病。每至早旦,精神尚存,有如无病。日午之后,四肢微热,面无颜色,或两颊飞红。喜见人,常怀忿怒,才不称意,印多嗔恚。行立脚软,夜卧盗汗。梦与鬼交,或见先亡,或多惊怖。有时气息,有时喘嗽。虽思饮食,不能多食。

死在须臾,精神尚好。或时微利,两胁虚胀,口燥鼻干,常多粘唾,有时唇赤,渐就沉羸,犹如涸鱼,不觉死也。

又云:传尸之候,本起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此疾。大抵五行相克而成,先内传毒瓦斯,周遍五脏,渐至羸瘦而死。死后又传亲身一人,故曰传尸,亦名传疰。又名 ,以其初传半卧半起之候也。

气息嗽者,名曰肺痿疾。肌热透骨,名曰骨蒸。内传五脏,名曰伏连,不解治疗乃至灭户。

男女虚弱得之,名曰劳极,吴楚名曰淋沥,巴蜀亦名劳。

其源先从肾起。初受之气,两胫酸痛,腰背拘急,行立脚软,饮食减少,两耳风声,夜梦遗泄,盗汗阴痿。肾既受讫,次传于心。

心初受气,夜卧心惊,或多恐悸,心悬之气,吸吸欲尽。梦见亡人,亦多盗汗。饮食无味,口内生疮。心气烦热,惟欲眠卧,朝轻夕重。两颊口唇悉皆红赤,有时手足五心烦热。心受已,次传于肺。

肺初受病,咳嗽气力微痛。有时喘气,卧即更甚。鼻口干燥,不闻香臭。或喉间腥气、焦气、呕吐恶心。

肌肤枯燥,或似虫行,皮肤细起状若麸片。肺既受已,次传于肝。

肝初受病,两目胱胱。面无血色,尚欲颦眉。眼视不远,目常干涩,有时赤痛,或复睛黄。

朝昏懵暮常欲合眼,睡卧不寐。肝既受已,次传于脾。脾初受病,两胁虚胀。食不消化,又时泻利水谷生虫,有时腹痛雷鸣。唇口焦干,或生疮肿,毛发干耸不润。或时上气,撑肩喘息。

痢下赤黑汁见者,不可治。

病机

患人憎寒壮热,自汗面白,目干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其传在肝。

患人寒热,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难,或清泻,口疮,其传在心。

患人憎寒壮热,面青唇黄,舌强不语,饮食无味,四肢羸瘦,口吐涎沫,其传在脾。

患人增寒发热,面赤鼻干,口燥毛折,咯嗽喘急,时吐白沫,或有血丝,其传在肺。

患人寒热面黄,耳叶焦枯, 骨损痛,小便血浊,遗尿,其传在肾。

脉候

《巢氏病源》曰: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脉直上者浮逆虚也。脉涩无阳,是肾气少。

寸关涩,无血气,逆冷是大虚。脉浮微缓,皆为虚,缓而大者劳也。脉微濡相搏为五劳,微弱相搏虚损为七伤。

脉动而暂止,因不能通而复动,是脉结也。虚劳血气虚少,脉虽乘气而动,血气虚,则不能连属,故脉为之结也。(予每诊得结脉,惟妊妇无妨。及见平人、痰火之人得之,近则半年一年而已,远则三年,无不死者。若是结脉,而又乍疏乍数,必速死也。)虚劳病,左手脉细,右手浮大劲急而不退者,为正气虚,邪气盛,主必死也。久劳人,脉细而数,亦主死而难治。

《脉经》曰: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者,喜盗汗出也。男子面赤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脉浮者,里虚也。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目瞑,此人喜衄,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失精家,小腹强急,阴虚头寒,目眶痛,(一云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消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人梦鬼交通。脉沉小迟者,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脉弦而大,按之中空外急,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治法

王节斋云:人若色欲过度,伤损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泄血,咯唾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是重难治。轻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患惜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谓内外交治,可获全功。

《十药神书》云:夫人之生也,禀天地氤氲之气,在乎保养真元,固守根本,则万病不生,四体康健。若曰不养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则气血津液也。葛先生曰:万病莫若痨证,最为难治。盖痨之起,因人之壮年气血充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惟以酒色是贪,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则呕血吐痰,以致骨蒸体热,肾虚精竭,面白颊红,口燥咽干,遗精白浊,盗汗,饮食艰难,气力全无,谓之火旺金衰,重则半年而毙,轻则一载而亡。医者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以大热之药。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所以世之治痨者,万无一人葛师用药治痨,如羿之射,无不中的。十药次弟之法具后,学人详审之,毋惑焉。

久痨瘵者,不能服参 ,为不受补,肉脱而脉数者必死。痨嗽人声音哑者,主死。凡痨病者,一边不能睡,亦死。久痨之人,大便泄者死。

治法

丹溪云:虚劳渐瘦属火,阴火销烁,即是积热而成。始可用子和法,虚弱者,四物汤加炒柏、知母、童便、姜汁、竹沥。虚甚者,加参术。

又云:其证脏中有虫啮心肺,名曰瘵疾传尸。痨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日见羸瘦,先与三拗汤与莲心散煎,万一不失。(三拗汤、莲心散,似难为痨瘵要药,特治其初而浅者可矣。若羸备者,葛氏十方其庶几乎。)气血虚甚,发热成痨者,补天丸加骨蒸药佐之,黄柏、知母、地骨皮、麦门冬、秦艽、青蒿、鳖甲、石膏、竹叶、乌梅之类是也。

劳极之证,五脏必归重于一经。假如足胫酸疼,腰背拘急,遗精白浊,面色黧黑,耳叶焦枯,脉沉细,知其邪在肾也。宜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泽泻、杜仲、肉桂之类,煎入童便、韭汁、竹沥服之。

心神惊惕,怔忡无时,盗汗自汗,心烦热闷,口舌生疮,咯血面赤,脉洪而数,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泽泻、肉桂之类,加茯神、胡黄连、莲心、远志、菖蒲、朱砂之类。

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肤枯燥,鼻塞声重,时吐痰沫,脉微虚而涩数,知其邪在肺也。

以四物汤加沙参、麦门冬、五味子、知母、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冬花、紫菀、马兜铃、百合、百部之类,煎入童便、竹沥、姜汁、韭汁服之。

胁痛目赤,面青颊赤多怒。虚阳不敛,梦与鬼交,甚则卵缩筋急,脉弦而数,知其邪在肝也。

宜以四物汤加竹茹、草龙胆、柴胡、黄芩、竹叶、青皮之类。

面色痿黄,唇吻焦燥,饮食无味,腹痛肠鸣泻痢,四肢倦怠,脉虚濡而数,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汤加酒炒白芍药、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干山药、猪苓、泽泻之类。

骨蒸痨瘵,元气未脱者,灸崔氏四花六穴,无有不安者也。穴法详见《针灸直指》《经穴发明》卷。

药方

(《拨萃》)地骨皮散 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困倦,夜多盗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知母 当归 枳壳(炒) 鳖甲(酷炙黄)上咀,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桃柳枝头各七个,姜三片,乌梅一个,煎去渣,临卧服。

(《经验》)清骨散 治男子妇人,五心烦热,欲成痨瘵。

生地黄(一钱) 人参(五分) 防风(五分) 北柴(一钱) 薄荷叶 秦艽 赤茯苓 熟地黄(各五分) 胡黄连(三分)上咀,水盏半,煎八分,温服。患骨热者,先服荆蓬煎丸一服,使脏腑微利,然后服此荆蓬丸。(方见积聚门。)(《良方》)麦门冬汤 治心中烦热,惟欲露体,覆之即闷,惊悸心忪,面无颜色,忘前失后。妇人患血风气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状。

麦门冬 茯神 防风 地骨皮(各八分) 人参 远志 龙齿 羚羊角屑 炙甘草 石膏 石英(各三分)上咀,水盏半,枣二枚,煎七分,去渣温服。未瘥再服,以瘥为度,其益心力。胃经吐血者,服之尤佳。若畏药者,去紫石英。

黄 益损汤 治男子妇人,童男室女,诸虚不足,荣卫虚弱,五劳七伤,骨蒸潮热,腰背拘急,百节酸痛,夜多盗汗,心常惊惕,咽燥唇焦,少力嗜卧,肌肤瘦瘁,咳嗽多痰,咯吐血丝,寒热往来,颊赤神昏,全不思食。服热药则烦躁,冲满上焦,服寒药则膈满而腹痛。及治大病后荣卫不调,及妇人产后血气未足,宜服此药。

黄 人参 石斛 木香 白术 当归 肉桂 茯苓 芍药 川芎 熟地黄 山药 丹皮麦门冬 五味子 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小麦五十粒,乌梅一个,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白术黄 散 治五心烦热,自汗,四肢痿弱,饮食减少,肌瘦昏昧,并皆治之。

白术 黄 当归 芍药 人参 黄芩(各五分) 石膏 甘草(各一钱) 川芎 寒水石(各六分) 茯苓(五分) 官桂(三分)上水二盏,煎八分,食前一日三服。

(《宣明》)当归地黄汤 治咳衄血,大小便血,或妇人经候不调,月水过多,咳嗽者。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黄芩 芍药(各五分) 染槐子 黄药子 甘草(各四分) 白术 白茯苓龙骨(各六分)上水一盏,煎七分,食前温服。

(《局方》)黄 鳖甲散 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烦热,心悸盗汗,食少多渴,咳嗽有血。黄 (蜜炙) 鳖甲(醋浸炙,去裙) 知母 桑白皮 紫菀 桔梗 甘草(炙。各五分)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生地黄 赤芍药(各七分) 天门冬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参 肉桂(各四分)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后温服。

(《局方》)》秦艽鳖甲散 治血气劳伤,四肢倦怠,面黄肌瘦,骨节烦疼,潮热盗汗,咳嗽吐痰,山岚瘴气,并皆治之。

秦艽 鳖甲(制) 荆芥 前胡 柴胡 贝母 白芷 天仙藤 陈皮 青皮 甘草(炙。各五分) 葛根(一钱) 肉桂 羌活(各二分)上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热服。

(《局方》)秦艽扶羸汤 治肺痿骨蒸,已成劳嗽,或寒或热,声嘎不出,体虚自汗,四肢怠情。

秦艽 柴胡 人参 鳖甲(制) 当归 柴菀茸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大枣、乌梅各一枚,煎八分,食后温服。

(《济生》)鳖甲地黄汤 治虚劳,手足烦热,心下怔忡,身体羸瘦。

鳖甲醋(炙) 熟地黄 酒洗) 柴胡 当归 石斛 秦艽 茯苓 麦门冬 白术(各一钱) 人参肉桂 炙甘草(各六分)上水两盏,姜五片,乌梅一个,煎八分,不拘时服。

(《济生》)黄 饮子 治诸虚痨瘵,四肢劳倦,潮热乏力,日渐黄瘦,胸膈痞塞,咳嗽痰多,甚则吐血,阴虚阳脱者服之。

黄 当归 紫菀茸 地骨皮 人参 石斛 半夏 桑白皮 款冬花(各五分) 附子 鹿茸(酒蒸) 炙甘草(各三分)上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八分服。唾血加阿胶、蒲黄各五分。卫气枯燥,有热者,减去附子、鹿茸。

旋神饮子 治痨瘵憎寒壮热,口干咽燥,自汗烦郁,咳嗽声重,唾中血丝,瘦剧倦乏。

人参 当归 白芍药 茯神 白术 黄 半夏曲 莲肉 桔梗 麦门冬 熟地黄 五味子白茯苓 灸甘草(各五分)上水二盏,红枣一枚、乌梅一个,煎八分,食后服。如嗽,加阿胶;虚极胸满,木香湿纸包炮,加沉香亦可;如不思食,加扁豆。

(《直指》)参 散 治痨瘵喘嗽,咯血声焦,潮热盗汗。

人参 黄 川芎 当归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贝母 杏仁 五味子 桑白皮 紫菀茸阿胶 枳壳 甘草 秦艽 防风 羌活 款冬花 鳖甲(醋炙。各等分)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润神散 治痨瘵憎寒壮热,口干咽燥,自汗疲剧,烦躁。

人参 黄 麦门冬 淡竹叶 桔梗 炙甘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不拘时服。如自汗入麦同煎服。

(《良方》)薤白散 治久患咳嗽,肺虚成痨瘵,及吐血、咯血等证。

鳖甲(醋炙) 阿胶(炒。各一两) 鹿角霜(三钱三分) 甘草(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薤白一茎,长二寸,煎八分,食后服。先嚼薤,次服药,一日三服。

(《良方》)阿胶丸 治劳嗽并嗽血唾血。

阿胶(蛤粉炒) 生地黄 卷柏叶 鸡苏叶 大蓟 山药 五味子(各一两) 柏子仁(炒另研) 麦门冬 人参 防风(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浓煎,小麦汤或麦门冬汤送下。《济生方》中有远志、百部、茯苓。

(《良方》)青蒿散 治虚劳骨蒸,咳嗽声嘎,皮毛干枯,四肢倦怠,夜多盗汗,时作潮热,饮食减少,日渐瘦弱。

青蒿 秦艽 香附子(炒) 桔梗 天仙藤 鳖甲(醋炙) 前胡(各一两) 乌药(半两) 川芎(二钱半) 甘草(炙,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六分,食后服。

(《局方》)乐令建中汤 治脏腑虚损,身体瘦弱,潮热自汗,将成痨瘵。此药大能退虚热,生气血。

前胡 细辛 当归 白芍药 人参 橘红 桂心 麦门冬 黄 (蜜炙) 茯苓 甘草(炙。

各八分) 半夏(制,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枸时服。

劫痨散 治心肾俱虚,劳嗽时复三、四声,潮热后即盗汗,四肢倦怠,体瘦惚惚,异梦,嗽中有血,名曰肺痿。

白芍药(二钱) 黄 (蜜炙) 人参 白茯苓 熟地黄(酒洗) 当归 半夏曲 五味子阿胶(蛤粉炒) 甘草(炙。各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再生丹 治一切痨证,黄瘦虚损,诸药不能治者,此药大效。

大茴香(盐炒) 小茴香(炒) 木通 穿山甲(二钱半) 全蝎(微炒) 通草(各一两) 沉香(八钱半) 木香 槟榔 灯草(各五钱) 红花(二钱半)上为细末,甘草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送下,食干物压之。

生犀散 治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日晚潮热,夜出盗汗,五心烦躁,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麦门冬 柴胡 枳壳(炒) 茯苓 赤芍药 桑白皮 黄 (蜜炙) 人参 鳖甲(醋炙)知母 大黄(等分)上咀,每服二钱,入陈青蒿一根煎,或桃枝亦可,同煎至八分。及治小儿疳病,热似骨蒸者;或久病后时作潮热,并疟疾。有痰加半夏,热轻者,去大黄加黄芩。

紫菀汤 治传尸骨蒸,复连 ,肺气咳嗽。

紫菀 桑白皮 桔梗 生地黄 续断(各一钱) 五味子 甘草(炙) 赤小豆上水盏半,竹茹一丸,弹子大,同煎一盏。食后温服,良久再服。若热甚,加麦门冬、石膏各一钱。

天门冬散 治骨蒸,心肺烦热,气息喘促,唾不出唇,渐加羸瘦。

天门冬(一钱) 赤茯苓 桔梗 柴胡 百合 白前 川麻 前胡 黄芩 杏仁(制) 甘草(炙。

各五分) 桑白皮(一钱)上咀,水盏半,姜一片,煎七分,食后温服。

天门冬丸 治气痨咳嗽喘促,下焦虚损,上焦烦热,四肢无力,身羸体弱。

天门冬 麦门冬 鳖甲(制) 杏仁 人参 黄 牛膝(酒洗) 枸杞子 白茯苓 五味子石斛(去根) 熟地黄(酒洗)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 紫菀 诃黎勒 沉香(各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枣汤送下。

胡黄连丸 治热痨,骨节烦疼,心膈躁闷,亦治虚痨骨蒸。

胡黄连 鳖甲 犀角 诃黎勒 赤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半) 黄芩 地骨皮 知母(炒)桔梗 升麻(各一两) 柴胡(两半) 人参(二分) 栝蒌(一枚)上为细末,用猪胆二十枚,取汁,同蜜四两搅匀,慢火熬成膏,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乌梅汤和童便下;如腹痛,糯米饮下,忌苋菜。

地黄煎丸 治痨热瘦弱。

生地黄汁 青蒿汁 薄荷汁 童便 好无 灰酒(各二升,同熬成煎) 柴胡 鳖甲(醋炙,去裙)秦艽(各一两) 丹砂 麝香(各半钱)上将后五味,研为细末,入前煎,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酒送下。

犀角丸 治痨热,无不效。

犀角屑 鳖甲 枳壳(麸炒) 黄连(各一两) 龙胆草 贝母(煨黄) 升麻(各三分) 乌梅肉(三两,微炒) 秦艽(二两) 柴胡(一两半)上为细末,用猪胆汁二协议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粥清饮下。忌猪肉、苋菜。

退热汤 治急劳,四肢烦痛,手足心热,口干憎寒,饮食不得。

柴胡 龙胆草 青蒿 知母(焙) 麦门冬(去心) 甘草(各一钱)上用童便盏半,葱白三寸,薤白三茎,桃柳枝各五寸,同浸经一宿,平旦煎一盏,空心顿服,至夜再服。

前胡饮 治暴急成劳,痰盛喘嗽。

前胡 人参 官桂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黄芩 生地黄(酒洗) 玄参 旋复花 甘草(炙。

各五分) 麦门冬(去心) 半夏 白术(各八分) 浓朴(制,一钱)上水盏半,姜七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石斛散 治虚劳,手足烦疼,羸瘦无力,不能饮食,小便数。

石斛(一钱) 桑螵蛸(微炒) 黄 人参 牛膝 鸡 (微炒) 熟地黄 当归(各六分)麦门冬(去心) 赤芍药 白龙骨(各三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温服。

(《杂着》)痨瘵方 治阴虚火动,发热成痨。

当归 白芍药(炒。各钱半) 熟地黄 川芎(各八分) 黄柏 知母(蜜水炒。各一钱) 生地黄甘草(炙。各五分) 天门冬 白术(各一钱) 陈皮(各七分) 干姜(炮,三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咳嗽甚者,加桑白皮、马兜铃、栝蒌仁(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姜制半夏、贝母、栝蒌仁(各一钱)。

盗汗多,加牡蛎、酸枣仁(各七分),浮麦(一撮)。

潮热,加沙参、地骨皮、柴胡(各十分)。

梦遗精,加牡蛎、龙骨、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浊,加白茯苓(一钱) 黄连(炒,五分。)衄血、咳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一钱),黄芩、山栀(炒。各五分。)嗽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贝母、黄连、栝蒌仁(各七分)。

呕血、吐血,出于胃也,加栀、连、干姜(炮)蒲黄(炒。各一钱),韭汁(半杯),姜汁(一匙)。

咯唾血,出于肾也,加桔梗、玄参、侧柏叶(炒。各一钱)。

若先见血证,或吐衄盛者,宜先治血。轻者,凉血止血;甚者,先消瘀血,次止血,凉血。

盖血来多有瘀停于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即止之,凉之,不应也。葛可久《十药神书》方可次第检用。独参汤止可用于大吐血后,昏倦,脉微细,气虚者。气虽虚,而复有火,可加天冬(五钱)。

若阴虚火动,发热脉数者,盗汗咳嗽者,皆不可用此也。

劳病属血虚有火,大便多燥,然须节调饮食,勿令泄泻。若胃气一坏,泄泻稀溏,则前项寒凉之药难用矣。急宜服理脾胃药,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神曲、麦芽等药,候胃气复,然后用前本病药,收功后,可服补阴丸。

今世医者但遇此证,例用四物加黄柏、知母,动经百剂,虽死不变。殊不知胃气伤于寒凉,痨火益甚,虽服之不能作效。盖是胃气虚,不行药气,故无效也。所以节齐云:胃气少虚,即救胃气,胃气复,又用本病药,此治法妙也。有司命者,不可不知。

葛可久十药神方呕吐咯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甚者,以花蕊石散止之。止后,其人必倦,用独参汤补之,后服化药。保和汤止嗽清肺,保真汤补虚除热,太平丸润肺消痰,消化丸下痰消气,加减法具各方之下。

服药之法,每日仍浓煎薄荷汤,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次噙一丸,缓缓溶化,至上床时,亦如此用之,夜则肺窍开,药必流入窍中。如痰壅,却先用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之。次又根据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服前七药。后若有嗽,可煮润肺丸食之。服前药有暇,煮此七药服之,亦续煮白凤膏食之,固其根本。痊后,服十珍丸以收功。

(甲字)十灰散 治痨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大蓟 小蓟 荷叶 扁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上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宿,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下。如病势轻,用此立效。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后药止之。

(乙字)花蕊石散 五脏崩损,涌喷血出斗升,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 存性,研为粉)上用童便一钟,煎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

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与小便和药服,使瘀血化为黄水。服此讫,以后药补之。

(丙字)独参汤 止血后虚弱,无动作者,此药补之。

大拣人参(一两)上咀,水二盏,枣五枚煎,不拘时,细细服之。服后宜熟睡一觉,后服药除根。

(丁字)保和汤 治痨嗽,肺成痿者,服之决效。

知母 贝母 天门冬 麦门冬 款冬花(各二钱)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 甘草(炙)马兜铃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胶(炒) 当归 生地 紫苏 薄荷(各五分)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饴糖一匙化服之。每日三服,食后进,加减于后。一方有百部。

血盛,加蒲黄、茜根、藕节、大蓟、小蓟、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红、茯苓、枳实、栝蒌仁。

喘甚,加桑皮、陈皮、大腹皮、萝卜子、葶苈、苏子。

热甚,加山栀子(炒)、黄连、黄芩、黄柏、连翘。

风,加荆芥、防风、金沸草、甘菊、细辛、香附子。

寒,加人参、肉桂、桂枝、五味子、蜡片。

(戊字)保真汤 治痨证虚弱骨蒸,服此最效。

当归 生地黄 白术 黄 人参(各一钱) 莲心 赤茯苓 白茯苓(各五分) 天门冬 麦门冬 陈皮 白芍药 知母 黄柏(炒)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黄(各四分) 赤芍药 甘草(各五分)上水煎,姜三片、枣一枚,食后服。

惊悸,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

淋浊,加萆 ,天台乌药、猪苓、泽泻。

便浊,加石苇、 蓄、木通。

遗精,加龙骨、牡蛎、莲须、莲子。

热燥,加石膏、滑石、鳖甲。

盗汗,加浮小麦、炒牡蛎、黄 、麻黄根。

(己字)太平丸 治痨证久嗽,肺痿,肺痈,并皆噙服。

天门冬 麦门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两) 当归 生熟地黄 黄连 阿胶(各两半) 蒲黄 京墨 桔梗 薄荷叶(各一两) 白蜜(四两) 麝香(少许)上为细末和匀,用银石器,先下白蜜,炼熟后,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入麝,略熬三二沸,丸如弹子大。每日三服,食后细嚼一丸,前薄荷汤,缓缓送下,次噙一丸,临卧时服。如痰盛,先用饴糖拌消化丸吞下,却又噙嚼此丸,使药流入肺窍,则肺清润,其嗽退除,七日病痊。凡一切咳嗽,只服此药立愈。

(庚字)沉香消化丸 治痨瘵,热痰壅盛。

青礞石(炒金色) 明矾(飞研细) 猪牙皂角 南星(制) 半夏 白茯苓 陈皮(各一两)枳壳 枳实(各半两) 薄荷叶 黄芩(各一两) 沉香(五钱)上为细末,和匀,姜汁浸神曲搅糊为丸,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临夜饴糖拌吞,噙嚼太平丸,一药并服,痰嗽除根。

(辛字)润肺膏 治久嗽,肺燥,肺痿。

羊肺(一具) 杏仁(净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两) 白蜜(二两)上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前与七药相间服之亦佳。

(壬字)白凤膏 治一切久怯虚弱,咳嗽吐痰,吐血发热。

黑嘴白鸭一只 大京枣(二升) 参苓平胃散(一升) 陈煮酒(一瓶)上先将鸭缚定脚,量患人饮酒多少,随量以酒荡温,将鸭顶割开,滴血入酒,拌匀饮之。直入肺经,润补其肺。却将鸭干 去毛,于肺边开一小孔,取其肠杂,拭干。次将枣子去核,每个中实纳参苓平胃散末,填满肠肚中,用麻扎定。以沙瓮一个,置鸭在内、四围用火慢煨,将陈煮酒,作三次添入,煮干为度。然后食其枣子。阴干随意食用,参汤送下,后服补髓丹,则补随生情,和血顺气。

(癸字)十珍丹(一名补髓丹) 治久虚劳惫,髓干精竭,血枯气少。服前药愈后,服此药。

猪脊膂(一条) 羊脊髓(一条) 团鱼(一枚) 乌鸡(一只)上四味,制净去骨存肉,用酒一大碗,于砂锅内煮熟,擂细,与前熟肉一处,再用慢火熬之,却下明矾(四两),真黄蜡(三两),上二味,逐渐下,与前八味和一处,擂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知母,黄柏末各一两,共十一两,搜和成剂。如十分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用木槌打如泥,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不拘时,枣汤下。

(《秘方》)七圣神效散 治男子妇人,远年近日,五劳七伤,喘嗽、血尸劳等疾,诸药无效,针灸不应,命在须臾,服此神效。

鹿茸大补汤(方见诸虚门。)十全大补汤(方见虚门。)黄 益损汤(方见前。)退热饮(方见积热门。《直指》误以退为进,今正之。)清心莲子饮(方见淋门。)鳖甲散(方见前。)上各取一帖,无灰酒三升,浸瓷器瓶内半月,开时,空心浸一盏。轻者半月,重者一月,必然痊可。

当归膏 治脾胃虚弱,养血和中。

当归(一斤四两,酒洗) 芍药(八两,微炒) 生地黄(半斤,酒洗) 薏仁(一斤,糯米炒去粉) 茯苓(六两) 白术(十两,泻者黄土微炒) 莲肉(半斤,去心) 山药(八两,炒)陈皮(四两) 人参(三两,服得者倍之) 甘草(一两半,炙半生) 枸杞子(四两)上咀,净称,用水二十斤,文武火熬成膏,加热蜜于内。冬用四两;春用五两;夏秋用六两,根据法再熬。

内外俱热如蒸者,加青蒿汁(一碗)、银柴胡(一两)、胡黄连(五钱)。

内热蒸者,加地骨皮(四两),牡丹皮(二两),知母(一两)。女人加童便浸香附子(一两),乌药(二两),玄胡(二两)。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一两)。寒加肉桂。虚火阵阵作痛,加炒黑山栀仁(半两)。

头昏目晕者,加天麻(二两),钟乳粉(一两)。头虚痛者,加大川芎(二两)。

咳嗽,加贝母(三两)、紫菀(一两)、五味子(一两)。肺热者,麦门冬(三两)、天门冬(一两)、桔梗、百部(各一两)。

足膝软弱,或酸者,加牛膝(四两)、石斛(二两)。腰背痛者,加杜仲(六两)、橘核仁(一两)。

地黄膏 滋阴降火,养血清肝。

鲜地黄(不拘多少,捣汁。以十斤为则,和众药汁同熬) 当归身(一斤) 芍药(半斤)甘杞子(半斤) 天门冬(六两) 川芎(二两) 麦门冬(六两)莲肉(四两) 丹皮(二两) 知母 地骨皮(各三两) 人参 甘草(各一两)上将众药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渣净,用生地黄汁同熬成膏。

参术膏 治虚劳,脾胃虚弱,不能运用,或胀,或泻,神效。

人参 白术(土炒。各一斤) 薏苡仁(八两,炒熟) 莲内(六两,去心皮) 黄 (四两,蜜水炒) 茯苓(四两) 神曲(炒二两) 泽泻 甘草(炙。各五钱)上如前法熬膏,或为细末,饮汤调服二三钱。

金樱膏 治虚劳遗精,白浊最效。

金樱子(经霜后,采红熟者,不拘若干,撞去剌,切开,去子捣碎煮之,滤渣净用,复将滓榨汁干用,熬成膏,法见制门) 枸杞子(四两) 人参(二两) 薏苡仁(五两)山药(二两) 杜仲(姜汁炒,四两) 芡实肉(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益智仁(一两) 青盐(三钱)桑螵蛸(二两,新瓦焙燥)上咀,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和金樱膏对半和匀,空心滚白汤下三四匙。

河车补阴丸 治酒色过度,血气俱虚,肾脏羸惫,虚火上炎,咯血,咳痰多嗽,盗汗劳热,渐成骨蒸,最宜服此。

紫河车(一具,制法见总制) 川黄柏(二两、盐酒拌,晒干炒褐色) 知母(盐酒炒一两)人参 龟板(一两,酥炙,去裙) 熟地黄(四两,酒浸) 枸杞子(二两) 牡丹皮 茯苓(各一两) 泽泻 五味子 青盐(各五钱)上各制,日干,为细末,山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药方

(《良方》)芎归血余散 治瘵疾先用此方,次以鳖甲、生犀角取虫。

室女顶门生发(一小团,井水洗去油腻,法醋浸一宿,日中晒干,纸里,火烧存性) 川芎(五钱) 当归(三钱) 桃仁(水泡,去皮尖焙) 木香(各二钱) 安息者 雄黄(各一钱) 全蝎(二枚)江上大鲤鱼(头生截断一枚,以醋炙酥)上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净室中煎七分,入红硬降真香末五分,烧北斗符入药。

月初五更向北仰天咒曰:瘵神,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敕,服药保身。急急如律令。念咒五遍,面北服药毕,面南吸生气一口,入腹中。烧降真香,置床下,熏 时,再一服。后具符式。

r北斗符 ps127a87.bmp r(《良方》)鳖甲生犀散 治瘵疾,杀劳虫,取出恶物。

天灵盖(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汤,候冷泻。咒曰:电公灵,雷公圣。逢传尸,即须应。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讫,次用酥炙黄色) 生鳖甲(一枚,醋炙黄)生犀角 降真香 阿魏(河酒研) 干漆(炒存性) 甘遂 木香(各三钱) 穿山甲(取四趾,醋炙焦)雷丸(二钱) 鸡心) 槟榔 桃仁(去皮尖) 安息香(各半两) 蚯蚓(十条,生研和药)全蝎(二枚) 虎长牙(二枚,醋炙酥,如无,即用牙关骨)上为末,每服半两,先用豉心四十九粒,东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茎,长七寸,生蓝青七叶,青蒿一小握,连须葱白洗五茎,石臼内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一盏,入童便一盏,并药煎取七分,入麝香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温服,即以被覆面。恐汗中有细虫,软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时必泻虫,以净桶盛,急钳取虫,付烈火中焚之。并收入瓷罐中,瓦片敷雄黄盖之,埋深山中,绝人行处。

(《直指》)虎牙丸 治痨瘵,咳嗽声哑,肉脱骨痿,杀下瘵虫。

紫河车(一具,洗净,用童便酒煮烂,听用) 麝香(五分) 大川椒(去合口并子,以黄秆纸二重托之,热炉内烙去汗,土地上盖一宿) 虎头关骨(酒浸二宿,炙焦。各一两半)黄狗头(取肉四两,童便并酒煮烂) 鹿茸(酒炙,七钱半) 桃仁(水泡,去皮尖) 秦艽(洗)木香 阿胶(炒。各半两) 鳖甲(一枚,醋浸一宿,炙酥) 安息香 生发(纸捻火烧过,存性。各二钱)上为细末,以紫河车、狗肉杵粘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月初五更空心米饮下,午时又服。如无胞衣,以雄猪肚代用。

(《直指》)雄麝丸 治痨瘵,杀痨虫,下恶物。

雄黄 雌黄 青黛 代赭石(火 醋淬) 朱砂(研。各二钱半) 干虾蟆(一只,酒炙黄色)天灵盖(男子者,酥油炙黄色,三钱) 安息香 阿魏(酒浸,研。各二钱) 麝香(五分) 巴豆(肥大者十粒,略去油)上为细末,软粳饭头揉和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桃仁十四枚,去皮尖研,煎汤,空心五更下。

(《三因》)五枝散 取传尸,劳虫。

桃枝 李枝 梅枝 桑枝 石榴皮(并用东向小枝,各七茎,长三寸) 青蒿(一小握) 苦楝根(白皮,七寸) 生蓝青(七叶) 连须葱白(七寸,洗)上以童便一升半,煎至一半,去渣,入安息香、苏合香、阿魏各一钱,煎至一盏,滤清,调朱砂、雄黄、雷丸、枯白矾、硫黄末各半钱,鸡心槟榔未钱半,麝香一字,分作二服,月初五更空心浸一服。五更三点,又进一服,约午后,取下瘵虫,净桶盛。急钳入油铫内煎之,仍将油倾罐内,埋深山僻处。

(《三因》)神授散 治传尸劳气,杀虫去毒。

川椒(二斤,去子,并合口者,炒出汗)上为细末,米渴下一钱,必麻痹晕闷少顷,如不能禁,以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昔尝一人,与病痨妇人交。其妇死后,其人遂染疾。遇一道人云:邪气已入脏,遂令急服椒丸二斤,病当去,如其言,服之几尽,大便出一虫,如蛇状,遂安。续与人服之,获安者多矣。

蓝汁方 杀瘵虫、恶虫,皆化为水。

生蓝青叶(捣取自然汁一大碗) 雄黄 枯白矾 安息香 红硬降真香(各五分) 麝香(少许)上以雄黄等同研,八蓝汁内,月初五更空心服,此方通治虫毒,及解诸毒。

青桑枝散 取虫神效。

青桑枝 柳枝 桃枝 梅枝(各七茎,长四寸) 青蒿(一小握) 石榴皮 赤箭 鬼臼(各半两)上用童便一升半、葱白七茎,煎至一半,去渣,另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煎至一盏,去渣,调辰砂末五分、槟榔未一分、麝香一字,分二服。五更初调下一服,须臾又进一服,至巳时,必取下。多红者可救,青黑色者不治。见有所下,即进软粥汤饭,温暖将息。不可食硬物及生冷等物。合时须择日,不得令猫犬、孝子、秽妇人等见。一方无赤箭、鬼臼。

治瘵虫三方三月四日取桃叶五升,熟捣。脱衣,避风密室中坐其上,从旦至暮,尸虫悉出。

一方 空心食榧子百枚,诸痨虫悉化为水。

一方 杀瘵虫。

黑猫肝(生取晒干) 为末,月初五更空心,醇醋调下,或酒后食之。

(《青囊》)取虫药 追一切痨虫。

啄木禽(活取一只,如法喂之) 用朱砂四两为末,精猪肉四两,切作豆大,拌和朱砂。

将禽饿一昼夜,方与食之。

食尽,将禽系死,用盐泥固济。炭火 一夜,来日不见太阳取出。不得打破,埋净地中一尺许,一昼夜取出,银器内为细末,以无灰酒作一服,空心入麝香少许,同调下。置病患在帐中,四下紧闭,用铁钳等候。

待病患口中虫出,即钳入沸油中煎之。沸油须先预备,虫出后,进稀粥。及服嘉禾散一二帖,念咒服药。

咒曰: 呜HT 哞 呢。

(《青囊》)钓虫丸磁石(有墙极坚者,一两半) 腻粉(另研) 龙骨(各半两) 砂(研,半两)上为末,用蜡为丸,小樱桃大,每服一丸。以药上用针穿一小孔,以青绿线贯之,梢头系一大钱。早晨令病患向破方正坐,用温水吞下,候药下咽喉中,合口,以牙咬定古钱。等候恶心,便吐出。其虫形状不一,急以滚油煎之。如不吐虫,只吐得血丝子,或涎一二合,皆是安证。更服寻常调和诸药,数服,决取痊瘥。其吐出药,用温水洗过,更可治人,若是传尸劳,一丸可活二人。

(《青囊》)钓虫神效夺命散石燕(一枚火 ,醋淬七次) 母丁香(钱半) 酒腊(五钱) 鳖甲(一个,和壳) 水磨雄黄(二钱)上为细末,以蜡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装钓子上系绯线一条,长一丈二尺,用雪膏少许丸药,以蚕茧一戳穿于在线,盖之。令病患先吃膏,后一口连药吞下。良久线动,用力拽出,有虫,入滚油煎之。此药于端午日,日末出时修合,先服纸丸,次同神仙秘法服之。

(《青囊》)囊服纸丸子法凡医传尸,当先斋戒,诚心对圣焚香,服纸丸子。以鸡蛋清涂纸上,令干。剪作钱样大丸。

服之后,服前件丸药、散药。

取传尸痨虫鬼哭饮子(方见诸虫门)

药方

《道藏经》云:传尸虫瘵,不可不知其详也。九虫之中,而六虫传代,三虫不传,胃虫、蛔虫、寸白虫是也。或因五脏中毒而生,或亲戚习染而传。六虫,大率约一旬之中,遍行四穴,周而复始。二日一食,五日一退。方其作,若百体有痛,虫之食也。退则还穴醉睡,一醉五日,其病乍静。俟其退醉之时,乃可投符用药。不然,虫熟于符药之后,不能治也。一虫在身,占一十二穴,六虫共占七十二穴。一月之中,上旬十日,从心至头,游四穴,虫头皆向上;中旬十日,从心至脐,游四穴,虫头皆向内;下旬十日,从脐至足,游四穴,虫头皆向下。若投符用药可以审此。如紫蚕之苗在肝中,盖虫性用通灵,切在精审。其或取虫不补,即学浅妄行,徒费资财,终无去病之理,可不悲哉!师曰:治传尸劳者,先须知正气与毒并行,故脏腑有碍,即成虫状。遇阳日长雄,阴月长雌、其食脏腑脂膏,故其色白。五脏六腑一经食损,即皮聚毛脱,妇人即月信不调,血脉皆损,不能荣卫五脏六腑也。

七十日后,食人血肉尽,故其虫黄赤,损于肌肉,故变瘦,饮食不为肤,筋缓不能收。

一百二十日外,血肉食尽,故其虫紫,即食精髓。

传于肾中,食精,故其虫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床。诸虫之有三毛,毛色杂花,钟孕五脏,五行之气,传之三人,即自能飞,其形如禽,亦多品类,传入肾经,不可救治。法之所载者,能利后,其虫色白,可三十日服药补之。其虫色黄赤,可六十日服药补之。其虫紫黑,其疾已极,可百二十日服药补之。故经曰:六十日内治者,十得八九;百八十日内治者,十得三四。过此已往,未知全生。今以六代所传虫状具后。

药方

第一代虫状病证游游食日治法 r图 ps127a88.bmp r此虫形如婴兄,长三才,背有毛。

r图 ps127a89.bmp r此虫形如鬼,动走脏腑。

r图 ps127a90.bmp r此虫形如虾蟆,变动脏腑之中。

凡人受病之后,顿觉憔悴,令人梦寐颠倒,魂魄飞杨,精神离散,饮食减少,形容渐瘦,四肢百节疼痛,憎寒壮热,背膊拘急,口苦舌干,面无颜色,鼻流清涕,虚汗常多。其虫遇丙丁日食起,醉归心俞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俟虫大醉,方可医灸,取出虫后,用药补心,宜服守灵散。

第二代虫状病证游食日治法 r图 ps127a91.bmp r此虫形如乱发,长三寸许,在人脏腑之中。

r图 ps127a92.bmp r此虫形如蜈蚣,或似守宫,在人脏腑之中。

r图 ps127a93.bmp r此虫形如虾蟹,在人脏腑之中。

凡痨瘵,苦患此虫,令人神色如醉,夜梦不祥,梦与亡人为侣。心胸饱闷、四体不和,骨节枯稿,日渐瘦弱,醋心呕酸,咽干鼻塞,背脊酸疼,腰膝无力,唾吐脓血,头目不利,胸膈多痰,盗汗发热等证。其虫遇庚辛日食起,醉归肺俞穴中。俟虫大醉,方可医治,取出虫后,补肺则瘥,宜服虚成散。

第三代虫状病证游食日治法 r图 ps127a94.bmp r此虫形如蚊 类,在人脏腑之中。

r图 ps127a95.bmp r此虫形如螳螂,或如血果,在人脏腑之中。

r图 ps127a96.bmp r此虫形如刺 ,或如毛虫,在人脏腑之中。

痨证,若有此虫,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呕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腹胀虚鸣,口鼻生疮,唇黑面青,日渐消瘦,精神恍惚,口燥咽干,目多昏泪。其虫庚寅日食起,醉归厥阴穴、中四八。俟虫大醉,方可治之,取虫之后,补气即愈。

第四代虫状病证游食日治法 r图 ps127a97.bmp r此虫形如乱丝,或如蛴螬虫者。

r图 ps127a98.bmp r此虫形如猪肺,或作蝉虫。

r图 ps127a99.bmp r此虫形如蛇虺,往来五脏之中。

凡病此虫,令人脏腑虚鸣,呕逆,肠中 癖气块,憎寒壮热,肚大筋青,咳嗽气促,口苦舌干,要吃酸咸之物。其虫遇戊巳日食起,醉归脾俞穴、中四穴。俟虫大醉方可治,取虫后,补脾即愈,服魂停散。

第五代虫状病证治法 r图 ps127a100.bmp r此虫形如鼠无毛。

r图 ps127a101.bmp r此虫有头无足,有足无头。

r图 ps127a102.bmp r此虫形如精血片。

凡患此虫,入肝经、而归肾,得血而更改也。令人多怒气遂,四肢解散,日食减少,或面红润如平人,或时通灵而言未来事,或着床枕不起,有似中风肢体顽麻,腹内多痛,其虫遇壬癸日食起,醉脏肝俞穴、中四穴。俟虫大醉,方可治,取虫后补肝,即愈,宜服金明散。

第六代(此代虫有翅足全者,千里传疰,所谓飞尸。) r图 ps127a103.bmp r此虫形如马尾,或有两条,一雌一雄。

r图 ps127a104.bmp r此虫形如龟鳖,在人五脏之中。

r图 ps127a105.bmp r此虫形如烂面,或如飞禽,或长或短。

凡患此虫,令人思食百物,身体 羸,腰膝无力,眼暗耳鸣,喘嗽不定,心腹闷乱。其虫遇丑亥日食起醉归肾前穴、四穴。俟虫大醉,乃可治之。取虫出,补肾填髓愈,宜服育婴散。

取六代痨虫后服五补药方具后(以下俱《青囊方》)虚成散 补肺脏痨极。

白茯苓 枳实(麸炒) 秦艽 芍药 麻黄 当归(酒洗) 茄香(炒。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玄胡索(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银环一对、蜜五点,煎八分,通口服。

金明散 补肝脏痨极。

人参 茯苓 秦艽 知母(酒炒) 石膏( ) 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七片、葱白二寸,煎八分,无时服。

守灵散 补心脏痨极。

白茯苓(一钱) 丁香(五分) 诃子(一钱) 桔梗(一钱二分) 芍药(八分) 羌活 甘草(炙。

各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银耳环一只,葱白三寸,煎八分,通口服。

魂停散 补脾脏痨极。

白药子 人参 桔梗 诃子 茯苓(各一钱) 丁香 甘草(炙。各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蜜一匙,煎八分,通口服。

育婴散 补肾脏痨极。

香附子(炒黑,一钱) 附子(裂,个) 木香 白蒺藜(去刺。各五分) 白茯苓(三钱)甘草(炙,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七片、葱白三寸,煎七分,空心服。

茯神散 不问远年近日取效。下虫红色,便可治,肚下黑又瘥。肚下白色是食髓也,万无一瘥。下虫之后,宜服此药。

茯神 茯苓 人参 远志 龙骨肉桂 甘草(各一两) 陈皮 当归 五味子(各一两半) 黄(一两) 大枣(五十二枚)上咀,分八服,每服水盏半,姜二钱,煎一盏,趁前药后吃,亦空心服神效。此是神人所授灵秘方。

取痨虫法灸穴凡取痨虫,可于三节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每穴灸七壮。然后饮食调理,方下取虫药,其虫或如乱发,或如红线线者是也。

四季取虫宜用之药春宜用雄黄(另研) 硫黄(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上同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童便一合,酒一盏,温送下。

夏宜用萝卜子 鹤虱 硫黄(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如前制服。

秋宜用锡灰 雄黄(另研) 绿豆粉(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雌黄(另研,二分) 如前制服。

各宜用雌黄 雄黄(另研用) 锡灰(各二分) 巴豆(去油) 豆豉(各七粒),如前制服。

治传尸痨追尸虫明目丹白兔粪(中秋夜取,四十九粒,野中寻者佳) 砂(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甘草半两槌碎,以水一盏,揉取浓汁。若患人瘦弱,则用炙甘草,五更空心服。预戒患人不得心躁,冷服不妨。小瘥,两日一服,下虫为准,药要上旬日服。

贯众丸 去三尸五虫。

贯众(五分,杀伏虫) 白 芦(三分,杀大肠虫) 蜀漆(三分,杀白虫) 浓朴(三分,杀肺虫) 野狼牙子(四钱,杀肺虫) 僵蚕(四分,杀膈虫) 雷丸(六分,杀赤虫) 雄黄(三分,杀尸虫) 芜荑(五分,杀差虫)上各制净,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川水下五丸,三服可渐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虫自灭。服者,须斋戒恭敬。妇人绝孕,服之有子。

桂心丸 神仙去三尸九虫捷效。

熟地黄(三两) 干漆(五钱) 桂心(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送下。

雄黄丸 去三尸九虫。

雄黄 松脂(各一两,研)上溶脂为丸,如芡实大。平旦一丸,服之七日,三尸尽去。

通神散 治尸劳、尸虫。

附子(一枚) 大黄(一两) 牛黄(五分)上为末,加桃柳枝、青蒿(各七握),锉,用童便半碗,浸一宿。来日五更煎多沸,滤渣,调散子一半,服了,以衣被盖便睡。取下恶物,当自止。下时,用桶子盛之,看何物。其虫类有四,一头如马尾,二如乱发,三似蜈蚣,四如血果,或如乱绵破絮。忌食生冷哽物、茶蒜炙爆、鸡鸭虾蟹、油腻腌藏等物,后药服之。

甘草 黄连 当归 木香(各半两)上将酒二升,瓷器内煎取五合,倾出,煎此四味熬,看软硬和丸,梧桐子大。空心晚后酒或盐汤下三十粒,神效。

守庚申法《道藏经》曰:夫人之生于世也,上至国王,次至大臣,下至僧遂庶人,多少不定,惟有女人,此疾尤甚。学道之士,若不去三尸九虫,以求长生者,终不可得也。每值庚申日,其夜不睡,守之至晓,体倦方可投睡,令人数觉,尸虫自不得去奏事也。

《大帝玄科》云:六月八日及庚申日,北帝开诸生门,听诸法司讼事,过满五日者,其人必死。宜守庚申振伏三尸。凡守庚申三尸长绝,令人精神爽快,五神恬静。每日叩齿三十六通,以左手捧心,呼三尸之名:上尸彭琚出;中尸彭坟出;下尸彭KT 出,辄不得为害。

常以庚申去手甲,丑日去足甲,每年七月十六日,将所去手足甲烧灰,和水服之。三尸九虫皆灭,名曰斩三尸。

遇仙灸痨瘵捷法取癸亥旦二更时,六神皆聚,解去下衣,直身平立,用笔于腰上两旁微陷处点定。针家谓之腰眼,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七壮,两腰眼共十四壮。痨虫或吐出,或泻出,即安。断根,将虫入火烧焚,后服将军丸。

将军丸 治传尸痨瘵。前灸法并此药,皆是异人传授。

锦纹大黄(制) 麝香(一钱,研) 猪牙皂角(醋炙) 桃枝(去皮尖) 槟榔 雷丸(各一两)芜荑(半两) 鳖甲(醋炙黄)上为末,先将蒿叶二两,东向桃、李、柳、桑叶各七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渣入蜜一大盏,再熬成膏,入前末药及麝香、安息香末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枣汤送下。

三汁丸 灸后亦宜服此。

生地黄汁 青蒿汁 薄荷叶汁 童便 好酒(各二升,同煎成膏,入后项药) 柴胡 鳖甲(醋炙黄) 秦艽(各一两) 朱砂 麝香(各半两,研)上为细末,调前膏内,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丸。不拘时,温酒送下,忌生冷毒物。

(《医林》)五蒸汤 治骨蒸痨热。

甘草(炙,七钱半) 茯苓(二钱二分半) 人参(一钱半) 竹叶(一钱半) 生地黄 葛根(各二钱二分半) 知母 黄芩(各一钱半) 石膏(三钱七分半)上咀,每服八钱,水二钟,白梗米钱半,煎八分,不拘时温服。以小麦煮汤煎药亦可。忌海藻、菘菜、芜荑。

凡二十二蒸证状治法本方中加药开例于后。

肺蒸:喘嗽咯血,喉干声嘎,鼻塞,加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桔梗、紫苏、乌梅。

皮蒸:肌肤鳞起,毛折发焦,加石膏、桑白皮。

气蒸:喘促鼻干,遍身气热,不自安息,加人参、黄芩、栀子。

大肠蒸:右鼻干疼,大肠隐痛加大黄、芒硝。

心蒸:少气烦闷,舌干口苦,或舌生疮,加黄连、生地、当归、赤芍。

脉蒸:心烦体热,脉缓急不调,加生地、当归。

血蒸:毛发焦枯,有时鼻衄,或尿血,加生地、当归(各酒洗)、童便。

小肠蒸:下唇焦,加赤茯苓、木通、生地黄。

脾蒸:唇焦折,或生口疮,加芍药、木瓜、苦参。

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食无味而呕,或烦躁不安,加芍药。

胃蒸:鼻口干燥,肚腹膨胀,自汗,睡卧不安,舌生疮,加石膏、梗米、大黄、芒硝、干姜。

胆蒸:眼目失光,睛黄口苦耳聋,胁下坚硬而痛,加柴胡、枯蒌。

三焦蒸:乍寒乍热,中脘膻中时觉烦闷,加石膏、竹叶。

肝蒸:或时眼前昏暗,或眩晕,躁怒无时,加川芎、当归(酒洗)、前胡。

筋蒸:眼昏胁痛,爪甲焦枯,加川芎、当归。

肾蒸:耳叶焦枯,腰脚酸疼,情意不定,泄精白浊,加生地黄、石膏、知母、寒水石。

脑蒸:头眩热闷,眼眵,口吐热涎,加生地黄、防风、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热,肩背痛,骨酸疼,倦行,加天门冬、生地黄、当归。

骨蒸:版齿黑燥,大杼酸疼,倦行腰痛,足逆冷,疳虫食藏,加鳖甲(炙黄),地骨皮、当归、(酒洗),牡丹皮、生地黄。

玉房蒸:男子遗溺失精,妇人经闭白淫,加知母、黄柏、当归、芍药。

脬蒸:小便赤黄,加泽泻、茯苓、生地黄、沉香、滑石。

膀胱蒸:右耳焦,小便凝浊如膏,加泽泻、茯苓、滑石。

凡此诸蒸,亦有热病后食肉油腻,饮酒房劳,犯之而复作。久蒸不除,变成疳疾,即死矣。亦有疟久不愈,以致咳嗽,调治失宜渐成骨蒸痨瘵之证者多。当推标本而治之。

(《医林》)经验方 治男子妇人骨蒸痨瘵,憎寒壮热。

青蒿(春夏用叶,秋冬用子,童便浸,晒干二两) 白术 地骨皮 鳖甲(醋炙) 人参白茯苓 粉甘草(炙) 柴胡 栝蒌根 桑白皮(蜜炙。各五钱)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医林》)麦煎散 治少男室女骨蒸,妇人血风攻疰四肢。

赤茯苓 当归(酒洗) 干漆 鳖甲(醋炙) 常山 白术 柴胡 大黄(煨) 生地黄石膏(各钱半) 甘草(炙,七钱半)上咀,分二帖,每帖入小麦百粒,水二盏煎八分,去渣。食后,临卧服。有虚汗加麻黄根(一钱)(《医林》)地骨皮枳壳散 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盗汗。

地骨皮 枳壳(麸炒) 秦艽 柴胡 知母 当归(酒洗) 鳖甲(醋炙黄)上咀,各等分,每帖七钱,水二盏,用桃柳枝头各七茎、姜二片、乌梅一个,煎八分,临卧服。

团鱼丸 治骨蒸潮热,咳嗽累效。

贝母 知母 前胡 杏仁(去皮尖炒) 柴胡(各等分) 团鱼(一个,去肠肚)上用药同鱼煮熟,提起去头,取肉连汁食之。将药焙干,就用鱼甲及骨煮汁,和药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黄 汤食远下。

续断散 治骨蒸痨热,潮热,传尸劳,喘嗽气急,身痛烦躁,盗汗。

续断 紫菀 桔梗 青竹茹 五味子(各一钱二分) 生地黄 桑白皮(蜜炙。各二钱) 甘草(炙,八分) 赤小豆(四钱)上咀,作二服,每服用小麦五十粒,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服。兼治咳嗽吐脓血。小儿亦可服。

人参散 治邪热客于经络,肌热痰嗽,五心烦躁,头目昏痛,夜有盗汗,四肢倦怠。

妇人虚劳骨蒸尤宜服之。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柴胡 当归 半夏曲 葛根 甘草(炙) 赤芍药(各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柴胡梅连散 治骨蒸痨热,久而不瘥。

胡黄连 柴胡 前胡 乌梅(各三钱)上咀,每服四钱,用童便一盏,猪胆一个,脊髓一条,韭白根半钱,同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亦治五劳七伤虚弱。

清肌十全散 治男妇骨蒸,肌肉消瘦宜服。

柴胡(三钱二分) 生地黄 地骨皮 桔梗(各一钱二分) 防风 茯苓 人参(各一钱六分)甘草(炙) 当归 秦艽(各六分)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温服。

清神甘露丸 治男妇虚劳,大骨枯陷并皆治之。

生地黄汁 白藕汁 牛乳汁上三味,各等分,用砂石器内,文武火熬成膏,用后药。

人参 白术 黄 (蜜炙) 黄连 五味子 胡黄连(各等分)上为末,用前膏子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人参汤下。

太上混元丹 治虚劳怯弱,延年补损,久服轻身健体,不可尽述。紫河车者,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 ,铅汞之匡廓,胚胎符兆,九九数足,我则载而乘之,故谓河车。《历验篇》中名之曰混沌皮,非金石草木、夜露晓霜之所比伦。服之不辍,诚以返本还元。补益之遂,诚得其要。

紫河车(一具,米泔水洗净,去筋膜,入麝香一钱在内,缝定。放砂锅内,入无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子,入药) 沉香(另研) 朱砂(另研,水飞,各一两) 人参肉苁蓉(酒浸) 白茯苓(三两) 乳香(另研) 安息香(酒熬,去砂石,各二两)上为细末,入河车膏和药末,杵千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沉香汤,或温酒送下。若有病之人,详证增加之法具于后。

男子真阳气耗,荣卫两虚,腰背疼痛,白汗怔忡,痰多喘咳,梦遗白浊,潮热心烦,脚膝无力,宜加后药:鹿茸(酒蒸),川巴戟(去心),钟乳粉( ),阳起石( ),附子(制),黄 (蜜炒。

各二两)、桑寄生(如无,以续断代,)生鹿角(镑),龙骨、紫菀(各一两。)妇人血气虚损,荣卫不足,多致潮热心烦,口干喜冷,腹胁刺痛,腰腿酸疼,痰多咳嗽,惊惕怔忡,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宜加当归(酒浸),石斛(去根),紫石英( ,醋淬七次水飞),柏子仁(微炒,另研),鹿茸(酒蒸,)鳖甲(醋炙。各二两),卷柏叶(一两),川牛膝(酒浸,一两)。嗽多加紫菀(二两)。

犀角紫河车丸 治传尸三月必平复,其余痨证只数服愈。

紫河车(一具,用米泔水净洗过,烙干,同众药磨为细末) 鳖甲(醋炙) 桔梗 胡黄连 芍药大黄 败鼓皮心(醋炙) 贝母 龙胆草 黄药子 知母(各二钱半) 广术 犀角末 芒硝(各钱半)朱砂(二钱,另研)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无比丸 治传尸劳,服至一月愈。其余劳瘦之疾,数服取效。

紫河车(二两,煮,醋浸一宿,焙干用) 芍药鳖甲(醋炙。各半两) 桔梗 胡黄连 大黄(煨)甘草(炙) 甘龙胆 苦参 黄药子秋石 知母(各二钱半) 贝母 豆豉(炒) 蓬术 芒硝 犀角屑(各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送下。如肠中热,食前服;膈上热,食后服。

夺命散 治前证。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麸炒) 甘草 人参(各半两) 鳖甲 知母 天灵盖(醋浸宿,酥炙。各一两)青蒿 柴胡 阿魏(四枣子大) 葱白(一握)上以天灵盖、鳖甲为末,次下人参、知母、柴胡、甘草同捣,次下葱白、青蒿、桃仁、阿魏,杵成饼子,慢火焙干为末,称二钱,用童便二盏,煎一盏,露一宿,至五更三点暖服半盏。服了,衣被盖卧。天明又暖半盏服之。扶病患强行五七步,三日勿洗手、面、指头。候生毛为验,每日早晨先饮,白汤投之。

龙胆丸 治积热劳瘦不食,热壅疮肿。此药解肌骨之热,散滞毒。

龙胆草 柴胡 黄芩 鳖甲(醋炙。各一两) 桃仁(去皮尖) 山栀子 陈皮 当归(酒洗)大黄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汤送下。如小儿,减丸数服之。

天竺黄饮子 治痨瘵。

天竺黄 人参 茯苓 茯神(各半两) 生地黄 远志(去心) 龙骨 防风 玄胡索(各五钱)麦门冬(去心,二两) 大腹子(七枚) 犀角屑(二钱)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不拘时服。忌一切毒物,如治久病服此药,先看十指毛色,如藕白者可治,紫黑色者难治。

麝香散 治妇人室女一切蓄热骨蒸,及室女月经不行,肌瘦热。

威灵仙(四两) 干漆(一两,炒令烟尽) 雄黄 麝香(各三钱,另研)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半盏,煎四分,空心和渣温服。当有恶秽毒物下,并是病根。此药难服,或以蒸饼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茶汤任下。次服桃仁散。

桃仁散桃仁(一两,泡去皮尖,麸炒黄色) 赤茯苓(一两) 芍药 人参(各一钱) 陈皮(去白,七钱半) 槟榔(七个) 安息香 犀角屑(各一钱半) 麝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钟,姜三片,煎六分,早晚食前服。若取下虫头赤,服天竺黄饮子,补护心脏。

未取虫,须先服护心。

轻骨散 治骨蒸劳热。

龙胆草 黄连 贝母 知母 鳖甲(醋炙) 乌梅 桔梗 秦艽 柴胡 人参 甘草(炙)山栀子仁 青蒿(酒煮) 阿胶(炒) 杏仁(去皮尖,麸炒。各等分)上为末,用好清烟墨一寸,以井花水磨调前药末,作饼子,如大指头大,透风处阴干。二七日方用,每服一饼,井花水磨化。又用没药五钱,磨成一盏。于五更又用黄柏末二钱同煎数沸,却入盏内,频频打转。于五更时轻轻起,服了便睡,令病患仰卧。甚者不过三服。

蛤蚧散 治劳瘦。

白茯苓(炒) 桑白皮(酥炙) 知母(二两,醋酥炒) 贝母(同上制) 杏仁(六两,泡去皮尖并双仁者,以单纸入铛内炒干,入石臼捣为粉。用皮纸包,捶去油) 甘草(二两,捶碎醋酥炒) 雌雄蛤蚧(一对,入醋酥,内浸透,慢火炙干。又浸五次,炙令黄色,勿焦黑为妙)人参(一两,酥,醋炒黄色)乳酥(真者四十文,切作骰子块,入铫内成汁。再入米醋半斤和匀,同炒前药,以干为度)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食远服。忌油腻生冷毒物。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药,闻嗽加甚,服久则安。

又方 治劳热,补肺损止嗽。

蛤蚧(一对,醋酒浸炙) 黄芩 秦艽 胡黄连 人参 青蒿 生地黄 熟地黄 甘草 柴胡知母 贝母 麻黄 杏仁(去皮尖,炒。各半两) 鳖甲 桔梗 龙胆草 木香(各半两)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乌梅一个、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鳖甲散 补虚劳。

鳖甲(醋炙) 当归 赤芍药 柴胡 桔梗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 麝香(五分)杏仁(去皮尖,炒) 胡黄连(二钱) 官桂(半两,去粗皮,不见火) 地骨皮(一钱) 木香(半两) 宣连(一钱) 真酥(三两) 白砂蜜(三两)上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约二升,滤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药末,搜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或米饮亦可。日进三服。如秋冬时,更入桃柳心七个,与后柴胡散煎服。

柴胡散 补虚劳。

柴胡 人参 茯苓 桔梗 芍药 当归(酒浸) 麦门冬 青皮 桑白皮 川芎 白术 升麻甘草(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通口连渣服。

又柴胡散 治童稚骨蒸热,及解伤寒后热。

柴胡 川大黄 干漆(炒烟尽) 秦艽 甘草 常山(各一两) 鳖甲(三两,醋炙)上咀,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小麦一撮,煎七分,不拘时冷服。

百劳散 治骨蒸劳热等证。

天仙藤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人参 黄 知母 贝母 黄芩 五味子 地骨皮 柴胡甘草 白芷 桔梗(各等分)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一方加秦艽、前胡。

药方

崔氏四花六穴灸法(见针灸门)专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血虚弱,骨蒸潮热,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烦闷,四肢困倦。

如诸风体弱,诸气 羸,久病痼疾,形体虚弱者,并宜灸之。

黄帝灸二一种痨图并序夫人含灵受气,禀于五常。摄之乖理,降之六疾。至若岐黄广记,抑有旧经,攻灸单行,显灵斯术。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名 ,亦命伏连,亦名无辜。丈夫以元气为根本,妇人以血海为根源。其病状也,发干而短,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门结核,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

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上气食少,渐至 羸。纵延岁月,遂至殒灭。

余昔添任洛州司马,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数过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徒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如此方扶危救急,非止单攻骨蒸,兼亦疗风,或瘴或痨,或邪或僻,患状既广,灸愈亦多。不可全录,聊述大概,又恐传说讹谬,以误将来。令具图形,庶令览者易于悉使。所在流传,颇多家藏,未暇外请名医,旁求上药。返魂远魄,何难之有?遇斯疾者可不谨哉!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一隔对是穴,治虚劳耳聋,肾虚水肿腰痛,小便浊,好独卧,身冷如冰,遗精溺血,五劳七伤,脚膝酸疼,针三分,灸三壮)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 胆俞二穴(在第十一椎)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 胃俞二穴(在第十椎) 旋俞二穴(在第一十椎)

药方

一法:以两手着头相叉,长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外抱脚中,疾低头,入膝中,两手交叉头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一法:叩齿二七过,取咽气二七,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退。六十日病小愈,百日大病除,三尸伏虫去,肌肤光泽。

药方

《圣惠方》: 治虚烦骨蒸不得眠。用酸枣仁(一两),水二盏,研,绞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盏,再煮。不拘时服。

又方:治虚劳呕血,嗽血吐血。用大小蓟、柏叶、荷叶、茅根等,即十灰散。又以山药五条、莲肉半斤、晋枣一百枚、霜柿十个,四味用水四碗于砂锅内煮熟,擂碎。却下前药末,和匀,慢火再熬。复下阿胶四两、黄蜡二两、平胃散末、四君子汤,和知母、黄柏末各一两,搜和成剂。如硬,入蜜置青石上,木槌打匀,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枣杨下,不拘时。此药不寒不燥,治一切虚劳百损神效。

又方:用鹿角霜(一斤),白茯苓(四两)为末,就用鹿角胶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甚补益。

又方:治虚劳骨蒸。用胡黄连、蛇床子、前胡各三钱,犍猪胆一个,脊髓一条,童便、水各一钟,煎八分,再煎二次,服四剂可愈。

又方:治虚劳瘦热。用青蒿细锉水三升、童便五升,煎一升半去渣,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卧时,各以酒吞二十丸,或煎服。

《外台秘要方》:治骨蒸,以生地黄捣取汁一斤,入炼蜜四两。空心滚白汤调下三钱。以身凉为度,若利减一匙。

一方:治蒸病名曰内蒸。所以言内者、必外寒内热,以手附骨而热甚者,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肉脱,饮食无味,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以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每服一钱,不拘时,水调,以身凉为度。

一方:治痨瘵。以赤 儿,俗名王瓜,焙干为末,酒调二钱服。

一方:冶骨蒸劳热。以桃仁一百二十枚,泡去皮及双仁者,留尖杵为丸。平旦井花水顿服尽。

服讫,量性饮酒令醉。仍须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剂,百十日不许食肉。

一方:冶五蒸。平旦凉至晚,烦躁,饮食无味,细喘小气,两足逆冷,手心常热。变疳,则蚀人五脏。大便或涩,用芒硝(五两)为末。每服三钱,滚米饮入炼蜜一匙调下,日二服。

一方:用芒硝(二两),苦参末(二两),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汤下,以身凉为度。

一方:用胡黄连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崔元亮《海上方》:治痨瘵骨蒸,鬼气。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九月带籽采来,细锉。二物相合,入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斗,去渣,净洗,釜干。再倾汁于釜中,以微火煎至二斗。取猪胆十枚相合,再煎至一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取甘草二三两,炙熟,捣为末,调蒿汁膏,捣千杵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汤下,增至三四十丸亦可。

黄狗肉丸:治男子妇人虚劳体热,盗汗,四肢倦怠,用肥中黄狗一只,去肠脏皮毛,用内外肾,研入砂锅内,酒醋八分,水二分,地骨皮(一斤),前胡、黄 (各四两)、苁蓉(二两),同狗肉,自朝煮至暮,将药去,肉再煮一宿。至明早去头骨,再煮如泥,入石器内,细捣,入当归末(四两)、莲肉(一斤)、平胃散(二斤),和狗肉,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一方:治虚劳,用杏仁(一斤),去皮尖,生姜六两锉碎。咳嗽加人参(四两),同入砂锅内,河水一斗,以文武火熬,水尽为度,去姜参渣,每服杏仁五七枚,或二十枚,细嚼,频频服之。

一方:治骨蒸劳热,饮食不为肌肉,自污、盗汗,日夜俱热者难治,日夜间热者易愈。

用羚羊角末二钱,温水调下。

一方:治骨蒸劳,及痔漏肠风下虫血。用鳗鲡鱼,酒醋五味煮食,亦治心疼。

一方:治传尸痨瘵。用童便二盏,无灰酒一盏,以新瓷器盛之。取猪腰子一对,入瓶内,封固瓶口。日晚用重汤煮之,至中夜止。待五更以火温之,乘热任意饮酒,食腰子。病危者一月见效,平日瘦怯者可服此。盖以血养血,胜金石草木之药也。

一方:用雄黄(一两)为末、松脂(一两),溶化和丸,如莲子大。平旦吞一丸,七日三尸尽去。

声音门

病机

经曰:内夺而厥,则为喑俳,皆肾虚也。(俳:废也。)《素问》奇病篇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声音者,内关五脏,其为病也,因于六气。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其声呼。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征,其声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其声歌。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其声哭。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其声呻。此所以声音通于五脏者也。《直指》云: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则不能语言。暴病者尚可医治,久病者不可治也,而心为声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属金,主清肃,外司皮腠。风寒外感者,热郁于内,则肺金不清,咳嗽而声哑,故肺为声音之门者此也。肾者人身之根本,元气发生之主也。肾气一亏,则元气寝弱,而语喑者有之。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饮食,用益元散作效。数日后,忽尔不语,钱氏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遂能言。于是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诬。

病机

《原病式》曰:暴喑冒昧,皆属于火。暴喑,卒哑也。肺属金而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干,干为天,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凡绪发语声者,由其形气之鼓击也。水实制火,火不克金,金能鸣也。其为物,寒则能鸣者此也。其或火旺水亏,热乘肺金,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也。冒昧,昏冒,昏暗也,气昏则神浊。冒昧,火之象也。

病机

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束内郁嗽而声哑,三拗之类,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争竞大声号叫,以致失声。或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

病机

风寒燥热致声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湿相干者鲜有知也。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直指》:风寒暑湿燥火,痰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惟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胀,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君子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可也。

脉候

肺沉涩,声不出者为郁。

脉浮紧,为寒束声哑。洪大为火。

脉滑为痰。脉沉伏久病声不出者,难治。

治法

风寒咳嗽失音者,三拗汤主之。热痰壅盛声不出者,盐汤探吐之。大府秘结,上下不通,声气不出者,大柴胡汤下之。此皆切于病证,其效如附应也。

治法

凡病患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宜补气养金润燥,其声自 。若虚劳之人,则宜滋肾水润肺金为本,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此十全也。久病患不语,为心气绝者死。

药方

三拗汤 (治风寒邪郁,咳嗽失音,方见咳嗽门)金沸草散(同上。)二物汤 治风寒邪气留滞失音。

薄桂(二钱) 石莒蒲(一钱)上咀,新水煎细呷。

荆苏汤 失音通用。

荆芥穗 紫苏叶 陈皮 木通 当归 薄桂 石菖蒲(各等分) 每服四钱,煎服。

(《和济》)换金正气散(方见寒门) 有湿证声哑,加茵陈、石菖蒲。有寒加薄桂。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门) 治伏暑发热,汗渴。水入心胞不语。

木通汤 治诸风失音。

木通 石菖蒲 防风 羌活 全蝎(焙) 桑螵蛸 直僵蚕(炒) 炙甘草(各一分) 南星(略炒半两)上咀,每服三钱,姜五片,苏叶(五片),煎服。

药方

(《局方》)二陈汤(见痰门) 加石菖蒲,入竹沥,竹茹服,或吞白丸子。

(《直指》)姜橘饮 治风痰,风毒缠喉不语。

南星(略炮,半两) 生姜(四两) 橘皮(三钱)上咀,每服三钱,紫苏五叶煎服。

(《医林》)玉粉丸 治冬月寒痰结于咽喉不利,语音不出。《针经》云:寒气客于会厌,卒如哑。

宜服此药。

桂心 草乌(各一字) 半夏(泡,五钱)上为细未,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竹沥导痰汤(方见痰门) 治痰盛声哑,用导痰汤煎熟,加竹沥一盏,姜汁一匙和勾,温服细呷。

(隐君)滚痰丸(治证同前) 临卧用诃子甘桔汤吞下五六十丸。

药方

(《医林》)诃子甘桔汤 治火盛失音。

诃子(四个,半生半煨) 桔梗(一两五钱,半生半炒)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上咀,分两服,每服水一盏,童便一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医林》)响胜破笛丸 治讴歌动火,失音不语者,服之神效。

连翘 桔梗 甘草(各二两半) 薄荷叶(四两) 诃子(煨) 砂仁 大黄(酒蒸。各一两)川芎(两半) 百药煎(二两)上为细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局方》)犀角地黄汤 治热入血室,心忪不语,眩冒迷忘。

生地黄(四两) 犀角 牡丹皮 芍药(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入桃仁去皮尖七粒煎服。

朱砂丸(方见血门) 治跌打惊忤,血入心窍不语。

(秘方)竹衣麦冬汤 治一切痰嗽痨瘵,声哑不可救者,服之神效。

竹衣(一钱,用金竹鲜者劈开,揭取竹内衣膜,竹取沥) 竹茹(一丸,弹子大,即将取衣竹割取青皮是也) 竹沥(即将取衣茹金竹,根据制法取之) 麦门冬(去心,二钱) 甘草(五分) 陈皮(去白,五分)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 杏仁(去皮尖,七粒,研)上咀,水盏半,竹叶七个,煎七分,入竹沥一杯,和匀温服。

(《医林》)杏仁煎 治咳嗽暴重,声音不出。

杏仁(泡去皮尖,研如泥) 冬蜜 姜汁 砂糖(各一盏) 桑白皮(去赤衣,炒) 木通 贝母北五味子 紫菀茸(各一两) 石菖蒲(半两) 款冬花蕊上咀,水五升,煎半去渣。入杏姜糖蜜合和,微火煎取一升半,每服三合,两日夜服之。

百合丸 治失声不语。

百合 百药煎 杏仁(去皮尖) 诃子 薏苡仁(各等分)上为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金花散 治失声,亦治喉痹。

槐花(新瓦上炒,令香熟,三重后床上要仰卧,随意食之。热证通用,声即开)人参平补汤 治肾虚声不出。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酒洗) 白芍药 白茯苓 菟丝子(制) 北五味子 杜仲(制)白术 巴戟(去心) 橘红 半夏曲(各半两) 牛膝(酒浸,焙) 破故纸(炒) 益智仁葫芦巴(炒) 甘草(炙。各二钱半) 石菖蒲(钱半)上咀,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煎。吞山药丸七十粒(方见浊门)。五更头肾气开,不得咳唾,吉语默然,再进土药,功效胜常。

治 桃仁汤 治狐惑,虫食其脏,上唇疮,其声哑。

桃仁(炮,去皮炒) 槐花子 艾叶(各一两) 大枣(十五枚)上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次服。

密陀僧散(方见惊悸门) 治大惊入心,痰血窒塞,喑不能言,亦治喑风。

(《三因》)七气汤(方见气门) 加枳壳甘草治气膈声沉。

(《良方》)通声煎 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音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研) 人参 五味子 款冬花 桂心 木通 菖蒲 竹茹(各二升),细辛(各二两) 白蜜 生姜汁(各二升) 枣肉 酥(各二两)上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内酥蜜姜枣再煎,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温酒小盏化下。

一方不用酒噙化。

药方

一方:治缠喉风,声不出,用靛花、薄荷叶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临睡噙化。

一方:治失声不出,用萝卜捣自然汁,入姜汁少许,时时饮之。

一方:用密陀僧为极细末,每服一钱,点茶饮之,声即出。

一方:用皂角一条,去皮子,萝卜三枚煎服数次,声则出。

一方:治风冷寒郁,失音。用桂心为末,频放舌下,渐渐咽汁声出。

一方:治无故咽喉声音不出。橘皮(五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效。

一方:治卒哑,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别杵桂一分,和捣如泥。每用杏核大,绵裹,噙细细咽之,日三夜五。

卷之四十七

虚烦门

病机

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五脏生成篇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脉要精微篇曰: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言热在手之三阳经。)玉机真藏篇曰:心脉者,南方火,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又曰:数则烦心。

病机

《神珍》云:虚烦之病,非止一端,究其大概多是体虚者也。摄养有乖,荣卫不调,使阴阳二气有所偏胜。或阴虚而阳盛,或阴盛而阳虚。

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此固不易之论。而今虚烦之病,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如虚劳之人,肾水有亏,心火内蒸,其烦必躁。吐泻之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惟伤寒及大病后,多有虚烦之证,却无霍乱。临病之际,又宜审之。治法宜用平和之药,清心实下,不可峻用补药。又若妇人产后去血过多,虚烦发热,又当以各类求之。烦躁甚者,内外不安,反复颠倒,谓之懊 。详见伤寒门。

脉候

脉数为烦心。

大病后,烦躁甚,脉急数者不治。

脉沉而急者,为虚烦。左手脉涩为血少心烦。

脉浮大而缓者生。

伤寒脉最详备、烦躁者审之。

治法

烦躁病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若峻药治之,则恐助其邪;若遽泻之,则反虚其本。所以宜乎清平淡渗,如五苓散、竹叶汤之类,则无颠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当察其始病与既病先后之虚实而治之,效斯得矣。

治法

治烦躁病,用清药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气相干,要分表里汗下。若病后心烦,多是虚证,宜人参竹茹汤、酸枣仁汤之属。已兼吐汗下者,有补阳益阴,退阴复阳之法,当于伤寒门烦躁证内求之,万无一失。

发热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卧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治法

虚烦之证,虽属于肾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据体,或因误治无端,或因烦劳过损,或因久病不愈,其类不一。要皆耗伤真元,而虚火炎上。故烦热发于心,而躁热根于肾;烦者躁所起,躁者烦所生。

厥冷脉沉,反生烦渴者何也?内伤元气,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脏,伏于至阴,邪气相持,从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脉沉迟,口苦舌干,反生烦渴,治宜干姜、附子之剂,复阴回阳。苟荣卫失调,亢烦复起,有症相似,而脉沉数,大便秘结,治宜三承气汤下之。如大患之后,厥冷烦躁过甚,六脉无应,医难治之。有表邪失治,变生虚烦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攻治,致其蓄热上升,而成烦渴之证,宜以冲和汤和肌开表,次用消烦之剂,随证治之。有汗下后大烦渴何也?表虚为寒所折,本当和解,反过汗下,故六脉洪数,表里俱热,而不恶寒,腠理开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烦渴过甚,宜以竹叶石膏汤,或栀子升麻汤、人参白虎汤,选而用之。

有大热反恶寒,烦渴不已,发汗无效,治热无功何也?寒邪入脏,阴不达阳,寒蓄于内,热邪在腑,阳不和阴,热郁于外,故阳元则生热。甚则生烦,宜以阴旦汤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剂,随证治之。

虚劳者,寒邪达入,误治诸经,真元耗散,气血俱虚、身热烦躁,神舍失安,不能眠卧,以栀子豉汤治之。寒邪蓄滞于阴;阴不越阳,上盛下虚,身凉无热,手足微温,大便自利而烦渴,以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发散未尽,肺浮身热,欲喜饮水,而成积滞,故湿热上升,而反见烦渴,以猪苓汤先疏导之,以止烦渴而和之。虚劳者,素多饮酒,或伤寒邪,积热膀胱,谬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热烦躁,以青龙汤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解烦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剂。

治虚烦证,有用寒凉之剂,治热愈热、治烦愈烦何也?体弱之人内损元气,外感风寒,或由汗下过伤,则元气多虚,寒邪内鼓,虚火上炎,六脉洪数,浮而无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是为阳虚。若复用寒凉之药,则脾胃受伤,而虚者益虚矣。宜以独参汤和平益气,次用人参黄 汤调下,五苓散清利之,热退阳生虚烦息矣。

药方

(《和剂》)五苓散 治烦热而渴。(方见伤寒门。)(《和剂》)辰砂妙香散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方见健忘门。)(《三因》)淡竹茹汤 治心虚烦闷,头痛气短,内热不解,心中扰扰,及妇人产后心虚,惊悸烦闷。

麦门年(去心) 小麦(炒,二钱七分半) 甘草(炙,一钱) 人参 白茯苓(各二钱半) 半夏(制,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竹茹一块,煎八分,食远服。

(《济生》)小草汤 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 黄 当归(酒浸) 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 石斛(各一两) 人参 甘草(炙,五钱)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三因》)橘皮汤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会反呕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两半) 甘草 人参(二钱半) 竹茹(半两)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钟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人参竹茹汤 治胃口有热,呕吐逆,虚烦不安。

人参 半夏 竹茹(各一两)上咀,作六剂,每剂水一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医林》)酸枣仁汤 治霍乱吐下增剧,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或发寒热,头痛晕闷。

酸枣仁(一两,炒) 人参 桂心(各一钱) 知母 茯苓(各三钱) 石膏( ,半两) 甘草(炙,二钱)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参竹叶汤 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竹叶 人参 甘草(各一两) 半夏(二两) 石膏 麦门冬(各五两)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叶麦门冬汤 治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淡竹茹 麦门冬(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二钟,煎八分,不枸时服。

竹叶石膏汤 治前证。(方见伤寒门。)温胆汤(方见惊悸门)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卧,直心经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时悸,或复自汗,并服之。

竹叶汤 治大病后,及霍乱吐泻后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半夏(制。各二钱半) 甘草(炙,五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地仙散 治诸病后,烦热不安,乃虚劳烦躁。

地骨皮(一两) 防风(五钱) 甘草(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钟,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清心莲子饮 治心中蕴热虚烦。(方见遗精门。)黄连阿胶汤 治阴虚邪盛,热烦于内,不得眠者。

扶阴散(方见伤寒门。)干姜附子甘草汤 治烦躁、脉沉微而不渴者。(方见伤寒门。)

药方

《圣惠方》:治夜不得眠。酸枣仁(半两),炒黄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临熟下枣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治胆虚,睡卧不安,心中惊悸。用枣仁(一两)炒香熟,捣细为末,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不枸时服。

一方:治发汗不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呕逆,谷不入,用人参(少许),陈皮(二钱半),甘草、竹茹(各一钱),加姜枣,水煎,空心服。

一方:治男妇虚烦不眠。用竹沥一升,水四升,茯苓三两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治大病后,昼夜虚烦不睡,心中多惊,用酸枣仁、榆白皮等分为末,煎汁温服。

一方:治心烦,用白术末,水调五分七服。

一方:治烦不睡,用榆白皮阴干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钱煎如膏服。兼治 、五淋。

《肘后方》:从早夜连时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热,终夜常枕热立愈。

《食医心镜》:治心中烦闷,此能益气力,止渴。苦笋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竹笋煮食,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取蒸熟食之。

卷之四十八

虚损门

病机

上古天真论篇 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又曰:年至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尽八八而精绝,女子尽七七而经断矣。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又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行远,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苦劳,汗出于脾。

又曰:久视伤血,入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心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淫,是虚损之所由也。

《难经》云:因虚而致五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自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心肺损而色蔽,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之疾也。

病机

(此阳气之虚也,从东垣补法。)经曰:阴虚生内热(云云)。又曰:劳则气耗。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热,故气耗矣。夫喜怒不节,起居不常,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土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以甘寒泻其火热,以酸味收其散气,以甘温补其中气。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是也。

病机

《内经•通评虚实论》曰:精气夺则虚。谓精气夺去而减少也。

《玉机》谓:人禀中和之气而生有三,曰元精,曰元气,曰元神。三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气、真脉也。夫精乃脏腑之真元,非荣血之比,故曰天癸。气乃脏腑之大经,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脉为天真委和之一气,经谓其名有三:命之本,气之神,形之道。其机运用升降,皆随气而动,因血而荣。精气资始,相生不失,以养一身,司命形质之体用也。至若精不足则气失资化;气不足,则血失所荣;血不足,则气无所附;天真散乱,则精气神无所禀命矣。是以相生长养之道,精化气,气生神,而皆禀乎身中脏腑之真也。夫气血从乎荣卫,荣卫又系乎经隧者,胃之水谷气化。此经隧不能不生荣卫,荣卫不能不散而养经脉,经脉不能不顺而资天真,为生养、涵容、造化形质,理之然也。凡人之视听、言动、壮寿,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聩、关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故有精神气血不足则病,天真散乱则死者,皆由平日摄养之过与不及,动止之不循常度也。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力孤危。然房劳甚则精气竭,而神无所根据,气无所附,则忽致暴绝也。窃常第究先哲经义济生微旨,益气补肺,补精滋肾,皆滋化其源也。盖人之精血常不足,加之数夺其真,资化失则荣气乃虚,虚则卫气不固,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或痛,气弱而食少,元气下陷,脉即微弱,外散欲绝而虚洪,或见损脉。此实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贼邪之病也。

病机

(此阴血之虚也,从丹溪补法)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何以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故人身之阴阳,其消长亦视月之盈亏焉。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之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保养也。钱仲阳所谓:肾有补而无泻,正是此意。又按《礼记》注曰: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又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非吾之过论也。或曰:仰观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温凉之见于四季者,又如此之相等而无降杀也?曰:动极复静,静极复动,犹人之呼吸也。寒者吸之极,气之沉也;热者嘘之极,气之浮也。温者嘘之微,气之升也;凉者吸之微,气之降也。

一嘘一吸,所乘之机有以似之,宜其相等而无降杀。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虚实言者,盖其对偶之体也。或曰:远取诸天地日月,近取诸男女之身,曰有余,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气交之中,令欲顺阴阳之理,而为摄养之法,如之何则可?曰:主闭藏者肾,司疏泻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于心,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渗泄癸。所以圣人只是教人收心养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属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常藉肺为母,以补助其不足,故《内经》谆谆然资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于爱谨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尔。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动发生之本。苦于此而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气不轻浮,焉有温热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气之伏,此论一年之虚耳。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亦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电飞雹、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满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又不止于一日之虚。令人多有春末夏初患头痛脚软,食少体热,仲景谓春夏剧,秋冬瘥,而肺弦大者,正世俗谓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虚,似难免此。夫当壮年,便有老态,仰事俯育,一切堕废。兴言至此,深可惊懊!古人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夫以温柔之感于体,声音之感于耳,颜色之感于目,馨香之感于鼻,谁是铁心汉,不为之动?善养生者,于此五个月内,出居于外。苟值一月之虚、一日之虚,亦宜暂远帷幄,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滋助化源,水得所养,阴无亏欠,与阳平齐,然后阳得所附,而无飞越之尤,遂成地天之泰,何病之可言?愿相与遵守,期无负敬身之教,幸甚。

病机

虚损之证,多由色欲过度,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恣欲,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而胃气散解,不能滋营百脉,灌注脏腑,卫护周身,故虚损之证生焉。

病则百肺烦痛,腰脚疼软,胸满气短,心烦不安,耳鸣目眩,咳嗽寒热,夜作盗汗,遗精白浊,飧泄,食少无味,不为肌肤。或睡中惊悸,午后发热,倦怠无力。此皆虚损之候也。

脉候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虚。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小者,血气俱少。《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脉沉迟而小者脱气。脉大如葱管,血虚。(即阴虚而火鼓上是也。)又云:大而无力为阳虚。脉大而芤者脱血。平人脉大为虚。

脉微细者盗汗。数而无力阴虚。尺弱软涩为下虚。寸弱而软为上虚。尺软滑疾为血虚。两关沉细为虚。脉微弱,骨肉相失,声嘶呕血,阳事不举,昼凉夜热者,死。

治法

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虞氏谓:味,阴味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于天赋自然冲和之味,故有养人补阴之功,非醯酱烹饪之浓味,出于人为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赋之味乎。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非人为之味乎?善摄生者,不可以味为补精,而遂恣于口腹,以自速其祸也。谓温之以气,温存以养,使气自充,则形完矣。曰补曰温,各有其旨。

《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岂理也哉?又曰:人年老或虚损,精血俱耗,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于飞越,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藉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局方》用温剂劫虚,盖脾得温而食进,故亦暂可。夫质有浓薄,病有浅深,设或失手,何以取救?吾宁稍迟,计出万全,温剂补虚,决不敢用。

治法

甫见世人补肾者,悉以补阴丸、黄柏、知母、龟板、地黄;滋阴补血者,悉以四物汤、黄柏、知母之属服之,经年屡岁,而阴愈虚,血愈弱,甚而致于羸劣、发热、气喘、胸满而死者,何也?盖徒知其养血滋阴之标,四物、补阴丸之类是也。殊不知养血滋阴之本,则非四物、补阴之药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脾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由此观之,则血生化之本源,肾水溉灌之也,不有赖于脾气乎?故服四物汤而血不盈者,脾气之不化生也,服补阴丸而阴不济者,亦脾气之不输升也。此之谓不知本,其何以能养血滋阴矣乎!不但阴血之不能滋,若久服不已,必致损脾,阳亦因之而惫也。胃气一衰,死期追矣,奚暇谓阴血哉?

治法

虚损肉消,咳嗽有热,迁延日久,六脉弦数,则成劳证。至若劳证一成,虽有智者,莫能为矣。易曰:履霜坚冰至,所谓君子当谨其微也。为医流者,尤宜审之。

治法

《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补虚,是以火济火,不无实实虚虚之祸。若菟丝子丸之治肾虚,金钗石斛丸之治气不足,茴香丸之治肾脏虚冷,玉霜丸之治气虚,养正丹之治诸虚,姜附丸之治脾虚弱,接气丹之治真元虚,四神丹之治五脏虚,苁蓉大补丸之治元脏虚,钟乳白泽丸之治诸虚,三建汤之治气不足。甚者内聚丹剂,悉曰补脾胃、补肾、补五脏、补血气,而方各条之下,曰口苦面黄,曰气促喘急,曰口淡舌涩,曰噫酸,曰舌干,曰溺数,曰水道涩痛,曰唇口干燥,悉是明其热证,如何类聚燥热,而谓可以健脾温胃,而滋肾补气乎?骨碎补丸治肝肾风虚,乳香宣经丸治体虚,换腿丸治足三阴经虚。或因感风而虚,或因虚而感寒,既曰体虚,肝肾虚,足三阴经虚,病非轻小,理宜补养,而自然铜、半夏、威灵仙、荆芥、地龙、川楝、乌药、防风、牵牛、灵芝、草乌、羌活、石南、天麻、南星、槟榔等疏通燥疾之药,俱补剂之大半,果可以补虚乎?地仙丹既曰补肾,而滋补之药、僭燥走窜之药相半用之,肾恶燥,而谓可以补肾乎?假曰足少阴经非附子辈不能自达,八味丸,仲景肾经药也,八两地黄以一两附子佐之,观此,则是非可得而定矣。

用滋补药,不过鹿角胶霜、乳酪、参、归之类,详见斑龙论中。或者妄施伏火金石附子燥热等辈,以致血气干涸,心肾不交,故火炎上为痰咳,为咯血,为口干,为五心烦热;水走于下为脚软,为遗精,为赤白浊,为小便滑数,误矣哉!虚劳脉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数,皆虚损之候也。

大者易治,血气未定,可饮而止。弦者难治,血气已耗,未易补之。若带双弦,则为贼邪侵脾,为尤难治,加脉数则殆矣。

丹溪治老人虚损,但觉小水短少,即是病进,宜以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黄芩、麦门冬,秋冬加当归,倍生姜。一日一帖,小水长如旧乃止,此老人养生捷法也。少年人虚损,多是酒色无度,耗散太过。凡觉五心热,夜出盗汗,略见咳嗽,便宜滋阴之药,远房室。脾胃弱者,清补脾胃。心肾交养,决无后患,不可峻用寒凉,亦不可峻用辛热锁阳、鹿茸之类。

人年四十以后阴气弱者,脉不洪大,庶可以用温暖,如五精丸、八味丸之类。未登四十之人不可轻服,有误用之,反耗真阴,变生他病,而不能救矣。知命者慎之。

药方

(《局方》)四君子汤 治诸气虚脾弱无力,或泄泻饮食少。(方加减见气门。)人参 白术(炒。各二钱) 白茯苓(一钱) 炙甘草(五分)上水二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粳米百粒,煎七分。不拘时服。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胸膈饱闷,呕吐加之。

附子理中汤 治胃弱气虚腹痛或泻。(方见脾胃门。)(东垣)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 治劳倦伤脾,胃气下陷,发热不退,饮食无味,四肢无力以动,言语懒发。

升阳益胃汤(方见内伤门) 治脱血,益气,古圣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惟知其补气,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故先理胃气。

人身中之阴阳百脉,皆以谷气为本,经云失谷则亡,从可知矣。

(《金匮》)小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腹痛,失精,四肢酸疼,烦热,咽干口燥。

桂枝(钱半) 芍药(三钱)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生姜(一钱) 阿胶(半合)上咀,水煎服。

黄 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即小建中加黄 (一钱),煎服。

十味人参散 人参黄 散(二方并见热门) 并治气虚发热。

(严氏) 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蜜炙) 附子(制。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加姜水煎服。

参附汤 治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人参 附子(制。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加姜煎服。

(《瑞竹》)补气汤 治气虚脉浮而弱,怔忡,无力,自汗。

黄 (三两,蜜水炒)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 桔梗(各一两)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煎服。

(《济生》)茯神汤 治脉虚,咳则心痛,喉仲介或肿。

人参 黄 茯神 远志 麦门冬 通草 桔梗 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加姜三片煎服。

(《和剂》)养气丹 治诸虚百损,真阳不固,气不升降,或发喘促。一切体弱气虚之人并宜服此。

禹余粮石 紫石英 赤石脂 代赭石 磁石(以上各 法见制门) 附子 肉苁蓉 当归茴香 破故纸 木香 丁香 肉桂 肉豆蔻 巴戟 山药 鹿茸 白茯苓 沉香 远志 乳香没药 五灵脂 朱砂(制法并见本门) 阳起石( ) 钟乳粉(俱另研。各一两)上为细末,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白汤下。

三建汤 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脉沉微,大小便数滑。凡中风潮涎,不省人事;伤寒阴证,皆可服之。

大附子 大川乌 天雄(各要制过,三钱)上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不拘时服。自汗加桂、浮小麦,气逆者加沉香,胃冷加丁香、胡椒。

复阳丹 治阳虚手足厥冷,暴大下,脉细。阴证并可服。

接阳丹 治阴寒手足厥冷,腰腹疼痛,真气不足,衰惫欲绝。

沉香荜澄茄散 附子茴香散(二方见痼冷门。)黑锡丹 养正丹(二方见头晕门。)并能接元阳,升降水火。一切吐逆霍乱腹痛。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及久泻。(方见脾胃门)

药方

(《局方》)四物汤 治血虚荣弱。一切血病,以此为主。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芍药(各等分)上咀,每服六钱,水盏半煎服。

当归补血汤 滋理荣血不足。(方见热门。)(《青囊》)仙传斑龙丸 壮精神,除百病,养气血,补百损,大有奇效。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昔蜀中有道人,酣歌酒肆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慢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血。真人仲源索方传世。

鹿角霜 鹿角胶 菟丝子(制法并见备录) 柏子仁 熟地黄(各半斤) 白茯苓 补骨脂(各四两)上将胶先溶化,量入无灰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盐汤酒任下。

斑龙二至丸鹿角霜 鹿角胶(各一斤) 川黄柏 知母(各酒炒半斤) 生地黄 熟地黄(酒浸。各四两)天门冬(酒浸,去心) 麦门冬(同上。各四两) 何首乌(去皮,捣如弹子大,乳汁拌,蒸晒干,又拌九次止) 当归 白茯苓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盐酒下。

(《精方》)太极丸 人之五脏配天地之五行,一有不和,是以为病。药有五味,各主五脏,常以适调。因配合诸味,使人神气、神心、肺肾保和无遗。生化之源既清,邪不能入矣,故曰太极。

黄柏(属水,滋贤,味苦以坚精。去皮,盐酒炒匀,至褐色,取净末三两六钱)知母(属金,主润肺,苦以降火。佐黄柏,为水金相生。去毛净,酒浸宿,微炒,取净末三两六钱)破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胞。新瓦炒香,净罗二两八钱)胡桃仁(属木,润血。血恶燥,故润之。佐故纸,为木火相生。古书谓:黄柏无知母,故纸无胡桃,皆不成功。去皮,研三两二钱)砂仁(属土,醒脾开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和五脏中和之气,如天以土为中气也。

一两分二处,以一处同花椒五钱炒,去椒。)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晚沸汤茶酒任下。服至三年,百病消除,终身服之无间,可以成地仙矣。

(丹溪)大补阴丸 降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炒褐色) 知母(制同上。各四两) 熟地黄(酒洗,焙干,捣烂) 龟板(酥炙黄。各六两)上为细末,猪脊髓和,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姜盐汤送下。

补阴丸 治同前。(一名虎潜丸。)黄柏(制) 知母(制) 熟地黄(酒洗。各三两) 龟板(酥炙,四两) 白芍药(煨) 当归 牛膝(各二两) 虎胫骨(酥炙) 锁阳(酥炙) 陈皮(各一两半)上为细末,酒煮羯肉为丸,梧桐子大。冬加干姜半两。每服五十丸,姜盐汤或酒下。

加味虎潜丸 治诸虚不足,腰腿疼痛,行步无力。壮元阳,滋肾水。

熟地黄(酒洗,八两) 黄柏(蜜炒褐色) 人参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破故纸(炒)锁阳(酒洗) 龟板(酥炙) 茯苓 杜仲(酥炙,断丝)牛膝(酒洗) 菟丝子(制) 知母(酒炒) 虎骨(酥炙。各二两) 山药(炒) 枸杞子(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盐汤或酒任下,食干物压之。

滋阴大补丸 治同前。

牛膝(酒洗) 山药(各两半) 杜仲(制) 巴戟(去心) 山茱萸肉 肉苁蓉(酒洗,新瓦焙干) 五味子 白茯苓 小茴香(炒) 远志(甘草同煮,去心。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半两) 熟地黄(二两)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任下。与虎潜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非达造化之至微者,未足与议于斯也。

补肾丸黄柏(制) 龟板(酥炙) 杜仲(制) 牛膝(酒洗) 陈皮(各二两) 干姜(冬加五钱) 五味子(五钱)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酒下五十丸。

补天丸(以上俱丹溪方。)紫河车(一具,制法见备录)上以前补肾丸药末,同紫河车碾极细,酒糊为丸。或新取紫河车蒸熟捣烂,同前药末为丸亦可。

(《金匮》)六味地黄丸 治肾经虚损,新久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一名肾气丸。)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熟地黄(八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

(《杂着》)补阴丸 治同前。

黄柏(制) 知母(制。各三两) 枸杞子(一两) 锁阳(酥炙,二两) 熟地黄(酒洗,五两)五味子(一两) 龟板(制三两) 天门冬(去心)白芍药(酒炒。各一两) 干姜(炮,三钱,冬五钱)上为细末,炼蜜入猪脊髓三条,和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冬月温酒下。加减法于后。

梦遗精滑加制牡蛎、白术(各一两)、山茱萸肉、椿根白皮(炒。各七钱)。有赤白浊加白术、白茯苓(各二两半)、山栀仁、黄连(各炒半两)。脚膝软弱无力加牛膝(酒洗,二两)、虎骨(酥炙,二两)、防已(酒洗)、木瓜(各半两)。疝气加苍术(盐炒,两半)、黄连(姜汁炒)、山栀仁(炒。各六钱)、川芎(一两)、吴茱萸(炮)、青皮(半两)。脾胃虚弱,畏寒易泄加白术(三两)、陈皮(一两)、干姜(炮,七钱。)眼目昏暗加当归(酒洗)、川芎、菊花(各二两)、柴胡、黄连(酒炒)、乌犀(各半两)、蔓荆子、防风(各三钱)。气虚之人加人参、黄 (炙。各二两) 左尺既虚,右尺亦微,命门火衰,阳事不举,加肉桂、黑附子(制。各七钱)、沉香(五钱)。

(《直指》)沉香大补丸 专治下焦虚弱。补益元气,久服轻身健体,五脏调和,血脉通泰,功效甚妙。

黄柏(制,四两) 知母(制) 熟地黄(酒浸) 龟板(酥炙) 人参(各二两)芍药 陈皮 牛膝(酒洗) 锁阳(酒浸) 当归(浸酒内) 山茱萸肉 山药 白茯苓 牡丹皮杜仲 泽泻 大茴香 沉香(各一两) 虎胫骨(酥炙,七钱半)上为细末,酒煮黑羊羔肉,熬为胶,去骨,内加猪脊髓二条,再熬,和药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空心好酒送下,食干物压。

药方

(《局方》)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即四物汤合四君子汤,煎服。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 当归(酒洗) 熟地黄(酒洗) 川芎 芍药(炒) 黄肉桂(各等分)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人参养荣汤 治男妇血虚,短气痿弱,有汗潮热。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川归 黄 肉桂 白芍药 远志 五味子 熟地黄 陈皮(各等分)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三片煎服。

(《千金》)人参固本丸夫人心藏血,肾藏精,精血充实则须发不白,颜色不衰,延年益寿。其夭阏者,多由服热性之药,不能滋生精血也。而药之滋补精血者,无出于生、熟二地黄。世人徒知服二地黄,而不知服二门冬为引也。盖生地黄能生心血,用麦门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黄能补肾精,用天门冬引入所补之地,四味互相为用。本草又以人参为通心气之主,故宜加之。

生地黄 熟地黄(各酒浸) 天门冬(酒浸去心) 麦门冬(同上制。各二两) 人参(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如有痰者,二地黄俱用姜汁炒过,恐滞膈故也。

三才封髓丹 降心火,益肾水。

天门冬 熟地黄 人参(各半两) 黄柏(炒褐色,三两) 砂仁(炒,两半) 甘草(炙,七钱)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肉苁蓉五钱切片,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渣,空心送丸子。

固真丹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水火不升降,下元虚冷,脐腹痛。

人参 山药 当归 黄 黄柏(制) 白术 杜仲 破故纸(炒。各一两) 五味子 白茯苓牡丹皮 山茱萸肉 泽泻(各半两) 熟地黄(四两,酒煮,捣如泥)上为细末,和地黄膏搜匀,人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腰腿无力加牛膝一两,酒炒;龟板两半,酥炙。夏天加板半两。脉弱食少,再加附子半两。

(《道藏》)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去烦热,除惊悸,疗咽干,养心神。

生地黄(二两,用砂仁五钱、茯苓一两同煮,去砂仁不用) 人参 玄参 丹参 远志(制)柏子仁(微炒去油) 百部 杜仲(制。各一两)酸枣仁(隔纸炒) 白茯神(各一两)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一两二) 石菖蒲 五味子(各半两) 当归身(酒洗,一两) 桔梗(八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子大,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小丸亦可。

(《和剂》)平补镇心丹 治心血不足,时或怔忡,夜多异梦,如堕层涯。常服安心肾,益荣卫。

白茯苓 茯神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各一两二钱半) 车前子 远志(制) 天门冬(去心)山药(姜汁炒) 熟地黄(酒浸。各一两半)酸枣仁(炒,三钱) 人参 龙齿(各二两半) 朱砂(两半,另研极细,为衣)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晚米饮或温酒下。

(《拨萃》)八物定志丸 补心神,安魂魄,去热除痰。

人参(两半) 石菖蒲 远志 茯神(去木。各一两) 朱砂(一钱) 麦门冬 白术(各半两)牛黄(二钱,另研)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养心丹 治心虚手振。

生地黄 远志 当归 甘草(炙。各一两五钱) 柏子仁 酸枣仁 川芎人参(各一两) 茯神(去木,七钱) 半夏曲 南星(制) 朱砂(各五钱,另研为衣) 麝香(一钱,另研) 石菖蒲琥珀(三钱) 金箔(三十片)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咽有痰,姜汤下。

(《经验》)养荣丸 治男妇气血两虚,精神短少,脾胃不足,形体羸瘦。

白术(土炒) 黄 芍药 远志 当归(酒洗) 山药 熟地黄(各一两) 陈皮(八钱)人参(一两) 白茯苓(二两) 山茱萸 生地黄(各半两)上为细末,用鸭一只取血,入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盐汤送下,冬月酒下。

咳嗽者,加麦门冬、紫菀、贝母、款冬花(各一两)。热加黄柏、知母(各一两)。遗精带浊加牡蛎(一两)、龙骨(半两)。吐血血腥加牡丹皮、赤芍药(各一两)。

(秘传)大补天丸 治男妇虚损劳伤,形体羸乏,腰背疼痛,遗精带浊。

黄柏(蜜炒褐色) 知母(乳汁炒) 龟板(酥炙。各三两) 怀熟地黄(五两) 牛膝(酒洗) 麦门冬(去心) 肉苁蓉(酒洗) 虎胫骨(酥炙) 山药(炒) 茯神 黄 (蜜炙。各两半) 杜仲(制) 甘枸杞子 何首乌(制) 人参(各二两) 当归(酒洗),天门冬 五味子(各一两) 怀生 地黄(酒洗,用砂锅煮烂,捣,一两) 白芍药(酒炒,二两,冬月只用一两)冬加干姜(半两,炒黑) 紫河车(一具,取初胎者,米泔洗净,于小砂罐内,水一碗,煮沸,净冷取起,放竹篮中,四围纸糊密,烘干为末,入群药和匀。)上为细末,炼蜜入猪脊髓三条和捣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冬月酒下。

(《千金》)延寿丹 治诸虚百损怯弱,病后虚损,元气不复。凡人中年之后当服,可以却痰延年。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 生地黄 熟地黄(各酒浸) 当归(酒洗) 山药(炒) 五味子菟丝子(制) 牛膝(酒浸) 杜仲(各一两) 肉苁蓉(二两) 人参 茯苓 大茴香泽泻 地骨皮 鹿茸 石菖蒲 花椒 巴戟(去心) 远志(制) 覆盆子 枸杞子 柏子仁(各半两)上为细末,忌铁器蒸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或姜汤送下。大便溏、小便涩,加车前子二两。梦遗精滑,加赤石脂、山茱萸(各五钱)。忌萝卜菜。

(杨氏)还少丹 大补真气,疗肌体瘦弱虚损。

牛膝(酒浸) 白茯苓 山茱萸肉 小茴香 山药(各两半) 菟丝子(制) 肉苁蓉(酒浸)远志(去心,姜汁浸) 北五味子 楮实子 巴戟(去心) 熟地黄 川续断 杜仲(制。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西蜀)石刻安肾丸 治真气虚惫,脚膝软弱,夜梦遗精,小便数滑。

青盐(四钱) 鹿茸(制,一两) 柏子仁 石斛 附子(制) 川乌 巴戟(制) 肉桂菟丝子(制) 肉苁蓉(酒浸) 韭子(微炒) 胡芦巴(炒) 杜仲(制) 破故纸(酒炒)山茱萸肉 远志(制) 赤石脂( ) 茯苓 茯神 苍术(制) 川楝子(酒蒸,去核)川椒(去目,微炒出汗) 小茴香(酒炒。各二两) 山药(四两,作糊)上为末,酒煮山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汤下。

(《局方》)无比山药丸 治诸虚伤损,肌肉消瘦,耳聋目暗。常服壮筋骨,益肾水,令人不老。

赤石脂 茯神(各二两) 山药 肉苁蓉(酒浸。各四两) 巴戟(去心) 泽泻 牛膝 熟地黄山茱萸肉(各一两) 杜仲(制,二两) 菟丝子(制,三两) 五味子(三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集验》)鹿茸丸 治诸虚劳倦。补心肾,滋气血。

鹿茸(酥炙) 熟地黄 当归 枸杞子 酸枣仁(炒) 远志(姜汁浸,炒) 附子 沉香 牛膝山药 肉苁蓉(酒浸。各一两) 麝香(五分)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鹿茸大补丸 补虚损,益气血。

人参 五味子 当归 白术 白茯苓 熟地黄 白芍药 黄 甘草(炙) 阿胶 续断 半夏山药(炒) 石斛 酸枣仁 柏子仁(炒) 远志(酒浸) 川白姜(生。各三两) 桂(半两)鹿茸(二两,酥炙)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御药》)太真丸 治一切亡血过多,形容枯槁,四肢羸弱,饮食不进,肠胃溏泻,津液枯竭。久服生血养气,暖胃驻颜。

羯羊肉(七斤,腿精者,洗去筋膜脂皮,批开擦入药末,缚定,好酒煮) 肉苁蓉(一两)当归(十二两,酒浸) 山药(十两) 天门冬(去心焙干,一斤)上为末,擦羊肉内包定,用麻缚。无灰酒四瓶煮,酒尽入水二升又煮,候肉烂如泥,入黄 末五两、人参末三两、白术末二两,糯米饭焙干为末,和匀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一日二服,温酒下。苦难丸,入蒸饼和捣千余杵,丸之自妙。

(《和剂》)八味丸 治下元冷惫,心火炎上,渴欲饮水,或肾水不能摄养,多唾痰涎,及男子消渴小便转多,妇人转胞小便难。

附子(制) 桂心(各三两) 牡丹皮 泽泻(各二两) 山茱萸肉 山药(各四两) 熟地黄(八两)茯苓(三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百选》)十精丸 升降阴阳,既济水火,平补心肾。

远志 青盐(炒,另研) 破故纸(炒) 白茯苓 益智仁 菟丝子 当归(酒浸) 牛膝(各一两)石菖蒲 山茱萸肉(各半两)上为细末,用猪腰子一枚,去膜,和酒研细,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小便赤数者,车前子汤下。心虚精神不定,茯苓汤下。夜间烦躁不眠,酸枣仁为末,调汤下。心气烦渴,麦门冬汤下。

(《澹寮》)五精丸 治肾虚痿弱,大补元气。

秋石(真正刚健者) 鹿角霜 茯苓 山药 阳起石(各等分)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饮汤下。须放近火边,勿使回润为妙。

(《秘方》)延寿丸 专治元阳虚惫,诸虚不足,行步乏力,肢体酸疼。

鹿茸(制) 沉香 肉苁蓉(酒浸) 菟丝子(制) 杜仲(制) 当归(酒洗) 胡芦巴(炒)破故纸(炒) 枳实 石莲子 续断(炒) 枸杞子 五味子 巴戟(去心。各二两) 胡桃仁(十四个,去衣)上为细末,羊肉或黄犬肉一斤切入。青盐、花椒、小茴,以无灰酒煮如泥,杵成膏,入众药末和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盐酒下。

神仙巨胜子丸 安魂定魄,滋益颜容,壮筋骨,润肌肤,添精补髓,黑发坚牙,目视有光,行步如飞,能除百病,其功不可尽述。

巨胜子(即胡麻) 生熟地黄 何首乌(如法制。各四两) 枸杞子 菟丝子 五味子 酸枣仁破故纸(炒) 柏子仁 覆盆子 芡实子 广木香 莲花蕊 巴戟(去心) 肉苁蓉(酒浸)牛膝(酒浸) 天门冬(酒浸,去心) 官桂 人参 茯苓 楮实子 韭子 天雄(制) 莲肉 川续断 山药(各一两) 甘菊花(八钱)上为细末,春夏炼蜜为丸。秋冬蒸枣肉,入胡桃肉十一个,捣如泥,和药再捣千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日二服。若久服,去天雄,加鹿茸。此药聪聋耳,明盲目。服一月元脏强胜,二月白发变黑、百日颜容改变,目明可以暗室穿针,冬月不寒。将而鸡用药拌饭 之,六十日则成黑鸡矣。

(秘方)全鹿丸 此药能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功效不能尽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延年十纪。其法:四人共制一鹿,分而服之,逾年又共制之,四人共制四年,则每人为一全鹿。若一人独制一料,恐久留变坏,药力不存矣。

中鹿一只(不拘牝牡缚死,去毛、肚杂,洗净,熬成膏听用。鹿肉煮熟,横切片,焙干为末,取皮同杂入元汤煮膏,和药末为丸。骨用酥炙为末,和绞肉、药末一处,和胶捣。不成丸,加炼蜜)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陈皮 炙甘草破故纸 川续断 杜仲 川牛膝 枸杞子 巴戟天 胡芦巴 干山药 芡实子 菟丝子 五味子覆盆子 楮实子 锁阳 肉苁蓉 秋石(各一斤) 川椒 小茴香 青盐 沉香(各半斤)上各精制为末,各称分两,和匀一处。候鹿制胶成就,和为丸,梧桐子大。焙干,用生黄绢作小袋五十条,每条约盛一斤,悬置透风处,用尽一袋,又取一袋,霉伏天须要火烘一、二次为妙。每服八、九十丸,空心临卧时,姜汤、盐汤、沸汤任下,冬月温酒送下。

(秘方)雀卵菟丝丸 助阳固精,最为奇效。此方纯正,久服有益无损,视之桂、附、麝、沉等药,助阳取效一时,久则致火,大有间矣。

菟丝子(二斤,重汤酒煮三日夜干,用石臼杵捣为泥块,作饼子,炕干,为细末,酒糊丸,作饼子晒干) 雀卵(一百枚,去黄用白,和菟丝净末一斤)上炼蜜为丸,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七十丸。

(秘方)御米酒方 壮筋骨,畅经络,养精元,益神气。久服行步如飞,延年益嗣,有通仙之妙。

真薏苡米酒(十斗,即一百斤) 霜茄根(切片) 真桑寄生(锉) 五加皮(切) 苍耳子(炒去刺。各半斤) 甘州枸杞子(净) 川牛膝(去芦。各一斤)上各制,净称分两,每味分四剂,合为一剂。酒一百斤亦分四坛,各入药,煮三炷香取,放土地上退火性,一七可饮,久窨尤佳。早晚随量饮,微醺为度。此药虽平易,有奇效,不可以其简而忽之。

(《局方》)大造丸 此方久服耳目聪明,须发乌黑,延年益寿,有夺造化之大功,故名大造丸。亦治心风失志,虚劳危绝,可以回生。男妇无子者,服之生男。其效具下。

紫河车(一具。或云:男用男胎,女用女胎。一云用初胎佳。以米泔洗净,新瓦上焙干,或用砂锅,银锅重汤煮烂捣。夫紫河车者,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 ,铅汞之匡郭。胚HT 将兆,九九数足,我则载而乘,故谓河车。历验篇中名曰混沌皮。释氏书谓袈裟。制服有接命之功,男瘦女弱,素无孕育者,服此成胎延寿,咸有左验。养生书云:病蛾无能茧之蚕,蕊破无结实之果。盖无藉此以返本还元,以人补人之意,非金石草木、夜霜晓露之比。丹溪云:河车者,父精母血相合而成,乃造化自然生成之物,真元气也。用此栽接,至理存焉。故治虚劳甚者用之。但非可常得之物,且或有所嫌忌,故人不知用耳) 败龟板(年久自死者,童便浸三日,酥炙,二两) 黄柏(盐酒炒褐色,一两五钱。邪火止能动欲,不能生物。俗医用药峻补,无益有损。些二味滋阴除相火,为河车之佐,冲和而无弊也) 杜仲(酥炙断丝,一两半。主肾亏精损,腰痛余溺)牛膝(酒洗,一两二钱。滋阴壮阳,益精填髓,引下为使。以上四味,足少阴经肾药。古方加陈皮,名补肾丸,配河车名补天丸) 怀庆熟地黄(肥实者二两半,入砂仁末六钱,白茯苓二两,一块稀绢包,同入银锅,好酒煮七次,去茯苓不用。盖地黄得茯苓、砂仁、黄柏,则入足少阴肾经,名天乙生水) 天门冬(去心,一两二钱) 麦门冬(去心,一两二钱) 夏加五味子(七钱)。

以上四味,手少阴肺经药。二冬保肺气不受火刑,降肺火,生肾水,其性有降无升。得参一两,则补而降。本草云:主多生子,以此也。二地、二冬、人参,名固本丸。麦冬、五味、人参,名生脉散。处方配合,要之有道,大抵以金水二脏为生化之源,用补肺肾二药及人参补气、地黄补血,合河车以成大造丸。上除地黄,另用石木臼舂一日,余共为末,和地黄膏,再加酒米糊丸小豆大。每服八十丸,空心临卧盐汤、沸汤、姜汤任下,冬月好酒下。妇人加当归二两,去龟板。

男子遗精,赤白浊,妇人带下,并加牡蛎两半。

一人禀弱,阳事痿,因以此味配他药为一方服之,不二料,体貌顿异,嗣生数子。一妇人年近六十,衰惫日侵,用此味加补血药作丸服,亦效。自后自制常服,寿至九十,强健如壮。一人大病后,久不能作声,服此药数次,呼声顿出。一人足痿,不任地者半年,服此一料,病去其半。用自产者尤妙,岂其本所自出,而各从其类也。若多女少男,夫妇咸服,辄更多男。病革垂死,一服可更延一、二日。大抵补益妙用,百发百中,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久服却病延年,功夺造化,岂日小补云乎?故以大造名之。配合诸药,亦有至理,并注各味之下。还元丹(一名延年益寿不老丹)此药大补元气,服一月自觉异常,功效不可尽述。

何首乌(鲜者一斤,用竹刀割去皮:干者,米泔水浸软,刮皮。分四制,忌铁器,惟以砂锅、瓦器盛酒。芝麻蒸一次,晒干,羊肉一斤,蒸一次晒干,酒拌过,蒸一次晒干,黑豆蒸一次晒干。一方,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用水,上加竹炊篦,置药盖,蒸熟晒干) 生地黄 熟地黄(各以酒浸,焙干,各取三两净末) 天门冬、麦门冬各以米泔水浸,去心,各取净末两) 人参(取末五钱) 白茯苓(三两,酒浸,晒干) 地骨皮(三两,童便浸晒干。各取末一两,俱忌铁器)上取乳汁六两、白蜜(十两,同炼一器中,合前末为膏,瓷器贮,勿泄气。不拘时服一二服,沸汤漱。

七珍至宝丹补益之功甚大,莫能尽述。与延寿丹差二味。

何首乌(赤白一斤,酒浸,竹刀刮去皮,同牛膝蒸) 破故纸(半斤,炒香,为末) 菟丝子(半斤如法制) 川牛膝(去芦,半斤,净,用何首乌、黑豆三升入甑,重层安甑内,蒸熟取出,去豆共坞如泥) 当归(四两,酒浸,焙干) 赤茯苓(一斤,用牛乳五升煮,乳干为度) 白茯苓(一斤,人乳五升煮干为度,俱用银锅) 枸杞子(四两)上如法制为细末,同炼蜜和匀,捣极熟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日进三服,空心温酒、午后姜汤、临卧盐汤服。初服三、四日后,小便多或杂色,是五脏中杂病出,二七日后,唇红生津液,再不夜起。若后有腹痛,勿惧,是搜病也。三七日后,身体轻便,两乳间红润。一月鼻觉辛酸,是诸风百痛皆出。四十九日补血生精,泻火益水,强筋骨,黑须发。三月大存奇效。

加味坎离丸 生精养血、升水降火,王道之剂也。

川黄柏(八两,二两酒浸,二两盐水浸二两人乳浸,二两蜜水浸,晒干,炒褐色) 知母(八两,盐酒浸,炒) 当归 川芎 白芍药(各四两,酒浸一日,晒干) 熟地黄(八两用白茯苓四两打碎,砂仁二两,三味同人绢袋中,好酒二瓶煮干,去茯苓、陂仁,止用地黄)上锉匀,铺筐中,日晒夜露,三日为度,白蜜一斤半,重汤炼成珠,和药末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下,冬月酒下。

柏子养心丸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祛烦热,除惊悸,聪明不忘。

柏子仁(捣,用纸略去油) 枸杞子 生地黄(酒洗,蒸晒干,又酒拌,蒸五次为度) 茯神(去木) 麦门冬(去心) 玄参(各二两) 当归身(酒洗,三两) 石菖蒲(去毛) 甘草(各半两)上为细末,除柏子仁、地黄捣如泥,余药和入,加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睡时白汤下。少睡,不成寐,加酸枣仁一两。健忘者,加远志肉一两。

万氏乌鸡丸 治童子、室女身热吐红痰血,盗汗食少,四肢乏力。大人同。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生地黄 白芍药 麦门冬 五味子 柴胡 前胡 秦艽 地骨皮 陈皮 桑白皮银柴胡 胡黄连 黄芩 黄柏 知母 贝母(各两)上各制,锉为细末,用乌骨白毛鸡一只,耳有绿色、脑有金色者为佳,麻子 七日,缚死,干 去毛并杂,纳药于鸡肚中,用绿兄一升五合浸湿,铺入小甑内三寸浓,又将青蒿四两衬之,放鸡在上,仍以绿豆盖之,蒸烂,将鸡拆碎,同药晒干,磨细末。骨用酥炙黄,研末,汤泡,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仙茅丸 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发。

仙茅(二斤,米泔浸五日,去赤子,用铜刀锉。夏浸三日,阴干,净称一两) 车前子(十二两,微炒) 苍术(二斤,米泔浸五日,刮去皮焙干净一斤)枸杞子(一斤) 柏子仁(微炒,另研) 白茯苓 小茴香(炒。各八两) 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各四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八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良方》)加味青蛾丸 补诸虚不足,滋益阴阳,美颜容,健腰膝,止腰痛尤效。

杜仲(三两,姜汁炒) 破故纸(炒) 小茴香(盐炒) 胡卢巴(炒。各四两) 莲花蕊(一两) 穿山甲(酥炙,三钱半) 青盐(半两, ) 胡桃肉(二十五个,去衣)上以胡桃肉先捣烂、余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食干物压之。

(《秘验》)斑龙二至百补丸此药固本保元,生精养血,培复天真,大补虚损,益五内而除骨蒸,壮元阳而多子嗣,充血脉,强健筋骸,美颜色,增延龄算,聪明耳目,玄润髭须,真乃王道奇品之方,难尽述其功效之妙也。

鹿角(五十两,为则,新取连脑骨者佳,锯作二寸长段,长流水洗,米泔浸一宿,刷洗净,吹晒干,同后药和入瓷坛,煮胶) 黄精(八两) 甘州枸杞子(四两) 怀熟地黄(四两) 菟丝子(四两,热水淘净) 金樱子(四两,去毛子净) 天门冬(去心,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川牛膝(二两,酒洗) 龙眼肉(一两) 楮实子(二两,热水洗。以上十味同角和匀,入净好金华坛内,层层放实,用新汲淡水注坛中,平肩,以密梭布四层封口,以新砖压之,置大锅中井字架上,以木甑盖好,重汤煮三日夜,毋得间断火候,旁用小锅烧滚水,不时添注坛内并锅内,勿使干涸。日足取起,滤去渣,将汁同罗底绢绞出,入净砂锅内,文火熬成膏,约一斤半。

再炼蜜二斤,滴水成珠搀入,调和后项药,杵烂为丸) 鹿角霜(十两) 人参(五两) 黄 (蜜炒四两)鸡头粉(四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 怀山药(四两,炒) 山茱萸肉(连核者一斤,盐水洗过,取肉四两) 怀生地黄(四两,酒洗,掐断,绢包饭上)蒸过知母(四两,盐水炒) 五味子(一两,去梗)夏月加川黄柏四两,炒褐色。

以上十味为细末,用前膏和匀成块,石臼、木杵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送下八十丸,随用煮熟莲子肉或晒干枣数枚以压之,俾纳丹田也。

卷之四十九

癫狂门

病机

《内经》帝曰: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脉解篇曰:阳气太上,甚则狂癫。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疾也。又曰:阴阳复争,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也。

生气通天论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灵枢》云:癫痫螈 ,不知所苦,两跷之下,阳男阴女。

又如: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善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骇、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病机

癫狂病俗名心风,盖谓心神坏乱而有风邪故也。丹溪谓: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狂多怒。

又云: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由此观之,则是阴阳寒热,冰炭不牟,安得概以一药治之,而何可以同日而语也?又曰:大概是热,癫者神不守舍,狂者如有所见。斯得病之情状,而理之不容易也。

春甫曰:癫狂之病,总为心火所乘,神不守舍,一言尽矣。巅者,至高也。火性炎上,正如经云:阳气太上则狂巅。狂则孔子所谓狂狷者之狂也。《灵枢经》曰:狂病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故曰:狂者进取志大,而大言者也。前谓狂言如有所见,斯得之矣。盖心火暴炽,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此神明之乱也。此之所谓狂也,盖谓火炽之甚,阳气太上,则病患亦乘阳火之上炎,故弃衣而登高,由狂而又癫。此则圣人命名之义,而有同中之异耳。

病机

戴人谓:肝屡谋,胆屡不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肝木胆火随炎入心,心火炽亢,神不守舍,久逆而成癫狂,一因也。

有思虑过多,脾伤失职,心之官亦主思,甚则火炽,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窍,以致癫狂,二因也。

病机

古方每以癫、痫并治,出方乃大误也。盖癫为心病,而属实者多,痫为五脏兼病,而属虚者多。盖因《灵枢》一云:癫痫螈 ,不知所苦。后人不察,遂认为一证。殊不知《灵枢》自以两证而言,不知所苦,皆言不能自知其病之所苦也,《玉机微义》始分别之,而亦未尝白《灵枢》之旨也。

脉候

脉大坚实者,癫狂。脉虚弦为惊。沉数为痰热。脉大而滑者,自已。沉小急实者,死。虚而弦急者,死。

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丹溪曰:癫狂脉虚易治,实者难治。

治法

登高弃衣,引重致远者为癫,乃痰火亢炽之甚而然。治宜降下之剂,滚痰丸之属是也。

自高辩智,妄语狂言,神明失守为狂。治宜镇心安神清上之剂,牛黄朱砂丸之属是也。

治法

张子和治癫狂,令患人于燠室中,先涌痰二、三升,后与承气汤一、二升顿服,大下二十行,而病即宁。

药方

清心汤 治心受热邪,狂言叫骂,动屐失常。

黄连 黄芩 薄荷 连翘 栀子 甘草 大黄 芒硝(各等分)上水盏半,竹叶十个,煎八分,温服。

(《局方》)牛黄清心丸 治心志不足,神气不定,惊恐癫狂,语言谵妄,虚烦少睡,甚至弃衣登高,逾墙上屋等证。

羚羊角(镑,一两) 人参(二两半) 白茯苓 川芎 防风(各半两) 阿胶(炒,七钱半)干姜(炮,七钱) 白术(两半) 牛黄(各两半) 麝香(半两) 犀角(镑,二两) 雄黄(研飞,八钱) 梅花冰片(五钱) 金箔(一千四百片) 白芍药 柴胡(各两半) 甘草(炒,五两)山药(七两) 麦门冬(去心) 枯黄芩(各两半) 杏仁(泡,去皮、尖及双仁者,面炒黄色,另研用)桔梗(各二两二钱) 神曲(二两半) 大枣(一百枚,蒸熟,去皮、核,另研成膏) 白蔹(七钱半)蒲黄(炒,二两半) 大豆黄卷(一两七钱半,微炒) 当归(酒洗) 肉桂(去皮。各一两七钱)上除枣、杏仁、金箔、二角及牛黄、脑、麝、雄黄四味,为末入药和匀,炼蜜同枣膏和丸,每两分作十丸 将前金箔除四百片为衣。每服一丸,食后温水化下。

朱雄丸 治男女惊忧失志,思虑过多,痰迷心窍,以致叫呼奔走。此药安魂定魄。

辰砂 明雄黄(各二钱半,研) 白附子(一钱)上研末,猪心血丸,金箔为衣。每服三丸,人参、菖蒲煎汤下。

抱胆丸 治男女一切癫狂风痫,及妇人产后惊气入心,室女经行惊气蕴结,顿服此药屡效。

朱砂(二两) 水银(一两) 黑铅(两半) 乳香(一两,细研)上将铅入铫内,下水银结成砂子,下乳香,乘热用柳木捶擂匀,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吞下。得睡切莫惊动,觉来则安,再进一丸可除根。

引神归舍丹 治癫狂心风,心气不足。

朱砂 胆南星(各一两) 白附子(半两)上为细末猪心血泡,蒸饼为丸,梧桐子子大,每服十五丸。

五胆丸 治癫狂风痫妄走。

羊胆 猪胆 狗胆 鸡胆 鲤鱼胆(各一枚,倾汁作一处) 蛇黄(五两, 红,食胆汁尽为度)上为末,另以胆汁和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食后以磨刀汁吞下,或用末以磨刀水调服。

滚痰丸 治癫狂热盛,不识人。(方见痰门。)夺命散 治癫痫痰盛。

青礞石(每两用火硝一两和,同炼如金色,研末。每服一钱。薄荷自然汁加蜜调下,良久,其药自裹痰下坠,甚者三服愈。)牛黄丸 治癫狂风痫,心风,邪气惊心,神不守舍,时发无常,仆地吐涎,不自知觉。

牛黄 珍珠 麝香(各五分) 朱砂 龙齿(各另研) 犀角 琥珀(各二钱) 天门冬(去心)人参 茯苓(各四钱) 水银(五分) 麦门冬(去心,四钱) 防风 黄芩 知母 龙胆草 石菖蒲白芍药 全蝎 甘草(各半两) 露蜂房(三钱) 金箔 银箔(各七十片)上除另研药外,余为细末,共和匀,入炼蜜和捣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后临夜新竹叶汤下。

郁金丸 治癫狂多年不愈,痰迷心窍,惊忧得之。

蝉肚郁金(真蜀地者六两) 明矾(三两,共为细末)上为薄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黄石散 治心风发狂。

狗肝(一具) 硝石 黄丹(各一钱半)上以狗肝切开,二药为末擦肝内,麻缚住,水一升煮熟,嚼津咽。

三黄丸(方见火门) 以朱砂为衣,常服治癫狂痫。

一醉散 治心风发狂。

无灰酒(二碗) 麻油(四两)上二味和匀,于锅内慢火熬,以柳条二十根搅百下,如膏,至八分。灌病患饮尽,令熟睡,或吐或不吐,觉来自定。

牛黄泻心汤 治心经邪热,狂言妄语,心神不安。

牛黄(另研) 冰片(另研。各一钱) 朱砂(另研,二钱) 大黄(生用,一两)上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凉生姜汤、蜜水调下。

药方

(子和)瓜蒂散 治忽然心风,癫狂不止。

三圣散 治同上。(二方并见中风门。)(《局方》)碧霞丹 治痰涎壅塞,牙关紧急,目睛上视,癫痫狂妄等证。

石绿(研九度,飞五钱) 附子尖 乌头 蝎梢(各二十个)上为末,入石绿共和匀,面糊丸,鸡头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化下。更饮温酒半合,须臾吐出痰涎,然后随证以他药治之。如噤口, 开灌之。

药方

大承气汤(方见伤寒门) 治癫狂热壅,大便秘结。

控涎丹(方见痰饮门) 治痰迷心窍,狂言妄语,如有所见。

甘遂散 治癫痫及妇人心风邪祟。

甘遂(面包煨,一钱)用猪心取管血三条,和药末,将心切开,将血药入内缚定,温纸包,煨焦研末,入朱砂二钱,分作四丸。

每服一丸,猪心煮汤下。

乌巴丸 治癫狂热结,乱叫不止。

乌梅(五个) 巴豆(五粒,去油成粉)二味同研,粥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大人三、五丸,临卧白汤送。谅下三、四行,白粥止之。

药方

芝麻仁汤:治癫风。麻仁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七合。空心服,以手摩手、足心自定,凡进三剂愈。

一方:苦参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

一方:用鲤鱼一尾,制净,切成块,以明矾四两为末,腌二日,煎吃,其疾必愈。

一方:以铁浆服之。

一方:治癫狂大叫奔走。用虾蟆一只,去腹中物,洗净,将肠胃复入腹中,入罐固济,红,土掩定,隔日取出,入麝香一分,同研极细。每服一钱,新汲水下。

《千金方》:治癫狂不识人,以人粪灰调酒服。

又方:治暴狂言,以朱砂末酒调服方寸匕、日三次。

一方:治邪入心经,如见神鬼。烧蚕纸酒调服方寸匕。

灸法

间使(二穴,在掌外横纹后三寸,两筋陷中,灸五壮。治癫狂。) 人中(一穴,在鼻下,小炷灸之,治癫狂卒倒。)两手足大拇指甲(甲肉之半处,灸七壮。其法,以二指并缚一处灸之,四处着火。)

心风门

病机论

春甫考心风病,诸书鲜有载之,而多附癫痫门候,混同论治。心风虽出于世俗之称,深中病情,诚为切当。古人谓:风善行而数变,风痹为不仁。此曰心风者,非若外风入中,甚言其变常无定,恍惚不仁。而心之病,诚若风之魔也。此皆七情五志久逆所生,而与癫痫则又不同矣。癫狂痫证主于火炽,风痰之盛,而寝延及于心,属实者多;心风则由七情五志久逆不遂,戴人所谓肝屡谋,胆屡不决,屈无所申,怒无所泄。心之官则思,甚则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窍,则成心风,属虚者多。治法须以七情相胜,五志遂心,养血豁痰,引神归舍,标本兼治,此疾可愈矣。致若混同癫痫攻治,是谓虚虚,而速其死也,噫。

脉候

脉寸关微间而歇,至者死。微而滑者生。

浮而涩者难治。(乃血气不足,而神荡于外。)弦大者可攻之。

虚而无力者宜补。

滑疾者痰甚,在寸宜吐之,关滑可下。

治法

心风初作,多属虚候,何则?思虑伤脾,则谷气浸少,血液日亏,则心神慢散,神不守舍,卒成心风。故知其始皆属虚也,归脾汤养心汤、定志丸之类。至于病久,则心志变而美恶不知,无思无虑,饮食如故,杀气颇增,病根已固。郁痰不解者,可用子和法治之,随证调理,无不愈也。

治法

贵者为难,膏粱素积,耗散良多,一经病作,则正气虚而邪气盛,所以难;贱者为易,素甘淡薄,禀受颇浓,虽是病此,则正气实而邪气轻,所以易。

治心风以五志诱之,然后药之,取效易。五志诱之者,如求利而遂病者,则诱之金银,或诈以惠之,或诡以遗之,而先定其心志,然后济之以药,是得治之要也。

药方

正心汤 治七情五志久逆,心风妄言、妄笑,不知所苦。

人参 茯神 当归(酒洗) 生地黄(酒洗。各一钱) 羚羊角(镑) 甘草(炙) 酸枣仁(炒研) 远志(去心。各八分)上咀,水二盏,莲子七枚,煎七分,去渣,入羚羊角末、麝香一分,和勾。食后临卧服。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心神出舍,怔忡,健忘,妄言等证。

养心汤 治心血虚少,七情郁逆,怔忡、健忘,惊悸,不识人事。

定志丸 治心气不足,五志不遂,妄笑狂言。(三方并见健忘门。)清心丸 治心受邪气,精神恍惚,狂言呼叫,睡卧不安。

人参 生地黄(酒洗) 郁金 天麻(各一钱) 朱砂(二钱) 牛胆南星(二钱)上为末,蒸饼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人参汤下。

郁金丸 治久病心风,痰迷心窍,多年不愈。郁金 明矾(各等分)上为末,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来苏膏 治远年近日心风卒倒,闷狂风痫,中风痰潮,牙关紧闭,及破伤风并治。

皂荚(肥大不蛀者,去皮,子,净一斤,切碎,用酸浆水二大碗,春浸三日,夏浸二日,冬浸七日,揉取净浆,去渣)上以净浆入砂锅内,文武火熬,以槐柳枝条搅,熬如膏取出,摊在纸上阴干。用时取手大一块,温浆水化在盏内,扶病患坐定,用竹筒盛药水,吹在病患左右鼻内,良久涎出,效。欲要涎止,以温盐汤服一、二口便止。忌鸡、鱼、生冷、面、蒜等物。

牛黄清心丸 治心风怔忡,神气不定,妄言失志。(方见癫狂门。)寿星丸 治心风神不守舍,妄笑妄言,如有所见。(方见中风门。)引神归舍丹 治心气不足,并治心风。(方见癫狂门。)平补铺心丹 治前证。(方见虚损门。)金银定志汤 治心风失志,妄行妄语。

当归(酒浸) 人参 益智仁(各一钱) 甘草 石菖蒲 茯神(各七分) 五味子(十五粒)琥珀(另研) 羚羊角(镑。各五分)上以琥珀、羚羊角另放。余水二盏,金、银各一两同煎,至八分去滓,入珀、角二末调勾服。

琥珀茯苓膏 治精神失守,渐成心风。

人参(一两) 陈皮(半两) 当归(二两,酒浸。锉三味,熬稀膏一碗) 白茯苓(二两,为末)琥珀(半两,另为末)上将人参膏加琥珀、茯苓末调勾,如稠甚,加蜜汁调之得所。每服二、三匙,嚼咽下。不时及临睡服之,妙。

宁志膏 治心风。(方见惊悸门。)

药方

《经验方》:治心风。水银一两、藕节八个。先研藕节令细,次入水银,同研成砂子,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二丸,磨刀水下。二服瘥。

《外台秘要》:治心风风痫,引胁牵痛,发作则吐,耳内蝉鸣。天门冬去心,曝干为末,酒调方寸匕。若人久服亦能长生。

一方 治卒心风、狂言妄语。用朱砂为末,酒调方寸匕,日三服。

一方:治心风癫痫,不眠,妄行不休,自尊自智。白雄鸡一只,制净煮熟,五味调和,作羹粥食之。

一方:治发狂欲走,或自高自贵,或呻吟,或邪祟。以蚕纸作灰,酒调或水调任下。亦疗风癫。

邪祟门

病机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夫经之所谓邪者,风、寒、暑、湿、燥、火,有余之淫邪耳,非若世俗所谓鬼神之妖怪也。病有心虚惊惕,如醉如痴,如有邪鬼所附,或阳明内实,以致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皆痰火之所为,实非妖邪祟之所迷也。古虽有禁咒一科及龙树咒法之治,皆移精变气之术,但可解疑释惑,以使心神之归正耳,何邪祟之可祛哉?丹溪曰:俗云冲恶者,谓冲斥邪恶鬼祟而病也。如病此者,未有不因气血先亏而致者。气血者,心之神也,神既衰之,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血气两虚,痰塞心胸,妨碍升降,不得营运,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为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

病机

凡山谷幽阴处所,或有魍魉魑魅、狐精狸怪,及人间多年鸡犬,亦间有成妖,纵使迷人,则不过近于气血虚而正气弱者。正气弱,即心邪,心邪则妄见、妄闻、妄言、妄走,无非邪也。

惟邪见邪,故有之矣。正人无病者,皆不得见,从可审矣。惟此心一正,则百邪俱避,何邪祟之疑哉!

脉候

乍疏乍数,乍大乍小,或促或结,皆邪脉也。脉紧而急为遁尸。脉滑者为鬼疰。

治法

《素问•遗篇》曰: 人忧愁思虑则伤心。又惊,天数不及,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盖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岁,有黄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京骨穴也,复刺肾俞即生。

人恚怒气逆则伤肝。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或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因而三虚,肝神失守。盖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木不及岁,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少阳之所过,丘虚穴也,复刺肝俞即生。

人形寒饮冷则伤肺。复登高疾走,喘出于肺。或遇阳明司天,天数不及,因而三虚,肺神不守。盖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金不及岁,有赤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合谷穴也,复刺肺俞即生。

肝虚见白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名曰尸卒。(五邪病名并同。)目中神采不变,四肢虽冷,心腹尚温,口中无涎,舌卷囊不缩者,可刺之复苏。

丘虚(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穴五寸,足阳明之原也。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即补留。口中闭气,腹中鸣者,可治也。)肝俞(二穴,在背第九椎下,两旁各开一寸半。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气返者即苏。)心虚见黑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虽冷,目中精采不变,气虽闭,舌不缩,未出一时,可治,刺之复苏。

阳池(二穴,在手表腕陷中,手少阳之原也。得气补留,即苏。)心俞(二穴,在背第五节下,两旁各开寸半。得气补留,即苏。)脾虚见青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冷而身温、唇温一时可治。

冲阳(二穴,在足趺上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足阳明之原。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次进一分,留一呼,徐徐退针,以手扪之。复刺脾俞穴。)脾俞(二穴,在背第十椎下,两旁各开一寸半。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二呼,进二分,动气至,徐徐退针,实时苏。)肺虚见赤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虽无气,手足冷,心腹温,鼻微温,目中神采不变,口中无涎,舌不卷,囊不缩者,未出一时,可治。

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两歧骨间,手阳明之原也。以毫针剌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后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复刺肺俞。)肺俞(二穴,在背第三椎下各一寸半。以毫针刺入一分半,得气则补留三呼,次进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穴,即生。)肾虚见黄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气绝,四肢厥冷,心腹微温,目中精采不变,唇舌焦黑,口中无涎,可救。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内际陷中,足太阳之原也。用毫针刺入一分半,得气则补留三呼,进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穴。复刺足少阳之俞。)足少阳之俞(在背第十五椎下,两旁各开一寸半。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次又进五分,留三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即生。凡以上刺法,必先以口含针暖而刺之,则经脉之气无拒逆也。)

治法

治一切惊狂谵妄,逾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以病患两手大拇指用细麻绳缚定,以大艾炷置于其中,两爪甲及两指角内四处着火,一处不着则无效。炙七壮神验。

治法

治邪祟病,虽禁咒以释其疑,服药必详虚实痰火轻重,调治则内外合一,其病速愈。若只务巫而不用药,其病不能去,必无可愈之理。若只服药而不用巫以释其疑,虽愈效迟。是故内外兼治,斯速效矣,此祝由之所由设也。

药方

正心汤(方见心风门。) 治邪祟见鬼,不省人事。

苏合丸(方见风门。) 治诸邪病。

还魂丹 治中恶卒死。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十二粒)水煎。灌下即苏。

(李豫)八毒赤丸 治一切邪祟鬼疰,服之即愈。

雄黄 朱砂 矾石 附子(炮) 藜芦 牡丹皮 巴豆(各一两) 蜈蚣(一条)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无时凉水送下。

《卫生宝鉴》云:信副使许可道到雄州诸予看脉。诊之脉中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此乃血气不匀,邪气伤正。

本官说:在路宿邯郸驿中,夜梦一妇人,着青衣,不见面目,以手于胁下打一拳,遂一点痛往来不止,兼之寒热而不能食,乃鬼击也。予曰:可服八毒赤丸。本官尝读名医录中,见李子豫八毒赤丸为杀鬼杖子,遂与药三粒,卧时服,明旦下清水二斗,效。又陈庆玉第三子因昼卧于水仙庙中,梦得一饼食之,心怀忧思,心腹痞满,饮食减少,约一载余,渐渐瘦弱,腹胀如鼓。

屡易医药及巫师祷之,皆不效,又不同安卧。召余诊之,问其病始末,因思此疾既非外感风寒,又非内伤生冷,将何据治?予思李子豫八毒赤丸颇与相当,遂与五、七丸服之,下清黄涎斗余。渐渐气调,而以别药理之,数月良愈,不一年体壮实如故,因录之。此药可谓如神,治时宜斋戒沐浴,净室正心修合。

戊午秋,甫在杭城,过遇饭店一妇,年三十,颇姿,因往神庙烧香,被热,途中饮凉水一碗,归而腹胀不食,渐觉昏闷,遂至妄言妄见,皆云附邪,巫祷不效。余带有八毒赤丸,因与七粒,令服之,遂下黑汁一桶,其妇遂软而伏卧不言,复进四君子汤,一剂而愈。

桃奴丸 治心气虚怯有热,尸疰,魇梦,惊痫等证。

桃奴(即桃树上不落干桃,十二月收,七枚) 辰砂(半两) 桃仁(十四两) 玳瑁(一两,镑)琥珀(三钱) 乌犀角(半两,水石上磨) 牛黄 麝香 冰片(各一钱) 雄黄(桃叶煮,水飞,三钱) 安息香(无灰酒研,飞)上各另研,以安息香同桃仁、琥珀共熬成膏,和诸药末为丸,鸡头子大,阴干。每服一丸,人参汤化下。

鹿角散 治一切邪祟,男妇梦与鬼交,妖魅迷惑,不肯实言。

鹿角为末,水调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与不效,用东引桃枝煎汤下。

辟邪丹 治冲恶怪疾,及山谷间九尾狐精为状作患。

人参 茯神 远志 鬼箭羽 石菖蒲 白术 苍术 当归(各一钱) 桃奴(焙干) 雄黄辰砂(各三钱,各另研) 牛黄(一钱,另研) 金箔(二十片) 或加麝香(一钱)上为细末,朱砂、雄黄、牛黄三末和匀,酒调米糊为丸,龙眼大,金箔为衣。临卧木香汤化下一丸。诸邪远避,以绛纱囊盛五、七粒悬床帐中,尤妙。

药方

一方:治魇死不还。用半夏末吹入中,即苏。

一方:治鬼疰心腹痛不可忍。取东引桃枝,削去青皮,取白皮一握,水二升,煎半升,令服尽,瘥。不效再服。

一方:治鬼疰、尸疰。《抱朴子》云是五尸之一疰。其病变动,挟诸鬼邪为害,乃有二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然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后复传旁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当宜急治。用桃仁一升,捣碎,水煮,取汁四升。一服尽当吐,吐不尽弗愈,三两日再一服。

一方:治前证。以獭肝一具,阴干为末,水调方寸匕,日三服,瘥。

一方:治魇不悟。以伏龙肝为末吹鼻。

一方:治卒中五尸顿尸。其状腹胀气急冲心,或有块青肿,或牵腰脊。以鸡蛋一枚取白,吞之困者,摇顿令下。

又云:鸡味辛补。

一方:治五尸飞尸,游走皮肤,穿脏腑,变化无常,闻笑哀便作。风尸者,淫濯四肢,不知痛楚,每发昏迷,遇风雪便作。沉尸疰,缠骨冲心,举身沉重,精神错乱,常觉昏废,每遇节气辄至。以忍冬藤锉数斛,煮取浓汁,煎成膏。每服半酒杯,酒一杯下。

一方:治一切邪祟鬼疰,恶气尸疰,腹痛。虎骨酥炙黄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得虎头骨尤妙,以虎头骨作枕,避一切鬼魇、疟鬼、温鬼等疾。

一方:治尸疰,鬼疰。用鹳骨炙黄为末,酒调方寸匕,空心服。

一方:治一切邪祟鬼疰。用冬葵子炒为末,酒调服。徐长卿杀邪。

一方:治鬼疰 癖,咳嗽,日渐黄瘦。用桃仁去皮尖,打碎,以水煮汁,去渣,入米煮粥,空心食之。

一方:治女子邪魅迷交。用雄黄一两、松脂二两溶化,和桃枝搅匀,丸如弹子大,焚之用焙笼,令女坐于上,以被盖之,止留头面在外。不过三丸,其邪自断。

一方:杀恶邪妖魅,能禁不祥。用桃奴、桃 为末,酒调下。

一方:治邪祟百病,诸药不效。以桃胶不拘多少,桑柴灰淋汁,渍一宿,日干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酒下立效。或以桃花渍酒饮之,兼好颜色最妙。

一方:治邪气百病,轻身延年。用明矾一斤,以水一斗二升渍一宿,矾石消化,置铜器中,炭火上熬,大沸,从旦至午,或至一升许,引以举上如悬丝形,加入白盐一勺、蜜半升,搅匀,候凝,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服。

医案

丹经云:虚病、痰病,有似邪祟。盖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

若夫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为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一少年人,暑月因大劳而渴,恣饮梅浆,又连得大惊三、四次,妄言妄见,病似鬼邪,脉两手皆虚弦而沉数。予曰:数为热,虚弦为惊,又梅酸之浆郁于中脘,补虚清热,导去痰滞,病乃可安。遂与参、术、陈皮、茯苓、芩、连等药浓煎汤,入竹沥、姜汁,旬日未效,聚皆尤药之不对。予脉之,知其虚未复,痰未降也,仍令前方入荆、沥服,旬日而安。

一人醉饱后妄见如祟,询之系亡兄附体,言出前事甚的。乃叔在旁叱之,曰:非邪,食鱼腥与酒太过,痰所为耳。灌盐汤一、二碗,吐痰一、二升,汗大作,睡一宿而安。

卒中暴死

病机

《灵枢》雷公曰:人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帝曰:火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少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或脉无伦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细不绝,而心胸厥者是也。

玉机真藏篇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坠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

治法

治魇魅卒诸暴绝证,用半夏洗泡七次,为末,每用少许吹入鼻内,有嚏、心头温者可治。仓卒无药,急于人中穴灸两壮,大拇指离甲一韭叶许各灸三、五壮,即生。

《扁鹊肘后方》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为治皆参取而用之。已死,捣鲜菖蒲根绞汁灌之,立瘥。

卒中、尸厥、郁冒、中风、中暑之类,皆当发表。仲景云:郁冒欲解,必大汗出。故返魂汤用麻黄、桂枝,清魂汤用荆芥,及诸卒中用皂角、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芦、砒霜揩齿取痰,皆所以开发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急凉水恐闭腠,经亦此意也。

山居中恶,客忤卒死者,灸脐中百壮,皂角末吹鼻,或韭汁灌耳中。

《本事方》云:世言气中者,虽不见于方书,然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失意,气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若概作中风用药,非止不相为宜,而反致杀人者多矣。元 庚午,予母氏亲遭此祸,至今饮恨。母氏素禀气血羸弱,因先子捐馆忧恼,忽一日气厥、牙紧、涎潮,里医便作中风,大下数行,一夕而死。予因言恨至今。每见此证,急化苏合丸,灌之便苏,然后随其寒热而调治之,无有不愈者。

丹溪治一人,年近六十,而奉养太过,阳先亏而暴厥者。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忽一夕登厕,两手疏放,两眼开而无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急令煎人参膏,先与灸气海穴八十壮,遂能动,人参膏亦成,遂与钱半,夜再与。尽三斤方能言而索粥,用十斤而利止,几二十斤而全安。

卒中仆地、半身不遂者,为中风。(治见中风门条内。)卒中仆地、口吐涎沫者,为癫痫。

(治见本门。)惊怖卒死者,以温酒灌之,苏。

药方

(《局方》)苏合香丸(方见中风门) 治卒中、恶忤、 厥等证。

还魂汤 治卒死、客忤、暴厥。

麻黄(一两,去节) 杏仁(三十五枚) 炙甘草(半两) (《千金》有桂)上三味,水四升煮升半,去渣。令随咽之。通治诸感卒中忤暴,鬼击飞尸,诸魇鬼,忽气绝而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汤入口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提擒肩,引之药下,复进一服,须臾苏。

(《本事》)雄黄解毒丸(方见中毒门) 治卒中仆地,不知人事。

(仲景)备急丸(方见伤寒门) 治诸卒暴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温水或苦酒服三丸,或不下,抬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未效再服三丸,腹中鸣即吐下,便瘥。

回生法(方见中风门) 治中恶卒死者尤妙。

黄龙丸 治中暑卒死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渴、呕吐、泄泻。常服去暑毒,分阴阳。

硫黄 硝石(各一两) 雄黄(明者) 滑石 白矾(各半两,各研细末) 寒食面(四两)滴水丸。新汲水下五丸,渐加至二十丸。口噤者,水化灌下。中暑忌冷,此药冷水下者,乃热因寒用。

附子理中汤(方见寒门) 治中寒卒厥口噤,以此灌之,二剂遂愈。

破棺散(一名散生散) 治卒死中恶,诸暴绝死及石木所压,溺水自缢,一切横死,但心口温者,并皆治之。

半夏(泡七次,为末)以大豆许吹入鼻中,得嚏即活。

朱砂丸 治卒中恶垂死。

朱砂(细研) 附子(炮去皮、脐) 雄黄(明者,细研。各一两) 麝香(一分,研) 巴豆(二十粒,取仁,捶去油)上研匀,炼蜜和捣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不拘时,粥饮下。如不利,更加三丸至七丸,以利为度。

朱犀散 治卒中恶气鬼邪,或因暮夜如厕,或出郊野,或游空室,或人所不至之地,忽然见鬼物,鼻口吸着恶气,卒然仆倒,四肢厥冷,两手握奉,口鼻出清血,性命逡巡,须臾不救。此则尸厥相同,但腹不鸣,心胁俱暖。切勿移动,即令人围绕焚 麝香或安息香、乳香、苍术之类,候醒方可移归。

大朱砂 麝香(各一两,研) 犀角(半两,镑,研末)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井花水调灌服。

朱砂符治卒中恶气绝。

朱砂书舌作鬼字,额上书之良。

(仲景)韭根茱萸汤 救卒死。

韭根(一把) 吴茱萸(八两,炒) 乌梅(十四个)以水一斗、槟榔七个,煮三沸。槟榔浮者生,沉者死。死者,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药方

一方:治卒死,心头微热。用百草花曝干,水渍,封埋百日,砂锅内连水熬稠,丸皂角子大。令患人口含一丸,须臾即活,大妙。

一方:治中鬼气卒死,口鼻出血。用雄黄末一钱,桃叶煎汤下。

一方:治中恶客忤垂死。用麝香一钱,研,合醋二合,灌之即苏。

一方:治尸厥奄然死去,腹中气鸣。用生姜汁半盏,和酒煮沸,灌之。仍灸丹田、百会、气海穴。

飞尸鬼疰

(与邪祟门参看)

病机

《本事方》云:飞尸者,游走皮肤,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通尸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发。风尸者,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沉,得风雪便作。沉尸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便作。主尸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遇节候,辄变大恶。

皆用忍冬汁、太乙精神丹、苏合香丸、雄朱散随治。

病机

卒患心腹胀满,吐利不息,或不得吐利,状如干霍乱证,世谓中恶是也。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鬼邪所附。沉沉默默,或寝言谵语,诽谤骂罟,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人有起心,已知其兆。登高陟险,如履平地。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如醉如狂,其状万端。但随方俗考验治之。

药方

(《千金》)五邪汤 治邪鬼尸气或歌笑啼哭。

禹余粮 防风 桂心 芍药 独活 甘草 白术 人参 石膏 牡蛎 秦艽(各二两) 防己菖蒲 茯神 雄黄 蛇蜕(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无时服。

茯神汤 治五邪鬼气入人体中,见鬼妄言,如有所闻见,心神恍惚。

茯神 人参 石菖蒲 茯苓(各三两) 赤小豆(四十粒)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服。

雄朱散 治感尸气鬼疰,遇忧悲、寒热、变动则发。

雄黄 朱砂 当归 羌活 川乌 鬼箭 犀角 升麻 川芎 龙齿 虎头骨(酥炙) 白僵蚕(炒) 莽草 南星(泡) 槟榔(二个) 陈皮 麻黄 白术 木香 紫苏子(炒。各一钱)蜈蚣(炙,去头足,二条) 山栀(七枚)共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日三服。

忍冬煎 治一切飞尸鬼疰风邪等证。

忍冬藤叶(不拘多少,一石愈佳)捣烂,以水煮取浓汁,去渣煎浓。服如鸡子大一丸,日进二服,其疾自除。

杀鬼五邪丸 治邪气鬼疰,魇魅所持,妄言,恍惚不知人。

丹砂(明者,研) 雄黄(明者,研) 龙骨 鬼臼(去毛,炙) 赤小豆(各一两半) 桃仁(去皮、尖,五十粒) 鬼箭羽(两半) 芫青(二十枚,炒去翅)上为细末,研匀,溶蜡和丸,弹子大,囊盛之。男左女右,缚于臂上,小儿系于头上。又将前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米汤下。制此药须于净室鸡犬不闻之所。

八毒赤丸(方见邪祟门) 治一切飞尸鬼疰,魇魅所持,忽不省人事。

药方

一方:被鬼击,用伏龙肝为末,新汲水调下二钱。

一方:治尸魇如死,脉动如故。用灶突煤即百草霜如弹子大一丸,浆水和,饮之。

一方:治弱人恍惚见鬼,狂妄。用平胃散加辰砂末,枣汤调服二钱,日二服,愈即止。

卷之五十

惊悸门

病机

经曰: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

又曰:痛酸惊骇,皆属于火。又曰:二阴一阳发病,主惊骇背痛。闻钟鼓之声却不畏,闻木声而惊者,阳明也。阳明者,胃土也。胃土虚,则畏木而惊也。

病机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亏,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惊者恐也,悸者怖也,血不足则神不守,神不守则惊恐悸怖之证作矣。

病机

怔忡证,心中惕惕,摇动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忽闻声而即惊,或触事而即悸,有时而仆者是也。其为证虽少异,其为治则大同,皆不外乎心、肝、胆过劳伤触而致者也。

脉候

《内经•大奇论》曰:肝脉急暴,有所惊骇。脉数,致使人暴惊。二阳急为惊。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为悸。

治法

治惊悸必先以养心安神之剂,随后豁痰,或用吐法,大便结而脉实者,以朱砂滚痰丸下之,一服不愈,再服之,无不愈者。

丹溪曰:惊悸多属血虚,有虑便动,则虚也。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怔忡无时,惊悸有时而作。

治法

肝出谋虑,游魂散守,恶动而惊,重治于肝经。胆为决断,属志不伸,触事而惊,重治于胆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冗,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有从肝胆出治也。

郁痰留饮,积于心包胃口而致惊悸怔忡者有之,此又不可概以虚而治也。医者当参究脉候立方处治,速能奏功。

经曰:惊者平之。平者,平常也。以其平常,则不惊也。《病机赋》云:一人闻声即惊,医者令患人坐于堂上,使两人扶之。医首下堂以小凳木槌手击,而口云:吾击凳亦常事耳,尔何必惊?且击且言,患者视之久而惊遂定。此深得平之之法也。

药方

平惊通圣散 治一切惊悸、怔忡、健忘等证。

当归 人参 黄连 茯神 远志 甘草(炙。各三钱) 石菖蒲 朱砂(另研。各二钱)上为细末。竹叶煎汤调二钱,食后临卧服。

十四友丸 治惊悸怔忡。

酸枣仁(泡,去皮,隔纸炒) 远志 茯神 紫石英 生地黄 当归 薄荷 人参 黄 茯苓阿胶(炒) 龙齿 朱砂(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临卧枣汤下。

养心汤 治心虚血少,惊悸不宁。

当归 川芎 茯神 远志(各一钱) 人参 黄 茯苓 半夏曲(各五分) 官桂(一分) 柏子仁酸枣仁 北五味子(九粒) 甘草(三分)上水盏半、枣一枚、莲子七个,煎七分,温服。

宁志丸 治惊悸。

人参 茯苓 茯神 柏子仁 琥珀 当归 酸枣仁(酒浸,去壳) 石菖蒲 远志(酒浸,去心。各五钱) 乳香 朱砂(各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枣汤下。

茯苓饮子 治痰迷心窍,怔忡不止。

茯苓 茯神 半夏 陈皮 麦门冬(各钱半) 沉香 甘草(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煎服。

朱砂消痰饮 治心气,痰迷心窍,惊悸。

牛胆南星(半两) 朱砂(减半,另研) 麝香(二分,另研)上为末,临卧姜汁汤调服一钱。

宁志膏 治因惊失志。

人参 酸枣仁(泡,去皮,隔纸炒) 辰砂(各半两) 滴乳香(一钱,乳钵研细)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加味四七汤 治心气郁滞。豁痰定惊。

半夏 茯苓 茯神 远志(去心。各一钱) 紫苏 甘草 石菖蒲(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服。

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怔忡多惊。

半夏(制) 枳实 白茯苓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竹茹(一丸) 远志(一钱)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夜卧不安。

朱砂(另研) 黄连(各半两) 生地黄(三钱) 当归 甘草(各二钱)上为细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卧时津液下。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神(二两) 沉香(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参汤下。

姜术汤 治心下停饮怔忡。

白姜 白术 白茯苓 半夏曲(各一钱) 官桂(三分) 甘草(五分)上水盏半,姜、枣煎服。

平补镇心丹(方见虚损门)治惊悸。

益荣汤 治思虑过度,心血耗伤,怔忡恍惚,此汤主之。

当归 茯神 人参 黄 (各一钱) 芍药 紫石英 酸枣仁 柏子仁(各五分) 小草 木香甘草(各三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卫生易简方 治思虑过度,心脾所伤,惊悸怔忡。

茯苓(二钱) 人参 白术(各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四分)上水盏半、姜一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远志丸 治因事有所大惊,夜梦不祥,心神不安,惊悸怔忡。

远志(去心) 石菖蒲(一两) 茯神 茯苓 人参 龙齿(各半两) 辰砂(另研,为衣)上为细末,炼蜜丸,辰砂为衣。每服七十丸,熟水临卧服。

八物远志丸 平补心气,安神镇惊,除膈间痰热等证。

远志(去皮、心) 石菖蒲 麦门冬 茯神 白茯苓(各一两) 白术 人参(各半两) 牛黄(二钱)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白石英 朱砂(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五分,金银汤调下。

药方

朱砂滚痰丸 治膈间痰饮及肥盛人宜此,则滚痰丸以朱砂为衣,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方见痰饮门。)

药方

瓜蒂散 三圣散 俱治痰盛惊悸。(二方见中风门。)

药方

一方:治惊悸九窍溢血。用新屠羊血,热饮二升,愈。

一方:治卒惊九窍出血。以井花水 面即止。

健忘门

病机论

大惑论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病机论

《病源》云:健忘者,谓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又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然过思伤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须兼理心脾,神凝意定,其证能自除矣。

脉候

脉涩为血少。滑主有痰在膈间。心脉洪大而散主有火,宜清之。脾胃脉或微而涩,或弦细,皆不足也。

治法

健忘由劳心血耗,神不内守,故卒然而遂忘。宜养血,则心气自足而神自安,何健忘之有?过思伤脾,痰涎郁滞,虑愈深而忘愈健,宜理脾寡欲,则痰涎既豁而神斯清,何健忘之有?

药方

归脾汤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人参 黄 (蜜炙) 茯神 白术(各一钱) 酸枣仁(泡,去皮,八分) 木香(三分) 甘草(三分)上水盏半、龙眼肉七枚、灯心二十根,煎七分。食后服。

定志丸 治心气不足,脾思过度,恍惚健忘,惊悸怔忡。无时服此,益心强志,令人不忘。

人参 白茯苓(各二两) 远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临卧米饭下。

加味茯苓汤 治伤脾涎滞,痰迷心窍,失事健忘。

半夏曲 陈皮(各八分) 甘草(五分) 白茯苓 人参(各一钱) 益智仁 香附子(炒。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八分,食远温服。

二丹丸 治健忘。安神,定志,和血。

丹砂 丹参 茯苓 远志 人参(各半两) 甘草 天门冬 麦门冬 熟地黄(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米汤下。

赛心汤 宁志膏 朱雀丸 并治健忘。(三方俱见惊悸门。)(《圣惠》)人参远志丸 治神思不定,健忘惊悸。

人参 远志 白茯苓 天门冬 黄 酸枣仁 石菖蒲 桔梗(各一两) 丹砂(半两) 官桂(二钱)上为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汤下。

大归神丹 治健忘。镇心安神。

人参 当归 酸枣仁 白茯苓 远志(姜汁炒。各一两) 龙齿(半两) 琥珀(半两)金银箔(各二十片)上为细末,酒煮稀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日用麦门冬汤下,夜以酸枣仁汤下。

寿星丸 治痰迷心窍,健忘惊悸。

天南星(一斤,每个打作三、四块,先以炭火二十斤烧地坑通红,取出火,以酒五升倾坑内,候酒尽,下南星于内,以盆覆之,勿令走气,次日取出南星,研末) 朱砂(三两,另研)琥珀(一两,另研)上末和匀,姜汁打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参汤下。

读书丸 治健忘,能除百病,日记万言。

人参 远志 石菖蒲 菟丝子 生地黄 地骨皮 五味子 酸枣仁 当归 川芎(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

三神散 治健忘不记事者,白茯神 远志(制) 石菖蒲(去毛。各三两)上为细末。每服四钱,食后空心各一服,水一盏,煎八分,和渣服。十日后则不忘,久久服之,能日记千言。

巴戟天丸 治健忘。服此令人聪明善记。

巴戟天(去心,半两) 石菖蒲 地骨皮 白茯苓(为末,作糊) 远志(制) 白茯神(各一两)人参(三钱)上为末,粘米粉同茯苓末作糊,以菖蒲汤调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白汤任下,日三服。

丹参饮子 治健忘。辛苦勤读之士宜服此。

丹参 当归(酒洗) 白术(炒)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半) 贝母 陈皮知母 甘草(各七分) 石菖蒲(一钱) 黄连(姜汁炒,五分) 五味子(九粒)上水盏半、姜一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药方

一方:治健忘,以远志、菖蒲煎汤,常当茶吃。

《千金方》:用益智、远志等分为末,食后酒调服。

《圣惠方》:用戊子日取东引桃枝二寸置枕中,令人聪明不忘。

一方:五月五日寅时取东向桃枝三寸,着衣带上,令人不忘。

一方:益精神,强志意,聪明耳目。以鸡头实为粉,同粳米煮粥,空心食之良。

一方:治健忘,补中,益心志,聪明耳目。以莲子泡去心、皮为粉,先以粳米二合煮粥,候冷入莲子粉搅匀,再煮二三沸食之。

一方:治健忘,久服聪明。益智、龙骨、远志等分为末,食后酒调方寸匕,日三服。

兼治白浊。

一方:七月七日取蜘蛛网着衣领中,勿令人知,永则不忘。

一方:以甲子日或七月七日取石菖蒲为末,酒调方寸匕,日三服。能聪明益志。

一方:用吉祥草为末,调服方寸匕。补心不忘。书房中栽养,使人明目强记。人家堂屋中有之,辟忘。

恐候

病机

经曰: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又曰:精气并于肾则恐。(此属肾也。)又曰:肝藏血,血不足则恐。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肝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子和曰:胆者敢也,惊怕甚则胆伤矣。(此恐之属肝胆也。)又曰:胃为恐。又曰:心怵惕思虑则伤脾,脾伤则恐惧自失也。(此恐之属心脾胃也。)

病机

运气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病摇动,主恐是也。

病机

子和曰: 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则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须得同伴,方不恐惧。或夜必用灯烛,苦无灯烛则恐者是也。

治案

丹溪治一人形气俱实,因大恐,心不安,如有将捕捉之状,夜卧不安,两耳后兼见火光炎上,饮食能进而不知味,口干而不欲食。以人参、白术、当归身为君,陈皮为佐,加盐炒黄柏、炙玄参,各以少许煎服,月余而安。(所谓恐伤肾,此补肾经之药也。)

药方

(《本事》)人参散 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居,如人将捕,头目不利。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各三钱) 柏子仁 熟地黄(各一两) 甘菊花 枸杞子(各二钱)茯神 山茱萸肉(各半两)上为细末,温酒调服二钱。

茯神散 治胆虚,目眩头痛,心神恐惧,不敢自卧。

茯神(二两)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甘菊花 熟地黄 枳壳(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怒候

病机

阴阳应象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脏为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又曰:阴出之阳则怒。又云: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怒在阴之阳,则阴闭遏其阳,而阳不得伸,故怒也。

病机

运气篇曰: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其病怒。又云:木气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忽忽善怒。

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善怒是也。

岐伯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暴厥。又曰:暴怒伤阳。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阴泄是也。

药方

(丹溪)香附甘草散 治怒气。

香附米(六两) 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立消。

喜笑不休

病机

阴阳应象篇曰: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又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也。

又云:精气并于心则喜。

病机

运气篇曰:火太过为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笑发狂妄。又云:少阴所至为喜笑者也。

《原病式》曰:笑,蕃茂鲜淑,舒荣彰显,火之化也。故喜为心之志也。喜极而笑者,犹燔烁火,喜而鸣,笑之象也。故病笑者,心火之甚也。

治法

戴人张子和路逢一妇人,喜笑不休半年矣。诸医治之术尽矣。戴人见之,曰:此易治也。

以食盐二两,成块烧令通红,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

须臾,以钗探于喉中,吐去热痰五升。次服大剂黄连解毒汤,不数日而笑止矣。

药方

黄连解毒汤(方见热门) 加半夏、竹沥、姜汁服,能治喜笑不休,极效。

卷之五十一

自汗门

病机

《内经》曰:汗者,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劳则气耗,喘且汗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行远,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原病式》曰:心热则汗出。

东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

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

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又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者也。是以体虚之人,或为风暑湿邪所干,遂使分肉不温,皮毛不充,腠理不密,开阖不固,则阳气外泄,而汗为之出也。又曰:气虚则多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中传寒中,多成痹寒矣。

病机

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为汗,差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病机

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腠理不固,胃气之所司也。故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

病机

汗为心液,心火不蒸则液不出,脾湿下流,何汗之有?惟火郁蒸,津液上腾如雾,卫气不固,则泄出而为汗也。所以治汗,专务固表之剂而弗效者,殊不知心火不静,脾湿不降,如之何其遏也!智者审之。

脉候

脉来微而涩、濡而虚而弱者,皆主自汗也。脉大而虚、浮而软者,自汗也。伤寒,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治法

汗出于心,热之所致;汗出于脾,湿气上腾;汗泄于肤,卫气不固。所以清心,则液荣于内而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腾;实腠理,则卫气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毕矣。

治法

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卫者,阳气;荣者,阴血。治阳者,人参、黄 、防风、桂枝之类是也,治阴者,当归、地黄、黄柏、黄精之类是也。

治自汗用人参、黄 ,少佐桂枝、防风达表,故云:黄 得防风而力愈大。阳虚者,亦可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火气上蒸,胃中湿气亦能作汗,宜凉膈散。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安神丸、清心汤之类。痰饮留膈而亦能作汗,宜加二陈汤、朱砂滚痰丸之类。

治法

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出如珠,三不治也。君子见机,辨之不可不早。

药方

(仲景)桂枝汤 治病患发热自汗,此胃气不和。或伤风恶风,脉浮自汗。

桂枝(一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建中汤 治表虚自汗。

官桂(五分)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黄 建中汤 治虚劳自汗。(即建中汤加黄 。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桂枝附子汤 治妇人血虚,自汗不止。(当归建中汤加桂枝、附子各五分,空心服。)柴胡桂枝汤 治发热自汗,或寒热自汗。

柴胡(一钱) 桂枝 人参(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芍药(八分) 半夏 生姜(各六分)黄芩(五分)上水盏半,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黄 汤 治喜怒惊恐房劳致阴阳偏虚者,或自汗盗汗不止。

黄 (蜜炙,一钱) 白茯苓 熟地黄(酒浸) 肉桂 天门冬(去心) 麻黄根 龙骨(各一钱)五味子 浮小麦(炒) 防风(各八分) 当归(酒洗) 甘草(炙,各七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发厥自汗,加附子二片;发热自汗,加石斛一钱。

大补黄 汤 治自汗;虚弱之人可服。

黄 防风 山茱萸肉 当归 白术(炒。各八分) 肉桂 甘草(炙。各四分) 五味子(十一粒)人参 白茯苓 熟地黄 肉苁蓉(各一钱)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玉屏风散 治表虚自汗。

防风 黄 (蜜炙。各一钱) 白术(炒,二钱)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牡蛎散 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体虚,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黄 (蜜炙) 麻黄根 牡蛎( 淬醋中。各五钱)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加小麦百粒,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调卫汤 治湿胜自汗,补胃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

麻黄根 黄 (蜜炙。各一钱) 羌活 生甘草 生地黄 生黄芩 半夏(各五分) 麦门冬当归 猪苓 苏木 红花(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上水二盏,煎八分,热服。

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倦怠。

黄 (蜜炙) 熟附子(各等分)每服四钱,水一钱,姜五片,煎六分,食远温服。

凉膈散 治胃中温热上蒸,自汗者宜此。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黄芩 薄荷叶(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三钱)为散为饮,任服。

辰砂五苓散 治湿热自汗,小便不利。

白术 白茯苓 猪苓 泽泻(各半两) 肉桂 辰砂(各二钱,另研)为细末和匀,每服二钱。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不宁,烦躁自汗。(方见惊悸门。)三建汤 治真气不足,上盛下虚,面亦自汗,小便频数。

大川乌(制) 附子(制) 天雄(制。各二钱)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无时服。弗效,加黄 、肉桂。

正元散 治下元气虚,心腹胀满,时常自汗。(方见诸虚门。)

药方

(头汗证,乃身无汗,只是头面出汗,阳气上脱也。)柴胡桂姜汤 治头汗出,胁满,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而呕。

柴胡 桂枝 黄芩(各一钱) 干姜(炮) 甘草 牡蛎(各五分) 天花粉(一钱)上水盏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药方

(心液汗证,人多有之,乃心气溢盛故也,面常发赤。小儿因惊得之,宜用收心气,凉心血。)参归汤 治心汗。

人参 当归(酒浸。各一钱)上先用猪心一枚,破作数片煎汤,澄清汁,煎药服。

艾汤煎 治别无汗,独胸间一块有汗,此思虑过多,名曰心汗。

白茯神(为末)用艾叶煎汤调下数服。

扑粉止汗法牡蛎粉 麻黄根 天花粉 白芷 糯米粉 败蒲扇(烧灰)上为细末,用绵包裹,扑身上。

止汗红粉麻黄根 牡蛎( 。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半两)上为细末,绢袋盛扑。

又方 用川芎、白芷、白术、 本(各等分为末),每一两入糯米粉三钱,和匀,用绢袋盛,扑身上,日三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百壮即止。

药方

(凡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及半身不遂,偏风痿疾,此乃饮食 悍之气,亦不可不为早治也。)安胃汤 治饮食汗出,宜用此药,按而收之。

黄连 五味子 乌梅肉 甘草(半生半炙,各一钱) 升麻梢(三分)水盏半,煎八分,食远温服。忌面、蒜、姜、椒。

牡蛎白术散 治漏风证,饮酒中风,汗多,食则汗出如洗,久不治,必成消渴证。

牡蛎( ,一钱) 白术(炒) 防风(各二钱)上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温服。

抚芎汤 治自汗头眩,恶心痰逆。

川芎 白术(炒) 陈皮(各半两) 甘草(一钱)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药方

牡蛎散:治一切自汗、盗汗。用牡蛎不拘多少,火 通红,醋淬五六次,为末。每一两加定粉半两和匀,用绢袋盛之,扑身上。

一方:治虚汗不止,玄府不闭。用白术四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黄 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蛎同炒,一分用麦麸同炒。(各 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细炒。每服三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为妙。)又方:青桑第三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最止心汗。

一方:何首为末,唾调敷脐中,即止汗。

一方:郁金为末,临卧以唾调乳上,能止自汗。

救急方:治自汗不止。用陈糯米不以多少,麦麸同炒令黄色,研为细末。米饮调下三钱,或热猪肉蘸末食之亦可。

一方:五倍子为末,唾津调填脐中,以帛缚定即止。

一方:治自汗盗汗,麦麸炒黄色,椒目各等分,每三钱水盏半,煎八分,露一宿温服。

《道藏经》:治暑月汗渍,腋下赤肿及痱疮,荡以雪水、蚌粉敷之。

一方:治自汗不止,粳米炒黄色,为末,绢袋扑身。

一方:止自汗盗汗,临卧时少饥,食宿蒸饼一枚,不可饮汤水,只干吃尽便就枕,不过三次,效。

盗汗门

病机叙论

戴氏曰:盗汗者,睡中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凑凑然出焉,觉即止,而不复出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杂病盗汗,责其阳虚,与伤寒盗汗非比,是亦心虚所致。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病机叙论

丹溪曰:盗汗属血虚阴虚,乃阳蒸阴分而液出者为盗汗,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盗汗,阴虚火炎者,法当补肾,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脉候

平人脉虚细微者,善盗汗也。尺脉虚浮或滑涩,为盗汗。脉濡者为有盗汗,阴阳俱虚也。

治法

东垣云: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出汗如浴,觉来方知,是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宜补阴降火,当归六黄汤之类是也;若虚寒者,只以黄 六一汤。盗汗发热,因阴虚,用四物汤加黄柏;兼气虚,加人参、黄 、白术。小儿盗汗不用治,盖血未足也。

药方

当归六黄汤 治盗汗之圣药。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黄 (蜜炙,二钱)上水二盏,煎八分服。或加甘草、浮麦、麻黄根。

黄 六一汤 治阴阳俱虚而盗汗。

黄 (蜜炙,六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盏,煎一盏服。

黄 汤 治虚盗汗。

黄 (蜜炙) 人参 甘草(炙) 白扁豆(炒) 白术(炒) 白茯苓 陈皮 半夏(制)山药 干葛(各等分)每服八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神效麦麸汤 治心气盗汗。

麦麸(炒黄色,一钱) 防风 白术(炒) 牡蛎(制) 黄 (蜜炙。各钱半)水二盏,枣二枚,煎八分,调辰砂妙香散,极效。

辰砂妙香散 治盗汗,补气血,安心神。

大补阴丸 治盗汗。(方见虚损门)玉屏风散 治自汗、盗汗俱效。(方见自汗门。)白苓汤 治虚盗汗。

黄 (炙) 防风 白茯苓 白术(各一钱) 麻黄根 甘草 牡蛎(各五分) 小麦(五粒)上水盏半,煎八分,食远服。

麦煎散 治营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痛,肌肉消瘦。

知母 石膏 甘草(炙) 滑石 地骨皮 杏仁(去皮尖) 赤芍药 葶苈 人参 白茯苓 麻黄银(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食远调服。

石斛散 治阴虚盗汗。

柴胡 防风 五味子 小草 远志(去心) 黄 (炙) 官桂 石斛 白术(炒) 甘草(炙) 茯苓(各等分)上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温服。

生地黄煎 治阴火盗汗。

生地黄 当归 黄 (炙) 黄连 黄芩 甘草(炙) 麻黄根 黄柏 浮小麦(各一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术茯汤 治脾虚盗汗。

白术(三钱) 白茯苓(二钱)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调妙香散,至夜温服。

参苓散 治睡中汗出。

酸枣仁(炒去衣) 人参 白茯苓(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远米饮调下。大人小儿皆可服。

龙胆散 治盗汗有热。

龙胆草 防风(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下,临卧服。

防风散 治盗汗不止。

防风(一两) 人参(半两) 川芎(四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临卧米汤调下。

正气散 治盗汗。

黄柏(炒) 知母(炒。各二钱) 甘草(炙,六分)上水盏半,煎八分,热服。

四白散 治男妇血虚发热,夜多盗汗,羸瘦,脚痛不能行。

白术 白扁豆 白茯苓 白豆蔻 浓朴(姜汁炒) 黄 (各七分) 藿香 益智仁 人参半夏 陈皮 乌药 甘草 芍药(各五分) 檀香 沉香(各一分)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椒目散 治盗汗日久不止。

椒目 麻黄根(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无灰酒调下。

白术散 治盗汗极验。

白术(半斤,切成小块,用浮麦一升,水一斗,煮干,如白术尚硬,又加水,者烂取起,切片焙干,去麦)上为末,每服三钱。别用浮麦煎汤,食远调服。

治盗汗歌曰:睡中有汗醒时知,熟煮猪筒骨最宜。浓汁热调平胃散,清晨一服夜应稀。

药方

(下焦湿热不行,以致阴间及囊俱有汗出,常常不干是也。治法宜去下焦湿热,利小水,滋阴而自止。)青娥丸 治阴汗不干。(方见腰痛门。)大蒜丸 治阴汗湿痒。用大蒜煨熟,剥去皮烂碾,同豆豉末搜和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灯草汤下。

珍珠散 治阴汗。

蛤粉 牡蛎粉(等分)为细末,绢袋盛扑。

药方

(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脾散 治手足心出汗。

白术(炒) 苍术 茯苓 半夏 黄连(各一钱) 滑石 柴胡 升麻 甘草 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

牡蛎散 治脚汗,除秽气。

牡蛎( ) 白矾(枯) 密陀僧 黄丹(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脚指缝中,即收。

药方

《本草衍义》:椒目治盗汗切效。将椒目微炒,研为细末。每服五分,以猪上唇煎汤调,临卧服。盖椒目行水,又治水肿。

《本草药性论》:治盗汗。牡蛎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下。

一方:治盗汗。浮小麦一撮煎汤,调防风、牡蛎末二钱,空心服。

《道藏经》:治阴汗。绵黄 净洗,横切细,入铫内,滴酒炒干脆,为末。以猪心煮熟蘸食之效。

《肘后方》:治脚汗。用白矾一两,水二升煎,洗脚瘥。

一方:治脚汗。用白矾、干葛,等分为咀,每二两水三升,煎十余沸,乘热洗脚,一日二次,经三五日自然无汗。

一方:治脚汗。用杨花不拘多水,水煎洗脚,铺于鞋底中蹉之。

一方:治脚汗不干。用烧人场内死尸土灰,铺于鞋底蹉之效。

卷之五十二

消渴门

病机

《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逆调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也。

《巢氏病源》云: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小便而不禁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因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涩,故成痈脓。

消渴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痹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为消渴。厥阴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又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病机

不渴而小便多者,是为内消,由肾气虚耗,热之所作,亦名肾消。

病机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渴而饮水,盖是脾液不上荣于肺,而肺独燥,故多饮易渴。

病机

《病机》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上焦受病,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属于肺也,又谓之膈消病也。中焦受病,渴而饮食多,小便黄。经曰: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属于胃也,又谓之消中。下焦受病,初发小便淋下如膏油之状,小便浊而有脂,甚至面色黎黑,形瘦而耳焦,知其病在下焦,属于肾也,又名肾消。

病机

经云:有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肝脾而渴者,有痹瘅而渴者,有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有言小肠瘅热而渴者,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美食而渴者,有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者,有因伤寒胃干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因各异,其为燥亡液一也。独三焦为病甚,未必不由微而至于渐也。《易》曰:履霜坚冰至,君子当谨其微也。

病机

刘河间曰:三消之疾,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皆因饮食服饵失节,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 悍而燥热郁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食过度,亦有年少服助阳金石丸散,积久石热结于下焦,精液肾水不滋于上,水火不相既济,遂成三消。渴而引饮,饮水多而小便亦多,名曰上消。若饮食俱多而不甚渴,小便数,消瘦者,名曰中消。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浊者,曰肾消。此三消者,皆燥热之亢极者也。

病机

消渴病总为心火所乘,肺金太燥,故渴而引饮,为气旺血衰,水不制火。消中属脾瘅,热而有三者之异,有困阴胜阳郁,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溲数,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病至强中,其亦危矣。厥而白利,食已即饥,则为除中,病至除中不可治矣。

病机

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凡初觉燥渴,盒饭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谨,纵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

脉候

岐伯曰:消渴脉实,疾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脉经》曰:紧数相搏,则为消渴。

脉软而散者,富病消渴。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劳,卫气不足,迟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失坚。紧数相搏,则为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致一斗,肾气丸主之。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实坚大者死,细而浮短者死。

治法

经云:热淫所胜,治其甘苦,以甘泻之,以辛润之。大法用黄连、黄芩、栀子、石膏以泻火,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以润燥,当归、地黄、芍药以生血,黄柏、知母、人参、枸杞子以补肾水之源,天花粉、葛根以止渴。禁服半夏、苍术、生姜、大料浓味。更详三焦分治,其有不愈者乎?

治法

【上消】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东垣云:膈消者,舌上亦裂,大渴引饮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炼肺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加升麻,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春甫意谓:降火润燥而不效者,宜升清气。)【中消】胃也,多饮食而小便黄。东垣云: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饮水多食,瘅成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之类主之。一云:中焦渴,饮食入胃,传送太急,不生津液,食已即饥,胃中有火,宜黄芩、石膏主之。

【下消】肾也,小便淋浊,如胶油之状。东垣云:下焦者,烦躁引火,耳叶焦干,小便如膏,肾水竭也,此为肾消,宜六味地黄丸之类。

治法

夫消渴本乎热也,而热有内外虚实之分。若传经之热,热甚液耗而为渴者,气分受邪也,当与寒凉淡渗之剂,速清其热,热去而阴生,阴生而渴止矣。若胃虚亡液,阴亏而为渴者,血受病也,当与甘温辛酸之剂滋溢其阴,阴生而燥除,燥除而渴已矣。

治法

总论所谓末传能食者,必发痈疽背疮,有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为不治之证也。东垣云:末传疮疽者,火邪胜也,其疮痛甚而不溃。经曰:有形而不痛,阳之类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治在下焦元气,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末传中满者,以寒治热,虽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治。然脏腑有远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至所为故。如过与不及,皆诛伐无过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成中满之病,正谓上消未除,中寒复生者也,治斯疾者,宜审之。

治法

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之属。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先哲用药,厥有旨哉。

治法总要,当以白术散养脾,自生津液,兼用好粳米煮粥,以膂肉切细煮服以养肾,则水有所司;又用净黄连末入雄猪肚中,密扎,于斗米上蒸烂,添些蒸饭臼中杵粘,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米饮下,可以清心止渴。

药方

丹溪云: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宜四物汤为主。上消者,本方加五味子、人参、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子之类,以滋肾水,当饮澡丝汤代茶。

药方

(《宝鉴》)麦门冬汤 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饮下即溲。

麦门冬 黄连 干冬瓜(各一两)上咀分四剂,每服水二盏煎一盏,温服无时,当茶汤饮为妙。冬瓜如无干者,用新者一条重三斤,去皮穣分作十二块,为十二服,每服一块,日三四次。

(东垣)当归润燥汤 治消渴,舌上白干燥,唇干,口干,眼涩,黑处见浮云,大便秘涩、干燥结硬,喜温饮,阴头短缩。

当归(酒洗) 升麻(各钱半) 柴胡 甘草(半生半炙。各六分) 黄柏 知母 石膏 桃仁麻仁 生地黄(酒洗。各钱半) 防风 荆芥穗 红花(各三分) 杏仁(六枚) 小椒(三粒)作一剂,水煎服。

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亦,烦躁。

人参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黄 泽泻 石斛(去根) 枇杷叶(炙去毛) 枳壳(炒,丹溪无此味) 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食后服。

(河间)大黄甘草饮子 治男妇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先煮二三沸,淘去苦水再煮) 大黄(一两半) 甘草(四两,一指长槌碎)上用沸水一桶煎药,同煮三五时,如稠强更添水煮,豆烂软为度,盛于盆中放冷,令病人食豆,渴饮汤汁无时,候食尽。如燥渴止罢药,未止根据前再煮。食之不过三剂,其病悉愈。

(东垣)和血益气汤 治口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脉,此药生津液,除干燥。

当归(酒洗) 生地黄 黄连 黄柏(酒炒) 升麻(各一钱) 柴胡 甘草(半生半炙,各四分)麻黄根 知母(酒炒) 汉防己 羌活 杏仁(去皮尖) 桃仁(去皮尖,各五分) 石膏(六分)红花(少许)上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忌酒醋湿热面食。

(丹溪)琼玉膏 治三消最妙。(方见咳嗽门)(《局方》)清心莲子饮 治三消小便不清。(方见热门)(《局方》)》黄 六一汤 治男妇诸虚不足,胸中烦悸,时常消渴,或先渴而后发疮,或病诸疮而后发渴者,并宜服之。(方见自汗门)(《宣明》)麦门冬饮子 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少,短气久为消渴。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人参 五味子 天花粉 甘草(炙) 知母 茯神 干葛(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入竹叶十四个煎服。

梅花聚香汤 治消渴,饮水日至石斗,极病者可服之,立愈。

乌梅肉 天花粉 枇杷叶 麦门冬 五味子 栝蒌子 人参 黄 干葛(各一两) 檀香(半两)上为粗末,每日用一两煎汤一斗,代茶水,饮无时。

神仙减水法 治三焦虚热,三消渴疾,日夜饮水无度,此药主之。

人参 天花粉 知母 宣黄连 苦参 麦门冬 浮萍 白藕豆 黄 (各一两) 黄丹(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妙。

梅苏丸 治消渴鬲热,能生津液。

白梅肉 紫苏叶 乌梅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七钱) 百药煎(三两) 诃子 人参(各一钱)甘草(炙,两半)上为末,炼黄腊为丸,芡实大。不拘时噙化一丸,津咽,路行解渴。

玉泉丸 治烦热口渴。

麦门冬 人参 茯苓 黄 (半蜜炙) 乌梅肉(焙) 甘草(各一两) 天花粉 干葛(各两半)上为末,蜜丸弹大。每服一丸,温汤嚼下。

川黄连丸 治消渴。

川黄连(五两) 天花粉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半)上为末,生地黄汁并牛乳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茯兔丸 治消渴通用,亦治白浊。

菟丝子(制) 北五味子(七两) 白茯苓(五两) 石莲肉(二两)上为细末,干山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丹溪)四汁膏 治三消,止热渴。

黄连末 天花粉末(各二两) 牛乳汁 藕汁 生地黄汁 生姜汁(少许)上以藕汁、地黄汁熬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和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能食者,加软石膏、天花粉。

三和甘露饮 大治消渴,每日进二服,小便短涩者宜服之。

滑石 石膏 人参 知母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甘草(各等分)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

二消丸 治消渴骨蒸。

宣黄连(去毛净,不拘多少为末)上取东瓜自然汁,和连末成饼阴干,再碾为末,用冬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东瓜汤送下,或大麦汤下亦可。

朱砂黄连丸 治心虚蕴热,或因饮酒过多,发为消渴。

辰砂(一两) 宣连(三两) 生地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灯心枣汤下。

枇杷叶(炙去毛) 栝蒌根 黄 干葛 莲房 甘草(炙。各一钱)上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黄 汤 治诸渴。

黄 (蜜炙) 茯苓 栝蒌根 麦门冬 生地黄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钱)水煎温服。

天花散 治消渴。

天花粉 生地黄 麦门冬 干葛(各二钱) 五味子 甘草(各一钱)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粳米百粒,煎一盏,食远服。

乌梅五味子汤 治消渴,生津液。

乌梅 五味子 百药煎 巴戟(去心酒浸) 甘草(炙。各二钱)上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

参 汤 治消渴。

人参 桔梗 天花粉 甘草(各两半) 黄 (盐汤炒) 白芍药 白茯苓 五味子(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一盏,日四进。

栝蒌散 治壮盛时不自谨,瓷情纵欲,年长肾气虚弱,不能房事,多服丹石,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唇口焦干,津液自泄,小便赤黄,大便干实,小便日夜百十行,当除热补虚。

天花粉 宣黄连 白藕豆 白茯苓 寒水石 甘草节 人参 白术 石膏 猪苓(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玉壶丸 (一名天花丸)治消渴引饮无度。

人参 天花粉(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枣门冬汤下。

降心汤 治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

天花粉 人参 当归 远志(去心,生姜汁拌,焙干) 白茯苓 黄 (炙) 川芎 北五味子 熟地黄 甘草(炙。各五分)水二盏,枣二枚,煎服。

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干口燥,育养心气。(方见虚损门。)加减三黄丸 治消渴,及治服丹石毒致成此疾。

黄芩(春四两,夏六两,秋六两,冬三两) 黄连(春四两,夏七两,秋三两,冬二两) 大黄(春三两,夏一两,秋二两,冬四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汤下,一月愈。

(《宝鉴》)天花粉丸 治渴通用。

黄连(二两,童便浸) 白扁豆(炒去皮) 白茯苓(各一两) 牡蛎粉 知母 天花粉 苦参 辰砂 铁胤粉(各半两) 芦荟(一分) 金银箔(各二十片)上取栝蒌根汁和生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枣门冬汤下。

(《玉机》)酒蒸黄连丸 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五七十次,发热瘦弱口干,食已如饥,此名消瘅。今以苦味无毒除热,止消渴,浓肠胃。

黄连(八两净)酒一升,重汤蒸,伏时晒干,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下。

猪肚丸 治诸消渴。

川黄连(五两) 干葛 知母 茯神 麦门冬(去心) 熟地黄(各一两) 栝蒌(三两) 人参(一两) 粟米(一合)入石臼中为细末,装净猪肚内,密缝,置甑中,蒸极烂,乘热杵细,若硬少加蜜,丸梧桐子大,饮汤下五十丸。

(《良方》)醍醐膏 治消渴。

乌梅(一斤槌碎,甜水四大碗煎至一碗,滤去渣) 白沙蜜(五斤) 砂仁末(半两)上入砂锅,慢火熬赤色,成膏为度,取下放冷,加白檀末三钱,麝香一字搅匀,以瓷器盛贮密封,夏月凉水调,冬月沸汤调服。

(《良方》)珍珠龙脑丸 治消渴,镇心安神。

珍珠 辰砂(另研) 人参 黄连(各半两) 龙脑 天花粉(一两) 银箔(五十片)上为细末,炼蜜丸,芡实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日午及临卧时细嚼,麦门冬汤送下。

神效散 治消渴。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药方

白虎加人参汤 治上焦消渴引饮。

人参(一钱) 石膏(二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五分)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宣明》麦门冬饮子同服。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燥渴,不饮多食。

人参(二钱) 黄芩 知母 杏仁(各一钱) 甘草(七分) 石膏(三钱) 粳米(一撮)水煎服。

(东垣)绛雪散 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数者,大有神效。

黄芩 黄丹 防己 栝蒌根(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汤下,日进三服即止。

药方

(东垣)生津甘露汤(一名清凉饮) 治中消,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小便数。

升麻(四分) 防风 甘草(半炙) 防己 生地黄 当归(六分) 柴胡 羌活 黄 (炙) 知母黄芩(酒炒。各八分) 桃仁(去皮尖,十枚,另研) 龙胆草(酒洗) 石膏 黄柏(各一钱)杏仁(十枚,另研)上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东垣)生津甘露饮子 治消渴,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食不能下,时有腹胀,或泻黄如糜,名曰飧泄,身目俱黄,四肢痿弱,前阴如水,尻臀腰背寒,面黧色,急痛,善嚏,喜怒不常,健忘。

藿香(二分) 柴胡 黄连 木香(各三分) 白葵花 麦门冬 当归身 兰香(各五分) 荜澄茄甘草(半炙) 栀子 白豆蔻 白芷 连翘 姜黄(各一钱) 石膏(一钱半) 杏仁(去皮尖) 酒黄柏(各八分) 知母(酒炒) 桔梗(各三钱) 升麻 人参(各二钱) 全蝎(五枚去足)上为细末,汤泡蒸饼,和作饼子,日中晒半干杵细。每用一钱,于掌上食后舐之,随津咽下,或用白汤少许下。

人参白木汤 治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水而小便数。兼疗一切阴虚阳实,风热燥郁,头目昏眩,中风偏枯,酒过积毒,肠胃燥涩,并伤寒杂病,产后烦渴,气液不得宣通。

人参 白术 当归 芍药 大黄 栀子 荆芥穗 薄荷 桔梗 知母 泽泻(各半两) 茯苓连翘 栝蒌根 干葛(各一两) 甘草(三两) 藿香叶 青木香 官桂(各二钱) 石膏(二两)寒水石(二两) 滑石(八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盆硝半两、生姜三片煎半盏,入蜜少许,温服;渐加至十余钱,得脏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减。如肠胃郁结,湿热内甚,自利者,去大黄、芒硝服。

甘露膏 治消渴饮水,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半夏 甘草(半炙) 白蔻仁 人参 兰香叶 升麻 连翘 桔梗(各五分) 防风(一钱) 知母(酒炒,钱半) 石膏(三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作薄片晒干,为粗末。食后姜汤下二钱。

(钱氏)加味白术散 治消谷善饥。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藿香(各八分) 干葛(一钱) 木香 枳壳(麸炒) 五味子柴胡(各四分)水煎,食远温服。

茯神丸 治消中,烦热消谷,小便数。

人参 茯神 生地黄 黄连 麦门冬(去心) 枳壳(麸炒) 牡蛎粉 石莲子(去心) 黄(蜜炙) 知母(各半两) 栝蒌子(七钱半)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饮下。

消痞丸 治三焦壅滞,丹热中消渴,及治心火上炎,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漏,小儿消疳积滞。

黄连 葛根 青黛 牵牛(头末。各半两) 大黄 黄柏 山栀 薄荷 浓朴 藿香(各二钱半)木香 官桂(各一钱) 黄芩 小茴香(炒。各二钱)上为细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下。

药方

人参散 治消食善饮,而食后数小便弱者。

人参 砂仁 白术 栀子 桔梗 栝蒌 连翘 泽泻(各钱半) 葛根 黄芩 大黄 白茯苓 甘草薄荷(各一钱) 石膏 寒水石 滑石(各钱半)水二盏,蜜少许,煎八分,温服。

加减肾气丸 治肾气不足,心火上炎,口舌干燥,多渴饮水,肢体消瘦,并皆治之。

山茱萸肉 白茯苓 牡丹皮 熟地黄(浸酒中) 五味子 山药(炒) 鹿角霜 泽泻(各一两)官桂 沉香(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或盐汤任下。弱甚者加附子一两,兼常服黄 六一汤。

加减八味丸 治肾水枯竭,不能上润,心火上炎,不能既济,心烦燥渴,小便频数,白浊,阴痿弱,饮食不多,肌肤渐消如削,或腿肿,脚先瘦小,宜降心火,生肾水,烦渴即止。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酒蒸。各八钱) 五味子(微炒,一两半) 山萸肉 肉桂 熟地黄(酒蒸) 山药(炒。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五更温酒盐汤任下,晚间再服。此药不惟止渴,亦免生痈,久服永除渴疾,气血加壮。

平补丸 治肾消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涩数而沥,如欲渗之状。

菟丝子(制) 山茱萸 益智仁 当归(各半两) 川楝子 牛膝(酒洗) 葫芦巴(炒) 杜仲(制)肉苁蓉(酒浸) 巴戟(去心。各三两半) 乳香(二两)上为细末,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枣汤下。

(子和)葛根丸 治消渴肾消。

葛根(三两) 天花粉(二两) 铅丹(一两炒飞)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进三服。治日饮石水者,春夏去附子。

枸杞子丸 治肾消,久渴困乏,小便滑数。

枸杞子 白茯苓 牛膝(酒洗) 菟丝子(制) 麦门冬 熟地黄 黄 (炙) 牡蛎粉(各一两)鸡内金(炙,半两) 桑螵蛸 栝蒌根 牡丹皮(各七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下。

(《三因》)鹿茸丸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

鹿茸(酥炙) 麦门冬 熟地黄 黄 五味子 鸡 (酒炒) 肉苁蓉 山茱萸肉 破故纸(炒。各七钱半) 茯苓 地骨皮 人参 玄参 牛膝(酒浸。各两半)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苁蓉丸 止消渴,补心肾。

黄 (盐汤拌) 苁蓉(酒洗) 巴戟(酒浸) 泽泻 龙骨 菟丝子(酒煮) 磁石( 淬)茯苓 桂心 萆 鹿茸(去毛酥炙) 牛膝熟地黄 远志 破故纸(少) 山药(炒) 杜仲(制) 茯苓 石斛 五味子 山茱萸肉 覆盆子(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八钱)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珍珠粉丸 治肾消,白液随溲而下,或梦遗精滑。

黄柏(一斤,新瓦炒令褐色) 蛤蚧(一对酥炙)上为细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

(秘方)补肾地黄丸 降心火,补肾水,治消渴,除骨蒸,壮筋骨,明目。

生地黄(半斤,酒浸二百,蒸烂研膏,与黄柏拌,晒干) 黄柏(一斤,锉细与地黄同拌,晒)天门冬 麦门冬 人参 枳壳 条芩 当归 熟地黄 甘菊(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药方

乌梅木瓜汤 治饮酒积热,酷毒熏蒸五脏,津液枯焦,血泣小便并多,肌肉销烁,好饮冷浆。

木瓜 乌梅(打碎不去仁) 麦芽(炒) 草果 甘草(各等分)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白豆蔻汤 治酒毒消渴。

黄连 葛根 天花粉 麦门冬(各一钱) 五味子 白豆蔻 陈皮(各五分) 黄柏 甘草(各七分)上水二盏,叶叶二十个,煎一盏,温服。

药方

(消烁肌肉如虫之蚀,此乃膏液之满,诸方书谓之强中,宜大建中汤治之。)大建中汤 治蛊病,小腹急痛,便尿失精,溲出白液,此真精不守。

黄 (蜜炙) 远志(去心) 当归(酒浸) 泽泻(各一钱) 人参 龙骨 甘草(炙) 芍药(各一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此证脾风传肾,名曰疝瘕,小腹冤热而痛,出白液,一名蛊。蛊者,事也,在蛊卦上艮下巽,以少男而惑于长女,消烁脂肉如虫之蚀,日见损削,乃膏液之消也。诸书谓之强中,或谓之脾消,又谓之消肾。其证脾消者,饮食入腹,如汤泼雪,随小便而出,皆旋结而白如脂,肌肉日渐消瘦不能起止,精神恍惚,口舌焦干,若不早治,必至虚阳兴盛,不交而泄,是为强中,毙不久矣。

二石荠 汤 治强中,多因耽嗜色欲,或服丹石,真气既脱,致消渴。饮水饮食倍常,虚阳常兴,不交自泄,乃中焦虚热注于下焦。三消之中,最为难治。

石膏 荠 (各一两半) 人参 茯神 磁石( ) 葛根 黄芩 栝蒌根 知母 甘草(各一两)上水五盏,猪肾一具去脂膜,黑豆一协议煮,至一半,去肾并豆,入药五钱在盏内再煎八分,空心服。下焦热,夜间服。

荠 丸 治强中为病,虚阳盛举,不交精泄,及服丹石,致成此疾。

荠 大豆 茯神 栝蒌根 人参 知母(各半两)上为末,用猪肾一具,煮烂,捣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入少酒糊丸亦好。

紫苏汤 治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

紫苏 桑白皮 赤茯苓(各一两) 郁李仁(去皮炒,三两) 羚羊角 槟榔(各三钱) 桂心 枳壳(麸炒) 独活 木香(各二钱)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瞿麦汤 治消渴饮成水气,面目并足膝胫俘肿,小便不利。

瞿麦穗 泽泻 滑石(各半两) 防风(三钱) 黄芩 大黄(各一钱) 桑螵蛸(炒,十四枚)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良久再服。

葶苈丸 治消渴后成水病浮肿。

甜葶苈(隔纸炒) 栝蒌仁 杏仁(炒) 汉防己(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赤茯苓汤下。

蓝叶散 治渴痢,口干烦热,背生痈疽,赤 疼痛。

蓝叶 升麻 玄参 麦门冬 黄 葛根 沉香 赤芍药 犀角屑 甘草(各一两) 大黄(二两微炒)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服。

玄参散 治渴利,烦热生痈疽发背, 肿疼痛。

玄参 芒硝 大黄(微炒) 犀角屑 羚羊角屑 沉香 木香 黄 (各一两) 甘草(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

忍冬丸 治渴疾愈后,预防疽发。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叶皆可用,一名金银花,一名左缠藤,洗浮用)上用米曲酒于瓶内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一方以忍冬草煎服。此藤凌冬、不调,三月开花五出,黄白相间,微香。《外科精要》:不犯铁器,将煮酒久窨取服,治一切风疾,痈疽恶毒,仍可治五肿、飞尸、五痔、诸漏,并能止渴,真奇效。

药方

桑椹:治渴疾最效,桑椹熟时尽意食之。

牛乳:治消渴,细细呷之,效。

萝卜汁:时饮少许。

澡丝汤:治渴神效,煮茧丝汤收贮入罐,密封罐口埋地中,任经数年。愈久愈好,遇渴疾取饮之顿效。家无蓄者,旋用丝绵煮汤服。

天花粉:治消渴之圣药,大忌半夏,不宜发汗及利小水。

一方:治消渴,用糯米二升,淘取泔水,随意饮之,渴止勿服。

一方:治渴,用黄连一雨,水一碗煎半碗,顿服之立止。

一方:用栝蒌三十斤,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渣,以牛脂五合煎水尽,以暖酒先服如鸡子大,日二服,效。

一方: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经宿饮之,每日易。

《食医心镜》:治上焦烦渴,和中补脾,利大肠,解酒毒,以甘蔗削去皮,截寸长,食后嚼之,止渴。

一方:用淡豉煮汁,任性饮之。

一方:治消渴,小便多,饮水无度,用雉鸡一只,去毛细切,合盐豆豉作羹,食之效。或煮烂,取汁二升饮之,并食肉,尤妙。

一方:治渴不止,用白花鸽一只,去毛,以苏煮之,饮汁。

一方:治热渴,以甜瓜去皮,食后徐徐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一方:用冬瓜捣取汁饮之,或煨熟捣尤妙。

《经验方》:治消渴,下元虚损。牛膝五两细锉,同生地黄汁五升,夜浸日曝,以汁尽为度,干为末,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久服壮筋骨,驻颜黑发,津液自生。

《衍义》方:用栝蒌实,九月十月取穣,以干葛粉拌,焙干,砂锅内慢火炒熟为度,研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二钱,大治肺燥热渴。

《济众方》: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一盏,入豆豉二百粒煎至半盏,临卧服。

济众独圣散:治消渴,出子了萝卜二枚,净洗薄切,日干,为末,每服二钱,煮猪肉汁,澄清调下,食后并夜卧,日三服。

《圣惠方》:治消渴,葛粉四两,先以水淘粟米半升、滤出,与葛粉同拌令匀,煮粥食之。

又方:霜降后,取葵根皮一握,水一斗煮三升,服之,酒渴伤寒妙。

一方:晚蚕砂为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

《肘后方》:治大渴,日饮水数斛,小便赤涩者。麻子一升,水三升,煮数沸,取汁饮之无限,日饮数升,效。

《道藏经》:治消渴,用雄牛穿鼻横木烧炭,存性为末,酒调一钱,不拘时服。或挫,煎汤。

一方:治消渴不止。大豆五升,粉草四雨,大黄一两半,锉,用水一桶,煮三五时,豆软,盛于盆中放冷,令病患食豆,渴饮汤汁,食尽未已,再煮,服如前,必愈。

《食医心镜》:治消渴,凡饮粱米、陈粟米、麦米,煮粥饮食之为妙。

一方:用花梨,多食之止渴,饮酒人甚佳,无病患不宜多食。

《本草》云:治消渴,收百草头上露水饮之,瘥。

一方:治消渴甚重者,取市上众人溺坑水一盏服,勿令患人知,不过三次瘥。

唐本注云:消渴不止,小便急数,以羊肺一具,用小豆菜一把,煮熟,不拘时服之良。

一方:止渴利小便,苦笋煮熟,任意食之。

崔元亮方: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效。

经验方:牛肉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安中益气养脾胃。牛肚醋煮和汁食之,主解消渴。牛脑子、牛乳,食之尤良。

一方:用绿豆汁煮饮之,止消渴。

药方

凡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

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卷之五十三

头痛门

病机

《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取足六经手少阴。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难经》曰: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严氏论云: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气所侵,传于阳经,伏留不去,名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颠,陷至泥丸宫者,名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夕发旦死,旦发夕死。

病机

东垣论《金匮真言》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头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病冲头痛,足少阳胆经之脉,病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而不下,头痛颠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边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阳三阴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

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为主。血气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痰厥头疼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厥逆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

病机

张子和云:头痛不止,乃三阳受病也。三阳分部分,头与项痛者,足太阳经也,攒竹痛,俗呼为眉骨痛是也。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足少阳经也。如痛久不已,则令人散目,以三阳之经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辛凉之药清上,故脉书云:寸脉急,为头痛是也。

病机

《活人书》云:头痛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若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阳明证头痛,不恶寒反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少阴并无头痛,仲景只有厥阴证,吴茱萸汤。

病机

张子和医丹阳僧,病头痛,不敢见明,知其热,以布圜其巅上,置冰于其中,日易数次。

戴人曰:此三阳蓄热故也,乃置炭火于暖室中,出汗涌吐,三法并行,七日而愈。

一妇人偏头痛五七年,大便结燥,两目赤肿,眩运,世之头风药无不服,其头上针艾数千百矣。一日,戴人诊其脉,急数而有力,风热之甚也。此头角痛,三焦相火之经,乃阳明燥火胜金故也。夫金胜则肝气郁,肝气郁则气血壅,气血壅则上下不通,故燥于里,寻阳明治以大承气汤,冷河水煎二两,加芒硝一两,煎成,顿令分三五服,下泄如汤二十余行,次服七宣丸、神功丸以润之,菠菱、葵菜、猪羊血以滑之,三剂之外,目豁首轻,燥泽结释而愈。

病机

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脉候

《内经》曰: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脉经》曰:阳弦则头痛。又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紧而头痛者,伤寒。脉紧上寸口者,伤风头痛。凡寸口紧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为头痛。脉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涩者难治。脉浮紧,属太阳。浮缓长,属阳明,弦细属少阳,浮缓属厥阴。

治法

风、寒、暑、湿、火、热皆外邪,气、血、痰、饮,五脏之证,皆内邪,宜随其气血、痰饮、七情、内火,分虚实寒热,而调其内,治其外也。然气血虚而用补,宜用东垣之法,若《三因》等方,用附子以治气虚,此则从阳虚立意,非人身平和之血气也。若夫年久偏正头风者,多因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之证,然亦有血虚者,须宜分别以治之。

治法

太阳头痛恶风寒,川芎为引导。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白芷。少阳头痛,往来寒热而脉浮弦者,柴胡。太阴头痛,体重痰实及腹痛,半夏。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厥头痛,细辛。厥阴头痛,项痛,脉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然亦当用川芎。气虚头痛,用黄 。血虚头痛,用当归。气血俱虚头痛,黄 、当归。伤寒太阳头痛,麻黄汤、桂枝汤。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少阳头痛,大便多秘,或可下之。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少阴头痛。脉浮微,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呕而微吐清水,吴茱萸汤。

治法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用二陈汤加白芷、川芎为主。肥人多是湿痰,宜半夏、苍白术。瘦人是热与血虚,宜四物汤加酒芩、防风。劳复下虚之人,似伤寒发热汗出,两太阳穴痛甚,此相火自下冲上,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当归,甚者加知母、黄柏、蔓荆子、细辛。

偏头风,在左属风及血虚,风用荆芥、薄荷,血用当归、川芎、芍药、酒黄柏,在右属痰与热,痰用苍术、半夏,热用酒制片芩。诸家不分所属,故药多不效。如因感冒而头痛者,宜加防风、羌活、 本、葛根、升麻、柴胡之类。风热上攻,天麻、蔓荆子、台芎、酒芩。苦头痛加细辛。痰厥痛甚者吐之,火者清之散之,虚者补之。壮实热痛,大便结燥者,大承气汤。头面壅肿有热,脉弦数者,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枳壳、荆芥、薄荷,如顶巅痛者,宜加 本、酒炒升、柴。面上红肿,因气实连头痛者,胃风汤。面肿生苍,调胃承气汤加薄荷、荆芥。

治法

节斋《杂着》云:久病头痛,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也。世人不识,悉用辛温解表之药,临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发,散其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可愈而根可除也。若有感冒,发散之后,还宜调理正气,则因其病机而补益之,庶无复作之患也。

药方

(《局方》)川芎茶调散 治诸风上攻,偏正头痛,鼻塞声重。

薄荷叶(二两) 荆芥穗 川芎(各一两) 羌活 白芷 甘草(各半两) 细辛 防风(各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厥头痛,其脉沉细。

麻黄 细辛(各六钱) 附子(一个,去皮脐生用)上咀,水三升三合,先煮麻黄令沸,减七合,掠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一升,去渣,分三服。

(东垣)羌活附子汤 治冬犯寒,脑痛及齿亦痛,名曰脑风。

麻黄 附子(炮) 防风 白芷 僵蚕 黄柏(各七分) 羌活 苍术(各五分) 升麻(二分)黄(三分) 甘草(二分) 佛耳草(三分,无嗽不用)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

(河间)如圣饼子 治风寒伏留阳经,痰饮气逆头痛。

防风 天麻(各半两) 南星 干姜 川芎 甘草(各一两) 半夏(半两) 川乌(去皮,一两)上为末,蒸饼糊调,作饼如钱。每用五饼,以荆芥末细嚼,茶清下。

(《三因》)芎半散 治伤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运呕吐。

附子(去皮脐生用) 乌头(去皮生用) 南星 干姜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芽茶少许,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严氏)小芎细辛汤 治风寒在脑,或感邪湿,头重而疼,眩运呕吐。

川芎(二钱) 细辛 白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上咀,水盏半,姜五片、芽茶少许,煎七分,食后服。

(《宝鉴》)》川芎神功散 治风寒郁热上攻头目,令人偏正头痛。

川芎 川乌 白芷 南星 麻黄(各一钱) 甘草(二钱五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仲景)麻黄汤(治太阳伤寒,头痛无汗。)桂枝汤(治太阳中风,头痛有汗。见伤寒门。)(《局方》)加减三五七散 治风寒入脑,阳虚头痛。

山茱萸肉(一斤) 细辛(半斤) 干姜(炮一斤) 防风(一斤五两) 附子(十二枚,炮去皮脐) 茯苓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本事》)川芎香附汤 治厥头痛,风寒,脑后疼,及伤寒、伤风、一切头痛。

川芎 香附子 羌活 苍术(米泔浸,各一两) 细辛 茵陈(各七钱半) 甘菊 薄荷 白芷(各二两) 荆芥 甘草(各八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良方》)天香散 治年久头风不得愈者。

天南星 半夏(各制) 川乌(去皮) 白芷(各二钱)上咀,作一服,水二钟,生姜自然汁小半盏,煎一盏,食远服。

(《三因》)藿香散 治体虚伤风,停聚痰饮,上厥头痛,或偏正头疼并治。

藿香(洗去土) 草乌(炮去皮。各半两) 川乌(炮去皮济,一两) 乳香(如皂角子大,三块)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薄荷汤下。

大川芎汤 治新沐感风,名曰首风,旋运昏眩,偏正头痛。

川芎(四两) 天麻(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十丸。每服细嚼,茶酒任下一丸。

(杨氏)必胜散 治风寒流注阳经,以致偏正头痛,六年不愈,最效。

附子(大者,生去皮脐,切四段,以生姜自然汁一盏浸一宿,火炙干,再浸再炙,以汁尽为度)高良姜(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腊茶清调下,食后连进二服,忌热物少顷。

(《百选》)都梁丸 治风吹项背,头目昏眩及脑痛,妇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

白芷(大块白者洗去土,净沸汤泡四五次,锉用)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荆芥,点茶下。

(《圣惠》)川芎散 治偏正头风疼痛。

川芎 羌活 细辛 香附子 槐花 甘草(炙) 石膏(各半两) 荆芥穗 薄荷 菊花 茵陈防风(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茶清食后服,忌动风物。

(《圣惠》)九龙丸 治妇人男子八般头风,一切头痛。

川芎 川乌 石膏 白芷 草乌 南星 半夏(各半两) 细辛 全蝎(各二钱半)上为末,韭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清下。

(《圣惠》)川芎丸 消风化痰,利咽膈,清头目,治头眩、心忪烦热,颈项肩背拘蜷,肢体烦疼,皮肤搔痒,脑昏,目疼、鼻塞,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川芎 薄荷叶(各十八两) 甘草(六两) 细辛(一两二钱) 防风(六两) 桔梗(二十四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细嚼,茶清临卧服。

(《神效》)香芎散 治偏正头风。

香附子(炒) 川芎 石膏(飞) 白芷 甘草 薄荷(各一两) 川乌(半两,去皮脐)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直指》)芎芷散 治风壅头痛。

川芎 白芷 荆芥穗 软石膏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沸汤调下。

(《本事》)牙皂散 治偏正头风痛。

猪牙 皂角(去筋) 香白芷 白附子(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右痛右侧卧,左痛左侧卧。

追风散 治诸风上攻,头痛目眩,鼻塞声重,皮肤瘙痒,眉角引牵,妇人血风,及一切头痛。

川乌(炮) 防风 石膏(另研。各一两) 僵蚕(炒去丝嘴) 甘草(炙) 荆芥 全蝎(去毒炒。各半两) 川芎(七钱半) 麝香(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药方

(《良方》)清上泻火汤 燕京温官人,年少时气弱,常于气海、三里灸之,节次约千余壮,至老添热厥头痛,虽冬天大寒,尤喜寒风,则头痛少愈。若在暖处,其痛复作,五七年不愈,此皆灸之过也。

羌活 知母(酒浸) 黄芩 黄柏(酒浸) 炙甘草 黄 (各一钱) 防风 升麻(各七分) 生地黄柴胡梢 甘草根 黄连(酒浸) 本(各五分) 蔓荆子 当归身 苍术(各三分) 荆芥穗 川芎(各二分) 细辛 红花(各少许)上水二盏,葱白一寸,煎八分,食远服。

(《良方》)既济解毒汤 治上热,头目肿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身半以下皆寒,足尤甚,大便微秘。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连翘 黄芩(酒炒) 蔓荆子 黄连(酒炒) 甘草(炙) 大黄(大便利者勿用) 桔梗(各二钱)上咀,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忌酒湿面食大料、生冷硬物。

(《良方》)飞虎散 治风热痰火,偏正头风疼痛。

白附子 白芷 荆芥穗 石膏( ) 川芎 天麻 薄荷 防风(各半两) 苍术(米泔浸)两头尖(黑心者不用。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温酒或茶清调下。

清空膏 治偏正头痛久不愈。善治风热目痛脑疼,除血虚头痛不治,其余悉治。

羌活 防风 黄连 甘草(炙,两半) 柴胡(七钱) 川芎(半两) 枯芩(两半,酒炒一半)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茶清调如膏,抹口内,临卧白汤下。头痛甚,加细辛三钱;痰厥头痛,加半夏;偏头痛不愈,加羌活、防风、川芎。

菊花散 治风热上攻,头疼不止。

甘菊花 旋复花 防风 枳壳 川羌活 蔓荆子 石膏 甘草(炙。各一钱)上咀,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良方》)上清散 治头痛连眉骨眼睛,痛不可忍。

川芎 郁金 芍药 荆芥穗 芒硝(各半两) 薄荷叶 乳香 没药(各一钱) 冰片(五分)上为细末,每用一字,鼻内搐之。

(《圣惠》)安神汤 治头痛,头眩,眼黑。

羌活 黄柏(酒炒。各二钱) 防风(七分) 柴胡 知母(酒炒) 生地黄 升麻(各一钱) 黄(四钱) 炙甘草(九分) 生甘草(六分)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盏半,蔓荆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一盏,卧时热服。

川芎石膏汤 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闭,眼生翳膜。此药清神利头目。

川芎 山栀 芍药 荆芥 当归 黄芩 大黄 菊花 人参 白术(各五分) 石膏 防风薄荷 连翘(各一钱) 桔梗 寒水石 滑石 甘草(各二钱) 砂仁(三分)上咀,分二剂,水煎,温服,忌姜蒜热物。

芎犀丸 治偏头疼,一边鼻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一阵,遍服芎、蝎等药不效,此药数服而愈。

川芎 朱砂(细乳,内存一两为衣) 石膏(各四两) 冰片(四钱) 人参 茯苓 甘草(炙)细辛(各半两) 犀角 栀子(各一两) 阿胶(炒,两半) 麦门冬(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局方》)神芎丸 治心经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或有疮疖,咽喉不利,大小便秘涩,一切风热之证并宜服之。

大黄(酒炒) 黄芩(各一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川芎 薄荷(各半两)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水下。

(《医林》)茶酒调散 治一切诸风痰壅,头痛,目眩,心热,皮风瘙痒并风毒壅滞,清爽神志,通和关窍。

石膏(细研) 菊花 细辛 香附子(各等分)上为细末,茶酒任调服。

二陈汤吞下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风痰头痛最效。(方见风门)

药方

(《宝鉴》)石膏散 治风热头疼。

川芎 白芷 石膏(等分,为末)每服四钱,茶清调下。

(《玉机》)川芎散 治风热头痛不清,及目病。

川芎 羌活 防风 本 升麻 甘草(各一钱) 黄芩(炒) 黄连(酒炒。各四钱) 生地黄(二钱) 柴胡(七钱)上为末,每服一二钱,茶清调下。

通天散 治偏正头痛,并夹脑风热壅滞。

赤芍药 川芎 黄连 黄芩 玄胡索 皂乌 当归 乳香(各等分)上为末,用纸捻蘸药入鼻中,得嚏,神效。

(《御药》)灵砂丹 治风热郁结,气血蕴滞,头目昏眩,鼻塞声重,清涕,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嗽痰实,肠胃燥涩,小便赤黄,阴虚,心火炽甚,及偏正头痛,遍身麻木,疮痒,一切风热并宜治之。

天麻 独活 羌活 细辛 石膏 防风 连翘 薄荷(各二两) 川芎 栀子 荆芥穗 当归黄芩 大黄(生用)全蝎(去毒,微炒) 菊花 人参 白术(各五钱) 朱砂(为衣) 寒水石(生) 桔梗(各二两)砂仁(二钱半) 生甘草(二两) 滑石(四两)上为末,炼蜜和,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清下。

青火金针 治头风,牙痛,赤眼,脑泻耳鸣。

火硝(一两) 青黛 薄荷 川芎(各等分)上为末,口噙冷水勿咽,此药吹鼻。

赤火金针 治同前。

火硝(一两) 雄黄 乳香 没药 川芎 石膏(各一钱) 全蝎(一对) 用法如前。

药方

(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促上喘,无力以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痛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黄柏(一分半) 干姜(二分) 泽泻 白茯苓 天麻 黄 人参 苍术(各三分半)神曲(炒) 白术(各五分) 麦芽 半夏(制) 橘红(各七分半)上咀,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稍热,可一服而愈。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疗;黄 甘温,泻火补气,实表止汗;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甘,除湿补中;泽泻茯苓利小水,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神曲消食,涤胃中滞气;麦芽宽中助脾;干姜辛热,以涤中寨,黄柏苦辛,以疗冬天少火在泉发燥也。

(严氏)三生丸 治痰厥头痛。

南星 半夏 白附子(各等分)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豆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药方

(《宝鉴》)升气和中汤 治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昏闷,本无表邪,因发汗数次,表气愈虚,故苦头痛恶风,不喜饮食,气短脉弱,弦细而微,宜升阳气。

黄 (钱半) 人参(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 芍药(各五分) 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三分)川芎 细辛 蔓荆子(各一分)上咀,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

(东垣)加味调中益气汤 治气血两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 黄柏(酒炒。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人参 甘草(炙) 苍术(各六分) 黄耆(一钱) 川芎(六分) 细辛(二分) 蔓荆子(三分) 常归(一钱)上咀,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活人》)人参顺气散 治头痛憎寒壮热,四肢疼痛。

麻黄 干葛 甘草(炙) 白术 人参 桔梗 白芷(各一钱) 白姜(炮五分)上咀,分二服,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二寸同煎,连进取汗。

(严氏)葱附丸 治元气虚壅,上攻头痛。

大附子(一个,制)为末,葱汁为丸,梧桐子大,空心茶下。

药方

(《集要》)四物汤 倍加川芎,治血虚头痛。

(《元戌》)当归酒 治血虚头痛欲裂。

当归(二两) 酒(一升)煮取六合服。

(严氏)王真丸 治肾厥头痛不可忍,其脉浮之则弦,按之则坚。

生硫黄(二两,另研) 硬石膏 半夏(制) 硝石(另研。各一两)上为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米饮下。

药方

搐鼻之法则吐法之义也。经云: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胸中,服而吐之,邪在头上,搐而嚏之。张子和点目出泪,搐鼻流涕,皆同乎吐之义也。

通天散青火针赤火针(并见前)珍珠散 治风热上攻,头痛、目眩、鼻塞,用此搐之。

盆硝(七钱半) 滑石(一两) 乳香(五分) 冰片(少许)上研匀,用一字,口含水搐鼻中。

神芎散 治前证。

川芎 郁金(各二钱) 荆芥 薄荷(各二钱半) 红豆(一钱,为末后入) 盆硝(二钱)为末,每用一字,甚者连夜搐之。

本事方 治八般头风。

草乌尖 细辛(各等分)以黄丹少许为末,搐鼻立效。

(秘方)玄胡饼 治头痛不可忍。

玄胡索(十枚) 猪牙皂角(肥实者,二枚) 青黛(二钱)上为末,水和成小饼子,如杏仁大。用时令患人仰卧,以水化开,用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觉药至喉小酸,令患人坐,却令咬定铜钱一个于当门齿,当见涎出成盆便愈。

三因方 防风(二分) 羌活(三分) 红豆(二粒,共为细末,搐鼻)(《元戎》)瓜蒂散 治头痛久不愈,服药及针灸不愈者,以其湿气在上也。

瓜蒂(一株为末 )不许,吹入鼻中,清水徐徐出,一昼夜,湿尽痛止。

(《良方》)丁香散 治头痛不止。

丁香(一钱) 白芷(半两) 瓜蒂(一两)上为细末,用半字吹入鼻即瘥。

药方

急风散 治男妇偏正头痛夹脑,头风,太阳穴痛,坐卧不安。

生川乌(去皮脐) 辰砂(研。各一两) 南星(洗二两)上为细末,酒调,涂贴痛处,小儿贴囟门。

(《良方》)止痛太阳丹大天南星 川芎(各等分)上为细末,用连须葱白同捣烂作饼,贴于太阳痛处。

乳香饼 治气攻头痛不可忍者。

乳香(一钱) 蓖麻子(十四粒)上同捣烂作饼,贴太阳穴上,如痛定,急去之,解开头发出气。

决明散 治头痛。

决明子为末,水调,贴太阳穴。一方,用决明筑枕,去头风,明目。

乌麦饼子 治久病头痛,诸药不效。

乌麦面(半斤) 吴茱萸(二两为末)和勾,净水调作饼子,入 上 熟,乘热分头发盖在头上,如帽子,外以浓帛包裹定,一时热气入脑而痛即止,冷则去之。未愈,更换热者,无不愈也。

枕头方 治头风、头痛,百药不效者。

食茱萸叶(细锉)洒酒拌匀,以绢袋盛之于甑中蒸熟,乘热分作二包,更换枕头,以效为度。

颜思退方 治头风掣痛。

黄腊(二斤) 盐(半斤) 香油(二两)上溶蜡,入油盐和匀,捏作一兜盔样,可合脑大小,盖至额,痛立止。

熨法 治风头痛,虽重绵浓帛不能御风寒者。

艾叶(揉如绵,用帛夹住包头上)用熨斗熨艾,使热气入内,良久即愈。

(《正传》)经验方 贴头风热痛。

朴硝 大黄(各等分)上为细末,用井底泥和作饼子,贴两太阳穴,神效。

药方

《圣惠方》:治头风痛,每天阴风雨先发者,用桂心一两为末,酒调如膏敷顶上并额角,效。

《兵部手集》方:治头痛不可忍,多是风痰所致,栀子末和蜜,浓噙舌上,吐即止。

《千金方》:治头风痛,大黑豆三升,炒令无声,先要盛一斗二升瓶一只,盛九升清酒,乘豆热投于酒中,蜜泥封之七日,温服。

一方:凡饮酒头痛,以竹茹三两,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令冷,破鸡子三枚搅调,更煮三沸饮之。

一方:治头项强,不得仰视。蒸大豆一升,令变色,纳囊中枕之。

《斗门方》 治卒头痛。白僵蚕炒去丝,研为末,以热水调下二钱。

又方:治偏头风痛。用雄黄、细辛等分为末,左边痛嗅入右鼻,右边痛嗅入左鼻,立效。

又方:治痰厥头痛。用乌梅肉十个,盐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无时温服,吐即佳。

又方:治头风痛,恶寒。用大附子一枚去皮脐,绿豆一协议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即瘥。

每个附子可煮五次后为末服之。

一方:治偏头痛。用荜茇为末,令患人口噙水,左边痛左鼻吸一字,右边痛右鼻吸一字,甚效。

一方:治头风旋。用蝉蜕微炒,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一方:治头风。端午日采苍耳二两,茵陈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热酒或茶调下。

一方:治头痛。苍耳、川芎、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临卧茶清调下。

药方

神庭(穴在发际前上五分,灸三壮) 上星(穴在发际上一寸半,灸三壮) 后顶 百会风池(以上诸穴,随灸一处,可愈)

眩运门

病机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眩冒颠疾。

又云: 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病机

《原病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火风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也。

病机

严用和云:眩运之证,虽六属于肝风上攻所致,然体虚之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运,当以脉证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脉紧无汗,筋挛掣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细,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运,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寸脉多沉,此为异耳。若疲劳过度,下虚上实,金疮,吐衄,便利,及妇人崩伤产后去血过多,皆令人眩运,当随其所因而治之。

病机

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汗下后,必是阳虚。故《针经》云:上虚则眩。此三者,责其虚也。

病机

凡眩运挟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运也。七情郁而生痰动火,气因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此血虚眩运也。要寻致病之因,随机应变,其间以坠镇下行为最,不可妄施汗下。

病机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病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成眩运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也。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芩、连、苍术、羌活,挟气血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虚药。

脉候

左手脉缓而浮大者,为风。脉虚大,必是久病。左手脉数为热多。脉涩而芤有死血。右手脉滑大为痰厥头眩,脉实为痰积。

治法

张子和云:夫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脘痛,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上谓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后服清上辛凉之药。凡眩运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气血颇实,吐之甚效。

《玉机微义》云:眩运一证,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夫所谓虚者,气血虚也,所谓盛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导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有因外感而得者。严氏虽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此皆有余之证也。

治法

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香燥散气,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凡用镇坠,所谓急则治其标也。若谓使气归元,必无是理,既曰归元,岂肯复作。凡镇坠少止又复作眩者,此气未归元,而未治其本也。要气归元,必求其本,缓而图之。

治法

头眩,痰挟气虚,属火,治痰为主兼补气药,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也。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清调下即止。或用黑锡丹镇坠之,皆急则治标也。火动其痰及湿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吞下黑锡丹。

伤湿头运,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疏风,川芎茶调散。有痰,青州白丸子。

丹溪治一老妇,患赤白带下年半,头眩。坐之不得,睡之则安,专治赤白带,带愈,其眩亦安。

春甫治一妇人,忽眩倒不能动,诊其脉,两寸浮大而滑,知风痰眩运而兼火也,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下滚痰丸一百粒,即愈。

药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二陈汤川芎茶调散(并见前。)

药方

愈风饼子 治风邪眩运,或先服吐药后服此。

川芎 川乌(炮。各半两) 甘菊花 白芷 细辛 防风 荆芥 羌活 天麻 甘草(炙。各一两半) 薄荷(一两半)上为末,泡蒸饼捏作饼子。每服三五饼,细嚼,茶汤任下。

(《本事》)川芎散 治风眩头运。

山茱萸肉(一两) 甘菊花 人参 芎 山药 茯神(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白附子丸 治风痰眩运头痛。

全蝎(半两炒) 白附子(炮) 南星(制) 半夏(制) 旋复花 甘菊花 天麻 川芎橘红 僵蚕(炒) 干姜(生。各一两)上为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丸,梧桐子大,煎荆芥汤下五十丸。

芎菊散 治诸阳受风,头目旋运,目视昏暗,肝气不清。

芎 甘菊花(各一两) 白僵蚕 细辛 防风 羌活(各三钱) 旋复花 草决明 蝉蜕(各一钱)天麻 密蒙花 荆芥穗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

天麻羌活丸 治头目风眩,邪气鼓作,或时旋运。

天麻 羌活 白芷 本 芎 芍药 细辛 麻黄(各二两) 牛黄(另研) 麝香(另研。各一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皂角子大。不拘时薄荷煎酒下三丸。

人参前胡汤 治风痰头运目眩。

人参(八分) 前胡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钱二分) 木香(五分) 枳壳 橘红 赤茯苓(各一钱) 紫苏 甘草(炙。各七分)水二盏,姜五片,煎一盏,食后服。

药方

(严氏)三五七散 治风寒入脑,阳虚头痛,目眩转运如在舟车之上,耳内蝉鸣,风寒湿痹,脚气缓弱。

天雄(炮,去皮脐) 细辛(各三两) 山茱萸肉 干姜(炮。各五两) 防风 山药(各七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服。

人参汤 治风虚眩运,但觉屋地俱转,目不敢开。

人参 白术 麦门冬 当归 防风(各两) 独活 官桂 黄 芍药(各两半)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食远服。

白术散 治风邪在胃,头旋不止,复加呕逆。

白术 浓朴(姜制) 甘菊花(各半两) 防风 白芷 人参(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蔓荆子散 治风气头旋运闷,起则欲倒。

蔓荆子 甘菊花 半夏 羚羊角(镑) 枳壳 茯神 芎 黄芩 防风(各七分) 麦门冬石膏(各一钱) 地骨皮 天麻 细辛 甘草(各半两)上咀,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芎 散 治风虚头旋,眼目昏痛,眩运,倦怠,心忪。

芎 前胡(各一两) 防风(各半两) 人参(一两) 蔓荆子 天麻(酒浸焙) 白僵蚕(一两,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酒调服。

药方

(隐君)滚痰丸 治痰火头眩目运,如坐舟车,胸满背胀,一服立止。(方见痰门。)防风通圣散 治风热眩运,一服即愈。(方见风门)芎犀丸 治偏正头痛及风眩目运,一边鼻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服芎、蝎等药不效者,此药不十服愈,及治喷嚏稠浓。

川芎 朱砂(一两为衣) 石膏(研,四两) 冰片(四钱)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细辛(各二两) 犀角(镑) 栀子仁(各一两) 阿胶(炒,两半) 麦门冬(三两)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食后细嚼三丸,茶酒任下。

(秘方)加味二陈汤 治气郁痰火眩运。

陈皮 半夏 人参 茯苓 黄芩 川芎(各一钱) 甘草 木香(各五分,磨汁)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食后服。

(严氏)玉液汤 治七情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昏运,心悸眉痛。

大半夏(泡七次,四钱) 沉香(磨汁,二匙) 生姜(十片)水煎温服。

药方

(《局方》)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头眩运痛。(方见虚损门。)茯神汤 治七情所感,气血不足,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痰饮,留于心经则有怔忡,四肢缓弱,头目眩运。

人参 黄 半夏 麦门冬 山药 前胡 熟地黄(各一钱) 枳壳(一钱半) 远志(甘草水煮,姜汁炒) 甘草(炙。各七分) 白茯苓 茯神(各二钱)上作二服,水盏半,姜五片,秫米一小撮,煎一盏服。

药方

黑锡丹 治阴阳不升降,上盛下虚。

黑锡(二两,炒末) 肉豆蔻 附子(炮,去皮济) 破故纸(炒) 胡芦巴 官桂 茴香(各一两) 青皮 川楝子 阳起石 木香 沉香(各半两)上用新铁铫内将锡化开,下硫黄末,提起,以木杵擂极细,投地上退火毒,同余药研百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亮。空心姜盐汤下四十丸,女人艾叶汤下。

(《良方》)加乌药、磁石各半两。

养正丹 治上盛下虚眩运,此药升降阴阳,及咳逆翻胃,霍乱吐泻。

硫黄 黑锡 水银 朱砂(研。各一两)先以硫黄为末,将铅入铁铫内溶化倾出,取净锡一两复化,入硫末,渐入渐搅,为末,再入水银同擂,如硬再火上微 ,又擂匀放冷,研极细末,糯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

(严氏)沉香磁石丸 治上盛下虚头目眩运,耳鸣耳聋。

沉香(半两,研) 磁石( 七次,醋淬研,水飞) 巴戟 胡芦巴 阳起石( ) 附子(制)川椒(去目炒) 山茱萸肉山药(炒。各一两)青盐(另研) 甘菊花 蔓荆子(各半两)上为细末酒煮米糊丸。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药方

芎术汤 治冒雨中湿,眩运呕逆,头重不食。(方见头痛门。)除眩汤 治感湿感寒,头重眩运。(方见湿门。)丹溪头运方 治痰火眩运,清降利痰极效。

南星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桔梗 陈皮(各一钱) 枳壳(七分) 茯苓 黄芩(各八分)上咀,水二盏,姜七片,煎八分,食后服。

(丹溪)加味六君子汤 治气虚痰甚,风邪眩运不休者。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陈皮 半夏(各钱半) 荆芥穗(五分)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入竹沥二匙,温服。

(《良方》)六合汤 治血虚风眩。

四物汤加秦艽、羌活,水煎服。凡失血过多,血虚眩运,只以芎、归二味煎服。

药方

一方:治头目眩运,大黄、荆芥穗、防风各等分,水煎服,以利为度。

一方:治失血过多,眩运不醒,用芎 、当归酒浸,等分,每服四钱,水煎温服。甚者,加附子。

一方:治诸风目运,用蝉蜕为末,饮下,一钱。

颈项强痛(与伤寒项强条参治)

病机

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项强有痰热客经

丹溪曰:男子项强,不能回顾,动则微痛,诊其脉,强而数实,右手为甚。予作痰热客太阳之经,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红花,服二剂而愈。

药方

(《本事》)木瓜煎 治筋项强不得转移。

宣州木瓜(二个,取盖去穣) 没药(一两) 乳香(一分)上二味纳木瓜中,用盖子合了,竹签钉之,饭上蒸三四次,烂,研成膏子,每服三五钱,地黄酒化下生地黄汁半盏,无灰酒和之,八分一盏,烧暖化膏。有人患此病,日午后发,黄昏时定。予曰:此病必先从足起,经言足十二经络,惟足太阳之筋从足至项。

椒附散 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移。

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为末用)上每服二钱,好川椒廿五粒,用白面填满,水盏半,姜七片,煎七分,去椒入盐通口服。

一人筋痛连及背胛不可转,服诸药不效,予忆《千金方》有肾气攻背强一病,用前方顿瘥。盖肾气上攻不得通,用椒下达以归经,自能安矣。

养神汤 治精神短少不得卧,项筋肿急腹难伸。

黄 (一钱) 人参(三分) 甘草(七分) 白术(三钱) 柴胡 升麻(各四钱) 当归(五分)苍术(五分) 川芎(三分) 半夏(七分) 大麦面(五分) 木香(一分) 黄芩(酒炒,二钱)陈皮(一分) 黄连(五分) 黄柏(三钱)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稍热服。

针灸法

取手足太阳之经。

经云: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项似拔,视虚盛陷下取之。又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

不可以顾,刺手太阳。又云:风颈项痛,刺风府。又云:邪客手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二 立已。

卷之五十四

身体痛

叙论

春甫云:身体痛者,种种不同,风、寒、湿、痰者多。风寒痛,明知得于寒邪,而脉浮紧,湿痰留滞关节,一身尽痛。有风湿相搏,肢体重痛;有阴毒伤寒,身如被杖之痛者;有湿郁而周对作痛;有伤食滞而身作痛;痰滞经络而作块痛;致于骨节酸疼,或寒或热,皆宜随证审其病机,素昔所感寒热虚实而施治之,无不中也。

叙论

凡饮酒之人时作身痛,皆湿郁,或为项肿臂痛,或发热而呕吐痰涎,盖热在上焦,不能清利,日久酝酿生痰,留饮湿邪,郁于项臂之间,不肿则痛,其为痰为饮为涎,三者亦各有别,治有所不同也。湿邪随气上浮于肺,壅嗽发动,痰也;聚于脾经,随气溢口角,流出不禁者,涎也;惟饮生于胃腑,为呕为吐,胃家之病,饮之证也。

脉候

六脉俱紧,为伤寒太阳经表证。脉沉而紧,身痛,为阴毒伤寒。伤寒汗后身痛,脉弦而迟。

脉缓者,乃湿流关节。

治法

周身骨节疼痛,多作湿治。苦是头疼发热而身亦痛,此为伤寒,苦非盛寒时必是伤风证,如此只须发散而身痛自愈。明知饱食或着冷着气,发热身痛者,宜消导之。病后及汗下后而身痛者,此为气血不足也,宜六君子汤加当归、川芎之类,其痛自除。

药方

(丹溪)威灵仙丸 治湿痰风痛,周身不已。

威灵仙(酒炒) 桂枝 羌活(各三钱,以其走骨节) 南星(制) 苍术(泔浸) 黄柏(酒炒各二两)神曲(炒) 川芎(各一两) 防已(下行) 白芷 桃仁(各半两) 红花(钱) 草龙胆(五分,下行去湿)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一百丸。

(仲景)麻黄汤 治伤寒无汗身痛。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太阳脉浮缓,如疟,身痛无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方并见伤寒门。)(《直指》)舒筋散 治风淫血刺,身体疼痛,四肢拘挛。

延胡索(炒) 当归 辣桂(去粗皮。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延胡索能活血理气除风湿。

沉香鳖甲散 治劳倦身痛。

人参 黄 秦艽 熟附子 沉香 木香 柴胡 牛膝 当归(各半两) 桂(一钱) 鳖甲(酒炙去弦,五钱) 全蝎 羌活 半夏(制,三钱)为末,葱姜枣煎汤,下二钱,调服。

(东坡)圣散子 治风寒湿气,遍身疼痛。(见瘴气门)(《拔萃》)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足胫肿痛。(方见脚气门)(《直指》)麒麟竭散 治寒湿搏于经络,以致气血凝位,遍身疼痛。

血竭 沉香 没药 白芍药 当归(各半两) 虎胫骨(酥炙,一两) 麝香(二分)上为末,每服三钱,食前温酒调下。

诸风应效酒方 治一切风寒湿痹,通身疼痛。

人参顺气散 加川芎治身疼通用。

加味五痹汤 治风淫身痛。

左经丸麝香丸(并见风门。)黄 建中汤 加川芎、当归治血刺身疼。(方见湿门。)大半夏汤加陈皮、肉桂 治痰滞身疼。(方见痰饮门。)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 治劳倦身痛。(方见虚损门。)

肩背痛

病机

背痛连腰脊强者,此为太阳经风寒也。经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位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若背胀而痛者,捶打稍愈,痰滞气虚,捶散而行之少愈,宜疏痰散气。若风热乘肺,手太阴肺经气郁甚不行,病则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汗出小便缺欠者,皆风热乘肺也,小便遗失者,皆肺金虚也。

脉候

脉洪而大者,为热为风。脉促上击者,肩背痛。沉而滑者膂痛。左脉弦紧者左臂痛。右边弦紧者右臂痛。

治法

《集成》云:通经络、散风、泻火、补元气,此大法也。风寒背痛及胁痛,当发散之。若只在左在右偏痛一臂者,当分气、血、风、痰、寒、湿之异而施治之,庶无误也。

药方

(《拔萃》)通气防风汤 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者,太阳气郁而不行也,以风药散之。

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通也。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川芎 荆芥(各三分)上咀,水盏半,姜一片、葱一根,煎服。

羌活胜湿汤 治肩背痛如负重,身体沉沉,此寒湿也,加防己、附子各五分。(方见湿门)苍术复煎散 治寒湿合作,脑右痛,恶寒,项筋脊骨强,肩胛胀痛,膝膑痛,无力以行。

苍术 羌活(各一钱) 白术 泽泻 升麻 柴胡 本 黄柏 红花(各五分)先煎苍术汤二盏,次投诸药同煎服取汗。

通气散 治风热束肩背痛。

防风 本 羌活 独活(各八分) 黄芩(酒炒) 黄连(姜汁炒。各一钱)虚加人参。水煎温服。

乌药顺气散 治湿痰气滞臂痛,不能举动。(方见风门。)消饮丸、倍术丸 治酒癖停饮臂痛。(方见饮门。)天仙饮 治痰 臂痛。

片姜黄(一钱半) 天仙藤 羌活 白术 白芷梢(各八分) 半夏(一钱)上咀,水盏半,姜五片,煎服。

消痰茯苓丸 治臂痛不能举手及左右转移,或两臂如人抽拽。

半夏(半两) 白茯苓(一两) 风化朴硝(一分) 枳壳(炒,半两)上为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拘急候

病机

经曰:诸寒收引,皆属肾水。运气曰: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拘急。初之气风湿相搏,民病拘急,筋强,关节不利。

治法

小续命汤、仲景三黄汤是也。

卷之五十五

皮肤候

病机

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人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又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病机

经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又云:肺主皮毛,在脏为肺,在体为皮毛是也。又云:手太阴者,冲气温于皮毛者也,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焦津液去者,则爪枯毛折而死。

病机

经曰:夏脉者,心也。夏脉太过,则病身热肤痛,为浸淫。又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寒热皮肤痛。

又云:少阴司天,火淫所胜,皮肤痛。

病机

经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索泽。又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身无膏泽,治以苦温是也。

皮肤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盖皮滞而不清泽者是也。

药方

生血润肤饮(方见燥门) 治皮肤索泽,枯燥,搔之有白屑。

升麻汤 治皮肤痛,不可以手按。

升麻(五分) 白芷(六分) 干葛 柴胡 玄参(各一钱) 黄连 黄芩 当归 生地黄 麦门冬(各钱半) 甘草(四分)上水二盏,姜三片、葱一寸,煎八分,食远服,取微汗。

泽肤膏 治皮肤枯燥如鱼鳞。

牛骨髓 真酥油(各等分)上二味合炼一处,以净瓷罐贮之,每日空心用三匙,热酒调服。不饮酒者,蜜汤调。

七日肌肤润泽,久服滋阴养血,止嗽,荣筋。

皮风搔痒门(有热有寒有虚有实)

郁热生风作痒者,宜清热、疏风、凉血,子和法妙。经曰:诸痒为虚。肺主气,司布皮毛。肺气不通而痒者,宜防风、参、 、白术之类补之。卫阳腠实闭固,热郁,卫气不和,为之实,宜调气、和血、散郁之剂。

玄参升麻汤 治皮风搔痒不能忍。

玄参 升麻 白芷(各一钱) 蝉蜕 防风 甘草 黄 (各七分)葱一寸,水煎服。

消风散苏州 薄荷叶 蝉蜕(去头足土净。各等分)为末,食远温酒调下二钱。

防风通圣散 治皮风搔痒,服后随吃热羹,得汗为妙。

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卫气不舒,以致搔痒。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各一钱)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防风 白芷 川芎(各五分)加姜枣煎服。

澡洗汤 治一切风疾篷。

干荷叶 本 甘松 白芷 威灵仙 苍耳草 忍冬藤 煨盐每用三两,煎水一桶,去滓,浴数次自愈。

史国公浸酒仙方 治皮风拨痒,日服数次自愈。(方见风门。)诸风应效酒(方见历节风门。)荻港青藤膏 每服酒调三匙,临卧服。

风痹瘾疹门

风气挟热,郁于腠理,无从发散,起于皮肤,不红不肿,惟有颗粒高起而作痒者,痹也。

略有形迹见于皮肤者,瘾疹也。要皆风热之所为,郁不散而成也。或因浴有凑风,汗出脱解而得之者,为挟暑温,久而不退,必亦为疮疹丹毒,自微至着,不可不知。

加味羌活散 治风寒湿热外搏肌肤,发为瘾疹。

羌活 前胡(各一钱) 人参 桔梗 天麻 蝉蜕 薄荷 川芎(各七分) 枳壳 柴胡 茯苓甘草(三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胡麻散 治脾肺风毒郁滞皮肤,或如虫行,结成痹疹,搔痒无时。

胡麻 荆芥穗 苦参 何首乌 成灵仙(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为末,薄荷汤或酒调下三钱,得汗妙。

天麻散 治风热瘾疹。

天麻 川芎 升麻 半夏 防风 细辛 羌活 荆芥穗 蝉蜕 甘草(各等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服。挟寒加桂。挟暑加黄芩、柴胡。挟湿加茯苓、苍术。

大胡麻散 治风热瘾疹搔痒。

胡麻子(二两) 苦参 荆芥 何首乌 威灵仙 防风 石菖蒲 牛蒡子 菊花 蔓荆子白蒺藜 甘草(各七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薄荷汤调下,助以热葱汤出汗。

僵蚕散 治瘾疹。

白僵蚕(直者去嘴炒黄) 为末,姜汤调下一钱。

玄参升麻汤(方见皮风门) 治瘾疹搔痒。

消风散(同上)犀角消毒饮 治大人小儿风郁结,遍身疮疹搔痒,或项下结核,及小兄痘疹已出未出,热毒不解,急可服此。

防风鼠粘子(二钱,炒研) 荆芥(一钱) 甘草(八分) 犀角(磨汁)上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温服。

斑丹火主母门

热邪积久,郁于皮肤,轻则发为小斑,重则发为丹毒。平人发斑,如锦纹,或赤色,大便结,心中烦躁,总为热郁,甚则防风通圣散,轻则解毒防风汤,疏风、清热、凉血,或汗或下,随治可愈。至于伤寒发斑,又非寻常之比,或因下之太早,汗之太迟,有表里俱虚,有温毒热毒,不可汗下,惟可以化斑汤、升麻汤之类;若热毒深入,斑发紫黑,多不可救也。

丹毒则有火邪结炽,挟风而作,由热毒搏于荣血而风乘之,所以赤浮肌肉而为之走注也。

火与血皆主于心。丹毒自内而出,游走于四肢易治,自四肢而走于身,入于心腹者难治,甚则肌肉糜烂,大可畏也,敷之不散,宜用 针砭刺出血,无不愈。

防风通圣散 治实热郁结,发为锦斑。(方见风门。)解毒防风汤 治斑疹痒痛。

防风 地骨皮 黄 芍药 荆芥 枳壳 牛蒡子(各等分)水煎温服。

治阳毒栀子汤 治伤寒壮热,百节痛而发斑。

升麻 栀子仁 黄芩 芍药 石膏 知母 杏仁 柴胡 甘草上水二盏,姜三片、豆豉百粒,煎服。

犀角消毒饮 治风热发斑。(方见瘾疹门)玄参升麻汤 治伤寒吐下后发斑,甚则烦躁。

玄参 升麻(各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一名化斑汤) 治伤寒汗下失期以致发斑,急服此。

人参(一钱) 石膏(三钱) 知母(钱半) 甘草(六分)上水盏半,加粳米一合,煎八分,不拘时服。

消毒饮 治一切赤丹、火丹。

牛蒡子 荆芥(各一钱) 甘草 防风(各六分) 升麻(五分) 犀角(磨,一钱) 麦门冬桔梗(各八分)朴硝(钱半)上水煎服。

蓝叶散 治诸丹赤肿。

白芷 川芎 柴胡 赤芍药 升麻(各五分) 干葛 生地黄 山栀仁 石膏(各八分)甘草 杏仁 知母(各六分) 蓝叶 黄芩 玄参(各一钱)上水煎服。

上青散 治一切丹毒。

蓝青 知母 甘草 杏仁(各六分) 黄芩 升麻(各八分) 柴胡 石膏 寒水石(各一钱)山栀仁 赤芍药 羚羊角(磨。各八分)上水煎服。

易简敷药方

一方:寒水石、石膏、黄柏、甘草为末,芭蕉汁调敷。

一方:大黄、朴硝、土蜂窝为末,水调敷。

一方:伏龙肝(一钱)、豆豉(五分)为末,麻油调敷。

一方:赤豆为末,鸡蛋清调敷。

一方:慎火草捣烂敷,干则易,鲜者佳。(慎火草一名挂壁青,人家多栽于房上,则隔火。)

风癣门

《巢氏病源》云:有干癣、湿癣、白癣、顽癣,诸候皆因风热,邪客于腠理,复值邪气与血气相搏,发为此疾,皮肉瘾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有匡廓,痒痛不一,匡内生虫,搔痒出汁,久久延及遍身,则成顽痹,故为顽癣。

除癣汤防风 白芷 连翘 黄连 柴胡 甘草 蝉蜕 当归 生地黄 赤芍药(各等分)上水二钟,加葱白三寸,煎八分,食远温服,出汗。

除湿散 治一切风癣,状如顽癞。

苦参 何首乌 荆芥穗 蔓荆子 薄荷(各一两) 白芷 天麻 川芎 防风(并生用)乌蛇(酒浸一宿,焙。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三钱,茶酒调下,不拘时。日进三服,五日一治,令汗出,血气宣通,一月肤泽如故。

苦参丸 治遍身搔痒、癣疥疮疡。

苦参(四两) 玄参 黄连 大黄 独活 枳壳 防风(各二两) 黄芩 栀子 菊花(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食后茶酒任下三十丸,日三服。

一扫散 治癣疥。

防风 荆芥 苦参 地骨皮 薄荷(各等分) 甘草(减半)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半饥茶清送下。或为散,蜜水调三钱,不过三五服,净。

八宝散 治一切风癣、干癣、湿癣神效。

水银(七分) 枯矾(三分) 蝎梢(一枚) 大风子(五枚) 胡粉 雄黄 硫黄 槟榔(各五分)上为末,同大风子一处研如泥,再加陈猪油调。要先用羊蹄根和盐醋捶之,擦破,然后以此药搽上,一日一次,不过三次愈。

独圣散 治一切癣疮如钱如豆者,即以此药神效。

斑蝥(二三枚,去翅足浸醋内,用针刺,于灯上烧,存性为末,醋调如妮,以手略爪动搽上药,一时起泡出汗而愈,永不再发。)一方:用好锻石调碱水搽上妙,只一次而愈。

【附】汗斑证

湿热郁于皮肤,久而不散,发而为斑,黑白相杂,遍身花藻,甚者变而为紫白癜风,虽无疾痛害事,不可以不防微而杜渐也。

防风通圣散 治汗斑内外挟热。(方见风门。)玄参升麻汤 治同。(方见斑丹门。)一方:用白茄切段,蘸硫黄、白附子擦之,三次愈。初次变黑,二次、三次则白而愈。

一方:用生姜片蘸信末、陀僧二味擦之良久,小便洗过,用清水洗之,三次愈。

卷之五十六

心痛门

病机

经曰: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胞络也。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则痛止矣。重感于寒则痛久矣。

《针经》曰: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根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心中急痛。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脉经》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其脉弦,此心脏伤所致也。

病机

《病机机要》曰:诸心痛者,皆少阴厥阴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有火实心中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则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可利之,利后以本汤去其余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旦发夕死,急当救之。是知久病无热,暴病非寒也。此寒热厥痛,与夫大实心痛者治法已详。又有久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故钱氏心虚者炒盐补之,《图经》《衍义》中牡蛎治心痛,则蛎粉与盐实得之矣。

病机

陈无择云:十二经络各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手心主痛彻背,心烦掌中热,咽干目黄赤胁满。足太阴心痛,肚腹胀满,涩涩然大便不利,膈闭咽塞。手太阴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遗矢无度,胸满烦心。足少阴心痛,烦剧面黑,心悬若饥,胸满,腰脊痛引背 。诸经心痛,心与背相引,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府心痛,难以俯仰,小腹上冲,卒不知人,呕吐泄泻。此皆诸经诸俞诸府涉邪所致,病属外因。

五脏内动,沮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膻中。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与厥阴心胞络之经同一机也,每每云心痛皆是此经之病,世人鲜有言之者。又中脘气与血搏为疼痛,此为胃脘痛。肝心痛者,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脾心痛者,如针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肺心痛者,若从心间起动,作痛益甚,色则不变。肾心痛者,与背相引,善 ,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胃心痛者,腹胀满,不下食,食则不消。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属内因。

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积,变乱肠胃,发为疼痛。或饮啖生冷果实,中冷不能消散,结而为积,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及其脏寒生蛔致心痛者。所谓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者。除风热寒属外所因,余皆不内外因。又妇人恶血入心脾经,发作疼痛,尤甚于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击尸疰,使人心痛,亦属不内外因。

病机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也,虽日数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方吃物。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

杨仁斋曰:紫之夺朱,相去一间耳,而毫厘疑似,实霄壤焉。夫心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听命者也。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火所犯,则其痛彻背,胁胀胸烦咽干,两目赤黄,手足俱青至节,朝发而暮殂矣。然心之胞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或阳虚阴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脏之邪亦有客乘于心者。是则心之别脉受焉尔,真心之痛岂容比之如是乎?

脉候

《脉经》曰:脉短而数者心痛。涩则心痛。脉阴弦为心痛。心脉微急为痛。心脉微大为心痹引背。痛甚者脉必伏。心痛脉俘大弦长者死。沉细而迟者生。

治法

凡心痛,明知身受寒气,口伤寒物,于初得之时宜用温散或温利之药,如豆蔻丸之类。

稍久则成郁热,《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久病郁热者,欲行温散,宁无助火为病乎?由是古方多以山栀为主,加热药为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气复而愈矣。用山栀十五枚去皮炒浓煎,佐以姜汁,令辣服之,或加川芎一钱,或以二陈加川芎、苍术,倍山栀煎服,甚者加干姜。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散之,或以桔梗、韭汁开提之,重者加石 。

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而痛者,宜桃仁承气汤下之,或玄胡索一两半,桂、滑石、红花、面各半两,桃仁三十枚,蒸饼丸服。有劳役太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或寒邪乘虚而客,或久不散郁而生热,或素有热,虚热相搏结于胃口而痛,或食积痰,或乘气而食相郁不散,停结胃口而痛也。

治法

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有痛后便能食,时作时止者是也。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向下难治。先用肉汁及蜜吃下,引虫头向上,然后用打虫药苦楝根、锡灰之类治之。(或痛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缓口吐清水,目无光彩者,虫痛也。取虫九、安虫散并见虫门。)心膈大痛,攻走胸背发厥,诸药不纳者,就吐中以鹅翎探吐之,出积痰碗许而痛立止。凡用纯寒热之药,必以甘草缓其寒热之势。凡心痛用栀子并劫药,止之后又发者,前药必不效,以玄明粉一服立止。气实者用牡蛎粉一二钱酒下,客寒犯胃者,白术附子汤。

温饮响声而痛者,小胃丹下之。食积急痛者,备急丸。

药方

(《济生》)加味七气汤 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为病,发则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或外感风寒湿气作痛,亦宜服之。

半夏(制,钱半) 桂心 玄胡索(炒去皮。各一钱二分) 人参 乳香 甘草(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痛。

五灵脂(炒去石) 玄胡索(炒) 莪术(炮) 当归(酒洗) 良姜(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热醋汤调下无时。

七气汤 治七情之气郁结,心腹痛不可忍。(方见气门。)玄胡索散 治卒心痛久不愈者。

玄胡索(一两) 甘草(炙,二钱)上水二盏煎一盏服。如吐逆者,分作三五次服。

胜金散 治卒心痛。

桂枝 玄胡索(炒) 五灵脂 当归(各半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陈皮汤送下。

(《良方》)铁刷散 治心脾积痛,妇人血气刺痛,久病恶心,肠滑泄泻。

良姜(炒,二两) 茴香(七钱,炒) 苍术(制) 甘草(炙。各二两八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盐汤调下。

(《局方》)沉香降气汤 治阴阳不和,心腹刺痛。(方见气门。)(《局方》)苏合香丸 治卒心痛,用生姜陈皮汤调下。(方见中风门。)(《家秘》)祛痛散 治诸般心气痛,或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小肠,吊疝及妇人血气刺痛,立有神效。

青皮 五灵脂(去石) 川楝子 穿山甲(各二钱) 良姜(香油炒) 玄胡索 没药(各一钱半) 沉香(一钱) 大茴香(二钱) 槟榔(钱半)木香(一钱二分) 砂仁(少许)上咀,用木鳖子去壳一钱二分,同前药炒令香焦燥,去木鳖不用,共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盐一星,用酒或滚水送下。此方屡用无不应验,故附于后。

(《直指》)落盏汤 治急心痛。

陈皮 香附子 良姜 吴茱萸 石菖蒲(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煎熟。先以香油三五点在盏内,将药淋下服。

药方

桂枝四七汤 治风冷寒邪客搏,心腹作痛。

桂枝 白芍药 半夏(制。各一两) 白茯苓 浓朴 枳壳 甘草(各半两。炙) 人参紫苏(各一钱)上咀,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二枚煎,食前服。

大沉香丸 治冷气攻冲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 干姜(炮) 姜黄 辣桂 檀香(各二两) 白豆蔻仁(一两) 白芷 甘草(炙)甘松(洗焙) 天台乌药(各四两) 香附(半斤,炒)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姜汤嚼下,或姜煎服。

姜桂饮 治心腹刺痛。

良姜 辣桂(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米饮调下。

却痛散 治心气冷痛不可忍。

五灵脂(净炒) 蒲黄(各一钱) 肉桂 石菖蒲 当归 木香 胡椒(各钱半) 川乌(炮,二钱)上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入盐、米醋少许,食前服。

术附汤 治寒厥心痛,手足逆冷,通身冷汗,脉微气弱。

白术(九钱) 附子(四钱半) 甘草(炙,钱半)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二片煎,食前服。

神捷丸 治急心痛不可忍,浑身手足厥冷,呕吐冷沫。

吴茱萸(汤泡) 干姜(炮) 肉桂(去皮) 蓬术(煨) 附子(炮去皮脐)川芎(各等分)上为细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醋汤送下。

二胡散 治冷气心痛,及疝气心腹痛。

玄胡索 胡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服。

四制良姜丸 治冷气心痛。

良姜(四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陈壁土同炒黄去土,一分用斑蝥三十四个同炒黄去斑描,一分用巴豆三十四个去壳同炒黄去豆,一分用陈仓米四协议炒黄去米。)吴茱萸(一两,拣净酒浸一宿。)上将吴茱萸同制良姜再炒,碾为细末,用浸茱萸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更看病患腹中冷热加减,空心姜汤下。

蜜附汤 治冒涉风邪,入腹拘急疼痛,或吐或泻,状如霍乱。

附子(一个,去皮脐切作片,以蜜炙令熟,以附黄色为度,以汤洗去蜜,切片)桂心 芍药(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食前温服。

药方

金铃子散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

金铃子肉 玄胡索(各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白汤亦可。

灵脂酒 治热气乘心作痛。

五灵脂(去石) 玄胡索 没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连茱丸 治热乘心痛。

黄连(炒) 山栀(炒) 滑石 吴茱萸(泡。各五钱) 荔枝核(烧存性,三钱)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山栀丸 治前证。

山栀子仁(炒黄色) 为末,三汤调粥糊丸,挟加草豆蔻仁,炊饼丸服。

白术半夏丸 治气血痰热心痛。

白术(半两) 半夏 砂仁 白芍药 当归(各三钱) 桃仁 黄连 神曲(炒) 陈皮(各一钱)吴茱萸(钱半) 僵蚕 人参 甘草(各一钱)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白术白芍药丸 治同前。

白术(三钱半) 白芍药 陈皮 当归尾(各二钱半) 人参 黄连(炒,钱半) 吴茱萸(五分)为末,如前法服。

山栀香附丸 治气实心痛。

山栀子(炒焦,六钱) 香附子(一钱) 吴茱萸(汤泡,一钱)上为末,蒸饼丸,小豆大。生地黄、姜煎汤送下五十丸。

药方

芜荑散 治大人小儿虫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则虫心痛也。宜速疗之。

芜荑 雷丸(各半两) 干漆(捶碎炒烟尽,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调服不拘时。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五分。

(《御药》)妙应丸 治九种心痛,积年 瘕癖块,或大或小,或因伤寒疼痛,发作无时,或心坚结,上冲胸痞,气攻两胁,呕逆苦水,或喉痒烦闷,吐蛇虫。

京三棱 石三棱 鸡爪三棱 青皮 浓朴 砂(另研) 肉豆蔻 白豆蔻 槟榔(各一两)木香 干漆(炒。各六钱) 巴豆霜(研,五钱)上除巴霜、 砂外,同为细末,入霜 研匀。以原浸药醋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丸,食后醋汤下。

煮黄丸 治大实心痛、心胸高起,按之愈痛。

雄黄(研,半两) 巴豆(去皮油研,半两)上入白面二两研匀,水丸,梧桐子大。浆水煮十二丸,熟漉起,入冷浆水内令沉,每一时用浸药冷浆下一丸,日尽十二丸。如得利,不可再进,宜服 本汤。

本汤 去余邪,治大实心痛,服煮黄丸后用此。

本(半两) 苍术(米泔水浸炒,一两)为咀,分二帖水煎服。

雷丸鹤虱散 治心痛三十年不瘥,每月上旬日服,杀虫效。

雷丸 鹤虱 贯众 野狼牙 桂心 当归 槟榔(各八分)上为末,空心煮蜜水半鸡子许,服方寸匕,日二服。若重不过三服瘥。忌生葱、生冷油腻、猪、鱼、小豆、大蒜等物。

药方

(丹溪)玄桂丸 治死血留胃脘,当心作痛。

玄胡索(两半) 滑石 红花 官桂 红曲(各半两) 桃仁(三十粒)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立应散 治妇人血刺心痛。

玄胡索(一两,炒)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服,米饮亦可。

药方

《外台》方:治卒心痛,干姜为末,米饮调服一钱。

一方:用明矾、石榴皮末各五分,白汤调下,不拘时。

《圣惠方》:治心痛一时无药,用伏龙肝(即灶心土)为末,每服一钱。冷痛酒调,热痛水调服。

又方:用东引桃枝锉一捣,酒一升煎半升顿服。

治诸般心痛:用玄胡索、草果、五灵脂、没药等分为末,酒调服方寸匕,不拘时。

《肘后方》:治心痛,嫩槐枝一握锉,水二盏煎一盏,分二次热服。

又方:用枯矾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有虫者次用苦参一撮,以无灰酒煎服。

《千金方》:治心痛用桃仁七枚去皮尖,生为末,水调服。

又方:用槟榔二两、陈皮二两为末,空心蜜汤调服方寸匕。

又方:治卒心痛,用麋角截破炙黄为末,酒调服。

又方:用菖蒲三寸切煎汤,擂胡椒末七粒,服之立止。

又方:治心痛诸药不效,用萱草根一寸,磨醋一杯,温服止。

《传信方》:虫咬心痛,用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煎一升,去渣顿服,若有虫当吐出。

又方:治前证,用香油盐调,热服一盏。

一方:用楝根皮煎浓汤一盏服。

一方:治心痛,用干鸡屎炒焦为末,又入干姜片同炒,将焦研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

一方:治虫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用 蓄十斤、水一石,煎去渣,再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重者再服,须通宿勿食。

《兵部手集》方 治久心痛十年五年者,随手效,小蒜用酽醋煮顿服,此后再不发。

脾痛候

病机

大抵人病胸膈心腹疼痛,动辄饮食劳倦所伤,则脾气为之郁滞,或犯寒暑湿热及食积痰气,脾受之而作心痛,此脾痛也,非心也。心痛门具九种之痛,从可审矣。凡脾家作痛,每每停聚不散,或满或胀,或不思食,膈间水声,食物相触则作疼痛。其有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呕吐清水、面白无常者,虫痛也。虽云知其脾家作痛,亦当察其所伤之殊而分治之。痛止之后尤当调养脾胃正气,节慎起居饮食,不使复伤,可谓标本兼该而不遗矣。《直指》云:疗病如瀚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浆饰,斯言得之矣。

治法

脾虚积黄而痛,胃苓汤;胃虚感冷而痛,理中汤。内伤发热不食,胃口作痛,补中益气加草豆蔻,热痛加栀子、肥子。心脾中脘当心痛,或痞气不食,用草蔻炒三棱、白术各一两、白豆蔻仁、桂枝、小草远志、莪术、丁香、木香、藿香、炊饼丸,梧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实痛者,手不可近,六脉沉细甚,有汗,大承气加桂;强壮痛甚者,加桃仁、附子。小腹虚作痛,小建中汤。寒热呕吐而痛,脉沉弦大,柴胡汤。脾胃不和而痛,大安丸。冬寒停饮,桂黄散。咳逆上气,痰饮心痛,海蛤粉 、栝蒌仁蒂等分,研细和匀,米面糊为丸服。丹溪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栀、生姜汁煎辣汤调服为佳。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气聚下焦,用草蔻丸,多治气馁弱人心脾痛妙。

药方

调痛散 治脾痛气膈。

木香 丁香 檀香 大香附 天台乌药 莪术 辣桂 片姜黄 白生姜 白豆蔻仁 砂仁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二钱半,紫苏四叶煎汤服。

(东垣)草豆蔻丸 治客寒侵犯心脾作痛宜此,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一钱四分) 益智 橘皮 僵蚕 人参 黄 吴茶萸(泡。各八分)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 当归 青皮(各六分) 神曲 姜黄(四分) 泽泻(一钱,小便数者减一半) 桃仁(七个,去皮尖另研) 麦芽(炒,钱半) 柴胡(四分,详胁下加减) 半夏(制)上除桃仁另研,余为末,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食远旋斟酌多少用之。

(《和剂》)抽刀散 治脾胃积冷,中满疼痛。

川白姜(五两,咀入巴豆肉一钱同炒,至巴黑去巴) 石菖蒲(五两半) 糯米(六两一分,炒黄色) 良姜(五两,咀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黑去斑蝥)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

良姜拈痛汤 治脾疼甚妙。

良姜(切大片先用吴茱萸慢火炒,少顷次入东壁日晒土须不着者同炒,次以好米醋同炒至茱萸黑色为度)上为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空心服。

桂花散 治脾积气痛。

香附(五两,炒去毛) 莪术(醋煮焙干) 良姜 甘草(炙。各三两) 桂花(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一点,食前沸汤调热服。

沉香降气汤 治食积脾痛。(方见气门。)姜桂饮 治风冷入脾作痛。(方见心痛门。)二物汤 治脾痛。

鸡心槟榔 良姜(等分)上咀,每服三钱,入水盏半、陈米百粒煎服。

(《济生》)烧脾散 治饮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炮) 浓朴 草果 砂仁 甘草(炙) 神曲 麦芽 陈皮 良姜(炮。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热盐汤点服不拘时。

(《和剂》)蟠葱散、千金五套丸、丁香半夏丸 并治脾气虚寒而痛。(以上方见气门及痰饮门)(《良方》)游山方 治心脾痛,此药极奇。叶石林游山,见一小寺颇整洁,师徒亦从。

问僧所以仰给者,答云:素无田产,亦不苦求于人,只货数药,以赡其间,脾疼药最流布。有诗云:草果玄胡索,灵脂并没药。酒调一二钱,一似手拈却。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温酒调下。(出《百一选方》)(《选方》)姜橘丸 治中酒恶心,心脾痛,呕逆。

生姜(一斤,青盐一两淹一宿) 青皮 砂仁 木香(各三分) 莪术(一两) 甘草(炙)陈皮(两半)上为末,炼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盐汤下。

钱观文方 治心脾痛。

当归(四两) 白术(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

参术散 治虚弱人脾疼。

人参 白术 干姜 白豆蔻 砂仁 丁香 陈皮 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调炒过真蛤粉一钱并服。

神效散 治远年近日一切脾疼,或寒引入背膂最效。

木香 青皮 陈皮 枳壳 麦芽(炒) 神曲(炒) 三棱(煨) 莪术(炮) 芍药 甘草 白芷官桂 玄胡索 破故纸(各一钱) 荜澄茄 丁香(各四分)上作二剂,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空心临卧各服。

小降气汤 脾气痛多有伤损而成者,每因失饥,遽成过饱,胃弱并难克化。其候心腹胀,心下痞塞,吐酸水不能食,胁背皆痛。治当先服小降气汤,后消积,次定痛。

紫苏梗 乌药 陈皮 白芍药(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上咀,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丁香止痛散 治心脾痛不可忍。

丁香(半两) 良姜(五两) 茴香(炒) 甘草(各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

水甲散 治心脾痛效。

田螺壳(溪间者亦可用)上用松柴薄片层层叠上火烧之,取壳灰为细末,入调气散、乌沉汤、宽中散、茴香汤之类调服。食远甚效。(方见气门。)诃子散 治心腹冷痛一服即效,又治九种痛、霍乱、吐利。

诃子(煨去核) 炙甘草 浓朴(制) 干姜(煨) 草果 陈皮 良姜 茯苓 神曲(炒)麦芽(炒。各一钱)上咀,分二服,每服水盏半入盐少许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方

《经验方》:治脾元气弱发渴,痛不可忍,用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十茎煨热,以酒浸温分三服。

《千金方》:治心脾痛,用高良姜,咀,微炒捣为末,米饮调下一钱,效。

《圣惠方》:治因食冰水过多,或饮冷浆积于胃,以致脾痛者。胡椒二十五粒,浆水浸一宿,取出用盐汤下,其病则脱,永不再发也。

药方

腹胀脾疼怎抵当,椒姜之外有丁香。三般等分罗为末,调入白盐与白汤。

水磨乌药治脾疼,每服须教一盏浓。一片陈皮一苏叶,再煎温服有神功。

心与脾疼有妙方,良姜切碎等槟榔。两般同炒研为末,米饮同调服亦良。

胃脘痛

(俗呼心痛,与心痛门参看。)

病机论

《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膈噎不通,饮食不下。盖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夫胃为脾之腑,阳先于阴,故脏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致于胁下如刀 之痛,已连及于脏矣,古方名为脾痛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俗呼为心痛者,未达此义耳。虽曰运气之胜复,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酷饮热酒煎爆复食生冷,朝餐暮损,日积月深,白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液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膈噎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遽,良可痛哉!

脉候

《脉经》曰:阳数阴弦,则胸痹而痛,责其虚也。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弦故也。胸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知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

治法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须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气,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利药。若病久而成郁矣,郁则成热,惟《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又云:中宫有食积瘀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攻尽,虽日数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则吃物,病必复作而难治也,须是愈后再服数剂,渐而少食,方获全安。

治法

治胃脘当心而痛及头痛、背胀痛之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微汗发散之,或以韭汁开提之,重者加石 。

心膈大痛攻走背胁,发厥呕吐,诸药不效者,就吐中以鹅翎探之,出痰积碗许而痛即止。

脉实坚,大便或痛,甚而脉伏,皆可以感应丸、化滞丸之类下之。平日好食热物,以致死血流于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气之类下之。用温热发散药,又用山栀等药,止后复作,只用玄明粉一钱,白汤调下效。无药处以盐置刀头上烧红淬入水中,乘热饮丸,吐痰立愈。(此法治绞肠痧病,大病几死者神效。)凡胃脘痛,始用攻击涤荡疏散之剂,愈而复作,再三用之,随止随作,或渐甚而脉浮大者,此为虚候。当量其邪正虚实多寡,正气虚多则多用养正之药,而少佐以除邪;或正气不甚虚,当攻养平半用之可也。又有纯用养正之药,脾气已得营运而郁痛遂止。

药方

(东垣)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食湿面,结于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满,不思饮食,常常痞气不安。

木香 白檀香 藿香 陈皮 大腹子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二分) 砂仁 人参 青皮槟榔 甘草(炙) 姜黄 白术(各四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不拘时温服。

(《三因》)仓卒散 治气自腰腹间空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栀子(大者,四十九枚,连壳打碎炒焦)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上为粗末,每服二钱,煎八分温服。

(丹溪)连附六一汤 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也。

黄连(六钱) 附子(去皮脐,一钱)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热服(东垣)麻黄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

麻黄(一钱) 草豆蔻(一钱) 木香 青皮 红花 浓朴(制。各二钱) 苏木(三分) 荜澄茄(四分) 升麻 半夏(制) 陈皮 砂仁 黄 白术 麦芽 柴胡 甘草(炙) 吴茱萸当归身(各五分) 益智仁(六分)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细嚼汤送下尤妙。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痛、气痛,或因湿热郁结、气滞等痛并效。(方见脾痛门。)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应桴。

若湿痰郁结成痛者服之多效。苦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当用此,但宜以凉药监制,如芩、连、栀子之属,其功尤效。或用东垣草豆蔻丸,寒热心痛俱获其功。但因热者不可多服,多服恐有积温成热之患耳。若久病郁热已胶固者,断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苦有流饮清痰作痛,胸中漉漉有声,及手足攻痛,或腰膝脊胁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渐渐服之,能彻去病根即止。

(丹溪)白螺丸 治痰积。

白螺蛳壳( ) 滑石 苍术 栀子仁 香附子(童便浸) 南星(制) 枳壳(炒黄色)青皮 木香 半夏(制) 砂仁(各半两)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炊饼,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

玄胡索丸 治胃脘死血作痛。(方见痹痛门。)(河间)金铃子散 治热厥心痛。

金铃子 玄胡索(各一两)为末,温酒调下二钱,白水下亦可。

(河间)神圣代针散 治心腹胃脘刺痛。

乳香 没药 当归 白芷 川芎(各半两) 青(一两,去足炒)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病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细细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肠气搐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癖、血运、血刺痛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但是一切因血之痛,服之神效。

(《活人》)术附汤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方见心脾痛门。)

治案

一男子三十,胃脘作痛久矣。黄瘦食少,而胸中常常如食饱。与加味枳术丸,服之不效。

日渐大痛叫号,声闻四邻,欲自尽。与桃仁承气汤作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腕许,困倦不能言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渐渐调理病全安。

松野匡掌科夫人年三十余岁,病胃脘连胸胁痛,日轻夜甚,两寸关脉弦滑且有力。其始请医,咸以积滞凝寒,用发散及攻下剂皆不效。继用铁刷散、四磨饮等方,并莫应,及用汤水皆吐而不纳,经月不食痛益甚。予谓其证为痰郁明矣。但痛久弱甚,不敢行吐法奈何?偶一医谓五灵脂、没药素用有效,众皆哂之。此药前用之多矣,予谓再用之亦无妨,何哂之有?彼用酒调,病者到口便吐,随吐绿痰两碗许,痛即止,遂纳饮食。此盖痰在膈上,攻下之不去,必得吐法而后愈。

经曰:有故无殒,此之谓欤?

卷之五十七

腹痛门

病机叙论

黄帝间曰:予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正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明者。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如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效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泻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脉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在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云云,见背痛门。)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气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病机叙论

成无己云: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中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东垣曰:腹中诸痛皆因劳役过甚,咳食失节,中气不足,寒气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言得炅则止。炅者以热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脏位有高下,治之者宜分之。

病机叙论

《原病式》曰: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故丹溪云:积热死血、食积湿痰皆能作腹痛,宜于各类求治之。戴氏曰:绵绵腹痛而无增减者,寒也。时作时止者,热也。痛有常处不走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食积也。大抵痛而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热汤则暂止者,痰也。痛定则能食,时作时止,或肚大、青筋肿聚,往来无有休止,涎出呕吐清水者,虫也。

病机叙论

成无己云: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是以胀满而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证。

脉候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腹中刺痛。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小腹痛,有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大而疾者死。伤寒,脉阳涩阴微,腹中急痛,里有虚寒。

治法

《此事难知》云: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 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者,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若腹痛杂病,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寒、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

治法

丹溪曰:腹痛脉弦者多属食积,宜温散之,如煨干姜、炒苍术、川芎、白芷、茱萸、香附之类是也,不可峻用利药攻下之。盖食得寒则凝,热则化,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无不愈者。

凡痛必用温散,以其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也。脉滑者是痰,痰因气滞,宜导痰解郁,二陈汤加台芎、苍术、香附之类是也。

治法

腹痛以手按之而痛甚者,手不可近者,皆实也,宜大黄、芒硝之类下之。瘦黑人是实热,宜下之。跌扑损伤而痛,是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当归、红花、苏木下之。腹大痛,脉沉细实,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下之。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壮实与初病之人元气未虚,宜下之。虚人与久病者,宜升之、消散之。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苍术汤以治之。川芎、苍术、白芷、香附子、茯苓、滑石、姜,水煎服。小腹因寒而痛,宜用桂、吴茱萸,甚者附子汤。因寒气而作腹痛者,小建中汤加官桂、干姜、台芎、苍术、白芷。或小腹实痛,用青皮以行其气。因热而痛者,二陈汤加黄 、黄连、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之。若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腹中鸣声,乃火击动其水也,盖水欲下,火欲上,相触而然,用二陈汤加栀子、芩、连之属。腹痛宜分三阴部分而治,中脘太阴,脐腹少阴,小腹厥阴也。肥白人腹痛多是气虚湿痰,宜半夏、人参、二术。芍药止治血虚腹痛,余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敛而别无温散之功。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死。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唇青厥逆,死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名干霍乱之候也,宜急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者,保和丸、枳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之要也。

治案

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秋水凉,半夜忽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刃责责然。与大承气汤加桂二服,微利痛止。仍连日于酉时复痛,每与前药得微利痛暂止。又以前药加桃仁,下紫黑血数升。根据时腹痛,脉虽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于前药加附子,下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又伤食,酉时复痛在脐腹间,脉和,与小建中汤一服愈。

一少年自小面微黄,夏间腹大痛,或与小建中汤加丁香不效。加呕吐清汁,又与丁沉透膈汤一帖,不食困卧,痛无休止不可按,又与阿魏丸一粒,夜熟不寐,左脉沉弦而数,关尤甚,上右滑数实。与大柴胡加甘草四帖下之,痛呕虽减,食未进,以小柴胡去参、苓加芍药、陈皮、黄连、生甘草二十帖,安。

一妇人腹常痛隐隐,常烧砖瓦之物熨之,面胸畏火气,六脉和,皆微弦,苫夜不寐一年久。

众人作心病治,遂觉气自下冲上,形不瘦。予谓肝受病,与防风通圣散吐之,时寒,加桂入姜汁调之,日三四次。夏稍热,与当归龙胆丸间枳术丸服一月愈。

一人中脘作痛,食已,口吐血,紫霜色,二关脉涩,乃血病也。因跌仆而致。以推陈致新之剂,吐出血片碗许而安。

药方

(东垣)草豆蔻汤 治脐腹虚寒疼痛。

泽泻(一钱)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制) 枳实(麸炒) 草豆蔻 黄 益智仁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陈皮(各六分) 川归 茯苓(各七分)上咀,水煎服。

(仲景)桂枝加芍药汤 治腹满时痛,脉弱。理中汤治霍乱头痛,身寒腹痛。小建中汤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真武汤治腹痛下利、四肢沉重。四逆汤治伤寒下利腹痛,四肢逆冷。霹雳散治腹痛脉欲绝。当归四逆汤治伤寒小腹急痛。(以上方并见伤寒门。)桃花汤 治腹痛、下利脓血、小便不利。

赤石脂(一两,咀) 干姜(一钱) 粳米(一合)水煎食前服。

(东垣)浓朴温中汤 治胃虚腹满疼痛。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干姜(三分半)上咀,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热服。

益胃散 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腹痛不止。

人参 浓朴 甘草 白豆蔻 姜黄 干姜 砂仁 泽泻(各二分) 益智(六分) 陈皮(七分)黄(七分)上咀,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热服。

酒煮当归丸 治小腹寒痛,及妇人白带 疝、大寒等证。

茴香(半两) 黑附子(炮) 良姜(各七钱) 当归(一两)上咀,好无灰酒一升半煮,酒尽焙干,入后项药:甘草(炙) 苦楝(生用) 丁香(各半两) 木香 升麻(各一钱) 柴胡(二钱) 炒黄盐全蝎(各三钱) 玄胡索(四钱)上与前四味同为细末,酒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汤下。忌油腻冷物酒面。

药方

芍药甘草汤 治四时腹痛。

白芍药 炙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元戎》云:腹痛脉弦伤气用本药。脉洪伤金,加黄芩;脉缓伤水,加桂枝;脉迟伤火,加干姜;腻涩伤血,加当归。

加减小柴胡汤 治寒热脉弦,腹中痛。

本方去黄芩加芍药。

黄芩芍药汤 治腹痛,脉洪大。

黄芩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水加姜煎服。

黄连汤 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 人参(各二钱) 半夏(半合)上咀,水盏、枣二枚煎服。

(《元戎》)四物苦楝汤 治脐下虚冷,腹痛。

四物汤(二两) 玄胡索 苦楝(各半两)咀水煎服。

药方

(仲景)桂枝加大黄汤 治腹满时痛,烦躁。

桂枝 生姜(各三钱) 芍药(六钱) 大黄(一钱) 甘草(二钱)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承气汤 小胃丹(并见寒门)

药方

内关(二穴,在掌后横纹三指是穴,灸三壮。) 中脘(一穴)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小腹痛欲死者,灸之生。)

药方

《子母秘录》:治腹痛,白砂糖一两,以酒三升煮服,不过再服即愈。

《图经》云:心腹冷气掬痛者,以菖蒲二寸捶碎,吴萸煎汤热饮之。

《古今录验》范汪方:治胸腹痹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小草丹小甘草、桂心、蜀椒(去汗)、干姜、细辛(各三两)、附子(三分炮),六物各捣为末和匀,蜜丸弹子大。先食米汁下,日三丸,以不痛为度。忌油腻生冷。

《道藏经》:治卒腹痛,舌上写风字,又纸上写蜈蚣,二字相交吞之。

又方:用食盐炒一大把,热水送下。多饮取吐即瘥。

又方:治心腹胀痛、短气欲绝或已绝,以栀子十四枚、豆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三合,绞去渣,纳栀子更煎取八合,又绞去渣,服半升而愈。不愈者尽服。

盂诜方:治脐下绞痛,木瓜一二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打碎,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即瘥。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官桂三两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八合,去渣顿服。无桂用姜亦可。

《食疗》云:治五脏冷痛心腹痛,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热酒服。

胁痛门

病机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两胁痛引少腹、善怒,何谓?夫肝厥阴经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

刺热篇云:肝热亦令胁痛,手足燥,不得安卧。

咳论云:肝咳之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脚下满。脾咳亦能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 亦胁也。

与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引少腹而痛。以岁运论之,岁木太过,金反胜之则胁痛。岁火太过,水反胜之,胸中痛,胁支满痛。岁金太过,病两胁下小腹痛。木胜金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少腹。

六元正纪曰:木郁之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 胁,咽膈不通,饮食不下。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在泉,心胁痛不能反侧。

缪刺篇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痛。

标本论曰:心病先心痛一日,咳,传肺,三日肺传肝,胁支痛而满。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痛也。

病机

仲景论,伤寒三日少阳经,耳聋胁痛,此是肝胆二经之病也,治以小柴胡汤。

病机

肝位于左,以藏血也,肝血蓄于左胁,作块而痛者,为肝积,名肥气。肺位于右,以行气也。肺气郁于右胁,痞硬而痛,咳喘为肺积,名曰息贲也。而脾所系于右,其经湿胜,故痰饮流注右胁,右胁痛者悉是痰气。丹溪云:有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病机

两胁俱痛,当分内外之因。内因七情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者,或痰积流注,气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两胁作痛,此外因也。

脉候

《内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泽,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若软而散,其色泽者,当病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溢入于肌肤肠外也。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小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腰背痛,足为逆寒,时癃,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时,有坠堕。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双弦者,两手俱弦也。胁痛脉沉涩是郁。细紧或弦者怒气。弦涩者顺,洪大者逆。脉弦而急,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不死。)

治法

丹溪云:治胁痛要分人之肥瘦强弱。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柴胡、黄芩退热,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之类行之。

肝火盛木气实而胁痛者,或因怒气太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甚,火盛则肝急矣。经云: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抚芎、苍术或小柴胡汤之属。

痰积流注厥阴之经,亦使胁下痛,病则咳急引胁痛,有郁而兼痰者,宜用二陈汤加南星、半夏、苍术、川芎、香附之属开郁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胁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

肝火盛者,用当归龙荟丸、泻青丸,皆要药。

死血、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其病则自汗,按之益痛甚,宜破血行气,以桃仁不去尖、红花、川芎、香附、玄胡索、青皮及复元活血、当归导滞等药。

气弱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以劳役怒气得之,宜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或加官桂。

破滞气须用青皮,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多怒、胁下有积滞者并气实者因宜。若经病久人虚、二经不足者,皆当用补药中少加青皮可也。

右胁痛多属脾经气滞而致,痰饮流注不行,久则成着,名曰痞气,必以二陈汤加辛散之药,吴茱萸、白豆蔻之属。甚者可用广术溃坚汤,间服补中益气汤,庶得两全而无伤也。

左胁痛以柴胡为君,加佐使川芎、青皮、龙胆草之类,当归龙荟丸亦可用。血积者加血药。

两胁走痛者用控涎丹,以其有芥菜子之功也。

发寒热胁下痛,似觉有积块,必是饮食过伤劳力所致,宜用龙荟丸。痛不得舒伸者,亦宜龙荟丸蜜丸服。

胁下有食积一条杠者起,用吴茱萸、炒黄连。

凡胁痛偏于左者,皆肝经积滞,或中风寒,或肝胆实火,宜详虚实而治之。右偏痛者,皆属脾肺,为食积,为痰饮兼咳而有痰是也。若胁下鸣而有水声者,饮也。咳而先面腥臭气,肺伤也。内支满,目眩,前后血下,肝血也。此年少人醉以入房,肝伤气竭,皆致胁病如是也。

药方

(仲景)小柴胡汤 治伤寒少阳经胸胁痛及耳聋。(方见伤寒门。)(河间)分气紫苏饮 治腹胁疼痛,气促喘息。

紫苏叶 桔梗 桑白皮(蜜炙) 草果仁 陈皮 大腹皮(酒洗) 茯苓 甘草(各三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白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温服。

(河间)葛根汤 治胁下疼痛不可忍。

桂枝 川芎 细辛 葛根 防风(各八分) 芍药 枳壳 麻黄 人参 甘草(炙。各四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温服。

枳壳煮散 治悲哀烦恼有伤肝气,致两胁骨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股胁挛痛,四肢不举。

大治胁痛。

防风 川芎 细辛 枳壳(炒) 桔梗(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葛根(八分)上咀,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方

(河间)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大盛之要药。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连 大黄(酒蒸)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半两,另研)上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一方加柴胡、青皮。

(丹溪)左金丸 泻肝火,行湿,为热甚之反佐。

黄连(六钱) 吴茱萸(一钱)上为末,汤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滚姜汤下。不用茱萸,名柳青丸。

大柴胡汤 治胁痛,口燥渴饮水,痛不可忍宜此。(方见伤寒门。)十枣汤 治病肝气实者可用,甚效。(方见痰门。)木通散 治男妇胁肋苦痛。

木通 青皮 川楝子(取肉,一两,用巴豆去壳半两同炒黄,去巴不用) 萝卜子(炒)莪术 木香 滑石(各半两)上为细末,葱白汤调食。每服三钱,煎服即愈,甚者不过三服。

枳壳散 治胁痛如有物插。

枳壳(炒,二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上为末,每服三钱,食远葱白汤调服。

(东垣)枳芎散 治左胁肋刺痛不可忍。

枳实(炒) 川芎(各六钱) 甘草(炙,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温服。或为末酒调服。

(东垣)异香散 治腹胁痞闷。

莪术 三棱 益智仁 甘草(各钱) 青皮 陈皮(各五分) 石莲肉 浓朴(姜制,三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局方》)广术溃坚汤 治右胁作痛,有块连胸引背,麻木牵痛。(方见积聚门。)(《局方》) 推气散 治右胁痛甚,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流气饮子 治五脏不和,三焦气壅,心胸痞闷,腹胁胀痛,吐呕不食。(方见气门。)木香槟榔丸 治气积食滞胁痛。(方见气门。)气针丸 治久积风壅,心胸筑痛,两胁似有针刺,疼痛不可忍,六脉沉伏 按之不可近。此药屡试神效,常服疏肝气止痛。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大黄(各四两) 牵牛(炒半生半熟,取头末,半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药方

破血散滞汤 治伤损血滞,胁下痛。

防风 羌活 中雄(各一钱) 苏木(钱半) 连翘 归尾 柴胡(各二钱) 水蛭(三钱,炒烟尽) 麝香(少许,二味另研)上作二服,每服水一盏、酒二盏,煎一盏,调水蛭、麝香末空心服。

芍药散 治妇人血积胁痛。

白芍药 玄胡索(炒) 肉桂(各一两) 香附子(二两半) 醋(一升) 盐(半两,同煮干)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调服。

药方

(《局方》)加味二陈汤 治右胁痰积痛。导痰汤 治痰积流注。(二方并见痰门。)香橘汤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痰气。

香附子(炒) 橘红 半夏(制。各二三钱) 甘草(各一钱)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化气汤 治诸胁痛皆生于气,又治息积癖于胁下,偏胀,不思饮食,痰因气滞,及治心脾痛,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妇人脾血气。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两) 茴香 丁香 青皮 陈皮 白姜(炮) 莪术(煨。各四两)胡椒 沉香(各一两) 甘草(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苏盐汤空心调服。

贴胁痛 用芥菜子水研服。或琥珀、或吴茱萸醋研敷。

熨法

灰醋炒热熨之,或葱或艾、韭菜皆可熨之。

灸法

治卒胁痛不可忍者,以蜡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以趋痛胁下,灸绳尽处三十壮,更章门(二穴,在大横骨外直季胁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各七壮。)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灸三壮,针入五分。)

导引法

以手交项上相提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上次编辑于:
贡献者: ruguoaaa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