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1.方脉 运气图

Paladin...大约 291 分钟医藏普济方普济方.1.方脉朱梓

普济方 明 朱梓

卷一

方脉总论

辨男女形生神毓论

尝读齐大夫褚氏遗书。首论受形。则曰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复其说。如经所谓男子为阳。得阴而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女所以有别者。亦由阴阳先后所本有异也。欲知阴阳所本之异者。于肾取焉可也。

男子始生。居命门于右肾。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丹元。丹元者。精舍也。

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黄运其中。三阳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弱水。内有元龟。所以至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金关。此盖阳以阴为本。必禀生而在右者也。

乃若女子所生。则居命门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元宫。元宫者胞胎所系也。上黑下赤。左白右青。中央黄运其中。三阴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原泉。内有蛇。所以呼吸元气。营运百脉。为三焦之原。而应于荣也。荣为阴。行于脉。故女子命门在乎左肾。至于右肾。则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玉关。此盖阴以阳为本。必禀生按藏教、父母及子有相感业。神乃入胎。根据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生长。一七日如藕根两四相五脏四七百吸名毛根清二手肉。

日血行十乐下自然生十一种风。开通集成。使之筋脉肌骨。机关孔窍。皆得流通。然后得成为人。然则父母生育。功侔造化。其为恩也。岂曰小哉。

又以道书言之。玉清之气。生人上一。是为泥丸。上清之气。生人中一。是为绛宫。太清之百六西方量妙胞命黄演之气下添。乃至第九月。无想无结无爱天岳府命元。自是气不添。夫九气既添。又有六甲之神。相为保卫而全成之。夫所谓六甲神者。甲子水神。为之调畅血脉。润泽三焦。

甲戌土神。为之调理肌肉。使不偏枯。甲申金神。为之紧固爪齿。养育真牙。甲午火神。为之和悦五脏。混合百神。甲辰风神。为之保固胎息。呼吸阴阳。甲寅木神。为之濯炼筋骨。

通贯百骸。信知妇人妊娠。谓之六甲者。岂有他哉。五脏六腑。筋骨髓脑。皮肤血脉。精藏水藏。二万八千。形彰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出入八万四千毛窍。莫不各有其神主之。

然则人生天地中。岂可不凝神守真。而保其天之所以与我者哉。予以释老之言。并前贤遗论。

男女动静说

尝观清净经云:天清地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又读周子太极图曰:阳动阴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知清浊者。天地之位。动静者。男女之机也。男子为至子不复

四大奥论

尝历览诸家方论。探求医之妙理。复读佛书。见经中多引医为喻。有云医善巧方。普救一切合四本不发毛爪齿脱。筋急骨痿。髓竭脑转。面垢色败。此病之源于地大者也。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壅泪盈精走气泄。大小不净。盈流于外。此病之源于水大者也。至于暖气则归火。动转则归风。

若肢。

知医之神师。亦秘而不示于人。惟佛书则言之详矣。盖佛为大医王。了达生死。故能洞明此理。予因得以经中所说。一贯乎医。后之来者。毋以予言为迂。如以予言为迂。是亦以佛氏为迂矣。

五常大论

太和。天地设位。化生万物。而人位乎其中。三才立矣。夫人之一身。与天地同流。

上至融故肾为精之舍。脑为髓之海也。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内则百神之所辑。为一身之元首也。手之三阳。从手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至足。六阳之脉。会于头间。是以头痛多属于阳也。阴病亦有头痛者。盖诸阴之脉。皆行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独厥阴肝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内经曰:头痛颠疾。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又有病头痛连齿。时发时止。数岁不已者。由寒气内至骨髓。骨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此肾所生病也。诸阴经病无头痛。唯肝肾二经有者。由此故也。面者。人神之牖也。上部五岳。分别五官。以属五脏。目者。肝之官。主鉴辨五色。鼻者。肺之官。主吸引五臭。口者。脾之官。主嗜食五谷。舌者。心之官。主品尝五味。耳者。肾之官。主分别五音。五官既具。则一身之精神。皆备于面矣。内经云:女子六七。面皆焦。丈夫六八面焦。由阳明气衰于上也。以其手阳明之脉。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傍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缝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难经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以其诸阳之脉。皆上至头耳。黄帝于面焦发堕。独言阳明而不言诸阳者,盖诸阳之脉。虽上循头。而不若阳明之脉维络于面也。合二经而考之。可识经脉之循环。验气血之消长也。苟情动于中。邪淫于外。形色有变。皆见于面。不可概举。颈项者。诸阳辐凑之地。六阳之脉。皆自肩颈出入缺盆。下络五脏。所以古人取人迎动脉于颈间。以候五脏六腑之气有余不足也。其为病则不一。或颈项强痛不可回转。

或颈项痛而嗌干。或颈项痛连入缺盆。则各随其经脉所属而为病焉。至于九瘰瘿瘤多生于颈项者。亦由经脉之所聚也。肩者。六阳之脉。与阳维之会。皆走于肩。而相交会。循肩上下。因知肩为诸阳之道涂。筋骨之枢会。故能任重负戴。背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转行于背。经云: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故五脏六腑之。皆在于背也。者。臂节也。穴名曰天府。肘者。手腕也。穴名曰尺泽。臂者。从肩至掌。统而言之也。夫手之三阴三阳。

皆循臂前后廉。上下往来。或由中而行。故为病大同而小异。用药亦可以兼理。灸之刺之。

则各随其经也。腋者。掖也。手三阴之脉。与足少阳之脉。循腋上下。故为病则腋下肿痛。

灵枢经曰: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之脉。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手厥阴之脉。循胸出胁下抵腋下。足少阳之脉。则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凡此四经。或横出腋下。或循腋上下别行。各有其道也,有患狐臭漏腋者。古方共为一病。以理考之。其证不一。狐臭者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摸而臭。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吸上泥丸。散入百脉。多相沾染。漏腋者由食啖五辛大过。而有所发。致腠理不密。其汗则自腋泄出。而湿。浣衣数重皆透。臭不可近。狐臭漏腋。皆腋中之疾。虽不伤人命而害人身。奉亲事君。乃至交游。皆非所宜。修身之士。务为清洁者。偶得此患。不可不思有以去之者胁骨也。肝胆二经。交会于此。是以胁痛多属肝胆也。难经云:脏际。其端有穴。名曰章门。直脐傍二寸八分。是脾之分。足少阴厥阴则取其穴之所会。以去其疾也。膈者。革也。自心肺之下有膜。与遮蔽浊气。不上熏于心肺。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以分布阴阳。志和气达。则喜乐由生。又云。膈原之下。中有父母气者。生之原。命之主。故气海为之父母。膜原。谓心肺之间也成之处。冲和凝结之气通。而禀受生焉。有生生不穷之义。及其匏瓜桃李。脐干而蒂脱矣。是以号为神阙。前当肠胃。后直肾俞部水王对生门。又云后有密户前生门。生门者脐也。婴儿在母腹母吸亦吸。正与密户相对。所谓脐者如此。况脐之上下左右。

言五脏之动气。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足阳明冲脉皆挟脐。而督脉贯脐中央。脐或凸出者。

水气积于脾元。脐腹痛者。寒邪伤于下脏。不可不知。

足少阴之脉贯脊。足太阳之脉抵腰。故腰者肾之外候。腰半地之阴。腰为阴阳之界也。腰当人身之中。任擎折俯仰之劳致腰痛。当以脉之真诞验之。至于房劳疲力。耗竭精气。坠伛偻身重。肿痛引胁。谓之沥血腰痛。或作劳汗出。衣里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腰以下如带五千钱。谓之肾着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难经云。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小肠承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

而传道于大肠。故曰下焦在膀胱上口。以分别清浊也。内于二阴。二阴者肾之外窍也。前曰溲便。精血亦自此道出子水令居上。火令居下。所以男子由此。分而为火水未济之卦也。后曰肛门。肛门犹车之也。为肺下口。号者肛门也。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肛门肿缩。闭塞不通。寒则肛门脱出。肠鸣洞泄。狐证不同。学人宜审之。(七冲门。四十四难曰。七冲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易老曰。魄门对飞门。其证俱狐惑之病。以下冲上。故。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幽汤主之)髀股者足腿也。膝者胫头也。者足腕也足之六经流注之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三阴之脉、行足内廉。皆循髀也。唯中内。阴脉。皆循股而入膝。少阴之脉。则出膝内廉也。足冲阳。足阳明胃脉气之所发也。伤寒必皆诊者。以下。但所行各异其道。十二经脉包罗一身。无所不纣曰:一老生之子。一少生之子。纣曰:何以知之者畏寒。髓不满胫也。纣斫其胫而观之信然。因知生髓。髓生肺。子母之义。孙真人以髓应肝胆。盖命之元身之主也

五脏像位

肝名龙烟。字含明。号将军之官。于五行为木。故其体状有枝叶也。重四斤四两。有七叶。

挂青台府墓在心名丹元。字守灵。号帝王之尊。为一身之主。于五行为火。故其体状圆赤。如莲苞未开之五孔辈。

身巡官三其数脾名常在。字魂停。号谏议之官。于五行为土。故其形像马蹄。居胃之上。以消磨水谷也。重二斤三两。扁广二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有童子身挂中宫之衣。

手千夏肺名华。字虚成。号相傅之官。于五行为金。故位处上焦。状如悬磬。而五音之声。

皆游于人。

墓肾名玄冥。字育婴。号作强之官。于五行为水。处于下。为脏之根。身之本也。肾有两枚。

气为身着皂命司隶校尉廷尉卿。肾神名KTKT。肾两枚。形如豆。相并而曲。附于脊膂。外有脂裹。

内白外黑。以应北方壬癸之水。旺于冬七十二日。墓在辰。其数一六。上应辰星。下合坎卦。

律中应钟

六腑像位

胆者谓青肠。肝之府也。号中正之官。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盛精汁三合。其神五人弩小肠谓赤肠。心之府也。号受盛之官。居胃之下。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元胃者谓黄肠。脾之府也。号曰太仓。主围受食物。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与脾相连。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其神十二人。五元之气谏胃神名且且。旺墓应合。与脾同也。

大肠谓白肠。肺之府也。为传道之司。号监仓之官。居小肠之右。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大膀胱谓黑肠。肾之府也。号州都之官。居大肠之侧、脐之下。应丹田。人之根也。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名曰水漕。又名玉海。盛满九升九合。一作胞。胞者KT也。以虚受水、为津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持诸气。有位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号决渎之官。

上焦焦者始也门者而处上始以与之也为应

五脏相涉

肝者木也。肾为之母。心为之子。脾为之匹。肺为之主也。肝之为病。则有目胁指爪筋血诸证。皆气合血类从病。由是生焉。肝之窍在目。目为肝之官。而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目。

肺肉之精。为约束。属脾。其筋骨血肉气之精。与脉并为系。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至于属膀灌注息。

之合寒。

以爪色白足爪筋急黑者心者火也。肝为之母。脾为之子。肺为之匹。肾为之主也。心之一气相属。如舌与血脉胸发舌根卷缩治面脉则通诸脏受病。悬脉绝者。死候也。

脾者土也。心为之母。肺为之子。肾为之匹。肝为之主也。脾之气候相属。如唇口颐颔咽门液于五烦躁病必与脾皆脾血枯则沈而无色。若以经脉变涉言之。手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阳明之脉。亦挟口环唇。

足厥阴之脉。循唇内。凡此三经。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环绕于唇也。庞老云。经逆则荣卫不通。阴阳反作。内外伤系。致虚消瘦。口噤唇黑者。不治。又言声忧惧。舌卷短缩。

此木克土。阳系于阴。阴伏阳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闷乱体重。唇黄声者不治。难经云。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中藏经云。凡病见唇乍干乍黑者死。肺者金也。脾为之母。肾为之子。肝为之匹。心为之主也。肺为五脏上盖。主持诸气。

通息计一五气而反令鼻皆肺病则皮肤痛。洒洒然寒热。上喘气自汗出也。灵枢经云。大肠浓薄。验之于皮。皮浓大肠浓。皮薄大肠薄。皮热应肺。皮寒应大肠。盖肺主皮。而大肠应皮也。难经云。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皮枯毛折则毛先死。

丙日笃。丁日死。凡五脏真脉见。色不泽。毛折乃死。

肾者水也。肺为之母。肝为之子。心为之匹。脾为之主也。肾之所主。乃精髓骨脑腰齿脊前者肾主声合。

腠理。

动而痛人受而齿更更发自能亦内丹诀云。任督二脉。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真元。此为机会。而龈交二穴。在唇内齿上永字痛如骨云

脏腑配天地论

韩子曰。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介于其两间者谓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莫右天地守焉于酉足太阳膀胱居于二气相须。不刊之至于五行六气。递相资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阴风木。生少阴君火。君火生太阴湿土或问灰灭屋。

邃火者阴脏

血荣气卫论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血何以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义也。气何以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义也。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

灌溉一夜而不气之间动上衄内瘀凡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是先阳后阴之意也。若夫血有败瘀。滞泥乎诸气。则气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当审所先而决去之。经所谓先去其血而后调之。不可不通其变矣。然而调气之剂。以之调血而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而乖张。如木香官桂细辛浓朴。以至乌药香附莪术三棱之类。

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当归、地黄辈。施之血证。无以逾此。然其性缠滞。每于胃气有亏。胃既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其间量剂而佐助之。

大凡治病当识本末。假如呕吐痰涎。胃虚不食。以致发热。若与凉剂退热。则胃气愈虚。

热剂主于行辈者纲举而经云:肾间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生气之原也。

学诊例

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知与神会。

则莫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

短则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一分。

人命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者。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异。

此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可根据

总论脉式

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岂待可以为人迎经常。

表者。

状不同人命怒则激方乃不文藻故知内。

精而论如垩炭。

盛则谵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者。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随。胸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曲伸不能。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医者要问。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人垂教。学人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诊脉要法

素问诊脉与针经皆同。取右寸口。又名气口。气口者肺部也。在天者也。为十二经皆朝于肺难经诊法。从地上合于天。何以知其然也。始于春。终于冬。乃弦洪毛石四法。

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四。太阴。五。少阴。六。厥阴。

又说左手脉行阳道。右手脉行阴道。脉分表里太过不及。

仲景伤寒诊法。自外之内。左寸为始。

一。足太阳寒。二。足阳明燥。三。足少阳火。四。足太阴湿。五。足少阴热。六。足厥阴以上六经。皆足之六经。在北方寒水。东方风。戌丑之位。故始于伤寒。病发于春。为温病叔和脉诀说。左迁逆行天度为病。故入式歌曰。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也。

图解脉诀入式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寸动脉所主。洪。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脉。

左关动脉所主。弦。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左尺动脉所主。沉细。足少阴肾经脉。

右肺、大肠、脾、肺、命。

右寸动脉所主。涩。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脉。

右关动脉所主。缓。足太阴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右尺动脉所主。洪数。手厥阴心包络脉。

手少阳三焦相火脉。

寸左心、小肠。

右肺、大肠。

关左肝、胆。

右脾、胃。

尺左肾、膀胱。

右心包络、三焦。

尺盛有病寸为阳借言男。关尺为阴、借言女。说无病。寸如阴。女至此寸弱。而此说顺也尺弱有病寸为阳借言男。关尺为阴。借言女。说无病。尺如阳、男至此寸盛。而此说顺也春夏背阳在上。抱阴在下。春夏背阳而抱阴。春升夏浮顺。春夏不升浮反。

秋冬背阴在上。抱阳在下。秋冬背阴而抱阳。秋降冬沉顺。秋冬不沉降反。

左寸关尺左尺属肾水(所主者异)右寸关尺右尺属相火(受病则同)男曰作强之官。女曰技巧之官。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肾有二也。洁古云。

男子

论脉本始

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受父母阴阳之气以成。是以有五脏六腑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

交一气有先呼数者为阳。谓一呼一吸六至也。迟者为阴。谓往来不满三至也。于三部九候之内。察其脉形有独异者。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不应四时者。乃受病之所也。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呼而脉再至。吸而脉再至。呼吸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中适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皆不同。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昼夜变通。效于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长短。而岁功日数无异也。若人状貌。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接续。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于四时也。

脉论

十二经其实一脉也。界为十二分而已。何以知之。手太阴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手阳明注于心中。手少阴起于心中。入掌内循小指。手太阳起于小指之端。

斜络于目内。足太阳起阴起于胸中。循小指次指出其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足相贯未尝间断。终而复始云:焦者原也。人受天地于肺。卯时注于大肠。辰胱。酉时注于肾。戌时注肺。上合鸡鸣。下应潮水覆。古人处百病决死生。

东方甲。风、胆。乙。木、肝。

南方丙。热、小肠。丁。火、心。

西南方戊。湿、胃。己。土、脾。

西方庚。燥、大肠。辛。金、肺。

北方壬。寒、膀胱。癸。水、肾。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丙三焦相火父气也。无状有名。丁命门包络母气也。后天之根。

甲丙戊庚壬。气。(温热凉寒升浮降沉)在天为天元一气。又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为六腑。又为呼吸荣卫。

乙丁己辛癸。味。(辛甘淡咸苦酸散缓急软坚收)在地为三阴三阳。又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脏。又为皮肉筋骨脉。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温脾至肝之分野。以肝经言之从火化。神气衰矣。黄帝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气谷气三焦之气右迁也。

闻其说。答曰。男子妇人为得其平。何者。盖左举指来疾者肾也。以者然也。难经曰。浮而妇人主胞胎有孕。所故当常盛。此男子根焉。命之所系。

有如此者。故经云子。愿闻其说。答事。明君主无为。

起自心中。出属心左手心脉之右以看则木火土金水五行君火之右。退行一水气治之。复行一步颠倒右手尺脉。次心明相火用事。主持阴

六经所属

心部。在左手寸口。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合。肝部。在左手关上。属足厥阴经。

与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脾部。在右手关上。属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右肾。

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络。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其直者,复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抵鼻。至目内。斜络于颧。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大迎际。

外入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内。

出其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还出入出外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

行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

大肠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循喉起于入中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支者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循中上前。

卷二

方脉总论2

辨奇经八脉法

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独不霪与者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前。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脑。夫督脉者。阳脉之海。督之言都也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夫冲脉阴脉之海也。冲者通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夫带者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下。

下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夫跷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阴跷义与阳跷同。此奇经之六脉阳维阴维者。经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经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凡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以流泄地气。人有十二经脉以应奇经之为病何如?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也。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

冲脉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也。

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脊强也。

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疝瘕带脉之为病。苦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则其脉缓。故令腰溶溶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为卫。卫为气。气主肺。故寒热。阴为荣。荣为血。

又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胃中。

寸口脉来大而渐小者。阴维也。苦风痹痈。时自发。

寸口脉来小而渐大者。阳维也。苦皮肤淫痛。汗出恶寒。

寸口脉来紧细而长至关者。任脉也。苦绕脐及横骨切痛。

诊得任脉横寸口迟者。苦胸中有气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诊得阳维浮者。暂起即目眩。阳气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也。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为有热也。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腰脊痛连阴股也。

两手脉浮。阴阳皆盛实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冲督用事者。

十两手脉细微绵绵。阴脉亦细微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

尺脉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癞病。小儿风痫也。

诊得阳跷病则急。阴跷病则缓。

尺寸牢直上下为冲。胸中有寒疝也。

六经本脉体

六经所以分手足阴阳者。以足为本。手为标。如足厥阴风木肝与足少阳相火胆为表里。

同在至于常度而长关上厥阴口。

太阳密移之至太阴之至(一云浮在泉曰北少阴天则为太不自

六经中伤病脉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以候寒暑燥湿风热中伤于人。其邪咸自脉络而入。以迎纳之。

故曰风喜故不别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入。湿当自阳明入。暑当自三焦入。寒邪自太阳入。故经曰。

皆不者皆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脉也。浮者伤风脉也。散者病至也。其证身热恶风自汗项强筋满。

手少阳伤暑。右手尺中与人迎。皆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脉也。虚者伤暑也。数者病增也。

其证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烦渴。足太阴伤湿。右手关上与人迎。皆濡细而沉。濡者足太阴脉也。细者湿脉也。沉者病着也。其证身重脚弱关节烦疼冷痹胀满。足少阴伤寒。左尺中与人迎。皆沉紧而数。沉者足少阴脉也。紧者寒脉也。数者病传也。其证口燥舌干而渴。皆恶寒反热倦怠。足厥阴伤风。左关上与人迎皆弦弱而急。弦者足厥阴脉也。弱者风脉也。急者病变也。其证自汗。恶风而倦。小腹急痛。手厥阴心包伤暑。左右尺中与人迎。皆沉弱而缓。沉者心包脉也。弱者伤暑也。缓者病倦也。其证往来寒热。状如疟烦渴眩晕背寒面垢。

此乃分布六经感伤外邪。除燥热外。今叙此二气。以为征兆。若其传变。自当根据六经别论所伤。随经说证施治。或燥热伤心肺。当根据经推明理例调治。如四气兼并。六经交错。亦当随其脉证。审处别白。或先或后。或合或散。在络在经。在表在里。四时之动。脉与之应。气候以时。自与脉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因。从阴阳生。此之谓也。

辨阴阳法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味也其脉在中。

浮肺其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曰。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浮之损小。

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令轻手按之。更减损小。故曰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故曰阳实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凡此六脉者。

谓沉一而浮大数动滑阳也。沉涩弱弦微阴也。

长者为阳。短者为阴。阳脉见阴脉者逆。阴脉见阳脉者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吐

论五脏六腑部位脉法

左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之所出也。

心属南方丙丁火。夏旺七十二日。其脉来洪大而长。炎升高泛。形若在肤之中。象南方火位位。

轻微盛心脉来微洪。或洪大而长者。或累累如连珠之状。如手循琅者。皆平脉也。脉来喘连而手偃曲者。胃气少曰病。脉来前曲后直者。如操带之钩。谓气绝曰死。又曰。真心脉至坚抟。

如循薏苡累累然。其面色赤黑不泽。毛折者亦死。心脉息数匀和。而微洪长大者。脏腑皆无疾。得本候也。

左手关上者、肝与胆脉之所出也。

肝属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脉来弦长。以象木形端直也。经曰。春应中规。又曰。

春上旺伏之曰左手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

肾属北方壬癸水。冬旺七十二日。其脉来沉濡而滑也。沉者阴也。滑者象北方水位也。

经曰十月月。

地雷其气之候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

肺属西方庚辛金。秋旺七十二日。秋脉毛。而万物萧索。草木凋落。其脉如风吹羽。以应西气升草落脉右手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

脾属中央戊己土。以四时寄旺十八日。合七十二日。应一岁三百六十之数。脾者土也。

孤脏故善如真右手尺中者、命门与三焦脉之所出也。

右肾者。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然命门虽属水。

乃流入肾。肺主气。亦潮肾。顺则收血化为精。运入命门。养于骨髓。运真阳之气。上潮脑户。故命门者接元阳正气。上通三焦。与子午君火交泰之兆。合心包络通阴阳变化之道路。应五脏六腑之根源。非肾脉之司也。盖命门中含真阳之气。常得阴中养阳之候。然与肾旺七十二日。故脉来大体不殊也。冬沉濡而滑。春弦滑。夏洪滑。秋微滑。此谓和平之候。亦应四时五行变化。盖命门之根本也。变化精气。长养百骸。溉灌腑脏。无所不至。而三焦之疾。

皆可见焉。

论四时脉及太过不及法

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耶曰。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者者轻其反循平气曰曰太不无外中曰生衰

五脏所属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心包。内以候腰。

五脏脉本体

人之脉者。乃脉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故血为脉。气为息。脉息之名。自是而分。

呼再丈身一行七也应肾故四见。

五脏传变病脉

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郁发与胃气兼并。过与不及乘克传变也。内气郁发。食气入胃致于肝脉必病病。

今病夏脾春肝两胁去痛则脊则如鸟之啄之肺金乘之。脉必弦涩。因喜则神廷融泄。火气赫羲。肾水乘之。脉必沉土气凝结。肝木乘之。脉必弦弱。因忧则魄户不闭。金气涩聚。心火则志室不遂。水气旋却。脾土乘之。脉必沉缓。此盖五情动不以正。

反谓能乘而胜之。侮反受邪。此之谓也。其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

又当详而论之。故经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如肝受气于心。传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于脾受气于肺。传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于肾受气于肝。传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则知肝死于肺。候此。又如甲乙主寅卯。丙丁主巳午。庚辛主申酉。壬癸主亥子。

夜五分。则可以占死者之早暮。此病之次也。然卒发者不必治于忧恐怒喜思。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此五脏传变之大

脉病名状

浮者。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风寒在经。与气口相应。则荣血虚损。

沉者。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寒伏阴经。与气口相应。则血凝腹藏。

迟者。应动极缓。按之久牢。与人迎相应。则沉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数者。去来促急。一息数至。与人迎相应。则气躁热烦。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

虚者。迟大而软。按之豁然。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走散。

实者。按举有力。不疾不迟。与人迎相应。则风寒贯经。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脉。

缓者。浮大而软。去来微迟。与人迎相应。则气热入脏。与气口相应。则怒急伤筋。

紧者。动转无常。如纽单线。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洪者。来之至大。去之且长。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

细者。指下寻之。来往如丝。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

滑者。往来流利。有如贯珠。与人迎相应。则风寒潮溢。与气口相应。则痰涎凝滞。

涩者。参伍不调。如雨沾沙。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与气口相应。则津汗血枯。

弦者。端紧径急。如张弓弦。与人迎相应。则风走注痛。与气口相应。则饮积冷疼。

弱者。按之欲绝。轻软无力。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结者。往来迟缓。时止更来。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

促者。往来急数。时止复来。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腑。

芤者。中空旁实。如按慈葱。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

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与人迎相应。则风暑自汗。与气口相应。则微阳脱泄。

动者。在关如豆。厥厥不行。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伏者。沉隐不出。着骨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痼闭。与气口相应。则凝思滞神。

长者。往来流利。出于三关。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与气口相应。则脏气平治。

短者。按举似数。不及本部。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濡者。按之不见。轻手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散漫。与气口相应。则飧泄软弱。

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与人迎相应。则中风着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散者。有阳无阴。按之满指。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代者。脏绝中止。余脏代动。无问内外所因。得此必死。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经曰:凡寸关尺者。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至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九分反盖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先于尺泽寸口见之。故尺寸者。是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脉。取中而上下分之。从关中至尺泽为内。是属阴。故言内阴之所治也。言尺泽者。尺脉一寸之外。余脉下入不见。如入深泽而沉。故曰尺泽也。凡诊者。若寸口关脉不见。惟尺脉在者。其人必不死。亦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其根气元活。故寸、关者枝叶也。尺泽者根本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者。夫自关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关至鱼际者。是长骨后际。如鱼之颈际。故曰鱼际也。言从关上至鱼际。下占一寸属阳。是内阳之所治也。然寸口虽占一寸。而脉见九分者。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是以关前属阳。故言九。奇也。关下属阴。故言寸偶也。故分寸为尺者。关以上虽取一寸。而脉见九分。故曰分寸。为其先取一尺而言。盖先从根本言之。

故一尺内取一寸。而脉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故言分寸为尺。从尺而取寸。从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从关以下至尺泽也。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其一寸之脉。盖先取一尺之分。

而其中除却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尺内九分。从始至终。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主于关。为寸关尺也。上部属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相兼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凡古法定尺寸者。

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脉长短不同。其形各异。又曰。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言之。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关为关部。以安三指。此之所定寸关尺。盖根据难经。永为楷式。不可改移。

辨九候法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下副九焉以有地以候肾。人以候脾。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何以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相失者。皆死也。

分别脉病形状

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之脉。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者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

滑而微浮病在肺。下紧上虚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少血少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

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

浮而大者风。浮而涩者气。沉细疾者热。迟紧者为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为自下。阳数则口疮。阴数则恶寒。

阳芤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两臂不举。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痛。

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

久久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为祸祟。

寸口脉弦中手短者。头痛。脉来过寸口入鱼际者。遗尿。脉来中手弦长者。腰疼。足胫痛。

脉来中手弦从上紧者。肩背痛。脉但数细。心下热盛。

脉盛滑紧者。痛在外。脉小实紧者。痛在内。脉小弱而浮滑。久病。脉涩浮而病。新病。

脉沉而弦者。其人有。腹内痛。脉来缓滑者。热在胃中。脉来盛紧者。腹胀。脉弦急。

疝者迟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飞。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

脉沉而数。其人中酒。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微弱者。有寒。少气。脉迟紧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弦而紧。胁下痛。脉大细滑。中有短气。脉细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多血少气。脉大者。血气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内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鼻塞。脉微浮。秋吉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湿。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腹间血。病在内。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而伏留不去。脉微。即阳气不足。虚热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

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紧而滑者。蛔虫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疰病。关脉浮。积聚。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寸口脉沉。胸中短气。若弦上寸口者。宿食头痛。若有表有里者。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上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与阳绝皆死。不可治也。

评寸脉法

寸口脉沉紧。若心下有寒时痛即有积邪。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浮无病。寸口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自愈。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恶寒水流走肠间。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血实目肿。寸口脉双弦。两胁下拘急而痛淅淅恶寒。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则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寸口脉微弱。气血俱虚。男子即吐。妇人即下血。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寸口脉紧。伤寒头痛。寸口脉缓。皮肤顽痹不仁、风寒入肌肉。寸口脉滑。阳气实胸中壅吐逆。寸口脉弦。心中微头痛。胃管痛。心下有水气。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寸口脉涩。是胃气少虚竭不足。寸口脉芤。即吐血。微芤者衄血。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诸气上冲胸中也。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膈有水气。寸口脉软弱。

汗自出是虚损病。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寸口脉实。上焦生热。

评关脉法

关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弱不欲食。如疟状。关脉涩坚大实。

风在忘。

心下脾胃冷气即寒关脉里重

评尺脉法

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尺脉牢小者。足胫寒。痿痹。尺脉细。溏泄。下冷痢。尺脉细而和滑尺脉数。

经络便脱小便

脉法赞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具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后病治有三时动寸参为具衡铨循环急弦亦然若神

卷三

方脉总论3

辨七表八里脉法

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迟、缓、涩、微、沉、伏、濡、弱。为八里。

浮为中风。左手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浮。腹胀胃虚。尺脉浮。大便难。右手寸口芤为失血、及血实。左手寸口脉芤。吐血或衄血。关脉芤。大便下血。尺脉芤。小便赤及下滑为吐逆。寸口滑。胸满气逆。关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脉滑。为下痢。妇人月信实为下痢。寸口实。胸中热。关脉实。腹中满。寒疝。气急下痢。尺脉实。小腹满痛。

小便涩。弦为拘急。寸口脉弦。胸中急痛。关脉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脉弦。小腹急满。

左右弦紧为痛。寸口脉紧。头中痛。关脉紧。心下痛。尺脉紧。脐下痛。左右紧。皆主痛也。

洪为热,寸口脉洪。胸胁热满。关脉洪。胃中有实热。吐逆无常。尺脉洪。小腹满。阴中痛迟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关脉迟。中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冷。左右迟、皆主寒。

缓为风结。寸口脉缓。皮肤不仁。关脉缓。腹中有风结。尺脉缓。下焦有寒。左右缓、皆主微为气结。寸口脉微。上焦寒。气痞结。关脉微。胃中寒。心下痛、然。尺脉微。

小腹涩为血滞。寸口脉涩。阳气虚。卫气虚不足。关脉涩。心血气虚。荣气不足。尺脉涩胫逆沉为水。寸口脉沉。胸中有寒饮。关脉沉。心下满、短气。尺脉沉。腰痛、脚弱。急有水气伏为物聚。寸口脉伏。胸有物聚。关脉伏。有水气溏泄。尺脉伏。水谷不化。左右伏。

皆有濡为虚损。寸口脉濡。气少、虚损、多汗。关脉濡。苦下重、虚弱。尺脉濡。发热、恶寒。

弱为筋痿。寸口脉弱。阳气虚。汗自出。关脉弱。胃气不足。小热大虚。尺脉弱。骨肉酸疼浮芤相搏。中风衄血。浮滑相搏。中风吐逆。浮实相搏。中风、下痢。浮弦相搏。中风拘急

论七表形候歌

浮如指下捻葱叶。浮者,阳也。主风虚运动之候。浮应东方木。木生风。故脉高虚而浮泛下捻紧。

关浮芤则中虚有两头。芤者阳也。荣卫妄行。失血之候也。气则关膈不能续。故脉来指下寻之气既谓血滑似动珠往来利。滑者阳也。主气交并。逆动之候也。滑应北、方壬癸水。故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象水貌也。其状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则定不出。圆圆凑指滑利。若按动珠之状。谓之滑。滑者。阴气壅阳气虚。滑而数者。主寒热。滑而洪者。主吐逆翻胃。紧滑者。主体倦小肠急痛。微滑上部或冷逆。下部则下痢气痛。寸滑、主上吐逆。关滑、胃中积冷。尺滑、主上热下冷而虚躁也。

实向浮中取次求。实者、阳也。象中央戊己土之位。故体来实。高下取之皆有。主三焦满沉。

中弦若筝弦时带数。弦者阳也。象东方木位。气血收敛之貌。指下寻之、脉若筝弦而小直。气血收敛。筋脉不能舒畅。故脉象弦貌。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若筝弦小直。时带数、曰弦。主拘急、劳急。体痛、乏力、虚汗。寸弦。头目痛。关弦。胸积冷。胃中时逆、恶寒。

尺紧伏琴弦促轸留。紧者阳也。主三阳并盛。风气搏击。伏于阳络之候也。故寻之三关通度。紧急如促琴轸。此由阴阳相搏。气血交争。指下寻之有余。举之指下数而并非洪也。紧脉形大于弦。故似琴弦状、曰紧。紧主狂躁。而神乱不定。或紧滑。则吐逆寒热。紧而甚数。

主热体疼。寸紧。主头疼。关紧。主胸膈疼。尺紧。主丹田急痛。

洪举有余来极大。七阳为表定其由。洪者阳也。应南方火。主荣络大热而气灼烁之候。

脉实吐

七表病脉

浮为在表。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为喘。

为厥浮大、为鼻塞。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小便芤为失血。微芤、为衄血。寸芤。为吐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滑为吐。为满。为咳。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鬼疰。为血气俱实。

滑散。为瘫缓。滑大。为结热。滑实。为胃热。和滑。为妊娠。滑而大小不匀。必吐。

为病实为热。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嗽。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腰痛。

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气。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

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为瘀血。双弦。为胁急痛。弦而钩。为胁下刺痛。弦长。

为紧为寒。为头痛、骨内痛。为咳。为喘。为满。

浮紧。为肺有水。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紧急。为遁尸。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

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七表脉名

一。浮者风虚运动之候。浮脉应金。于时为秋。万物至秋而终。草木华叶皆落。其枝独在虚虚二。芤者失血之候。芤之为物。两旁有。中间虚。脉之应于诊者有若是。古人因取以名之也然后经脉流通、而无间断。芤脉之诊则不然。盖阳邪所盛。血与气失其道路。不能相继续故其脉之状。举指浮大而软。按之两头实而中间虚也。凡诊见之皆失血。

三。滑者气血相并逆动之候。滑脉属水。故往来滑利如珠。而中有力。按之即伏。不进不退胜。

四。实者三焦气满之候。实应土之象。脾主中州。而属土焉。实本脾虚之诊。而以实名之者脾居阳伏而五。弦者血气收敛之候。血荣气卫。脉之所根据也。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络。

滞紧直于温六。紧者寒激搏伏于阳络之候。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来往速利。按之有余。举指甚足。

状之。阴阳未尝不和也。及有所感触。在阳受之。则为阳邪。而以阳并阴。在阴受之。则为阴邪。而以阴并阳。阴阳并毗。血气所以不得其平者、此尔。紧脉之诊。则以阳邪并于阳络。而三阳并壅。故其证身热。体痛。内烦躁扰复痞逆也。

七。洪者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洪应南方丙丁火。于时为夏。万物至夏。盛极长大。

脉也暴皆物

论七表脉变例

七表脉者是客邪伤。乃阴乘阳也。其证身热恶寒。是外阳而内阴见也。七表脉。但热而不恶如七表证自汗恶风。却得八里脉者。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八里证自汗恶风。得七表脉。

脉如三阳有阴说非谓受客阴里。是此乃阴者三阳为三此染略说八里乃阳乘阴也。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内阳。但寒不热不渴者。是内外皆阴下者一说六脉交变。浮滑长为三阳。乃阳中有阴。沉涩短为三阴。乃阴中有阳。当审察表里。

分标热惟阳脉。

阳脉长曰碍。故长脉发之。

短脉下之。是滑与涩交。滑皆损气血。滑居尺寸、皆助

七表脉主治

云岐子云:左手三部寸关尺受邪。非谓主位之脉。皆客邪之脉也。

一。浮者阳也。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强。夜卧不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

阴柴胡黄芩五味子半夏制(各半两)白芍药人参桑白皮(各二钱半)上咀。

每服按之不足举有余。冉冉寻之指下浮。脏中积冷荣中热。欲可生精要补虚。

脏中积冷。按之不足。荣中有热。举之有余。阳有余阴不足也。治之宜地骨皮散。

人参地骨皮柴胡黄生地黄(各一两半)白茯苓(半两)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服生精补虚寸浮中风头热痛。主脉浮客脉又浮。主客同宫。主太阳中风头痛。有汗脉浮缓桂枝汤。

无太关浮腹胀胃虚空。主脉弦客脉浮。风寒热相合。致胃中虚空。何谓胃虚?夫脉浮者风邪也为寒制浓朴陈皮(去白)制半夏(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人参(五钱)甘草(炙三钱)上尺部见之风入肺。大便干涩故难通。肾脉沉反见浮脉。为风火所乘。肺气虚而不能生水。

肺者何肺。燥薄其槟榔木香羌活川芎桂(各半两)大黄郁李仁(各一两)上为细末。蜜丸桐子大。

二。芤者阳也。主淋沥。气入小肠脱血。病者皆从太阳。在寸则吐血。在下泻血。在中者芤脉在上。加减栀子汤。

栀子(四个碎)香鼓(半两)先以水二盏煮栀子仁。至七分入豉。煮三五沸。去滓、温服。

芤脉在中。宜泻黄散。

藿香叶山栀子仁甘草(各半两)防风(三两)石膏(一两)上咀、水二盏。

煎一盏。

芤脉在下。宜猪苓汤猪苓滑石泽泻阿胶(炒各等分)上咀。水二盏。用前味煎至一盏、去滓。后入阿胶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患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经络。以应沟渠。是荣卫气血不散。不能盈满经络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主脉浮。客脉芤。浮芤相合。血积胸中。热之甚也。治之以犀角地黄汤生地黄(二两)黄芩(一两半)黄连(一两)大黄(一两半)上咀。水二盏。

秤一两。

煎关内逢芤肠里痈。主脉弦。客脉芤。弦芤相合。积血于肠中。是肺先受邪。传入大肠。

当大黄水蛭(炒裂各半两)虻虫(三钱)上咀、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水下。利为度、未利加数服之。

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浓。主脉沉。客脉芤。沉芤相合。积血在下。抵当丸。

抵桃仁(半两)甘草(二钱半)大黄(一两)桂(三钱)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七片又云上焦有血。先便后血。下焦有血。先血后便。中焦有血。便血齐作。

三。滑者阳也。主四肢困弊、脚手酸疼、小便赤涩。仲景曰:卫气前通。小便赤涩。腰中气赤芍药柴胡(各一两)枳实大黄黄芩(各半两)甘草(三钱)上咀。每服一两。水滑脉如珠动曰阳。腰中生气透前肠。胫酸只为生寒热。大泻三焦必得康。

云岐云:夫小便赤涩。腰中生气。是命门所生。其脉流利数而疾。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多寒浓朴制(一两)枳实(麸炒)大黄(各半两)芒硝(三钱)上咀。用水一碗。

姜十片。

先晚滑脉寸来多呕逆。主脉浮。客脉滑。浮滑相合而为呕。生姜半夏汤主之。有往来寒热者小制半夏(一两)茯苓(二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二钟。姜七片。煎至一半。去滓、食后关滑胃寒不下食。主脉弦。客脉滑。弦滑相合。引寒入胃。致不能食。春夏平胃散。

秋冬柴胡黄芩赤芍药(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炙三钱)桂(四钱)上咀。

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七片。煎去滓。温服。

尺部见之脐似水。饮水下焦声沥沥。主脉沉。客脉滑。沉滑相合。寒结膀胱。附子四逆汤炮附子炮生姜(各半两)白术(一两)甘草(三钱)桂(七钱)上咀。每服一两。

水二四。实者阳也。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肢劳倦。

实脉寻之举有余。伏阳蒸内致脾虚。食少只缘生胃壅。温和汤药乃痊除。

洁古云:脾脉本缓。反得客脉实。缓实相合。主胃中有热。故脾气温反实。故不食也。

食少于胃藿香叶制半夏(各一两)丁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七片。

煎去滓云岐曰:脾受热而反虚。故不能食。温和汤药。乃平胃散是也。

实脉关前胸热甚。主脉浮。客脉实。浮实相合。阳气有余。胸中热、其实在上焦。宜凉膈山栀子仁(一两)连翘黄芩(各二两)大黄(半两)薄荷(一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一两当关切痛中焦任。主脉弦。客脉实。弦实相合。热在胃中。可用调胃承气汤。实在中焦。

水胜火也此二附子(炮半两)白术(一两)甘草(炙三钱)上咀。每服半两。水一大盏半。

煎至一钟。

五。弦者阳也。主劳风乏力。盗汗多生。手足酸疼。皮毛枯槁。弦脉五脏俱伤。盖木克土故弦脉为阳状若弦。四肢更被气相煎。三度解劳方始退。常须固脐下丹田。

脉如筝弦紧而急。主四肢相煎。木旺土衰。四肢者。辰戌丑未四末也。土位也。固脐丹田者为脾寸部脉紧一条弦。胸中伏痛状绳牵。主脉浮。客脉弦。浮弦相合。胸中急痛。属少阳。

以关中有弦寒在胃。主客脉俱弦。知木气有余。致寒气大实于胃中。附子理中丸主之。

弦在下焦停水满丹田。主脉沉。客脉弦。沉弦相合。风寒气有余。下焦停水。术附汤主之。

弦六。紧者阳也。主风气。此太阳少阳相合。主伏阳上冲。变为狂病。宜黄连泻心汤。

黄连生地黄知母(各半两)黄芩(二两)甘草(半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服。

紧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元。忽然狂语人惊怕。不遇良医不得痊。

洁古云:此是三阳合病。紧数。太阳也。弦多。少阳阳明也。故实则谵语。云岐曰:其脉紧生地黄黄芩山栀子仁(各一两)大黄(半两)上咀。水煎一两。以利为度紧脉关前头里痛。主脉浮。客脉紧。浮紧相合。诸头痛皆属三阳。太阳头痛。羌活汤主之痛。

紧在上焦。

到关切痛无能动。主脉弦。客脉紧。弦紧相合。太阴受邪。脾中切痛。治之以芍药汤。

赤芍药(二两)甘草(半两)桂(三钱)上咀。水煎一两。加生姜七片服。如实痛加大黄隐指寥寥入尺来。缴结绕脐常手捧。主脉沉。客脉紧。沉紧相合。绕脐痛者太阴。与芍药桂(一两)芍药炙甘草(各半两)上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服。

七。洪者阳也。主头痛。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粪结涩。口干。

遍体疼痛。洁古云:者按之实。举之盛。

洪者证虚可下洪脉根元本是阳。遇其季夏自然昌。若逢秋季及冬季。发汗通肠始得凉。

云岐曰:其脉举按皆盛。本为相火之象。发汗从表里。从表宜麻黄汤。从里宜大承气汤。

麻黄汤麻黄芍药(各一两)葛根(一两三钱)豉(一百)葱白(三茎)上咀、每服一两。水二诊知其洪脉关前热在胸。主脉浮。客脉洪。浮洪相合。热结于胸中。凉膈散加减用之。或连翘汤连翘(二两)柴胡当归生地黄芍药(各半两)黄芩(一两)大黄(三钱)上咀。一到关翻胃几十重。主脉弦。客脉洪。弦洪相合。胃热不停。翻胃衄吐。以酸苦药除之。

或大黄(比众药减半)葛根黄芩芍药桔梗茯苓本白术甘草(炙各等分)上余热得入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洁古云:洪尺。由阴不及阳也。从下至上。先损肾肝宜赤茯苓泽泻(各半两)桑白皮山栀子仁(各一两)上咀。水煎一两。服之得小便利为凡此七表。虽名阳脉。有用热药者何。答曰。阳中有阴故也。通上下中二十一道脉证。

用药景之实下

论八里形候歌

沉若烂绵寻至骨。沉者阴也。主阴盛阳乘之候。沉者重也。阴气厥逆。阳气不舒。故脉沉但。腰重便数。膀胱冷痛。又尺沉主肺弱水气痛。

微于指下细如丝。微者阴盛阳衰之候。指下寻之。脉来而小。细细如丝。往来极微。

进退主缓小于迟来往慢。缓者阴也。主卫气有余荣血不及之候。故指下寻之。往来迟缓也。

缓者曰缓风缓不利。

涩则如刀刮竹皮。涩者阴也。主阳虚阴衰之候。积气虚弱。阴阳涩滞。寻之似有。举之全能自禁。及女人胎气不安。败血不止。寸涩。胃中积冷。食不能转。关涩。主荣气肌肉。尺涩。丹田积冷。夜梦遗精。女人败血。胎中冷痛。

迟重欲寻来隐隐。迟者阴也。主阴盛阳衰。指下重手乃得。由阴络透于阳络。阳气不来厥伏潜骨重似来时。伏者阴也。主三阴毒瓦斯。伏于三阳。关格闭塞之候。指下寻之似有。

呼伏主濡凑指边还怯怯。濡者阴也。主荣中怯而卫气虚。指下按之似有。冉冉还来凑指。欲按根据虚精弱按轻绵重不知。弱者阴也。主虚气攻表。指下寻之。轻手乃得。重手稍无。往来无力。

八里病脉

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症。

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沉缓而中散。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

徘徊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

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气血。为亡汗。为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

涩紧。为痹。为寒湿。

迟为寒。为痛。

迟而涩。为症瘕咽酸。

伏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小便难。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

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

八里脉名

一。微者阴盛阳衰。气虚怯弱之候。其脉之状。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冉冉寻之。若有若无阳气筋骨。

菀于上血不止漏下便数。体重腰疼。面无光泽。诸证生焉。

二。沉者阴气厥逆阳气不舒之候。沉与浮相对。浮以阳邪所胜。血气发越而在外。故为阳主无潜之至骨肉。则有余也。且气之在人。壮则形体强盛。衰则形体羸弱。惟人不知所以贵其生。

而百病俱生。率原于此。

三。缓者卫气有余荣气不足之候。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二者相资。不得相失。缓者乃荣中力透得者脾于是。盖此。乌得脉小而衰四。涩者阳盛阴虚之候。敷而施之。阳之正也。敛而涩之。阴之正也。脉有阴阳适平。

则血涩之者多欠则血有余。故滑脉之来。流利而且圆。血欠则气有余。故涩脉之来。艰涩而且散。涩与滑相对。故兼取而论之。无求子云: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余居士喻涩脉如刀刮竹皮之状。诚得。

五。迟者阴盛阳衰之候。由阴络透于阳络。阳气不下。阴气独上。因而荣卫凝涩。血气痞阻息。

由心阴气行之六。伏者阴毒之气。伏于阳络。关膈闭塞之喉。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冉冉寻之不者。

七。濡者荣怯冲虚之候。夫血荣气卫。相随以行。流注于一身。其昼夜之有经、不可失也。

故指气虚歌曰:濡而不进为濡脉。虚软如按水中帛。血荣气卫总皆虚。三部逢之俱病亟。

八。弱者虚气攻表之候。故其脉见于肤表。状如烂绵。轻手乃得。重按即无。怏怏不能前进客

论八里脉变例

济生拔萃云:夫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也。阳乘阴也。是微沉缓涩迟伏濡弱。

称之表是急。

当假令恶寒者。里之表也。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是渍形以为汗也。如有不恶风寒而反沉细疾数者。是足少阴经反受火邪也。是里之里病。乃阴中之阴。阳邪也。此客邪当急下去之以大承气汤除之。仲景桂枝脉得麻黄证。或麻黄脉得桂枝证。递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桂证二停麻黄证一停。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证二停、桂枝证一停。当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或麻黄脉桂枝证取脉为主。脉便为二停证为一停。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治之。或桂脉为二停证作一停。

脉而如证处为内外皆阴缓汗。七表有汗者。为外阳而内阴急汗。八里有下者。

为内阳而外阴急下。故素问设标本之化。立四制之法。为此说也。

八里脉主治

云岐子曰: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之。此八里脉。乃客邪之脉。主位之脉三部。

主一。微者阴也。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微脉发象秋冬。在阴为惨。阴太过、阳不及。

是血香附子(一两半)白芍药当归(各一两)芎(半两)上为粗末。水煎一两。

食前服。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凝败血小肠虚。崩中日久为白带。痛下多时骨髓枯。此肾气有余。命门不足。当补命门。命门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崩中白带者、命门败也之骨已枯。伏龙肝散主之。是为血不能守。水胜火也。治妇人血去精亡。

形。养血补虚。宜当归芍药汤。

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各一两)干姜(半两)上咀。水煎一两。食前服。

微脉关前气上侵。阳虚。内气上冲。冷则生气。主脉涩。客脉微。涩微相合。逆气上侵。

阿胶(一两半)甘草(三钱)黍粘子(二钱半)马兜铃(半两炒)杏仁(去皮尖十个)上为当关郁结气排心。主脉缓。客脉微。缓微相合。太阴虚痞。匀气散主之。补肺散亦可。

微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主脉数。客脉微。数微相合。阴盛阳虚。治之以二气二。沉者阴也。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虚气冲心。闷而不痛。乃曰虚痞。健胃建中汤。

理当归白术人参干姜(各一两)附子(炮去皮)白芍药桂(各半两)丁香(三钱)上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沉者阴也。壅者虚结也。言通肠者温也。局方温白丸主之。健胃者以理中汤主之。

寸脉沉兮胸有痰。主脉涩。客脉沉。涩沉相合。留滞胸中变为痰。治用化痰玉壶丸。

中加半夏(一两汤洗)雄黄(三钱别研)上为末。生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当关气短痛难堪。主脉缓。客脉沉。缓沉相合。胃中有寒即痛。可以九痛丸。或橘皮半夏陈橘(去白三两)半夏(制)枳壳(炒去瓤各一两)白术茯苓桂(各半两)上咀。每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主脉数。客脉沉。数沉相合。客胜主也。寒气有余。

三。缓者阴也。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证在太阳。风伤卫气。当服桂枝汤。一云:主四肢白术枳实(麸炒)甘草(各半两)上咀。入生姜七片。水煎半两。食后温服。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脑后三针痛即移。

太阳中风。脉缓颈项强急不得转侧。可针风池风府浮白穴。则痛移也。用桂枝汤主之。

若缓缓脉关前搐项筋。主脉涩。客脉缓。涩缓相合。风邪伤卫。项筋紧急。可用桂枝汤。

不已羌活升麻黄芩葛根石膏(各一两)麻黄(去节汤浸去黄汁焙)防风本蔓荆子当关气结腹难伸。主脉客脉俱缓。脾湿太盛。胃中太虚。七气汤主之。

半夏(制一两)人参官桂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一两。入生姜七片。

水煎。

温二焦加干桂枝(一两)白芍药干姜(各半两)炙甘草(四钱)上各咀。加生姜枣煎。

不已。

用半四。涩者阴也。主痛。身疼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病。

涩脉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还须败血成。

主亡血失精。妇人孕病。或带下赤白或败血。圣惠方乌金散。治败血。局方四物汤地黄丸。

龙骨苦楝子(各二两)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五十丸。又云:亡血失涩脉关前胃气升涩脉见处。气血俱伤。

金有余损伤万物。主脉与客脉俱涩是也。

金有余故升于上。治之以匀气散。或利膈丸。桔梗汤。涩在上焦。

桔梗(一两)半夏(制半两)陈皮(三两)浓朴(一两)枳实(麸炒半两)上咀。每服半当关血散不能停。主脉缓。客脉涩。缓涩相合。故曰血散。可用温经丸。如胃不和。

调中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主脉数。客脉涩。数涩相合。阳气内虚。阴气有余。

人参茯苓地骨皮熟地黄牛膝(去苗酒浸各一两)上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即服诸疾。

服可去五。迟者阴也。主肾虚不安。迟本土也。

迟脉人逢状且难。遇其季夏不能痊。迟者阴也。季夏阳也。此证为失时反候。阳盛阴虚。

治神工诊着知时候。道是脾来水必干。季夏见迟脉。是土克水也。故不能痊。

寸口脉迟心上寒。主脉涩。客脉迟。涩迟相合。主阴盛之故。为心上寒。治之以橘皮丸。不已。术附汤。白术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桂(各一两)上咀。煎一两。食前服。迟在上焦。

当关腹痛饮浆难。主脉缓。客脉迟。缓迟相合。腹中痛甚。桂枝加附子汤。

桂附子(炮各一两)甘草(三钱半)上咀。煎服、或理中丸。脉回。以消食丸。

迟在中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也嫌单。主脉数。客脉迟。数迟相合。水能克火。阴气盛。

可六。伏者阴也。主毒瓦斯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自冷。主伏脉行于筋下。气伏于内。

阴毒伏气切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治能消。经曰:清形以为汗。

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秋冬以升麻汤。春夏以麻黄汤。当缓与之。阴盛阳积气胸中寸脉伏。主脉涩。客脉伏。涩伏相合。主胸中积气。治以沉香丸。或加减温白丸当关肠常瞑目。主脉缓。客脉伏。缓伏相合。主中焦伏而不散。乃风湿之气。故肠瞑白豆蔻(一两)缩砂仁青皮陈皮(去白)丁香(各二两)浓朴(制八两)甘草(炙)木如发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主脉数。客脉伏。数伏相合。邪胜寒之甚。而不能化白术(一两)黄茯苓白芍药(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半两。入生姜煎服。

不已。

养七。濡者阴也。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髓者肾之精。四体骨蒸者肾气衰绝。终传者七传也。土来克水必殂也。

濡脉关前人多汗。主脉涩。客脉濡。涩濡相合。肺气虚也。而卫不能固于荣。故多汗。

桂当关气少精神散。主脉缓。客脉濡。缓濡相合。精神散失。乃气衰弱也。治之以定志丸。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主脉数。客脉濡。数濡相合。主骨痿不能起于床。

五八。弱者阴也。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气弱多伤也。

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年少得此须忧重。老弱逢之病却痊。

脉若烂绵者阳气弱也。以应秋毛之脉。气弱多伤。怏怏者轻手乃得。不前者重手稍无是也。

春夏关前弱脉阳道虚。主脉涩。客脉弱。涩弱相合。阳气虚也。治之以五补丸为久补。四逆汤关中有此气多疏。主脉缓。客脉弱。缓弱相合。胃气内虚。故气多疏散。治之以益黄散平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主脉数。客脉弱。数弱相合。主下部损。肾气内绝。既阴绝阳盛。疼引于皮肤。是三焦无阴镇抚。离其原也。气已损于肺。无法可治也。

卷四

方脉总论4

九道病脉

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腹满。为忧伤过度细而紧。为症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数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动为痛。为惊。为挛。为泄。为恐。

虚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则脉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同。

散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代一藏绝他藏代至。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列。皆本圣经。学人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络互识。所谓六经流注如

九道脉名

一。长者有余而过也。故属于阳。其脉举按皆有余。冉冉寻之。往来流利。出于三关。

如持法宜二。短者不及之脉。故属于阴。凡物短长。各有所宜。适当其可。然后为中。夫长短未始有往来搏。

三。虚者阴也。不实之象。阳为实。阴为虚。阳气自得传。肝气不胜。则少力多惊。故其脉原其四。促者阳盛也。阳邪上忤。气有偏盛偏衰故也。其脉指下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下游三关阳邪聚忧死。

五。结者阴盛也。真阳已极衰弱也。夫脾布中和。因阳而发。阳衰阴盛。则脾气忤而不能施阴结六。代者阴也。内经曰:代则气衰。盖心散则气衰。不能下应于土。脾不得安其常。故脉代形容七。牢者坚也。固围之象。气之郁结故若是。仲景云:寒则牢坚而沉结。指下寻之不见。

举按经脉之所本。而平人之常气皆禀于胃。今已脾胃不能符合。则生生之道。曷可全乎。法以牢为水火相刑、必死之候。

八。动者阳与阴相搏也。仲景云:阴阳相搏。名曰动。又曰: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

厥厥虚劳女子九。细者精气虚弱之极。而形容不足。内经曰:细则气少。其脉之状。稍稍应指。往来如绵道由缓也

九道脉主治

一。长者阳也。洁古云: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时来又却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云岐曰:阳毒在脏。何由言发汗。非在五脏之本。阳毒之气在五脏之标。何为五脏之本。

肝为在标之深远也。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麻黄。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地骨皮茯苓(各半两)柴胡黄芩生地黄知母(一两)石膏(二两)如汗已多。加知母。咀。入生姜煎。徐徐发者。汗之缓也。

二。短者阴也。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法坤。腹中有宿食当下之。短主阴成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宿食生寒气。何由通畅。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三。虚者阴也。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怯离。虚脉者离火也。中虚之象。

心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恍惚者。阳主动之貌。脉难成。往来之象。烦热者。血虚也。欲令气血实。故补益三焦命门柴胡(去苗)黄芩(各一两)地骨皮人参知母半夏(制)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三汤治之。

四。促者阳也。促脉象坎。主中盛满之象。遇坎而退。则是脉八九至并寸口。渐渐退则活。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要痊除命在天。

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如散丝者、独阳脱阴。

知五。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结脉。象兑金。动而有止曰结。应腹中之右旁。

故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生气。是三焦之气。旺于脾脏旁。脾受湿而反热。传至大肠。故发疼痛。乃大肠金受三焦火六。代者阴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不因病羸瘦。脉有止曰代。代真死脉也。若暴损气人参白茯苓熟生黄甘草(炙)地骨皮(各半两)黄白芍药桔梗天门冬半夏食前服。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居。

浮甚阳太过。沉甚阴太过。浮甚八至九至死在外。沉甚一至二至死在内。脾脉居中土之象。

七。牢者阴也。牢脉象震。其脉不来不往曰牢。其性紧而急。前后水火相乘之象。水能克火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言水火相刑克。欲要痊除更问天。

牢者木也。前后有水火相乘之象。以牢为阴。助水克火。故云命在天。又云。水火并于胸。

八。动者阴也。主四体虚。崩中血痢。动脉象艮山也。不来不往曰动。山止之貌。动而不移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以卫为叶。荣为根。血去则根亡而叶凋。此脉寸有尺无。绝无根叶。此尺脉第三同断病也。

当归白芍药地黄(熟用)白术(各一两)人参干姜(炮)茯苓桂(各半两)上咀九。细者阴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肾无所养。阳不荣于下。阴不荣于上。阴阳不能相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必自痊。

细脉象巽风也。为木。风主发。阳气内不润于皮毛。致毛发干。至秋则失。秋时气平。

故不解肌葛根黄芩(各一两)麻黄(去节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咀。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之。

十怪脉名

一。釜沸之状。如汤涌沸。指下寻按之。中央起四畔倾流。有进有退。殊无息数。但见其为火从阳。

守也流乎来而二。鱼翔之状。宛如鱼游于水面。但尾掉而身首俱不动。其脉浮于肤上。不进不退。指下寻者也相使知病日中死。日中占夜半死。

三。弹石之状坚而促。来迟去速。指下寻之。至搏而绝。喻如指弹石。辟辟然坚而不可入。

为可素问云脉独见四。解索之状。指下散乱。息数无准。或聚或散。如绳索之解、而无收约。由肾与命门气皆包而实者形于五。屋漏之状。如屋之漏。滴滴然不相连续。或来或止。时动时复。其诊亦如之。谓之虚屋脉能六。虾游之状。指下寻之。若虾游于水面。不进不退。瞥然惊掉而去。冉冉寻之。杳然不见须臾复于指下隐隐而来。应诊不动。倏尔还去。脉之异状。间忽有全类此者。故目之曰虾游相附扬矣则形七。雀啄之状。来而急数。频绝而止。良久准前复来。若雀啄食之状。盖来三而去四也。

由五者八。偃刀之状。寻之如循刀刃。责责然无进无退。其数无准。故曰偃刀。由心元血枯。

真火之象。无所归宿。而胃气独居。不能相为导续。是伤于真心者如此。心主血也。肺主气也。

之为而死九。转豆之状。脉来应指。混然如豆之周旋展转。不进不退。殊无息数。故谓之转豆者。

不象十。麻促之状。应指如麻子之戚促。散乱分杂。殊无均和之意。盖麻之生也。其征不一。

谷轻者三日而死。重者寅时死矣。

辨脉动止投数法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脉二动一止、三日死。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动一云立云立立秋十动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春草生而死。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无气。却后三岁藏无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脉三来而久住下。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间。

五脉病。虚羸人得之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如是壮盛人可治。气全故

五用乖违病脉

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者。乃学诊之要道也。所以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然气外能助发宿蕴。其所以应于气口者。正由七情郁发。因食助见。本非宿食能应气口。且如宿食脉。有浮大而微涩者。有数而滑实者。在阴则涩。在阳则滑。宿食不化。脉则沉紧。宿食成瘕脉则沉重。此等各证。皆曰伤胃。曾何关于气口耶。且如疲极筋力。其脉弦数而实。筋痛则动。皆伤肝也。凝思则滑。神耗则散。皆伤心也。弦动耗气。脉濡而弱。叫呼走气。脉散而急。皆伤于肺也。房劳失精。两尺浮散。男子遗精。女子半产。弦大而革。皆伤肾也。

况脏寒蛔厥。脉自微浮。及为紧滑。胃虚不食。其脉必缓。亦有微濡。五饮停伏。浮细而滑细滑六聚洪疾而不邪来邪遁如诊得此等脉证。虽与人迎气口相应。亦当分数推寻。三因交结。四句料简。所谓单内单外脉多气。

诊百病决死生法

诊人温病。三四日不得汗出。脉大疾者生。脉细难得者死。诊人温病。穣穣大热。其脉细小见者急螈热病得汗也。

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热不出。必不治。诊癫病。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若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

大疾者死。诊人肠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

浮者死。诊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数微小者生大则生。凡肠之属。身不热。脉不弦绝。滑生。热者死。诊诸肠其脉滑者生。浮者死。

生。诊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病咳谓其形损故也。诊嗽。脱形发热脉坚诸咳嗽。其脉浮软者生。沉伏者死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

人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小紧死。诊人肠筋挛。其脉小细安静疾者死。诊人上气。喘息低昂。其小滑者生。大躁者死。诊人阴阳俱其脉代绝者死。诊金疮血出太多。

强者生。小弱者死。诊伤寒热盛。

大者死。诊心腹积聚。其脉劲强者诊水病。脉洪者可治。微细者不可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诊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

者死。诊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诊人卒得中恶。脉大而缓者生。坚而浮者死。

坚细而微者亦生。诊中恶吐血数升细者死。洪大而速者生。诊老人脉代。期月而死。诊热病。三五日身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赤而死。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不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

其人仲夏得此脉。桃叶落而死。

太过鱼际。沉浮即不至关中。往止。又须臾还三十动一止。乍动手尺部脉。三十动而一止。止至立春而死。

扁鹊诊诸反逆脉法

脉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季死。法当嗽也。脉涌涌不去者死。脉分绝者死肝脉反得濡而微者死。病微细涩。而反得紧大而肢厥逆。脉反浮大而短死。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病若脑痛。脉反大而缓者死。左有病右痛。下有病者生。脉病形不病者死。人病尸厥。呼之不应。脉绝者死。脉当大反小者死。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绝者死。羸人。得躁脉者死。人自涩。而脉来往滑者死。人自滑。而脉来往涩者死。人自小。而脉来往大者死。人自短。而脉来往长者死。人自长。而脉来往短者死。人自大。而脉来往小者死。尺脉上应寸口大迟者、半日死。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相反逆。即为死候也。

辨七诊脉法

七诊脉。诸家经论不尽分别。今显脉形状并疾病。有可疗者不可疗者同论于中。

独大者。皮肤壮热。喘息上冲。其脉通度三关。多出少入。与太过相似。两手并极。此乃不独小者。四体微寒。中膈气闭。腹冲两胁。其脉沉度于三关。名曰独小。小者气也。不治之独寒者。恶寒也。四肢俱冷。伏阳在内。其脉指下沉沉如烂绵。按之不知所在。此不治之疾独热者。四肢俱热。脏腑亦热。其脉洪数。故曰独热。可治之疾。

独迟者。其脉三部俱迟。气在脾肤。致有不安。可治之疾。独疾者。寸关急数。尺脉微虚。

然。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法

三部脉实。长病得之不治。三部脉虚。长病得之不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

死。

卒长得自病脉病脉紧

辨脉虚实法

人有三虚三实者。谓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有虚实者。脉来濡者为虚急者内虚者是五虚

辨损至脉法

脉有损至何谓也?曰: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经。五至曰困。

六至此落四者损于心者调其荣卫。损于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于肝者缓其中。损于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察色论

论曰:声合五音。色合五行。声色符同。然后定脏腑之荣枯。若滋荣者其气生。如翠羽。

鸡于以见黑黄。是谓真藏之见者。以风而鼻黄。肾风而肌黑。以风脾热而鼻赤。肾热而颐赤。以气不同故尔。鼻青为腹水气。

故尔。然审病者。又皆以真脾生者。以其真气外荣故也。

察声色决死生法

凡人赤者。欲如帛裹朱砂。不欲如赭色也。白者。欲如白璧之色。不欲如白垩也。青者。

欲炭也。凡青如翠羽。黑如乌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有此五色者。并为生候也。

病患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口者必死。病患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当愈。病患耳目及颊颧上赤者五日死。病患有黑色。出于额上及发际。至鼻脊两颧上。五日死。病患及健人。黑及白色入目鼻口者。五日而死。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病患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返者死。病患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可治。热病可治。病患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病患尸臭甚者不可治。病患目回回直视。肩息者一日中死。病患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病患面无精光似土色。不能食者四日死。

病患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不可治。病患面黄目黑。九日死。病患面白目黑者不可治。

病患面赤目白者十日死。病患但张其口不能闭者三日死。病患面赤目青者立即死。

病患面黑目白者八日死。病患目系倾者七日死。病患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病患发直者。十五日死。病患遗尿不觉者死。病患唇口忽干者必死。病患爪甲青者必死。

病患头目久痛。卒视物不见必死。病患舌卷及卵缩者死。病患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病患面黄目青者死。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病患面色青目白者死。病患面目俱黄即不死。病患面目俱白者即死。

麻。喜怒者死。病患发与眉冲起者死。

卒肿。面色苍黑者死。病患手掌肿无纹者死。病患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病患汗出不流舌卷者死。病患唇反。人中满者死。

病患阴阳绝。目眶陷者死。病患五脏已夺恍惚者死。病患阴阳俱绝。裂衣掇空。妄言者死。病患阴阳俱泄绝。失音不能言者死。

病患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病分气血昼夜衰旺

夫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

象天主濡安病安太病

病机论

论曰: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火。

必行可黄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对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少虑无怒。风胜则动。肝者。

罢虑状掉摇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里急戾。胁痛呕泄。

甚则掉眩癫疾。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怒也。虚则目视KTKT无所见。善恐如人将捕之。

凡病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故火本不燔。遇风烈乃焰。肝本不甚热。因金衰而王。肺金不胜心火。木来接于金。故诸病作矣。其为治也。燥胜风。王注曰:风自木生。燥为金治辛化中则卒暴僵仆。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故五内气平则敷和太过则发生。不及则委和。

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静则神明。热胜则肿。心者生之本。神之象变也。其华在面。

其充此也山川。

旋及屋宇。火之灾眚也。故火非同水。水智而火愚。其性暴速。其为病也。当胸中热。嗌干。右胁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嗽。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痒肿。肩背痛。缺盆中痛。疡疼身热。惊惑恶寒。战栗谵妄。悲忘衄蔑。语笑。疮疡。血流狂妄。目赤。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胸膺肩胛间痛。背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其为治也。以寒胜热。王注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汗以发之。发之不尽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又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经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此之谓也。是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心欲。急食咸以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木气之下。是故火炎威也。故燥万物者。莫乎火。夏月火热极。甚则先失气熏味。而万物反润以水。出液林木。津流及体。热极而反汗液出。是火极而反兼水化。俗以难辨。认是作非。不治巳极。反攻王气。是不明标本。但随兼化之虚象。妄为其治。反助其病。而害于生命多矣。故此藏平则升明。太过则赫曦。不及则伏明。王注曰:百端之起。皆自心生。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味知气化。湿胜则濡泄。脾者仓禀之官。本营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出焉腕。

经腰下飧属为木化。土余则制之以风。脾盛治之以燥。

湿为水。水盛则肿。水不行。肉色已消。

若湿气在上。以酸吐之。湿气在下。以故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

甘辛。以汗为散而止。湿淫于内。治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气之下。木气半身以上。湿气有余。火气复郁。所中。火游行其间。是以热为用矣。故兼风木制其土也。若脾湿土自壅。燥积饮痞膈满肿湿热干涸消渴。慎不可新而恶陈。常令滋泽。无使干涸。故诸气郁。皆属于肺。肺气常清利。燥胜则干。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

其充王谓变候咳。腹中鸣。注泄溏。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浮虚鼽。尻阴股髀皆病皴揭。实则喘咳逆气、肩背痛。

出尻阴股膝髀。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其为治也。热胜燥。燥自金生。热为火化。

金余则制之以火。肺胜则制之以苦。又曰:金气之下。火气承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苦辛。以苦下之。若肺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王注曰:制燥之胜。必以苦温。故受干生焉。是以金主于秋而属阴。其气凉。凉极。天气清明。而万物反燥若火。

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故病血液衰也。燥金之化。极甚则烦热气郁。痿弱而手足无力。

不能收持也。凡有声之痛。应金之气。故此脏气平则审平。太过则坚成。不及则从革也。

诸病寒热。皆属于肾。水静养动耗。寒胜则坚。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味咸。其色黑。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为阴中之阴。通于冬气。其脉石。王注曰:肾脏有二。形如二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脂里白表黑。主藏精。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在肾属火。而不属水也。经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故膻中者在乳之间。下令在于肾。是火居水位。得升则喜乐出焉。虽君有二火之气。论其五行造化之理。同为热也。故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经所谓其变凝冽。其清冰雹。其为病也。寒客心疼。腰腿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苦厥逆痞坚。腹满寝汗。实则腹胫肿。喘咳身重。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意不乐。王注曰。大小腹。大小肠也。此所谓左肾水发痛也。若夫右肾命门相火之为病。少气。疮疡疥癣。痈肿胁满。胸背首面四肢浮肿。腹胀呕逆。螈骨节痛引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目赤心热。

则瞀昧暴痛。瞀闷懊。KT呕疮疡。惊躁喉痹耳鸣。呕涌暴注。螈暴死。瘤气结核丹。皆相火热之胜也。其为治也。寒胜热。热胜寒。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所胜。平以咸冷。故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如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甘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又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食苦以坚之。故水本寒。寒极则冰。水如地而能载物。冰发而雹雪。是水寒亢极。反似克水之土化。是谓兼化也。所谓寒病极者。反肾满也。

左肾不足。济之以水。右肾不足。济之以火。故此脏水准则静顺。不及则涸流。太过则流衍。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谓气逆。固谓禁固。气逆则肝肾失守。失守则不能禁固。出入无时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华盖。故肺热叶焦发痿。是气郁不利。

病喘利呕无谓火饮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栗惊惑。如丧神守。悸动怔忡。皆热之内作。故治当以制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寒湿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阳膀胱经属水。而下所以湿可伤也。

其中详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冲攻也。火气炎上。故热甚则郁于内也。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肺主升明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胃实则四肢实而能登高也。故四肢者诸阳之本。经所谓阳胜阴则脉流若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炎威而害也。强劲有力、而不能和柔也。乃厥阴风木势甚而成此。

王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腹胀大。而敲之有声如鼓者。热气甚则然也。经所谓热胜何以明承气汤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肿。热胜于内。则伤气滞故也。疼酸。由火实制金。

不原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热气燥烁于筋。故筋转而痛应风。属于肝也。甚则吐不止热之气。加之以泄。湿胜也。若三气杂。乃为霍乱。故仲景曰:呕吐而利。名为霍乱。

故撩相井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水液为病寒也。故水清净。其气寒冷。水谷不化而吐利。

黄而酸。

不化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水液气衰少。血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热故法曰。寒能收敛。收敛则燥涩皴揭。热能纵缓。则滋荣润泽。此皆属燥金之化也。王注曰: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涩。其为治也。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治之。荣血通流。麻木不仁。涩涸。干劲。皴揭。皆得其所。慎勿服乌附之药。经所谓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寒暑燥湿火风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病可调。凡受诸病者。皆归于五行六气胜复盛衰之道矣。

各而

三因论

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

人以五脏六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淫者。寒暑燥湿风热。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

生焉。病症既成。须寻所自。故前哲示教。谓之病源。经不云乎。治之极于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经。以从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然六淫天之自经络入内。合于腑脏。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

内所因。其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有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以所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

内外伤论

辨脉。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左手右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或大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之。少阴则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三脉遍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涩者挟心也。如一代也。

乎。辨寒热。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不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饮食热恶在表也乘之。郁已不能寒。一不节。

内伤寒邪平常无所阳日所恶下。

凉处辨之不通郁咽表虚之弱。为阴火所乘。燥发须臾而过。表虚无阳。不任风寒复见矣。

是表虚无阳。常常有之。

其燥热则间而有之。此二者不齐作。燥作寒已。寒作燥已。非若外伤之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之热故难辨外感内伤恶风。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之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细分入里常。

居鼻不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秘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之痛。二者亦互相见、不并出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心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

使而俱无此证。故易为分别耳。复有一等。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得甚证减。

不足矣有寒凉免者日之外伤贼必短气

分内外伤治法

内经调经篇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乃天之邪治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乃水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是七损之病。故曰。

阳气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络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可按之。按之则痛。此重明八益之邪伤人中人也。高是客邪表受风寒。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

故此清虚之地气伤人也。必从足始。故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百病之变。

皆生皆由阴火气年。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上。

故夫阴气逆上者。盛怒得之。非喜也。喜则气和。此喜之一字。传写误矣。前已有说。血之怒。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

则血辨云。阴虚者。说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按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伤气。今言喜气下行者非但去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此一段帝问。在表阳病。在里阴病四证。阳虚则外寒。阳胜则外热。此明客邪伤表六淫有余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阴栗、谓心寒栗也。非战动。又明阳虚生外寒。此风寒伤表。有余病也。

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此再明湿从下受之病之形状。乃水谷之寒热。则害人六腑。此中焦不足。脾胃先受病。

乃饮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不通。卫气不得泄越。

故此乃末传客寒化热。当下也。故经云。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是也。

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下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此再明脾胃不足。劳役形体。中焦荣气受病。末传寒中。惟宜补阳泻阴。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

取此一段明脾胃荣气不足。从阴引阳。并泻血络经隧。荣者主血。阴气也。卫者主气。阳气也形也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此复问八风表邪。及伤寒客邪、在外有余之证。惟宜泻之。血气以并。及阴病劳役。脾胃湿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

屈言欲开其穴而泄其邪气。切。谓急也。言急出针也。予详切字之义。非急出针也。切其穴路。

此切之也。

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时。

此治法不足内病脾胃也。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按、甲乙经曰。皆生百经实血调气也病在筋调之筋(肝主筋。病在筋治在肝血)。病在骨调之骨(肾主骨。骨病治在肾。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筋病在脾者。以燔针劫刺治在经。筋急者熨络。先令气行也)。病在骨淬针药熨(肾主骨。以大寒为骨痹者。先药熨淬刺。淬刺即燔针也)。病知所痛、两跷为上(病在阴跷阳跷。癫痫螈。不知所苦。两跷为上者。取中脉穴。是足太阳太阴外踝下也)。身形有痛。九候莫辨。则缪刺之。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大气不能过关尺者。巨针刺之必矣)。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调经篇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已备未详医学发明冲督任脉云。二十八难曰。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腑。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

循腹夫督任冲。三脉者为一源。始于二阴之间。分为三脉。任脉者。起于会阴穴。根于曲骨。入前阴中。出腹里、过脐上行。附足厥阴之经。为生化之源也。贯穿诸经。无所不系焉。冲者。分为二道。起于会阴。根于气冲。为二道入腹中。夹脐两旁上行。附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一说上至脑耳上角。下至足内踝络跗上。若搐如引绳之状。上下动之。若一贯诸经之脉。无所不到。以其从胃脉故也。十二经之海也。并为生化升降之主。督脉者。出于会阴。

根于长强。上行脊里至于巅。附足太阳膀胱之脉。膀胱者。谓阳之首。又曰巨阳。荣卫之气系焉。督脉为附。督冲督二脉。系根在下焦。下焦者。里也地道也血也阴分也。自脐以下至足少阴分。下至骨髓。

主行阴二十五度有定止。其邪之状。目则魂如大盛。大势之来先泻冲督。以如渎。经云。在如便溺已通。不甘温热于阳分。

助阴气。从权泄升。气平乃止。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曰。肾两者非皆肾也。左为肾右为命门。

命门洁古云。一者男子妇人皆以左为肾右为命门。男子藏精者气海也。妇人系胞者血海也。

所主骨。

强。

成唾气汤三十七难曰、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荣也。故曰格。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曰。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其纪。终而复始。而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解云。邪在五脏者、以明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是饮食不节。劳役形体。以伤六府。元阴盛生天有八脏明之者。谓也。又也。六乃病变。

所伤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药性总论

论曰。流变在乎病。主治在乎物。制用在乎人。三者并明。然后可以举七方十剂之法也。

大十剂气者中气急昏味有气精为本。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生是津所以为全生之术。故五谷五畜五菜五果。苦甘酸咸辛。此为补养之要也。何则。谷入于口。

而聚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喜谷而恶药。药之所入。不若谷气。此又以之先达。故制病之法。必以谷气为先。是以圣人论真邪之气者。谓汗生于谷。不归于药石。辨死生之候者。谓安谷则生。失谷则死。是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以此知五味能养形也。虽攻毒邪。亦犹之用兵。

盖出于不得已也。是以圣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随五脏之病证。施药性之品味。然后及于奇偶大小缓急之制也。故偶者四方四制之法。四制者小大缓急也。经谓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故大小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而又曰。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二臣六。所以立方者四制之法。奇偶四制何以明之。假令小承气调胃承气为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抵当汤为奇之大方也。所为因其攻下而用之者如此。桂枝麻黄为偶之小方。葛根青龙为偶之大方。所为因其发而用之者如此。经所谓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身之表者为远。身之里者为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不以者不用也。故补上制以缓。补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故味浓者为阴。薄是阴之阳。为味不纯粹者也。故味所浓则泄之。味所薄则通气者也。王注曰。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之阴。故附子干姜味大热。为纯阳之药。为气浓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温。薄为阳之阴。气不纯粹者也。故气所浓则发热。气所薄则发泄。经曰。薄则发泄。浓则发热。王注曰。阴阳润下。故曰。味薄则发。发者阳气炎上。故气浓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涌泄。气薄为阳少故汗出。是以论气味之薄浓。合奇偶之大小。故肾肝在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不能发散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气丛易散可以补上也。王注曰。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五脏乃生成之常数也。若奇之不效则偶之。是谓重方也。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各从其病也。王注曰。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气应合。复令寒热参合。使其终异。而使其润燥而散坚。刚强必折。柔脆自消矣。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张仲景曰。少阴病下痢而脉微者。与白通必行热物冷服。下胃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治大逆。此加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可去拒之寒也。经所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服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之谓也。若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

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王注曰。假如病在肾。而心药之气味。止于中道。须急过之。不得漫以肾药凌之。恐心肺益衰。与上下远近相悖。是以圣人治上不上下俱无犯。故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此之谓也。有中外不标本。不令失次也。故从所来者为本。其所受者为标。是以内者内不言其治。外者治之不言其调。经所谓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也。若从内之外。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调其内。王注曰。皆谓先除其根底。后削其枝条也。是故病发有余故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痢清谷。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故里不足必先救之。清便自调。

桂枝汤以救表。是谓病发本而标之。先治本后治其标。此以寒为本也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此之谓也。虽本草曰。上药一百二十种十种为臣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使应地。若治病者。特谓此三品之说。末也。经所谓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其大小为制也。故主病者为之君。佐君者为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王注曰。但能破积愈疼。解急脱死。则为后毒乃非。有毒为是。无毒为非。必量病轻重大小之治也。帝曰以明善恶之殊贯也。是以圣人有毒无毒。服自有约。故病有新合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王不尽。后再行之。毒之小大。如约而止。必无太过。是以上古圣衰其大半而止。故药之性味。本以药治疾。诚能处以中庸。以疾疑于致治哉。此之谓也。故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注曰。夫病生其类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为积之类是也。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谓痈肿疮疡。痂疥疽肿痛痒之类是也。三者。不因气动而生病于内。为留饮食。

喜怒。想慕忧结之类是也。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为瘴气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是也。如此四类者。有独治内而可愈。大小承气。陷胸。抵当汤。三化。神。藏用之类是也。有兼治内而愈者。大小柴胡。通圣。洗心。凉膈。

黄连解毒之类是也。有独治外而愈者。万应膏。拔毒散。点外而愈者。拨云散。苦参散。千金内托散之类是也。有先治内后治外而愈者。疹丹毒疮疡疹麸疮之类。悉因三焦相火。热甚于内。必先疏启其中。清凉苦寒之剂。荡涤脏腑。或以砭射敷扫涂抹于外者是也。有先治其外后治其内而愈者。伤之内。先以发散其外。发之不已。量其浅深峻泄之。有齐毒胎死。坚积。满胀之类是也。复有无毒而调引者。痰滞。气通经利其气之药之类是也。凡此之类。方法所施。或胜或复之。散者收之。高者抑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之。留者攻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温。养也)结者散之。燥者濡之。损者温之补也)逸者行之。劳者动之。惊者平之。(平。常也。常见常闻)上之吐之。下之泄之之。

炙之。浴之薄之。劫之。燔针劫刺其下。开之发之。适可为治。各安其气。必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是以圣人法无定体。体变布施。药不执方故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者。热之而寒。二者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而热者取之以阴。热而寒者取求其属也。王注曰。谓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热寒而以消阴翳但益心之呼。圣人明也如此。

也。方有七剂不蠲疾不可以一二味治之是也。小方之说有二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方者。为糖蜜甘草之类。

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者。盖药性无毒、则攻自缓也。有气为补上治上之法也。急方有急风荡涤之用急方者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也。有病近而宜用奇方说有二。有两味相配而四臣六。数合于阴也。

越婢一汤之类是也。

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者。谓郁而不散为壅。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散之。如姜橘之属。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涌同。通者。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如水病痰癖防己之属。攻其滞则通者行也。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必补剂以扶之。如气形羸弱之类是也。本草曰。补可经所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故形不足疾。药石蠲疾。五谷五畜为能补养也。泻。有余为本草曰。泻可去闭。即葶苈大黄之属。经所谓浊所以葶苈大黄。味苦大寒。专能泻热去湿下气。

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故而能泻胃强也。轻者。实则气壅。欲其扬也。

本草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经所谓曰。阳实则发散。重者。怯则气浮。欲其镇镇之。本草曰。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故使其体重之物。则下涎而用之也。涩必涩剂以收之。本草曰。涩可去脱。

气着。欲其利也。如便难内闭。必滑剂以利之。本草曰。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养窍。故润利也。燥者。湿气淫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本草曰。燥可去湿。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所谓湿甚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泄之。是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本草曰。湿可去枯。即紫石英之属。故痿弱者用之。王注曰。心热独盛。则火光上炎,肾之脉常不行。令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

阴气厥逆。火复内炎。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也。可下数百行而愈。故此七方十剂者。乃太古先师。设绳墨而取曲直。何叔世方士。出规矩以为方圆。王注曰。人之死者但曰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

是以物各有性。以谓物之性有尽也。制而用之。

使之无穷。夫惟性无穷。用无穷。故施于品剂。以佐使斯人。其功用亦不可一而具也。于是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所胜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

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窜而引药。蝉之性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因也。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也。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慌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因其气有余补不足也。鲤之治水。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也。蜂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本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蓬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也。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

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愈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医学发明论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治。夫曰反治者。是明四经各经之病源。一经分手足。

四法如不夫圣人立通因通用之意。谓少阳春也。生化万物之始也。金石草木。羽毛鳞介。乃阴阳生化之端序则以发证多可戒阴经在内煎。

法也。

太阳标有阳之名。无阳之实。谓其将变阴也。其脉紧而数而内有真寒也。故仲景以姜附汤久久热煎。不温服而顿服之。

之久久热煎。重阳之热。泻纯阴之寒。是治其本也。不温服而治太阳标之假阳也。故为寒之气。外显热证。然大渴引所逐。而欲先绝其燥。欲坐井又况内伤饮食。其物有形。亦但脾胃有痞气。仲景治痞有五类。亦以大黄枳实阴寒之药以下泄之。举斯二者。是塞因塞用。又为寒因寒用。可以明知之矣虽正治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直折之也。又经云。为有阳明厥阴。不从乎中也。启玄子注殆不在卯后病两阳合明。故曰阳明。在辰巳之间。是生化之用也。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在戌亥之间。是殒杀之用也。其厥阴心包。乃包络十二经之总也。经曰。中有阳明生杀之本。足阳明为水谷之海。又经云。万物生于土而终于土是也。标本俱阳。诸经中皆有之。故不能从标。亦不能从其本。且手阳明喜热而恶清。足阳明喜清而恶热。足厥阴为生化之源。宜温而恶清。而手厥阴心包不系五行。是坤元一正之土。虽主长生。阴静阳燥。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

若独阴不长。以此明之。是标本俱阴也。足厥阴肝亦标本俱阴。肝为五脏之一也。受胆之气乃能生长。标蒂茅甲于地中。其经乃阴之尽也。阳明纯阳。厥阴纯阴。此二者标本不相及也。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当临病斟酌。若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故曰从其中也。今明正治。假令手阳明有余。足阳明不足。当以热治寒。若足阳明有余。手阳明不足。当以寒治热。故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就正治言之。从中者。以从合宜酌中处用药也。手足厥阴二经。以此通而算之。是手足周身十二经反正之治法也。

济生拔粹云。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此大略言之。盖外感六经之邪。欲传入里。

三阴有。未深入胃中。以生姜橘皮治之。或以藿香丁香半夏枳壳之类投之必愈。此天分气分虚无处。一无所受。今乃窒在。仲景谓膈之上属上焦。于表或有形质之物。因而越之则可。若气壅则不可用破气药也。(辛泻气。越之者吐也。亦无下之理)若阴虚哕气逆上。窒塞呕哕不定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药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胃中虚热。谷气久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皆止呕哕则呕哕自止。且如小儿斑后。余热不退。痂不收敛。大便不行。是谓血燥。则当以阴药治血。因而补之。用清凉饮子。通利大便。而泻其热也。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夫清凉饮子乃秋风彻热之剂。伤寒家邪入于里。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燥狂。不大便。是谓胃实。乃可攻之。夫胃气为湿热所伤。以承气汤泻其土实。元气乃得周流。承气之名于此见矣。今衰世人以苦寒泻火。故备陈之。除热泻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泻火。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故谆谆及此。至如孙真人言生姜呕家之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清气不上。胸中闭塞。惟益气推扬谷气而已。不宜泻也。若妄以泻气泻血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不缓下其膈。由此至危者多矣。针经说。呵欠哕唏。振塞噫嚏。涕泪出。太息涎下。耳中鸣。自啮舌颊唇。视主病者补之。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凡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宜补而不宜泻。空窍者胃之清气能通也。胃既虚则谷不上行。是气路不利。经云。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津液不上。胸中气路不开。亦令人哕。勿作外实。以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盖肺气已虚。而反泻之。是重泻其气。必胸中如刀之痛。与正结胸无异。亦声闻于外。用药之际。可不慎哉。

通。可以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大热之滞也。亦能泻大便。

与大泻气约缩咽嗌苓泽肺中极。

求治无阴利小方寒久在遂处以禀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气味者。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洗之。以肉桂为之引用。所谓寒因热用者也。同为极细末。煎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汤下二百丸。少时乘热药之。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溺如暴泉涌出。卧具尽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故因记之。或曰。防己之性若何。曰。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险健小人幸灾乐祸。

遇风尘之警。则首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逢恶亦怒。如善用之。亦可以敌凶暴之人。保险固之地。此瞑眩之药。圣人有所存而不废耳。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香港脚。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其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事。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人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淡渗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有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然后可审而用之耳。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夫人参之甘温。能补气之虚。羊肉之甘热。能补血之虚也。

人之乃生长万物也。地欲静。静则万物用者也。动之有时。春耕是也。若万化不安。亦如人之劳役形体。则则百脉争张。血脉沸腾。精气竭曷若救其未病。为拔本塞源之省语养气。庶几于道。何病之升。则四脏各得其所。以气论食。适其寒温。黄之甘温。

脾胃之中经络之气。肺主诸气谓也。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无阳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黄之属是也。此二味皆大苦寒。葶苈气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闭也。亦能泻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大黄之苦寒。能走而不守。泻中壅积有形之物闭塞者也。阳明病。胃家实是也。日晡潮热、大渴躁便。使通和汗出而愈矣。一则治血病泻大便。一则泻气闭利小便。若有疼痛。一概用牵牛大黄下之。乖戾甚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则疼痛去矣。如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谓如头痛。当以细所凝滞。即痛随利减也。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闭。以血通利则愈矣。若表上诸疼痛。便下之则不可。当详细而辨之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夫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谓之之谓也。宜以轻利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皮毛经络寒邪之实去矣。

象气之轻浮也。寒邪为实。轻可以去之。若大同而小异。盖麻黄微寒水之经。其经皆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汗出乃愈。当以发之。

燥火之经。身以前所受寒也。非正发汗之药。谓阳明禁发汗利小便其气和汗自出矣。麻黄专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葛根和解血分实。不能泻里实。若饮食劳倦杂病自汗表虚之证。认作有余。便虚。此盖不知表虚宜补。其亡阳其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自汗。阳明胃主自汗。

小便数。若以人参甘草之而出。清气上行。虽飧泄亦其表。仲景所论内外不足自不可禁也。寒邪已出。重发故也。汗家不得重发汗。小一云亡阳。一云脱血。病根之宜禁。故兼及之。

用药偏胜论

天有四时春为始。圣人作经。谓之履端。盖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以时令考之。生气既至。

大禁不倡中盛。主万物悉皆殒绝而不见。其为肃杀可知矣。寒物寒药。既禀此化而生。施之于人。非肃杀犹不草生道一天当从权用之。以气平而止。如执而有所偏助。令脏气不平。呜呼。死生之机。捷若影响。殆不可忽。治寒以温。治热以凉。但中病即止。矫枉则过正也。盖凉药频施。必至于疲沉冷。

温药频施。必至于烦燥闷热。所贵酌量权度。一毫无过用焉。是为活法。牵牛非神农药也。

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便。治下注香港脚。此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

凡药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泄下如水。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苦以为湿家泻药。尤不知其的也。何则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除血中之湿热。况湿从下受之。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湿。宜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药泻之。其伤必矣。夫湿者。地之别名。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

则宜用之。或有湿无湿。但伤食或动大便。或有热证。或只常服克化之药。但用牵牛。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之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经云。辛泄气。辛走气。辛泻肺气。肺病者无多食辛。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心火乘之。肠胃受火邪。名曰热中。经云、脾胃主血。当血中泻火。润燥补血。泻胃经之湿热。及胸中热。

是肺受火邪。以黄芩之苦寒抑之。以当归之辛温和血。以生地黄苦寒凉血益血。少加红花之辛温。以泻血络。以桃仁之辛温。油腻之药。除燥润大便。然犹不可专用。须于补中益气汤。泻阴火之药内。兼而用之。何则上焦元气。已自虚弱。若反用牵牛大辛辣气味俱阳之药。

以泻水泻气可乎。津液已不足。口燥舌干。而重泻其津液。利其小便。元气伤竭。致阴火愈甚。今重为备言之。牵牛。感南政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泻气。差误太甚。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云。

一脏未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泄肺者。此之谓也。近代钱氏泻黄散中独用防风。比之余药过于两倍者。以防风辛温令于土中泻金不助湿者也。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此之谓以所胜者平之也。古人有云。牵牛不可耽嗜。则脱人元气。经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故夏月食姜不禁。为气正王之时。夏宜以汗散火。令其以汗出越其热。故秋月则禁之。朱晦庵语录中有戒秋食姜。则夭人天命。戒之深也。姜尚如此。况牵牛乎能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

仲景尚不敢轻用如此。世医一概用之可乎。

六经药性

防风甘纯阳。太阳经本药。身。去上风。梢。去下风。与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相反。

芎辛纯阳。少阳经本药。治头眩头痛。细辛辛纯阳。主少阴。苦头痛。白芷辛纯阳。阳明经本药。兼治太阳阳明头痛。黄芩苦阴中微阳。酒炒上颈。主上部积血。东垣曰。泄肺火而解肌热。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甘草、生甘平、炙甘温纯阳。补血养胃。梢。去肾经之痛。与远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当归甘辛阳中微阴。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治上酒浸。治下酒洗。糖色能润肠。与蒲黄、海藻相反。连翘苦辛阴中微阳。诸客热非此不能除。又治手足少阳。疮痈肿。黄连苦纯阳。泄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以上。与芫花菊花僵蚕款冬花相反。苍术甘苦阳中微阴。诸肿湿非此不能除。足阳明太阴药。

能健胃安脾。羌活甘苦纯阳。太阳颈头痛。诸骨节疼痛。非此不能除。亦能温胆。太阳风药也。白术、苦甘温阳中微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利腰脐间血。与苍术同用。海云。

苍白有止发之异。生地黄、甘寒阴中微阳。凉血。补血不足。治颈以上酒浸。恶贝母。与芜荑相反。白芍药甘酸阴中之阳。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石斛硝石相反。人参甘苦阳中微阴。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喘嗽勿用之。短气用之。与藜芦相反。

柴胡苦阴中之阳。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与皂荚藜芦相反。少阳厥阴行经药也。黄甘纯阳。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与鳖甲相反。葛根甘纯阳。止渴升阳。解酒毒。阳明经之本药也。泽泻咸阴中微阳。渗泄。止渴。泄伏水。升麻、甘苦阳中微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脾痹非升麻稍不能除。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的药也。半夏苦辛阴中之阳。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阳痰厥头痛。与羊血鳖甲皂荚雄黄相反。桔梗辛苦阳中之阴。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为舟楫之剂。与草龙胆相反。蔓荆子苦辛阴中之阳。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与石膏相反。枳壳苦酸阴中微阳。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枳实苦酸纯阴。去胃中湿热。消心下痛痞。浓朴苦阴中之阳。去腹胀。浓肠胃。栀子苦纯阴。

去心中懊躁烦。橘皮苦辛阴中之阳。利肺气。有白则补。无则泻脾。活络治哕。五味子酸阴中微阳。治嗽。补真气。与葳蕤、乌头相反。知母苦阴中微阳。凉肾经本药。上颈行经用酒炒。干姜辛纯阳。经曰。寒淫所盛。以辛散之。见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走也。麻黄苦甘阴中之阳。泄卫中实。去荣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入手太阴。本苦辛阳中微阴。太阳经本药。治巅顶脑痛。齿痛。与葙子相反。地榆甘酸苦阳中之阴。微补。治下部有血。与麦门冬相反。大黄苦纯阴。热淫所盛。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其余经不用酒。

其性走而不守。独活甘苦阴中之阳。头眩目晕。非此不能除。足少阴经药。吴茱萸辛阳中微阴。温中下气。腹痛温胃。与丹参硝石五石英相反。郁李仁苦辛阴中之阳。破血润燥。豉苦咸纯阴。去心中懊。伤寒头痛烦躁。黄柏苦辛阴中之阳。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防己辛苦阳中之阴。泄湿气。与细辛相反。川乌头辛纯阳。去寒湿风痹血痹。行经。与半夏、栝蒌相反。与附子相同。瞿麦辛阳中微阴。利小便为君。黍粘子辛纯阳。润肺散气、主风毒肿利咽膈。白豆蔻辛纯阳。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止吐逆反胃。消谷进饮食。麦门冬甘阳中微阴。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强阴益精。与苦参相反。茯苓甘淡纯阳。渗泄止渴。

伐肾邪。小便多则能止之。涩则能利之。白入辛壬癸。赤入丙。与白蔹地榆相反。熟地黄甘苦阴中微阳。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忌萝卜。阿胶甘纯阴。补虚安胎止痛。苏木甘咸阳中之阴。破死血及血胀欲死者。猪苓甘苦阳中之阴。渗泄止渴。又治淋肿。肉桂甘苦纯阳。太阳本药。去胃中风药。秋冬下部腹冷。非此不能除之。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内用肉桂。忌生葱。草龙胆苦纯阳。泻肝热止眼睛疼。酒浸上行。木香辛纯阳。和胃气。疗中下焦气结滞刺痛。须用槟榔为使。石膏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甘遂甘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与甘草相反。天南星苦与半夏同。金铃子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非此不能除。神曲辛纯阳。益胃气。红蓝花苦阴中微阳。入心养血。又治血运恶血不尽绞痛。地骨皮苦纯阴。凉骨热。酒浸解骨蒸。非此不能除。栝蒌根苦纯阴。心中苦渴。非此不能除。与干姜牛膝相反。秦艽苦阴中微阳。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通草甘纯阳。

泻肺利小便、通阴窍涩。牡丹皮苦辛阴中微阳。凉骨蒸。又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手厥阴足少阴药。治无汗骨蒸也。地骨皮苦手少阳足少阴药治有汗骨蒸也。琥珀甘纯阳。利小便。清肺火。消瘀血。安魂魄。姜黄辛。牡蛎酸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梧桐泪咸瘰非此不能除。草豆蔻辛纯阳。益脾胃去寒。又治寒心胃痛。巴豆辛纯阳。去胃中湿。破症瘕结聚。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茯神甘纯阳。风眩心虚、非此不能除。蜀葵花咸阴中微阳。治带下。赤治赤。白治白。槟榔辛纯阳。破气滞。泄胸中至高之气。苦参辛纯阳。气沉去湿。与菟丝子相反。藿香甘苦纯阳微阴。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青皮苦辛酸阴中之阳。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甘菊花苦纯阴。养目血。茵陈蒿苦甘阴中微阳。治伤寒散黄。丁香辛纯阳。去胃中之实。治肾气奔豚痛。大枣甘纯阳。温胃。天门冬甘苦阳中之阴。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生姜辛纯阳。益脾胃散风寒。郁金辛苦阴中微阳。凉心。京三棱苦甘阴中之阳。破气泻真气。主老痹。瘕气结块。血脉不通。气虚不用。高良姜辛纯阳。温通脾胃。款冬花辛纯阳。温脾止嗽。香附子甘苦阳中之阴。快气。黑附子辛纯阳。治脾中大实。肾中寒甚。通行诸经。与防风相反。白芨苦甘阳中之阴。止肺涩。白蔹同。蜀漆辛纯阳。破血。射干苦甘阳中之阴。去胃中痈疮。威灵仙甘纯阳。去风去大肠之风。通十二经络。马兜铃苦阴中微阳。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灯草甘纯阳。利小便。葫芦巴苦纯阳。治元气虚冷、及肾虚冷。白附子辛苦纯阳。温中。血痹行药力。主中风失音、乃行而不止者也。槐花苦纯阴。凉大肠之热。

槐实苦同上。沉香甘纯阳。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东垣曰。能养诸气。上而治天。下而及泉。与药为使。檀香甘苦阳中微阴。主心腹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乳香甘纯阳。定惊止痛。川楝子甘纯阳。入心。主上下部腹痛。竹叶苦甘阴中微阳。凉心经。山茱萸酸阴中之阳。温肝。又能强阴益精。经云。滑则气脱。涩则可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蜀椒辛纯阳。明目。又温中止精泄。朱砂苦纯阴。凉心热非此不能除。龙骨、甘纯阳。固大肠脱。

赤石脂甘咸阳中之阴。固脱。白石脂同。芎辛纯阳。散诸经之风。茜根苦阴中微阳。去诸死血。艾叶苦阴中之阳。温胃。王不留行苦甘阳中之阴。导引利、主治疮疡。

苦寒以为君。黄芩(去心)黄连(去须)黄柏(去皮)知母(去须)生地黄但用酒洗过甘寒以为佐。黄人参甘草大辛以解结为臣。(结者散也)连翘当归(去芦)本通经以为使。(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腹走手、)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本足少阳胆经。柴胡足阳明胃经。升麻葛根白芷足太阴脾经。芍药(白者补赤破血)足少阴肾经。独活桂足厥阴肝经。柴胡手太阳小肠经。羌活本手少阳三焦经。柴胡手阳明大肠经。白芷手太阴肺经。白芷升麻(葱白亦能走经)手少阴心经。独活。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辛温和血去恶血。当归梢苏木红花牡丹皮(专治胃流血凝血)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春。防风升麻夏。黄芩知母白芍药秋。泽泻茯苓冬。

桂桂枝补胃实胃进饮食。橘皮人参甘草内实内热者。黄芩黄柏知母表虚表寒者。黄人参桂枝(内发在外)气虚气弱者。陈皮黄人参(入脾)气实气结者。青皮浓朴木香沉香血虚者。生地黄当归身血实恶血积聚者。当归梢苏木红花散阴疮之结聚排脓者。肉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脓。

出疮毒消疮肿。黍粘子(用半生半熟解表里。一名大力子。牛蒡子。恶实子。)疮出膈以上须用。防风上节羌活桔梗(此一味为舟楫。使诸药不能下沉。)疮出身中以下。须用酒水各半盏煎。

疮出坚而不溃者。昆布王瓜根广术京三棱疮痛甚者加用。黄芩黄连黄柏知母上二经中。但有疮皆血结气聚。必用连翘疮发而渴者。加葛根疮出而呕吐者。半夏姜屑疮出而渴闷者。黄连疮出而饮水者。泽泻茯苓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大黄大便结燥而难得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中焦有疮。须用黄连(酒洗)下焦有疮。须用黄柏知母防风(俱酒洗)先有燥热而病疮者。盖肾水受邪。当补肾水之不足。用黄柏知母因酒过多疮者。当除膀胱留热。用泽泻防风尾泻肾火补下焦元气。生甘草梢子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力成功者。炙甘草马刀挟瘿。须用昆布王瓜根草龙胆马刀未破而坚者。须用广术京三棱地之湿气。湿寒伤之。外郁壅络不行。外有大寒湿之邪。而内必生大热。当以辛温之药、及病在上为天。制度宜酒炒酒洗。煎药宜武宜清。服之宜缓饮。

病在下为地。煎药宜文宜浓。服之宜急饮。

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可奇。下不可偶。

补上治上缓。缓者气味薄。能达其表。剂小服而频。食后。使气味能达表。达表。上。

故曰肺。气石膏(辛)血黄芩(苦)肾。气知母血黄柏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牡丹皮。治包络火。无汗而骨蒸。四物内。加上二味。治妇人骨蒸。

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

论用药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中经愈合七百三十名也。凡药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合用一君二臣三佐四使。又可一君三臣使须辛新制烦气诈之处此凡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雄黄硫黄等。皆须光明映彻肌理鲜净者为佳。不然令人身体干燥。发热口干而死。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惟须精新也。

论合和

问曰。凡合和汤药。治诸草石虫兽。用水升数。消杀之法则。云何。答曰。凡草有根茎枝叶者福然后诸经病。

脏。

之。

碎如以水破心乃服干枣尔完不汤成不更其不尔茯苓葱白去毛药补之。不尽者更以酒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南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而枳实去穣。藜芦去头。皂荚去皮子。

则有势力。凡汤丸、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灰炮令微坼。削附汤、及膏酒中生用。生亦须削去皮、乃秤之。直破作七八片。凡半云、十洗四破。乃称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凡巴豆去仁杏仁葶苈胡麻诸有脂膏药。皆熬黄黑。别捣令如膏脂。视泯泯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绢筛之须尽。又内臼中。根据法捣数百者。并捣破。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后炒。干漆炒令烟断用熟。艾者先炒细擘。合诸药捣令细散。不可筛者。内散中和之。

鳖鲛鲤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皆炙之。蛇蜕乃微炙。凡用斑蝥等诸桑螵蛸中破炙之。牡蛎熬令黄色。僵蚕蜂房微炒之。凡汤中用麝香犀须末如粉、临服内汤中、搅令调和服之。凡丸散用胶。先炙使通体沸处。更炙之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诸汤中用阿胶。皆绞汤毕内汁中凡用蜜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弥佳。凡丸中用蜡。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丸。汤中用饴糖。皆汤临熟下之。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

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两。今根据四分为一两秤为定。方家凡三种五种。皆悉分两同等耳。凡看古方类例。最是朝代沿革。升合分两差殊。数味皆用分两。

不足较也。第中间有用升合难明。今以钱谱推测。粗定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观今之尺数等不同。如周尺八尺。京尺长一尺六寸。淮尺长一尺二寸。约尺长一尺二寸五分。并一小尺为率。小尺既自三微起。却自可准。唐武德年铸开元钱八分。当十二钱半得一尺。排钱比之。十二个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尺。顾汉唐龠量。并用尺寸分布。尺寸如是不齐。将何凭据。博古君子、必有说矣。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黄钟龠容十二铢。合龠为合。重二十四铢。今以钱准。则六铢钱四个。比开元钱三个重。升斗斛皆叠而成数。汉唐同用。至宋绍兴。升容千二百铢。则古文六铢钱二百个。开元二百二十个。以绍兴一升得汉五十至古合铸钱汉唐例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末如修史人改作唐例、亦不可知。观钱谱汉无六铢钱。至唐方有开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

明食货者必有说焉。按药书。汉方汤液。大剂三十余两。小剂十有余两。用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升三升。并分三服。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两。未淹得过。况散末药只服方寸匕。作丸子如梧桐子大。极至三十粒。汤液岂得如此悬绝。又如风引汤一剂。计五十五两。每两只用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温服一升。看其煮制。每只三指撮末。应料剂如此之多。此又可疑也。今以意说。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且以术附汤方较。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若以唐方准计三百三十铢。得开元通宝钱四十二个重。每服计今之十四钱重。大略可知。若以开元钱准得一百单五个重。分三服。每服计三百五钱重。此犹是小剂。况有大剂名半两数之多者。未易概举。留心此道。幸少详焉。

凡丸散云若干分两。是品诸药宜少宜多之分两。非必止于若干之分两也。假令日服三方寸寸匕是一撮者则以耳。

如今豆定秤毕正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凡方云桂一尺者云某草一束者。一升二合。

事殊不允当。药乃得无末片而利者。有合捣者。

出细擘曝干。若两。

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分量。勿使多少。煮之调和。候火用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水而多取汁者。为病须快。所以少是以多水而少取汁。好详视之。不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有水气。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

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不用多炙。密覆勿泄。云时者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便者。以两头微熬黄为候。有白芷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欲兼尽其药力故也。凡膏中有雄至于凝僵。勿使沉聚在下不调烧香洒扫净洁。不得杂语喧呼合肾气。薯蓣。及诸大补五石丧者痼疾六根不具足人及鸡犬禁忌之限。比来田野下里家。

丝子等难捣之药。费人功力。

随风飘扬。众口尝之。众鼻嗅服尽之后。及加虚损。遂谤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烈日中曝令大干。以新瓦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

论服饵

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病在胸膈以上者病在欲用消皆风服忍须服缓宜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千之中。未有一用散者。今世医工。汤散未辨。且其说多异端。

涤。

遂不不不大率如梧桐子大二十丸。多不过三十四十丸。及服散者。少则刀圭钱五。多则方寸匕而已。

岂服汤特多。煮散丸散则少乎。后之世人。既不知斤两升合之制。

又不知汤液煮散之法。今从旧例。率定以药二十五两。水一升小煮。取今一升五合。去滓服汤汗。

服渐脏。

不须之。虚凡有虚损。无问少长。须补即补。以意量度而用之。凡痔漏痔等药。皆慎猪鸡鱼油等味。

至老凡日慎口以知为凡服药皆断生冷酢滑。猪犬鸡鱼。油面蒜及果实等。其大补丸散。切忌陈臭宿滞之物。

有空甘草藜子仁忌凡伤肥鱼下之荆瓠子生果子逆下利凡咳嗽凡服尸。

若及房室喜怒。是以治病用药力。惟在食治将息。得力大半。于药有益。所以病者。务在将息节慎。节慎之治。可以长生。岂惟愈病而已。

凡服泻汤及诸丸散酒等。至食时须食者。皆先与一口冷醋饮。须臾乃进食为佳。凡人忽遇风无风服汤汤不绝。即经二日停汤。以羹自补。将息四体。若瘥即当停药。渐渐将更服汤攻之、以瘥为度。凡患风服汤。非得大汗。其风不去。所以诸风方于西州续命即用八两。越婢六两。大小续命或用一两三两四两。故知非汗密室。不得辄服汤药。徒自误耳。惟更加增。未见损减矣。凡年五十以上生。慎勿用五石也。四时常以平旦服一二升。暖饮。终身勿绝。及一时勿鸭等肉。即无病矣。

卷六

五运六气图

五运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政令灾变六十年图

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上经于列宿。下临于方隅。故丹天之气。经于牛女奎璧。临于戊癸之天之丙辛然之者六十日有奇。有奇。谓八十七刻半。厥阴木。为风化用事。风气流行。阳气发动。万物发生以应春。此初气主也。自斗建卯。至巳之中。则是春分至立夏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阴君火。

为热化用事。暄淑乃行。君德之象。不同炎暑以应夏。此二气主也。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

则是小满至小暑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阳相火。暑化用事。此司天之位。炎暑乃行。以应长夏。此三气主也。自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则是大暑至白露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阴土。湿化用事。云雨乃行。此四气主也。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则是秋分至立冬之末。六十日有奇。阳明金。燥化用事。清凉乃行。此五气主也。自斗建亥正。至丑之中。则是小雪至小寒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阳水。寒化用事。在泉之末。严凝乃行。此终气主也。历法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一岁二十四气。七百二十气为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

太过不及斯可见。且经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一步凡六十日有奇。六六三百六十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以成一气之令。千载而有定。此主气之常也。故曰。地气主静而守护。何谓客。子午之岁。少阴司天。丑未之岁。太阴司天。寅申之岁。少阳司天。卯酉之岁。阳明司天。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巳亥之岁。厥阴司天。以客加主。而推其变。故曰。天气动不息。其六气之源则同。六气之绪则异。何也。盖天之气。

始于少阴而终于厥阴。地之气。始于厥阴而终于太阳。是故当其时而行。变之常也。非其时而行。变之灾也。故曰令。其所谓春行夏秋冬之令。冬行春夏秋之令。此客加主之变也。故其主化政令之常。有豪雨疾风迅雷飘电之变。冬有烁石之热。夏有凄风之清。此无他天地之气。胜复郁发之故也。是说也五气丽平。太过不及之征也。又有所谓平气者。故有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五者所谓敷和。升明。备化。审平。静顺。之纪也。何谓天符。如木运上见厥阴。运与司天合也。何谓岁会。如木运临丁。天运之丁运与年支合也。何谓太乙天符。天运上见少阴。年辰临午之类。至于同天符。同岁会。以太过不及下加而然。

如木运太过。下加厥阴曰同天符。火运不及。下加少阴少阳之类曰同岁会。素问六微旨曰。

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惟有岁气之平。天地之气得其中。则民无灾变之异。故自前五者而然。又有所谓胜复而致变者。如木运不及则金胜。火为木之子。复能胜金。则肺反受邪子为母复仇也。何谓化气。如甲己化土。余仿此。化土甲巳起丙寅。数至戊辰为龙。龙有变化之象。戊为土。故甲己化土。余仿此。何谓正化对化。玄珠曰。六气分正化对化。少阴正化于午。对化于子。厥阴正化于亥。

对化于巳。太阴正化于未。对化于丑。少阳正化于寅。对化于申。阳明正化于卯。太阳正化于戌。对化于辰。正司化令之实。对司化令之虚。为医之道。须气之旨。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胜有复。若夫脉有气应则平。故曰从其其气则病。然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难以一言括。在乎参稽是图也。甲己岁气土化之图。

甲岁土太过。岁运天。敦阜之纪。平气备化。甲岁南政。太宫之音。

岁气雨湿流行。至阴内湿。物化充成。其变震惊。飘骤崩溃。肾水受邪。病有腹痛。清厥体溏泄临辰戌为岁会(甲辰。甲戌)。上见太阴为同天符(甲辰。甲戌)。

己岁土不及。岁运天。卑监之纪。平气备化。己岁南政。少宫之音。

岁气风寒大作。雨乃愆期。草木秀而不实。脾土受邪。病则飧泄霍乱。肢体重腹痛。肝木克临辰戌丑未为岁会(己丑。己未)。上见太阴为太乙天符(己丑。己未)。

乙庚岁气金化之图。

乙岁金不及。岁运素天。从革之纪。平气审平。乙岁北政。少商之音。

岁气炎火盛行。乃至烁石流金。涸泉焦草。肺金受邪。病则肩背脊膂重。鼽血。血便注下临酉为太乙天符(乙酉)。又为岁会。上见阳明为天符(乙卯)。复则水胜火。寒雨暴至。冰雹霜雪。

庚岁金太过。岁运素天。坚成之纪。平气审平。庚岁北政。太商之音。

岁气燥行。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肃杀凋零。肝木受邪。病则腹胁痛。目赤体重。

胸之临酉为岁会。庚酉上见阳明为天符(庚子。庚午)

丙辛岁气水化之图。

丙岁水太过。是岁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岁运玄天。流衍之纪。平气静顺。丙岁北政岁气天地寒凝。其变冰霜雪雹。心火受邪。病则身热烦躁,心中寒。甚则腹胫肿。喘咳。

临子为岁会(丙子)。上见太阳为天符(丙戌。丙辰)。

辛岁水不及。岁运玄天。涸流之纪。平气静顺。辛岁北政。少羽之音。

岁气水泉减。草木茂。肾水受邪。病则身重。濡泻肿满。腰膝痛。足痿清厥。甚则肿。

肾临丑为同岁会(辛丑。辛未)。上见太阴。下见太阳。为同岁会。则大寒蛰藏。

丁壬岁气木化之图。丁岁木不及。是岁天地凄怆。日月昧。雨非雨。晴非晴。雨气惨然。

岁气燥气乃行。生气不正。凉雨时降。风雪并兴。草木晚荣。物气内湿。肝木受邪。病中清痱痤临卯为岁会(丁卯)。上见厥阴为天符(丁巳。丁亥)。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

壬岁木太过。岁气苍天。发生之纪。平气敷和。壬岁北政。太角之音。

岁气风气流行。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变振拉摧拔。脾土受邪。病飧泄、食减体重、腹痛戊癸岁气火化之图。戊岁火太过。是岁火燔灼。水泉涸。物焦槁。岁运丹天。赫曦之纪。平气升明。戊岁北政。太征之音。

岁气阴气内化。其变则炎烈沸腾。肺金受邪。病则发疟。少气喘咳。血溢注。胸胁痛。

心火临子为太乙天符。上见少阴少阳为天符。

癸岁火不及。岁运丹天。伏明之纪。平气升明。癸岁北政。少征之音。

岁气寒乃大行。火令不正。物生不长。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心火受邪。病则胸胁膺背痛。

悸阴临卯酉为同岁会(癸酉。癸卯)。

子午岁气热化之图

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初气主位厥阴风木客气太阳寒水二气主位少阴君火客气厥阴湿土三气主位少阳相火客气少阴君火四气主位太阴湿土客气太阴湿土五气主位阳明燥金客气少阳相火终气主位太阳寒水客气阳明燥金

丑未岁气湿化之图

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初气主位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二气主位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三气主位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四气主位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五气主位阳明燥金客气阳明燥金终气主位太阳寒水客气太阳寒水

寅申岁气火化之图

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初气主位厥阴风木客气少阴君火二气主位少阴君火客气太阴湿土三气主位少阳相火客气少阳相火四气主位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五气主位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终气主位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

卯酉岁气燥化之图

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初气主位厥阴风木客气太阴湿土二气主位少阴君火客气少阳相火三气主位少阳相火客气阳明燥金四气主位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五气主位阳明燥金客气厥阴风木终气主位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

辰戌岁气寒化之图

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初气主位厥阴风木客气少阳相火二气主位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三气主位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四气主位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五气主位阳明燥金客气少阴君火终气主位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

巳亥岁气燥化之图

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初气主位厥阴风木客气阳明燥金二气主位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三气主位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四气主位太阴湿土客气少阴君火五气主位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终气主位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

风制法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防风通圣散。术麻散。小续命汤。防风汤。消风汤。消风丸。

暑制法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白虎汤桂苓汤。碧玉散。玉露散。排风汤。玉露丸。

湿制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术木香散。五苓散。桂苓白术丸。葶苈木香散。石膏散。橘皮白术散。益元散。神功散。

火制法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凉膈散。八正散。解毒丸。

燥制法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大、小承气汤。调胃散。神功丸。麻仁丸。脾约丸。葶苈丸。润肠丸。四生丸。

寒制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二姜丸。四逆汤。术附汤。附子理中丸。戊己丸。

独治于内者

承气汤。陷胸汤。神芎丸。大黄丸。备急丸。

独治于外者

拔毒散。水澄膏。生肌散。鱼胆丸。

兼治于内者

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小柴胡饮子。当归饮子。

兼治于外者

桂枝汤。麻黄散。小建中汤。升麻汤。五积散。

先治内

谓寒药先攻里。大黄、芒硝、黑牵牛之类。

后治外

谓热药后攻表。桂枝麻黄之类。

先治外

但攻表。用热药。

后治内

但攻里。用寒药。

金柜十全五泄论

天之气一也。六之则为风火燥湿寒暑。故湿之气。六之一也。相乘而为之五变。其化在天为湿。

其泄也大瘕。若胃泄不已。变而为飧泄。飧泄不已。变而为洞泄。洞泄不中。此风乘湿之变也。若脾泄不已。变而为霍乱。霍乱不已。变而为注下。注为肿蛊。此暑乘湿之变也。若大肠泄不已。变而为胀。胀不已。变而为肠变而为支满溏。此燥乘湿之变也。若小肠泄不已。变而为肠。肠不已脏毒不已。变而为前后便血。此火乘湿之变也。若大瘕泄不已。变而为脱肛。脱肛不已。

前为乳痔。内为肠风。此寒乘湿之变也。凡此二十五变。若无湿则终不成疾。况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饮。脾亦恶湿。此泄之所由生也。凡下痢之脉。

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水肿脉反变浮大者生。沉细者死。夫病在里者脉沉。在表者脉浮。

里当下之。表当汗之。下利之脉浮滑。水肿者沉细。表里俱受病。故反变也。凡脏便血。两手脉俱弦细者死。俱滑大者生。血温身热者死。王太仆曰。若下血而身热血温。是血去外逆也。属火。故曰七日而死。七者。火之成数也。夫飧泄得之于风。亦汗可愈。或伏惊怖。则胆受之。暴下绿水。盖谓戊己见伐甲木也。婴儿泄绿水。素问有婴儿中风。理亦如之。

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而洞泄久。久则寒中。温之可也。治法曰。和之则可。汗之则不可。若在腑则易治。入脏则难攻。洞泄寒中。自腑而入脏。宜和解而无争。水肿之作未出。遽然由湿变于大肠。小溲自涩。水湿既潴。充满日倍。面黄色。肢体如泥。湿气周身。难专一法。越其高而夺其下。发其表而渗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渗而苦坚。则用攻剂以救其甚。缓剂以平其余。如是则孤精得气。独魄近阳。亦可保行。陈去而净府洁。彼以豆蔻乌梅罂粟物聚用也。设病形易变。必至大误。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岂应一法。世俗止知涩剂之能塞。而不知通剂之能塞者。乃拘于方也。凡治湿皆以利小便为主。诸泄不已。

灸水分之穴。谓水谷之所别也。脐之上一寸半。灸五壮。腹鸣似雷。水火行之候也。凡湿勿针。内经虽云缪刺其处。莫若以张长沙治伤寒法治之。盖泄者亦四时伤寒之一也。仲景曰。

上涌下泄。表汗而里攻。半在表半在里。则亦和解之。表里俱见。随证参治。此虽以治伤寒。其于治湿也同。仍察脉以知深浅。问年壮以知虚实。所投必如其意矣。

五运时行民病证治

凡六壬年发生之纪。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

苓术汤治脾胃感风。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忽忽善怒。眩冒颠晕。

或左胁偏痛白茯苓浓朴(姜汁制炒)白术青皮干姜半夏(汤泡去滑)草果甘草(炙各等分)凡六戊年赫曦之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

嗌燥而为

麦门冬汤治肺经受热。上气咳喘。咯血痰壅。嗌干耳聋。泄泻。胸胁满痛。连肩

背两臂膊麦门冬(去心)香白芷半夏(汤洗去滑)竹叶甘草(炙)钟乳粉桑白皮紫菀(取茸)滓。

食前服。凡六甲年敦阜之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则反腹满溏泄肠鸣。甚则太绝者死。

附子山茱萸汤。治肾经受湿。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痛。行步艰难。甚则中满

。食不附子(炮去皮脐)山茱萸(各一两)木瓜干乌梅(各半两)半夏(汤洗去滑)肉豆蔻(各七分。

去滓。食前服。

凡六庚年坚成之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小腹痛。目赤。疡。

耳无咳

牛膝木瓜汤治肝虚。遇岁气燥湿更甚。胁连小腹拘急疼痛。耳聋目赤。咳逆。

肩背连尻阴牛膝(酒浸)木瓜(各一两)芍药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枸杞子黄松节菟丝子天分。

去凡六丙年流衍之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不化

川连茯苓汤治虚为寒冷所中。心热心躁。手足反寒。心腹肿病。咳喘自汗。甚则

大肠便血黄连茯苓(各一两)麦门冬(去心)车前子(炒)通草远志(去心姜汁制炒各半两)半一枚。

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丁年委和之纪。岁木不及。燥乃盛行。民病中清。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为火所

苁蓉牛膝汤治肝虚为燥热所伤。胁并少腹痛。肠鸣溏泄。或发热。遍体疮疡。

咳嗽。支肉苁蓉(酒浸)牛膝(酒浸)木瓜干白芍药熟地黄当归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散。

屑同凡六癸年伏明之纪。岁火不及。寒乃盛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

中肠

黄茯神汤治心虚挟寒。心胸中痛。两胁连肩背支满噎塞。郁冒朦昧。髋髀挛痛

。不能屈黄茯苓远志(去心姜汁淹炒)紫河车酸枣仁(炒各等分)上锉散。每服四钱。

水一凡六己年卑监之纪。岁土不及。风气盛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

白术浓朴汤治脾虚风冷所伤。心腹胀满疼痛。四肢筋骨重弱。肌肉酸。善怒

。霍乱吐泻白术浓朴(姜炒)半夏(汤洗)桂心藿香青皮(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各半两)凡六乙年从革之纪。岁金不及。炎火盛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为水所复。

则反

紫菀汤治肺虚感热。咳嗽喘满。自汗衄血。肩膂重。血便注下。或脑户连脑顶痛

。发热口紫菀茸白芷人参甘草黄地骨皮杏仁(去皮尖)桑白皮(炙各等分)上锉散。

凡六辛年涸流之纪。岁水不及。湿乃盛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

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肿。肾气不衡。为木所复。则反面色时。筋骨并辟。肉螈。目视KTKT。肌肉疹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

五味子汤治肾虚。坐卧湿地。腰膝重着疼痛。腹胀满。濡泄无度。行步艰难。足

痿清厥。

甚则浮肿。面色不常。或筋骨并辟。目视KTKT。膈中咽痛。

五味子附子(炮裂去皮脐)巴戟(去心)鹿茸(燎去毛酥炙)山茱萸熟地黄杜仲(制服。

凡六壬。六戊。六甲。六庚。六丙岁。乃木火土金水太过。为五运先天。六丁。六癸。

六己以

六气序论

夫阴阳升降。司天在泉。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地理之应。标本不同。气应异象。逆顺变以天

本气论

自大寒后至春分(厥阴风木为一主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为二主气)。小满至大暑(少阳至小雪(阳明燥金为五主气。)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为六主气。)凡一气所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为本气。后以天之六气临御。观其逆从。以药调和。使上下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气化营运先天。初之气。乃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

民病气。

太阴明燥酸头白茯苓木瓜干(各一两)附子(炮去皮脐)牛膝(酒浸各三钱)防风(去叉)诃子(炮去滓。食前服至大榴皮卯酉之岁。阳明司天。少阴在泉。气化营运后天。初之气。太阴湿土加厥阴风木。此下克上。

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吐。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少阳相火加少阴君火。此臣居君位。民病厉大至。善暴死。三之气。阳明燥金加少阳相火。燥热交合。民病寒热。四之气。太阳寒水加太阴湿土。此下土克上水。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咽干引饮。心痛痈肿。疮疡寒疟。骨痿便血。五之气。厥阴风木加阳明燥金。民气和。终之气。少阴君火加太阳寒水。此下克上。民病温。治法宜咸寒以抑心火。甘以助金。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审平汤治。卯酉之岁。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病者中热。面浮鼻鼽。小便赤黄。甚则淋。或疠气行。善暴仆振栗。谵妄寒疟。痈肿便血。

远志(去心姜汁炒)紫檀香(各一两)天门冬(去心)山茱萸(去心各三两)白术白芍药食前服。

满至前子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气化营运先天。初之气。少阴君火加厥阴风木。

少阴君逆呕吐。胸胁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三之气。少阳相火加少阳相火金加太厥阴内。

溢目紫檀香车前子(炒)青皮(半夏汤洗)酸枣仁蔷薇生姜甘草(炙各半两)上为锉散自茯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化营运后天。初之气。厥阴风木加风木。

民病远近阴湿肤腠温治太阴湿若。或木瓜干茯神(去木各一两)牛膝(酒浸)附子(炮去皮脐各三钱)熟地黄覆盆子(各半滓。食前服加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气化营运先天。初之气。太阳寒水加厥阴风木。

而热阴湿终之以平其上。苦热以治其内。咸以之。苦以发之。酸以收之。正阳汤治。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或白薇玄参川芎桑白皮(炙)当归芍药旋复花甘草(炙)生姜(各半两)上为散自春加荆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气化营运后天。初之气。阳明燥金加厥阴风木。

相火阴湿民厥黄瘅浮肿。时作温疠。

半夏(汤洗)枣子五味子枳实(麸炒)茯苓诃子(炮去核)橘皮甘草(炙各半两)加鼠粘大暑至

六气凡例

凡六气。数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自大寒后天气主之。岁半之后。自大暑后地气主之犯。

根据时

卷七

运气图

甲子岁图

图 1.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宫土运。岁土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天地之气。

上见地气肃而其令切。交司之气寒交暑。天地之气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谷丹白。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羽虫介虫育。岁物之宜也。毛虫耗。湿毒不生。地气所制也。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互作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是乃岁化之常。须候其气至与不至。然后可病。是岁火为天气。金为地气。火能胜金。天气盈。地气虚。然中见土运。天气生运。运生地气使以温热岁半之前。天气少阴主之。少阴之化。本热而标阴。当是时本标之化。应寒热相半。无或偏皮及咸岁半之后。地气阳明主之。其化不从标本。而从乎太阴之中气。当其时燥湿兼行。而无偏胜能反运土太过。是谓敦阜之纪。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甚则化气而太初之气。始于癸亥岁十二月中气大寒日寅初。终于是年二月中气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地固润之之气木火气时以大大火行。庶类蕃鲜补之。以甘泻之。

自大暑日酉正至同。又当其位。名宜治太阴之客。

邪不能为害。五火。中见土运。

阳之客。以咸补为害。终之气。

见土运。土能生喘。甚则血溢。

之客。以酸补之害。然初气终三司天少阴之气后。观其气胜

乙丑岁图

图 2.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上见太阴。

左间明。

数至。寒间谷命太角之谷。物成于差夏。有余宜高。不及宜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是岁土为天气。水为地气。土能胜水。天气盈。地气虚。然中见金运。天气生运。运生地气。三气相得而行顺化。邪气亦微。司天之气为有余。天气之盈。当取化源之实者。平土气也。岁宜食玄之谷。以全其真。食间气之谷。以保其精。以苦热治其上。以甘热治其下。以酸和调其中。所以燥之温之。甚则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盈。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少商之运。与寒化同。宜以热化。此药食宜也。然太阴司天之气。本标既同。其化从本。其气常主。

岁半之前。当其时雨以时至者。天政之和而为雨化。若湿淫所胜。即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不欲酸辛岁半之后。地气太阳主之。其化从本从标。当是之时。寒温适中者。本标之化皆应也。

若寒甘热金运不及。是谓从革之纪。其运凉热寒。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若夏有便注下热。口初之气。始于甲子年大寒日巳初。终于乙丑年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去。

关食稻以保其精。虽有风化莫能为邪。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

主位少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金运。岁金不及。与少征同。又遇火当其位。君火之气。

务以德化。故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搏。雨乃时降。

法当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食谷以全真气。食豆以保其精。虽有火化莫能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太阴土。中见金运。天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邪莫能为害。四之气阳火。中见金运。地气始腾。天气否隔。

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食玄谷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金居金位。与岁运同。岁之司气也。是为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民病皮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食玄谷以全是气也。药食无犯司气之凉。终之气。自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水居水位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气交而为疾病。其法宜治太阳之客。以苦全其真。食稷以保其精。虽有寒化莫能为之。太阳气胜。太阴必复之。其胜常在岁

丙寅岁图

图 3.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羽水运。岁水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相火在上左间阳明。右间太阴。故天气正而其政严。厥阴在下。左间少阴。右间太阳。故令挠。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其谷丹苍三。所谓民病寒中呕吐。上怫肿是岁阳为天气。阴为地气。天气盈。地气虚。当取火之化源。然水运在中。火气自抑。

不必调中岁半之前。相火主之。相火之气。其化从本。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疮疡。

以苦甘岁半之后。厥阴主之。厥阴之气。不从标本。而从乎少阳之中气。当其时风从火化。二气得心身体之纪痛化也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行春令。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伤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二之气。自春分日午正。至小满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火土相加。上见少阳。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痛谷中溢甘日炎暑间之。岁商金。

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

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无犯寒。所谓用寒远寒也。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水当其位。与木相得。以行生。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其法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其气专。其化淳。胜气自微。不必纪其复

丁卯岁图

图 4.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角木运。岁运不及。气化营运后天。木运临卯。

是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类草木。其应春。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味酸。其音角。其数八。其物中坚。其在人也。其藏肝。其主目。其养筋。其病里急肢满。此岁运之化也。天地之气。上见阳明。左间太阳。右间少阳。故天气急而其政切。下见少阴。左间太阴。右间厥阴。

故地气明而其令暴。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

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虫在平以也木。

肃。

然是以甘之气木厉疾自微。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食白谷以安其气。食豆以去其邪。虽有火化不能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木运。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宜调阳明之客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寒雨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食丹谷以安其气。食稷以去其邪。虽有寒化不能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木运与厥阴相符。是谓司气。名曰苍化。

时令至此。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自无疾病。然调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虽有风化不能为邪。

犯。所谓用温远温也。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

凡顺化。当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食丹谷以安其气。食豆以去其邪。虽有热化不能为邪。是岁重遇平气。四时之气皆德化。政令之施。亦无淫邪胜复之变。民乃和而物乃舒。平之至也。

戊辰岁图

图 5.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征火运。岁火太过。气化营运先天。上见太阳。

左间令徐。寒临太虚。寒政大举。阳气不令。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

于气交。

溢。是岁水为天气。土为地气。土胜水。天气虚。当于年前九月先资化源。以助水化。扶其不胜之谷岁半之前。太阳主之。其化从本从标。本寒而标阳。即寒热得中。其气乃和。若寒淫所胜。

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炱。渴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太阴之化岁半之后。火运统之。其气相得。湿燥兼行。则其气和。若湿淫于内。即埃昏岩谷。黄反见得小热。

血溢臂内赫曦之之。经所谓初之气。自丁卯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病乃岁谷自春当位郁中三运死之风厥至司气乃成。民乃舒。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苦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

终运。土居水位。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岁半之前有胜气者。岁半之后必有复气。水胜则太阴必复。土胜则厥阴必复。其治各根据其胜复之法。

己巳岁图

图 6.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岁土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卑监之纪。

上角挠。

湿化火热。胜复更作。热病行其运气。无使邪胜。岁宜岁半之前。天气厥阴主之。厥阴所至为风府。风淫所胜。太虚埃昏。云雾以扰。寒生春气。

泄以岁半之后。地气少阳主之。少阳所至为炎暑。火淫于内。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土不及草木荣若四维繇复。

暴痛。下岁上临厥初之气。自戊辰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民病寒于右之下。其法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苍。间谷黍。则燥邪无害。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气太阳水。中见土运。湿寒合德。以行舒荣之化。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其法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则寒邪无害。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木火同德。土运统之。土及。风化兼行。天政所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其法宜治厥阴之客。以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则风邪无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少阴火。中见土运。土居其位。上临少阴。溽暑至。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肿。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热邪无害。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气与运同。司气为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间谷宜麻。则湿邪无害。是气也司气以凉用凉无犯。所谓用凉远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法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岁气大法。风胜则有阳明之复。火胜则有太阳之复。其治各根据胜复之法。

庚午岁图

图 7.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岁金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坚成之纪曰上征审平劲肃其物其数九。其在人也。在藏为肺。在窍为鼻。在体为皮毛。在病为咳。此岁地之气。上见少阴。左间太阴。右间厥阴。是以天政所布其气明。下见阳明。

间少阳。是以地气肃而其令切。二岁交司之气。以寒交暑。是岁天地之气。以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

而为病始。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争于中。民病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岁半之前。天气少阴君火主之。少阴有本标之化。

寒热得中。则其气和。岁半之后。地气阳明燥金主之。阳明不从标本。而以中气为化燥湿相半。则其化平。是岁平岁宜以咸寒调其上。以虚邪。运同地气化。宜初之气。自己巳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蛰外宜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风火燥同奉少阴之政。以行舒荣之化。木火相得。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厥热。此厥之客也。法宜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天政之所布也。火居火位。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目赤。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

见金运。土得其位。与金相和奉阳明之令而行顺化。溽暑至。大雨时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此太阴之客也。法宜以甘补之。以苦泻之问谷宜麻。乃无湿邪之害。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金运。岁金虽得位。而客气少阳用事。畏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

谷宜白。间谷宜豆。乃无火邪之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主位少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金气相符。与水相得。而令行。余火内格。民病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

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黍。乃无燥邪之害。是气也。司气以凉。用凉无犯。是谓至治

辛未岁图

图 8.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营运后天。涸流之纪曰上宫平也整。

冬。

人也天地之气。上见太阴。左间少阳。右间少阴。故地气上腾而其政肃。下见太阳。左间厥阴。

起。

其腹满身。肿痞逆。寒厥拘急。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宜太征太商之谷。岁气既平。不取化源。惟折其水郁之气。

无使邪胜。食玄之谷以全其真。食间气之谷以保其精。岁宜以苦热调上。以苦咸调下。以苦和调中。燥之温之。

岁半之前。天气太阴主之。太阴所至为云雨。其化从本。当其时多行雨。湿化者。太阴之政者。地气主位少角木。客寒乃去。春气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用。

间谷用稻。乃征火。客气少病温厉盛行。

收之。岁谷十日有奇。

寒乃随之。

甘缓之。岁六十日有奇化。地气腾令。民病腠甘泻之。以日卯初凡六草木黄落之。岁谷日有奇。

冰。阳光以苦补之平气之化而运化而持也。

壬申岁图

图 9.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角下加厥阴。

其春。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味酸。其音角。其数八。其在人天地之气。上见少阳。左间阳明。右间太阴。故天气正而其政严。下见厥阴。左间少阴。

右木起瞑岁半之前。天气少阳主之。少阳所至为炎暑。其化从本。当其时火化盛行。风气应之。

候乃岁半之后。地气厥阴主之。厥阴所至为风府。其化不从标本。而以中气为化。当其时风从火岁宜司气初之气。自辛未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木火相得。运当其位。以奉少阳之政。而行春令。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血伤胁满。肤腠中疮。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豆。则热不为邪。二之气。自春分日子正。至小满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气太阴土。中见木运。风湿之气。奉畏火之政。以行舒荣之化。火反郁。白埃四起。云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麻湿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火。中见木运。火当其位。与木运之气相得。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是岁木气适平。不至横暴。

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阳明金。中见木运。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腹满身重。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午初。凡六门乃闭。刚以辛润之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太角下加厥阴之时。运与气符。其化和平。又居禁。心痛速而危。

邪。此司

癸酉岁图

图 10.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征火运。岁火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伏明之纪曰上商诸同治。

其类其音气。

故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金火合德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岁运之化。寒雨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燥化四。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

岁半之前。天气阳明主之。阳明以中气为化。当其时燥湿相半者。阳明得中也。

岁半之后。地气少阴主之。少阴有本标之化。当其时寒热得中者。少阴之气和也。岁火适平白丹初之气。自壬申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腹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麻。乃无湿邪之害。二之气三厉乃无火邪之害。是气也司气以热。用热无犯。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金居火位。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

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用白。间谷用黍。乃无燥邪之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

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寒湿之气。下奉少阴之令。

寒雨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无寒邪之害阴木。中见甘缓之。岁六十日有奇阳气布。候泻之。以酸中行令

卷八

运气图2

甲戌岁图

图 11.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宫土运。岁土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宫下加太阴。

天休其其味甘。其音宫。其数五。其在人也。其藏脾。其主口。其养肉。其病痞。此岁运所主也。

天地之气。上见太阳。左间厥阴。右间阳明。故天政所布其气肃。下见太阴。左间少阳。右间少阴。故地气静而其令徐。水土合德。则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寒临太虚。其政大举。阳气不令。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岁半之前。天气太阳主之。太阳有本标之化。寒政大举。热气时应者。天气得中也。

岁半之后。地气太阴主之。太阴之化从本。雨湿甚者。地气之应也。寒化六。温化五。

是为是以虚邪治初之气。自癸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气乃作宜玄位少民病宜黍气太不稷厥大谷位化则热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气与运符会。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是气也。不可犯凉。司气以凉故也。岁气虽平。或有邪气。则中执法。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也。

乙亥岁图

图 12.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上角与正角同。

在下行。

胜复复同岁物然木为天气。火为地气。金运在中。地气胜运。运化胜天。其化不绝。天气虚。地气盈。

宜岁半之前。天气厥阴主之。厥阴以中气为化。当是时、风从火化者。天气之和也。若风淫所不通法岁半之后。地气少阳主之。少阳之化从本。若火淫于内。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之化其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其眚西。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延及颠顶发热。甚则心痛。治宜以酸和初之气。自甲戌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杀间谷宜黍。是气也。司气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

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间谷宜稻。四之气。自火。中见金运。又值在肿。宜治少阴之客分日巳初、至小雪得位。与土相和。

之。以苦泻之。以凡六十日有奇。主水不冰。地气大发咸之。岁谷宜丹太阴复之。其治各

丙子岁图

图 13.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羽水运。岁水太过。气化营运先天。水运临子。

是谓其其其藏肾。其主二阴。其养骨髓。其病厥。此岁运之化也。天地之气。上见少阴。左间太阴。

右间厥阴。故天政所布其气明。下见阳明。左间太阳。右间少阳。故地气肃而其之气。以寒交暑。天地之气。以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谷丹犯而争于中。民病肿上。盖火为天气介虫育。岁物之宜也。毛虫耗。羽虫不生。地气制之也。燥热相加。天气盈。地气虚。岁有平水。不取化源。

气之谷。以辟虚邪。味宜以岁半之前。天气少阴主之。少阴有本标之化。其应寒热得中。

岁半之后地气。阳明主之。阳明以中气为化。其应温燥相半。当其时而至者为平和。非其时初之气、自乙亥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燥痛谷正布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食丹。间谷食稻。则风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

火居火位。岁水间之。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

咳喘目赤。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食丹。间谷食豆。则热不为邪。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阴土。

中见水运。土居其位。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食白。间谷食麻。则湿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乃荣。民乃康。其病温。岁水制之。其病乃微。

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食白。间谷食豆。则火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

水当其位。以金相和。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

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食白。间谷食黍。则燥不为邪。是岁也。水气之平。由于岁会为行令。邪或中之。民有持久之病。经所谓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也。

丁丑岁图

图 14.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角木运。岁木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委和之纪。

曰上天地之气。上见太阴。左间少阳。右间少阴。故地气上腾而其政肃。下见太阳。左间厥阴。

起。

寒寒厥拘急宜。则晚。不及然土为天气。水为地气。土胜水。天气盈。地气虚。宜取化源。以平天气。益其岁气。

无使发不也。岁半之前。天气太阴主之。太阴所至其令湿。若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民病咳止岁半之后地气。太阳主之。太阳所至其令寒。若寒淫于内。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

引坚降缓胜疮初之气、自丙子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气以犯见时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木运。木生火。火生土。其化顺。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肿。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

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寒风晓疟。

玄。间谷宜豆。虽有火邪奇。主位太商金。客气阳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岁谷宜玄。间谷宜黍。则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冰。阳光不治。感于寒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常也。岁气之交。湿胜

戊寅岁图

图 15.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征火运。岁火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征上临少阳。

其性其果其物脉。其音征。其数化也。天地之气。上见少阳。左间阳明。右间太阴。故天气正而其阴。右间太阳。故地气扰而其令挠。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岁气之化。火化七。风化虫育。岁物所宜也。虫耗。清毒不生。地气制之也。岁半之前。天气少阳主之。少阳所至为炎暑。其令暄者。少阳之政也。岁半之后。地气厥阴主之。厥阴所至为风府。风从火化者。

厥阴之令也。风热参布。云物沸内为泄满。圣人遇之。和而不是岁火为天气。木为地气。风火相值。其气专。其化淳。又遇火运统之。运与天符。火化升明。先取化源。抑其运火。赞其金气。则暴过不生。苛疾不起。岁宜咸寒调其上。以辛凉调其下。以甘和调其中。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运同风热。宜多寒化。治之常也。初之气。自丁丑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客中见火运。气与运同。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

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伤胁满。肤腠中疮。宜调少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二之气。自春分日午正。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火运。湿土之客。火反郁。

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

身热。昏愦脓疮。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运。岁火当位。上为天符。下为司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是岁火气平。

即不至横暴。经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是也。宜调少阳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是气也。司气以热。用热远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阳明金。中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宜调阳明之客。以以苦泄之。岁谷宜苍。间谷宜黍。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本胜金。水反制之。寒气为客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病寒邪。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

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火运。火木同德。而行顺化。地气正。风乃至。

万物反生。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疼。阳气不藏而咳。宜治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是岁天符为执法。火气自法。民有急卒之病。经所谓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也。

己卯岁图

图 16.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岁土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天地之气。

上见地气明而其令暴。阳专其令。炎暑盛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其为气也。清热之气。持于气交。风化清化胜复同。

是谓邪气化度也。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是谓正化度也。金火合德。其在天也。

白、荧惑。其在物也。岁谷白丹。间谷命太征者。岁物所宜。则介虫静。羽虫育。地气所制。

则介虫耗。寒毒不生。其耗白甲品羽。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寒热栗癃闭。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然金为天气。火为地气。火能胜金。

土运间之。其邪乃微。天气微虚。宜资其化源。以助金气。兼安其运土。无使受邪。食白丹之谷以安其气。食间气之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泻之。以苦泄之。以辛汗之。清之散之。运同清气。宜多地化。治之常也。岁半之前。天气阳明主之。燥淫所胜。则木乃脱。草乃晚生。

筋骨内变。民病左胁痛。寒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诊在足太冲之脉。法宜岁半之后。地气少阴主之。热淫于内。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以咸不令其则其气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气与运同。风不胜湿。地气迁。阴始凝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

甚则淋。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麻。虽有湿邪。不能为害。是气也。司气以凉。用凉无犯。二之气。自春分日酉正。至小满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阳火。中见土运。二火同治。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厉大至。民善暴死。

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能为害。三之气。自小满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中见土运。火生土。土生金。下生上。天政布。凉乃行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虽有燥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干引以苦至草乃生荣。民气和。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虽有风化。不能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土运。气能生运。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虽有热邪。不能为害。此六气之常也。岁气之交。天气胜则有少阳之复。地气胜则有太阳之复。其治各根据其胜复法。

庚辰岁图

图 17.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岁金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天地之气。

上见地气雨乃土合虫静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是岁水为天气。土为地气。中见金运。土能胜水。天化为虚。金运统之。土生金。金生水。

扶其上。以甘热调下。以辛温调中。运同寒湿。以燥热化。治之常也。

岁半之前。天气太阳主之。若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民病心手岁半之后。地气太阴主之。若湿淫于内。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

心髀金收其变肃杀凋零其病喘。胸凭仰息。其化兼其所胜。故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民且反侧初之气。自己卯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热谷宜位太气郁虽有燥六十日病寒。

苦坚之至秋分又遇太注下赤邪。不少阴火阴之客之气。

土生反者湿邪如治

辛巳岁图

图 18.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天地之气。

上见地气其病火化七。正化度也。风化为司天。苦化在泉。玄化为司运。柔化清化为间气。灼化为居气。

是为岁物所宜。介虫耗。寒毒不生。是为地气所制。然岁气天化虚。地化盈。宜资化源。以助天气之木。化源虽虚。水运在中。水能生木。邪乃微也。必赞其运水无使邪胜。以辛凉调上。以咸寒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

岁半之前。厥阴主之。若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闭。

岁半之后。少阳主之。若火淫于内。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疼溺赤。甚则血便。其法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岁运之化。水不及。纪曰涸流秀满所不荡振自庚中补之凡施咸间谷宜稷。是气也。无犯司气之寒。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岁运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稻。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见水运。溽暑湿热。相持于左之上。民病黄瘅。

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客土刑运。燥湿更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客气发。

丹。

之复

壬午岁图

图 19.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热化为天气。

柔故地气肃而其令切。

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谷丹白病咳热虫耗木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食丹白之谷以全真气。食间气之谷以辟虚邪。岁宜咸以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酸以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运同天气。以寒清化。故曰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岁半之前。少阴主之。热淫所胜。则怫热至。火行其令。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满。

皮盆甘。以酸收之。

岁半之后。阳明主之。燥淫于内。则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之化木太过。纪曰发生。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迁。生气淳化。万物以拔。

冤肠甚而初之气。自辛巳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霜复降。风乃至。阳乃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稷。虽有寒邪。不能为害。二之气。自春分日午正。至小满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厥阴中见木运。气与运同。

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化。

少阴厥心。间主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麻。虽有湿化。不能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白。间谷宜豆。虽有火邪。不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

客则之气之交。热气胜者。必有太阳之复。燥气胜者。必有少阳之复。其治皆如治复之法。

癸未岁图

图 20.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征火运。岁火不及。气化营运后天。湿化为天气。

丹清极。

。间谷命太角者。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雨化五。火化二。寒化六。正化度也。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虫静。鳞虫育。是为岁物所宜。羽虫不成。热毒不生。是为地气所制。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其病寒湿。腹满身。肿痞逆。寒厥拘急。是岁湿土在上。寒水在下。土能制水。天气盈。地气虚。宜取化源。以平土气。益其岁气。无使邪胜。食玄之谷以全其真。食间气之谷以保其精。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运异寒湿。其化宜少用燥热。故曰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岁半之前。太阴主之。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民病肿。骨痛阴痹。阴痹者、病本散而岁半之后。太阳主之。寒淫于内。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

嗌纪承彰伏变易。其发痛。其病昏惑悲忘。其化兼所不胜。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络民雨咸初之气。自壬午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气条舒。风湿相搏。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宜调厥阴之客。

以春居相搏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虽有热化。不能为邪。三之气。

自小满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火运。岁火当位。湿化郁之。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肿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虽有湿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

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气与运同。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肿。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玄。间谷宜豆。虽有火邪。不能为害。是气也。无犯司气之热。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气与运同。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肤腠。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虽有燥化。不能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禁固。腰痛。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

间谷宜稷。虽有寒化。不能为邪。此六节之气也。气交之化。天气胜者。则有厥阴之复。地气胜者。则有太阴之复。

各根据其胜复法治之。

卷九

运气图3

甲申岁图

图 21.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宫土运。岁土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火化为天气。

清地气荧惑雨也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沸。肿色变。

是岁阳为天气。阴为地气。中见土运。木生火。火生土。下生上。天气盈。宜于年前先取化之泄之前。少阳主之。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则鼽衄。病本于肺。诊在手天府之脉。法宜平以咸冷。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酸复之。岁半之后。厥阴主之。木能胜土。地气制运。风淫于内。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胀善噫。

岁运之化埃朦郁。

其动濡岁土太收。行肠鸣反初之气。自癸未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不客满四不利间谷六十雨之秋分日未凉乃至。

以苦泄主位少早凋。

之。以凡六十行。其岁谷地气

乙酉岁图

图 22.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少商之金不及。

太乙性刚果其间阳专其令。炎暑盛行。物燥以坚。淳风乃至。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

湿化乃敷。燥极而泽。蛰虫乃见。流水不冰。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其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故曰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燥化四。清化四。

化度也。岁物之宜。则介虫静。羽虫育。地气所制。则介虫耗。寒毒不生。是以清持于气交。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躁。民病咳。嗌塞。

振栗癃闭。岁半之前。阳明主之。其化燥者。天之政也。

岁半之后。少阴主之。其令热者。地之化也。金为天气。火为地气。火能胜金。遇太乙天符去其中日八十七水乃冰。

阴之客。

之气。自春二火相加夭横。宜不能为邪金。中见宜调阳明邪。是气也。用凉远凉。无犯司气之凉。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水相生。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便血。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稷。虽有寒化。不能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岁运当位。其气平。厥阴居之。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乃和。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虽有风化。不能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金运。火能胜金。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岁谷宜丹。间谷宜豆。虽有热化。不能为邪。此六气之常也。治之大法。和者平之。各根据其气。必清必静。则邪气自衰。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丙戌岁图

图 23.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羽水运。岁水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过而同天化。

气明谷豆在人化为故地气静而其令徐。寒临太虚。其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远于太阴。

五。正化度也。鳞虫静。裸虫育上。雷动于下。水土合德。上应辰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自平。不资化源。惟抑运水。扶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之气以安其甘热。药食宜也。

岁半之前。太阳主之。有本标之化。当其时寒热得中者。天之和气至也。

岁半之后。太阴主之。太阴之化从本。当其时湿化应者。地之令也。

初之气、自乙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热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二之气。自春分日午正。至小满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相符。而布天政。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

不治者死。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是气也。用寒远寒。无犯司气之寒。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水生木。风湿交争。风化为雨。

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大火所居。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岁运得位。湿土居之。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

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此六气之化也。岁行平水之化。天符为执法。邪或中之。民有卒急之病。经曰。中执法者。病速而危也。

丁亥岁图

图 24.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角木运。岁木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上角与正角同。

舒阴其其数八。其物中坚。其在人也。其藏肝。其主目。其养筋。其病里急肢满。此岁运之化也。

岁气之化。上见厥阴。左间少阴。右间太阳。故天气扰而其政挠。下见少阳。左间阳明。右间太阴。故地气正而其令速。风生高远。炎热从之。

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谷。苍丹耗文角品羽。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风化三。火化七。正化是乃岁物所宜。介虫耗。寒毒不生。是皆地气所制。故风燥火热。

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行于中。

是岁阴为天气。阳为地气。天气虚。木运符之。又木火同德。其气专。不资化源。惟赞运木辛和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天布厥阴之政。其令风。

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地行少阳之令。其化火。气化之常也。

初之气。自丙戌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阳自春分日酉正。至小满日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气。自小满日申初。至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运与天符。天政布。风乃时举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温远温。无犯司气之温。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土。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沉阴乃布。寒气丹。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此六气之化也。岁为平木。或有邪之病。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也。

戊子岁图

图 25.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征火运。岁火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过而同天化。

气高谷在左气太白。其谷毒不生。地犯而争于中是岁火在上。金在下。火在中。火胜金。天气盈。地气虚。天气虽平。热盛于上。宜于年前先取化源。平其火气。必抑其运火。资其岁胜。折其金之郁气。无暴过而生其病。食丹白之谷以全其真。食间气之谷以辟虚邪。岁宜以咸之而调其上。以酸收之而安其下。运同天气。以寒清化。故曰。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岁半之前。少阴主之。少阴有本标之化。寒热得中。为天政之平也。

岁半以后。阳明主之。阳明以中气为化。燥湿相半者。地气之令也。

初之气。自丁亥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乃补分日阳而三运气与运符。天政布。火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喘咳目赤。

四之运。土当其位。

饮发。宜调太阴五之气。自秋运。气同运化之客。以咸补热远热。无犯司气之热。终之气。自水。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火胜金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则燥不为邪。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宜符为执法。若有邪中执法者。民病速而危也。

己丑岁图

图 26.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岁土不及。上宫与正宫同。少宫上临太阴。

至平化丰虫其养而其大上水之清虫耗。热毒不生。地气制之也。是岁土在上。水在下。土胜水。天气盈。当取化源。岁遇太乙天符。其气至平。不取化源。

食玄之谷以全其真。食间气之曰、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岁半之前。其政湿。

岁半之后。其令寒。

初之气。自戊子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气以正。

甘子湿客气土木甚则岁谷宜玄。

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落谷主乃凝调邪其

庚寅岁图

图 27.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岁金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火化为天气。

素右间。故地气扰而其令挠。风乃暴举。而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风热参火是地气所制。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是岁阳为天气。阴为地气。金运在中。天气刑运。运刑地气。天气盈。地气虚。当于年前先不生。

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运异风热。少用寒化。其化上咸寒。中辛温。

下候其气者。岁半之前。少阳主之。若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疼。发热恶唾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

岁半之后。厥阴主之。若风淫于内。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

善伸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法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岁运之化。金太过。纪曰坚成。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

物德雾其闻初之气。自己丑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拂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疼。血伤胁满。肤腠中疮。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二之气。自春分日午正。至小满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金运。火生土。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疼身热。昏愦脓疮。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麻。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阳火。

中咳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气与运同。是谓司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

其病满身重。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苍。间谷宜黍。是气也。用凉远凉。无犯司气之凉。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当其位而生水。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病寒辛润之。岁谷宜苍。间位少羽水。客气厥阴木行。其病关闭不禁。心之。岁谷宜苍。间谷宜寒温。同者逆之。异者

辛卯岁图

图 28.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营运后天。燥化为天气。

玄地少征者。其耗白甲品羽。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介虫静。羽虫育。是乃岁物之宜。介虫耗。寒毒不生。是皆地气所制。蛰虫乃见。流水不冰。

清热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栗癃闭。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躁。

是岁金在上。火在下。水运在中。水胜火。火胜金。天气虚。水能制火而生金。金又生运。

之谷苦小岁半之前。阳明主之。若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胁痛。

寒胁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岁半之后。少阴主之。若热淫于内。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疟。少腹中痛。腹大。法宜治以咸之。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气滞。其病癃闭。邪伤肾也。候其气者。四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岁水不及。湿乃盛行。长气反用。

股痛发。股膝不便。烦冤。足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

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初之气。自庚寅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客水乃冰。寒雨化。民阴之客。以甘补之。

之气。自春分日酉阳乃布。民乃舒咸补之。以甘泻满日申初。至大凉乃行。燥热交岁谷宜白。间十日有奇。主干引饮。及为以苦坚之。以犯司气之寒。

阴木。中见水泻之。以甘缓大寒日丑正。

阳气布。候反甘泻之。以酸天气胜者

壬辰岁图

图 29.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寒化在上。

苍化地气雨乃正雷动于是岁水为天气。土为地气。土胜水。天气虚。当资化源。以助天气之水。岁运木。天气生运疾。

中酸和。下甘温岁半之前。太阳主之。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澹澹神门岁半之后。太阴主之。若湿淫于内。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拔。

泄之乃随靡启病飧绝者初之气。自辛卯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病谷日气玄奇疽岁谷宜玄。间谷宜稷。虽有寒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气与运同。是谓司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稻。虽有风邪。不能为害。是气也。用温远温。无犯司气之温。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火胜金。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虽有热邪。不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阴土。中见木运。

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木运制之。土乃郁。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虽有湿邪。

不能为害。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天气胜。则有太阴之复。地气胜。则有厥阴之复。治之宜以胜复之法。

癸巳岁图

图 30.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征火运。岁火不及。气化营运后天。火同地化。

不及德热脉地气正而其令速。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谷二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火热。胜复行于中。是岁阴为天气。阳为地气。天气虚。火适平。不资化源。惟赞运火。无使邪胜。岁宜以辛调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岁半之前。厥阴主之。厥阴所至。其令风。当其时风化行者。天之政也。

岁半之后。少阳主之。少阳所至。其令火。当其时火化行者。地之令也。

初之气。自壬辰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阳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居其位。寒水承之。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行。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

阳复化。民病热于中。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客气宜调子正化所以主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谷宜丹。间谷宜麻。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火气符会。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

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

间谷宜豆。是气也。司气以热。用热毋犯。所谓用热远热也。岁气之化。其化气平。是谓行令。邪或乘之。其病持久。故经曰、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也。

卷十

运气图4

甲午岁图

图 31.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宫土运。岁土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热化在上。

左气肃太毛虫耗。湿毒不生。地气所制也。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相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是岁火为天气。金为地气。火胜金。天气盈。宜于年前先取化源。以平火气。土运在中。

天气生运。运生地气。三气相得。而行顺化。其邪乃微。必抑其运土。资其岁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病。食丹白之谷以全真气。食间气之谷以辟虚邪。岁宜以咸之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异同。而多少之。

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药食宜也。

岁半之前。少阴主之。少阴之化热。若热淫所胜。即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

嗌肿其岁半之后。阳明主之。阳明之气燥。若燥淫于内。即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以物静太行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漏下。甚而太绝者死不治。

初之气。自癸巳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稷。虽有寒邪。不能为害。二之气。自春分日午正。至小满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木胜土。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至。万物应荣。炎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虽有风邪。不能为害。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土运。二火相加。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虽有热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气与运同。又当其位。是谓司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麻。虽有湿化。不能为邪。是气也。无犯司气。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土运。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乃荣。民乃康。其病温。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

岁谷宜白。间谷宜豆。虽有火邪。不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土运。土生金。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黍。虽有燥邪。不能为害。是岁火胜则水复。金胜则火复。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稍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

乙未岁图

图 32.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营运后天。湿化在上。

地气素化至。

角者静寒水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其病寒湿腹满。身。肿痞逆。寒厥拘急。

土为天气。

水为地气。土胜水。天气盈。地气虚。当取水源。以平土气。金运在中。天气生气。三气相得。其化顺。邪气乃微。必益其岁气。无使邪胜。食玄之谷以全其之谷以保其精。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岁运同寒。宜以热化。上苦热。中酸和。下药食宜也。岁半之前。太阴主之。若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民病肿。骨疼阴痹。阴痹者心如悬。病岁半以后。太阳主之。若寒淫于内。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肿。其法制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岁运之化。金不及。

纪曰从革。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宜。庶类以蕃。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瞀厥。其发咳喘。其化兼所不胜。其病嚏咳鼽衄。候其气者。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若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所谓岁金不及。民病肩背肿。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口疮。甚则心痛。

初之气。自甲午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条辛分而胜金运。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盛行。远近咸若。湿蒸相搏。雨乃时降。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虽有热化。不能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金运。火生土。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民病身重肿。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虽有湿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少阳火。中见金运。火胜金。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夜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肿。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玄。间谷宜豆。虽有火邪。不能为害。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气与运同。又得其位。惨令巳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虽有燥化。不能为邪。是气也。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之凉。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生水。

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禁固。腰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虽有寒化。不能为邪。岁气之交。湿胜则厥阴复之。寒胜则太阴复之。

观其气至而致其治。湿者燥之。寒者热之。温者清之。其气乃平。治之大体也。

丙申岁图

图 33.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羽水运。岁水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相火在上。

左阳乃暴乃时正化疟是岁阳为天气。阴为地气。天气盈。当于年前取火之化源。水运在中。制火而生木。其邪乃之。

其化岁半之前。少阳相火主之。若火淫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

烦心以岁半之后。厥阴风木主之。若风淫于内。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

则太其故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大雨时至。埃霜朦郁。则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燥悸。

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诊在手神门之脉。其法治以角木。客温。草木腠中疮。

自春分日水。火反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岁谷宜丹。间谷宜麻。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日酉初。凡六十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火居其位。水运承之。天政布。炎暑至。少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宜调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

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土生金。凉乃至。炎气和平。其病满身重。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黍。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见水运。水金相和。又气与运同。岁之司气。是为玄化。时令至此。

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是气也。用寒远寒。无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厥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

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

同德。其气专。其化淳。胜气自微。而况圣人遇之。和而不争也。

丁酉岁图

图 34.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角木运。岁木不及。气化营运后天。燥化在上。

左藏专其化乃惑。

九。

是金为天气。火为地气。火胜金。天气虚。当资化源。以助金气。安其运木。无使受邪。

食白运与岁半之前。阳明主之。若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胁痛。

寒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目昧。疡。疮痤痈。病本于肝。诊在足太冲脉。法宜岁半之后。少阴主之。若热淫于内。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

喘咸正实之其也客气民病以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二火相加。木运相和。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以咸之。岁谷宜白。间谷宜豆。虽有火邪。不能为害。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木运。金胜木。天政布。凉乃行。

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黍。虽有燥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寒雨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稷。虽有寒邪。不能为害。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气与运同。司气为苍化。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

间谷宜稻。虽有风化。不能为害。是气也。用温远温。无犯司气之温。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水生木。木生火。

其化顺。阳气布。候反温。蛰虫反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虽有热邪。不能为害。岁气之交。天气胜者。少阳复之。地气胜者。太阳复之。其治各根据其复法也。

戊戌岁图

图 35.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征火运。岁火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寒化在上。

左动临太还于五。

寒收盖水为天气。土为地气。土胜水。天气虚。先资化源。以助水化。抑其运水。扶其不胜。

无适也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其化太阳寒水。若寒淫水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

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病本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其化太阴湿土。若湿淫于内。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

民目燥以其化兼其所胜。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上见太其收齐。其病。其治宜以甘和。

初之气。自丁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热间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岁运得位。阳明客之。燥热相遇。大凉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当其位。天政布。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火运。土木相刑。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少阴火。中见火运。气与运同。不司气化。时令至此。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阴土。中见火运。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

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此六气之化也。岁半之前有胜气者。岁半之后必有复气。水胜则太阴复之。土胜则厥阴复之。治之各根据其胜复之法也。

己亥岁图

图 36.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岁土不及。气化营运后天。风化为天气。

灼风言所大当以也岁半之前。厥阴风木主之。若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

民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诊在足冲阳之脉。法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岁半之后。少阳相火主之。若火淫于内。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是实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折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

其眚四维。其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上临厥阴。气同正角。民病飧泄。邪伤脾也。法宜治以甘和。

初之气。自戊戌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之气。自春分日酉正。至小满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

湿寒合气。以行舒荣之化。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

阳复化。民病热于中。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制其寒邪。不能为害。三之气。自小满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木胜土。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眩。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制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

中见土运。土居其位。少阴居之。溽暑至。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制其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运。气与运同。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宜治太阴之客苦泻之。以甘缓之。

岁谷宜丹。间谷宜麻。治其湿邪。莫能为害。是气也。无犯司气。终之气正。至大寒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土运。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制其火邪。

大法。风胜则有阳明之复。火胜则有太阳之复。观其所至。各以其法治之。

庚子岁图

图 37.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岁金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坚成之纪。

曰上命曰其政鸡。其为皮毛天地之气。热化在上。左柔化。右动化。故天政所布。其气明。辛化在下。

左藏化。右明化。故地气肃而其令切。二岁交司之气。寒交暑。天地相应之气。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谷丹白。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之日。羽虫静。介虫育。是谓岁物所宜也。毛虫耗。湿毒不生。

争于半之前。少阴君火以司天气。少阴之化。有本标之异。寒热得中。其气乃和。而无热淫之胜。

岁半之后。阳明燥金以司地气。阳明不从标本。以中气为化。燥湿相兼。其化乃平。而无燥淫之胜。是岁平金无胜复。不取化源。惟资岁胜。折其郁气。无使暴过而生其病。岁宜以咸寒调其上。以酸温安其下。以辛温调其中。食丹白之谷。以全真气。食间气之谷以辟虚邪。

运同地气。宜多温热化。司气以凉。用凉远凉。此其道也。

初之气。自己亥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用丹。间谷用稷。乃无寒邪之害。二之气。自春分日子正。至小满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风火燥三气。同奉少阴之政。以行舒荣之化。木火相得。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

气郁于上而热。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

乃少心间宫大之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金运。岁金虽得位。客气少阳用事。清化乃抑。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白。间谷宜豆。乃无火邪之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金气相符。水气生之。又为岁之司气。

金气乃平。故燥令行。余火内格。民病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小腹而作寒中。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岁谷宜白。间谷宜黍。乃无燥邪之害。是气也。司气以凉。用凉无犯。是谓至治

辛丑岁图

图 38.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营运后天。涸流之纪。曰上宫与正宫同。是岁天气平。又少羽下加太阳。不及而加同岁会。凡岁会为行令。此运化亦平也。诸同正岁。气化营运同天。岁运既平。命曰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类水。

其应冬。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味咸。其音羽。其数六。

其在人也。其藏为肾。其主二阴。其养骨髓。其病厥。岁运之化也。天地之气。湿化在上。

明化左。灼化右。故地气上腾。而其政肃。咸化在下。动化左。清化右。故天气下降。而其令寂。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原野昏。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谷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民病寒湿。腹满身。肿痞逆。寒厥拘急。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

间谷命太征太商者。岁气既平。不取化源。惟折其水郁之气。无使邪胜。食玄之谷。以全其真。食间气之谷。以保其精。岁宜以苦热调上。以苦咸调下。以苦和调中燥之温之。

岁半之前。天气太阴主之。太阴所至为云雨。其化从本。当其时多行雨湿化者。太阴之政也岁半之后。地气太阳主之。太阳所至为寒雾。其化从本标。当其时寒气至而热气应者。

地气初之气。自庚子岁大寒日巳初。至是年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春节乃无客风之害。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火当其位。阴精承之。寒热二气。奉太阴之政。以行舒荣之化。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盛行。远近咸若。湿蒸相搏。雨乃时降。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用□。间谷用豆。乃无客热之害。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

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天政所布。湿气降。

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民病身重。肿。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用。间谷用麻。乃无湿邪之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火土相得。奉太阳之令。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不流。

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肿。宜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用玄。间谷用豆。乃无邪热之害。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金当其位。与水运相得。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用玄。间谷用黍。乃无客燥之害。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水。

中见水运。气运符会。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禁固。腰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用玄。间谷用稷。乃无客寒之害。是岁行平气之化。岁会为行令。无淫气胜复。唯行德化政令。然土为天气。水为地气。水土虽睦。而化运不及。湿土在上。土气刑之。或有湿邪。其气亦微。内经所谓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也。

壬寅岁图

图 39.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角下加厥阴平其其天地之气。火化在上。左清化。右柔化。故天气布而其政严。酸化在下。左灼化。右藏化。

上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岁半之前。天气少阳主之。少阳所至为炎暑。其化从本。当其时火化盛行。风气应之。

候乃岁半之后。地气厥阴主之。厥阴所至为风府。其化不从标本。而以中气为化。当其时风从火岁宜司气以初之气。自辛丑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摇头间火云头麻气民病之。

四运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苍。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

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水木相和。与金相得。当此一气。寒化早至。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太角下加厥阴之时。运与气符。其化和平。又居水位。水木相得。其化乃顺。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以行。

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气平之时。不应有疾。或有疾者。气有所承。不能无侮。所谓邪中执法也。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此一气。司气以温。用温无犯也。

癸卯岁图

图 40.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征火运。岁火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伏明之纪。

曰上诸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类火。其应夏。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虫羽。共畜马。其色赤。其味苦。其物脉。其音征。其数七。其在人也。其藏心。其主舌。其养血。其病螈。此岁运所主也。

天地之气燥化在上。左藏化。右丹化。故天气急而其政切。苦化在下。左柔化。右动化。

故阳德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岁运热。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燥化四。

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

岁半之前。天气阳明主之。阳明以中气为化。当其时燥湿相半者。阳明得中也。

岁半之后。地气少阴主之。少阴有本标之化。当其时寒热得中者。少阴之气和也。岁火适平白丹初之气。自壬寅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化以酉正行舒宜治气也少征寒热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火痛痈之日客。

雪日阳甘行

卷十一

运气图5

甲辰岁图

图 41.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宫土运。岁土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宫下加太阴。太过而加同天符。又土运临辰。是谓岁会。气之平也。平土之岁。命曰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政安静。其候溽蒸。

其其味甘。其音宫。其数五。其在人也。其藏脾。其主口。其养肉。其病否。此岁运所主也。

天地之气。寒化在上。左动化。右清化。故天政所布其气肃。甘化在下。左明化。右灼化。

故地气静而其令徐。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寒临太虚。其政大举。阳气不令。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收。濡泻血溢。

岁半之前。太阳主之。太阳有本标之化。寒政大举。热气时应者。天气得中也。

岁半之后。太阴主之。太阴之化从本。雨湿甚者。地气之应也。寒化六。湿化五是谓正化之本运热调上。以苦温调下。

初之气。自癸卯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病岁主位少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土运。金土相和。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岁土得位。风气居之。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岁谷宜。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阴火。中见土运。火能生土。土能生金。气位相和。阳反化。草乃生、乃化、乃成。民乃舒。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

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气与运同符。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凄惨。

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是气也。不可犯凉。司气以凉故也。岁气虽平。或有邪气。则中执法。

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也。

乙巳岁图

图 42.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营运后天。诸同正岁。

气右岁水风化不生然木为天气。火为地气。金运在中。地气胜运。运化胜天。天气虚。地气盈。宜资化源。

以岁半之前。天气厥阴主之。厥阴以中气为化。当其时风从火化者。天气之和也。若风淫所胜不通法岁半之后。地气少阳主之。少阳之化从本。若火淫于内即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之化蕃郁蒸肺。其阳反上初之气。自甲辰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之犯。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民病热于中。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厥阴木。

中见金运。火胜金。金胜木。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少阴火。中见金运。火胜金。溽暑至。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肿。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

间谷宜豆。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阴土。中见金运。岁运之金得位。与土相和。其化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麻。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金运。畏火司令。

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治少阳之客。

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六气之常也。岁气之化。天气胜者。阳明复之。地气胜者。太阳复之。其治各以其胜复法。

丙午岁图

图 43.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羽水运。岁水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热化在上。

柔化气肃太白毛虫下。

腹大是岁火为天气。金为地气。火胜金。天气盈。地气虚。当取火之化源。水运在中。火邪乃微辟虚以温岁半之前。少阴主之。其政热。若热淫所胜。则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

肩平岁半之后。阳明主之。其令燥。若燥淫于内。则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

心下扬其化病身憎风。其法治以咸热。

初之气。自乙巳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风苦气主气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虽有风邪。弗能为害。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二火相加。水运承之。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宜治少阴之客。

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虽有热邪。弗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土居其位。又能胜水。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麻。虽有湿邪。弗能为害。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

火胜金。水运承之。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乃荣。民乃康。其病温。

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白。间谷宜豆。虽有火邪。弗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水金得位。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甚则寒中。地将易也。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黍。虽有燥邪。弗能为害。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天气胜则有太阳之复。地气胜则有少阳之复。其治各根据胜复之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此其道也。

丁未岁图

图 44.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角木运。岁木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太阴湿化在上。

故埃四辰星。

杀气乃曰上。地气是岁土为天气。水为地气。土胜水。天气盈。地气虚。宜取化源。以平土气。益其岁气。

无不判岁半之前。天气太阴主之。太阴所至。其令湿。若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民则泄岁半之后。地气太阳主之。太阳所至。其令寒。若寒淫于内。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引苦坚云并兴与。草木晚荣。苍干凋落。物秀而实。肤肉内充。其气敛。其用聚。其化兼所不胜。

春有鸣其初之气。自丙午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是气也。司气以温。

用温无犯。二之气。自春分日酉正。至小满日未正。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火乃和。其病温厉盛行。远近咸若。湿蒸相搏。雨乃时降。宜调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三之气。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木运。木生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地气交司。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下。以咸之。岁谷宜玄。

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运。金气得位。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岁谷主冰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此六气化也。岁其胜。无

戊申岁图

图 45.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征火运。岁火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征上临少阳。

五其应夏。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味苦。其物脉。其音征。

其数七。其在人也。其藏心。其主舌。其养血。其病螈。此岁运之化也。

天地之气。火化在上。左清化。右柔化。故天气正而其政严。酸化在下。左灼化。

右藏化。故地气扰而其令挠。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

火木毛虫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其气少阳相火。其令暄者。少阳之政也。

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其气厥阴风木。其令风者。厥阴之化也。风热参布。云物沸腾。

太阴往复是岁阳为天气。阴为地气。风火相值。其气专。其化淳。又遇火运统之。运与天符。火化升宜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初之气。自丁未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年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胁满。肤腠中疮。

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二之气湿逆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气符于天。而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岁火既平。其邪乃微。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是气也。用热远热。无犯司气之热。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土生金。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苍。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

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制之。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火运。水生木。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所谓邪中执法者。民病速而危也。

己酉岁图

图 46.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岁土不及。气化营运后天。燥化在上。

左藏令。炎暑盛行。物燥以坚。淳风乃始。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

九。

岁冰然金为天气。火为地气。火能胜金。土运间之。其邪乃微。天气虚。宜资化源。以助金气。

兼安其运土。无使受邪。食丹白之谷。以安其气。食间气之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运同清气。宜多地化。治之常也。

岁半之前。天气阳明主之。若燥淫所胜。木乃晚荣。草乃晚生。民病左胁痛。寒清于中。

。疮痤痈。病本于肝。诊在足太冲之脉。法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岁半之后地气。少阴主之。热淫于内。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蛰虫不藏。民病腹中常鸣大减化。化气不令。

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愆。收气平。风寒并兴。草木其用静定。其化兼所不胜。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藏脾。其严峻。名木苍凋。苍谷乃损。胸胁暴痛。下引少腹。

甘和调中。

初之气。自戊申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麻。虽有湿邪。不能为害。是气也。司气以凉。

用凉无犯。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阳火。中见土运。二火同治。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白。间谷宜豆。虽有火邪。不能为害。三之气。

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土运。火土金相生。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黍。虽有燥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

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运土得位。太阳居之。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稷。虽有寒邪。不能为害。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客气胜运。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宜治厥阴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虽有风邪。不能为害。终之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土运。

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治少阴之客。以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虽有热邪。不能为害。此六气之常也则有少阳之复。地气胜。则有太阳之复。其治各以其胜复法。

庚戌岁图

图 47.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岁金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天地之气。

寒化而其止上所痿是岁水为天气。土为地气。中见金运。土能胜水。天化为虚。金运统之。土生金。金生水。

之虚安其淫胜之气。岁半之前。天气太阳主之。若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变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

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腕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诊在手神门之脉。法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岁半之后。地气太阴主之。若湿淫于内。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

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德雾露萧。其动暴折疡疰。其病喘喝。胸凭仰息。

所胜。故经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疡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甚则喘咳逆气。肩连股膝间髀足皆病。收气峻。生气微。草木敛。苍干凋陨。心胁暴痛。不甚而血溢。诊在足太冲之脉。其治悉以辛温调中。

初之气、自己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热间主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虽有燥邪。不能为害。是气也。无犯司气之凉。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水胜火。天政布。寒乃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分日丑正。凡六十主位少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木胜土。金反制之。又遇太阴交司。风湿交赤白。宜治厥阴之不能为害。五之气火。中见金运。岁客。以咸补之。以自小雪日子正。

金。金生水。其孕乃死。宜治太不能为害。此之法。湿者燥

辛亥岁图

图 48.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营运后天。风化在上。

左灼生高太商雨羽化邪乃微也。必赞岁运之水。扶其不足。调上用辛。调下用咸。畏火之气。慎无妄犯。

岁半之前。厥阴为主。若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而痛。上肢雨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诊在足冲阳之脉。其法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岁半之后。少阳主之。

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是岁水运不及。纪曰涸流。是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

其虫鳞。其运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在人也。病为痿厥坚下。从伤肾也。法宜以苦和调之也。

初之气。自庚戌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明至雪水冰。杀气施行。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宜治太阳之客。

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是气也。慎无犯寒。三之气。自小满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肿。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燥湿更胜。沉阴乃布。

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麻。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凡六十见水运。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厉。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也。岁气之交。司天气胜。则阳明复之。在泉气胜。则

壬子岁图

图 49.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君火在上。

左太暑。热化二。

气制之民是岁火为天气。金为地气。木运在中。火胜金。木生火。天气盈。宜先取火之化源。必抑其运木。资其岁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病。食丹白之谷。以全真气。食间气之谷。以辟虚邪。

岁宜咸以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宜以寒清化。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

岁半之前。热化主之。热淫所胜。则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满。

皮缺佐以岁半之后。燥化主之。燥淫所胜。则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

不能运之化。纪曰发生。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

其化民病云初之气、自辛亥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客太阳水。中见木运。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稷。则寒气不能为害。二之气。自春分日至小满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气与运同。是谓司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暝目赤。气郁而热。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为害。是气也。无犯司气之温。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少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火当其位。天政布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宜治少阴之客。以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热邪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阴土。中见木运。土居其位。溽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

间谷宜麻。则湿气不能为害。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畏火临。暑反乃康。其病温。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火气不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

阳明金。中见木运。金胜木。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甚则寒中。地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黍。则燥气不天气胜则太阳复之。地气胜则少阳复之。观其气至。以温之。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此治之大体也。

癸丑岁图

图 50.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征火运。岁火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太阴在上。

左少下降于差化雨积于虫耗之化是岁湿土在上。寒水在下。土能制水。天气盈。地气虚。宜取化源。以平土气。益其岁气。

发之寒湿岁半之前。太阴主之。湿淫所胜。沉阴且布。雨变枯槁。民病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于岁半之后。太阳主之。寒淫于内。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纪。

生。

易。

夏有故曰岁风火不及。寒乃盛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病胸中痛。胁肢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复则大雨且至。黑气乃辱。民病泄注。其法悉以咸温调中。

初之气。自壬子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气以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火运。君火自居其位。

不乃邪见则民病身重。肿。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泄之。以甘缓之。岁谷宜。

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气与运同。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

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肿。宜以咸之。岁谷宜玄。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是气也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

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胜火。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腰痛。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以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此六节之气也复。地气胜者。则有太阴之复。各以其胜复法治之。

卷十二

运气图6

甲寅岁图

图 51.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宫土运。岁土太过。气化营运先天。火化在上。

清化暴举时至丹苍发疮色变。

是岁阳为天气。阴为地气。天气盈。地气虚。宜先取化源。以平火气。抑其运土。赞所不胜调其过气生运。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心。胸中以苦发岁半之后。地气主之。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然如是谓湿气其甚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足太脉绝者不治。其法宜以咸和调中。

初之气、自癸丑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不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虽有热邪。不能为害。二之分日午正。至小满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

司气为化。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麻。虽有湿邪。不能为害。是气也。无犯司气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少阳火。

火居其位。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豆。虽有火化。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位太宫土。客气阳明金。中见土运。岁土当位。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病满身重。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苍。间谷宜邪。不能为害。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太阳水。中见土运。寒清相交。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稷。虽有寒邪。不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木制土。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以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间谷宜稻。虽有风邪。不能为害。岁气之交。天气胜者。太阳复之。地气胜观其复至。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根据法为治。寒者热之。清者温之。各安其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乙卯岁图

图 52.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营运后天。少商上临阳明。

不争其其也。

天地之气。阳明在上。左太阳。右少阳。故天气急而其政切。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

多阳惑。

化四热之热发岁半之前。清气主之。其化燥者。天之政也。

岁半之后。热气主之。其化热者。地之令也。

金为天气。火为地气。火胜金。天气虚。当资金之化源。是岁气平。不资化源。惟安其运金汗食初之气。自甲寅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浮甘十乃生以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火胜金。气乃平。天政布。

凉泽。民病寒热。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燥不为邪。是气也。用凉远凉。无犯司气之凉。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生水。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调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

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风木用事。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乃和。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金运。火胜金。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此六气之常也。是岁天符为执法。若有邪气。则民病卒急。经曰。邪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丙辰岁图

图 53.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羽水运。岁水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过而同天化。

其气其谷其在人也。其藏肾。其主二阴。其养骨髓。其病厥。此岁运之化也。天地之气。太阳在上。

左厥阴。右阳明。故天政所布。其气肃。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故地气静而其令徐。

寒临太虚。其政大举。阳气不令。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

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

虫育。岁物之宜也。鳞虫不成。燥毒不生。地气制之也。寒敷于上。雷动于下。

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

足痿是岁水在上。土在下。土胜水。天气虚。水运符天。其气自平。不资化源。惟抑运水。

扶其以岁半之前。太阳主之。有本标之化。当其时寒热得中者。天之和气至也。

岁半之后。太阴主之。太阴之化从本。当其时湿化应者。地之令也。

初之气。自乙卯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热间火乃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征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相符而布天政。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

则寒不为邪。是气也。用寒远寒。无犯司气之寒。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水生木。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不收。注下赤白。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大火所居。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

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水运得位。湿土居之。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此六气之化也。岁行平水之化。天符为执法。邪或中之。

民有卒急之病。故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也。

丁巳岁图

图 54.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角木运。岁木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上角与正角同。

阳舒风。

音角。其数八。其物中坚。其在人也。其藏肝。其主目。其养筋。其病里急肢满。此岁运之化也柔化星三制于是岁阴为天气。阳为地气。天气虚。木运符之。又木火同德。其气专。不资化源。惟赞运木辛和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天布厥阴之政。其令风。

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地行少阳之令。其化火。气化之常也。

初之气。自丙辰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阳自去华客。

气。

木与以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肿。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阴土。中见木运。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

木生火。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

此六气之化也。岁为平木。或有邪气。则中执法。人有卒急之病。故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戊午岁图

图 55.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征火运。岁火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过而同天化。

天符其其其藏心。其主舌。其养血。其病螈。此岁运之化也。少阴在上。左太阴。右厥阴。故天政所布其气明。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故地气肃而其令切。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谷丹白。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羽虫静。介虫育。岁物所宜也。毛虫耗。湿毒不生。地气制之也。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是岁火在上。金在下。火在中。火胜金。天气盈。地气虚。天气虽平。热甚于上。宜于年前其病之。

岁半之前。少阴主之。少阴有本标之化。寒热得中者。天政之平也。

岁半之后。阳明主之。阳明以中气为化。燥湿相半者。地之令也。

初之气。自丁巳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乃补分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稻。

则风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气少阴火。中见火运。气与运符。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豆。则热不为邪。四之气。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气太阴土。中见火运。土当其位。火化兼之。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干黄瘅。鼽衄饮发。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麻。

则湿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

阳火。中见火运。气同运化。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

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白。间谷宜豆。则火不为也。用热远热。无犯司气之热。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反制之。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

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白。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平火在上。金气抑郁。治宜泄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邪气自衰。

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己未岁图

图 56.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岁土不及。上宫与正宫同。少宫上临太阴。

至平化丰虫其养肉其政肃时起。

镇星、火。则为气之化同。邪毒不生是岁土在上。水在下。土胜水。天气盈。地气虚。当取化源。岁遇太乙天符。其气至平。

不真热岁半之前。其政湿。

岁半之后。其令寒。

初之气。自戊午年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气条舒。风湿相搏。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宜调厥阴之客。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二之气。自春分日酉正。至小满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阴火。中见土运。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盛行。远近咸若。湿蒸相搏。雨乃时降。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间谷宜豆。则热不为邪。三之气。自小满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气与运符而行平气。天政布。

湿气降。地气迁。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附肿。胸腹满。宜调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则湿不为邪。是气也。无犯司气。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少阳火。

中见土运。岁运得位。相火居之。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肿。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玄。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土运。土生金。金得位。惨令已行。寒露下。霜雪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玄。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终之气。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水当其位。湿土合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禁固。腰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玄。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此六气之化也。气交之化。岁有水郁。治宜折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庚申岁图

图 57.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岁金太过。气化营运先天。上见少阳。

左阳乃乃时化度外发肿色是岁阳为天气。阴为地气。金运在中。天气刑运。运刑地气。天气盈。地气虚。当于年前先苛疾不起。

中辛温。

候其气者。岁半之前。其主少阳。若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喘。

以酸岁半之后。其主厥阴。若风淫于内。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

善伸快然太过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折疡疰。其德雾露萧。其变肃杀岁金太逆气。

初之气。自己未年大寒日寅初。至是岁春分日子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伤胁满。肤腠中疮。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二之气。自春分日子正、至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丹。间谷宜麻。三之气。自小满日亥初。至大暑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征火。客气少阳火。金运统之。火当其位。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

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四之气。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阳明金。金运统之。气与运同。是谓司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宜苍。间谷宜黍。是气也。司气以凉。药食之宜。用凉无犯。五之气。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金运统之。金得其位。与水相生。阳乃去。寒乃来。

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终之气。自小雪日午正。至大寒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厥阴木。金运统之。金本刑木。水反生之。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稻。岁气之交。天气火胜。即太阳来复。地气木胜。即阳明来复。观其气至。治以胜复之法。寒者热之。清者温之。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辛酉岁图

图 58.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营运后天。阳明在上。

太阳专其化乃雨乃交发燥。

是岁金在上。火在下。水运在中。水胜火。火胜金。天气虚。水能制火而生金。又生运。其以安宜候其气者岁半之前。阳明主之。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胁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目。疡。疮痤痈。病本于肝。诊在足太冲之脉岁半之后。少阴主之。热淫于内。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咸寒不举其用四维有之复。

其清色其谷不登。

初之气。自庚申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面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

水豆征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食白谷。间谷用黍。虽有燥邪。莫之能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同。是谓司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疟寒疮疡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食丹谷。间谷用稷。虽有寒邪。莫之能害。是气也。用寒远寒。无犯司气之寒。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水生木。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食丹谷。

间主流间谷用豆。虽有热邪。莫之能害。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天气胜者。少阳复之。地气胜者。太阳复之。详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正为期。

壬戌岁图

图 59.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阳为天气。

左寒临太虚。其政大举。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鳞虫静。虫育。万物之宜也。鳞虫不成。燥毒不生。地气制之也。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温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是岁水为天气。土为地气。土胜水。当资化源。以助天气。又岁遇木运。木能制土。地气乃全其药岁半之前。太阳主之。寒淫所胜。则寒气乃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之。

岁半之后。太阴主之。湿淫于内。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

民病饮渍。心痛耳聋。

浑浑。嗌肿喉痹。少腹痛肿。气冲头痛。目项腰髀皆痛。其法宜治以苦热。佐以酸苍气达其动其虫故忽初之气、自辛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乃作。身谷宜玄。

日有奇。

民病气郁宜黍。虽少征火。

心热瞀闷稷。虽宫土。

乃成甘缓之。岁谷五之气。自秋分日运。木生火。火胜以甘泻之。以酸收至大寒日戌正。

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虽有湿邪不能为害。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天气胜则有太阴之复。地气胜则有厥阴之复。根据其复法治之。所谓湿者燥之。温者清之。故其气乃平也。

癸亥岁图

图 60.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征火运。岁火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不及而同地化。

治。

其令热其物脉天地之气。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故天气扰而其政挠。下见少阳。左阳明故地气正而其令速。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惑。其谷苍丹。间谷言太宫太羽者。其耗文角品羽。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火化二。正化度也。岁物之宜。则毛虫静。羽虫育。地气所制。则介虫耗。寒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是岁阴为天气。阳为地气。天气虚。火运适平。不资化源。惟赞其运火。无使邪胜。岁宜以岁半之前。厥阴主之。多风化者。厥阴之政也。

岁半之后。少阳主之。多火化者。少阳之令也。

初之气。自壬戌岁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阳至寒太小位泻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少阴火。中见火运。气与运同。灼化所居。溽暑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谷宜豆。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阴土。

中见火运以苦泻之十日有奇见。流水不之。以咸专。其化淳其病徐而持上六气司岁。五运统岁。六五相合。三十年一周。六十年再周。凡千四百四十气。而天地之可谓悉矣。此特谓太阳为寒。阳中之见。见之下燥湿相交。暄寒凉、冬寒。时令之如此者。或因有胜者。六气之胜也六气来复。其胜以其化来报。至气位相胜有如此者。

运胜在泉。则地气凡有所郁。则进退升降皆不能而发也。木发则飘骤。其应无时。

毁折。应在秋。水发而雹雪。应在布于夏。地令行于冬。至其时或当胜有如此者。夫定期之外犹有是者

上次编辑于:
贡献者: ruguoaaa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