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门
卷一百六十
咽喉门
黄帝素问
太阴阳明篇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注 喉乃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咽乃阳明水谷之道路,属胃而主地。
】
阴阳别论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注 一阴一阳者,厥阴、少阳也。厥阴木主气,而得少阳之火化,风火气结,则金气受伤,故喉痛痹也。
】
诊要经终论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注 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木火之气欲绝,故中热嗌干善溺,乃肝气下泄。心烦乃包络之气上炎。肝者筋之合,筋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甚则舌卷、囊缩而终矣。
】
咳论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注 喉乃肺之窍,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嗌肿痛。
】
风论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注 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风木合为邪,则火热盛而嗌干。肝气病,故善怒。怒胜思,故时憎女子。目者肝之官,故诊在目下。
】
厥论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注 手阳明为肺之腑,手少阳三焦也。阳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故喉痹嗌肿也。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痓也。
】
脉解篇
厥阴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注 甚者,阳气盛也。厥阴之气与盛阳相薄,则阴亦为热,热甚故嗌干而热中。
】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注 民病热中诸证,感风火之气也。二火相交,风热并至,故善暴死。
】
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注 咳逆嗌干,肺之病也。
】
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
【注 此秋病之常也。
】
至真要大论
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注 太阴在泉,辰戌岁也。饮积心痛,寒湿上乘也。耳聋嗌肿喉痹,乃三焦经病。
】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
】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
【注 太阳在泉,丑未岁也。嗌痛颌肿,乃小肠经病。
】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嗌干面尘。
【注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嗌干面尘,肝经之病。
】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目黄,善噫嗌干。
【注 诸证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灸,水火寒热交争也。
】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甚则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注 此风火之气,与湿气相杂,从颈项而上干于巅顶也。
】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为嗌塞。大凉肃杀,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注 金气寒肃,故清发于上则为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者,阳明燥金上及于肺,同气相感也。
】
少阳司天,客胜则喉痹头痛,嗌肿耳聋。
【注 此皆感湿热而为病也。
】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
【注 清复内余者,清肃之客气入于内而有余也。欬衄嗌塞,皆肺病。肺属金而主天,是以阳明司天之气,余于内而病在肺也。
】
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
【注 此在下寒水之气,而上出于肺也。
】
阴阳类论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注 一阴,厥阴也。一阳,少阳也。若一阴一阳之气代绝,则水不能随之上升,止阴气自至于心下。上下无常者,或上或下也。腹中和小便利为知,出入不知,谓脾肺燥而不能出灌于四肢,不利于小便也。水液不能上交于肺,则喉咽干燥矣。不能渗灌于中土,则土燥而脾病矣。
】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大甚为喉吤。
【注 喉吤者,喉中吤然有声也。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心气盛,故喉中有声。
】
经脉篇
肾足少阴之脉,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嗌肿喉痹。 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
【注 凡此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
本脏篇
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注 肺居胸中,开窍于喉,以司呼吸,故大则病如是。
】
忧恚无言篇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注 胃之上管为咽喉,主进水谷,在喉咙之后,肺之上管为喉咙,主气之呼吸出入,在咽喉之前,会厌在咽喉之上,乃咽喉交会之处,人饮食则会厌掩其喉咙,始可入咽。故喉咙上管为音声之户,声气从此而外出也。口开阖而后言,故曰扇。舌动而后能发言,故曰机。悬雍乃喉间之上腭,声从此出,故曰关。颃颡乃腭之上窍,呼吸涕唾,从此相通,故曰分气之所泄,谓气由此而分出于口鼻也。横骨在舌本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鼻洞涕唾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会厌之开阖,主声气之出入,故薄小则发声疾,厚大则开阖难,气出迟故重言也。少阴之正气上行,而后音声乃发,如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故开阖不致而无音声。
】
痈疽篇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注 嗌乃呼吸出入之门,发于嗌中,其势甚猛故名猛疽。若脓不泻而塞嗌,则呼吸不通,不待半日而死矣。嗌乃肺之上管,肺肾上下交通豕乃水畜,冷饮豕膏者,使热毒从下而出也。
】
汉.张机
】
金匮要略【干燥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犭屯),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气逆不利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水鸡声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痹痛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晋 王叔和
】
脉诀【干燥
三部俱浮肺脏风,鼻中多水唾稠浓。壮热恶寒皮肉痛,嗓干双目泪酸疼。 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濇,鼻内乏馨香。实大相兼滑,毛焦涕唾粘。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唐 孙思邈
】
千金方【喉咙论
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广二寸 原缺,据《千金》卷十六补。,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翣膏止之。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
金 窦汉卿
】
疮疡全书【总论【有序
】
窦梦麟曰:咽喉为饮食精气之要路。肺与大肠表里之别,上通咽喉,下由大肠,出入之门户也。入谷则昌,绝谷则亡。生死须臾之间,变证不一。惟肺金主气而生津液,灌溉一身,流润百骸。生生不已,循环无端,顺则五脏华敷,百关通畅。若阳明燥金受火克而疾生,系乎太阳之标,故推而治之,可以解热除毒,祛风顺气,则金自然平。丹溪以米酢搅口中,以出痰涎,此收之之义也。愚以为太酸则燥。先用黄虀汁,加元明粉少许,灌喉中以吊其痰;次用酢水,仍前加元明粉灌之;后用蜜汤润之,渐渐探吐其痰,则咽喉间开利矣。复以冰片散滋之,无有不效。若缠喉风用前三味,不能探吐其痰,宜用生桐油灌之,鹅翎搅之,再用蜜汤润之,急服牛黄清心丸,或豁痰丸,以坠其痰。旋以二陈汤加减服之,无不愈者。若喉中声出如雷,呛食眼胀,天柱倒陷,面黑唇焦,鼻无气息,目睛突出,汗出如珠者死。若延及颈项,头面发肿,红如火光,药不能疗,急用磁锋砭去恶血,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立瘥。再用芭蕉根汁润之,以解其毒。若口舌肿大紫黑,急用针点去血,随吹末药甚效,故序明之。 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呼吸之间,肺经主之。喉咙已下言六脏,为手足之阴;咽门已下言六腑,为手足之阳。盖诸脏属阴为里,诸腑属阳为表。以脏者藏也,藏诸神流通也;腑者,府库,主出纳水谷糟粕转输之谓也。自喉咙已下六脏,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以肺属金,干为天,干金也,故天气之道,其中空长可以通气息。但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之。盖喉咙为息道,咽中下水谷,其喉下接肺之气。一云喉中三窍者,非。果喉中具三窍,则水谷与气各从一窍而俱下肺中,肺下无窍,何由传送水谷入于下焦?黄帝书云:肺为诸脏之华盖,藏真高之气于肺经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世人不知保养,风寒暑湿燥热之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役冒非理,百病生焉。病疡既成,须寻所自。若喉痹乳蛾,缠喉风,喉疮喉闭,风毒热毒等证,当刺则刺,不可乱医,当吐则吐,不可妄治。此等证系性命之根本,生死立见,不识其标本而攻之,失其法则祸不旋踵矣。 丹溪云:咽喉者,一身总要,与胃相接,呼吸之所从出,若胸膈蕴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而为咽喉之病。喉内生疮,或状如肉,赤肉为肿,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则生出重舌。大法先去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热毒,迟则有不救之患。又有热毒冲于上腭而生疮,谓之悬痈,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闭,吞吐不利,宜用解施法。或曰,治法视火微甚,微则正治,甚则反治,探痰出血,随所施治。或于手大指少商穴出血行气。冲达于外者,必外傅以药。予尝以鹅翎蘸米酢缴喉中摘去痰涎,盖酸能收痰,又能消积血。乳蛾而不散者,以小刀就蛾上出血,皆用马牙硝吹点咽喉以退火邪,服射干、青黛、甘草、桔梗、黄芩、山栀、大黄、白矾、牛蒡子之类,随证佐利为方,以散上焦之热。外所敷药,如生地、伏龙肝、韭根皆可用。若咽喉生疮,或白或赤者多血,大率多是痰热,先以桐油吐之,后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
缠喉风说
夫缠喉风属痰热,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外面无肿者,必身发热面赤,此乃热毒之气极也。外面有肿者,身亦发热,邪火发外之原也。或牙关不强,外面不肿,但喉中红者曰暴感,热在心。如左边病退传右边,此余毒未尽故也。咽喉有数证:有积热,有风热,有客热,有病后余毒未除,变化双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间有肿,红色数日,其光似镜者,此积热也。且如喉中有肿,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风毒喉痹也,此热毒因而感风相搏而发故也。或咽中有肿,其色带紫色者,此乃客热,谓其人暴感热毒之气,壅塞喉间,须用木通、元参、生地、黄芩、黄连、山栀仁泻心经之火为要。或有传变木舌者,皆心热蕴积于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剂以凉膈为要,搽药以冰片散佐之,或用小(金非)刀点之,以出紫血或风毒。喉痹内外俱肿,其故何也?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壅塞喉间,乃风毒与痰相搏故也。《素问》云:无风则不动痰,无痰则不受风。风痰相搏,结塞咽喉,其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大,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先用虀汁加元明粉,或蜜汤探取其痰,急服荆防消毒散,牙间肿处紫黑,用小刀点破,即用冰片散吹之,无不效验。 或莲花重舌者,其蕴热乘风而发,心火炎上之义,治法同前。 或病人瘥后,口中臭,腹中绞痛者,何?皆因热毒积于脾家,急用苏子降气汤服之。 或病人瘥后,喉中干痛者,何?皆肾水枯涸,心火冲上,耗散津液,先用麦门冬、五味、人参、杏仁、天门冬、甘草、天花粉、生地、当归、桔梗、山栀仁之类,噙以双清丸。 或病人瘥后,气短及声不出者,皆肺气不行,降气汤多加前胡,临服加姜汁以佐之。若病后声哑不言,此乃肺经受刑,百无一生。 或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外来,则壅喉间。其人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血鲜红。先用玉字药蜜调点之,次用荆防消毒饮加减治之。 或牙关紧强不得开者,此皆风痰相搏,壅塞咽喉。先用木针排开,或黄虀菜汁、或温蜜汤、或酢水,俱下元明粉灌喉,再用鹅翎搅之,吐出痰涎几碗,外用五倍末酢调敷之,急服荆防二陈汤,再吹冰片散。 或喉中有疮,其色带黄,探痰同前。用小刀点疮上出脓后,即吹冰片散,宜服鼠粘子解毒汤。 或风热喉闭,其因皆由病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故尔发外。治法同前。 或虚阳上攻,由于久病,元气虚弱,邪火上行,咽喉肿痛。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心火冲喉,故肿痛而闭塞。其形若何?语声不出,牙关紧急,痰涎满口,手足厥冷,头目昏眩者是也。治法如前。 或厥重不省人事,目张直视,可用茱萸研烂,酢调涂脚心,然后用降气汤治之。气喘加前胡、乌药,气短加沉香、人参;待手足温,饮薄粥以敛元气。入谷则昌,绝谷则亡,此之谓也。 或腮颔浮肿外面赤者,此必感于风毒,急用紫苏、枫叶、柏枝煎汤洗之。外用荆防羌活汤以祛其风,或十宣散。 或病人手足厥冷,口唇摇动者,宜用小续命汤,姜枣煎,热服。 或病传右畔者,余毒未除,急服牛蒡子汤、降气汤加减治之。 或口中干,夜间潮热,不得睡卧,时发谵语,举足妄动者,用十味人参散主之。地松汁亦妙。谷精草碾末吹之,小青草汁亦妙。雄黄、元明粉、白矾为末吹之,吐痰。或病后夜间不得睡,津液少者,杏苏膏或人参酸枣仁汤治之。 或虚阳上攻,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腰冷不知痛痒,口中痰多,唇黑者,不治。 或前证口中红活吐得血,又有痰涎喘息面青者,不治。 或前证手足冷者,声音不响,喉中无肿干痛者,不治。 或前证手足冷不能自收,颈低不能自举,眼昏晕暗者,不治。 或舌卷大不得吞咽,皆由热毒冲上,急用紫雪加脑麝掺舌上,再用冰片散吹之。 或咽喉有肿,复生重舌,此两经受病,俱有邪也。心邪发于舌下,胃邪出于喉咙。盖因喉间之邪,触起于心经之邪,则其病俱发,外证头疼项强身发潮热者是也。探痰法同前,再用紫雪、冰片散等治之。 若伤寒十余日已上,病后烦满,咽喉痛,舌卷而卵缩者,不治。 若十余日已上,病不解,传变咽喉痛,外证唇青舌卷者,此病属厥阴经受病也,难治。咽喉干痛无痰,不治。咽喉痛而唇卷,不治。咽喉痛而头出汗,不治。口中黑者,难治。鼻中塞者,不治。 或咽喉有肿,兼舌上生疮,此心经受热也。邪热存心,日久则为喉闭,余毒干心则舌生疮也。须用冰片散、元参升麻汤加减治之。其形如杨梅,故谓之重腭。或酒毒喉闭,酒毒蒸于心脾二经,则壅咽喉,其人面赤而目睛上视者是也。取痰法如前,再用冰片散吹之,清凉散饮之。 或口中卒然有肿转胀转大,此名飞疡也,渐至杀人,用小刀点出血,鼠粘子解毒,加红花、牡丹皮。恶心腹胀满者,难治。 大凡男妇治法一般。惟女人喉中有肿而色红者,此月经不调也。经不能行,则壅塞于上,故咽肿痛也,盖由荣卫不和。但男子以气为主,女人以血为主。男妇各随其气血之分调治,宜调荣汤可也。如病势重,其色微白脚冷者,此虚阳上攻,宜服降气汤,探痰吹药同前。妇人有孕,心头痛者,不治。 或牙关紧强不得开,心头闷乱气绝者,可用皂角末吹喉中。 或妇人产前咽喉痛而脉浮者,不治。面赤而目睛上视者,不治。面黑头汗出者,不治。心胸紧满吐痰不出者,不治。自利,不治。气促四肢厥冷,不治。心中怔忡,胸前红甚,舌卷面赤目上视者,不治。血气攻心欲绝,面红,不治。自利,喘,不治。手足厥冷,不治。潮热往来,时发谵语,不治。胸腹胀急,不治。喉中或雷声或呛食,不治。或妇人伤寒,身发潮热咽痛者,此经行上也。《活人书》云: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神状,此乃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不可下也。小柴胡汤主之。今咽喉痛而潮热往来,面赤唇红者,此热邪上壅也。不用小柴胡汤,宜用竹叶石膏汤清上膈、除心烦,所以为妙;次用四物汤。 或伤寒病四五日,发热,鼻干口燥,咽喉痛者,阳明自病也。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故津液不能潮咽而干痛也,宜用人参败毒散主之。 或伤寒三五日,咽喉中有肿,其色鲜红,痰涎自出,头痛项强,须知属太阳经,邪气入于经络,触动心间,但积热之毒攻咽,则咽喉肿痛。甘桔汤内加牛蒡子、元参、生连之味,吹药同前。 或伤寒八九日已上,身无潮热,腹痛自利而咽喉痛者,此太阴经受病也。伤寒得汗已不解,转入太阴,腹满时痛,自利而咽喉肿痛,其色微白,此证可治。如手足厥冷,自利不止者,用真武汤主之。所谓真武者,能补下元,助阳正气,以手足和暖为妙。经云:但要口中红活有痰,可治。宜随证加减用药。若口中黑则血已枯干,声哑,目上视,汗出者,不能治矣。切宜仔细看证。或伤寒八九日已上,得汗已不散,喉咙痛,舌干唇燥者,此少阴经自病也。太阴经受病,得汗后未解,传入少阴经,属肾,汗多则肾汁干,其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如自利,腹中痛,手足厥冷,咽中肿痛,不可吞咽。如无涎唾及舌上干者,不治。 或病人八九日已上,身微温,无他证,但喉中痛而无肿,声哑者,不治。 或伤寒十余日已上,得汗已病解,无潮热,脉平静而咽喉痛者,此余毒上攻也,宜用粘子解毒汤。 或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气冲心,四肢厥冷,恶心吐逆,咽喉不利,脉沉细,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之内全愈,否则难生。 此证外面证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肿紫色。依总论治之,前吹药内加雄黄、脑麝。服荆防粘子二陈汤,急用鹅毛蘸灯窝浊油,搅去痰涎三四碗方活。如痰不能去,难生矣。须要避风。内证红丝白色,壅塞不见咽喉,皆因肾经有热,水枯不能上润,致令心火盛,故发此证。服败毒散并探吐法,仍用吹喉药,吹三五次;又用白地松根,酢捣汁,漱出风痰。如喉开雷响者,不可治,切宜仔细。
双乳蛾
咽门分两路,其受病不同。左咽软,主吞咽;右喉主出声。经云:喉能布气,咽能咽物。故喉中病总而言之,故谓之咽喉。医者可别而治之。其证种种各类,其状各各不同,切宜仔细详审。 双乳蛾,亦名双蛾风,有两枚在喉间两边,如豆大,急将黄虀汁、蜜少许,加元明粉,漱出风痰;仍服当归连翘散,雄黄化毒丸七丸,茶清送下;次用冰片散,吹入数次,立效。后服当归连翘散。
单乳蛾
左畔虚阳上攻,其肿微红者,苦肺气逆,外证手足厥冷,痰涎自出,头重目昏,急用虀菜酸汁加元明粉灌之,旋去痰涎,即吹冰片散,再服苏子降气汤、二陈汤、甘桔汤。如厥重不省人事,气欲绝者,急以茱萸研烂,酸酢调涂脚心。 右畔虚阳上攻,其色微黄,其形若蚕茧之状,故谓之乳蛾。其证亦手足厥冷,治法同前。倘腰痛加干姜、赤芍药。
酒毒
其形若鸡子,其肿鲜红,其光如镜,外证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此上焦积热,心脾受之。盖心脾二经主上焦,宜服粘子解毒汤,治法同前。 其肿黄,其血黑,其形若臂,其肿若坎,外证面赤,目睛上视,此乃热毒伤于心脾,二经之气通于口,循环上下,故咽喉痛。治法:先取其痰,次用冰片散干吹,鼠粘子汤多加干姜、天花粉、生黄连、山栀仁、连翘、元参、桔梗、枳壳。
风毒
外赤肿,内肿微红带白色,其形似蒸饼,连腮肿痛,外证身恶寒而无热,腮颔浮肿,牙关紧强,此乃风痰相搏,结塞喉间。治法必以去痰为要,吹药吹之。若外面红肿,用围药敷之,中留一大孔,再润之以助药力。
风热
其肿红而微紫,其形如拳,其人面赤而目上视,外证壮热恶寒,俨若伤寒,此病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所致。如病人声音不响,宜用润肺之药治之。 此证之起,由于忧思劳碌太过,或对风言语,风入肺经作痰,务多去痰为要。其色鲜红,久而紫赤,急用小(金非)刀点之,或用芦刀点之,血微出,火已泻矣。再服煎剂,并冰片散吹之,甚效。凡紫赤色变成淡红色者,愈之渐也。
阴毒
肿如紫李见黑色,其色光,血红可治;阴毒血黑,不治。外证恶寒,其身瞤动振,腰痛脚冷,此冬月感阴湿,火邪相干也。其血微红,及肿处软,喉中有痰,可治;血红黑甚肿硬,喉干,难治。先服五福化毒丹,次以苏子降气汤,再吹冰片散。一月之内戒酒。
积热生痈
其肿如黄糖李,微黄,上面红丝,外证项上痛,齿疼,此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探痰法同前。吹药,冰片散加元明粉;煎药加当归、黄芪,倍黄芩。
哑瘴风
此哑瘴者,风痰犯于咽膈之间,以此口不能言,牙关不开,急用蟾酥磨水滴入鼻孔,即开;随用桐油滴入喉中,仍将鹅毛搅喉间风痰,出尽再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即用冰片散吹之;更服荆防败毒散,连进三服。如若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爪甲俱青,目中多泪者,不可治。
弄舌风
此证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捻弄,急将两手大指侧爪之缝,用三棱针每指刺三针,有血可治,无血不治。若针少商穴亦妙。用铜匙挑开口,用胆硝丹吹入喉中,灯窝内油脚再用鹅翎蘸,搅出痰涎;仍服雄黄化毒丸七丸,茶清送下;后服疏风甘桔汤;再用冰片散频吹之。
肿闭
此毒起于脾经,因食煎煿油腻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以致毒气不能流行,聚结于喉根,若不速治,溃毒闭急即死。治法先用酢水、虀汁,搅去痰涎,即用吹喉药,吹数次后,服八正顺气散。
喉节
此证生于鸠尾之中,初起如梅核,在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至三日渐上喉节之间,名为喉节。其疾须用刺破;后用胆硝丹,吹入喉中;再用雄黄化毒丸,吞下七丸;仍用四七气汤,连进五服;再用冰片散吹之。
气壅闭
此证为因聚毒塞于喉间,痰涎稠实,发寒热者,仍分上中下三关。毒在下关者,难治;上中二关,用吹喉药吹数次,茶汤送下;雄黄化毒丸七丸;然后服参苓顺气散。
呛食风
此证因热毒在于心经,咽喉燥而无痰,若呛者不可治。用川桔散。如落心肺间刺痛者,仍用当归连翘散,加大黄利下。如久不治,变为飞丝劳毒,能伤人命。
七情生痈
此毒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以伤七情,郁结成痈,毒生喉间,若不速治,恐毒气内攻。喉骨若出,必致口内出脓,虽不伤命,即成冷瘘,终身之痼疾也,宜十奇散治之。
脚跟风
此证脚跟发起,至于喉间,或一年发一次、半年发一次,切忌热物,不得伤于怒气。其病一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虽然不妨,只是要发。用吹喉药,仍服败毒散。如腥恶发泡者死。
喉闭
此证因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故将寒气逼入肺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经,故生此疾。急用三棱针刺手腕中紫筋上,或少商穴出血;却将雄黄化毒丸,冷茶磨化灌之;仍将冰片散吹入喉中,待漱出风涎稠痰为愈。更服八正顺气散,后服玉枢丹。
生瘤
喉瘤生于喉间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大,血丝相裹如瘤,故名之。此证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中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烧酽酒,或多啖炙煿物,犯之即痛,不犯不痛。须要敛神晏息,以药攻之,则此证脱落矣。不可用刀点破,宜服益气疏风汤,吹麝香散。
悬痈
此毒生于上腭,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若不速治,毒入于脑,即死。治法用铜匙挑开口,竹批针破痈头,用盐汤搅净,血出尽,用冰片散吹入患处,闭口以待药化,自然咽下。连吹三五次,仍服荆防败毒散,再服雄黄化毒丸三丸,冷茶清下。此证形虽在外,其实生口中上腭。
销喉疮
锁喉疮者,心经毒气小肠邪风发于听会之端,注于悬膺之侧。初生如瘰疬,不能饮食,闭塞难通,渐次肿破化脓,早治得生。宜服当归连翘散之类,内用冰片散、牛黄清心丸之类治之。蜒蚰不拘,以麝香、冰片和捣搽之。
伤寒遗毒喉闭
此证伤寒遗毒不散,致八九日后喉闭,皆因热毒入于心经脾经,急服四七气汤二三贴,次用冰片散,后服蠲毒流气饮。
卷一百六十一
咽喉门
宋 朱肱
】
活人书【伏气之病
伏气之病,谓非时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始不觉,旬月乃发。先发咽痛,次必下利,脉微弱,古谓之肾伤寒。宜用半夏桂甘汤。
宋 杨士瀛
】
仁斋直指方【理一分殊
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气之所通。咽以咽物,喉以候气。理一而分殊也。
悬痈
咽喉悬痈,关要所系,病不急疗,皆能杀人。 悬痈生于上腭,又关于咽喉。所以暴肿者,抑亦热气使然也。
梅核气
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逆害饮食。宜四七汤。 男女或有胸喉间有梅核之恙者,触事勿怒,饮食勿冷。
尸咽
尸咽者,阴阳不和,脾肺壅盛,风热毒气,不能宣通,故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疼,如(上匿下虫)之候也,与伤寒狐惑同,当互参之。
谷贼
谷贼者,谷芒强濇藏于米,而误食之,滞于咽门,不能传化,故风热并聚,与血气相搏,遂令肿刺也。急治,亦能杀人。
疼痛
咽痛者,风邪客于喉间,气郁而热,故为咽痛。
生疮
咽疮者,胃脘实热,熏炙三焦,发为白头赤根,宜发声散。
宋 严用和
】
济生方【论治
夫咽者咽也,喉者候也。咽者,因物以咽;喉者,以候呼吸之气。物之与气,莫不由于咽喉也。若阴阳和平,荣卫调摄,气道无不宣畅矣。摄养乖逢,喜饵丹石,多食炙煿,过饮热酒,致胸膈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咽喉为之病焉。病则为肿为痛,为喉痹,为窒塞不通,为不利而生疮,或状如肉脔,吐不出,咽不下,皆风热毒气之所致耳。又有伏热上冲,乘于悬雍,或长或肿。悬雍者,在乎上腭也。更有腑寒,亦使人喉闭而不能咽者。治之当辨明也。 夫咽者,言可以咽物也,又谓之嗌。气之流通厄要之处,胃之所系,地气之所主也。喉者,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呼吸之道路,肺之所候,天气之所主也。若脏气和平,则病不生;脏气不平,寒热壅滞,所以生病也。医治之要,热则通之,寒则温之,不热不寒,依经调之。
金 刘完素
】
河间六书【痹肿
喉痹:痹,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
宋 成无己
】
明理论【痛痒闭塞
咽喉不利,或痛或痒,不可纳食,皆毒气上冲所致。经曰: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痛。以太阳之邪,搏于少阴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少阴咽痛,脉浮迟;厥冷,或吐利,亦属少阴。并不可汗下,用桔梗汤、猪肤汤;甚者半夏散、通脉四逆汤去芍药加桔梗;汗不止,槁本温粉扑之。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若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血脓,手足厥利不止者,难治。宜麻黄升麻汤。 肾伤寒一证,乃非时暴寒,伏于少阴之经,头痛腰痛,脉微弱,初咽痛,以伤寒,后必下利咽痛。半夏桂枝汤,即半夏散四逆汤。 咽中闭塞,乌扇汤。口疮赤烂,蜜浸黄蘗噙。咽痛甚者,升麻六物汤。
元 张从政
】
儒门事亲【咽喉说
喉舌缓急,砭药不同。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候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咽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四者相交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此四者,乃气与食出入之门户,最急之处,故《难经》言七冲门,而会厌之下为吸门。及其为病也,一言可了。一言者何?曰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夫足少阴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阴上挟咽,此二者诚是也。至于足阳明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挟咽连舌本,手太阳循咽下膈,足厥阴循喉咙之后,此数经皆言咽喉,独少阳不言咽喉,而《内经》言一阴一阳,谓之喉痹,何也?盖人读十二经,多不读《灵枢经》,经别十一篇具载十二经之正,其文云: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目外眦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液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是手少阳三焦之气,与手心主少阴之气相合,而行于喉咙也。推十二经,惟足太惕别项下,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项,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其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也。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石卜)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间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余以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金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每日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药,而不可使令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暴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极热,不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此法以热行寒,不为热病扞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求,瞬息丧命。凡用针而有针疮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疮口易合。《铜人》中亦有灸法,然病微者可用,病速者恐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咽喉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功,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遗后悔可矣。
元 朱震亨
】
丹溪心法【痹痛
喉痹大概多是痰热,重者用桐油探吐。 咽喉生疮痛,是虚热。血虚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用人参、荆芥、蜜炙黄蘗。 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四物加竹沥。 实热者,黄连、荆芥、薄荷、硝,蜜、姜汁调噙化;或用倒滴刺根净洗,入些少好酒,同研,滴入喉中,痛立止。 喉痛必用荆芥;阴虚火炎上,必用元参。 咽喉痛,硼砂或和胆矾、白僵蚕、白梅肉和含;又必用荆芥、元参。
缠喉风
缠喉风属痰热,戴思恭谓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 缠喉风、喉闭之证,皆由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酒色七情不节而作。火动痰上,壅塞咽喉,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可谓危且急矣。 缠喉风之证,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顷刻不治。
元 危亦林
】
世医得效方【乳蛾
单蛾风者,其形圆如小箸头大,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关下难治。双蛾风者,有两枚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箸头大,关下难治。
缠喉风
缠喉风,自颐边过颐下赤色者是也。大概内外皆肿者,为缠喉风。 凡咽喉闭,毒气归心,胸前肿满,气烦促,下部洞泄不止者,死。
悬痈
悬痈谓之帝锺,悬痈肿而垂下有长数寸者,谓之帝锺风。宜用盐矾散,不可针破,针则杀人。
明 虞抟
】
医学正传【总论
《内经》曰: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谓一阴即厥阴肝与包络是也,一阳即少阳胆与三焦是也。四经皆有相火存焉。叔和曰: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包络都无异。东垣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一虚,则相火随起,而喉痹等病暴作矣。夫喉之为会厌者,经谓之吸门是也。以其司呼吸升降,为人身紧关之橐钥门户也。若夫卒然肿痛,水浆不入,言语不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其会厌之两旁肿者,俗谓之双乳蛾,易治。会厌之一边肿者,俗谓之单乳蛾,难治。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之所冲逆耳。经曰: 一水不能胜二火;又,二水不能胜五火。甚言其真水之易亏而相火之易动也。如大怒则火起于肝,房劳则火起于肾,饮食失节则火起于脾胃之类。是故知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性急速,故病发则暴悍。治之之法,必先大涌其痰,或以金针刺其肿处,此急则治标之法也。用药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而以桔梗、甘草、元参、升麻、防风、羌活、荆芥、人参、白朮、茯苓之类,少加干姜、附子等药为向导,徐徐频与,不可顿服,此为治之大法也。切不可骤服寒凉之药,非徒无益,而且促其死耳。俗人未谙此理,而峻用黄芩、黄连、栀子、黄蘗之类而正治之。又甚者,杂进以大苦寒等剂,频与顿服,但觉肿势稍退,语言略通,而医者病者,皆为获效而喜。殊不知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其毒气乘虚而入腹中,渐而至于发喘不休,不可治矣,良可叹哉!外有天行一种,名曰大头病,俗呼为捏头瘟,其证甚为凶恶,染此证者十死八九,宜推运气治之,治法亦不甚相远也。东垣普济消毒饮子甚妙,实为百中之剂,学者再宜详究而扩充之,务活人于斯世也,幸甚!
明 戴思恭
】
证治要诀【肿痛
咽痛宜甘桔汤。热毒上攻,或有疮或无疮,服甘桔汤不效者,宜甘桔汤中加荆芥一钱半,名如圣汤;或如圣汤中更加连翘一分、防风半分,或甘露饮,仍用碧云散,旋旋煎点,间用盐水吞养正丹,兼以薄荷兼鸡苏丸含化。 有咽疼服冷剂反甚者,宜用姜汁。
有内热热形于上焦,以致咽疼,宜用黄蘗皮、黄连、大黄研末,水调,涂在足心与患处,此出于《叶氏方书》。 热壅咽痛,或嗽中带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化痰丸。咽喉痛,用诸冷药不效者,宜枳南汤。 喉痹作痛,肿满不能言,咽中生物,名喉风,宜甘桔汤。若热壅上焦,咽喉疼痛,而吞咽干物不若常时之润,睡觉口舌全无津液者,如圣汤加人参半钱、元参七分,或佐以碧云散、鸡苏丸。有上证兼心头烦躁,辰砂五苓散。凡上壅,并宜缩砂壳烧灰存性,研末,水调服之。
明 楼英
】
医学纲目【痹痛生疮诸证
凡经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云咽痛,云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俱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不能兼喉痹也。 喉痹恶寒,及寸脉小弱于关尺者,皆为表证,宜甘桔汤、半夏桂枝甘草汤,详寒热发散之。若水浆不得入口者,用解毒雄黄丸四五粒,以极酸酢磨化,灌入口内,吐出浓痰,却服之;间以生姜自然汁一蚬壳噙下之,神效。 按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姜汁散其外寒,则内热得伸而愈矣。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结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反使其阳下陷入里,则祸不旋踵矣。韩祗和云:寸脉弱小于关尺者,宜消阴助阳。东垣云:两寸脉不足,乃阳气不足,故用表药提其气升以助阳也。或三部俱小弱,亦可用其法也。 喉痹,乡村病皆相似者,属天行运气之邪,治必先表散之,亦大忌酸药点之、寒药下之,郁其邪于内,不得出也。其病有二:其一属火。经云:少阳所至为喉痹。又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桔梗汤。或面赤斑者属阳毒,宜阳毒诸方汗之。其二属湿。经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喉痹。又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病嗌肿喉痹。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汤。或面青黑者属阴毒,宜阴毒诸方汗之。 洪武戊辰春,乡村病喉痹者甚众,盖前年终之气,及当年初之气,二火之邪也。予累用甘桔汤加黄连、半夏、僵蚕、鼠粘子根等剂发之。挟虚者加参、芪、归辈。水浆不入者,先用解毒雄黄丸,酢磨化之,灌喉,痰出,更用生姜汁灌之,却用上项药,无不神验。若用胆矾等酸寒点过者皆不治,盖邪郁不出故也。 喉痹不恶寒者,及寸脉大滑实于关尺者,皆属下证。宜硝石、青黛等寒药降之,或白矾等酸剂收之也。韩祗和云:寸脉大于关尺者,宜消阳助阴。东垣云:两寸脉实为阴盛阳虚,下之则愈。故予每用此法治急喉痹,如鼓应桴,或三部俱实,亦可用其法也。 急喉痹,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响者,此为肺绝之候,速宜参膏救之,用姜汁、竹沥放开服。如未得参膏,或先煎烛参汤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四五,迟则十不全一也。 咽痛,有阴气大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遂成咽痛,脉必浮大,重取必濇,去死为近,宜补阴阳,人参一味,浓煎汤,细细饮之。 咽疮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宜用人参、蜜炙黄蘗、荆芥治之。
明 李梴
】
医学入门【咽喉病皆属火
咽喉气之呼吸,食之出入,乃人身之门户也。后世有一十八种之名,其类虽繁,同归于火。盖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二脉并络于咽喉,君火势缓则热结而为疼为肿,相火势速则肿甚不仁而为痹,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故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肝与心包,一阳胆与三焦,四经皆有相火,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故言火则痰在其中矣,言咽喉则牙舌亦包在其中矣。
火分虚实
实火因过食煎炒,蕴热积毒,烦渴,二便闭濇,风痰上壅,将发喉痹,必先三日胸膈不利,脉弦而数。治宜先去风痰,而后解热毒,凉膈散加黄连、荆芥、石膏,或古荆黄汤、防风通圣散、三黄丸含化。又风燥咽喉干枯,常如毛刺,吞咽有碍,败毒散加黄芩、半夏,倍桔梗、薄荷、生姜,煎服;痰盛加石膏。凡服此药,子服午攻,午服子攻。如呕吐咯伤,因食热物及谷芒刺濇,风热并与血气相搏肿痛者,消风散加薄荷、元参、全蝎,或射干汤、牛蒡子汤。木舌重舌者,如圣胜金锭。舌根肿者,麝香朱砂丸。时行咽痛者,普济消毒饮子。 虚火因饮酒则动脾火,忿怒则动肝火,色欲则动肾火,火炎上攻,咽膈干燥,必二便如常,少阴脉微,治宜补虚降火。血虚者,四物汤加桔梗、荆芥、知母、黄蘗;气虚者,四君子汤加甘草、桔梗、元参、升麻,甚则干姜、附子以为向导,徐徐服之。如痰盛者,二陈汤料入青鱼胆一个,其胆先以糯米入内,阴干为末,姜汁调服亦可;探吐或千缗汤。曾服凉药自利,或声音有坏者,秘传降气汤救之。 暴感风寒,则咽喉紧缩妨碍者,柴梗半夏汤、猪肤汤。 肾伤寒及阴证者,半桂汤蜜附子。
通用甘桔汤、利膈汤、冰梅丸、犀角琥珀膏;或单百草霜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三丸,新汲水化服。凡咽喉不可纯用凉药,取效目前,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气乘虚入腹,胸前高肿,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后全不入食,口如鱼口者,死。
缴吐法
缴法:用青鱼胆末缴三次,红肿即散。 吐法:用冬月青鱼胆,以枯矾入内;临用加百草霜炒盐少许,酢调,以鹅毛蘸药,引吐痰尽。如无鱼胆,用白矾半斤,巴豆肉十枚,同枯过,去巴,用引吐痰,神效。吐后,用金锁匙吹之;常服甘桔汤,最妙。如牙关紧者,用后开关药,或二仙散;不省人事者,一字散。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谓发汗也。咽疮忌汗,最不误人。惟砭针出血,即汗之之义也。血出多则愈。有针疮者,姜汁调熟水,时时呷之。畏针者,委曲针之。凡关上血泡最重,关下不见者,令病人含水一口,用芦管削尖,入鼻孔刺出血,妙。惟肾伤寒及帝锺肿者,忌针。用蛇床子于瓶中烧烟,令病人吸入喉中即愈。
开关法
雄黄解毒丸、龙脑破毒散、玉钥匙;或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捻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入鼻中,一时口鼻涎流,牙关自开。一方用巴豆肉,以绵裹定,随左右塞于鼻中,左右俱有,左右俱塞,立透。盖方中以巴豆治走马喉痹者,以热攻热,热则流通之意也。
喉痹失音
喉痹失音者,秘传降气汤去陈皮,加黄芩。风寒失音者,甘桔汤加诃子、木通,入生地汁润之;或诃子散。血虚受热,咳嗽声嘶者,用青黛、蛤粉,蜜调含化;或润肺丸,蜜脂煎。寻常声音不清者,加味固本丸。内伤虚损,咽疮失音者,无治法。
明 方贤
】
奇效良方【总论
戴人云: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因各异。咽以纳气,故咽气通于天;喉以纳食,故喉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四者相交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此四者,乃气与食出入之门户,最急之处,故为病也,为咽痛喉痹之证,是以难治。轻者或治而愈,甚者虽治必殆矣。《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曰: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非惟二脉系此为病,以十二经推之,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于喉咙。惟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故十二经中,言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惟喉闭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经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中矣。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学者,各详其状,今列咽喉一十八证: 一曰单蛾风,其形如圆小箸头大,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可治;生于关下者难治。二曰双蛾风,生两个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箸头大,或生关下者难治。三曰蝉舌风,又名子舌,自舌下再生重舌者是也。四曰牙蜞风,牙龈上肿盛,聚毒成疮者是。五曰木舌风,其舌渐渐长大,相似煮熟猪舌,不能转动。六曰舌黄风,自舌上肿痛黄色。七曰咬牙噤风,牙尽头作臖,口噤不开。八曰鱼口风,如鱼吸水者不治。九曰聚毒塞喉风,喉关聚毒,涎唾稠实,发寒热,仍分上下,关上者依法治疗,关下者难治。十曰悬琪蛊毒风,上眶肿,食而不能掩水,外形肿如鸡卵。十一曰呛食风,又名飞丝毒,口中或食腥脍之恶物发泡者。十二曰猎颊风,腮颊结肿者是,牙尽处肿破。十三曰缠喉风,风自颐边过颐下赤色者是;亦有寒热甚者,危殆。十四曰松子风,口内满,喉赤如猪肝,张口吞物则气逆关闭,饮食不能者,用吹喉药,或绛雪点肿处,轻者退,甚者喉关响急,不治。十五曰崩砂甘口风,自舌下牙龈上下肿赤,口内作臖如汤热,牙龈渐甚烂者,亦能脱齿。十六曰连珠风,自舌下起,初起一个,又起一个,甚者三五七九个连珠者是也。十七曰蜂子毒,或在腮脸痒烂,或在喉关舌下作臖,其色黄如蜂者是。十八曰走疰瘰疬风,颈项结核五七个,皮肤赤肿作寒热者。惟木舌者,木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喉,肿繞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于十八证之名虽别,而为治若不归之于火,则相去远矣。其微者可以咸软之,其大者可以辛散之。治此疾者,世之有方,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石卜)硝、铜绿之类。至如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死生如人一反掌之间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但人畏针,委曲旁求。若执不从,瞬息丧命。凡用针时,喉中呛者,宜捣生姜一块,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呛随止。治喉痹之疾,如救火之法同,岂可容易哉?诸书治验木舌胀者,急以(金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出所藏血而愈。 缠喉风肿,药不能下者,以凉药灌鼻中吐之,外以拔毒散之剂敷之,热退肿消而已。喉痹,龙火也,虽用凉剂,常令煎极热时时呷之。此药以热行寒,不为热病扦格故也。又常以(金非)针刺少商穴出血而愈。后之业医者,须分人火、龙火之病,用药无不取效矣。
明 张三锡
】
医学准绳六要【肿痹
咽以咽物,喉以候风,其体清虚,不容一毫浊物。《难经》曰:三焦之气通于喉,喉咙之声则发矣。然三焦属相火,火为病最速,故卒然喉中肿塞,古谓之喉痹是也。亦有胃中痰火泛上,肿塞为患者。大抵暴起必是痰火,取吐为急,惟针刺去毒血为妙。昧者不知,畏首畏尾,多致悞事,是不明正理也。
明 薛己
】
薛氏医案【痹痛诸证
丹溪先生云:咽痛属血虚,用四物加竹沥;阴虚火上炎者,必用元参;气虚加人参、竹沥。又云:咽喉肿痛,有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濇,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之。如作实证治之,祸在反掌。此发前人未发,救无穷之夭枉。余更以上焦风热积热及膀胱阴虚等证,一二于后。 疼痛或寒热者,邪在表也,宜发散。 肿痛痰涎壅盛者,邪在上也。
痛而脉数无力者,属阴虚,宜滋阴降火。 肿痛发热便闭者,表里俱实病也,宜解表攻里。如证紧急,更刺患处,或刺少商穴。 萧山先生云:喉痹,不恶寒,及寸脉洪大,滑实于关尺者,皆属下证,宜硝石、青黛等寒药降之,或胆矾等酸剂收之。韩祗和先生云:寸脉大于关尺者,宜消阳助阴。东垣先生云:两寸脉实为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故余尊此法以治前证,如鼓应桴也。 陈藏器每治脏寒咽闭,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脐炮制,以蜜涂炙,令蜜入内,噙之勿咽。云甚效。
明 龚信
】
古今医鉴【梅核气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之状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酿,乃成痰涎郁结,致斯疾耳。宜加味四七汤,加味二陈汤。
痹肿乳蛾
热结咽喉肿繞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缠喉风。 喉闭而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
乳蛾乃热气上行,搏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乳蛾,一为单,二为双。又其乳蛾之差小者,名喉闭。
明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夹喉疽
或问喉之两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宜琥珀犀角膏,犀角散,黄连消毒饮,活命饮加元参、桔梗、黄连。内溃者难治。虚火上升痰壅,饮食不进者死。
结喉痈
或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曰:是名喉痈,又名猛疽。以其热毒猛烈,可畏也。属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阴经,积热忧愤所致。急宜清热攻毒,用琥珀犀角膏,及黄连消毒饮、紫金丹、乌金散选用。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若过时不治,溃穿咽嗌者死。
明 赵献可
】
医贯【肿痛论治
喉与咽不同。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主出而不纳;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盖喉咽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紧关櫜钥也。经曰:足少阴所生病者,口渴,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素问》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纳食。又曰:足少阴之络,循喉咙,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阴之病,但有寒热虚实之分。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逆冲于上,到此咽喉紧锁处,气郁结而不得舒,故或肿或痛也。其证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其尺脉必数而无力。盖缘肾水亏损,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地黄、门冬、五味大剂作汤服之。又有色欲过度,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八味肾气丸大剂,煎成冰冷与饮,使引火归原,庶几可救。此论阴虚咽痛者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人之喉咽如曲突,曲突火炎,若以水自上灌下,曲突立爆烈矣。惟灶床下,以盆水映之,上炎即熄,此上病疗下之一验也。其间有乳蛾、缠喉,二名不同。肿于咽喉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治法用鹅翎蘸米酢,搅喉中去尽痰涎,复以鹅翎探吐之,令着实一咳,咳出蛾中紫血即溃;或紫金锭磨下即愈。不散者,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古方有刺少商穴法,甚好。刀针刺血,急则用之,然亦有不宜用者。薛案云:一人年五十,咽喉肿痛,或针去血,神思虽清,尺脉洪数而无伦次,按之微细如无。曰:有形而无痛,阳之类也,当峻补其阴,今反伤阴血必死。已而果殁。引此一案,为粗工轻用刀针之戒。缠喉风者,肿透达于外,且麻且痒且痛,可用解毒雄黄丸。 古方有用巴豆油染纸,作捻子点火,吹灭,以烟熏鼻中,即时口鼻流涎,牙关自开,即用此(口畜)患处即愈。 阳虚咽痛者,口舌生疮,遇劳益甚,其脉必浮大,此脾肺气虚,膀胱虚热,须以理中汤加山药、山茱萸乃痊。上焦风热者,用荆防败毒散。 有咽喉肿痛,作渴饮冷,大便秘结,六脉俱实,下之则愈,可用防风通圣散。世间虚热者多,实热者少。如此证不多得,此法不可轻用。 有急喉痹声如鼾呼,痰如拽锯,此为肺绝之候,速宜人参膏,用姜汁、竹沥放开服。如未得膏,先煎独参汤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四五,迟则不救。丹溪云:咽喉肿痛,有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濇,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之。如作实证治之,祸在反掌。仲景云:少阴客热咽痛,甘草汤。少阴寒热相搏,桔梗汤。少阴客寒咽痛,半夏散及汤。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少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世人但知热咽痛,不知有寒咽痛。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咽痛颔肿。陈藏器用附子去皮脐炮制切片,以蜜涂炙,令蜜入内噙咽,甘味尽,更易之。冬月伏寒于肾经,发则咽痛下利,附子汤温其经则愈。又有司天运气,其年乡村相染,若恶寒者多,是暴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之剂点喉。反使阳郁结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反使寒下陷入里,则祸不旋踵矣。须用表散之剂,若仲景甘桔汤之类。 又有阳毒咽痛,用升麻汤;阴毒咽痛,用甘草汤。 咽痛用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条红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口中饮食不入,须用牛膝根直而独条者,洗净,入好酢三五滴,同研细,就鼻孔滴二三点,入去则线断珠破,其病立安。又有喉间作痛,溃烂久而不愈,此必杨梅疮毒,须以萆薢汤为主。
明 吴昆
】
医方考【喉闭方论
夫喉者,气之关隘也,通则利,塞则害,无问其标本,而当急治焉者也。今考八方,皆古人已试之程规,触类而通之,则活人之机亹亹矣。 缠喉急闭者,雄黄解毒丸主之。盖缠喉急闭,躯命之所关也,急治则生,缓治则死。是方也,雄黄能破结气,巴豆能下稠涎,郁金能散恶血,能此三者闭通矣。丹溪翁生平不用厉药,而此方其不得已而用之乎? 喉闭数日不能食者,稀涎散吐之,涎尽病除。夫皂角之辛利能破结气,白矾之咸苦能涌稠涎,数数涌之,涎去而病已矣。 咽痛者,甘桔防风汤主之。夫甘草之甘,能缓喉中之急;桔梗之苦,能下喉中之气;防风之辛,能散喉中之壅。 缠喉风用巴豆油涂纸上,捻成条子,以火点着,才烟起,即吹灭之,令患人张口,带火刺于喉间,俄顷吐出紫血半合,即时气宽能言,及啖粥饮。盖火气热处,巴油皆到,火以散之,巴以泻之,烟以吐之,乃一举而三善之方也。
明 陈实功
】
外科正宗【论证
问曰:咽痛属肺,然所致有不同者,自有有 原作「由」,据文义改。虚火实火之分、紧喉慢喉之说。又咽为心肺肝肾呼吸之门,饮食声音吐纳之道,此关系一身,害人迅速。故曰走马看咽喉,不待少顷也。假如虚火者,色淡微肿,脉亦细微,小便清白,大便自利,此思虑过多,中气不足,脾气不能中护,虚火易至上炎。此恙先从咽嗌干燥,饮食妨碍,咳吐痰涎,呼吸不利,斑生苔藓,垒若虾皮,有如毛草,常刺喉中;又如硬物,嗌于咽下,呕吐酸水,哕出甜涎;甚则舌上白胎,唇生矾色,声音雌哑,喘急多痰。以上等证,皆出于虚火元气不足中来,治此不可悞投凉药。上午痛者,属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牛蒡、元参。午后痛者,属阴虚,四物汤加黄蘗、知母、桔梗、元参。如服不效者,必加姜、附以为引导之用,亦为佐治之法也。实火者,过饮醇酒,纵食膏粱,迭褥重衾,哺餐辛烈,多致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甚者风痰上壅,咽门闭塞,少顷汤水不入,声音不出,此为喉闭紧喉风是也。用药不及,事先用针刺喉间,发泄毒血,随用桐油饯鸡翎,探吐稠痰,务使痰毒出尽,咽门得松,汤药可入,语声得出乃止;内服清咽利膈汤,疏利余毒。如牙关紧闭难入,必当急刺少商出血,其闭自开。如针刺探吐无痰,声如拽锯,鼻掀痰喘,汤水不入,语声不出者,真死候也。又有喉痈、喉痹、乳蛾、上腭痈等证,其患虽肿而咽门半塞半开,其病虽凶而喉道又宽又紧,此皆标病,虽重无妨,当用金锁匙吐出痰涎,利膈汤推动积热。脓胀者开之,损而痛者益之,其患自安。凡喉闭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不放脓,喉痹、乳蛾不针烙,此皆非法。又有痰火劳嗽,咳伤咽痛者,无法可治。 看法
初起红色肿痛,语声清朗,亦无表里之证相兼者,轻。已成肿痛,咽喉半闭半开,咯吐痰涎,饮食稍进者,顺。咽喉肿闭,牙关紧急,言语不清,痰壅气急,声小者,险。咽喉骤闭,痰涎壅塞,口噤不开,探吐不出,声喘者,死。时疮之后,毒结咽间,肿痛腐烂,吐纳不堪,声哑者,重。久嗽痰火,虚阳上攻,咳伤咽痛,但见声嘶而色红者,死。 治法
初起肿痛,寒热交作,头眩拘急者,邪在表也,宜发散。初起肿痛发热,脉有力而便秘者,邪在内也,宜下之。肿痛寒热,口干作渴,脉洪大而有力者,宜发表攻里。咽喉肿痛,痰涎壅甚,面红口干,邪在上也,宜探吐之。喉闭痰涎,壅塞气急,口噤难开,先刺少商,后行吐法。已成胀痛,咽喉壅塞,汤水不入,脓已成也,宜急针之。肿痛微红,脉虚无力,午后痛者,属阴虚,宜滋阴降火;肿痛色白,咯吐多涎,上午痛者,属阳虚,治宜补中健脾。
喉痈
喉痈生于咽外,正中肿痛,妨碍饮食,红肿发热,必欲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内服补托之药,玉红膏搽贴长肌完口。又有腐溃内通,汤水随孔出者,曾治数人,俱亦无妨。
明 张介宾
】
景岳全书【论证
喉痹一证,在古方书虽有十八证之辨,而古人悉指为相火。然此证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证者,不可不详察也。盖火有真假,凡实火可清者,即真火证也;虚火不宜清者,即水亏证也。且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寒证也。故《内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其义即此,何后人之弗究也? 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阳明、厥阴、少阴,皆有此证,但其中虚实各有不同。盖少阳、厥阴木火之脏,热证固多,阳明为水谷之海,而胃气直透咽喉,故又惟阳明之火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以口服肥甘辛热太过而起者,多属阳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实火论治。至若少阴之候,则非此之比,盖少阴之脉,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本。凡阴火逆冲于上,多为喉痹,但少阴之火,有虚有实,不得类从火断。若果因实火,自有火证火脉,亦易知也。若因酒色过度,以致真阴亏损者,此肾中之虚火证也,非壮水不可。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证也,非温补命门不可。凡此诸经不同,而虚实大异,皆后人所罕知者。独《褚氏遗书》有上病察下之说,诚见道之言也。 咽喉证总谓之火,则名目虽多,似有不必尽辨者,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如单乳蛾、双乳蛾及缠喉风之有不同也。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此其形必圆突如珠,乃痈疖之类结于喉间,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而愈者。若缠喉风则满片红肿,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此其所以有异,而治之当有法也。 庞氏曰:伏气之病,古方谓之肾伤寒,谓非时有暴寒中人,毒气伏于少阴经,始初不病,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当以伤寒治之,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利。愚按此证亦所常有,是必以少阴、少阳之火令,太阳之寒令,太阴之湿令,而复兼风寒之邪者,皆有此证。故治此者,不必治喉痹,但治外邪,其喉自愈。即如新方诸柴胡饮及散阵诸方,皆可随宜酌用。
论治
火证喉痹,悉宜以抽薪饮主之;火不甚者,宜徙薪饮主之。凡肝胆之火盛者,宜以芍药、栀子、草龙胆为主;阳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为主。若大便秘结不通,则宜加大黄、芒硝之属,通其便而火自降。如火浮于上,而热结于头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用散风升阳等剂,盖此火由中得升愈炽。经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谓,非火郁宜发及升阳散火之义,学者于此,最当体察,勿得误认其面目也。至于外治火证肿痛之法,宜以木鳖子磨酢,用鹅翎蘸搅喉中,引去其痰;或少和清水,免其太酸,时时呷漱喉中,不可咽下,引吐其痰为更善。漱后以代匙散吹之,仍内服煎药,自无不愈。若火壅于上,而食物之治,最宜雪梨浆、菉豆饮之属为妙。若南方少梨之处,或以好萝卜杵汁,和以清泉,少加元明粉搅匀,徐徐饮之,既可消痰,亦可清火。其单双乳蛾,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势甚而危者,必须砭出其血,庶可速退。此因其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又古法,用三棱针刺少商穴出血,云治喉痹立愈。 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如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坚,小便不热者,宜六味地黄汤、 一阴煎之类主之。若因思虑焦劳,兼动心火者,宜二阴煎主之。 格阳喉痹,由火不归原,则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凡察此者,但诊其六脉微弱,全无滑大之意,且下体绝无火证,腹不喜冷,即其候也。盖此证必得于色欲伤精,或泄泻伤肾,或本无实火而过服寒凉以伤阳气者,皆有此证,速宜用镇阴煎为上,八味地黄汤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妙。若再用寒凉,必致不救。 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而喉痹也。盖有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廪空虚,亦伤胃气者;又有气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凡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脉浮而散,或弱而濇,以致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此肺胃随绝之候,速宜挽回元气,以人参一味浓煎,放心徐徐饮之;如痰多者,或加竹沥、姜汁亦可。如迟,多致不救;如作实火治之,则祸如反掌。 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疮红肿,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宜用前阴虚喉痹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热,宜以四阴煎之类主之。若满喉生疮,破烂而痛者,宜用牛黄益金散吹敷之,仍内服滋补真阴之剂,自可全愈。 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气,其证则咽痛项肿,甚有颈面头项俱肿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为虾蟆瘟,又名鸬鹚瘟,亦名大头瘟。此湿热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诸经之火,或泻阳明之热,当察缓急而治之。东垣有普济消毒饮,专治瘟毒喉痹,百发百中。 锁喉风证,时人以咽喉肿痛,饮食难入,或痰气壅塞不通者,皆称为锁喉风,而不知有真正锁喉风者,甚奇甚急,而人所未知也。余在燕都,尝见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于仲秋时,无病而喉窍紧濇,息难出入,不半日而紧濇愈甚。及延余治,诊其脉,无火也;问其喉,则无肿无痛也;观其貌,则面青瞠目不能语也;听其声,则喉窍之细如针,探息之窘如线,伸颈挣命,求救不堪之状,甚可怜也。余见而疑之,不得解。然意谓风邪闭塞喉窍,非用辛温不能解散,遂以二陈汤加生姜,煎而与之,毫忽无效。意复用独参汤以救其肺,然见其势危若此,恐滋怨谤,终亦未敢下手。他医见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者,一日夜而殁。后又一人亦如此而殁。若此二人者,余至今莫识其所以病,此终身之疑窦,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气竭绝而然,倘再有值此者,恐非独参汤决不能救。故笔诸此,以俟后之君子虚心详酌焉。 杨梅结毒,有喉间溃烂作痛,久而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属,乃杨梅疮毒也。宜仙遗粮汤;甚者宜以土茯苓煎汤,吞五宝丹。
清 陈士铎
】
石室秘箓【肿痛
人有喉患大肿,又非瘿瘤,忽痛忽不痛,外现五色之纹,中按之,半空半实,此乃痰病结成,似瘤非瘤,似瘿非瘿也。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贝母、人参、桔梗、南星各三钱,茯苓五钱,昆布、甘草各一钱,附子一分,水煎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圣药也。又有海藻、昆布,以去其瘿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纹。妙在消痰而仍不损气,则胃气健而痰易化也。一剂知,二剂消大半,三剂则全消,四剂永不再发。此方兼可治瘿证,神效。 凡人有咽喉忽肿作痛,生双蛾者,饮食不能下,五日不食即死矣。但此证实火易治,而虚火难医。实火方,如用山豆根、芩、连、半夏、柴胡、甘草、桔梗、天花粉治之,立消。惟虚火乃肾火不藏于命门,浮游于咽喉之间。其证亦如实火,惟夜重于日,清晨反觉少轻;若实火,清晨反重,夜间反轻。实火,口燥热干而开裂;虚火,口不甚渴舌滑而不裂也。以此辨证,断不差错。此等虚痛,若亦以治实火之法治之,是人已下井,而又益之石也。故不特不可用寒凉,并不可用发散,盖虚火必须补也。然徒补肾水,虽水能制火,可以少差,而火热太盛,未易制伏。又宜于水中补火,则引火归原,而火势顿消亡于顷刻矣。方用引火汤,熟地、元参各一两,白芥子三钱,山茱萸、山药各四钱,北五味、肉桂各二钱,茯苓五钱,水煎服一剂,而痰声静,痛顿除,肿亦尽消;二剂全愈。盖熟地、山茱萸、五味之类,纯是补肾水圣药;茯苓、山药又益精而利水,助肉桂之下行;元参以消在上之浮火;白芥子以消壅塞之痰。上焦既宽而下焦又得肉桂之热,则龙雷之火,有不归根于命门者乎?一剂便生。真有鬼神莫测之机,又胜于八味地黄汤也。倘喉肿闭塞,勺水不能下,此方将安施乎?更有一法,用附子一个,破故纸五钱,各研末,调如糊,作膏,布摊如膏药,大如茶锺,贴脚心中央,以火烘之,一时辰,喉即宽而开一线路,可以服药矣。
乳蛾
更有人病双蛾者,人以为热也。喉门肿痛,痰如锯不绝,茶水一滴不能下咽,岂非热证?然而痛虽甚,至早少轻;喉虽肿,舌必不燥;痰虽多,必不黄而成块。此乃假热之证也。若以寒凉之药急救之,下喉非不暂快,少顷而热转甚。人以为凉药之少也,再加寒凉之品,服之更甚。急须刺其少商之穴出血少许,喉门必有一线之路开矣。急以附子一钱,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麦冬、北五味、牛膝各三钱,茯苓五钱,煎服下喉,一声响喨,其火势热证立时消散。盖少阴之火,直如奔马,凡人肾水大耗者,肾中元阳不能下藏,盖无水以养火,而火必上越也。日日冲上而咽喉口小,不能任其出入,乃结成肿痛,状似双蛾,实非双蛾也。方中妙在用附子辛热之药,引龙雷之火,下藏于窟宅。夫龙雷之火,乃相火也,喜水而不喜火,故药中熟地、山茱之类,纯是补阴之味,使火有所归而不再沸,此因其逆势而逆导之。然喜水者,喜真阴之水也,而非寒凉之水;不喜火者,不喜邪气之火也,而非辛热之火。至若日重夜轻,治之最易。用山豆根、桔梗各三钱,半夏、甘草各一钱,治之一剂立愈,而非逆证可比耳。 阴虚双蛾之证,更有治法。用附子一钱,盐水炒成片,用一片含在口中,立时有路可以用汤药矣。后以八味丸一两,白滚水送下,亦立时可愈。 又双蛾阴证,最难治而最易治也。不知其窍而最难,知其法而最易。予常为人治此病,用附子一枚,以盐一合,水煮透,令其口含一片,而火势立止,然后以六味汤大剂饮之,不再发,神方也。 阴蛾之证,乃肾水亏乏,火不能藏于下,乃飞越于上,而喉中关狭,火不得直泄,乃结成蛾,似蛾而非蛾也。早晨痛轻,下午痛重,至黄昏而痛更甚。得热则快,得凉则加。其证之重者,滴水不能下喉。若作外感阳证治之,用山豆根、芩、连、栀子之类,则痛益甚而关不开,有不尽命而死者矣。惟补阴虚,用引火归原之法,而痛顿失也,方名化蛾丹,熟地、山茱萸、麦冬各一两,附子一钱,车前子三钱,北五味二钱,水煎服。此方大补肾之水,不治蛾之痛,壮水则火息,引火则痛消,故一剂即可收功,奇绝之法也。
卷一百六十二
咽喉门
方
荆防败毒散【《良方》,下同
】
荆芥穗 防风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各一两 甘草五钱 每服一两,加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
清咽利膈汤 治积热咽喉肿痛,痰涎壅盛。 金银花 防风 荆芥 薄荷 桔梗 黄芩炒 黄连炒,各钱半 山栀炒 连翘各二钱 元参 大黄煨 (石卜)硝 牛蒡子研 甘草各七分 作一剂,水二锺,煎一锺,食后服。本方去金银花,名清心利膈汤,治同。
金钥匙【《三因方》
】 治喉闭缠喉风,痰涎壅塞,甚者水浆难下。 焰硝两半 硼砂五钱 脑子一字 雄黄二钱 白僵蚕一钱 各另为末,和匀,以竹管吹患处,痰涎即出。如痰虽出,咽喉仍不消,急针患处,去恶血。
凉膈散 治喉痹。
黄芩酒炒 栀子炒 薄荷各一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共为末,每服五钱。
防风通圣散 治喉痹喉痈。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大黄生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 白朮 栀子炒黑 荆芥各五钱 石膏 桔梗 黄芩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温服。
补中益气汤 治前证属气虚者。
黄芪一钱五分 人参 制甘草各一钱 白朮 当归 陈皮 柴胡各五分 升麻三分 姜枣水煎。
四物汤 治前证属血虚者。
当归酒洗 熟地黄各三钱 川芎酒洗,一钱半 白芍药酒炒,二钱 右水煎,温服。
破棺散 治喉痹喉痈。
大黄二两,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一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食后茶清温酒任化下。童便半盏,研化服亦得。忌冷水。
清胃散 治胃经湿热,牙齿咽喉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发热,并治之。 当归身酒拌,一钱 黄连 生地黄酒拌,各二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升麻二分 作一剂,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荆芥汤 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咽之痛甚。 荆芥半两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右銼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
碧雪 治一切积热,口舌生疮,心烦喉闭,及牙齿齿龈作痛。 芒硝 青黛 寒水石煅 石膏煅,研飞 (石卜)硝 马牙硝 甘草 滑石各二两 将甘草煎汤二升,入诸药再煎,用柳枝不住手搅,令消熔,入青黛和匀,倾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取霜研为末,每用少许含化咽津。如喉闭不能咽下,用竹管吹药入喉中。
破关丹 治乳蛾喉闭,缠喉风等证。 硼砂末,五钱 霜梅肉一两,捣烂
右二味,和匀,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噙化咽下;内服荆防败毒散。
半夏桂枝甘草汤 治暴寒中人咽痛。 半夏 桂枝 甘草各二钱半
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渐渐呷之。
解毒雄黄丸 治缠喉风及急喉痹,卒然倒仆,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研 郁金各一两 巴豆去皮,出油,十四枚 右为细末,酢煮,面糊为丸如菉豆大,热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立苏。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必心头犹热,灌药不下,即以刀尺铁匙斡开口灌之,下咽无有不活。如小儿惊热痰涎壅塞,或二丸三丸,量大小加减。一法用雄黄丸三粒,酢磨化灌之尤妙,其痰立出即瘥。
小续命汤 治喉痹喉痈。
麻黄去节 人参 条黄芩酒炒 白芍药酒炒 川芎酒洗 防己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桂枝 甘草各一钱 防风 附子去皮脐,炒,各五分 右水煎服。
玉钥匙 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
焰硝一两半 硼砂半两 白僵蚕二钱五分 脑子一字 右为末,以竹管吹半钱入喉中,立愈。
玉屑无忧散 治缠喉风咽喉疼痛,语声不出,咽物有碍;或风涎壅滞,口舌生疮,大人酒症,小儿奶癖;或悞吞骨屑,哽塞不下。 元参 贯众 滑石研 砂仁 黄连 甘草炙 茯苓 山豆根 荆芥穗各半两 硼砂一钱 寒水石煅,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干掺舌上,以清水咽下。此药除三尸,去八邪,辟瘟疗渴。
甘露饮 治咽喉肿痛。
枇把叶刷去毛 熟地黄 天门冬 枳壳麸炒 山茵陈 生地黄 麦门冬 石斛 制甘草 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量岁数加减与之。
碧玉散 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喉痹、重舌、木舌肿胀,皆可服。 青黛 盆硝 蒲黄 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吹入咽喉内,细细咽下。若作丸,用砂糖为丸,每两作五十丸,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防风散 治咽喉肿痛,虚者少用,实者多用。 防风去芦,一两 羌活 僵蚕炒 白药子蜜炙 硼砂 荆芥 黄药子 大黄湿纸包煨,令香熟 细辛 川芎 红内消 山豆根 郁金 甘草各半两 牙硝三钱 薄荷半斤 右为细末,研薄荷汁同蜜少许调,每服一匙,不拘时服。
追风散 治咽喉肿痛。
黄丹 (石卜)硝 牙皂角煅 砂仁壳煅灰,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用少许,以鹅毛蘸药入口中,敷舌上下及肿处,然后以温水灌漱。如咽喉间毒已破,疮口痛者,用猪脑髓蒸熟,淡姜酢蘸吃,效。
开关散【《宝鉴》
】 治缠喉风气息不通。 白僵蚕炒,去丝嘴 枯白矾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水一盏调下,细细服之。
七宝散 治喉闭及缠喉风。
僵蚕十个 硼砂 雄黄 明矾 全蝎去毒 猪牙皂角一挺,去皮弦,各一钱 胆矾半钱 右为细末,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即愈。
千缗汤 治前证。
半夏七枚 皂角 甘草各一寸,俱炙 姜枣煎。
五香散 治咽喉肿痛,诸恶气结塞不通,急宜服之。 木香 沉香 鸡舌香 熏陆香各一两 麝香三分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不拘时温服。
瓜蒂散 治缠喉风,咽中如束气不通。 瓜蒂不拘多少
右细研为末,壮年一字,十五岁已上及年老者服半字,早晨用井华水调下,一时须含砂糖一块,良久涎如水出。年深者涎尽,有一块如石,布水上如鉴。涎尽,食粥一二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汤一盏。麝香须细研,用温水调下。此药不大吐逆,只吐涎水。又瓜蒂须采自然,落者用如未用,以槟榔叶裹于东墙有风处,挂令吹干用。
乌犀膏 治咽喉肿痛,一切结喉烂喉,遁尸,缠喉,痹喉,急喉,飞丝入喉,重舌,木舌等证。 皂夹两条,椎碎,用水三升,浸一时,久挼汁去滓,入瓦器内,熬成膏 好酒一合 焰硝 百草霜研,各一钱,同皂角膏搅匀令稠 人参一钱,为末 硼砂 白霜梅各少许,并研入膏中。 右拌和前药,用鹅毛点少许于喉中,以出尽顽涎为度,却嚼甘草二寸,咽汁吞津。
备急如圣散 治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细研,生用 藜芦厚者去皮,生用 白矾飞 猪牙皂角去皮弦 右,等分为细末,每用一豆大,鼻内(口畜)之,立效。
一字散 治喉闭气塞不通,饮食不下。 雄黄研 白矾生研 藜芦各一钱 蝎梢七枚 猪牙皂角七挺 右为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即时吐出顽涎,愈。
玉粉丸 治前证。
桂一字 草乌一字,炒 半夏洗,五钱 右为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三黄丸 治前证。
黄连 黄芩 大黄酒九蒸九晒
右等分,蜜丸桐子大,量病人虚实以施多寡。
龙麝聚圣丹 治心脾客热,毒气攻冲咽喉,赤肿疼痛;或成喉痹,或结硬不消,愈而复发,经久不瘥;或舌本肿胀,满口生疮,饮食难咽,并宜服之。 南硼砂研 川芎各一两 生地黄 犀角屑 羚羊角屑 南琥珀研 元参 桔梗 升麻 铅白霜研 连翘各五钱 赤茯苓 马牙硝 脑子研 人参 麝香研,各三钱 朱砂水飞 牛黄研,各二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用金箔五十片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或新汲水化下,或细嚼、或噙化津液咽下皆可,食后临卧服。
祛毒牛黄丸 治大人小儿,咽喉肿痛,舌本强硬,满口生疮涎潮喘急,饮食难进,胸膈不利。 牛黄研,三钱半 人参 南琥珀研 犀角细末 桔梗 生地黄 硼砂各五钱 雄黄一两,水飞 元参 升麻各三钱 蛤粉四两,水飞 铅白霜 片脑各一钱 寒水石煅,二两 朱砂飞研,七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小弹子大,金箔为衣,磁器内收,每服一丸,浓煎薄荷汤化下,或新汲水化服亦得。食后日进二三服,噙化亦得。
咽喉备急丹 治前证。
青黛 芒硝 白僵蚕各一两 甘草
右为细末,用腊月牛胆有黄者,盛药其中,阴四十九日,多时为妙。此与佛手散有别。
增损如圣汤 治风热攻冲会厌,语声不出咽喉,妨食肿痛。 桔梗 炙甘草一两半 枳壳汤浸去瓤,二钱半 防风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酥如枣许,搅匀,食后温服。
和膈汤 一名利膈汤。治虚烦上壅,脾肺有热,咽喉生疮。 鸡苏叶 荆芥 防风 桔梗 人参 甘草生 牛蒡子隔纸炒,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如咽痛口疮甚者,加僵蚕一两。
桔梗汤 治咽肿微觉痛,声破,季冬合之。 麻黄存节,五分 甘草 桔梗各一钱 黄芩 僵蚕各三钱 马勃一两 桂枝少许 归身三分 水二盏煎,去滓,稍热服,食后徐徐呷之。
金沸草散 治肺感寒邪,咽喉痹痛。 旋覆花 麻黄 前胡各七分 荆芥穗一钱 甘草炙 半夏制 赤芍药各五分 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发声散 治咽痛不妨咽物,咽物则微痛,不宜用寒凉药闭热也。 (艹舌)蒌一个 白僵蚕半两,炒去丝 甘草二钱,炒 桔梗七钱半,炒 右为末,每用少许,干掺咽喉中。若大肿痛,左右有红,或只一壁红紫长大,水米不下,用此药一钱匕,(石卜)硝一钱,和匀干掺喉中,咽津。如喉中生赤肿,或有小白头疮,用此药一钱匕,白矾半钱,细研如粉,和匀干掺之。
佛手散 治缠喉风神效。
芒硝一两 白僵蚕炒,五钱 甘草生,二钱五分 青黛一钱 右为末,吹少许掺喉中。如闭甚,以竹管吹之。
罗青散 治单双乳蛾。
蒲黄五钱 罗青 盆硝研,各三钱 甘草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冷蜜水调,细细咽之;吞不下,鸡翎蘸药,喉内扫之,立效。
粉香散 吹乳蛾即开。
巴豆三粒,去皮油净 轻粉研 麝香研,各少许 白矾三钱 右于铁器上熬矾,令沸,入巴豆在矾内,候枯,去巴豆不用,将矾研末入粉麝吹喉中。
干姜散 治悬痈热卒暴肿大。
干姜 半夏汤洗去滑,等分
右为细末,以少许着舌上咽津。
元参散 治悬痈痛不下食。
升麻 射干 大黄各半两 甘草二钱五分 元参一两 右为细末,用水煎至七分,放温,时时含咽,良验。
射干丸 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
杏仁汤洗,去皮尖及双仁,麸炒微黄 炙甘草 射干各半两 升麻 大黄微炒 木鳖子各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盐矾散 治喉中悬痈垂长,咽中妨闷。 烧盐 枯白矾
右研细,各等分,和匀,以箸头点之,即消。
射干丸 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胸中烦热。 射干 天竺黄研 马牙硝研,各一两 犀角屑 元参 川升麻 炙甘草 白药煎 黄药煎 白矾各半两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小弹子大,不拘时以绵裹一丸含咽津。
硼砂散,治悬痈肿痛。
硼砂研 马牙硝 滑石面 寒水石研,各二钱 片脑研,半钱 白矾一钱半 右为细末,每用半钱,不拘时,新汲水调服。
启关散 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 恶实炒 甘草生用,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
黄芪散 治咽喉生疮疼痛。
黄芪 槟榔 紫菀洗去土 牛蒡子 栀子仁 赤茯苓 甘草生,各半两 升麻 黄芩各三钱 元参 麦门冬各一两 右銼碎,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服。
桃红散 治喉中生疮肿,赤紫色,咽嗌痛咽物有妨。 金银箔各十片 铅白霜少许 寒水石四两 太阴元精石二两,二味捣碎,入盒子内,火煅通赤,取出埋土地内出火毒,研细 马牙硝研 丹砂研 甘草炙,为末,各一两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一字,甘草水调下;或以稀糯米粥丸如豌豆大,噙化咽津。
琥珀犀角膏 治咽喉口舌生疮菌。
真琥珀研 犀角屑,生用,各一钱 人参去芦 酸枣仁去皮,研 茯神去皮木 辰砂研,各二钱 片脑研,一字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和为膏,以磁器收贮,候其疾作,每服一弹子大,以麦门冬去心,浓煎汤化下,一日连进五服。
救命散 治脾胃热毒上攻,咽喉有疮,并缠喉风。 腻粉三钱 五倍子二钱半 大黄銼,炒 黄连 白僵蚕直者,炒 生甘草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字。大人以竹筒吸之,小儿以竹筒吹之。如余毒攻心,肺咽有疮,用男孩儿乳汁调药一字,以鸡翎探之。呕者生,不呕者死。
牛蒡子丸 治咽喉内热毒所攻生疮肿痛。 牛蒡子一两,微炒 升麻 黄药子 干浮萍草 元参 甘草生,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常噙一丸咽津。
硼砂散 治心脾风热所发,咽喉生疮肿痛,或子舌胀,或木舌重舌,肿闷闭塞,水浆不下。 硼砂研,三两 薄荷叶 蒲黄各一两 青黛研 贯众 元参 茯苓 缩砂 滑石研 荆芥穗 山豆根 甘草生,各半两 寒水石煅研,二两半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半钱不拘时,用新汲水调下。
半夏厚朴汤 一名加味四七汤,治前证。 紫苏叶 半夏 厚朴 赤茯苓 陈皮 枳实 南星 缩砂 神曲各一钱 青皮七分 槟榔 益智仁各三分 白豆蔻六分 姜五片 水煎服。
射干散 治咽喉中如有物妨,闷噎塞疼痛,咽物不下。 射干 桔梗 川升麻 犀角屑,各三钱 木香 木通各半两 紫苏子炒 诃黎勒去核 槟榔 枳壳去穰,麸炒 赤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 右銼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含化龙脑丸 治咽喉中有物如弹丸,日数深远津液难咽,作渴疼痛,即须深针肿结处,散尽毒气。 龙脑研 麝香研,各二钱半 锺乳粉 马牙硝 升麻 黄芪各一两 大黄炒 炙甘草各半两 生地黄五两,取汁和药 右为细末,研匀,以地黄汁更入炼蜜和丸,如弹子大,不拘时以绵裹一丸噙化咽津,以咽喉通利为度。
木香散 治咽喉中如有物噎塞,吞不能入,吐不能出。 木香半两 紫雪 射干 羚羊角屑 犀角屑 槟榔各一两 元参 桑白皮 升麻各一两半 右銼碎,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络石汤 治咽喉中如有物噎塞。
络石 紫菀各半两 升麻 射干各七钱半 木通 赤茯苓 桔梗炒,各一两 右銼碎,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如要通利,及汤成,加芒硝末一钱匕,搅匀服之。络石即石薜荔。
四味汤 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吐不利。 半夏以生姜汁浸一宿,汤浸切洗 厚朴刮去粗皮,以生姜汁浸,炙黄 橘皮以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赤茯苓刮去黑皮,二两 右銼碎,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姜一大枣劈破,煎至六分去滓,食远温服。
杏仁煎丸 治咽喉食即噎塞,如有物不下。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炒,半两 官桂去粗皮 枇杷叶拭去毛,炙 人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以瘥为度。
甘草泻心汤【仲景,下同
】 治前证。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半升 甘草四两 黄连一两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苦参汤 治狐惑病,虫蚀下部则咽中干。 苦参半斤 槐白皮 狼牙根各四两
右銼,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其下部。
小建中汤【仲景,下同
】 治前证。 桂枝 制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射干麻黄汤 治前证。
射干十三枚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艹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大者,洗,八枚 大枣七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本射干三两,半夏半升。
升麻鳖甲汤 一名蜀椒汤,治前证。 当归 蜀椒炒去汗,一两 升麻 甘草各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麦门冬汤 治前证。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如圣胜金锭【《局方》
】 治咽喉急闭,并单蛾、双蛾、结喉、重舌、木舌等证。 硫黄 川芎 腊茶 脑薄荷 川乌 生地黄 硝石 各等分为末,生葱汁和匀,一两分作十锭。每取一锭,先以凉水灌漱,次嚼薄荷五七叶,却用药同嚼,以井水咽下。甚者连进三服。
二仙散【《入门》
】 治急喉闭,及缠喉风危急。 胆矾一钱 白僵蚕三钱
右为末,吹少许入喉中。
牛黄凉膈丸 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颔颊赤肿,热痰壅塞。 马牙硝 寒水石煅 石膏煅,各二两 牛胆 南星七钱半 紫石英煅,飞,五钱 龙脑 麝香 牛黄各二钱半 甘草炙,一两 右为末,蜜和,一两作三十丸,每一丸薄荷汤嚼下。
夺命散【丹溪
】 治急喉闭。
枯白矾 白僵蚕炒 硼砂 皂角各等分 右为末,吹少许入喉中,痰出即瘥。
胆矾散 治咽喉痹肿塞。
胆矾半钱 全蝎二个
右为末,以鸡羽蘸药入喉中,须臾破开声出;次用生荷叶研细,井水调下,吐出毒涎即愈,未吐再服。
鸡内金散【丹溪
】 治喉闭、单双蛾。 腊月鸡内金阴干,为细末,一钱 菉豆粉三钱 右生蜜和作三丸,噙化,神效。
龙脑膏【《局方》
】 治喉痹肿痛。 缩砂五粒 薄荷叶一斤 甘草三两 防风 川芎 桔梗各二两 焰硝一两 片脑一钱 白豆蔻三十粒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噙化咽下。
青龙胆【《活人》
】 治咽喉闭塞肿痛,并单双蛾神效。 胆矾盛于青鱼胆内
右,阴干为末,吹入喉中,立效。无青鱼则蠡鱼胆代之。腊月者甚佳。
吹喉散【《纲目》
】 治咽喉肿闭塞。 胆矾五钱,无胆矾则代以绿矾,入青鱼胆内,风干;无青鱼则代蠡鱼胆 巴豆七个,去壳 铜青一钱 焰硝二钱半,另研 轻粉五分 青黛一字 右将胆矾同巴豆于铜铫内飞过,去巴豆,合焰硝等四味,再入麝香少许,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吐出痰血,立愈。
清凉散【《回春》,下同
】 治实火咽喉肿痛。 桔梗钱半 栀子 连翘 黄芩 防风 枳壳 黄连 当归 生地黄 甘草各七分 薄荷 白芷各三分 右剉,作一贴,灯心一团,细茶一撮,水煎服。
加味四物汤 治虚火喉痹、喉痛、喉疮,最能降火。 桔梗 甘草各钱半 熟地黄 白芍药各七分 当归 川芎 黄蘗蜜水炒 知母 花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竹沥一锺服。
龙脑破毒散 治急慢喉闭,肿塞不通。 芒硝四两 青黛研 白僵蚕 甘草生,各八钱 蒲黄五钱 马勃三钱 龙脑 麝香各一钱 右为末,每一钱,井水调膏,细咽即破,出血便愈,如不是喉痹,自然消散也。无芒硝,代以焰硝。
金锁匙【《医鉴》
】 治急喉闭缠喉风。 朱砂三分二厘 枯白矾 胆矾各一分六厘 白硼砂一分二厘 熊胆 焰硝 梅花冰片 麝香各一分 右为末,吹半钱入喉中。
白矾散【《类聚》
】 治缠喉风及急喉闭。 白矾三钱 巴豆三个去壳,分作六片 右铫器同炒,候矾枯,去豆取矾为末,水调灌下;或吹入喉中;或乌鸡子清调,灌入喉中。
吹喉散【《回春》
】 治悬痈下垂肿痛,及一切咽喉疾。 胆矾 白矾 焰硝 片脑 山豆根 辰砂 鸡内金焙 右为极细末,以竹管吹少许入喉中,即效。
加味二陈汤【《医鉴》
】 治梅核气。 人参 白朮炒 陈皮 白茯苓 半夏各二钱 制甘草五分 枳壳 桔梗 黄芩 栀子仁 苏子 白豆蔻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牛蒡子汤【《入门》
】 治咽喉肿痛,牙关紧急;或生疮痈;或愈后复攻胸胁,气促身热,不能坐卧。 牛蒡子二钱 元参 犀角屑 升麻 黄芩 木通 桔梗 甘草各一钱 右銼,水煎,食后服。
上清丸 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又能爽神。 薄荷叶一斤 缩砂四两 甘草二两 防风 黄芩 桔梗各一两 右为末,蜜和,一两作二十丸,每一丸常噙化咽之。
加减薄荷丸 治风热咽喉肿痛。
薄荷叶八两 防风 川芎 白豆蔻各一两 缩砂 甘草各五钱 龙脑五分 桔梗二两 右为末,蜜和匀,一两作三十丸,每一丸常噙化咽之。
荆黄汤【《入门》
】 治风热结滞,咽喉肿痛,大便秘濇。 荆芥四钱 大黄一钱
右剉,水煎,空心服。
甘桔汤【《必用方》
】 治风热,咽喉肿痛,或喉痹神效。 桔梗二钱 甘草生 荆芥穗 防风 黄芩 薄荷各一钱右銼,作一贴,水煎,徐徐服。加元参一钱尤妙。
金消丸【《简易方》
】 治咽喉肿痛。 黄蘗 荆芥 射干 黄芩各等分
右为末,蜜丸樱桃大,每一丸噙化。
清火补阴汤【《医鉴》
】 治虚火上升,喉痛喉闭或生疮。 元参二钱 白芍药 熟地黄各一钱 当归身 川芎 黄蘗童便浸,炒焦 知母生 天花粉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竹沥三匙温服。
加味四物汤【《正传》
】 治喉干燥痛。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白芍 桔梗 荆芥穗 黄蘗 知母 煎服立已。
绛雪散【《直指方》
】 治咽喉热痛肿塞。 寒水石煅,五钱 硼砂 马牙硝 朱砂各一钱 龙脑半钱 右为细末,每一字,掺入口中,咽津。
佛手散【丹溪
】 治风热,咽喉肿痛,生疮。 薄荷叶二两 芒硝一两 甘草七钱 桔梗 蒲黄各五钱 青黛二钱 右为末,取少许,干掺或以竹管吹入喉中。
甘桔汤 治少阴客寒,咽痛尤妙。
桔梗三两 甘草一两
右剉,五钱,水煎,徐徐服之;加鼠粘子、竹茹各一钱,更妙。
喉痹方【《种杏》
】 治喉痹,乳蛾肿痛,生疮溃烂,水浆不入,死在须臾。 巴豆肉 细辛各等分
右为末,用纸卷药在中,两头捻紧,从中剪断,塞入两鼻中,一时头顶冰凉,咽喉即开。
通嗌散 治喉痛,生疮,声哑。
硼砂二钱 片脑二分 青黛 滑石 孩儿茶 寒水石各一钱 黄连 黄蘗各五分 蒲黄 马牙硝 枯白矾各六分 右为细末,炼化白砂糖和丸,芡实大大 原缺,据文义补。,卧时舌压一丸,自化入喉,神效。或以苇筒吹少许入喉中,亦神效。
通关饮 治喉痹肿痛,不能言语,此从治之法,无不愈者。 桔梗二钱 甘草炙,一钱半 人参 白朮炒 赤茯苓各一钱 防风七分 荆芥穗 薄荷 干姜炮,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神效散 治喉痹,语声不出。
荆芥穗 蓖麻肉各等分 为末,蜜丸皂子大,绵裹含化。
去涎方 治喉痹。
猪牙皂角五钱 胆矾一钱半 青黛五分 右为末,酢糊和丸,樱桃大,每一丸以熟绢裹在箸头上,用好酢润透,将药点喉疮上,咬着箸,其涎如水,即解;后服防风通圣散。
冰梅丸 治十八种喉痹俱效;又治喉风肿痛如神。 天南星三十五个 半夏 白矾 白盐 防风 (石卜)硝各四两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七分,熟 大梅实拣一百个 先将硝盐水浸一伏时,然后将各药碾碎,入水拌匀,方将梅实置于水中,其水淹过梅子三指为度,浸七日取出晒干;又入水中,浸透晒干,俟药水干为度,方将梅子入磁罐封密,如霜衣白愈佳。用时绵裹,噙在口中,徐徐咽汁下,痰出即愈。一方有皂角四两,无甘草。
龙脑川芎丸 治咽喉诸病,通利七窍,爽气清神,除热消痰,消风化滞。 薄荷叶五两三钱 桔梗一两半 川芎 防风 甘草各一两 白豆蔻五钱 片脑三钱 缩砂仁二钱 右为末,蜜和,每两作二十丸,每一丸细嚼,茶清下,噙化亦可。此与加减薄荷煎,元同而分两异。
乌翣膏【《千金方》,下同
】 喉咙者脾胃之候,若脏热,喉则闭塞,神气不通,宜服此。 生乌翣十两 升麻三两 羚羊角屑 通草 芍药各二两 蔷薇根切,一升 生地黄切,五升 猪脂二斤 艾叶六铢,生者佳 右九味,(口父)咀绵裹,苦酒一升,淹浸一宿,内猪脂中,微火煎取,苦酒尽膏不鸣为度,去滓,薄绵裹膏,似大杏仁,内喉中细细吞之。 又方 治喉肿痛风,毒冲心胸。
豉一升半 犀角 射干 杏仁 甘草各二两 芍药三两 栀子七枚 升麻四两 羚羊角两半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豉,煮一沸,分三服。
风毒方 治风毒咽水不得下。
升麻 芍药各六两 射干 杏仁研 枫香 葛根 麻黄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母姜酒 咽门者肝胆之候,若脏热,咽门则塞而气闭,若腑寒,咽门则破而声嘶,宜服此。 母姜汁二升 酥 牛髓 油各一升 桂心 秦椒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芎藭 独活各一两六铢 右九味为末,内姜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髓、酥油等,令调微火三上三下煎。平旦,温清酒一升,下二合膏,即细细吞之,日三夜一。 又方 治前证,并咽痛不利。
丹参 升麻 雄黄研飞 杏仁 鬼臼 甘草 射干各一两 麝香半两 右八味为末,以蜜丸如桐子,饮下一丸,加至五丸,日三,酒服。 又方 治咽伤语声不彻。
酒酥各一升 干姜末二两半 通草 桂心 石菖蒲各二两 右六味合和,服一匕,日三。
又方 治前证。
酒酥各一升 干姜末,十两
右三味,以酒二合,酥一匕,姜末二匕,相和服,日三,食后服。 又方 治咽喉不利下气。
射干 杏仁 人参 附子 桂心各一两 右五味末,蜜丸如指大,噙一丸稍稍咽之,令药味相接。
一阴煎【《景岳全书》,下同
】 治喉痹火微者。 生地 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甘草一钱 牛膝一钱半 熟地三五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 治证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黄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水二锺煎服。
二阴煎 治喉痹,因思虑劳伤动心火者。 生地 麦冬各二三钱 枣仁二钱 甘草一钱 黄连或一二钱 茯苓 元参 木通各一钱半 水二锺,加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
四阴煎 治咳嗽肺热喉痹。
茯苓钱半 生地二三钱 麦冬 芍药 百合 沙参各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抽薪饮 治火证喉痹。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蘗各一二钱 枳壳 泽泻各钱半 细甘草三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甚者冷服更佳。
徙薪饮 治喉痹火不甚者。
陈皮八分 黄芩二钱 麦冬 芍药 黄蘗 茯苓 牡丹皮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菉豆饮 治咽喉火壅诸证。
菉豆不拘多寡,宽汤煮糜烂, 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厚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寒苦,不伤脾气,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干,不宜厚味,但略煮半熟,清汤冷饮之,尤善除烦清火。
雪梨浆 治前证。
清香甘美大梨削去皮,别用大碗盛清冷甘泉,将梨薄切,浸于水中少顷,水必甘美,但频饮其水,勿食其柤,退阴火极速也。
滋阴八味丸 治阴虚喉痛。
山药 山茱萸肉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 知母盐水炒 黄蘗盐水炒,各三两 熟地黄八两;蒸捣 右水煎服。
镇阴煎 治格阳喉痹上热者,当以此汤冷服。 熟地一二两 牛膝二钱 炙甘草一钱 泽泻一钱半 肉桂一二钱 制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钱 水二锺,速煎服。
代匙散 治喉痹。
月石 石膏各一钱 冰片一分 粉草三分 僵蚕炒 胆矾 牙皂角炙烟尽,各五分 右为细末,用细竹管频吹喉中,或加牛黄五分更佳。
卷一百六十三
咽喉门
单方
缠喉风:白矾末半钱,乌鸡子清一个,调匀灌入喉中,立效如神。【《纲目》
】
(石卜)硝治喉痹,神验。含口中细细咽汁,立瘥。马牙硝与焰硝同功。【《本草》
】
咽中疮肿:(石卜)硝一钱,蓖麻子去皮一粒,同研,新水和服,即效。【《纲目》
】
硼砂治咽喉痹,最为要切,含化咽津。【《本草》,下同
】
咽喉痹痛:升麻剉煎,取汁含之。
喉闭垂死:取马蔺根捣绞取汁,稍稍咽之,口噤者灌下。叶及子同功。子则取四十九枚为末,水调服。叶则取二两,水煎服。
喉痹:取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炒,为末,热酒调下一钱。 又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为末,暖水调一钱服,立瘥。
喉痹肿痛:露蜂房灰、白僵蚕等分为末,乳香汤每服半钱。 又方:用蜂房烧灰,每以一钱吹入喉内,不拘大人小儿。【《心镜》
】
喉闭,水浆不入:采射干根捣取汁,细呷之,治喉痹最捷。或酽酢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丹溪
】
喉痹咽肿生疮:蓖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治喉痹,名圣烟筒。【《正传》
】
马勃,治喉闭咽痛,以蜜揉拌,以水调呷。【《本草》
】
又方:马勃、白矾等分为末,以鹅翎管吹入喉中,吐痰,妙。【《纲目》
】
咽疮喉痹:用好米酢噙漱,吐痰为妙。【《回春》
】
缠喉风,食不能下:取大麦面作稀粥,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本草》,下同
】
急喉闭:皂荚捶槌碎去皮子,挼,水一盏灌下,或吐或不吐,即安。
急喉闭:取蠡鱼胆汁少许,点患处,药至即瘥。病深则水调灌之。腊月收者佳。
喉痹、双乳蛾:壁钱窝一个,取患者脑后发,拔一根缠定钱窝,灯上以银簪挑而烧之,存性,为末,吹入患处,立消。【《回春》
】
又方:壁钱烧存性,白矾、枯发灰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治喉闭,名吹喉散。【《医鉴》
】
喉痹:蛴螬取汁,点在喉中,即喉开。【《本草》,下同
】
喉闭:蛇蜕烧为未,吹入喉中。
缠喉风气不通:蛇蜕炙黄,当归等分为末,酒服一钱愈。
喉闭:蚯蚓取汁吞之,咽喉即开。
急喉闭:白僵蚕为细末,姜汁调灌下,立愈。 又方:僵蚕炒、白矾生等分为末,白梅肉和丸,皂子大,绵裹含化,咽汁瘥。【《直指》
】
咽喉肿塞:石蟹捣绞取汁,灌之即开。【《本草》
】
咽喉闭塞口噤:取雄雀粪细研,湿水调灌半钱。
咽喉闭塞:生鸡卵一枚,去黄留白,着米酢,煻火沸起,就热饮酢尽,一二次即瘥。【《纲目》
】
咽喉肿痛闭塞:瓠花上飞蛾烧为末,吹入喉中,神效。【俗方
】
喉痹热痛:上好消梨,杵取汁,频饮之,多服为良。【《正传》
】
喉痹水谷不下:取萝卜汁,徐徐咽之,即愈。【《纲目》
】
咽喉乳蛾:取土蜂窝一个为末,先用楮叶擦破令出血,以酢和末,用翎点之,令痰涎出为效。后用扁竹根擂水,服数口取利。【《瑞竹堂方》
】
咽中结块,不通水食,危困欲死:百草霜,蜜和丸芡子大,每新汲水化一丸灌下,甚者不过二丸,名百灵丸。【《普济方》
】
喉痹乳蛾:用乌龙尾、枯矾、猪牙皂荚,以盐炒黄,等分为末,或吹或点皆妙。乌龙尾即梁上尘也。【《集效方》
】
喉痹肿痛:铅白霜、甘草各半两,青黛一两为末,酢糊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立效。【《圣济录》
】
喉痹肿痛:菖蒲根嚼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
咽生瘜肉,及舌肿痛:秤锤烧赤,淬酢一盏咽之。
咽喉疼痛:银朱、海螵蛸末等分。吹之取涎。【《救急方》
】
缠喉风痹:雄黄磨新汲水一盏,服取吐下愈。【《续千金方》
】
咽喉肿痛,五心烦热:取不灰木,以牛粪烧赤,太阴元精石煅赤,各四两,真珠一钱为末,糯米粥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以生地黄汁、粟米泔研化服,日二次。【《圣济总录》
】
喉痹肿痛:土朱煮汁饮之。【《普济方》
】
喉痹:李实根皮一片噙口内,更用李实根研水敷项上一周遭,用新采园中者。
喉中生肉:绵裹箸头,拄盐揩之,日五六度。【《千金方》
】
帝锺喉风,垂长半寸:煅食盐频点之,即消。【《圣惠方》
】
喉痹风热痰:猪牙皂角为末,和霜梅噙咽。 又方:木鳖子用盐水浸,噙一丸。
喉痹口噤:硇砂、马牙硝等分,研匀点之。【《圣济方》
】
喉痹风热:茜草一两一服,降血中之火。 又方:焰硝半钱,枯矾半钱,硇砂一钱为末。杜仲、牛膝,捣汁调敷。
喉风肿闭:用皂矾一斤,好米酢三升拌,晒干为末,吹之,痰涎出尽,用良姜末少许入茶内,漱口,咽之即愈。【《集效方》
】
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直指方》
】
喉痹:陈年白梅入蜒蚰令化,噙梅于口中。
咽喉热痛:龙胆擂水服之。【《集简方》
】
喉闭肿痛:马蹄草根捣,井华水调下,即效。【《救急方》
】
咽喉肿痛:百两金一寸,噙咽津。
咽喉痹肿:朱砂磨,水或酢咽之,甚良。
冬月喉痹,腰痛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咽,其痰自出。【《圣惠方》
】
热壅咽毒:砂仁壳为末,水服一钱。【戴原礼方
】
急喉风:用瑞香白花者,研水灌之。【《医学集成》
】
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咽之。
又方:青艾和茎叶一握,同酢捣烂,敷于喉上。冬月取干艾亦得。
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易简方》,下同
】
喉痹壅塞不通: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生花,以干者浸湿,绞汁煎服,极验。
喉风喉痹:大青叶捣汁,灌之,取效止。
喉痹肿痛:用蠡实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搅匀细呷,大验。 又方:马蔺子三升,升麻一两为末,蜜丸水服一钱。
喉风肿痛:盐蟹汁满含细咽,即消。【时珍
】
喉痹口噤:马蔺花二两,蔓荆子一两,为末,温水服一钱。
喉痹牙疳:盆砂末吹,并擦之。【《集简方》
】
走马喉痹:用白矾末涂绵针上,按于喉中,立破。绵针者,用榆条,上以绵裹作枣大也。【《儒门事亲》
】
风热喉痛:白矾半斤,研末,化水,新砖一片,浸透取晒,又浸又晒,至水干,入粪厕中浸一月,取洗,安阴处,待霜出扫收,每服半钱,水下。【《普济方》
】
喉痹乳蛾等证,用癞虾蟆眉酥和草乌尖末、猪牙皂角末等分。丸小豆大,每研一丸,点患处神效。【《活人心法》
】
缠喉风病:取苍耳根一把,老生姜一块,研汁,入酒服。【《圣济总录》
】
咽喉肿塞,痰涎壅滞,水不可下者:地松连根叶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为妙。 又方:用土牛膝、鼓锤草同捣汁灌之,不得下者,灌鼻得吐为妙。 又方:土牛膝,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点患处,令吐脓血痰沫,即愈。
缠喉风肿:蚵蚾草即皱面草,细研,以生蜜和丸弹子大,每噙化一二丸即愈。干者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
咽喉闭痛:箬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之甚妙。【《集简方》
】
喉舌疮烂:酒渍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至瘥乃止。【《外台秘要》
】
咽喉不利,风冷失声:蘘荷根二两,捣绞汁,入酒一大盏和匀,细细服,取瘥。【《肘后方》
】
尸咽痛痹,语声不出:麻黄以青布裹,烧烟筒中熏之。
急喉痹塞:木贼以牛粪火烧存性,每冷水服一钱,血出即安也。【《圣惠方》
】
喉风痹塞:灯心一握,阴阳瓦烧存性,每吹一捻,数次立愈。 又方:用灯心灰二钱,硼砂末一钱吹之。 又方:灯心草、红花烧灰,酒服一钱即消。
喉痹乳蛾:新鲜牛膝根一握,艾叶七片,捣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内,须臾痰涎从口鼻出即愈。无灰酒亦可。 又方:用牛膝捣汁,和陈酢灌之。
缠喉风痹,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洗净,纳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马牙硝津咽之,即绝根。返魂草即紫菀也。
咽喉生疮,脾肺虚热上攻也。麦门冬一两、黄连半两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汤下。
喉疮作痛:灯笼草炒焦研末,酒调呷之。【《医学正传》
】
喉痹乳蛾:取虾蟆衣、凤尾草擂烂,入霜梅肉、煮酒各少许,即研绞汁,以鹅翎刷患处,随手吐痰,即消也。【《养疴漫笔》
】
咽喉痹风躁、肿连颊、吐血数者: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汁饮之,良。
喉痹肿痛:箭头草叶,入酱少许,研膏点入取吐。【《普济方》
】
喉卒攻痛:商陆切根炙热,隔布熨之,冷即易,立愈。
风毒咽肿,咽水不下,及瘰疬咽肿:水服莨菪子末两钱匕,神良。
喉痹欲绝,不可针药者:干漆烧烟,以筒吹之。【《圣济总录》
】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皂荚生研末,每以少许点患之外,以酢调厚封项下,须臾便破,出血即愈。或挼,水灌之,亦良。 又方:用皂角肉半截,水酢、米泔煎七分服,破出浓血,即愈。
喉卒痈肿:吞薏苡仁二枚,良。【《外台秘要》
】
喉痹不语:大豆煮汁,煎稠如饴,含之并饮汁。【《肘后方》
】
喉痹不语:煮豉汁一升服,覆取汗,乃着桂末于舌下咽之。【《千金方》,下同
】
咽生瘜肉:盐豉和捣涂之,先刺破出血乃用,神效。
咽喉妨碍如有物,吞吐不利:杵头糠、人参各一钱,石莲肉炒二钱,水煎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
喉肿难食:韭一把捣熬敷之,冷即易。【《千金方》
】
喉中肿,痛塞,气不通者:葱须阴干为末,每用二钱,入蒲州胆矾末一钱,和匀,每用一字吹之。【《杜壬方》
】
咽喉肿痛:薤根酢捣敷肿处,冷即易之。【《圣惠方》
】
喉咽气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用独头蒜二枚,削去两头,塞鼻中,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脓血出,立效
喉痹肿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肘后方》
】
喉痹肿痛:芥子末水和敷喉下,干即易之。 又方:辣芥子研末,酢调,取汁点入喉内,待喉内鸣,却用陈麻骨烧烟,吸入立愈。【《圣惠方》
】
喉痹肿痛:萝卜和皂荚浆服,取吐。【《普济方》
】
喉痹毒气:生姜二片捣汁,蜜五合煎匀,每服一合,日五服。
喉痹肿痛:野苦荬捣汁半盏,灯心汤浸捻汁半盏,和匀服。
喉痹肿痛:糟茄或酱茄细嚼咽汁。【《德生堂方》
】
咽喉肿痛:老黄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满,阴干为末,每以少许吹之。【《医林集要》
】
喉闭肿痛:天罗瓜研汁灌之。【《普济方》
】
喉痹口噤,不开欲死:草乌头、皂荚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擦牙并(口畜)鼻内,牙关自开。 又方:草乌尖、石胆等分为末,每用一钱,酢煮皂荚汁,调稀扫入肿上,流涎数次,其毒即破也。
喉痹肿痛:白附子末、枯矾等分研末,涂舌上有涎吐出。【《圣惠方》
】
喉风喉痹:用天南星一个,剜心,入白僵蚕七枚,纸包煨熟研末,姜汁调服一钱,甚者灌之,吐涎愈,名如圣散。
喉痹引痰法:冬月青鱼胆,用白矾入内,临用加百草霜炒盐少许,酢调,以鸭毛蘸药引吐痰出。如无鱼胆,用白矾半两,巴豆肉十枚同枯过,去巴豆,用矾如上法,吐痰神效。吐后用金锁匙吹之。常服必用方,甘桔汤最妙。
喉痹肿塞痛:生半夏末(口畜)鼻内涎出,效。【《集简方》
】
咽喉肿痛:射干花、山豆根阴干为末吹之,如神。【《袖珍方》
】
又方:扁竹新根,擂汁咽之,大腑动即解;或酢研汁噙,引涎出,亦妙。 又方:用紫蝴蝶根一钱,黄芩、生甘草、桔梗各五分,为末,水调顿服立愈,名夺命散。
喉痹作痛:番木鳖、青木香、山豆根等分为末,吹之。
缠喉风肿:番木鳖仁一个、木香三分同磨水调,熊胆三分,胆矾五分,以鸡毛扫患处,取效。【《经验方》
】
喉痹肿痛:榼藤子烧研,酒服一钱。【《圣惠方》
】
喉中发痈:山豆根磨酢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就能言语。【《永类方》
】
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二三日即愈。【《杨清叟外科》
】
咽喉肿痛,水浆不下:苦药、山豆根、甘草、硝石各一分,射干、柑皮、升麻各半钱为末,蜜丸噙之。【《圣惠方》
】
喉中热塞肿痛,散血消痰:白药、(石卜)硝等分为末吹之,日四五次。【《直指方》
】
咽喉肿痛:白药末一两,龙脑一分,蜜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圣惠方》
】
又方:五爪龙草、车前草、马蔺草各一握,捣汁频漱。
咽喉痹肿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用络石草一两,水一升煎一大盏,细细呷之。
喉痹不语:羊蹄独根者,勿见风日及妇人鸡犬,以三年酢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涂之。【《千金方》
】
咽喉肿痛,咽物不得:马勃一分,蛇退皮一条,烧末,绵裹一钱,含咽立瘥。
走马喉痹:马屁勃即灰菇,焰硝一两一两 据文义当为各一两。为末,每吹一字,吐涎血即愈。
喉痹肿痛:生油一合灌之,立愈。
饮酒咽烂,口舌生疮:大麻仁一升、黄芩二两为末,蜜丸含之。【《千金方》
】
咽喉肿痛,卒不可食:白面和酢涂喉外肿处。【《普济方》
】
喉痹痄腮:用糯米三升,于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两换水,轻淘转,勿令搅碎,至端午日取出阴干,绢袋盛,挂通风处,每用旋取炒黑为末,冷水调如膏药,贴项下及肿处,一夜便消。干即换之,常令湿为妙。
喉痹肿痛:稻草烧取黑烟,酢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滚出痰,立愈。【《普济方》
】
喉风肿痛:丝瓜根以瓦瓶盛水浸饮之。【《海上名方》
】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立效。【《便民方》
】
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俱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 又方: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
喉痹塞痛:桃皮煮汁三升服。【《千金方》
】
咽喉作痛:茱萸末敷调涂足心,一夕愈。
咽喉闭痛:生乌药即矮樟根,以酸酢二盏,煎一盏,先噙后咽,吐出痰涎为愈。
风热喉痹:灯心一钱,黄蘗五分,并烧存性,白矾七分煅过,冰片三分,为末,每以一二分吹患处。【《集简方》
】
卒喉痹痛:黄蘗片含之;又以一斤,酒一斗,煮二沸,恣饮便愈。【《肘后方》
】
咽喉卒肿,食饮不通:苦酒和黄蘗末敷之,冷即易。
喉风闭塞:腊月初一日,取猪胆不拘大小五六枚,用黄连、青黛、薄荷、僵蚕、白矾、(石卜)硝各五钱,装入胆内,青纸包了,将地掘一孔,方深各一尺,以竹横悬此胆在内,以物盖定,候至立春日取出,待风吹去胆皮青纸,研末密收。每吹少许,神验,乃万金不传之方。
大人喉风:筀竹油频饮之。【《集简方》
】
咽喉卒肿不下食:地龙十四条捣涂喉外;又以一条着盐化水,入蜜少许服之。
喉痹塞口:用韭地红小蚯蚓数条,酢擂取食之,即吐出痰血二三碗,神效。【《普济方》
】
又方:用地龙一条,研极烂,以鸡子白搅和灌入,即通。【《圣惠方》
】
喉痹肿塞:用蜗牛绵裹水浸,含咽,须臾立通。 又方:蜗牛七枚,白梅肉二枚,研烂,绵裹,含咽立效。
喉痹肿痛:用荔枝花及皮根,水煮汁,细细含咽,取瘥止。【《海上方》
】
走马喉痹诗云:急喉肿痹最堪忧,急取盛灯盏内油;甚者不过三五呷,此方原是至人留。
喉痹肿痛:鸡矢白含之咽汁。【《圣惠方》
】
咽喉肿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酢浸炙七次,勿令焦,为末,每吹少许入咽,吐涎即愈。
喉痹喉风: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采楮桃阴干,每用一个为末,井华水服之,重者以两个即愈。【《集简方》
】
咽喉生疮,层层如迭,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用臭橘叶,煎汤连服。
缠喉风危急:用巴豆七粒,三生四熟,生者去壳生研,熟者去壳灯上烧,存性,研;干桑黄茹二片;雄黄一块,细研;郁金一枚研。 右再研细,每服半字,茶清少许调下。如口噤咽塞,以竹管吹入喉中,须臾吐利即安矣。名雄黄散。
喉痹语声不出:猪牙皂角和霜梅为末噙之。
针灸
《素问》曰: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灵枢》曰: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宜取之。 咽喉闭塞,取照海。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甲乙经》曰:喉痛瘖不能言,天突主之。 喉痹,胸中暴逆,先取冲脉,后取三里、云门,皆泻之。 咽肿难言,天柱主之。
喉痹,完骨及天容、气舍、天鼎、尺泽、合谷、商阳、阳溪、中渚、前谷、商丘、然谷、阳交悉主之。 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璇玑主之。
喉痹食不下,鸠尾主之。
喉痹咽如梗,三间主之。
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
喉痹气逆,口喎,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 咽中痛不可内食,涌泉主之。
《千金方》曰:风府、天窻、劳宫,主喉嗌痛。 扶突、天突、天溪,主喉鸣暴忤气哽。少商、太冲、经渠,主喉中鸣。鱼际,主喉中焦干。水突,主喉咽肿。掖门、四渎,主呼吸短气,咽中如瘜肉状。间使,主嗌中如梗。少冲主酸咽。少府、蠡沟,主嗌中有气如瘜肉状。中渚、支沟、内庭,主嗌痛。复溜、照海、太冲、中封,主嗌干。前谷、照海、中封,主咽偏肿不可以咽。涌泉、大锺,主咽中痛不可内食。然谷、太溪,主嗌内肿,气走咽喉而不能言。风池,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完骨、天牖、前谷,主喉痹,颈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后。中府、阳交,主喉痹,胸满塞,寒热。天容、缺盆、大杼、膈俞、云门、尺泽、二间、厉兑、涌泉、然谷,主喉痹哽咽,寒热。天鼎、气舍、膈俞,主喉痹噎哽,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天突,主喉痹咽干急。大陵、偏历,主喉痹嗌干。璇玑、鸠尾,主喉痹咽肿,水浆不下。三间、阳溪,主喉痹咽如哽。神门、合谷、风池,主喉痹。三里、温溜、曲池、中渚、丰隆,主喉痹不能言。关冲、窍阴、少泽,主喉痹,舌卷口干。 凡喉痹胁中暴逆,先取冲脉,后取三里、云门各泻之。又刺手小指端出血,立已。 《东垣十书》曰:喉闭,刺手足少阳井,即关冲、窍阴。 喉闭乳蛾,取少商,针入一分,卧针,向后三分;照海、太冲。 《丹溪心法》曰:喉闭,少商、合谷、尺泽皆针之。 累年喉痹,男左女右,手大指甲第一节,灸三小壮。 《得效方》曰:喉闭不开,取阳灵穴,出血即愈。 根脚咽喉常发者,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七壮,二七尤妙。 咽喉肿痹,针风府,主咽喉诸病,及毒气归心等项恶证,无不效。又针少商,咽喉肿痛皆治之。又针合谷,又针上星,治颊肿缠喉风等证。又针足三里。 《医学纲目》曰:《内经》针灸喉痹法有二,今以经脉所过咽喉取之验者,及他病相干而致喉痹取之者,通六经也。其一:取手足阳明,经云: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又云:胃足阳明脉,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所生病者,颈肿喉痹,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又云: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也。又曰:大肠手阳明脉,所生病者,喉痹,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少阳,经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出缺盆上项,系耳后,是动则病嗌肿,喉痹,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又曰:邪客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也。 其三:以经络所过喉咽者有二。经曰: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故喉之后疼者,取之累验也。又云:肾足少阴之脉,上贯肝膈,循喉咙。窦汉卿所谓必准者,照海治喉中之闭塞是也。 其四:他病相干致喉痹者有一。经曰:心咳之状,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取心之俞,盖大陵穴是也。 治喉痹,丰隆、涌泉、关冲,甚者以小三棱针藏笔锋中,诈言点药于喉痹上,乃刺出紫血顿下,立愈。 喉闭不通,少商、隐白、少冲、涌泉。 喉痹,颔肿如升,水粒不下:少商出血;手大指背头节,三棱针刺三针出血;阳谷三分。 喉痹刺少阴,少阴在手腕,当小指掌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内经》灸刺咽喉肿痛有二。其一:取足少阴。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嗌干痛。又云: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又云:邪客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纳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是也。 其二:取手太阳。经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视虚实寒热陷下取之也。 《内经》灸刺咽嗌,介介如梗状有二。其一:取阳陵泉。经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嗌中介介然数唾,取阳陵泉。是也。 其二:取大陵。经云:心咳之状,喉中介介然如梗状,取心之俞是也。 《医学入门》曰:火郁则发之,砭刺出血,即汗之之义也。血出多则愈。有针疮者,姜汁调熟水时时呷之。凡关上血泡最宜针,关下不见者,令病人含水一口,用芦管尖刺鼻孔出血,妙。 《医方考》曰:急喉闭,于患人手大指外边指甲后一韭叶许针之,男左女右,血出即效。如大段危急,两手大指俱针之,其效甚捷。盖喉咙者肺之系,所针之处乃少商也,为肺之井穴,故出血则愈。 喉中红赤,用针从旁针之,出血即愈。所以必欲旁穿者,避痖门穴,犯之令人失音故耳。
导引
《古今医统》曰:治喉痹,就令患人将手大拇指第二节屈蜷急,令张口勤勤坚咬,其气通畅,血丝自散,肿亦消矣。 《保生秘要》曰:喉风,可于患处,推清肺经,呵而吸之。
医案
《后汉书》华佗传曰: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韲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悬于车而候佗。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儒门事亲》曰:一妇人,病咽喉肿塞,浆粥不下,数日肿不退,药既难下,针亦无功。戴人以当归、荆芥、甘草煎使热漱之,以冷水拔其两手,不及五六日,痛减肿消,饮食如故。咽喉之病甚急,不可妄用针药。
《卫生宝鉴》曰:梁氏膏粱之子,因洪饮大热之气所伤,滋溢心火,刑于肺金,故以桑白皮、地骨皮苦微寒,降肺中伏火而补气,用以为君;黄芩、知母苦寒,治气息腥臭,清利肺气,用以为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温以收肺气,麦门冬甘苦寒,治涕唾稠粘,口舌干燥,用以为佐;桔梗体轻辛温,治痰逆,利咽隔,为使也。戊辰春,乡村病喉痹者甚众,盖前年终之气,及当年初之气,二火之邪也。用甘桔汤,加芩、连、半夏、僵蚕、鼠粘子、葛根等剂发之。虚加参、芪、当归之类。水浆不入,先用解毒雄黄丸,酢化灌之;痰出,更灌姜汁。服前药,无不神验。若用胆矾酸寒点过者皆不治,盖邪郁不出故也。
《奇效良方》曰:杨立之自广府通判归楚州,喉间生痈,既肿溃而脓血流注,晓夕不止,寝食俱废,医者束手。适杨吉老来赴郡守招,立之两子走往邀之。至,熟视良久曰:不须看脉已得之矣。然此疾甚异,须先啖生姜片一斤,乃可投药,否则无法也。语毕即出。子有难色,曰:喉中溃脓痛楚,岂宜食生姜?立之曰:吉老医术通神,其言不妄,试取一片啖看,如不能进,则屏去无害。遂食之。殊有甘香,稍加益至半斤许,痛处已宽;满一斤,始觉味辛辣,脓血顿尽,粥饮入口,了无滞碍。明日招吉老谢而问之。对曰:君居南方,多食鹧鸪,此禽好啖半夏,久而毒发,故以姜制之。今病源已清,无服他药。子记唐小说载崔魏公病此,医梁新诊之,曰:中食毒。仆曰:常好食竹鸡。梁曰:竹鸡多食半夏苗,盖其毒也。命搅生姜汁折齿灌之,遂复活。甚与此相类也。
《医学纲目》曰:孙押班治都知潘元从喉闭,孙以药半钱吹入喉中,少顷吐出脓血立愈。潘诣孙谢曰:大急之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药不能疗。赠金百两,愿求方以济非常之急。孙曰:用猪牙皂角、白矾、黄连各等分,置新瓦上,焙干为末耳。既授以方,不受所赠。
《薛己医案》曰:通府李朝用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此上焦风热,先用荆防败毒二剂,喉痛渐愈;又以元参升麻汤,口舌遂愈。
地官黄北盘喉痛,作渴饮冷,大便不通,此上下表里实热,用防风通圣散治之顿愈。
一男子咽喉肿痛,予欲针之以泄其毒,彼畏针,止服药,然药及熟已不能下矣。始急针患处出毒血,更饮清咽消毒药而愈。
地官胡诚甫咽喉燥痛,此肾经膀胱虚热,用四物加黄蘗、知母、元参,四剂少愈;更以人参固本丸一剂,不复发。
职方卢抑斋咽喉肿痛,两目蒙眛,小便赤濇,此膀胱湿热,用四苓散加黄蘗、黄连、知母、茵陈、防己治之而顿愈;又用六味地黄丸而痊。
儒者王文远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劳则愈甚。余谓脾肺气虚,膀胱有热,以补中益气加元参、酒炒黑黄蘗、知母;稍愈乃去黄蘗、知母,加山茱、山药乃瘥。
一儒者年逾五十,咽喉痛,服凉药或过劳痛愈甚,此中气虚热,以补中益气加炒黑芩、连,四剂而愈;乃去芩、连,又数剂痊愈。
一儒者脚发热则咽喉作痛,内热口干,痰涎上涌,此肾经亏损,火不归经,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加减八味丸而全愈。
一老人咽喉痛,小便数而赤,日晡尤甚,此膀胱阴虚,当滋化源,以补中益气加酒炒黑黄蘗、知母二味,四剂咽痛稍可;乃去二味,加以山茱、山药、麦门、五味顿愈。
一男子咽喉肿,药不能下,针患处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含化,更用清咽利膈散而顿愈。
一男子素善饮,咽喉作痛,内热作渴,小便不利,饮食如常,此膀胱积热,用四苓散加茵陈、大黄,四剂诸证渐退,又用清心莲子饮而安。
一星士,劳而入房,喉痛渐闭,痰涎上涌,四肢乍热,此阴虚阳气飞扬,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煎灌而愈。
宪副姜时川癸卯冬就诊于予,右寸浮数有力,口中有疮。余曰:此胃火传于肺也,当薄滋味,慎起居。甲辰秋复就诊,尺脉洪数而无力。余曰:此肺金不能生肾水,宜静养以滋化源。彼云:今喉间及耳内不时燥痛,肢体不时发热,若无根之火,殒无疑矣。后谓刘古峡云:立斋谓我之病可疑。至乙巳孟春,古峡谓余曰: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同余往视,喉果肿溃,脉愈洪大。或用汤火之药,反速其殁。
云间吴上舍年逾五十,咽喉肿痛,或针出血,神思虽清,尺脉洪数而无伦次,按之微细如无。余曰:有形而无痛,阳之类也,当峻补其阴。今反伤阴血,必死。已而果殁。盖此证乃肾气亏损,无根之火炎上为患,惟加减八味丸料煎服,使火归源,庶几可救。
府庠归云桥之内,产后患喉痛,服清热等剂益甚。余诊之,属膀胱经血虚也。盖膀胱之脉上行,至颈而还。用八珍汤,牡丹皮、柴胡、酒炒黑黄蘗二剂而愈。
沈大方咽喉间偶有痰,遂左顾吐之,以未及合而颈骨如摧,莫能转视,至夜增剧,潜发盗汗,手足麻冷,卧起必藉人扶持,稍动则痛连心腹,苦楚万状,不可胜数,如是者三四日。延予视之,曰:此怒动肝火,胆得火而筋挛缩。以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以清肝火生胆血,一剂未竟日,而谈笑举动一一如常矣,接见宾从,俱以为前日之病者,罔也。
一妇人喉间作痛,两月后而溃,遍身筋骨作痛。余以为杨梅疮毒,先以萆薢汤数剂而平,更以四物加萆薢、黄芪二十余剂,诸证悉退。
一弥月小儿口内患之,后延遍身,年余不愈,以萆薢为末,乳汁调服,母以白汤调服,月余而愈。
一男子先患喉痛,后发杨梅疮,用轻粉等剂,愈而复发,仍服前药,后又大发,上腭溃烂,与鼻相通,臂腕数颗其状如桃大,溃年余不敛,虚证悉见。余以萆薢汤为主,兼以健脾之剂,月余而安。
按《齐东野语》:喉闭之疾极速而烈,前辈传帐带散,惟白矾一味,然或时不尽验。辛丑岁,余侍亲自福建还,沿途多此证,至有阖家十余口一夕并命者。道路萧然,行旅惴惴。及抵南浦,有老医教以用鸭嘴胆矾研细,以酽酢调灌,归途恃以无恐,然亦未知其果神也。及先子守临汀日,钤下一老兵素愿谨,忽垂泣请告曰:老妻苦喉闭绝水粒者三日,命垂殆矣。偶药笈有少许,即授之,俾如法用。次日,喜拜庭下云:药甫下咽,即大吐,去胶痰凡数升,即瘥。其后凡治数人,莫不立验。然胆矾难求真者,养生之家,不可不预储以备用也。
廷评张汝翰患喉痛,日晡益甚,此气血虚而有热,用八珍汤而愈。后每入房,发热头痛,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六味丸常服,后不复作。
秋官叶任庵素阴虚,因怒忽喉肿寒热,头痛项强,目直,小便自出,此皆肝火之证。肝主筋膜,火主肿胀,火旺则血涸筋挛,目系紧急,颈项如拔,阴挺痿弱则小便自遗,遂刺患处出毒血,用四物、柴胡、山栀、元参、甘草而苏;再用六味丸料以生肝血滋肾水,诸证悉愈。
太守叶天培咽喉肿痛,痰涎不利,手足发热,喜冷饮食,用清咽利膈汤二剂,不应;刺少商穴,喉少宽,痰从鼻出如胶,患处出紫血,稍宽,至七日,咳出秽脓而愈。
一儒者三场毕,忽咽喉肿闭,不省人事,喘促痰涌,汗出如雨,肢体痿软,脉浮大而数,此饮食劳役,无根虚火上炎,用补中益气加肉桂,一剂顿苏。
义士顾克明咽喉作痛,至夜发热,此肝盛阴虚之热,用四物加酒炒黑黄蘗、知母、麦门、五味治之而愈。后因劳,咽喉肿闭,刺患处出血,用桔梗汤吐痰而消。而仲夏干咳声嘶,作渴发热,日晡足热,用滋肾丸、加减八味丸,间服三月余,喜其年富谨疾得愈。
一妇人咽喉肿痛,大小便秘,以防风通圣散一剂,诸证悉退,又以荆防败毒散三剂而安。常治此证,轻则荆防败毒散、吹喉散,重则用金钥匙及刺患处出血最效,否则不救。针少商二穴亦可,不若刺患处之为神速耳。
一男子咽喉肿痛,脉数而实,以凉膈散一剂而痛止,以荆防败毒散加牛蒡子二剂而肿痛退;以荆防败毒散二剂,又以甘草、桔梗、荆芥、防风、元参、牛蒡子四剂而平。
一男子咽喉肿闭,痰涎壅甚,以胆矾吹咽中,吐痰碗许,更以清咽利膈汤四剂而安。
一男子咽喉肿痛,药不能下,针患处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消毒散服之而愈。
一男子咽喉干燥而痛,以四物汤加黄蘗、知母、元参四剂少愈,更以人参固本丸一剂,不再发。
一男子咽痛,午后益甚,脉数无力,以四物汤加黄蘗、知母、荆、防,四剂而愈。仍以前药去荆、防,加元参、甘、桔,数剂后不再发。
莆田史侍御患喉闭,以防风通圣散治之,肿不能咽。予谓此证须针乃可,奈牙关已闭,遂刺少商穴出血,口即开。更以胆矾吹患处,吐痰二碗许,仍投前药而愈。尝见患此疾者,畏针不刺,多毙。
一老人咽痛,日晡尤甚,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蘗、知母数剂而愈。
一男子乳蛾肿痛,脉浮数,尚未成脓,针出恶血,饮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消。
一男子乳蛾肿痛,饮食不入,疮色白,其脓已成,针之,脓出即安。
一男子嗌痈肿痛,脉浮数更沉实,饮防风通圣散一剂,泻一次,势顿退,又以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消。
一患者其气已绝,心头尚温,急针患处,出黑血即苏。如鲍符卿、乔侍御素有此证,每患皆以针去血即愈。大抵咽喉之证,皆因火为患,其害甚速,须分缓急及脓成否。若肿闭及壅塞者,死在反掌之间,宜用金钥匙吹患处,吐出痰涎,气得通即苏。若吐后仍闭,乃是恶血或脓毒为患,须急针患处,否则不治。前人云:治喉闭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又云:走马看喉闭。信夫!治喉之方固多,惟用针有回生之功。即不用针,只以万年青取汁入喉,吐出即愈。
一男子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予欲治以荆防败毒散,加连翘、山栀、元参、牛蒡子。彼自服甘寒降火之药,反加发热,咽愈肿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药加麻黄汗之,诸证并退。惟咽间一紫处仍痛,此欲作脓,以前药去麻黄一剂,脓溃而愈。凡咽痛之疾,治之早或势轻者,宜用荆防败毒散以散之。治之迟或势重者,须刺少商穴。瘀血已结,必刺患处,亦有刺少商。咽虽利而未全消者,必成脓也,然脓去即安。若有大便秘结者,虽经针刺去血,必欲以防风通圣散攻之。甘寒之剂,非虚火不宜用。
于县尹喉闭肿痛,寒热,脉洪数,此少阴心火少阳相火二经为病,其证最恶,惟刺患处出血为上。因彼畏针,先以凉膈散之。药从鼻出,急乃愿刺,则牙关已紧不可针,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去黑血,口即开。仍刺喉间,治以前药及金钥匙吹之,顿退。又以人参败毒散加芩、连、元参、牛蒡子,四剂而平。经曰:火郁发之,谓发汗,出血,乃发汗之一端也。河间云:治喉闭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怠。常见喉闭不去血,喉风不去痰,以至不救者多矣。每治咽喉肿痛,或生疮毒,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重者用防风通圣散,并效。
杜举人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先以清咽消毒散二服,更以元参升麻汤而愈。
一男子年三十余,口舌常破,如无皮状,或咽喉作病,服清咽利膈散愈甚,予以理中汤治之而愈。
王文远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劳而愈甚,以补中益气汤加元参、酒炒知母、黄蘗治之而愈。
一男子咽痛而脉数,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二剂,少愈,乃去芩、连,又二剂而愈。
一男子咽喉肿闭,牙关紧急,针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开,更针患处,饮清咽利膈散一剂而愈。
《医学纲目》曰:文潞公一日喉肿,翰林咽喉科治之,经三日,愈甚,上命孙召治之。孙曰:得相公书判笔一管,去笔头,水沾笔管,点药入喉,便愈。孙随手便刺,相公昏仆不省人事,左右皆惊愕流汗,孙乃笑曰:非我不能救相公。须臾,呕出脓血升余,旬日乃平复如故。见上,上喜曰:孙召良医,甚有手段。予尝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恶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发散;发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污血也。
《古今医统》曰:一人携二仆入京,其一忽患喉风胀满,气塞不通,命在须臾,询诸郡人云:有李家世医喉痹,即令仆往就医。李骇曰:证候甚危,犹幸来此,不然即死何疑。乃于笥中取一纸捻,用火点着,才烟起吹灭之,令仆张口刺于喉间,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时气宽能言,及啖粥饮。掺药付之,立愈。其人神其药,窃访其秘,盖预以巴豆油涂纸,故施火即着,藉其毒气,往赴病处。
一人患咽喉肿痛,下食不得,身热头疼,大便不通。众医之论纷然,皆以为热当服凉药。一善医云:脉紧数是感寒所致。众医不从。善医者曰:我有法验得寒热。室中生火,用煎葱汤淋浴,若是热病,则此暖处必有汗而咽喉痛不减;若是感寒,虽浴无汗。患者信其言,遂人浴洗而无汗,就浴室中服麻黄汤一服,须臾大汗出,大便通,即时无事。众医服其神。凡辨热病感寒,用此法最妙。
《医方考》曰:《名医录》云,李王公主患喉痈,数日痛肿,饮食不下,召到医官,尽言须用针刀溃破。公主闻用刀针,哭不肯治。痛迫,水谷不入。一草泽医曰:某不用刀针,只用笔头蘸药痈上,霎时便溃。公主喜,令召之。方两次上药,遂溃出脓血一盏余,便宽。两日,疮无事,令供其方。医云:乃以针系笔心中,轻轻划破而溃之尔,他无方也。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咽喉肿痛,发寒体倦,脉弦有力,此邪在表,以荆防败毒散加牛蒡、元参一剂,表证已退,肿痛仍作;又以元参解毒汤二剂,肿痛减半;又二剂而安。
一男子咽喉肿痛,痰涎壅盛,用金锁匙先吐稠痰,清咽利膈汤推荡积热,肿痛稍减,惟色红甚,此火热也。又以黄连解毒汤加桔梗二剂,红肿亦退而安。
一男子素饮火酒,一时咽喉肿闭,口噤舌强,痰涎壅塞,势颇危急,用针先刺少商二穴,口噤方开;以桐油饯鸡翎探吐稠痰数碗,语声方出;仍用针刺肿上,出紫血锺许,温汤漱净,冰硼散搽之,以凉膈散加芒硝、天花粉,利去积热,又以连翘散二剂而安。
一妇人咽痛微肿,色白,吐咽不利,诊之脉亦细微,此中气不足,虚火假证也。用理中汤二服,其疼顿止;以补中益气汤加炒黄蘗、知母数服,再不复作。
一妇人肥甚,暑热咽间肿痛,痰涎上壅,语声不出,甚危。先用针刺毒血;次以金锁匙吐去稠痰五六碗,以清咽利膈汤一服,肿痛少减;去硝黄,又服而安。
一男子劳甚,咽喉肿痛,自服清咽利膈药不应,诊之脉细而虚,此劳伤虚火之证,朝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桔梗、元参,晚以四物汤加黄蘗、知母炒黑、干姜,服加童便,不数日,肿痛亦消,疲回咽愈。
一男子肿痛日甚,服清咽利膈药,不应,必欲作脓,以防风通圣散去硝黄二服,喉脓胀痛,下针而愈。
《景岳全书》曰:余友王蓬雀年出三旬,初未识面,因患喉痹十余日,延余诊视,见其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及察其脉,则细数微弱之甚;闻其言,则声微似不能振者;询其所服之药,则无非芩、连、栀、蘗之属。此盖以伤阴而起,复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即水饮之类,俱已难入,而尤畏烦热。余曰:危哉!再迟半日,必不救矣。遂以镇阴煎以冷水顿冷,徐徐使咽之,用毕一煎,过宿而头项肿痛,尽消如失。余次早见之,则癯然一瘦质耳,何昨日之巍然也?遂继用五福饮之类数剂而起。疑者始皆骇服,自后感余再生,遂成莫逆。
来宅女人,年近三旬,因患虚损,更兼喉癣疼痛,多医罔效。余诊其脉则数而无力,察其证则大便溏泄,问其治则皆退热清火之剂,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察之既确,知其本非实火,而且多用寒凉,以致肚腹不实,总亦格阳之类也。遂专用理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出入间用,不半月而喉痛减,不半年而病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