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卧门

Paladin...大约 41 分钟医藏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艺术典 医部全录嗜卧门陈梦雷

卷三百二十三

嗜卧门

黄帝素问

刺热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注 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黄。肝脉环阴器,抵小腹而上,故腹痛。肝藏魂,魂伤故多卧。木火主气,故身热。此言内因之病。热争者,寒与热争也。此言外淫之邪。魂伤则狂言。肝病发惊骇,肝脉布胁肋,故胁满痛。人卧则血归于肝,肝气伤,故不得卧。气逆者,热淫而反内逆也。热甚而上逆于头,故头痛而员转。

厥论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 足厥阴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筋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胻内肿热也。

诊要经终论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

注 秋气在皮肤气分,刺夏分之络脉,则气不外行,故令人嗜卧。

六元正纪大论

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其病善眠。

注 湿土为病也。

灵枢经

海论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注 姚氏曰:精液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故髓海有余则足劲轻健而多力。髓从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脑,故有余则自过其度也。髓海不足则精液竭,是以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胫酸而懈怠安卧。

大惑论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注 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阳气尽而入于阴则卧,阴气尽而出于阳则寤。如留于阴久则多卧,留于阳久则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注 非常经者,非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之经常出入。此因邪气留于上焦则上焦闭而不通,饮食于胃则中焦满实,以致卫气久留于下之阴,而不能上行于阳,故卒然多卧也。

扁鹊难经

脾病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但欲卧

狐惑篇曰: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五脏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活人书 【宋 朱肱

多眠有四证

病人尺寸脉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风温证也。风温不可发汗,宜萎蕤汤。

病人脉浮头眩,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证也。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主之。

病人尺寸脉俱沉细,但欲寐者,少阴证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不可缓也。

若状如伤寒,四肢沉重,忽忽喜眠,须看上下唇,上唇有疮,虫蚀五脏,下唇有疮,虫蚀下部,当作狐惑治。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热伤气证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

脾胃虚证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宜升阳益胃汤。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总论证治

伤寒邪传阴则多眠。昏昏闭目者,阴主阖也。默默不欲言者,阴主静也。有太阳证外已解神将复者,设若胸满胁痛,鼻干得汗者,小柴胡汤。脉浮,羌活冲和汤,冬月麻黄汤。有阳明热伏于里而嗜卧者,小柴胡汤。少阴脉沉细,自利欲吐而渴多眠者,四逆汤加人参、茯苓以益阴回阳。或热病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初觉安静,渐次昏沉,喜卧不省,宜急与四逆汤,令四肢温。不尔,有睡熟而死者。百合病目合则汗出,风温常不了了,狐惑精神恍惚,治见各条。惟汗下复酣睡者,为正气已复,不必药也。

伤寒六书 【明 陶华

辨证

夫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于寤,行阴于寐。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眠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阴自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经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鼻干不得汗,嗜卧者,气热内攻,不干乎表,故热气伏于里则喜睡也。三阳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谵语,为有热也。见盗汗,其胃热,亦嗜卧也。风温、狐惑亦有是证,又当辨之。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论治法

伤寒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呕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能卧寐者,死证也。伤寒而脉微沉细,明是阴证,况欲卧而不欲动乎?汗已出矣,内无阳证可知。心中不烦,时欲呕吐,此阳邪已散而阴邪作祟,急宜祛寒为是。乃失此不温,至五六日而下利,是上下俱乱也。此时倘不烦躁,则肾中之真阳未散。今又加烦躁不得卧寐,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兆矣,非死证而何?然而其先原因失治,以至于不可救,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扰乱之证也。我有奇方,名转阳援绝汤,用人参、白朮、炒枣仁各一两,茯神五钱,肉桂二钱,水煎服,一剂即可安卧而回春矣。此方用人参以救绝,用白朮、茯神以分消水湿而上下利,又用肉桂以温中而去寒,加枣仁以安心而解躁,用之得宜,自然奏功如向也。

大建中汤 【东垣,下同】  治诸虚不足,多卧少起。

黄芪 附子炮去皮脐 鹿茸酒蒸 地骨皮 续断 川芎藭 石斛 人参 当归身酒浸 白芍药 小甘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白朮饮 治脾劳虚寒,呕吐不食,腹痛泄泻,胸满喜噫,多卧少起,情思不乐,肠鸣体倦。

白朮 人参 草果仁 干姜炮 厚朴姜汁炒 肉豆蔻面裹煨 橘皮 木香 麦糵炒,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

平胃丸 【《千金方》】  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服建中汤及服此方。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丹参三两 苦参 葶苈 元参各二两 芎藭 桂心各一两

右,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四逆汤 【仲景,下同】  治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个,生用 干姜一两半,炮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干姜加一两半。

萎蕤汤 治风温病,嘿嘿但欲眠。

萎蕤三分 石膏一两,碎 白薇 麻黄 川芎 羌活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双仁者 葛根各半两,生者可用二两,尤佳 青木香一分,冬一两始,春半两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一盏,日三四服。

黄芪人参汤 【东垣,下同】  治脾胃虚弱,暑伤元气,怠惰嗜卧。

黄芪一钱,如自汗过多,更加一钱 升麻六分 人参 陈皮 麦冬 苍朮无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黄蘗酒洗 神曲炒,各三分 当归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分 五味子九个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冷物。

交泰丸 升阳气,泻阴火,调荣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中,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干姜炮三分 巴豆霜五分 人参 桂各一钱 知母四钱,一半炒,一半酒洗。春夏所用,秋冬去之 柴胡川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 白朮各一钱五分 厚朴去皮銼炒,各七钱。春夏酌减 苦楝酒煮晒 白茯苓 砂仁各三钱 吴茱萸汤洗七次,五钱 川乌头炮去皮脐,四钱五分 皂角水洗去皮弦 黄连秋冬减,一钱半 紫菀各六钱

右除巴豆霜另入外,同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水送下,量虚实加减。

升阳补气汤 治饭后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

厚朴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各一钱 生地一钱五分 柴胡二钱五分

右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前。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怠懒嗜卧。

黄芪二两 半夏脉濇者用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独活 防风 白芍 羌活各五钱 橘皮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 白朮各三钱 黄连一钱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或加至五钱。不淋,减泽泻。

单方

人心昏塞,多忘喜卧;商陆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乃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眠中醒悟也。【苏颂

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用大麦糵一升、椒一两并炒,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白汤下日三。【《肘后》

人耽睡卧:花谷叶晒研末,汤服一二钱,取瘥止。 【杨尧辅方

马头骨主治喜眠,令人不睡,烧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作枕亦良。 【《别录》

胆热多眠:马头骨灰、铁粉各一两,朱砂半两,龙脑半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竹叶汤下。【《圣惠方》

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沉欲睡:用酸枣仁一两生用,全挺蜡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微焦为散,每服二钱,水七分,煎六分,温服。【《济众方》

针灸

《千金方》曰: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

《医学纲目》曰:困睡,无名指第二节尖,灸一壮。屈手指取之。

医案

《儒门事亲》曰:陈州长吏一小儿,病寐而不寤三日,诸医作睡惊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以大惊丸及水银饼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无疾,何骤有惊乎?问于戴人。戴人诊其两手,脉皆平和,曰:惊风之脉,当洪大而强,今则平和,非惊风也。窃问其乳母,尔三日前,曾饮酒醉否?蘧然笑曰:夫人以煮酒见饷,酒味甚美,饮一罂而睡。夫陈酒味甘而恋膈,酒气满乳,儿亦醉也。乃銼甘草、干葛、葛花、缩砂仁、贯众煎汁啜之,立醒。

《卫生宝鉴》曰: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间,感伤寒求治。予诊得两手六脉沉数,外证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此证乃热深厥亦深,变成狐惑,其证甚急。询之从者,乃曰:自感冒头痛,身体拘急,发热恶寒,医以百解散发之,汗出挟背,殊不解。延他医皆发汗,遂至如此。予详其平昔膏粱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故大便难。急以大承气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安。

省椽曹德裕男妇,三月初病伤寒八九日,请予治之。脉得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昏昏嗜卧,口舌干燥。乃曰:前医留白虎加人参汤一服,可服否?予曰:白虎虽云治口燥舌干,若执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证不可用白虎者有三:《伤寒论》云:立夏已前,处暑已后,不可妄用,一也;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况病人阴证悉具,其时春气尚寒不可用,三也。仲景云: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遂以四逆汤三两,加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五大盏,同煎至三盏,去滓,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以理中汤数服而愈。

不得卧门

黄帝素问 2

病能论

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精有所之寄则安:《太素》卷三十作「精有所乏,倚则不安」。《甲乙》卷十二三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注 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有所留阻则为痈逆,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之中。

注 肺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矣。

逆调论

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注 阳明胃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所出血气,从大络而上注于肺,从胃脉而下注足少阴,如阳明逆则不得从其道,是以不得卧而息有音也。阳明之津液,随气而下注于肾,如阳明逆不得从其道,而肾之水气,反上客于阳明,是以胃不和而卧不安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注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而下入于肾,则肾之水气,反循津液之道路而上乘于胃,是以胃不和而卧不安也。故曰:肾者水脏,主藏津液,又主卧与喘也。

厥论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注 足太阴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证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诊要经终论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注 春令所以泄冬藏之气也,人卧则气归于阴而反泄之,故令人欲卧不得眠。气行于阳则目张,行于阴则目瞑。眠有所见者,目不瞑也。

热论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注 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明之脉,侠鼻络目而属胃,故有目痛鼻干之形证。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评热病论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 水邪乘胃,故不得卧。阳气入阴,阴阳相薄,故惊恐也。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水热穴论

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注 五行乃水阴之所注,故皆为肾俞。是以病水则下为胕肿大腹,上则为喘呼不得卧者,此标本俱病。盖肾为本,肺为标,在肺则为喘呼,在肾则为水肿。肺为气逆,故不得卧也。

灵枢经 2

胀论

脾胀者,善哕,四支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注 吴氏曰: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腑胀也。

邪客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明,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蹺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注 卫气者,栗悍滑疾,独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行于阳则目张而起,行于阴则目暝而卧。如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三饮而已也。

注 卫气之行于阴,从手足阳明下行至足,而交于足少阴,从足少阴而注于五脏六腑,故当调此二经之气焉。补不足者补卫气之不足,泻有余者泻厥气之有余,调虚实者调外内之虚实,以通其道路而去厥逆之邪。覆杯则卧,汗出而巳者,正气和而厥气散,卫气得从其道而出入矣。

大惑论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蹺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注 卫气出于阳则目张而寤,入于阴则目瞑而卧,故卫气留于阳则阳蹺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2

杂病脉证治

虚劳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胷痹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艹舌)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水气篇曰:太阳病脉浮而紧,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不可发汗。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黄疸篇曰: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舌痿疑作身痿。

惊悸篇曰: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论脉证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 【《外台》作耳虚鸣,】  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瘅心烦,不得卧,肠鸣,名之曰脾虚冷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闷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气短,其脉平也。

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

活人书 【宋 朱肱】 2

总论证治

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曰: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伤寒二日,阳明经受病,可发其汗,非正阳明也。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俱长者,是太阳阳明,可表已。

问:不欲眠。曰:太阳证发汗,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当少少与之,胃中和即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发渴者,五苓散主之。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限,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若发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剧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者,宜栀子豉汤主之。伤寒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黄连解毒汤主之。伤寒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得眠,酸枣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若少阴病下利而渴,不得眠,猪苓汤主之。又问:伤寒差后不得眠,何也?盖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所以病后仍不得睡也,栀子乌梅汤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总论证治

懊憹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凡懊憹虚烦者,皆用凉膈散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厚朴汤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燥热而懊憹者,三一承气汤。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或凉膈散。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汤、黄连解毒汤。烦心者,凉膈散。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艹舌)蒌实主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2

治法

羌活胜湿汤加柴胡,治卧而多惊,邪在少阳厥阴中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内经》半夏汤,治不得卧,乃去饮之剂也。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证辨虚实

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虚者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炙黄芪各半钱。痰者,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下青灵丹。

其惊悸怔忡癫狂诸证,亦可用温胆汤,或同金银煎加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去取之。导痰汤加石菖蒲半钱尤妙。

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2

总论证治

或终夜烦扰,或昼夜惺惺不眠,未经汗下而不眠,属阳明初证者,葛根解肌汤。在里属心神不清者气汤。已经汗下不眠,津液干,热盛阴虚,胃不和也。太阳发汗过多,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即愈。若脉浮而渴,小便难者,五苓散。汗吐下后,懊憹不眠者,栀豉汤。昼夜不眠者,酸枣仁汤。错语干呕不眠者,解毒汤。谵语,小便淋濇,烦躁少睡者,白虎加山栀;挟瘀血者,犀角地黄汤。

少阴下利而渴,或因下后不得眠者,猪苓汤。少阴二三日心烦不眠者,黄连鸡子汤。下后阳虚脉沉,无表证,夜静昼烦,不得眠者,宜古姜附汤,或四逆汤加茯苓。汗多者,小建中汤。伤寒瘥后不眠者,阴气未复也,栀子乌梅汤,或温胆汤加竹茹。虚者,十味温胆汤。精神恍惚者,朱雀丸。古法:不眠者,单熟酸枣散。多眠者,生酸枣散亦好。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论治法

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朮,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伤寒六书 【明 陶华】 2

伤寒证治法

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所谓阴虚则夜争者是也。汗出鼻干,不得卧,则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与大热讝语,反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卧,则为邪在里也。胃不和则卧不得安,故宜散热和胃。若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又用栀子豉汤以涌之。至于少阴病热烦于内而不得眠,又宜扶阴散热。若瘥后不得眠者,则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也。有汗下太过,阳气暴虚而不得眠者,若无热证,又宜姜附汤以退阴复阳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伤寒证治法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夫伤寒忌见阴脉,故仲景谓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今脉之微沉细,俱见外证,嗜卧汗出不烦,阳不为用矣;自欲吐,阴邪上干矣;更加自利,则脏气必至尽绝矣。况始先不烦,今更烦躁,始先欲寐,今更不得卧寐,所存一线之阳,扰乱若此,可复收乎?

下之后,复发汗,脉沉微,身无大热者,用干姜附子汤为救法。其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此证前一条云,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细微,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误汗亡阳,误下亡阴,故云内外俱虚。然不出方,以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此复教人以精微之蕴,见亡阳一证,较亡阴倍多。然阳用事于昼者也,热烦躁扰不得眠,见于昼者若此;阴用事于夜者也,安静不呕不渴,见于夜者若彼。岂附子、人参阴阳两平之可施乎?必干姜、附子偏于辛热,乃足回其阳以协于偏胜之阴也。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则知所以治此矣。

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而浓茶以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

凡服药即得寐者,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宁,若药已对证,则一匕入咽,群邪顿退,盗贼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乱之机,判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误治妄投者,反以从乱,反以助虐,必致烦恼懊憹,更增不快。知者见几,当以此预知之矣。

论治

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皆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若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者,宜寿脾煎或归脾汤。若七情内伤,血气耗损,或恐畏伤肾,或惊惧伤胆,神以精亏而无依不寐者,宜五福饮、七福饮或三阴煎、五君子煎,择而用之。若营卫俱伤,血气大坏,神魂无主,而昼夜不寐者,必用大补元煎加减治之。若劳倦伤心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热不寐者,补中益气汤。若思虑过度,心虚不寐,而微兼烦热者,养心汤,或酸枣仁汤。若焦思过度,耗心血,动心火,而烦热干渴不寐者,天王补心汤。若心虚火盛,烦乱内热,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畜,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枣仁汤。痰盛者,十味温胆汤。

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旺则诸证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暴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

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风寒之邪,必宜散,如诸柴胡饮及麻黄、桂枝、紫苏、干葛之类是也。火热之邪,必宜凉,如竹茹石膏汤及芩、连、栀、蘗之属是也。痰饮之邪宜化痰,如温胆汤、六安煎、导痰汤、滚痰丸之属是也。饮食之邪宜消滞,如大和中饮、平胃散之属是也。水湿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散,或加金匮肾气丸之属是也。气逆之邪,宜行气,如排气饮、四磨饮之属是也。阴寒之邪,宜温中,如理阴煎、理中汤之属是也。诸如此类,亦略举大概,未悉其详,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

徐东皋曰:有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有脾倦火郁,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者。此宜用快脾解郁清痰降火之法也。

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

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其不因病后而不寐者,虽以痰火处治,亦必佐以养血补虚之药,方为当也。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2

论治法

人病心惊不安,或夜卧不睡者,人以为心之病也,谁知非心病也,肾病也。欲安心者,当治肾。方用人参、熟地、山菜萸、当归、菖蒲、麦冬、茯苓、茯神各三两,远志二两,生枣仁、白芥子各一两,黄连、肉桂、砂仁各五钱。右为末,蜜为丸,每日送下五钱,或酒或汤俱可。此方乃治不寐耳,宜用参、苓、当归、麦冬足矣;即或为火起不寐,加黄连亦足矣。何以反用熟地、山茱萸补肾之药,又加肉桂以助火?不知不寐者,乃心气不归于肾也。今用熟地、山茱萸以补肾,则肾气有根,自然上通于心矣;肉桂以补命门之火,则肾气既温,相火有权,则心气下行,君火相得,自然上下同心,君臣合德矣。

凡人卧不得安枕,方用人参五两,远志、枣仁炒各二两,熟地八两,山茱萸四两,柏子仁一两,麦冬、茯神各三两,陈皮五钱,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一两。五日即安,一料全愈。名为宁神安卧丸。

方 2

酸枣汤 【仲景,下同】  治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藭各二两 甘草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深师》有生姜麦冬。

(艹舌)蒌薤白半夏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艹舌)蒌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温胆汤 【《千金方》,下同】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半夏 竹茹 枳实炒,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

千里流水汤 治虚烦不得眠。

麦冬 半夏各三两 茯苓四两 酸枣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黄芩 远志 萆薢 人参 生姜各二两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万遍,澄清,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枣汤 治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

酸枣仁五升 人参 桂心 生姜各二两 石膏四两 茯苓 知母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枣仁,取七升,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治烦闷不得眠。

枸杞白皮 生地黄五两 麦门冬 甘草 前胡各三两 茯苓 知母各四两 人参二两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茯神散 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知母一两 茯神 麦门冬各三十六铢 通草 升麻各三十铢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紫菀 桂心各十八铢 赤石脂四十二铢 大枣二十枚

右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华水二升半,煮取七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栀豉汤 【仲景,下同】  治大下后,虚劳不得眠,剧者颠倒懊憹欲死。

大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

五苓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黑皮 茯苓去皮 白朮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两不见火

右捣筛为散,拌和,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此药须各自秤见分两,然后合。

猪苓汤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 茯苓 阿胶炙过 泽泻 滑石各一钱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干姜附子汤 治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未知再服。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疾三日已汗解,或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

黄连三分 黄蘗半两 黄芩一两 栀子四枚,劈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煮取一盏,去滓服,未知再服。进粥,以此渐瘥。《外台》云:凡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皆传此方,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

栀子乌梅汤 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栀子 黄芩 甘草炙微赤,各半两 柴胡一两 乌梅肉十四枚,微炒用

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竹叶十四片,豉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烦不得眠者。

栀子仁半两 黄蘗微炙 阿胶炒令黄,各一两 黄连二两,微炒

右件药捣为粗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凉膈散 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烦心懊憹,不得眠,讝语狂妄等热证。

连翘一两 栀子 大黄 薄荷 黄芩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一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虚实加减。

鳖甲丸 【《纲目》,下同】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鳖甲 酸枣仁 羌活 牛膝 黄芪 人参 五味子各等分

右为细末,炼蜜杵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送下。

六君子汤 治气虚脉弱不得卧。

人参 白朮 茯苓 橘红 半夏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麦门冬茯苓饮子 治伤寒后,心神恍惚不得卧。

麦门冬 赤茯苓 知母焙 芎藭 炙甘草 酸枣仁微炒 橘红炒 槟榔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温服,日三服。

高枕无忧散 【《医鉴》,下同】  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服此剂如神。

人参五钱 石膏三钱 陈皮 白茯苓 竹茹 半夏姜汁浸炒 枳实 麦门冬 龙眼肉 甘草各一钱半 酸枣仁炒,一钱

右剉,水煎服。

酸枣仁丸 治胆气实热,痰迷不睡。

酸枣仁炒,二两 青竹茹二钱半 柏子仁炒研 远志 防风各三两 生地黄酒洗 枳实各五钱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朱砂、乳香为衣,每服五十丸,枣汤送下。

酸枣仁汤 【《图经》,下同】  治震悸不眠。

酸枣仁二升 生姜六两 茯苓 白朮 人参 甘草各二两

右用水八升,煮三升,分服。

酸枣仁汤 治虚烦不眠。

枣仁二升 蝭母 干姜 茯苓 芎藭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用水一斗,先煮枣仁,减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加味温胆汤 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

半夏泡七次,三钱半 竹茹 枳实炒,各一钱半 陈皮二钱二分 茯苓 甘草各一钱一分 枣仁炒 远志 五味子 人参 熟地黄各一钱

右銼一剂,姜枣煎服。

七福饮 【《景岳全书》,下同】  治五脏气血亏损,不得卧。

人参 熟地各随宜 枣仁二钱 当归二三钱 白朮炒,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远志三五分,制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理阴煎 治脾肾中虚不寐。

塾地三五七钱或一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阴煎;再加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

六安煎 治痰滞气逆,不得卧。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 杏仁各一钱,去皮尖切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气弱者不用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

大和中饮 治饮食留滞积聚不寐。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 麦芽各二钱 厚朴 泽泻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补元煎 治气血大坏,精神失守不寐。

人参少则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当归 枸杞各二三钱 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山茱萸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三阴煎 此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怔忡不寐等证。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酒炒 杏仁各二钱 人参随宜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五福饮 治五脏气血亏损,怔忡不寐。

人参 熟地各随宜 当归二三钱 炙草一钱 白朮炒,一钱半

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寿脾煎 一名摄营煎。治怔忡不寐,神魂不宁,大便脱血。

白朮二三钱 当归 山药各二钱 枣仁钱半 炙甘草一钱 远志制,三五分 人参急者用一两 干姜炮各一二三钱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水二锺,煎服。

排气饮 治气逆不寐。

木香七分或一钱 厚朴一钱 藿香 陈皮 枳壳各一钱五分 泽泻 香附 乌药各二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热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吐泻不寐。

人参二三钱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炙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单方 2

虚劳烦闷不得眠:用大枣二七枚,葱白七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千金》,下同

虚劳不得眠:酸枣、榆皮各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为度。

又方:干姜四两为末,汤和顿服,覆取汗,病愈。

骨蒸劳,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一两,水一大盏半,研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更煮过,不计时服之。【《圣惠》

昼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之,冷即易,终夜常枕之即愈。 【《肘后方》

胆虚不眠,心多惊悸:用酸枣一两,炒香捣为散,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和剂局方》加人参一两,辰砂半两,乳香二钱半,炼蜜丸服。

胆虚不眠:用马头骨灰、乳香各一两,酸枣仁炒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服。 【《圣惠》

针灸 2

《甲乙经》曰:热病汗不出,鼽衄,眩时仆,面浮肿,足胫寒,不得卧,振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善惊,厉兑主之。

惊不得眠,善齘,水气上下,五脏游气,三阴交主之。

不得卧,浮郄主之。

《医学纲目》曰:胆寒不得卧,窍阴一分补之,灸。

医案 2

《儒门事亲》曰:一妇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戴人曰:两手脉缓,乃脾病,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议,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果大怒,汗出,是夜困眠,至八九日不寤,醒而食进脉平。

一妇久思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怒,是夜困睡。

《医学纲目》曰:绍兴癸丑次明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更医不效。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肝气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飞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董欣然曰:前此未之闻,虽未服药,已觉沉疴去体矣。遂处方以赠,服一月而病悉除。方用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真珠母入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以为镇心药。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从其类也。盖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守。予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达之而已。

《万病回春》曰:一小儿十五岁因用心太过,少寐,惊悸怔忡,恶寒,先用补中益气汤,茯苓、酸枣、远志,恶寒渐止。又用加味归脾汤,惊悸少安。又用养心汤而痊。

《薛己医案》曰:一妇怀抱不舒,腹胀少寐,食少痰涌,月经频来。余曰:脾统血而主涎,此郁闷伤脾,不能摄血,制涎归源,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汤而愈。

《景岳全书》曰:省中周公者,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通宵不寐者,凡半年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从来,且半皆如膏浊液,

王羸至极,自分必死。诊其脉,犹带缓,肉亦未脱,知胃气尚存,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

上次编辑于:
贡献者: ruguoaaa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