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门

Paladin...大约 172 分钟医藏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艺术典 医部全录痰门陈梦雷

卷二百三十八

痰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

注 太阴在泉,辰戌岁,饮积心痛,寒湿上乘也。

太阴之胜,独胜则湿气内郁,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

注 此火土相合而淫于岁半以前。独胜者阴湿之气,复胜于岁半以后,湿气在中,故内郁而迫于下焦。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者,水邪之从下而中,中而上也。复者谓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

五常政大论

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稸。

注 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故生水湿之病。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注 此春病之常也。

太阴所至为稸满。

注 此夏病之常也。

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民病饮发。

注 感湿热之气,故饮发。

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下。

注 皆感湿土之气而发。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

注 在地为土,在天为湿,故诸甲之岁,土运太过,雨湿流行。饮者,脾气不能转输而为痰饮水饮也。中满食减,土虚而不能主化也。此淫太甚,则反虚其本位而自伤,故于四季月之十八日,土气得位之时,而反变生此病也。

灵枢经

论疾诊尺篇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注 如枯鱼之鳞者,皮肤起寒粟也。寒者水之气,此水邪泆饮于内,故寒色见于外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苦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朮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朮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痰论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于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于肾,心下悸。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瘈瘲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病人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冬自瘥。[冬自差 据《千金》卷十八痰饮,此下,尚有「一本作久久自差」七字。]

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十枣汤……为饮也 《千金》卷十八痰饮所载,本段原为:「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在咳嗽篇中。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十枣汤主之。若下后,不可与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范汪》用大青龙汤。

活人书 【宋 朱肱

痰饮

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塞,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余常见湿痰郁于项背,或麻或强,脉浮滑但不浮紧耳。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痰饮

饮凡有六,即悬饮、溢饮、支饮、痰饮、留饮、伏饮,巢氏载之详矣。庞安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诚哉斯言!以此思之,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腑,结而成痰。其为病也,证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运心嘈怔忡,为愪(忄蒦)寒热疼痛,为肿满挛躃,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诊其脉,偏弦为饮,浮而滑亦为饮也。观夫治饮之法,或下或汗,或温或利,此固定法。愚者之见,温利之差,可以无害,汗下之错,为病不浅矣。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肾寒多唾。盖肾为水之官,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肾气虚寒则邪水溢上。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临病之际,又加详审焉。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积饮

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也,土湿主否故也。

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后服五苓、甘露,胜湿去痰之剂。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

留饮止证也,不过蓄水而已。王氏《脉经》中派之为四,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千金方》又派之为五,皆观病之形状而定名也。今予皆不论。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肝主虑,久虑而不决则饮气不行;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故亦为留饮。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脉,亦为留饮。人饮酒过多,肠胃已满,又复增之,脬经不及渗泄,久久如斯,亦为留饮。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人若病饮者,岂能出此五者之外乎?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燥,久则成痰,在左胁者同肥气,在右胁者同息贲,上入肺则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入肾则为涌水,濯濯如囊裹浆,上下无所之,放在太阳则为支饮,皆由气逆而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支满痞隔。痰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今之用方者,例言饮为寒积,皆用湿热之剂以补之燥之。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水湿未除,反增心火;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栗。《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讵不信夫!况乎留饮下无补法,气方隔塞,补则转增,岂知《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何后人不师古之甚也。且以白朮、参、苓,饮者服之,尚加闭塞,况燔针艾火,其痞可知。前人处五饮丸三十余味,其间有矾石、巴豆、附子、乌头,虽是下攻,终同燥热,虽亦有寒药相参,力孤无援。故今代刘河间依仲景十枣汤,制三花神佑丸,而加大黄、牵牛,新得之疾,下三五十丸,气流饮去。昔有病此者,数十年不愈,予诊之,左手脉三部皆微而小,右手脉三部皆滑而大,微小为寒,滑大为燥,余以瓜蒂散涌其寒痰数升,汗出如沃,次以导水禹功去肠胃中燥垢亦数升,其人半愈;然后以淡剂流其余蕴,以降火之剂开其胃口,不逾月而痊。夫黄连、黄蘗可以清上燥湿,黄芪、茯苓可以补下渗湿,二者可以收后,不可以先驱。复未尽者,可以苦葶苈、杏仁、桑白皮、椒目逐水之药,伏水皆去矣。夫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气,转甚于未治之时也。昔河内有人病饮,医者断为脾湿,以木香、牵牛二味散之,下十余行;因绐病人复变散为丸,又下十余行;复变丸为散,又十余行。病者大困,睡几一昼夜,既觉,肠胃宽阔,惟思粥食少许,日渐愈。虽同断为湿,但补泻不同,其差至此。《内经》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注云:此年太阴在泉,湿监于地。病之原始,地气生焉。少阴司天,湿土为四之气,民病鼽衄饮发。又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下,胕肿身重;又太阴所至为积阴否隔;又太阴所至稸满;又太阴之胜与太阴之复,皆云饮发于中。以此考之,土主湿化不主寒,水主寒化不主湿。天多黅雨,地有积潦,皆以为水。在《内经》属土,冰霜凝冱,风气凄凛,此水之化也。故曰丑未太阴湿土,辰戌太阳寒水,二化本自不同,其病亦异。夫湿土太过,则饮发于中。今人以为脾土不足,则轩岐千古之书,可从乎?不可从乎?

痰病

凡人病痰发者,其证盖有五焉: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沫痰。诸痰在于膈上,使头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吐喘满。或时发潮热,可用独圣散吐之。次服加减饮子或搜风丸、凉膈散,间而服之,《内经》曰:所谓流湿润燥之义也。

凡人病痰证有五: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诸痰在胃口上焦毒熏于头者,诸阳之会于首也。故令病人头重目濇,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满,时发寒热,可用赤小豆汤吐之,吐后各随其证而治之,可服消风去热导湿化痰,如通圣加半夏导气之剂,岂不妙哉!如新暴风痰者形寒饮冷,热痰者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可服加减连翘饮子、除湿丹、无忧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圣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汉防己丸、丹砂选而用之。若依法服之,决有神效。

吐法

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但仲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废而不行。试以名方所记者略数之: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白豆豉汤吐头痛,栀子厚朴汤吐懊憹,瓜蒂散吐伤寒六七日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实中满,痰嗽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普济方》以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总录》方以常山吐疟;《孙尚方》以三圣散吐发狂,《神验方》吐舌不正。《内经》曰:高者越之。王冰曰:上盛不已,夺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又如宿饮酒积在上脘者,亦当吐之。又曰:病人手足厥冷,两手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当吐之。予今用吐法,皆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伤寒头痛,用葱白豆豉汤以吐杂病头痛。或单瓜蒂散名独圣,加茶末少许以吐痰饮;加全蝎梢以吐两胁肋刺痛,濯濯有声者。《内经》所谓湿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谓欤?今人亦有用吐者,然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岂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纵卷舒。近有医工,吐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命悬须臾,仓惶失计,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汤,下咽立止。或问:麝香何以止吐?予谓之曰:瓜苗闻麝即死。今吐药瓜蒂,所以立解也。如藜芦吐不止者,解以葱白汤;石药吐不止者,解以甘草贯众汤。惟草木吐者,解以麝香。考之《本草》,吐药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叶、栀子、黄连、苦参、大黄;辛苦而寒者,有郁金、常山、藜芦;甘苦而寒者,有地黄汁;苦而温者,有木香、远志、厚朴;辛苦而温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温者,有谷精草、葱根须;辛而寒者,有轻粉;辛甘而温者,有乌头、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晋矾、绿矾,虀汁;酸而平者,有铜绿;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酸而温者,有饭浆;酸辛而寒者,有胆矾;酸而寒者,有白米饭;辛咸而温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食盐、青盐;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温者,有参芦;甘辛而热者,有蝎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芫花、轻粉、乌头尖有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药之无毒者,各对证择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不涌,渐次加之。余之撩痰者,以钗股、鸡翎探引不出,以虀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无不出者。吐至昏眩头痛者,饮以冰水立解;如无冰水,新汲水亦可饮。壮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无损也。有吐之次日顿快者,有转甚者,盖吐之伤而未平也,俟数日再当涌之。如觉渴者,新水瓜梨及凉物皆不禁,惟禁贪食过饱厚馔干脯难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冲和,阴道必强,大禁房劳,大忧大怒。谨守禁忌,不信浮言。真知病证决可吐者,然后吐之,庶万全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痰病

脉浮当吐。久得脉濇,卒难开也,必费调理。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

湿痰用苍朮、白朮,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海石、半夏、(艹舌)蒌、香附、五倍子作丸服。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风痰多见奇证,湿痰多见倦怠软弱。若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吐难得出。痰清者属寒,二陈汤之类。胶固稠浊者,必用吐。热痰挟风,外证为多。热者清之,食积者必用攻之,兼气虚者用补气药送下。痰因火盛逆上者,以攻火为先,白朮、黄芩、软石膏之类。

内伤挟痰,必用参芪、白朮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虚甚加竹沥,中气不足加参、朮。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脾虚者,宜补脾气、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朮之类,兼用升麻提起。

中焦有痰,与食积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便攻,若攻之尽,则虚矣。

痰成块或吐咯不出兼气郁者、气湿痰热者,皆难治。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焉。

假如癎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血气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归焉。

血伤必用姜汁传送。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

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也。如防风、山栀、川芎、桔梗、芽茶、生姜、虀汁之类,或用瓜蒂散。

凡风痰病必用风痰药,如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片芩、僵蚕、猪牙皂角之类。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方用药。

许学士用苍朮治痰成窠囊一边行极妙。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眩运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芩之类。噫气吞酸,此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为使。热多加青黛。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艹舌)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石卜)硝,以姜汁蜜和丸噙服。

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药。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小胃丹治膈上痰热、风痰、湿痰、肩膊诸痛,能损胃气,食积痰实者用之,不宜多。参萸丸能消痰。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轻者用(艹舌)蒌辈。气实必用荆沥。

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热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与荆沥同功治。稍重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稳当。二沥治痰,结在皮里膜外及经络中痰,必佐以姜汁。韭汁,治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自然汁冷吃两三银盏,必胸中烦躁不宁,后愈。

凡痰之为患,为喘咳呕利,眩运嘈杂,怔忡惊悸,寒热痛肿,痞隔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王隐君云:痰清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清白稀饮渍于上,黄浊稠粘凝于下。嗽而易出,则清而白;咳而不能出,则黄浊结滞。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甚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人所不识。又清白者气味淡,日久者渐成恶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

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格致余论 【元 朱震亨

痰病似祟论

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吁哉冤乎!谁任其咎!宪幕之子傅兄年十七八,时暑月因大劳而渴,恣饮梅浆,又连得大惊三四次,妄言妄见,病似邪鬼,诊其脉,两手皆虚弦而带沉数。予曰:数为有热,虚弦是大惊。又梅酸之浆郁于中脘,补虚清热,导去痰滞,病乃可安。遂与人参、白朮、陈皮、茯苓、芩、连等浓煎汤,入竹沥、姜汁与服,旬日未效,众皆尤药之不当。余脉之,知其虚未完,与痰之未导也,仍与前方入荆沥,又旬日而安。外弟岁一日醉饱后乱言妄语妄见,询之,系伊亡兄附体,言生前事甚的。乃叔在边叱之曰:非耶也,乃食腥与酒太过,痰所为耳。灌盐汤一大碗,吐痰一二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又金氏妇壮年,暑月赴筵归,乃姑询其坐次失序,遂赧然自愧,因成此病,言语失伦,其中又多间一句曰:奴奴不是。脉皆数而弦。余曰:此非邪,乃痰病也。但与补脾清热导痰,数日当自安。其家不信,邀数巫者喷水而咒之,旬余而死。或问曰:病非耶而邪治之,何遽至于死?余曰:暑月赴宴,外境蒸热,辛辣适口,内境郁热,而况旧有积痰,加之愧闷,其痰与热何可胜言!今乃惊以法尺,是惊其神而血不宁也。喷以法水,是实其体,密其肤,使汗不得泄也。汗不泄则蒸热内燔,血不得宁则阴消而阳不能独立也。不死何俟!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热痰,一呷凉水,胃热得之,岂不清快,亦可取安。若内伤而虚,与冬令严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彼郁热在上,热邪在表,须以汗解。卒得清冷,肤腠固密,热何由解,必致内攻,阴阳离散,血气乖争,去死为近。

平治荟粹 【元 朱震亨

痰病吐法

吐法:兼用芽茶、虀水、姜汁、酢少许,(艹舌)蒌散少许,加防风、桔梗、皆升动其气,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桔梗芦、人参芦、瓜蒂、藜芦、艾叶、芽茶等药,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药但汤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风处行此法,萝卜子半升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柤,入少油与蜜,旋至半温服。后以鹅翎探吐。凡用鹅翎须以桐油浸却,以皂角水洗去肥,晒干用之。

又法:用虾带壳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虾,后饮汁,以翎勾引吐,必须紧勒肚腹。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痰饮论

《内经》曰:诸气膹郁,皆属肺金。盖肺气郁则成热,热盛则生痰。丹溪曰:自热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痛噎膈翻胃之次第也。王隐君曰: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或头风目昏,眩运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轮搔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为齿颊痒痛,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炲,形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类;或心下如停冰雪,心头冷痛时作;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疼并无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状若挫闪;或脊中有掌大一块,如冰之寒痛者;或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或眼沿濇痒,口糜舌烂,甚为喉闭等证;又或繞项结核似疬非疬;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有如烟气上冲,头面烘热;或为失志颠狂,中风瘫痪;或为劳瘵风痹脚气之候;或心下怔忡惊悸,如畏人将捕;或喘嗽呕吐;或呕冷涎绿水黑水,甚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其为内外疾病百端,皆痰之所致也。盖津液既凝为痰饮,而汹涌上焦,故口燥嗌干,流而之下则大小便闭塞,面如枯骨,毛发焦干,妇人则经闭不通,小儿则惊癎搐搦。治法宜先逐去败痰,然后看虚实调理,故制沉香滚痰丸为通治三焦痰饮之要药也。愚窃以其论证固详,不问虚实,而一概以峻药攻之,恐未中肯綮也。盖资禀有厚薄,病邪有浅深,一或失手,何以收救?故丹溪曰: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反易生。又曰:中焦有食积与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便攻,攻尽则愈虚而病剧。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者,若体气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停饮伏痰

饮凡有六:悬、溢、支、痰、留、伏。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譬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凡为喘咳呕泄,眩运心嘈,怔忡惊悸,寒热痛肿,痞膈壅闭,或胸胁间沥沥有声,或背心一片如水冷,皆饮之所致,如水之壅有瘀浊臭秽。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并宜苏子降气汤,导痰汤各半贴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依分两作饮子煎服,尤好。平居皆无他事,只有痰数口,或清或坚,宜二陈汤、小半夏茯苓汤。痰多,间进青州白丸子和来复丹服来白丸。如和以入[入 原作「八」,据痰门方改。]神来复丹,即名青神丸,此非特治痰饮,尤甚疗喘嗽呕吐呃逆翻胃。若服药未效者,二生汤加木香半钱。若顽涎随气逆上,不为药解,当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宽中散加半夏半钱,吞破饮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复秘,饮利不尽,半硫丸当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药自利,及老人虚人当利其小便,宜小半夏茯苓汤,改用赤苓而倍之;或导痰汤加猪苓半钱。

痰饮眩运及成饮厥者,宜别加木香二生汤,吞青州白丸子和灵砂丹,名青金丹;或吞养正丹、半硫丸。

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半钱。

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有卒然昏闷,口眼喎斜,似中而实非中,四肢战曳,身如浮云,似虚而实非虚,皆痰饮所为也。又有肾虚寒不能摄水,致水邪溢上,故作痰饮,宜八味丸。

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导痰汤下五套丸。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痰饮

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举目便知,不待切脉。眼黑而颊赤者,热痰也;面大黄色,亦热痰也。外证必烦满膈热,口干思冷,大便秘结,小便赤热,久必生风,或眩运耳鸣眼花,多虚证。治之而用热药,服久必脉大实,发大热而中风,可急下之。眼黑而行走呻吟,举动艰难者,入骨痰也。其证遍体骨节疼痛。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黑而气短促者,惊风痰也。左右关脉大者,膈中有痰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凡人背上一条如线而寒起者,宜吐下之。

凡病百药不效,其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用妙应丸。加减法:惊痰加朱砂二钱,又加全蝎,每用八九丸,常与之,三五服去尽;酒痰加雄黄、全蝎各二钱,每服十丸;热痰加盆硝等分,每服三两丸;寒痰加胡椒、丁香、蝎、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

痰之为病,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或太阳头痛,眩运如坐舟车,精神恍惚,口眼瞤动,眉棱耳轮俱痒,颔腮四肢游风肿硬,似疼非疼,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齿颊似痒似痛而疼无定所,满口牙浮,痛痒不一,嗳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气,心烦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如黑墨、破絮、桃胶、蚬肉;或心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嚏连声,状如膈气;或寝梦刑戮,刀兵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计得出,不知何所;或梦在烧人,地上四面烟火,枯骨焦气扑鼻,无路可出;或不因触发,忿怒悲啼,雨泪而寤;或时郊行,忽见天边两月交辉,或见金光数道,回头无有;或足膝酸软,骨节腰肾疼痛,呼吸难任;或四肢肌骨间痛如击戮,乍起乍止,并无常所,不时手臂麻疼,状如风湿,卧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虫所螫;或四肢不举,手足重滞,眼如姜蜇,胶粘痒濇,开阖甚难;或阴晴交变之时,胸痞气结,闭而不发,则齿痒咽痛,口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初则涕唾稠粘,次则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眼瞤肉惕。治之者,不曰腠理不密,风府受邪,则曰上盛下虚,或曰虚寒,或曰邪发。惟洞虚子备此疾苦,乃能治疗。病势之来,则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郁,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眼花耳鸣,痰涎涕泪,并从肺胃间涌起,凛然毛竖,喷嚏千百,然后遍身烦躁,则去衣冻体,稍止片时;或春秋乍凉之时,多加衣衾,亦得暂缓;或顿饮冰水而定,或痛饮一醉而宁,终不能逐去病根。乃得神秘沉香丸方,屡获大效,愈人数万,但不欲轻传匪人,故以隐语括之。诗曰:甑里翻身甲带金,于今头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蒙倍若沉。十七两中沉半两,水丸梧子意须斟。除驱怪病安心志,水泻双身却不任。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老痰

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则火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冷痰、痰饮、痰涎之比,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茯苓、苍朮、枳壳、南星等药所能治也。惟在开郁降火,清润肺金,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今制化痰丸,用天门冬、黄芩酒炒、海粉、橘红各一两,桔梗、连翘、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各五钱,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钱,(艹舌)蒌肉另研一两,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药杵极匀,丸小龙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之;或丸如黍米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注 按前方味属甘苦咸寒之剂,虽能软坚开郁,化痰降火,而不无损胃之祸。若脾土太过,气滞郁热而生痰者宜用。若脾虚气痞虚热而生痰者用之,必致中满吞酸,肚腹肿胀,小便不利而殁。

若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酒气上升为火,肺与胃脘皆受火邪,故郁结而成。用天麦冬、黄芩,泄肺火也;海粉、芒硝,咸以软坚也;(艹舌)蒌仁润肺清痰,香附米开郁降气,连翘开结降火,青黛降郁火,不用香燥之剂。

注 按前证若饮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气虚弱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中气既健,其痰自运化。若肾气亏损,津液难降,败浊为痰者,乃真脏之证,宜用六味地黄丸为主。肾气既壮,津液清化,何痰之有?亦有因脾胃亏损,中焦气虚,不能消化饮食而为痰者;亦有因峻厉过度,脾气愈虚,不能运化,津液凝滞而为痰者,凡此皆当健脾胃为主。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痰分新久

痰乃津血所成,随气升降,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内外感伤则壅逆为患。新而轻者,形色青白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之难出,渐成恶味,酸辣腥臊咸苦。但痰证初起,头痛发热,类外感表证;久则潮热夜重,类内伤阴火。又痰饮流注,肢节疼痛,类风证。但痰证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不定为异耳。

百病兼痰

人知气血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若挟食积瘀血,遂成窠囊痞块,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呕吐吞酸,嘈杂上冲,头面烘热,名曰火痰;若因饮酒,干呕嗳呃,臂胁痛,又名酒痰;生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久为老痰郁痰;又七情痰滞咽膈,多胸胁痞满,名曰气痰;迷于心,多怔忡颠狂,梦寐奇怪,名曰热痰;动于肝,多眩运头风,眼目瞤动昏濇,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证,名曰风痰;积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凡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颈项结核,似疬非疬,或走马喉痹,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或背中常有一点如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时痛,或四肢肿硬似痛非痛,或骨节刺痛无常处,或吐冷涎绿水黑汁,或大小便脓,或关格不通,以至痨瘵荏苒,妇人经闭,小儿惊搐,皆须先去败痰,然后调理。他如鬬家胸骨扑伤,刺痛不已,散血之剂罔功,续以自己小便饮之,须臾吐痰,其痛立止。百病兼痰如此。

辨色

风痰:外感贼邪,或肾枯木动,或内风郁热,色青而光。风虚,三生饮、古龙虎丹;风热,小省风汤、搜风化痰丸、四神丹、竹沥膏。

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

湿痰:或外感湿滞,或停饮不散。色白喘急者,千缗汤;心痛者,单半夏丸或神朮丸;湿热色黄者,中和丸、清膈苍莎丸;在里者,青蒙石丸。

火热为因

热痰:因厚味积热,或外感误温所致,色黄,甚则带血或紫,清气化痰丸煎服,大金花丸、滚痰丸。

火痰:因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二陈汤加芩、连、山栀,或抑上丸、润下丸。

郁痰:即火痰郁于心肺之久者,凝滞胸膈,稠粘难咯,忌南星、半夏燥药,宜开胃降火,清金润肺,缓以治之。节斋化痰丸、谢傅清金丸、单贝母丸、霞天膏。

气痰:七情郁成,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汤。久者,去苏子,如黄芩、山栀、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

食酒为因

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橘半枳朮丸。痰壅喘急者,(艹舌)蒌实丸,山楂麦芽汤下。阴虚者,黄白丸。伤水,心中坚大如杯者,名气分,枳朮丸煎服。痰癖硬如杯,时有水声者,神保丸。酒痰,小调中汤、香附(艹舌)蒌青黛丸。

痰饮有五

痰伏胞络,自肺窍嗽出;涎伏脾元,自口角流出;饮生胃腑,从食脘吐出。五饮六证,留饮伏饮,合为一也。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即酒痰久而湿胜者,与伤寒水证大同,脉多弦滑或伏,眼下皮如灰黑。

痰饮,水停肠胃,腹响辘辘有声,令人暴肥暴瘦;悬饮,水流在胁,咳唾则痛,悬悬思水;溢饮,水流四肢,身体重痛;支饮,水停膈上,(食戹)逆倚息短气;留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痛。胁痛引缺盆,咳嗽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发热恶寒,腰背痛,泪出,或身惕瞤。仲景治诸饮在皮里膜外表分者,大小青龙汤汗之;在胸膈者,瓜蒂散吐之;在四肢经络胁肋者,五苓散分利之;在肠胃里分者,十枣汤下之。此皆治标之霸道也。从轻,汗以参苏饮,吐以二陈汤加防风、桔梗,分利五饮汤,下剂开结枳朮丸,中间间以小半夏汤、古葶苈散、枳朮丸、温中化痰丸、清气化痰丸、半夏温肺汤,随虚实加减,不必太泥。

古法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然气升属火,因气动者曰痰气,顺气导痰汤;因火动者曰痰火,清热导痰汤;因湿动者曰湿痰,祛湿导痰汤主之。通用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尤为分导要药。风加南星、皂角、白附子、竹沥,寒倍半夏加姜、附、姜汁,火加石膏、青黛,湿加苍朮、白朮,燥加(艹舌)蒌、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艹舌)蒌,食积加山楂、神曲、麦芽,停水加槟榔,痰在胁下加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沥,痰在经络用此探吐,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竹沥、姜汁,气实用荆沥。

虚证

痰原于肾,动于脾,客于肺。水火升降,脾胃调和,痰从何生?若阳虚肾寒,不能收摄邪水,冷痰溢上,或昏运夜喘上气者,八味丸、三味安肾丸、黑锡丹以镇坠之。如痰壅发厥者,苏子降气汤、三生饮、古硫汞丹。脾虚不能运化者,宜补中燥湿,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劳役伤脾失升降者,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竹沥、姜汁。气血亏乏,痰客中焦,闭塞清道者,仍宜温中燥脾,二陈汤;气虚,合四君子汤;血虚,合四物汤;阴虚,肾火炎上,肺燥者,二陈汤合四物汤,去川芎、半夏,加贝母、麦门冬、(艹舌)蒌仁、桔梗,润而降之,或肾气丸、三一肾气丸。语云:痰无补法。且老痰凝滞胶固,非暂用温药引导,必有拒格之患。风寒痰气内郁,不用温散,亦何以开结滞,此皆难拘于无补也。凡痰喘声高,脉散汗出如油,身冰冷者死。

痰者,津液所化,风伤肺,湿伤脾,凝浊而生,外证头项皆和,惟寒热类伤寒耳。初起便胸膈满闷,气上冲咽,寸浮为异。有热者,参苏饮、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无热者,二陈汤、温胆汤。通用导痰汤。有痰结胸者,鹤顶丹、枳桔二陈汤;有痰上攻,非次头疼者,瓜蒂散吐之。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痰饮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按痰之为病,十尝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析而言之,痰有五,饮亦有五,而治法因之而变。在脾经者,名曰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二陈汤、白朮丸。挟虚者六君子汤,伤酒者白蔻、干葛,挟食者保和丸,挟暑者消暑丸,惊者妙应丸。在肺经者名片燥痰,又名气痰,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其痰濇而难出,利金汤、润肺饮。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濇,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水煮金花丸、防风丸、川芎丸。在心经者名曰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小黄丸、天黄汤。在肾经者名曰寒痰,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姜桂丸、八味丸、胡椒理中丸。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辘辘有声,名曰痰饮,心下冷极,以温药和之,桂苓甘朮汤主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名曰悬饮,十枣汤下之。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名曰溢饮,大青龙汤汗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名曰支饮,五苓散、泽泻汤利之。膈满呕吐,喘咳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瞤惕者,名曰伏饮,倍朮丸。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嗟乎!五痰五饮,证各不同,治法迥别,稍或不详,妄投药剂,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润,故二朮、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二者易治,鲜不危困。世俗恶半夏之燥,喜贝母之润,一见有痰,便用贝母。若是脾痰,则土气益伤,饮食忽减;即使肺痰,毋过于凉润,以伤中州,稍用脾药以生肺金,方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医贯 【明 赵献可

痰论

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然以治湿痰寒痰则是矣。若夫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凝结而成痰,腥秽稠浊,甚则有带血而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湿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壳、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气化痰,须有效耳。噫!节斋论痰,而首揭痰之本于肾,可谓发前人所未发,惜乎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之方,皆治标之药,而其中寒凉之品甚多,多致损胃。惟仲景先生云:气虚有痰,用肾气丸补而逐之。吴茭山《诸证辨疑》又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此二公者真开后学之聋瞶,济无穷之夭枉。盖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水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是无火者也,故用八味丸以补肾火。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暴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者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者也。然有火无火之痰,何以辨之?曰:无火者,纯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善用者,若能于肾虚者,先以六味、八味,壮水之主,益火之原,复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于脾虚者既补中理中,又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子母互相生克,而于治痰之道,其庶几矣。

庞安常有言: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如门冬、地黄、枸杞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则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其殆。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八味丸主之。

《蒙筌》谓:地黄泥膈生痰,为痰门禁药,以姜汁炒之。嗟乎!若以姜汁炒之,则变为辛燥,地黄无用矣。盖地黄正取其濡润之品,能入肾经。若杂于脾胃药中,土恶湿,安得不泥膈生痰?八味、六味丸中诸品,皆少阴经的药,群队相引,直入下焦,名曰水泛为痰之圣药,空腹服之,压以美膳,不留胃中,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何必固疑。

卷二百三十九

痰门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痰饮论

痰饮为患,十人居其七八,《金匮》论文最详,分别而各立其名。后世以其名之多也,徒徇其末而忘其本,曾不思圣人立法,皆从一源而出,无多岐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为常人。《金匮》即从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之处,以言其患。谓人身所贵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无处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薄之处,秽莝丛积,水道日隘,横流旁溢,自所不免。必顺其性因其势而疏导之,由高山而平川,由平川而江海,庶得免乎泛滥。所以仲景分别浅深诲人,因名以求其义焉。浅者在于躯壳之内,脏腑之外,其名有四:曰痰饮,曰悬饮,曰溢饮,曰支饮。痰饮者,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悬饮者,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溢饮者,水流行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其形如肿。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旁流于胁,一由胃而外出于四肢,一由胃而上入于胸膈。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于是遂成痰饮,必先团聚于呼吸大气难到之处,故由肠而胁而四肢,至渐渍于胸膈,其势愈逆。是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矣。其深者,由胃上入阳分,渐及于心肺;由胃下入阴分,渐及于脾肝肾。故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缘水攻于外,火衰故水益坚,火郁于内,气收故筑动短气,火与水为仇,故恶而不饮也。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缘肺主气,行荣卫,布津液,水邪入之,则塞其气道,气凝则液聚,变成涎沫,失其清肃,故引水自救也。水在脾,少气身重,缘脾恶湿,湿胜则气虚而身重也。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缘肝与胆为表里,经脉并行于胁,火气冲鼻则嚏,吊胁则痛也。水在肾,心下悸,缘肾水凌心,逼处不安,又非支饮邻国为壑之比矣。夫五脏藏神之地也,积水泛为痰饮,包裹其外,诗有谓波撼岳阳城者,情景最肖,讵非人身之大患乎?然此特随其所在,辨名定位,以期治不乖方耳。究竟水所蓄聚之区,皆名留饮,留者留而不去也。留饮去而不尽者名伏饮,伏者伏而不出也。随其痰饮之或留或伏,而用法治之,始为精义。昌试言之。由胃而上胸膈心肺之分者,驱其所留之饮还胃,下从肠出,或上从呕出,其出皆直截痛快,而不至于伏匿,人皆知之。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肤,其清者或从汗出,其浊者无可出矣,必还返于胸膈,由胸膈还返于胃,乃可入肠而下出,驱之必有伏匿肌肤而不胜驱者。若由胸膈而深藏于背,背为胸之腑,更无出路,尤必还返胸膈,始得趋胃趋肠而顺下。岂但驱之不胜驱,且有挟背间之狂阳壮火,发为痈毒,结如橘囊者。伏饮之艰于下出,易于酿祸,其谁能辨而出之耶?昌以静理而谭医施治,凿凿有据,谨因《金匮》秘典,直授金针,令业医之子,已精而益求其精耳。

痰饮脉论

痰饮之脉,《金匮》错出不一,难于会通。以鄙见论之,亦有浅深微甚之不同,可预明也。脉要精微篇曰:肝脉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此特举暴饮水溢,饮病之最浅者为言耳。仲景会其意,即以饮证分之为四,统言其纲曰: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大都为由浅及深者商治。失此不治,而至于积水滔天,即此四饮,自有不可同语者矣。其谓饮脉不弦,但苦喘短气者,见饮脉本弦。饮脉不弦则水之积也不厚,然亦害其阳气,微喘短气而已。其谓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者,见支饮上于胸膈喘而短气,其脉仍平,有而若无,才有停积,未至留伏,故不见于脉也。其谓脉浮而细滑者伤饮,见浮而细滑,非伤风伤寒之比,亦饮之初郁气分而未深也。医者于此时,早思昏垫之灾,亟兴己溺之念,而行因势利导之法,患斯解矣。否则证成深锢,末流愈分,伏根之所,愈不可识,经年检方问药,漫图成功,其可得乎?故凡见脉转沉弦一派,即当按法求之。其曰脉沉者,胸中有留饮,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言肺之治节不行,宗气不布,故短气;气不布则津亦不化,故膈燥而渴;脾气不运,水饮流于肢节,则作痛也。似此一证,肺脾交病,所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之常者,且转而借寇兵賷盗粮矣,欲求其安,宁可得乎?至论弦脉,则曰咳者其脉弦,为有水;曰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为喘满;曰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曰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此即沉潜水蓄,支饮急弦而广其说,除大下后,其脉双弦者,有虚寒之别,其偏弦者,俱为水饮也。冬夏难治,亦因其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法,不若春秋为易施耳。悬饮内痛,谓悬饮结积于内,其甚者则痛也。更有沉紧之脉,主心下痞坚,面色黧黑之证,谓水挟肾寒,杂揉于心肺之分,则心下坚而面色黑也。有脉伏而为留饮之证,积饮把持其脉而不露,较濇脉尤甚矣。又曰:脉伏便利,心下绩坚,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又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凡此皆病深而脉变,当一一溯其流而穷其源者。夫天枢开发,胃和则脉和,今为痰饮凝结其中,则开阖之机关不利,而脉因之转为沉弦、急弦、偏弦、弦数、弦紧,或伏而不见,非亟去其痰饮,亦胡由脉复其常耶?浅者浅治,深者深治,浅深之间者适其中而治。留者可攻,伏者可导,坚者可削。再一因循,病深无气,洒洒时惊,不可救药矣。

痰饮留伏论

痰饮之证,留伏二义,最为难明。前论留饮者留而不去,伏饮者即留饮之伏于内者也。留饮有去时,伏饮终不去,留伏之义,已见一斑。而《金匮》奥义,夫岂渺言能尽?谨再陈之。《金匮》论留饮者三,伏饮者一。曰: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曰: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曰: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言胸中留饮,阻抑上焦心肺之阳,而为阴曀,则其深入于背者,有冷无热,并阻督脉上升之阳,而背寒如掌大,无非阳火内郁之象也。胁下为手足厥阴上下之脉,而足少阳之脉,则由缺盆过季肋,故胁下引缺盆而痛,为留饮偏阻木火不伸之象。饮留胸中,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为肺不行气,脾不散精之象也。合三条而观之,心肺肝脾痰饮,皆可留而累之矣,其义不更着耶。至伏饮则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言胸中乃阳气所治,留饮阻抑其阳,则不能发动,然重阴终难蔽晛,有时阳伸,阴无可容,忽而吐发,其留饮可以出矣。若更伏留不出,乃是三阳之气伸而复屈。太阳不伸,作寒热,腰背痛,目泣;少阳不伸,风火之化,郁而并于阳明土中,阳明主肌肉,遂振振身瞤而剧也。留饮之伏而不去,其为累更大若此。然留饮伏饮,仲景不言治法。昌自其遏抑四脏三腑之阳而求之,则所云宜用温药和之者,岂不切于此证而急以之通其阳乎?所云苓桂朮甘汤者,虽治支满目眩,岂不切于此证而可仿其意乎?故必深知比例,始可与言往法也。后人不明《金匮》之理,妄生五饮六证之说,即以海藏之明,于五饮汤方下云:一留饮在心下,二支饮在胁下,三痰饮在胃中,四溢饮在膈上,五悬饮在肠间,而统一方以治之,何其浅耶!

按痰饮总为一证,而因则有二。痰因于火,有热无寒;饮因于湿,有热有寒,即有温泉无寒火之理。人身热郁于内,气血凝滞,蒸其津液,结而为痰,皆火之变现也。水得于湿,留恋不消,积而成饮,究竟饮证热湿酿成者多,寒湿酿成者少。盖湿无定体,春曰风湿,夏曰热湿,秋曰燥湿,冬曰寒湿。三时主热,一时主寒,热湿较寒湿三倍也。《内经》湿土太过,痰饮为病,治以诸热,非指痰饮为寒。后人不解,妄用热药,借为口实。讵知凡治六淫之邪,先从外解。故治湿淫所胜,亦不远热以散其表邪,及攻里自不远于寒矣。况始先即不可表,而积阴阻遏身中之阳,亦必借温热以伸其阳,阴邪乃得速去,若遂指为漫用常行之法,岂不愚哉!

《小学》有虚实分治之法,谓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内伤,生火、生湿、湿热、生痰,四者而已。审其少壮新病,是湿则燥之,是火则泻之,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清热,火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无余蕴矣。审其衰老久病,又当攻补兼施。如气虚而有湿热痰火,则以四君子汤补气而兼燥湿清热豁痰泻火;如血虚而有痰火湿热,则以四物汤补血而兼泻火豁痰清热燥湿。如此则攻补合宜,庶乎可也。故曰:少壮新病,攻邪可审;老衰久病,补益为先。若夫阴虚火动,脾胃衰弱,真阴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热则草木枯槁,木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滋肾之剂,务在燥湿得宜,随证加减焉耳。

后世治痰饮有四法:曰实脾、燥湿、降火、行气。实脾燥湿,二陈、二朮最为相宜,若阴虚则反忌之矣。降火之法,须分虚实,实用苦寒,虚用甘寒,庶乎可也。若夫行气之药,诸方漫然,全无着落,谨再明之。风寒之邪,从外入内,裹其痰饮,惟用小青龙汤,则分其邪从外出而痰饮从下出也。浊阴之气,从下入上,裹其痰饮,用茯苓厚朴汤,则分其浊气下出而痰饮上出也。多怒则肝气上逆而血亦随之,气血痰饮,互结成癖,用柴胡鳖甲散以除之。多忧则脾气内郁,而食亦不化,气食痰饮,亦互结成癖,用清痰丸以除之。多欲则肾气上逆,直透膜原,结垒万千,(月真)胀重坠,不可以仰,用桂苓丸引气下趋,痰饮始豁也。

虚寒痰饮,少壮十中间见一二,老人小儿十中常见四五。若果脾胃虚寒,饮食不思,阴气痞塞,呕吐涎沫者,宜温其中。真阳虚者,更补其下,清上诸药不可用也。

小儿慢脾风,痰饮阻塞窍隧,星附六君汤以醒之。

老人肾虚水泛,痰饮上涌,崔氏八味丸以摄之。

痰在膈上,大满大实,非吐不除,然非定法也。使为定法,人人能用之矣,何必独推子和哉。子和必相其人可吐后,乃吐之。一吐不彻,俟再俟三,缓以开之。据云涌痰之法,自有擒纵卷舒,其非浪用可知。再论《金匮》不言之意以明之。《伤寒论》用汗吐下和温之法矣,至痰饮首当言吐者,仲景反不言之,何耶?其以吐发二字为言者,因喘满而痰饮上溢,从内而自发也。其曰:医吐下之,不愈。亦非以吐下为咎也。其曰: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又属望于从吐得解也。胡竟不出可吐一语耶?仲景意中谓痰饮证内多夹冲气眩冒等证,吐之则殆,故不烦辞说,直不以吐立法,开后世之过端,所以为立法之祖也。自子和以吐法擅名,无识者争趋捷径,贻误

不可胜道,必会仲景意以言吐,然后吐罔不当也。

痰饮留伏论

眩冒昏运不可吐,气高气浅不可吐,积劳未息不可吐,病后新虚不可吐,脉道微弱不可吐,病势险急不可吐,阳虚多汗不可吐,素惯失血不可吐,风雨晦瞑不可吐,冬气闭藏不可吐,多疑少决不可吐,吐后犯戒不可吐。

药禁十则

阴虚枯燥,妄用二陈。阳虚多汗,妄用青龙。心虚神怯,妄用辛散。肺虚无气,妄用苦泻。肝虚气刺,妄用龙荟。脾虚浮肿,妄用滚痰。胃虚津竭,妄用香燥。脏腑易动,妄行涌泄。本非坚积,妄行峻攻。血气虚羸,妄行针灸。

律三条

凡热痰乘风火上入,目暗耳鸣,多似虚证,误行温补,转锢其痰,永无出路,医之罪也。

凡痰饮随食并出,不开幽门,徒温其胃,束手无策,迁延误人,医之罪也。

凡遇肾虚水泛,痰涌气高,喘急之证,不补其下,反清其上,必致气脱而死,医之罪也。

论苓桂朮甘汤

痰饮阴象,阻抑其阳,用此阳药,化气以伸其阳,此正法也。兹所主,乃在胸胁支满目眩者,何耶?《灵枢》谓心包之脉,是动则病胸胁支满。然则痰饮积于心包,其病自必若是。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水精于上也。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和荣卫,开经络;白朮治风眩,燥痰水,除胀满;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本草》亦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故用之也。

论苓桂朮甘汤肾气丸二方

《金匮》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并出二方,其妙义愈益彰着。仲景于短气分呼吸,各出一方,呼气之短,用苓桂朮甘汤以通其阳,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吸气之短,用肾气丸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小便之关门利矣。一言半句,莫非精蕴,其斯以为圣人乎。

论大小青龙汤

溢饮之证,水饮溢出于表,荣卫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病荣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荣卫通,经脉行,则四肢之水亦散矣。究竟大青龙升天而行云雨,小青龙鼓浪而奔沧海,治饮证必以小青龙为第一义也。

论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二方

伤寒病,两胁痞满而痛,用十枣汤下。其痰饮杂病,虽非伤寒之比,而悬饮内痛在胁则同。况脉见沉弦,非亟夺其邪,邪必不去,脉必不返,所以用十枣汤不嫌其过峻也。凡病之在胁而当用下者,必仿此为例也。至甘遂甘草汤之治留饮,微妙元通,非深入圣域,莫能制之。《内经》但曰留者攻之耳,仲景于是析义以尽其变。无形之气,热结于胃则用调胃承气攻之,热结于肠则用大小承气攻之。有形之饮,痞结于胸,则用陷胸汤攻之;痞结于胁,则用十枣汤攻之;留结于肠胃之间,则用甘遂半夏汤攻之。法曰,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脉道为留饮所隔,伏而不行,其证欲下利,利反快,似乎留饮欲去,然虽欲去不能去也。心下续坚满,可见留饮之末,已及于肠,留饮之根,仍着于胃,不刬其根,饮必不去,故立是方。甘遂甘草大相反者,合而用之,俾其向留着之根,尽力一刬,得留者去而药性已不存矣,正《内经》有故无殒之义也。又加白蜜同煎,留恋其药,不致迸入无过之地。其用半夏、芍药者,由木入土中,成其坚满,半夏益土,芍药伐木,抑何神耶?后世方书,并甘草删去,神奇化为腐朽,制方立论,皆中人以下之事矣,竟何益哉!

论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三方

三方皆治支饮上入膈中,而有浅深次第之分。首一方先治其肺,中一方颛治其肺,后一方兼治肺气所传之腑。盖支饮上入于膈,逼近心肺,粤援肾邪。本文云: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盖以支饮上入,阻其气则逆于肺间而为喘满,阻其血则杂揉心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其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见于面部。然且姑缓心肾之治,先治其肺,肺之气行,则饮不逆而俱解耳。木防己味辛温,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气喘满;石膏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人参甘温,治喘消膈饮,补心肺不足;桂枝辛热,通血脉,开结气,宣导诸药,在气分服之即愈。若饮在血分,深连下焦,必愈而复发,故去石膏气分之药,加芒硝入阴分、开痰结、消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坚,且伐肾邪也。葶苈大枣汤,大泻其肺气,亦以气停故液聚耳。防己椒目亭苈大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证,乃肺气膹郁于上,以致水饮不行于下,而燥热之甚,用此丸急通水道,以救金气之膹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剂也。

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外台茯苓饮三方

前一方治支饮呕而不渴者,支饮上入膈中,而至于呕,从高而越,其势最便。但呕家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若不渴,其饮尚留,去之未尽也。不必加治,但用半夏之辛温,生姜之辛散,再引其欲出之势,则所留之邪自尽矣。中一方,亦治卒呕吐者,但多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故加茯苓以去水伐肾而安心也。后一方加人参、枳实、橘皮,尤为紧要。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金匮》早附《外台》一方,启诱后人,非天民之先觉而谁?

论泽泻汤厚朴大黄汤二方

二方之治支饮,俱从下夺,而有气血之分,前后之辨。首一方为支饮之在心下者,阻其阳气之升降,心气郁极,火动风生而作冒眩。惟是不治其冒眩,但利小便以泄其支饮,则阳自升而风火自息。仲景制方每多若此。后一方治支饮之胸满者。夫支饮而至胸满,在仲景自用大小陷胸汤治之。此方乃承气之法,止可施于伤寒无形气分热结,乃以之治有质之痰饮,非仲景丝丝毕贯之法矣,其为编书者误入何疑。

论五苓散方

本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此寻常一方耳。深维其义,譬如以手指月,当下了然。盖瘦人木火之气本盛,今以水饮之故,下郁于阴中,挟其阴邪,鼓动于脐则为悸,上入于胃则吐涎沫,及其郁极乃发,直上头目为癫为眩。巢氏《病源》云:邪入之阴则癫。夫阳郁于阴,其时不为癫眩,出归阳位,反为癫眩者,夹带阴气而上也。故不治其癫眩,但散其在上夹带之阴邪,则立愈矣。散阴邪之法,固当从表,然不如五苓散之表法为良,以五苓散兼利其水耳。今世之用五苓散者,但知其为分利前后水谷之方,不知其为分利表里阴阳之方,方下所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之文,总置不录,何其浅耶!不但此也,即如小青龙一方,世但知为发表之轻剂,全不知为利小水而设。夫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直奔沧海,其不能奋髯而升天,岂待问哉。所以《金匮》治支饮五方,总不出小青龙一方为加减,取其开通水道,千里不留行耳。

痰证问答

告门人曰:治痰之规则,不见于方书。如在上者,用瓜蒂散、栀豉汤等方;在左者,用龙荟丸;在右者,用滚痰丸;以及虚人用竹沥达痰丸,沉寒锢冷用三建汤之类,全无奥义,岂得心应手之妙,未可传之纸上耶?吾今为子辈传之。盖五味入口而藏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总司,人之食饮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之健运而渗灌于经隧,其间往返之机,如海潮然,脾气行则潮去,脾气止则潮回,所以治沉锢之法,但取辛热,微动寒凝,已后止而不用,恐痰得热而妄行,为害不浅也。不但痰得热而妄行,即脾得热而亦过动不息,如潮之有去无回,其痰病之决裂,可胜道哉。从来服峻补之药者,深夜亦欲得食,人皆不知其故,反以能食为庆,曾不思爱惜脾气,令其昼运夜息,乃可有常。况人身之痰,既由胃以流于经隧,则经隧之痰,亦必返之于胃,然后可从口而上越,从肠而下达,此惟脾气静息之时,其痰可返。故凡有痰证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养脾气不动,使经隧之痰,得以返之于胃,而从胃之气上下,不从脾之气四迄,乃为善也。试观人痰病轻者,夜间安卧,次早即能呕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复醒,不能呕出泄出者,岂非未曾得食,脾气静息,而予痰以出路耶。世之喜用热药峻攻者,能知此乎?噫!天下之服辛热而转能夜食者多矣,肯因俚言而三思否?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痰饮一证,在《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此《内经》之不重痰证,概可知矣。及考痰之为名,虽起自仲景,后世相传,无论是痰非痰,开口便言痰火,有云怪病之为痰者,有云痰为百病母者,似乎痰之关系不为不重,而何《内经》之忽之也?不知痰之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如因风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风火,风火息而痰自清也。因虚因实而生痰者,但治其虚实,虚实愈而痰自平也。未闻治其痰而风火可自散,虚实可自调者。此所以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故《内经》之不言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是何异引指以使臂,灌叶以救根者乎?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矣。

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此亦犹乱世之盗贼,何孰非治世之良民。但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尝闻之立斋先生曰:使血气俱盛,何痰之有?余于初年颇疑此言,而谓岂无实痰乎?及今见定识多,始信其然也。何以见之?盖痰涎之化,本因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消,而痰涎日多矣。此其故,正以元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愈盛也。然则立斋之言,岂非出常之见乎。今见治痰者,必曰痰之为患,不攻如何得去。不知正气不行,而虚痰结聚,则虽竭力攻之,非惟痰不可去,而且益增其虚。故或有因攻而遽绝者,或偶尔暂苏而更甚于他日者,皆误攻也。孰知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者多,治痰者不可不先察虚实。

痰有虚实,不可不辨。夫痰若有余,又何有虚实之异?盖虚实二字,全以元气为言。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不可攻者,便是虚痰。何为可攻?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致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但属有余者,则实痰也。实痰者何?谓其元气犹实也。此则宜行消伐,但去其痰无不可也。何为不可攻?则或以形羸气弱,年及中衰者,即虚痰也。或以多病,或以劳倦,或以忧思酒色,致成劳损非风卒厥者,亦虚痰也。或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哑等证,但察其形气病气,本无有余者,皆虚痰也。虚痰者何?谓其元气已虚也。此则但宜调补,若或攻之,无不危矣。且凡实痰本不多,其来也骤,其去亦速,其病亦易治。何也?以病本不深也。虚痰反多,其来则渐,其去则迟,其病亦难治。何也?以病非一日也。是以实痰无足虑,而最可畏者虚痰耳。总之,治痰之法无他,但能使元气日强,则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不能为害,而且以充助胃气。若元气日衰,则水谷津液,无非痰耳。随去随生,有能攻之使尽,而且保元气无恙者,吾不信也。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然则治此者,可不辨其虚实,而欲一概攻之,如王隐君所论内外百病皆生于痰,悉用滚痰丸之类,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后之害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但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若肾家之痰,则无非虚耳。盖火不能生土者,即火不制水,阳不胜阴者,必水反侵脾,是皆阴中之火虚也。若火盛烁金,则精不守舍,津枯液涸,则金水相残,是皆阴中之水虚也。此脾肾虚实之有不同者,所当辨也。又若古人所云湿痰、郁痰、寒痰、热痰之类,虽其在上在下,或寒或热,各有不同,然其化生之原,又安能外此二脏?如寒痰湿痰本脾家之病,而寒湿之生,果无干于肾乎?木郁生风,本肝家之痰,而木强制土,能无涉于脾乎?火盛克金,其痰在肺,而火邪炎上,有不从中下二焦者乎?故凡欲治痰而不知所源者,总惟猜摸而已耳。

论治

脾胃之痰,有虚有实。凡脾土湿胜,或食饮过度,别无虚证而生痰者,此乃脾家本病,但去其湿滞,而痰自清,宜二陈汤为主治,或六安煎、橘皮半夏汤、平胃散、润下丸、滚痰丸之类,皆可择而用之。若胃寒生痰而兼胀满者,宜和胃二陈煎;或兼呕吐而痛者,宜神香散;或为饮食所致,宜加麦芽、神曲、山楂、枳实之类。然脾胃不虚,则虽生痰饮,不过微有留滞,亦必不多,且无大害。惟脾虚饮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其变最多,但当调理脾胃,使其气强,则自无食积之患,而痰饮即皆血气矣。若脾气微虚,不能制湿,或不能运化而为痰者,其证必食减神倦,或兼痞闷等证,宜六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之类主之,金水六君煎亦妙。若微虚兼寒者,宜苓朮二陈煎主之。若脾气大虚,或兼胃寒呕恶而多痰者,宜六味异功煎、温胃饮、理中汤、圣朮煎之类主之。又有劳倦本以伤脾,而疲极又伤肝肾,脾气伤则饮食减少,或见恶心,肝肾伤则水液妄行,或痰饮起自脐下,直冲而上,此脾肾俱伤,命门土母之病也。虽八味地黄丸乃其正治,然无如理阴煎,其效更如神也。或加白朮、陈皮亦可。

肾经之痰,水泛为痰者也,无非虚证。有以肿胀而生痰者,此水入脾经,谓之反克。脏平者,宜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主之。脏寒者,宜理阴煎、加减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其或但宜温燥者,则单助脾经亦能化湿,惟六味异功煎及理中汤、圣朮煎俱可酌用。有虚损而生痰者,此水亏金涸,精不化气,气不化精而然。使不养阴以济阳,则水气不充,痰终不化,水不归源,痰终不宁,宜以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丸,酌其寒热而用之。若阴火乘肺,津液干枯,或喉痛,或烦热,或喜冷,或便实,必察其真有火邪,而痰嗽不已者,宜四阴煎、一阴煎之类加减主之。若火本非真,则但宜纯补,庶保万全也。

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内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致生痰,是即伤寒之类,但从辛散,其痰自愈,宜六安煎、二陈汤,甚者小青龙汤之类主之。其有风寒外袭,内兼火邪者,亦可兼用黄芩。若血气兼虚者,不得单用消耗,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伤寒见风而兼发热嗽痰者,宜柴陈煎主之,或金水六君煎加柴胡亦可。

中风之痰本非外感,悉由脾肾虚败所致,治痰之法,详载非风门,当与此互察之。

治痰当分缓急。凡非风等证,其有痰涎壅盛,闭塞上焦,而药食不能进者,此不得不先治其痰,以开清道。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为最妙。若痰气不甚,食饮可进,便当从缓求其本而治之,不宜妄行攻击,或但以六安煎、二陈汤、润下丸、橘皮半夏汤之类调之为宜。若火盛生痰者,宜清膈煎、抽薪饮之类主之。若类风等证,但察其上焦无滞,或见其神昏困倦,而胸喉之间,气清息平,本不见痰者,切不可疑其为痰,而妄用克伐消痰等剂,则无有不败者。若杂证势已至剧,而喉中痰声漉漉,随息渐甚者,此垂危之候不可治也。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若但知治痰,其谬甚矣。故凡痰因火动者,宜治火为先;痰因寒生者,宜温中为主。风痰宜散之,非辛温不可也。湿痰宜燥之,非渗利不除也。郁痰有虚实,郁兼怒者,宜抑肝邪;郁兼忧者,宜培肝肺。饮食之痰,亦自不同,有因寒者,有因热者,有因肥甘过度者,有因酒湿伤脾者,此皆能生痰,而其中各有虚实,辨之不可不真也。又如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约水,皆能为痰,此即寒痰之属也。或以脾阴干烁而液化为胶,或以金水偏枯而痰本乎血,此即热痰之属也。凡此二者,于痰证中十居八九,是皆虚痰之不可攻者也。又或有过用峻利,以致痰反日甚者,亦皆脾肾受伤之候,治不求本而欲济者鲜矣。诸家治痰法,多有治其标者,虽不可执,亦不可废也。详列如下:

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挟湿者分利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胶固稠浊之痰,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达。热痰火痰,宜青黛、黄芩、天花粉、连翘、石膏。火炎上者,用流金膏。老痰,宜海石、(艹舌)蒌、贝母;兼火盛胶固者,节斋化痰丸。实痰火痰,滚痰丸最效,但不宜多用。风痰用南星、白附子。湿痰用苍朮、白朮、半夏、茯苓、泽泻。食积痰用神曲、山楂、麦芽。酒痰用天花粉、黄连、白朮、神曲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痰结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药中,加咸药以软其坚,(艹舌)蒌仁、杏仁、海石、(石卜)硝、海藻,佐以姜汁。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二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之痰最效。痰中带血者,宜加韭汁。海粉,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药,亦可入煎药。南星、半夏治风痰湿痰。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行也。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以他药,大治顽痰,人鲜知也。天花粉治热痰酒痰最效,又云大治膈上热痰。元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故也。硝石蒙石,大能消痰结、降痰火,研细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餂服甚效。苍朮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又治痰挟瘀血成窠囊者,即神朮丸之类。润下丸降痰最效,可常服。小胃丹治实痰积饮必用之药,不过二三服而已,虚者不可用之。中气不足之痰,须用参、朮。内伤挟痰,必用参、芪、白朮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茯苓。中焦有痰,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用峻攻,攻尽则大虚矣。

家传吐法

先君寿峰公少壮时,素称善饮,后年及四旬,而酒病起,遂得痰饮之疾,多见呕酸胀满,饮食日减,眩运不支,惊惕恍惚痎疟等证,相继迭出,百方治痰,弗获寸效,因慕张子和吐法之妙,遂遵而用之。初用独圣散、茶调散及韭汁之类,一吐而稍效,再吐而再效,自此屡用不止,虽诸痰渐退,而元气弗复也。如此年余,渐觉纯熟,忽悟其理,遂全不用药,但于五鼓食消之后,徐徐咽气,因气而提,提不数口,而清涎先至,再提之,则胶浊后随。自后凡遇诸疾,无论表里虚实,虽变出百端,绝不服药,但一行吐法,无不即日尽却。后至六旬之外,则一月或半月,必行一次,全不惮烦,而鹤发童颜,日增矍铄。斯时也,宾将弱冠,渐已有知,恐其吐伤,因微谏曰:吐本出痰,岂诸病皆可吐耶?且吐伤元气,人所共知,矧以衰年,能无虑乎?先君曰:吐以治痰,人所知也;吐治百病,尔知之乎?吐能伤气,尔所知也;吐能生气,尔亦知乎?余当为尔细谈之。夫先哲中之善治痰积者,无如子和之三法,及丹溪之倒仓。在倒仓之法不易行,亦未敢有用之者。惟子和之法,则为人所常用,而取效不为不速,亦不为不多也。今以余法言之,则有不同者矣。盖子和之吐,用药而吐者也,药必苦劣,吐必勇猛,势不由我,不能无伤也。余之吐,不用药而吐者也,痰随气行,气因痰至,徐疾自如,有益无损者也。子和之法,其用在急,故但攻有余之实痰。余之法,其用在缓,故可兼治不足之百病。夫百病所因,本自不一,何以皆宜于吐?如痰涎壅盛,格塞胃脘,而清道不通者,不得不吐也;积聚痛急,不易行散者,不得不吐也;胶固稠浊,非药所能消者,不得不吐也;痰在经络膜窍,及隐伏难状等痰,其藏深,其蓄远,药所难及者,不得不吐也。此皆人所易知者也。又若风寒外感者,吐能散之;食饮内伤者,吐能清之;火郁者,吐能发越;热邪实盛者,吐能鼓动阳气;诸邪下陷者,吐有升举之功;诸邪结聚者,吐有解散之力。且人之百病,无非治节不行,吐能达气,气从则无所不从,而何有于病。故凡有奇怪难治之病,医家竭尽其技而不能取效者,必用吐法,方见神功,此又人所罕知者也。再如生气之说,则不惟人不知,而且必不信,兹余力行身受,始悟其微。盖天地不息之机,总为升降二气。升本乎阳,生长之道也;降本乎阴,消亡之道也。余之用气,借此升提。可疾可徐,吐纳自然之生意;无残无暴,全收弗药之神功。故凡吐之后,神气必倍王,尔之所见也。阳道必勃然,我之常验也。使非吐能生气而能如是乎?盖道家用督,余则用任,所用不同,所归一也。不惟却病,而且延年。余言非谬,尔切识焉!宾奉此教,常习用之,无不效如响应,第不及先君之神妙耳。忆自轩歧之后,善用吐法者,惟子和一人。若以先君法较之,则其难易优劣,奚啻霄壤。而所谓亘古一人者,当不在子和矣。倘智者见同,则必有踵而行之,而蒙惠将来者,自应不少。第恐百世之下,泯此心传妙道,故详录语训以为之记,并列其详法于下:

先君行吐之法,每于五鼓睡醒之时,仰卧,用嗳提气,气有不充,则咽气为嗳,随咽随提,痰涎必随气而至,虽以最深之痰,无不可取,但最后出者,其形色臭味,甚有紫黑酸恶,不堪言者。所以每吐之后,或至唇肿咽痛,但以凉水一二口嗽咽解之。吐毕,早膳悉屏五味,但用淡粥一二碗,以养胃中清气。自四旬之后,绝不用酒。行吐法者四十余年,所以愈老愈健,寿至八旬之外,犹能登山及灯下抄录古书。后以无病,忽一旦含笑而辟谷,时年八旬二矣。

治痰之本

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故凡病虚劳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然则痰之与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岂非痰必由于虚乎?可见天下之实痰无几,而痰之宜伐者亦无几。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

论经络痰邪

余尝闻之俗传云:痰在周身,为病莫测,凡瘫痪瘈瘲半身不遂等证,皆伏痰留滞而然。若此,痰饮岂非邪类,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营卫调和,则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惟是元阳亏损,神机耗散,则水中无气,而津凝血败,皆化痰耳。此果痰也,果精血也,岂以精血之外,而别有所谓痰者耶?若谓痰在经络,非攻不去,则必并精血而尽去之,庶乎可也。否则安有独攻其痰,而精血自可无动乎?津血复伤,元气愈竭,随去随化,痰必益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尽,而所尽者惟元气也。矧复有本无痰气,而妄指为痰以误攻之者,又何其昧之甚也。故凡用治痰之药,如滚痰丸、搜风顺气丸之类,必其元气无伤,偶有壅滞,而或见微痰之不清者,乃可暂用分清,岂云无效。若病及元气,而但知治标,则未有不日用而日败者矣。

论非风痰证

治痰之法,凡非风初病,而痰气不甚者,必不可猜其为痰,而妄用痰药,此大戒也。若果痰涎壅盛,填塞胸膈,汤液俱不能入,则不得不先开其痰,以通药食之道。而开痰之法惟吐为捷,如古方之独圣散、茶调散、稀涎散之属,皆吐痰之剂也。但恐元气大虚,不能当此峻利之物,或但用新方之吐法为妥,或用牛黄丸抱龙丸之类,但使咽喉气通能进汤饮即止,不可尽攻其痰,致令危困,则最所当慎。以故治痰之法,又必察其可攻与否,然后用之,斯无误也。若其眼直咬牙,肢体拘急,面赤强劲有力者,虽见昏沉,亦为可治。先用粗箸之类,挖开其口,随以坚实笔杆,(扌禁)住牙关,乃用淡淡姜盐汤,徐徐灌之,然后以中食二指,探入喉中,徐引其吐,若指不能入,则以鹅翎蘸汤代指探吐,亦可。如此数次,得吐气通,必渐醒矣,然后酌宜可以进药,此治实痰壅滞之法也。若死证已具,而痰声漉漉于喉间者,吐亦无益,不必吐也。若痰气盛极而不能吐者,亦不治之证。又凡形气大虚者,忌用吐法,是皆不可攻者。若形证已定,而痰气不甚,则万勿治痰,但当调理气血自可渐愈。如果痰涎未清,则治痰之法,当分虚实。若气不甚虚,而或寒或热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陈汤主之。因火为痰者,宜清膈饮及竹沥、童便。火甚者,抽薪饮主之。脾虚兼呕而多痰者,六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阴气不足,多痰兼燥而渴者,金水六君煎。阴虚水泛为痰者,六味丸、八味丸酌而用之,或为汤亦妙。脾肾虚寒不能运化而为痰者,不必兼治痰气,只宜温补根本。若中气虚者,理中汤或温胃饮。阴不足者,理阴煎之类最佳。

石室秘箓 【清 陈土铎

痰病

痰治者,痰塞于咽喉之间,虽是小病,而大病实成于此,古人所以另立门以治之。然而所立之方,皆是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也。故立二陈汤以治上中下、新暂久之病,然而无实效也。今另立三方:一治初起之痰,一治已病之痰,一治久病之痰。痰病虽多,要不能越吾之范围也。初起者,伤风咳嗽吐痰是也。用半夏、陈皮、天花粉、茯苓、甘草、苏子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则痰消,此方去上焦之痰也。上焦之痰,原止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而肺金气肃,何致火之上升乎。已病之痰,痰在中焦也,必观其色之白与黄,而辨之最宜分明,黄者乃火已将退也,白者火正炽也。火炽者,宜用寒凉之品;火将退者,宜加祛逐之品。吾今立一方,俱可治之。白朮、白芥子各三钱,茯苓五钱,陈皮、甘草各一钱,栀子一钱火痰加之,枳壳五分,水煎服。此方系健脾之剂,非祛痰之剂也。然而痰之多者,多由于脾气之湿。今健其脾气,则水湿之气下行,水湿既不留于脾中,又何从而上出?况又加之消痰之圣药,而痰有不安静速亡者乎?至于久病之痰,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盖久病不愈,未有不肾水亏损者,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薏仁、芡实各五钱,山茱萸、麦冬、茯苓、山药各三钱,北五味、车前子各一钱,益智仁三分,水煎服,此治水泛为痰之圣药。若火沸为痰者,内加肉桂一钱。此方之妙,纯是补肾之味,而又兼祛湿之品,化痰之味。水入肾宫,自变化为真精,又安有升腾为痰者乎?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有此三方,再看何证出入加减,治痰无余事矣。

尚有二方,治痰之久而成老痰者。方用柴胡、甘草各一钱,白芥子、薏仁各五钱,茯苓、白芍各三钱,陈皮三分,丹皮二钱,天花粉八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芥子为君,薏仁、白芍为臣,柴胡、花粉为佐,使老痰无处可藏,自然渐渐消化。此方可用八剂,老痰无不消者,方名消浊散。又方:治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者为顽痰,留在胸膈而不化者为老痰。方用紫菀二钱,半夏、贝母、茯苓,桔梗、白朮、神曲各三钱,白矾、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妙在贝母与半夏同用,一燥一湿,使痰无处藏避,又有白矾以消块,桔梗,紫菀以去邪,甘草调停中央,有不奏功如响者乎?

人患痰病久不愈,用猪肺头一个,萝卜子五钱研碎,白芥子一两研碎,五味调和,饭锅蒸熟,饭后顿食一 即愈。此方治上焦之痰,汤药不能愈者,神验。盖久留于肺上,而尽消其膜膈之痰,亦治之最巧者。

中痰,方用人参、白朮、茯苓各三钱,附子、天南星各一钱,半夏二钱,水煎服,下喉即愈。盖痰之生也,由于气之虚,而气之虚也,由于脏腑之冷。故方中用参、朮以补正气,用半夏、南星、茯苓以祛痰,用附子以温中,所以一下喉而痰声静,痰气清也。

如入上焦,壅滞痰块,不上不下,塞在胸间,气喘,欲呕不能,欲吐不能者,法当用阴阳水探吐之。或用瓜蒂、藜芦煎汁,饮之即吐。然必痰气与火结住在胸间作痛者,始可用此法吐之,否则断断不可。盖人之元气,不可一伤,吐一次则五脏反复,必损寿元。故必问其人胸痛否,气塞否,喉间有所碍否,痰吐出黄否,有此数种,始可用前药以吐之。

吐不可轻用,不知禁忌而妄吐之,必致五脏反复不宁。必须看其痰吐在壁上,如蜗牛之涎有光亮者,放心吐之,余则皆忌。但看其光亮者,无论其痰在上中下。此光亮之色,必须俟其痰迹干而分辨之,不可据其湿痰时,而即以为光亮也已。

中气而又中痰,虽若中之异,而实皆中于气之虚也。气虚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气,虽分而实合耳。方用人参一两,半夏、茯苓、南星各三钱,附子、甘草各一钱,水煎服,中气中痰之证俱愈。盖人参原是气分之神剂,而亦消痰之妙药;半夏、南星,虽是逐痰之神品,而亦扶气之正神;附子、甘草,一仁一勇,相济而成大敌,用于三味之中,扶正必致祛邪,荡痰必然益气;分合而无分合之形,奇绝而有神化之妙,又不可不知。

气治者,气病实多,吾亦举其大者言之,如气逆痰滞是也。夫痰之滞,非痰之故,乃气之滞也。苟不利气而惟治痰,吾未见痰去而病消也。方用白朮二钱,茯苓三钱,人参、陈皮、天花粉、白芥子、神曲、苏子各一钱,豆蔻三垃,水煎服。此方之妙,在治痰之中,而先理气,气顺则痰活,气顺则湿流通,而痰且不生矣。此气治之宜知,可即一方而悟滞气之法。

气虚痰多之证,痰多本是湿也,而治痰之法,又不可徒去其湿,必须补气为先,而佐以消痰之品。方用人参、半夏、茯苓各三钱,薏仁五钱,神曲、陈皮、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此方虽有半夏、陈皮消痰,然不多用人参则痰不消;有人参以助气,有薏仁、茯苓之类,自能健脾以去湿,湿去而痰自除,此气治之一法也。更有气虚痰寒者,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钱、干姜五分足矣。气虚痰热者不可用,当用麦冬、白芍、当归各三钱,天花粉、甘草、陈皮、白芥子各一钱,茯苓二钱,神曲三分,水煎服。此方之妙在不燥,而又是补气之剂,润以化痰,痰去而气自足也。得此二方,则治气无难。又有肾水上泛,吐痰倾盆者,亦宜用六味汤加附子、肉桂煎汤数碗饮之而愈者。凡肾水肾火之虚,上焦虽见热证,而其舌终滑而不燥,非若阳证之干极而起刺也。

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则治痰必须补气兼消其痰耳。然补气又不可纯补脾胃之土,当兼补其命门之火。盖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气,气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方用人参、杜仲、白芥子各三两,白朮、薏仁、芡实各五两,熟地八两,山萸四两,肉桂、茯苓各二两,砂仁五钱,益智仁、橘红五味各一两为末,蜜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此方之佳,全在肉桂补命门心包之火,心包之火足,自能开胃去痰;命门之火足,始能健脾去湿。况方中纯是补心补肾之味,肉桂于补药之中,行其地天之泰,水自归经,痰从何积?此肥人之治法有如此。

卷二百四十

痰门

苓桂朮甘汤 【仲景,下同】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朮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十枣汤 治悬饮。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之后,糜粥自养。

小青龙汤 治溢饮。

麻黄去节 芍药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 细辛各三两 半夏汤洗 五味子各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治支饮。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即愈。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五苓散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 茯苓 白朮各三分 桂去皮二分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朮各三两 橘皮二两半 枳实二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桂苓五味甘草汤 治饮家气冲。

桂枝去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饮家咳满。

白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治支饮水去呕止形肿者。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杏仁去皮尖 半夏 五味各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治支饮胃热,上冲其面,致面热如醉者。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 大黄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煮金花丸洁古 治一切痰。

天南星 半夏各一两俱生用 天麻五钱 雄黄二钱 白面三钱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先煎浆水沸,下药煮,令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生姜汤下。一方有寒水石一两,煅存性。

导痰汤 【《济生方》】  治痰涎壅盛,胸膈留饮,痞塞不通。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 南星炮去皮 枳实麸炒 赤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搜风化痰丸 【《丹溪心法》】  治风痰。

人参 僵蚕 槐角 白矾 天麻 陈皮去白 荆芥各一两 半夏四两,汤浸 辰砂半两

右为末,姜汁研,蒸饼为丸,除辰砂为衣,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小黄丸 【洁古,下同】  治热痰咳嗽。

南星汤洗 半夏汤洗 黄芩各一两

右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

白朮丸 治湿痰咳嗽。

南星 半夏各一两,俱汤洗 白朮一两半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玉粉丸 治气痰咳嗽。

南星 半夏各一两,俱汤洗 橘皮去白,二两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人参生姜汤下,食后。

姜桂丸 治寒痰咳嗽。

南星洗 半夏洗 官桂去粗皮,各一两

右为细末,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送下,食后。

桔梗汤 【《和剂,下同》】  除痰下气,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

桔梗细銼微炒 半夏汤浸洗七次,姜汁制 陈皮去白,各十两 枳壳麸炒赤黄色,五两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仲景】  治痰饮。

半夏一升 茯苓三两 生姜半斤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服无时。

川芎丸 【《本事方》】  治膈上痰。

川芎二两,细銼,慢火熬熟 大黄二两,蒸令干

右件焙干为末,用不蛀皂角五七挺,温水揉汁,绢滤出滓,瓦罐中熬成膏,和前二味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三丸,姜汤下。

小胃丹 治壮实人痰饮。

芫花酢拌匀一宿,瓦器内不住手搅,炒黑不可焦 甘遂水调,面裹煨,长流水中浸半月,煮晒干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用水洗晒干,各半两 大黄湿纸裹煨勿焦,切焙干,酒润炒熟,焙干,两半 黄蘗炒,三两

右为末,以白朮膏丸如萝卜子大,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送下,取膈上湿痰热积,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槟榔各半两。

大青龙汤 【仲景,下同】  治寒郁痰水。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粒,去皮 石膏如鸡子大,碎如米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泽泻汤 治脾虚水泛为痰。

泽泻五两 白朮二两

水二升,煎一升,分温再服。

倍朮丸 【《和剂》】  治五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饮,水在两胁;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五曰流饮,水在胁间沥沥有声。皆由饮水过多,或饮冷酒所致。

白朮二两 桂心 干姜各一两

右为末,蜜丸,每服二十丸,温米饮下,加至三十丸,食前服。

大五饮丸 【《千金翼》】  治五饮。

远志 苦参 藜芦 白朮 鰞鲗骨 甘遂 大黄 石膏 桔梗 五味子 半夏泡 紫菀 前胡 芒硝 (艹舌)蒌 桂心 肉苁蓉 贝母 芫花 人参 当归 茯苓 芍药 大戟 葶苈 黄芩各一两 常山 甘草 薯蓣 厚朴 细辛各七钱半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熬

右三十二味,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酒下三丸,日三服,稍加之。忌肉食生冷物、饧饴冷水。

五饮汤海藏 治五饮最效。

旋覆花 人参 陈皮去白 枳实 白朮 茯苓 厚朴制 泽泻 猪苓 前胡 半夏制 桂心 白芍药 甘草炙,各等分

右,每一两,分四服,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因酒成饮,加葛根、葛花、砂仁。

滚痰丸 【《养生主论》】  治一切痰病。

大黄蒸少顷,翻过再蒸少顷,即取出,不可过 黄芩各八两 青礞石硝煅如金色 沉香 百药煎各五钱

右为末,水丸如桐子大,白汤,食后空心服。此用百药煎乃得之方外秘传。盖此丸得此药,乃能收敛周身顽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甚有奇功。一切新旧失心丧志,或癫或狂等证,每服一百丸。气盛能食,狂甚者加二十丸。临时加减消息之。

利痰丸 【《元珠》,下同】  治痰饮。

南星 皂角 石膏 牵牛头末 芫花各二两

右为细末,用姜汁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量人虚实用之,姜汤下。一方,加青盐五钱,巴豆少许,青蒙石硝煅如金色五钱。若风痰壅塞,此药乃为先锋,服之痰即已。如寒不宜用。

导痰丸 治一切痰。

大半夏六两,分作三分:一分用白矾一两末,水浸;一分用肥皂角炙为末,水浸;一分用巴豆肉一百粒为末,水浸

右件,余药在下,以半夏在上,浸至十日或半月,要常动水用二药相透,次相合处,拣去巴豆并皂角,将余水以慢火煮令水干,取出半夏切捣碎,晒干或阴干,亦佳,后入:

甘遂制 百药煎各二两 全蝎 僵蚕各一两

右为细末,薄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亦量人虚实,白汤下。

松花膏 治三二十年劳嗽,预九月间宣利;一切痰涎肺积,喘嗽不利。

防风 干生姜 野菊花 芫花 枸杞子 甘草 苍朮 黄精等分

右为末,取黄精根,熬成膏子,和药末,丸如弹子大。每细嚼一丸,冷水下,临卧不吃夜饭,服药一粒。

丁香五套丸 【《和剂》,下同】  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濇,不能宣行水谷,故为痰饮,结聚胸膈,呕吐恶心,胀满不食,常服温脾顺气。

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二两,碎研调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 半夏切破,各二两 干姜炮 白朮 良姜 茯苓各一两 丁香不见火 木香 陈皮去白 青皮各半两

右为末,用神曲一两,大麦糵二两,同研取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不拘时,温熟水送下。

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饮酒过度,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炙甘草一两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乌梅一枚,煎六分,不拘时热服。

入神来复丹 【《济生方》】  治阳虚气逆多痰。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磁器内以微火炒,用柳篦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而研极细,名二气末 五灵脂水澄清,滤去砂石晒干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二两 舶上硫黄 沉香 木香 天南星 太阴元精石飞研,各一两

右为末,飞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生痰。

人参 白朮 茯苓 陈皮 半夏制,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锺,去滓,不拘时温服。

理中化痰丸 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此中气虚弱,不能统涎归源也。

人参 白朮炒 干姜 甘草炙 白茯苓 半夏姜制

右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下。

橘皮汤 治胸膈停痰。

橘皮 白茯苓 半夏各一钱五分 旋覆花 青皮 桔梗 枳壳姜制 细辛 人参各一钱 甘草半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姜五片,煎一锺,食远服。

前胡半夏汤 治痰盛。

前胡 半夏姜制 茯苓各二钱 陈皮 木香 紫苏 枳壳 甘草各一钱

右,水二锺,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一锺,食远服。

化涎散 治病各利胸,膈止烦渴。

凝水石煅研,一两 铅白霜另研 马牙硝另研 雄黄另研,各一钱 白矾枯 甘草炙,各二钱半 龙脑少许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一钱,不拘时水调下。小儿风热痰涎,用砂糖水调下半钱。此药太凉,不可多服。

辰砂化痰丸 治风痰,安神志,利咽膈,清头目。

辰砂飞 白矾枯研,各半两 天南星炮,一两 半夏曲三两

右为细末,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桐子大,同前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半夏利膈丸 治风痰壅盛,头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并治酒过停饮,呕逆恶心,胸胁引痛,腹内有声。

半夏汤洗,三两 白附子生用,二两 白矾生用 白茯苓 人参 白朮 滑石 贝母各一两 天南星生用,一两半

右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破痰消饮丸 治一切停痰留饮。

陈皮去白 川姜炮 三棱炮捶碎 蓬朮炮 草果面裹煨 良姜湿纸裹煨 青皮各一两 半夏汤炮七次,三两

右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送下。

化痰铁刷丸 治男妇风痰、酒痰、茶痰、食痰、气痰,一切痰逆呕吐,头疼目眩,肺痿咯脓,声如拽锯,并皆治之。此药坠痰止嗽定喘。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洗 白矾生,各半两 寒水石 皂角去子弦,各一两 干姜七钱半 硇砂 轻粉各一钱

右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用淡姜汤下。

沉香坠痰丸 治宿食不消,咽膈不利,咳嗽痰涎,头目昏运,呕逆恶心,胸膈不快。

沉香 木香各二钱 青皮去白,二钱五分 槟榔大者二枚,用面裹煨熟 半夏曲二两

右为细末,用生姜汁浸蒸饼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姜汤下。

茯苓丸 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主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后人谓此臂痛乃痰证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

风化(石卜)硝二钱五分,如一时难成,以(石卜)硝撒在竹盘中,少时盛水,置当风处,即干如芒硝,括取用亦可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右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如人抽牵,两手战掉,茶盏亦不能举,服此随愈。痰药方多,惟此立见功效。

神仙坠痰丸 治痰饮,胸膈痞塞,此药下痰。

皂角无虫蛀者,去皮弦酥炙黄,去子净,一两六钱 白矾一两二钱,生用 黑牵牛一斤,去头末四两

右为细末,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百丸,空心温酒送下。看病轻重,轻者五日十日愈,重者半月一月愈。久服永无瘫痪之疾。

搜饮丸 治前证。

木瓜一枚,切下顶去瓤 生白矾 半夏曲等分

右二味为细末,填入木瓜内,却用原顶盖定,麻缕扎缚,于饭甑上炊二次,研烂,以宿蒸饼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时姜汤下。

又方 治悬饮,心腹气滞,两胁多疼。

皂角六两,三两去黑皮酥炙令黄捣为末,三两去皮子捣碎,以酒一升挼取汁去滓,煎成膏,将半夏以膏和成饼,以青蒿盖出青衣,如造曲法,捣罗为细末 旋覆花一两 半夏三两 木香 槟榔各二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姜汤下。

破饮丸 治五饮停蓄胸膈,呼吸之间,痛引两胁,胀满气促,胸腹结为症癖,支满胸膈,旁及两胁,抢心疼痛,饮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种心痛,积年宿食不消,久疟久痢,遁尸疰忤,颠癎厥逆,心气不足,忧愁思虑,妇人腹中诸病,悉能治之。

荜苃 丁香不见火 缩砂仁 蝎梢 乌梅肉 木香不见火 青皮 胡椒 巴豆去皮膜,名等分

右,将青皮巴豆,以浆水同浸一宿,次日滤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水淹乌梅肉,蒸一炊久,细研为膏,入药末,和丸菉豆大,每五七丸,临卧生姜汤下。

八珍丸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丹砂研,半两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牛黄研 龙脑研,各二钱半 胆星 茯神 硼砂研,各一两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人参荆芥汤下。

鹅梨煎丸 治热痰,凉心肺,利胸膈,解热毒,补元气。

大鹅梨二十枚,去皮核取汁 白蜜半升 生地半斤,取汁 不蛀皂角十梃,去皮子,水二升,挼浓汁 薄荷生半斤,研汁,共上五味,慢火熬膏和下药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白蒺藜炒去刺 木香 苁蓉酒浸切焙 牛膝酒浸 半夏汤泡,各一两 槟榔煨,二两 防风 桔梗炒 羌活 青橘皮 白朮 山药各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右为细末,同前膏拌匀,杵令得所,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食后荆芥汤送下,日二服。

麝香丹砂丹 治痰热咽膈不利,头目昏痛。

丹砂另研,一两 麝香另研 木香 丁香 犀角 甘草炙,各二钱半 龙脑另研,一钱 人参 藿香去梗 牛胆 南星 防风去叉 黄芪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七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食后嚼破,用荆芥汤下。

金珠化痰丸 治痰热,安神志,除头疼眩运,心忪恍惚,胸膈烦闷,涕唾稠粘,咳嗽咽嗌不利。

半夏汤浸洗七次,生姜二两,去皮捣作饼,炙微黄 皂角仁炒 白矾枯,另研 天竺黄另研,各四两 龙脑另研,半两 辰砂水飞研,二两

右将皂角仁、半夏为末,与诸药研匀,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梧子大,金箔二十片为衣。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食后姜汤下。

皂角化痰丸 【《东垣十书》】  治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

皂角木白皮酥炙 白附子炮 半夏汤洗七次 天南星炮 白矾枯 赤茯苓 人参各一两 枳壳炒,二两

右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

法制清气化痰丸 顺气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 南星去皮脐 白矾 皂角 干姜各四两

右,先将白矾、皂角、干姜三味,用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却入半夏、南星二味,浸二日,再煎至半夏、南星无白点为度,晒干,入后药:

陈皮 青皮去穰 紫苏子炒 萝卜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研 葛根 神曲炒 麦糵炒 山楂 香附各二两

右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食后茶汤下。

飞矾丹 化痰神效。

白矾二两,枯 白僵蚕一两半,用米酢浸一宿,炒 南星切片,用皂角一两五钱,去皮弦,用水一小碗同熬,水尽去皂角,用南星 半夏汤洗七次,各一两

右为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水丸亦可。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姜汤下。

黑芥丸 【《普济方》】  治冷痰痞满。

黑芥子炒 白芥子炒 大戟 甘遂 胡椒 桂心各等分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

法制半夏御药方 消饮化痰,壮脾顺气。

大半夏汤洗泡七遍,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半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研细,温水化,浸半夏,上留水两指许,频搅,冬月于暖处顿放浸五日夜,取出焙干,用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一日夜,通七日尽取出,再用浆水慢火煎,勿令滚,候浆水极热,取出焙干

右以磁器收贮,每服一二粒,食后细嚼,温姜汤下。又一法依前制成,半夏每一两,用白矾水少许,渍半夏,细飞朱砂末,淹一宿,敛干焙用。依前法,亦可用生姜自然汁渍焙用。

舟车神佑丸 【子和,下同】  治一切壮实痰饮。

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两,俱酢炒 大黄二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青皮 陈皮 木香不见火 槟榔各半两 轻粉一钱

右为末,水丸,空心服。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至快利为度,以意消息。小儿麻子大,随强弱增损。三四岁者三五丸,依前法加减。至取蛊加芜荑半两。

大圣浚川散 治实痰。

大黄煨 牵牛取头末 (木郁)李仁各一两 木香 芒硝各三钱 甘遂半钱

右为末,量病轻重服。

枳朮汤 【《济生方》,下同】  治饮癖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不下。

枳实麸炒,二分 肉桂去皮 桔梗炒 槟榔 甘草炙,各三分 附子炮去皮脐 白朮炒 细辛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赤石脂散 治引饮过多,遂成痰饮,吐水无时,服诸痰药不效者。

赤石脂煅,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姜汤或酒调服,不拘时候。

二生汤 专治痰。

附子生去皮脐 半夏生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入少木香煎,尤佳。

蒙石丸 【《中藏经》】  治停饮冷痰。

硇砂一两,用米酢三升化开 巴豆霜二两半,二味同入酢煮两食久 青蒙石半两,研 京三棱一两,酢浸一宿,煨二味次入,煮半食久,入前酢中煮 白面二两,酒半升化,次入煮半食久 大黄一两半,作三分,一分生,一分炒,一分煨,次入煮半食久 木香以下为细末 槟榔 肉豆蔻 肉桂 干姜炮 猪牙皂去皮炙 丁香 蓬莪朮 芫花酢浸一宿炒微冷,有烟,各一两 青皮 白豆蔻 好墨烧八分过,各半两 胡椒 粉霜研,各一分

右,次第煮了,次入木香等十四味,熬成膏,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丸,酒饮姜汤任下。

木香丸 【河间,下同】  和脾胃,宽胸膈,消痰逆,止呕吐,进益美饮食。

官桂 干姜 大黄 蓬莪朮 枳壳去穰 芫花酢拌湿炒干 陈皮各半两 木香一分 半夏二两 牵牛半斤,取头末四两 巴豆四个 茴香一两,炒

右为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

大人参半夏丸 化痰坠涎,止嗽定喘,诸痰证不可尽述。

人参 茯苓 南星 薄荷叶各半两 白矾生 寒水石 半夏 干姜 蛤粉各一两 藿香一分

右为末,面糊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食后,温水亦得。一法加黄连半两,黄蘗二两,水丸,取效愈妙。治酒病,调和腑脏,尤宜服之。

橘皮半夏汤 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养液润燥,解肌热,止咳嗽。

橘皮半两去白 半夏二钱半,汤洗七次

右为末,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半,入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星姜汤 治风痰。

南星五钱一个,制 老生姜三钱半

右,咀水三盏,煎去半,逐渐温服。

玉粉丸 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

半夏洗,五钱 草乌炒 桂各一字

右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岁不愈者亦效。

生半夏汤 治湿痰。

半夏不以多少,洗七遍,切作片子

右,每服称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大片,同煎至一盏,和滓,食后服,一日三二服,服三日毕;再服枳朮丸,尽其痰为度。论曰:先消胸中气,后去膈上痰,再服枳朮丸。谓首尾合尽消其气,令痰不复作也。

半夏丸 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已吐加槟榔三钱。

半夏一两,汤洗切 雄黄研,三钱

右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小儿丸如黍米大。

白朮汤 治痰潮上如涌泉,久不可治者。

白朮 白茯苓 半夏等分

右为末,每服半两,病久者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取清调神曲末二钱,顿服之。病甚者,下玉壶丸一百粒,大效,永除痰根。

五饮丸秘方 治一切停痰留饮,理脾顺气,消食宽胸。

青皮 陈皮 枳实炒 茯苓 白矾各一两 半夏 南星 白朮炒 皂角 生姜捣,各二两 香附子 真苏子 山楂肉 神曲炒,各半两

右以南星、半夏,并制过,同皂角、白矾、生姜,煮南星无白点为度。以南星半夏焙干同前药为末,竹沥姜汁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或临卧,白汤送下。

二肾散 【《和剂》,下同】  治一切痰饮。

橘红二斤 炙甘草 食盐各四两

右,水五碗,慢火煮焙干,捣为细末,白汤点服。

又方 治痰极有效。世人但知用南星、半夏、枳实、茯苓之类,何足语此。有人腹满坚痛,服此利下物数块如弹子,臭恶不可近,腹满疾豁然顿愈。

橘红四两 甘草一两

右为细末点服。

豁痰汤王隐君 治一切痰疾。此方与滚痰丸相副,盖以小柴胡汤为主,合前胡、半夏、南星、桐壳、紫苏、陈、朴之属,出入加减。素抱痰疾及肺气壅塞者,以柴胡为主。余者并去柴胡,以前胡为主。

柴胡 半夏各二钱 人参脉盛有力者不用 桔梗 甘草 紫苏 陈皮 厚朴 南星 薄荷叶 枳壳 羌活各五分

右,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中风者加独活,胸膈不利者加枳实,内外无热者去黄芩。治一切痰气最效。

大半夏汤御药 治痰饮及脾胃不和。

半夏 陈皮 白茯苓各二钱

右,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有热加甘草。

白朮汤 【《拔萃》】  治脾中虚损及吐痰者。

半夏曲半两 白朮 木香 甘草各一钱 茯苓二钱 槟榔二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茯苓饮子 【《济生方》】  治痰饮蓄于心膈,怔忡不已。

赤茯苓 茯神 半夏 麦门冬 陈皮各一两 沉香 槟榔 甘草各三钱

右咀每服八钱,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化痰丸 【《本事方》】  治停痰宿饮。

半夏 茯苓 白朮 香附各一两 桔梗姜制 人参各八钱 前胡 枳实炒 甘草各半两

右为末,姜汁煮糊为丸梧子大,姜汤送下四十丸。

加味二陈汤 【《直指方》】  治酒面积热成痰,手臂痛,并痰攻眼肿,身麻痹。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苍朮 姜黄 枳壳炒,各少许

右,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三仙丸 【《百一选方》】  治一切湿痰痰饮,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南星制 半夏制 香附子制,各五钱

右用南星、半夏泡过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不可太软,用楮叶或荆叶包住,以蒲包再包盦,令发黄色,晒干收之,须是五六月内造,如盦曲法。每制丸药,用星、半二两,香附一两,同为细末,煮面丸如菉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神朮丸学士 治痰饮。

茅山苍朮制,一斤 生油麻半两,水二盏研取浆 大枣十五枚,煮烂取肉

右三味,和丸梧桐子大,日干。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星半丸 【丹溪,下同】  治湿痰。

南星 半夏各制,一两 蛤蚧三两

右为末,姜汤泡蒸饼丸,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二朮丸 治湿痰。

白朮六钱,炒 苍朮三钱,炒 芍药二钱半 香附子钱半

右为末,蒸饼丸服

小黄丸 【东垣,下同】  化痰涎,除湿饮,平胃气,利膈。

黄芩一两 半夏 白朮各两半 干姜五钱 泽泻三钱 黄芪二钱

右为细末,蒸饼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

润下丸 治膈痰,降气甚妙。

陈皮去白,一斤,盐水浸 甘草炙,一两

右为末,蒸饼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瓦粉(艹舌)蒌丸 【秘方,下同】  治一切顽痰结滞,咯吐难出,久嗽不已,气塞妨闷,痰火劳嗽,并效。

瓦垄子一名蚶子,将壳火煅酢淬二次,研极细末 (艹舌)蒌霜后黄熟时,取瓤并子,和瓦垄粉烂捣为饼 广陈皮去白,各等分

右各精制,晒干为末,汤浸,蒸饼为丸菉豆大。每服八十丸,食后、临卧,姜汤送下。

法制竹沥丸 清痰降火,化痰利膈,止嗽止呕吐,进食开胃,治劳嗽。

陈皮去白 白朮炒 白茯苓 炙甘草 贝母 半夏曲 枳壳 神曲炒 桔梗 黄芩各三两 元明粉 香附子制,各一两

右为粗末,用大磁盆,以竹沥一碗,入姜汁酒半盏,和匀拌诸药,日中晒干,仍依法入竹沥、姜汁拌晒,七次为度,磨罗为细末,水滴丸如菉豆大。食后或卧时白汤送下八十丸,三日便见效验。久病者七日效,疲者一月全愈。此方得之海上道人,秘密不传,予求以治痰火,效如响应。

流金膏经验方 治一切痰咳逆等证。

锦大黄不见铁器捣如豆大,酒浸半日,九蒸九晒 石膏微煅研,各二两 黄芩酒洗 橘红各半两 连翘酒洗 桔梗 川芎 贝母各一两 胆星 薄荷叶 香附子各半两

右各精制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午后或临卧细嚼一丸。忌酒面诸湿热物。

黄芩二陈汤 治热痰。

黄芩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可随证加减。

清膈导痰汤 治胃火厚味,膈上热痰,咯吐不出,咳唾稠粘。

花粉 (艹舌)蒌仁 白朮 白茯苓各八分 石膏 (石卜)硝各一钱半 黄芩 贝母各一钱 桔梗 陈皮 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盏,竹叶二十个,洗揉烂,煎八分,食远服。

老痰丸节斋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或吐咯难出,皆因火邪炎上,凝滞心肺之分,宜开郁降火消痰。

天门冬 黄芩酒炒 海粉另研 (艹舌)蒌仁另研 橘红去白,各一两 芒硝研,二钱 连翘 桔梗 香附子淡盐水浸炒,各半两 青黛另研,一钱

右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药杵匀,丸如龙眼大,噙嚼一丸清汤送,细咽之;或丸如菉豆大,淡姜汤送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大率饮酒之人多有之。酒气上蒸,肺与胃脘皆受火邪,故郁结而成痰也。此方天冬、黄芩泻肺火,海粉、芒硝咸以软坚,(艹舌)蒌润肺消痰,香附、连翘开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之药。

黄芩利膈丸 【《东垣十书》】  治利膈上热及胸中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南星 黄连 枳壳麸炒 白茯苓 陈皮各二钱 泽泻半两 白朮一钱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艹舌)蒌半夏丸严氏 治肺热痰嗽。

(艹舌)蒌仁另研 半夏制各一两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青黛丸 【丹溪】  治热痰咳咯不出。

青黛 (艹舌)蒌瓤 黄芩 香附子 贝母各一两 橘红二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加味洞下丸 【《集成》】  治痰。

橘红半斤,以食盐一两,微以水拌半日 南星制 半夏制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一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卷二百四十一

痰门

方 2

省风汤 【《良方》】  治痰厥。

半夏四钱 防风二钱 炙甘草一钱

右为细末,分二服,每服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无时服。

莘芎散 【《医林》,下同】  治热痰壅塞,头目不清,语音不出,服药不解。

细辛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朮 羌活 桑白皮炒 薄荷叶各一两 甘草五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玉芝丸 治风痰咳嗽。

半夏曲六两 人参 茯苓 薄荷叶 明矾枯 南星制,各二两

右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风盛,薄荷汤下。

玉壶丸 【《和剂》】  治风痰。

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两 天麻 白矾各半两

右为细末,姜汁糊丸胡椒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豁痰丸 【《良方》下同】  治风痰壅盛。

白附子 真僵蚕炒,各一两 细辛 白矾枯 全蝎炙,各三钱 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两

右为末,皂角煮汁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天南星丸 治妇人风痰。

南星炮 半夏曲 白附子 皂角子炒各一两 晋矾枯,半两

右为细末,姜汁糊丸,姜汤送下。

灵砂白丸子 【《澹寮》】  治气虚弱,风痰壅盛,呕吐不已。

灵砂另研 白丸子各一两

右为末和匀,以生姜自然汁打黍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

丁香茯苓汤杨氏 治脾胃虚寒,宿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以致呕吐涎沫,或呕酸水,不思饮食。

半夏制 陈皮 茯苓各两半 丁香 附子制 肉桂 砂仁各半两 木香 干姜炮,各一两

右,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新法半夏汤 【《和剂》】  治脾胃虚弱,痰饮停滞,呕逆酸水,胸胁腹满,头运恶心,不思饮食。

砂仁 神曲炒 陈皮 草果各半两 白豆蔻 丁香各二钱 大半夏二两 甘草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汤点服。

御爱紫宸汤 【《良方》】  解宿酒呕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钱 砂仁 芍药 檀香 茯苓 官桂 藿香叶各一钱 陈皮 干葛 高良姜 丁香 甘草炙,各二钱

右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服。

半夏丁香丸 【《和剂》,下同】  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酢,心腹痞满,不思饮食。

半夏掣三两 肉豆蔻 丁香 木香 藿香 人参 陈皮去白,各二钱

右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温中化痰丸 治停痰留饮,胸膈痞满,头目眩运,恶心咳嗽痰涎。

陈皮 青皮 良姜 干姜炮,各二两

右为细末,酢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顺元散 【《澹寮方》,下同】  治气虚中气,痰厥,虚寒厥冷,不得睡卧。

天南星制,一两 川乌头制 附子制,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右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热服。

灵砂丹 治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镇坠,升降阴阳,安和五脏,扶助元气。

水银一斤 硫黄四两

右以硫黄新铁杓化开,次入水银炒成砂子,入固济罐内,以铁灯盏封口,盐泥赤石脂固,定三钉在地上,架住罐子,四围砖拦,以文武火炼一日,罐子通红为度,冷定取下,则成灵砂,研极细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粒,空心米饮下。此灵砂即炼银朱之罐口砂是也。

强中丸 【《三因方》】  治胃脘虚寒,痰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

高良姜 干姜炮 陈皮留白 青皮各一两 半夏制,二两

右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四七汤 【《和剂局方》】  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并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四分 厚朴一钱六分 紫苏叶一钱二分

右,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香莎丸 【丹溪,下同】  调中气,散郁痰。

香附子 苍朮各四两 黄芩二两

右为末,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清痰丸 专清中脘食积热痰。

南星制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香附子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 青皮  枳实 苍朮 黄芩 乌梅 枯矾 干姜炮,各半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僵蚕丸 治郁痰。

白僵蚕 (艹舌)蒌仁 杏仁 诃子煨 贝母 五倍子各等分

右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千缗汤 【《和剂》】  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一服则安。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钱 皂角一寸 甘草一钱

右,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半夏汤 【《瑞竹堂方》】  消酒痰宿饮痞满。

半夏制 橘红 桔梗炒,各一两 枳实炒,半两

右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服。一加黄连、砂仁各一钱。

白龙丸 【《集成》】  治酒积有痰。

半夏 白茯苓 白矾各等分

右为末,神曲糊丸如菉豆大,姜汤下。

瓜蒂散 【仲景】  吐一切有余痰。

瓜蒂 赤小豆各七十五枚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或钱半,量虚实加减,空心温虀汁调服。

独圣散 【子和,下同】  治前证。

瓜蒂不拘多少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虀汁调服。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同服。

茶调散 一名二仙散,治前证。

瓜蒂二钱 好茶一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虀汁调服。

稀涎散 治前证。

猪牙皂角炙,去皮弦,一两 藜芦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钱,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灌之。

三圣散 治前证。

瓜蒂銼炒微黄,研末,滓再炒研 防风各一两 藜芦三钱,去苗心

右为粗末,每服约半两,以虀汁三茶盏,先用一盏煎三四沸,去虀汁,次入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二盏,同一处熬二三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郁金散 治前证,此轻剂也。

郁金 滑石 川芎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空心虀汁调下。

青黛散 治前证。

猪牙皂角一条 延胡索一粒 青黛少许

右为细末,鼻内吹之,其涎自出。

胜金丸 【《元戎》】  治前证。

薄荷 瓜蒂各半斤 藜芦末 牙皂角各一两 朱砂半两

右将皂角炙,去皮弦捶碎,水一升,与薄荷一处,揉取汁,熬成膏,另将藜芦等研匀,用膏子和丸龙眼大,以余朱砂为衣,温酒化下一丸,以吐为度。得吐知人事者,愈。不知者,不救。

控涎丹 【《三因方》】  人忽患胸背手足头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也。

甘遂制 大戟制 真白芥子各等分

右为末,糊丸梧桐子大,临卧淡姜汤或温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三花神佑丸河间 治一切痰饮变生诸病。

芫花 大戟 甘遂各半两 黑丑取头末二两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快利为度。痞满甚者,初多服,顿攻不开,反加痛闷,则初止可服二三丸,每服再加二丸,快利则止。

蠲饮枳实丸 【《拔萃方》】  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炒 半夏制 陈皮 黑牵牛取头末,各三两

右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涤痰丸 【御药,下同】  治三焦滞气,胸膈痞满,咳唾稠粘,面上赤热,肢体倦怠,不思饮食。此药下痰饮,消食快膈。

木香二钱 槟榔 半夏 三棱各半两 青皮 陈皮 枳壳各三钱 大黄一两 黑丑二两,炒

右为细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姜汤下。

开结枳实丸 宣导滞气,消化痰饮。专治呕逆恶心,宿酲不醒,宿食停滞,两胁膨胀,咽嗌不利,上气咳嗽等疾。

枳实去瓤麸炒 白朮炒 半夏制 南星制 白矾枯研 葶苈子炒 青皮 大黄各五钱 黑丑头末二两 木香三钱 大皂角炙去皮弦 旋覆花各一两

右为细末,姜汤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妇人干呕膈气满闷,或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姜葱汤下。

乌巴丸 【《医林》】  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积成痰气,面目青白,色肿浮,不思食,遍身痛,夜间气壅不得睡,往来寒热,手足冷痛,不得转侧,屡用南星、半夏、黑锡、灵砂,坠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顽痰坚滞,宜此药。利下顽痰如鱼脑则愈,未利再服。

乌梅肉二两 巴豆五粒,去油

右用水二碗,沙铫内煮乌梅肉烂,候水稍干,入巴豆,将竹片搅,候如稠糊,取出烂捣,丸梧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汤下,不拘时。

透罗丹 【《玉机微义》】  治痰实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 黑丑微炒 半夏汤泡七次 大黄各一两 巴豆去油 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钱

右为细末,姜汁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沉香和中丸 秘方 治一切痰气壅盛。

陈皮 青皮 枳壳 黄芩 槟榔各一两 滑石二两 木香 蒙石制,各半两 大黄 黑丑头末,各一两五钱 沈香二钱

右为细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茶清下。

青蒙石丸 【丹溪,下同】  解食积,去湿痰,其功重在风化硝。

南星二两,切作片,用白矾末五钱,水浸二日,晒干 半夏一两,汤泡切作片,以牙皂角水浸一日,晒干 硝用莱菔水化,绵滤,令结入腊牛胆内风化,五钱 蒙石二两,捶碎 焰硝二两,同蒙石入小砂罐内,瓦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 黄芩姜汁炒 茯苓 枳实炒,各一两

右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一方加苍朮半两、滑石一两,看病冷热虚实作汤使。

又方 治前证。

半夏二两 白朮 黄芩 蒙石煅,各一两 茯苓七钱半 风化硝二钱

右为末,服法同前。

中和丸 治湿痰气热。

苍朮 黄芩 半夏 香附等分

右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厚朴大黄汤 【仲景】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其脉虚者,必胸满,胸中本有支饮,此方主之。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温服。

又方 【丹溪,下同】  治酒痰。

青黛 (艹舌)蒌仁

右为末,姜蜜丸,噙化,救肺。

又方 治郁痰。

白僵蚕 杏仁 (艹舌)蒌仁 诃子 贝母 五倍子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导痰丸 治一切痰。

吴茱萸三钱,制 黄连半两 滑石七钱半 白茯苓 苍朮泔浸,各一两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姜汤下。

又方 治阴虚,内多食积痰。

川芎七钱 黄连 (艹舌)蒌仁 白朮 神曲 麦芽各一两 青黛半两 人中白三钱

右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服。

黄连化痰丸 治痰。

半夏一两半 黄连一两 吴茱萸汤洗,一钱半 桃仁二十四个,研 陈皮半两

右为末,曲糊丸菉豆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

白玉丸 治痰。

巴豆三十个,去油尽 南星 半夏 滑石 轻粉各三钱

右为末,皂角仁浸浓汁,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姜汤下。

黄(艹舌)蒌丸 治食积痰壅滞喘急。

(艹舌)蒌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 黄芩各等分

右为末,瓜(艹舌)水丸,姜汤竹沥送下二三十丸。

又方 治前证。

(艹舌)蒌仁 半夏一两 苍朮二两 香附二两半 黄芩 黄连各半两

右,服法同上。一方用(艹舌)蒌、黄连各半两、半夏一两,糊丸。每服五十丸,治同。

抑痰丸 治前证。

(艹舌)蒌仁一两 半夏二钱 贝母三钱

右为末,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姜汤下。

清膈化痰丸 治热痰。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黄蘗 山栀各半两 香附一两半 苍朮二两

右为末,蒸饼丸,白汤下。

坠痰丸 治痰饮。

黑丑头末二两 枳实炒 枳壳炒,各一两半 白矾三钱,半生半枯 (石卜)硝 风化 猪牙皂角酒炒,各二钱

右为末,用萝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次则有痰。

又方 治湿痰。

苍朮泔浸,三钱 白朮炒,六钱 香附一钱半 白芍酒浸炒,二钱半

右为末,蒸饼丸服。

又方 治肥人湿痰。

苦参 半夏各钱半 白朮二钱半 陈皮一钱

右咀,作一服,姜三片,竹沥半盏,水煎,食远,吞三补丸十五丸。

又方 祛风痰,行浊气。

赤脚蜈蚣 黄脚蜈蚣各一条 明矾 牙皂角 川芎 郁金各一两 防风二两

右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茶汤下。春以芭蕉汤探吐其痰。

又方 治上焦风痰。

(艹舌)蒌仁 黄连 半夏 牙皂各等分

姜汁浸,炊饼丸。

又方 治痰气。

片芩炒 半夏各半两 白朮 白芍各一两 茯苓 陈皮各三钱

右为末,蒸饼泡姜汁,丸服。

利膈化痰丸 治郁痰。

天南星 蛤粉研细,一两 (艹舌)蒌仁 贝母去心 香附半两,童便浸

右为末,用猪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两,煮水将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药搜和,再入姜汁泡,蒸饼丸如菉豆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清痰丸 专清中脘热痰积。

乌梅 枯矾 黄芩 苍朮 陈皮 滑石炒 青皮 枳实各半两 南星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干生姜 香附各一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服。

小半夏汤 【《千金方》,下同】  治心腹虚冷,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者。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橘皮四两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痛,内桂心四两;腹满痛,内当归三两。羸弱及老人尤宜。一方无橘皮,有桂心三两,甘草一两,治同。

旋覆花汤 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

旋覆花 细辛 前胡 甘草 茯苓各二两 生姜八两 桂心四两 半夏一升 乌头五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甘草汤 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甘草二两 桂心 白朮各一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宿渍,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当利。

木防己汤 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

木防己三两 桂心二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人参四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发则复与。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四两、芒硝三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硝,令烊,分二服,微下利即愈。一方不加茯苓。

甘遂半夏汤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此方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水一升,煮取半升 芍药五枚 甘草一枚如指大,水一升,煮取半升

右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

大茯苓汤 主胸中结痰,饮澼结于脐,脉弦满逆,不得食。亦主风木。

细辛四两 茯苓 白朮各三两 当归 橘皮 附子各二两 生姜 半夏 桂心各四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二三剂良。一方无细辛,有人参。

茯苓汤 治胸膈痰满。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极者,加大附子四两。若气满者,加槟榔三七枚。

大半夏汤 治痰冷澼饮,胸膈不宽。

半夏一升 白朮三两 生姜八两 茯苓 人参 桂心 甘草 附子各三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二服。

半夏汤 治痰饮,澼气吞酸。

半夏 吴茱萸各三两 生姜六两 附子一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少各半,日三。

干枣汤 治肿及支满澼饮。

大枣十枚,擘 大戟 大黄 黄芩 甘草 甘遂各二两 芫花 荛花各五钱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

当归汤 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

当归 人参 桂心 黄芩 甘草 芍药 芒硝各二两 大黄四两 生姜 泽泻各三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痰饮,饮食不消,干呕。

人参 旋覆花 橘皮 细辛各一两 泽泻 白朮 杏仁 枳实各二两 白茯苓  柴胡 生姜 半夏 芍药各三两

右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

又方 治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

槟榔十二枚 生姜 杏仁 白朮各四两 半夏八两 茯苓五两 橘皮三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姜椒汤 治胸中积聚痰,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

姜汁七合 蜀椒三合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两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两 半夏三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姜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剂住。若欲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汤,及进黄芪丸,佳。一方不用甘草。

姜附汤 治痰冷澼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

生姜八两 附子四两,生用四破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

撩膈散 治心上结痰,饮积,寒冷心闷。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参 甘草各一分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一。亦治诸黄。

断膈汤 治胸中痰澼。

恒山三两 甘草 松萝各一两 瓜蒂二十三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后服渐减之。得快吐后,须服半夏汤。

松萝汤 治胸中痰积热皆除。

松萝二两 乌梅 栀子各十四枚 甘草 恒山各三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酒三升,浸一宿,平旦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顿服,或分二服。一服得快吐,即止。

杜蘅汤 主吐百病。

杜蘅 松萝各三两 瓜丁三七枚

右三味(口父)咀,以酒一升二合,渍二宿,去滓分二服。若一服即吐者,止。未吐者,如人行十里久,令药力尽,更服一升。吐不止者,歠稀糜即定。老少用之,佳。

葱白汤 治冷热痰涎,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者。

葱白二七茎 桃叶一把 真珠另研 恒山 乌头 甘草各五钱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酒各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内珠末,每服一升,作吐即止。一方无桃叶,有枇杷叶。

旋覆花丸 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吐干呕,大小便或濇或利,腹中动摇作水声,内热口干,好饮水浆,卒起头眩欲倒,胁下痛。

旋覆花 桂心 枳实 人参各五两 吴茱萸 细辛 大黄 黄芩 葶苈 厚朴 芫花 橘皮各四分 干姜 芍药 白朮各六分 茯苓 狼毒 乌头 礜石各八分 甘草三分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后加,以知为度。《延年方》无白朮、狼毒、乌头、礜石、细辛、黄芩、厚朴、吴茱萸、芫花、橘皮、甘遂,有皂荚、附子各二分,蜀椒、防葵、杏仁各三两,干地黄四分。

中军黑侯丸 治澼饮停结,满闷目暗。

芫花二两 巴豆八分 杏仁五分 桂心 桔梗各四分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胡豆,每股三丸,稍增得快下止。

顺流紫丸 治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澼,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塞。

石膏五分 代赭石 鰞鲗骨 半夏各三分 桂心四分 巴豆七枚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平旦服一丸,加至二丸。《胡洽》有藜芦、苁蓉、当归各三分,《范汪方》无石膏、半夏,有当归一分,茯苓三分,苁蓉二分,藜芦五分。

又方 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满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濇或利。

旋覆花 大黄 附子 茯苓 椒目 桂心 芫花 狼毒 干姜 芍药 枳实 细辛各八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下三丸,日三服,后渐增。

左归饮 【《景岳全书》,下同】  此壮水之剂也。凡痰病系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此一阴煎、四阴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钱或至一二两 山药 枸杞各二钱 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 茯苓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左归丸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多痰,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牛膝酒洗蒸三两,精滑者不用 怀熟八两 山药炒 枸杞 山萸肉 龟胶炒珠 菟丝制 鹿胶敲碎炒珠,各四两

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右归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痰饮,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此方主之。

大怀熟八两 山药炒 枸杞微炒 菟丝子制 鹿胶炒珠 杜仲姜汁炒,各四两 山茱萸微炒 当归各三两,便溏勿用 制附子自二两渐至五六两 肉桂二两渐加至四两

右,先将熟地杵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或加人参,其效尤速。

六安煎 治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老幼气弱不用 茯苓二钱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一阴煎 此治水亏火胜之剂,故曰一阴。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发热,及阴虚痰火等证,皆宜用此。

生地 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甘草一钱 熟地三五钱 牛膝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和胃二陈煎 治胃寒生痰,恶心呕吐,胸膈满闷嗳气。

干姜炒,一二钱 砂仁四五分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苓朮二陈煎 治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等证。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干姜炒 白朮各一二钱 炙草八分 陈皮一钱

水一锺半,煎服。

神香散 治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

柴陈煎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呕吐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抽薪饮 治诸凡痰病,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炒栀子 黄蘗各一二钱 枳壳 泽泻各钱半 细甘草三分

水一锺,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

清膈煎 治痰因火动,气壅喘满,内热外渴等证。

陈皮钱半 海石 木通各二钱 胆星一二钱 贝母二三钱,微敲破 白芥子五七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锺。

理阴煎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治脾胃中虚痰饮等证。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阴煎,再加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

温胃饮 治中寒,呕吐痰水,不思饮食。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当归一二钱,泄泻者勿用 干姜煨焦,一二钱 扁豆二钱,炒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水泛为痰,胸腹痞满者,加茯苓一二钱。

六味异功煎 治证同前而兼微滞者。

人参二三钱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圣朮煎 治痰饮呕吐圣药。

冬朮炒,五六钱至一二两 干姜炒 桂各一二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或加陈皮亦可。

和胃二陈煎 治胃寒生痰,恶心呕吐,胸膈满闷嗳气。

干姜炒,一二钱 砂仁四五分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单方

顽痰不化:石青一两,石绿半两,并水飞,曲糊丸菉豆大,每服十丸,温水下,吐去痰一二碗,不损人。【《瑞竹堂方》

痰结胸中不散:密陀僧一两,酢水各一盏,煎干为末,每服二钱,以酒水各一小盏,煎一盏温服,少顷,当吐出痰涎,为妙。【《圣惠方》

痰饮头痛,往来寒热:云母粉二两,炼过,恒山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汤服取吐。忌生葱生菜。【《深师方》

痰气结胸:鹤顶丹。不问阴阳虚实,妙过陷胸、泻心等药。用银朱半两,明矾一两,同碾,以熨斗盛火,瓦盏盛药镕化,急刮搓丸,每服一钱,真茶入姜汁少许服之,心上隐隐有声,结胸自散。不动脏腑,不伤真气。明矾化痰,银朱破积故也。【《活幼全书》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人参汤服三钱。 【《保命集》

食积痰火,泻肺胃火:石膏火煅出火毒,半斤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下。【丹溪

胸中痰澼,头痛不欲食:矾石一两,水二升,煮一升,纳蜜半合,频服,须臾大吐。未吐,饮稍热汤引之。【《外台秘要》

化痰治嗽:生明矾二两,人参末一两,酢二升,熬膏,以油纸包收,旋丸碗豆大。每用一丸,放舌上,其嗽立止,痰即消。

又定西侯方:只用明矾末,酢糊丸梧子大。每眠时,茶下二三十丸。

又方:用明矾半生半烧,山栀子炒黑,等分为末,姜汁糊为丸,如上服。 【《摘要》

又方,用白明矾、建茶等分为末,糊丸服。 【《杂兴方》

开胃化痰,不思饮食:不拘大人小儿,人参焙二两,半夏姜汁浸焙五钱为末,飞罗面作糊丸菉豆大,食后姜汤下三五十丸,日三服。【《经验方》

化痰降气,止嗽解郁,消食除胀,有奇效。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笔峰方》

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 【《简便方》

冷痰恶心: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米汤服半钱。 【《圣惠方》

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浸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方》

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以薄荷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 【《简便方》

胸中痰饮:恒山、甘草各一两,水五升,煎取一升,去滓入蜜二合,温服七合,取吐,不吐更服。【《千金方》

诸风痰饮: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和服探吐。 【《经验方》

消痰开胃,去胸膈壅滞:半夏洗泡焙干为末,自然姜汁和作饼,湿纸裹煨香,以熟水二盏,同饼二钱,入盐五分,煎一盏服之,大压痰毒及酒食伤,极验。【《斗门方》

痰厥气绝心头尚温者:千年石灰一合,水一盏,煎滚,去清水,再用一盏,煎极滚,澄清灌之,少顷,痰下自省。【《集元方》

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煅四两,名玉液丸。【《和剂》,下同

痰迷心窍;寿星丸,治心胆被惊,神不守舍,或恍惚健忘,妄言妄见。天南星一斤,先掘土坑二尺,以炭火三十斤烧赤,入酒五升渗干,乃安南星在内,盆覆密定,上以灰塞之,勿令走气,次日取出为末;琥珀一两,朱砂二两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人参、石菖蒲汤下,每日三服。

化痰镇心,祛风利膈:辰砂半夏丸。用半夏一斤,汤泡七次为末,筛过,以水浸三日,生绢滤去滓,澄清,去水晒干一两,入辰砂一钱,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此周府方也。【《袖珍》

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通冷暖饮二升,须臾擿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汁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

风气,膈上痰饮:不开口苦瓠,汤煮三五沸,物裹熨心膈上。

饮酒痰澼,两胁胀满,时复呕吐,腹中如水声:(艹舌)蒌实去壳焙一两,神曲炒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葱白汤下。【《圣惠方》

风痰:萝卜子末,温水调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消痰润燥:贝母为末,沙糖为丸龙眼大,嚼下。又止嗽,停痰宿饮,喘咳呕逆,全不入食,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菉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月为验。忌茶面。

风痰:白僵蚕七条细研,以姜汁一匙,温水调灌。 【《胜金方》

胸胁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朮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 【《摘元方》

痰饮宿水:桃花散。收桃花阴干为末,温酒服一合取利,觉虚食少粥,不似转下药也。【《纂要方》

化食消痰,胸中热气:用橘皮半两,微熬为末,水煎代茶细呷。 【《心镜》

痰涎为害:槟榔为末,白汤每服一钱。 【《御药院方》

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 【《简便方》

痰壅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饮食:厚朴一两,姜汁炙黄为末,非时米饮调下二钱匕。 【《圣惠方》

一切痰气:皂角烧存性,萝卜子炒等分,姜汁入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简便方》

胸中痰结:皂角三十挺,去皮切,水五升,浸一夜,挼取汁,慢熬至可丸,丸梧子大,每食后,盐浆水下十丸。

钓痰膏:用半夏酢煮过,以皂角膏和匀,入明矾少许,以柿饼捣膏丸如弹子噙之。 【《圣惠方》

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锺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张杲《医说》

清气化痰:百药煎、细茶各一两,荆芥穗五钱,海螵蛸一钱,蜜丸芡子大,每服噙一丸妙。【《笔峰杂兴》

积聚痰涎,结于胸膈之间,心腹疼痛,日夜不止,或干呕哕食者,炒粉丸主之。用蛤粉一两,以巴豆七粒同炒赤,去豆不用,酢和粉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酒下。丈夫脐腹痛,茴香汤下。女人血气痛,童便和酒下。【《仁存方》

胸膈气滞烦闷,痰饮不利,头目不清:生南星括去皮,半夏汤泡七次,各五两为末,以姜汁和为饼,以楮叶盖之,令发黄色,晒干,须五六月内做,合时用香附子一两,制如常法,以陈曲二钱,共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经验方》

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目昏眩:吴茱萸泡焙干,白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熟水下。

风痰食不消化:大便秘濇:诃子三枚,捣调酒服三五度,良。

化痰丸:用天络丝,即丝瓜也。通条烧存性为细末,枣肉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可化痰。

风痰壅塞,大便秘滞:用蜣螂大者一枚,小者一对,新瓦上烙干存性为末,好酒调下。不能饮酒者,以滚水各半服,大便即通,其效如神。蜣螂即推粪虫,以其性能推粪下行通塞故也。

痰饮奇效方:瓦栊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艹舌)蒌黄熟时,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

针灸

《甲乙经》曰: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溢饮,水道不通,溺黄,小腹痛里急,肿,洞泄,体痛引骨,京门主之。

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千金方》曰:结积留饮,澼囊胸满,饮食不消,灸通谷五十壮。

《医学纲目》曰: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

妇人年高,风痰作楚,脉沉实滑数,痰在下则无力,在中则胸膈闭闷,在上则头风喘嗽,昏运则抽牵手足皆动,风门沿皮二寸半,巨阙三寸三分,丰隆二寸半,肩井五分。

导引

《保生秘要》曰:痰火导引法,伸足坐定,以双手掏儿诀,撑起用力,低头躬身,而下扳足尖三次,如诀用力而起,咽津而降幽阙,躬起二十四回,守后运功。

运功取静,于晌用十六字提咽,指脐存想,念兹在兹,次运尾闾八九度,入静自然,痰火自降。

痰疾气病,先依痛处念,又推开下大肠九曲,向谷道去,以顺其气。

痰在胸膈,以两手按于两乳下揉摩数次,须定神养气,然后将胸前作意,剥开两边,想上焦气降下焦,则膈自通而痰自化。

卷二百四十二

痰门

医案

《儒门事亲》曰:郭敬之病留饮四日,浮肿不能食,脚肿连肾囊痛,先以苦剂涌之,后以舟车丸、剂川散泻之,病去如拾遗。

棠溪张凤村一田叟,姓杨,其病呕酸水十余年,本留饮,诸医皆以燥剂燥之,中脘脐胻,以火艾燔针刺之,疮未尝合。戴人以苦剂越之,其涎如胶,乃出二三升,谈笑而愈。

一妇从年少时,因大哭罢,痛饮冰水困卧,水停心下,渐发痛闷。医氏咸以为冷积,治之以温热剂,及禁食冷物。一闻茶气,病辄内作。如此数年,燔针烧艾,疮孔数十,十余年后,小便赤黄,大便秘闷,两目加昏,积水转甚,流于两胁,世谓水癖,或谓支饮。硇漆棱朮,攻磨之药,竟施之矣。食日衰,积日茂,上至鸠尾,旁至两胁及脐下,但发之时,按之如水声,小腹结硬,手不可近者,月发五七次,甚则欲死,诸药皆厌,二十余年。求戴人发药。诊其脉,寸口独沉而迟,此胸中有痰,先以瓜蒂散涌痰五七升;不数日,再越痰水及(豆斗);又数日,上涌数升。凡三涌三下,汗如水者亦三,其积皆去。以流湿消饮之药调之,月余大瘥。

一妇人心下脐上,结硬如斗,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针灸毒药,祷祈无数,如捕风然。一日,戴人见之曰:此寒痰。诊其两手,寸脉皆沉,非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连吐六七升,其块立消过半。俟数日后,再吐之,其涎沫类鸡黄,腥臭特殊,约二三升。凡如此者三,后以人参调中汤、五苓散调之,腹已平矣。

常仲明之子,自四岁得风痰疾,至十五岁转甚,每月发一两次,发必头痛,痛则击数百拳,出黄绿涎一两盏方已。比年发益频,目见黑花,发作昏不知人,三四日方省。诸医皆用南星、半夏化痰之药,终无一效。偶遇戴人于(氵隐)水之南乡,戴人以双解散发汗,次以苦剂吐痰,病去八九;续以分剂平调,自春至秋,如此数次,方获全瘥。

涿郡周敬之,自京师归鹿邑,道中渴,饮水过多、渐成肿满。或用三花神佑丸,惮其太峻;或用五苓散,分利水道,又太缓。淹延数月,终无一效。盖粗工之技,止于此耳。后手足与肾皆肿,大小便皆秘濇。常仲明求治于戴人,戴人令仲明付药,比及至,已殁矣。戴人曰:病水之人,其势如长川泛滥,欲以杯勺取之,难矣。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斯愈矣。

《丹溪心法》曰:鲁庵年七十余,膈间有痰不快,饮食少思,初无大害,就医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气化痰丸,胸次稍宽,日日吞之,遂不辍口,年余困顿不堪。僦舟来就予诊治,则大肉已脱,两手脉如游丝,太溪绝不至矣。见予有难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间胀不可忍,大便秘结不通,诚为宽须臾,即死瞑目矣。固强予疏方。以至亲难辞,教用大剂人参、白朮煎汤进之。少顷如厕,下积痰数升,胸膈宽舒,更数日而殁。

《医学正传》曰:予侄妇何氏在室时,四月间因多食青梅,得痰饮病,日间胸膈中大痛如刀锥,至晚胸中痛止,而膝胻大痛,盖痰饮随气升降故也。一医作胃寒治,用干姜、良姜、官桂、乌、附、丁、沉辈及煮胡椒粥间与,病日剧,加口渴,小水淋濇。求予治,诊其六脉,洪数而滑,予作清痰处治,令其急烹竹沥。服三日,口不渴,小水亦不淋濇,但胸中与膝互痛如旧。用萝卜子汁研与半碗,吐痰半升许。至夜痛尤甚,丹溪所谓引动其猖狂之势耳。次日,用人参芦一两,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与苦参煎汤服,又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吐。一日清晨,用藜芦末一钱,入麝香少许,酸浆水调与,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前后得顽痰及稠饮一小桶许,其痛如脱。后以软粥将理而安。

《医学纲目》曰:彩帛铺刘员外,患伤寒六七日,昼夜不得眠,方眠即起,方起即倒,未尝少息。看得厌倦,召孙,孙曰:若言是气必喘作,今无此证,非气也。时复身上冷汗出,尺寸脉皆沉,关中亦沉,重诊之鼓击于指下,此痰积寒聚于胸中也。遂用陈皮、半夏、干姜三物各一两,切用,姜半两捶碎,以水两碗,煎七分,去滓分二服。服药经时,遂睡,经一昼夜不苏。既觉,下痰一块如鸡子大,其痰遂愈。凡痰证皆有冷汗,其证明矣。

《医宗必读》曰:刑部主政徐凌如劳且怒,后神气昏倦,汗出如浴,语言错乱,危困之极,迎余疗之。诊其脉,大而滑且软,此气虚有痰也。用补中益气汤料,并四贴为一剂,用参至一两,加熟附子一钱,熟半夏三钱,四日而稍苏;更以六君子加姜汁一锺,服数日,兼进八味丸,调理两月而康。

翰林李集虚劳而无度,醉而使内,汗出多痰,服宽膈化痰之药,转觉滞闷。诊其脉,沉而濇,两尺尤甚。余谓其婿杨元润曰:痰得濇脉,一时难愈。况尺中濇甚,精伤之象也,在法不治。元润强之投剂,勉用补中益气加半夏、葆苓两剂,有小效。众皆喜。余曰:濇象不减,脉法无根,死期近矣。果十余日而殁。

文学朱文哉遍体如虫螫,口舌糜烂,朝起必见二鬼,执盘飧以献,向余恸哭曰:余年未满三十,高堂有垂白之亲,二鬼旦暮相侵,决无生理,倘邀如天之力,得以不死,即今日之秦越人矣。遂叩头流血。余诊其寸脉乍大乍小,意其为鬼祟,细察两关弦滑且大,遂断定为痰饮之疴。投滚痰丸三钱,虽微有所下,而病患如旧;更以小胃丹二钱与之,复下痰积及水十余碗,遍体之痛减半;至明早,鬼亦不见矣。更以人参三钱、白朮二钱煎汤,服小胃丹三钱,大泻十余行,约有二十碗,病若失矣。乃以六君子为丸,服四斤而痊。

《本草纲目》曰:洪迈云:迈有痰疾,因晚对,上遣使谕令:以胡桃肉三颗,生姜三片,卧时嚼服,即饮汤两三呷;又再嚼桃姜如前数,即静卧必愈。迈还玉堂,如旨服之,及旦而痰消嗽止。

溧阳洪辑幼子病痰喘,凡五昼夜不乳食,医以危告。其妻夜梦观音,授人参胡桃汤,辑急取新罗人参寸许,胡桃肉一枚,煎汤一蚬壳许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汤剥去胡桃皮用之,喘复作。仍连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载书册。盖人参定喘,胡桃连皮能敛肺故也。

中丞常子正苦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服药罔效。宣和初为顺昌司禄,于太守蔡达道席上,得吴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饮食过多腹满,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顷,小便作茱萸气,酒饮皆随小水而去。前后痰药甚众,无及此者。用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梅杨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日干,每吞百粒,温酒下。

《薛己医案》曰:学士吴北川过饮痰壅,舌本强硬,服降火化痰药,痰气益甚,肢体不遂。余作脾虚湿热治之而愈。

大参李北泉时吐痰涎,内热作渴,肢体倦怠,劳而足热,用清气化痰药益甚。余曰:此肾水泛而为痰,法当补肾。不信,仍进滚痰丸一服。吐泻不止,饮食不入,头运眼闭,始信。余用六君子汤数剂,胃气渐平,却用六味丸月余,诸证悉愈。

阁老梁厚斋气短有痰,小便赤濇,足跟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濇,此肾虚而痰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不月而康。仲景先生云:气虚有饮,用肾气丸补而逐之。诚开后学之蒙聩,济无穷之夭枉。肾气丸即六味丸也。

都宪孟有涯气短痰运,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源,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

上舍顾桐石会饮于周上舍第,问余曰:向孟有涯、陈东谷俱为无嗣纳宠,已而得疾,皆头运吐痰,并用苏合香丸,惟有涯得生,何也?余曰:二证因肾虚不能纳气而为头运,不能制水而为痰涎。东谷专主攻痰行气,有涯专于益火补气故耳。后余应杭人之请,桐石房劳过度,亦患前证,或用清气化痰,愈甚。顾曰:我病是肾虚不能纳气归源。治者不悟而殁,惜哉!

一男子素厚味,胸满痰盛。余曰:膏粱之人,内多积热。与法制清气化痰丸而愈。彼为有验,修合馈送,脾胃虚者,无不受害。

先兄体貌丰伟,唾痰甚多,脉洪有力,殊不耐劳,通风头运欲仆,口舌破裂,或至赤烂,误食姜蒜少许,口疮益甚,服八味丸及补中益气加附子钱许,即愈。停药月余,诸证仍作。此命门虚火不归源也,仍服前药而愈。

一儒者每劳役则食少胸痞,发热头痛,吐痰作渴,脉浮大,余谓此脾胃气虚而血病也。不信,服二陈、四物、黄蘗、知母之类,腹痛作呕,脉洪数而无伦次。先以六君子汤加炮姜,痛呕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痊。

学士徐崦西口干有痰,欲服琼玉膏。予曰:此沉阴降火之剂,君面白口干而有痰,属脾肺气虚也,当用温补之剂。不信仍服。两月余大便不实,饮食少思,且兼阴痿,始信予言。先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二味以温补脾胃,饮食渐加,大便渐实;乃去二味服月余而痊;更服六味丸,三月余阴道如常。矧琼玉膏、固本丸、坎离丸,此辈俱是沉寒泻火之剂,非肠胃有燥热者不宜服。若足三阴经阴虚发热者,久而服之,令人无子。盖谓损其阳气,则阴血无所生故也,屡验。

阳山之内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嗳腐,饮食少思,手足发热。所服非芩连枳实,必槟苏厚朴。左关弦洪,右关弦数。余以为肝火血燥,木乘土位也。朝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养肝木,夕用六君子加当归、芍药以调补脾土,不月而愈。后因恚怒,前疾复作。或用二陈加石膏服之,吐涎如涌,外热如灼,脉洪大,按之如无。余曰:脾主涎,乃脾损发热而涎泛溢也。用六君子加姜桂,一服即睡,觉而诸证顿失,又数剂而康。若服理气化痰等药,必变腹胀喘促腿浮膝肿淋沥等证,急用济生加减肾气丸救之,多有得生者。

一男子食少胸满,手足逆冷,饮食畏寒,发热吐痰,时欲作呕。自用清气化痰之剂,胸腹愈胀,呼吸不利,吐痰呕食,小便淋漓;又用五苓散之类,小便不利,诸病益甚。余曰:此脾土虚寒,无火之证,故食入不消而反出,非气膈所致。遂用八味丸、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姜桂,旬日乃愈。

一男子体肥善饮,舌本强,语濇痰壅,口眼喎斜,肢体不遂。余谓脾虚湿热痰涎所致,用六君子加煨干姜、山栀、神曲而愈。

少司马黎仰之因怒耳鸣,吐痰作呕不食,寒热胁痛,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栀、茯神,陈皮而瘥。

一男子素不善调摄,唾痰口干,饮食不美,服化痰行气之剂,胸满腹膨,痰涎愈盛;服导痰理脾之剂,肚腹膨胀,二便不利;服分气利水之剂,腹大胁痛,睡卧不得;服破血消导之剂,两足背肿,两关脉浮大,不及于寸口。余以脾土虚而生痰,朝用金匮加减肾气丸,夕用补中益气汤煎送前丸,月余诸证渐退,饮食渐进;再用八味丸、补中益气汤,月余乃能转侧,又两月而能步履;却服十全大补汤、还少丹,又半载而康。后稍失调理,其腹仍胀,随服前药即愈。

旧僚钱可久素善饮,面赤痰盛,大便不实。余以为肠胃湿痰壅滞,用二陈、芩、连、山栀、枳实、干葛、泽泻、升麻一剂,吐痰甚多,大便始实,此后日以黄连三钱泡汤饮之而安。

横金陈子复面带赤色,吐痰口干,或时作泻。或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不应。予脉之,左关弦急,右关弦大,此乃肾水挟肝木之势,而克胜脾土也。不信,后交夏果患痢而亡。

府庠沈文姬母食湿面,吞酸呕吐绝食。服芩连等剂,加寒热口干流涎;又食冬瓜一星,而呕吐愈甚。予谓:此脾气虚寒也。急用盐艾附子炒热熨脐腹,又以其子口气接其母气,神气少苏;以参、朮、附子、陈皮为末,丸如粟米大,津咽五七粒,次日加至十余粒;渐服煎剂一二匙,乃思粥饮;又以参朮等药五十余剂而愈。

一儒者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脉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陈、枳壳等药愈盛。余曰:脾肺肾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妇人脾胃虚弱,饮食素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手扬足掷,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兼青,此肝木乘脾胃也。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而苏;更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调理而痊。

一男子素吐痰,遇怒,其痰益甚,胸膈痞满,此肝木制脾土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痊。

一妇人素郁结,胸膈不宽,吐痰如胶,用加味归脾汤乃瘥。

一妇人吐痰头运,带下青黄,用四七汤送白丸子、小柴胡加白朮、茯苓治之而安。

一妇人元气素弱,痰气时作,或咽间不利,或胸痞等证。予以为郁结伤脾,用加味归脾汤治之而愈。后遇恚怒,前证仍作,惑于众言,以为痰饮,妄用祛痰之剂,吐泻数次,变诸异证,口噤不醒。余以为脾胃复伤,日用六君子一剂米饮浓煎,常服匙许;至四日渐进粥食,乃服前药,间以归脾汤。喜其善调养,两月余诸证悉愈。

锦衣杨永兴筋骨软痛,气粗痰盛,作渴喜水。或用愈风汤、天麻丸,更加痰甚体麻。余以为脾肾俱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三月余而痊。

州判蒋大用年五十,形体魁梧,中满吐痰,劳则头运,所服皆清痰理气。余曰:中满者,脾气亏损也;痰盛者,脾气不能运也;头运者,脾气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气虚而不能周也。遂以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以补脾土,八味丸以补脾母而愈。

一儒者脾肾素虚而有痰,或用导痰之法,痰甚作渴,头运烦热。余谓中气虚弱而变证,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后劳役发热头运,此气虚不能上升也,用前汤加蔓荆子而愈。后又劳神,畏见风寒,四肢逆冷,口沃痰涎,予以为脾虚寒之真病,以六君子加炮姜、肉桂而愈。

一男子素肾虚而咳痰,亦用导痰之法,虚证悉具,痰涎上涌,小便频数。余谓足三阴虚而复损也,朝用补养脾气汤培养脾肺之气,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收敛耗散之精而愈。

进士张禹功饮食停滞,胸满唾痰。或用药导之,痰涎上涌,眩运热渴,大便秘结,喜冷饮食,手足发热,余谓:肾水虚弱,津液难降,败液为痰,用六味丸而愈。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干目赤,头眩痰涌,胸膈不利,小便赤濇而短少,夜间痰热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肝经气燥而风动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而愈。

儒者王录之素痰甚,导吐之后,大便燥结,头运眼花等证,尺脉浮大,按之则濇,此肾气虚而兼血虚也,四物送六味丸四剂,诸证悉退,仍用前丸,月余而康。

佥宪高如斋素唾痰,服下痰药,痰去甚多,大便秘结,小便频数,头运眼花,尺脉浮大,按之如无。余谓:肾家不能纳气归源,前药复耗金水而甚,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仪制贺朝卿吞酸胸满,痰盛作泻,饮食少思。用清气化痰等药,前证益甚,两膝渐肿,寒热往来。余谓:脾胃虚,湿热下注,用补中益气汤倍参、朮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余甥范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脉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陈枳壳等药愈盛。余曰:脾肺肾虚也,用补中益气、六味丸而愈。

侍御谭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时冷,此中气虚寒,用补中益气、炮姜而愈。

考功杨朴庵呕吐痰涎,胸腹膨胀,饮食少思,左关脉弦长,按之无力,右关脉弦长,按之微弱,此木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而愈。

一儒者体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陈、芩、连、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艹舌)蒌,盗汗气促;加贝母、枳谷,不时发热,饮食渐减,脉大而无力。予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地黄丸以补土母,用补中益气汤以接中气而愈。

二守陈子忠饮食少思,吐痰口干,常服二陈、枳实、黄连之类,脾胃受伤,乃问于余。余述东垣先生云:脾胃之证,实则枳实、黄连泻之,虚则白朮、陈皮补之。彼遂以二味等分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一儒者脾气虚弱,呕吐痰涎,因怒胸腹膨胀,饮食少思,左关脉弦长按之无力,右关脉弦长按之微弱,此木克土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治之而愈。

冢宰刘紫岩因劳下体软痛,发热痰盛。用清燥汤入竹沥、姜汁服之,热痛减半;再剂而全愈。

一妇人咳嗽吐痰,胸膈作痛,右寸关浮滑,项下牵强,此脾胃积热成痰,非肺痈也。以二陈汤加山栀、白朮、桔梗治之而痊。

《古今医统》曰:一妇人年二十,身颇肥,性急,因气恼后,得痰咳呕逆,用二陈加顺气降火开郁利痰之剂,如水投石,渐次咳逆,怪声哈哈,日夜不绝。昔人所谓咳逆,连连五七十声方已,或三五十声而已者,此之谓咳逆也。兹日夜连声不息,无乃死证欤?脉浮而微洪,沉按小滑,复以滚痰丸下之,亦如故。予意痰郁滞胃脘胸膈之间,而气不得宣通,咳逆而后能出,非吐之不可。遂以瓜蒂散酸浆水调,鹅翎探吐,得痰碗许而咳逆遂止,寂然无声,而其效若神也。逾二日,因食面及肉汁,又复咳逆。与清痰顺气药,不效。予意前日吐痰不多,尚有未尽,再吐之,又得痰半碗许,即愈。

一丈夫年四十余,身肥,素躭劳神,有痰火。一日,先恶寒后发热,头微痛,眩多,如不胜其重,躁热不退。自用参苏饮发汗,不愈,请予治。诊其脉沉洪而滑。予谓:痰火郁积无疑矣。以二陈加芩、连、天麻、神曲之粪,复以滚痰丸下之三,逾日反躁热不退,咳唾痰涎不止。此正丹溪云:痰在膈上,非吐不可,泻之亦不去。复用瓜蒂散采吐之,得痰半碗许,彼畏苦而止。予意痰少不能效,躁热如旧,但以人参白虎汤、五苓散合服,亦不愈。予谓:郁滞重,吐难得出,分利亦不去,宜以散郁之剂。仍用二陈加前胡、柴胡、葛根、桔梗、苍朮、川芎、姜汁炒芩栀,三剂遂愈。

《寓意草》曰:钱叔翁太老先生,形体清瘦,平素多火少痰,迩年内蕴之热,蒸湿为痰。辛巳秋夏间,湿热交胜,时忽患右足麻木,冷如冰石。盖热极似寒,如暑月反雨冰雹之类。医者以其足跗之冷也,不细察其为热极似寒,误以牛膝、木瓜、防己、加皮、羌、独之属温之;甚且认为下元虚惫,误用桂、附、河车之属补之。以火济火,以热益热,繇是肿溃出脓水,浸淫数月,踝骨已下,足背指肿,废而不用,总为误治而至此极耳。其理甚明,无难于辨。若果寒痰下坠,不过坚凝不散止耳,甚者不过痿痹不仁止耳,何至肿而且溃,黄水淋漓,腐肉穿筋耶?太翁不知为医药所误,乃委咎于方隅神杀所致,岂其然哉。此与伤寒坏证,热邪深入经络而生流注,无少异也。所用参膏,但专理元气,而无清解湿热之药以佐之,是以未显决效。以元老之官,不可以理烦剧,设与竹沥同事,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矣。徐太掖先生服人参以治虚风,误佐以附子之热,迄今筋脉短缩,不便行持,亦繇不识甘寒可通经络也。且太翁用参膏后,脾气亦既大旺,健运有加矣。此时傥能撙节饮食,俾脾中所生之阳气,得端力以驱痰驱热,则痰热运行,而足患并可结局。乃日食而外,加以夜食,虽脾气之旺不为食所伤,然以参力所生之脾气,不用之运痰运热,止用之以运食,诚可惜也。今者食入亦不易运,以助长而反得衰,乃至痰饮胶结于胸中,为饱为闷,为频咳而痰不行。总为脾失其健,不为胃行津液,而饮食反以生痰,渐渍充满肺窍,咳不易出。虽以治痰为急,然治痰之药,大率耗气动虚,恐痰未出而风先入也。唯是确以甘寒之药,杜风消热,润躁补虚,豁痰,乃为合法。至于辛热之药,断断不可再误矣。医者明明见此,辄用桂附无算,想必因脓水易干,认为辛热之功,而极力以催之结局耳,可胜诛哉!

卣翁老先生脉盛体坚,神采百倍,从无病邪敢犯。但每早浴面,必呕痰水几口,胸前惯自摩揉,乳下宗气,其动应衣,若夜睡宁,水道清,则胸中爽然。其候似病非病,遍考方书,广询明医,不得其解。昌谓是痰饮结于胸膈,小有窠囊,缘其气之壮盛,随聚随呕,是以痰饮不致为害,而膻中之气,则因呕而伤矣。夫膻中者,与上焦同位胸膈。经云上焦如雾,言其气之氤氲如雾也。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气而下传也。今以呕之故而数动其气,则氤氲变为急迫上奔,然稍定则仍下布,亦不为害也。大率痰为标,气为本,治标易而治本则难。非治本之难,以往哲从未言其治法,而后人不知所治耳。昌试论之:治气之源有三: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肃然下行,先生之肺气则素清也。一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易下行,先生之胃气则素和也。一曰膀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先生青年善养,膀胱之气则素旺也。其膻中之气乱而即治,扰而即恬者,赖此三气暗为输运,是以不觉其累,即谓之无病也可。若三气反干胸膈之人,其为紧为胀,可胜道哉!故未形之病可以不言,而屡动之气不可不亟反于氤氲。先生但觉为痰饮所苦,昼日尝鼓呼吸之气,触出胸膈之痰,而未知痰不可出,徒伤气也。盖夜卧则痰聚于胃,晨起自能呕出,日间胃之津液四达脏腑,即激之亦不出耳。然则痰消则气自顺,是必以治痰为急。而体盛痰不易除,又必以健脾为先,脾健则新痰不生。其宿痰之在窠囊者,渐渍于胃,而上下分消,于是无痰则不呕,不呕则气不乱,气不乱则日返于氤氲矣。虽然,尚有一吃紧关头,当并讲也。人身胸中空旷如太虚,地气上则为云,必天气降而为雨,地气始收藏不动。诚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意,则知云行雨施,而后沟渎皆盈,水道通决,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此义首重膀胱一经。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如人之饮酒无算而不醉者,皆从膀胱之气化而出也。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腹内,膀胱之气化,则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不化,则腹已先胀,膻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尤在于葆肾,肾以膀胱为腑者也。肾气动,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满胀,势必逆奔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名言。肾气不动,则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净无为,而膻中之气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气,下走既捷,则不为牵引所乱,而胸中旷若太空。昌更曰:顺气则痰不留,即不治痰而痰自运矣。卣臣先生问曰:痰在膈中,去喉不远,每早必痛呕始出者,何耶?曰:道不同也。胸膈之间,重重脂膜遮蔽,浑无空隙,痰从何出?所出者,胃中之痰耳。曰:然则膈中之痰不出耶?曰:安得不出,但出之艰耳。盖膻中之气,四布于十二经,布于手足六阳经,则其气从喉物而上出;布于手足六阴经,则其气从前后二阴而下出。然从下出者无碍,从上出者亦必先下注阳明,始得上越,是以难也。曰:若是则所论膀胱气化一段,渊乎微矣。但吸引之机权,从不见于经典,岂有所自乎?曰:《内经》有巨阳引精之义,缘无注解,人不能会。巨阳者,太阳膀胱也。谓膀胱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而胸中之胀自消,此足证也。曰:胸中窠囊之说,确然无疑,但不知始于何因,结于何处,消于何时也?曰:人身之气,经盛则注于络,络盛则注于经。窠囊之来,始于痰聚胃口,呕时数动胃气,胃气动则半从上出于喉,半从内入于络。胃之络,贯膈者也。其气奔入之急,则冲透膈膜,而痰得以居之。痰入既久,则阻碍气道,而气之奔入者,复结一囊,如蜂子之营穴,日增一日,故治之甚难。必先去胃中之痰而不呕不触,俾胃经之气,不急奔于络,转虚其胃以听络中之气返还于胃,逐渐以药开导其囊而涤去其痰,则自愈矣。此昌独得之见,屡试之法也。

黄我兼世兄尊夫人惊痰堵塞窍隧,肝肺心包络间无处不有,三部脉虚软无力,邪盛正衰,不易开散。有欲用涌剂稍吐十分之三,诚为快事。但细筹之,此法殆不可行。盖涌法政如兵家劫营之法,安危反掌,原属险道。况痰迷不过片晌耳,设以涌药投之,痰才一动人即运去,探之指不得入,咽之气不能下,药势与病势相扼,转致连日不苏,将若之何?无已,如丹溪所云:惧吐者,宜消息下之乎?不知窍隧之痰,即导之下行,万不能导,徒伤脾气,痰愈窒塞,此法亦不可用也。为今之计,确以理脾为先。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阴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痰迷不省者,脾失其权耳。理脾则如烈日当空,片云纤翳能掩之乎?其次莫如清肺。肺为将帅之官,气清则严肃下行,气下行则痰之藉为坚城固垒者,方示以瑕,而可用其攻击之力,所谓攻坚则瑕者亦坚,攻瑕则坚者亦瑕是也。今四末肿麻,气壅已甚,尤不可不亟亟矣。其理脾之法,须药饵与饮食相参,白饭香蔬苦茗便为佳珍。不但滑腻当禁,即粥亦不宜食,以粥饮之结为痰饮易易耳。不但杂食当禁,即饭食亦宜少减,以脾气不用以消谷,转用之消痰,较药力万万耳。其辛辣酒脯,及煎煿日曝之物,俱能伤肺,并不宜食。至于用药,自有节次矩矱,俟日渐轻安,来春方奏全绩也。缘此病人不识治,前贤亦未见高出手眼。但思之累日,窃以为要领在是。所以必欲持久者,与金城方略同意,且先除胁从,后歼巨魁,是势所不易捷得之事。盖以惊痰之来,始于肝胆,冬月木气归根,不敢攻治,故但以理脾药平调,必至春月木旺,才用四君子汤加龙胆草、芦荟、代赭石、黄连、青黛等药,为丸服之,痰迷之证,果获全瘳,此后不发。

上次编辑于:
贡献者: ruguoaaa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7